期刊文献+
共找到24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PEO/LiClO_4/KH560-SiO_2 composite polymer electrolyte by sol-gel composite-in-situ method 被引量:4
1
作者 潘春跃 高金环 +2 位作者 张倩 冯庆 巢猛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8年第3期295-300,共6页
Composite polymer electrolytes based on polyethylene oxide(PEO) were prepared by using LiClO4 as doping salt and silane-modified SiO2 as filler. SiO2 was formed in-situ in (PEO)8LiClO4 matrix by the hydrolysis and con... Composite polymer electrolytes based on polyethylene oxide(PEO) were prepared by using LiClO4 as doping salt and silane-modified SiO2 as filler. SiO2 was formed in-situ in (PEO)8LiClO4 matrix by the hydrolysis and condensation reaction of Si(OC4H9)4. The crystallinity,morphology and ionic conductivity of composite polymer electrolyte films were examined by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atom force microscopy and alternating current impedance spectroscopy,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the crystallinity of the unmodified SiO2 as inert filler,that of composite polymer electrolytes is decreas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silane-modified SiO2 particles are uniformly dispersed in (PEO)8LiClO4 composite polymer electrolyte film and the addition of silane-modified SiO2 increases the ionic conductivity of the (PEO)8LiClO4 more noticeably. When the mass fraction of SiO2 is about 10%,the conductivity of (PEO)8LiClO4-modified SiO2 attains a maximum value of 4.8×10-5 S·cm-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ethylene oxide(PEO) SOL-GEL composite-in-situ polymer electrolyte ionic conductiv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ification of NASICON electrolyte in solid sodium-ion batteries——A short review
2
作者 WU Si-hao YU Hai-qing +3 位作者 HU Chen-yang FU Yu CHEN Fu-liang LI Wei-ji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SCD 2024年第12期4510-4535,共26页
In recent years,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f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systems that can efficiently transform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with a long service life have become a key area of study.Sod... In recent years,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f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systems that can efficiently transform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with a long service life have become a key area of study.Sodium-ion batteries,leveraging their chemical similarity to lithium-ion batteries,along with their abundant resources and low cost,are seen as a viable alternative to lithium-ion batteries.Additionally,all-solid-state sodium-ion batteries have drawn significant attention due to safety considerations.Among the solid electrolytes for all-solid-state sodium-ion batteries,the NASICON solid-state electrolyte emerges as one of the most promising choices for sodium battery solid electrolytes.However,to date,there has not been a comprehensive review summariz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NASICON electrolyte materials and the corresponding specific modification methods.This review simply summarizes the present issues of NASICON for all-solid-state sodium-ion batteries,such as,the low ionic conductivity,the poor interface stability and compatibility,and the dendrite formation.Then,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to address these issues are discussed,including the ion doping,the interface modification,the sintering parameters optimization,and the composite electrolytes regulation.Finally,the perspectives of NASICON solid-state electrolyte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lid-state sodium-ion batteries NASICON electrolyte ionic conductivities interface stability improvement strateg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l-solid-state Sodium-ion Batteries:A Leading Contender in the Next-generation Battery Race 被引量:1
3
作者 Rui-Jie Zhu Ze-Chen Li +3 位作者 Wei Zhang Akira Nasu Hiroaki Kobayashi Masaki Matsui 《电化学(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27,共7页
All-solid-state lithium-ion batteries(LIBs)using ceramic electrolytes are considered the ideal form of rechargeable batteries due to their high energy density and safety.However,in the pursuit of all-solid-state LIBs,... All-solid-state lithium-ion batteries(LIBs)using ceramic electrolytes are considered the ideal form of rechargeable batteries due to their high energy density and safety.However,in the pursuit of all-solid-state LIBs,the issue of lithium resource availability is selectively overlooked.Considering that the amount of lithium required for all-solidstate LIBs is not sustainable with current lithium resources,another system that also offers the dual advantages of high energy density and safetydall-solid-state sodium-ion batteries(SIBs)dholds significant sustainable advantages and is likely to be the strong contender in the competition for developing next-generation high-energy-density batteries.This article briefly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all-solid-state SIBs,explains the sources of their advantages,and discusses potential approach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lid sodium-ion conductors,aiming to spark the interest of researchers and attract more attention to the field of all-solid-state SI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l-solid-state sodium-ion batteries All-solid-state lithium-ion batteries Solid-state electrolyte Sodium super ionic conductor Machine learn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para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polymer Li-ion battery reinforced by non-woven fabric 被引量:9
4
作者 胡拥军 陈白珍 袁艳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7年第1期47-50,共4页
A polymer electrolyte based on poly(vinylidene) fluoride-hexafluoropropylene was prepared by evaporating the solvent of dimethyl formamide, and non-woven fabric was used to reinforce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of polymer... A polymer electrolyte based on poly(vinylidene) fluoride-hexafluoropropylene was prepared by evaporating the solvent of dimethyl formamide, and non-woven fabric was used to reinforce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of polymer electrolyte and maintain a good interfacial property between the polymer electrolyte and electrodes. Polymer lithium batteries were assembled by using LiCoO2 as cathode material and lithium foil as anode materi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lternating current impedance, linear sweep voltammetry and charge-discharge test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properties of polymer membrane and polymer Li-ion batter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chnics of preparing polymer electrolyte by directly evaporating solvent is simple. The polymer membrane has rich micro-porous structure on both sides and exhibits 280% uptake of electrolyte solution. The electrochemical stability window of this polymer electrolyte is about 5.5 V, and its ionic conductivity at room temperature reaches 0.151 S/m. The polymer lithium battery displays an initial discharge capacity of 138 mA·h/g and discharge plateau of about 3.9 V at 0.2 current rate. After 30 cycles, its loss of discharge capacity is only 2%. When the battery discharges at 0.5 current rate, the voltage plateau is still 3.7 V. The discharge capacities of 0.5 and 1.0 current rates are 96% and 93% of that of 0.1 current rate,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mer electrolyte Li-ion battery poly(vinylidene) fluoride-hexafluoropropylene ionic conductiv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态锂离子电池电解质材料应用性能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张笑儒 宋静 +5 位作者 罗来马 孙宏骞 赵聪聪 田硕 田亮亮 吴玉程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20,共20页
随着新能源汽车和5G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锂离子电池作为动力源的综合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众多锂离子电池技术的研发中,固态锂离子电池因其卓越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而受到广泛关注。固态电解质是锂离子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性能... 随着新能源汽车和5G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锂离子电池作为动力源的综合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众多锂离子电池技术的研发中,固态锂离子电池因其卓越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而受到广泛关注。固态电解质是锂离子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性能直接影响着电池的整体性能,设计和制造具有优良性能的固态电解质是推动锂离子电池实际应用的关键。本文分别对无机固态电解质、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和复合固态电解质中Li^(+)传输机制进行了介绍,结合近年发表的文献,全面综述了研究人员利用离子掺杂和引入新的制备技术等方法对固态电解质性能进行改善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不同类型固态电解质在国内外各企业中的应用情况,最后对固态电解质存在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旨在为开发综合性能优异的新型固态电解质材料提供参考,促进固态电解质的产业化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锂离子电池 固态电解质 Li+传输机制 离子电导率 电化学稳定性 循环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液体电解质用于电化学储能装置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张超 姚雯嘉 +4 位作者 张仲之 王治彪 刘峥研 封文江 王晗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9-262,共14页
从基础研究到工业过程,电池储能系统在推进当代社会的信息化、智能化中至关重要。电解质作为电池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对电池技术的升级和突破起着重要的作用。离子液体是一种新型的液体电解质,展现出独特的性能,例如高导电性、不可燃性... 从基础研究到工业过程,电池储能系统在推进当代社会的信息化、智能化中至关重要。电解质作为电池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对电池技术的升级和突破起着重要的作用。离子液体是一种新型的液体电解质,展现出独特的性能,例如高导电性、不可燃性、难挥发性、高热稳定性和宽电化学窗口等特点,并在各种电池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深入研究,在提高电池稳定性、能量密度、使用寿命和安全性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本文主要综述了离子液体作为电解质在各种可充电金属离子电池以及超级电容器中的研究及应用进展。同时详细介绍了采用各种离子液体基电解质来提高电池性能的不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液体 电解质 金属离子电池 超级电容器 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DF-HFP基多元柔性复合固态电解质的制备、表征与电化学性能
7
作者 李一桦 胡子怡 +3 位作者 徐诺 吴勇军 黄玉辉 洪子健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9-388,共10页
复合固态电解质因其具有高柔韧性、安全性、与电极间的良好接触、高离子电导率等诸多优点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实验以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为基体,以石榴石型固体氧化物Li_(6.4)La_(3)Zr_(1.4)Ta_(0.6)O_(12)(LLZTO)和硫... 复合固态电解质因其具有高柔韧性、安全性、与电极间的良好接触、高离子电导率等诸多优点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实验以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为基体,以石榴石型固体氧化物Li_(6.4)La_(3)Zr_(1.4)Ta_(0.6)O_(12)(LLZTO)和硫化物电解质Li_(10)GeP_(2)S_(12)(LGPS)为无机填料,合成了柔性复合固态电解质薄膜,研究了LLZTO和LGPS的含量对电解质的热稳定性、机械性能、电化学稳定性及离子电导率等性能的影响,同时对全电池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LLZTO的添加有利于提升其热稳定性、电化学窗口、机械性能和离子迁移数,而LGPS的添加能有效提高电解质薄膜的离子电导率并降低极化电压。当LLZTO和LGPS的质量分数均为10 wt%时,复合固态电解质具有良好的柔性、优异的机械性能(杨氏模量>180 MPa,抗拉强度>14 MPa)、较宽的电化学稳定窗口(4.489 V)、较高的离子电导率(25℃时为0.6 mS/cm)和良好的电化学性能(首次放电比容量为208.1 mAh/g,200次循环后的库伦效率>9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柔性复合固态电解质 离子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剂化离子液体修饰的高性能聚环氧乙烷基固态电解质
8
作者 邱安 王子涵 +3 位作者 董鑫 董金超 蒋玉雄 李剑锋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3-102,共10页
[目的]针对聚环氧乙烷(PEO)基固态电解质存在高压稳定性差、锂离子迁移数和电导率低等问题,设计制备了一系列溶剂化离子液体[Li(G4)][FSI]修饰的PEO基固态电解质.[方法]引入溶剂化离子液体[Li(G4)][FSI]作为PEO基固态电解质的锂源和添加... [目的]针对聚环氧乙烷(PEO)基固态电解质存在高压稳定性差、锂离子迁移数和电导率低等问题,设计制备了一系列溶剂化离子液体[Li(G4)][FSI]修饰的PEO基固态电解质.[方法]引入溶剂化离子液体[Li(G4)][FSI]作为PEO基固态电解质的锂源和添加剂,运用各种谱学和电化学方法对固态电解质进行表征,并考察了[Li(G4)][FSI]含量对固态电解质的影响.[结果]当n(EO)∶n(Li)=20∶1时,与PEO-LiFSI-20∶1(PF-20)相比,制备的PEO-[Li(G4)][FSI]-20∶1(PGF-20)固态电解质的结晶度和机械强度未产生明显变化,在60℃下其锂离子电导率(0.44 mS/cm)和迁移数(0.253)明显提升.随着[Li(G4)][FSI]含量的增加,固态电解质的结晶度和机械性能未产生明显变化,其60℃下的锂离子电导率随之增加,而孔道直径和数量则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其中PGF-20的孔道直径最小、数量最少,且具有最低的对称电池过电位和最高的氧化电位.将PGF-20应用到Li‖LiFePO_(4)全固态电池,可以在60℃、0.5 C的条件下稳定循环100次,且容量保持率可达88.7%.[结论]溶剂化离子液体的引入使得固态电解质表面产生微米级的孔道结构,从而有利于锂离子的传输;适量引入溶剂化离子液体可生成富含LiF的稳定固态电解质界面,使其锂对称电池具有较低的过电位.本研究成功构筑基于溶剂化离子液体的高性能PEO基固态电解质,可为同类型固态电解质的开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环氧乙烷基固态电解质 溶剂化离子液体 固态锂金属电池 锂离子电导率 锂离子迁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晶电解质在锂离子电池中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张永明 孙一田 +1 位作者 郎婷婷 苗宗成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97-101,共5页
液晶电解质作为新型电解质材料,具有高离子导电性、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等优点,成为近年来锂离子电池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液晶电解质可以通过自组装形成柱状相、近晶相或双连续立方相等结构,为锂离子的传输提供高效的离子传输通... 液晶电解质作为新型电解质材料,具有高离子导电性、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等优点,成为近年来锂离子电池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液晶电解质可以通过自组装形成柱状相、近晶相或双连续立方相等结构,为锂离子的传输提供高效的离子传输通道。综述了液晶电解质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主要包括液晶电解质的基本概念和在锂离子电池中的研究进展,主要从离子电导率、电化学稳定性和充放电循环这3个方面来叙述。最后,对液晶电解质在锂离子电池领域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晶电解质 锂离子电池 离子电导率 电化学稳定性 充放电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镧钛氧固体电解质的研究
10
作者 张兆刚 《应用化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043-3050,共8页
全固态锂电池因其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被公认为是下一代优良的电池系统,研发离子电导率高、电极与固体电解质之间界面电阻低的固体电解质是全固态电池大规模工业实用化的关键。在众多固体电解质中,锂镧钛氧钙钛矿型锂离子固态电解质由... 全固态锂电池因其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被公认为是下一代优良的电池系统,研发离子电导率高、电极与固体电解质之间界面电阻低的固体电解质是全固态电池大规模工业实用化的关键。在众多固体电解质中,锂镧钛氧钙钛矿型锂离子固态电解质由于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优异的化学稳定性以及成本低廉等优点,在全固态锂电池研究中引起特别关注。基于最近发表的论文和我们的研究,对锂镧钛氧钙钛矿电解质的晶体结构、制备方法、掺杂改性和界面问题进行了综述,并在分析锂镧钛氧研究难点基础上提出改进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固态电解质 锂镧钛氧 离子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高离子电导率水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颢然 侯朝霞 +3 位作者 王旭丹 高旭 孔佑健 王悦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52-257,263,共7页
具有高离子电导率且综合性能优异的凝胶电解质是储能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以简单的冻融法制备了一种基于聚乙烯醇(PVA)和壳聚糖(CS)的水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并获得高离子电导率。系统地探索了水凝胶冷冻时间、浸泡电解液的时间以及电解液... 具有高离子电导率且综合性能优异的凝胶电解质是储能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以简单的冻融法制备了一种基于聚乙烯醇(PVA)和壳聚糖(CS)的水凝胶聚合物电解质,并获得高离子电导率。系统地探索了水凝胶冷冻时间、浸泡电解液的时间以及电解液种类对水凝胶离子电导率的影响,得出了适合该物理交联PVA/CS凝胶电解质的制备条件。结果表明:PVA与CS质量比为1∶2,经过5h冷冻12h解冻获得的凝胶具有较均匀的三维孔洞结构和较低的结晶度,没有发生水凝胶无限溶胀以及溶解的现象。该水凝胶浸泡饱和NaCl电解液6h后其离子电导率达到最大值1.68S/cm,浸泡1mol/L H_(2)SO_(4)电解液的离子电导率在4h时最大为0.83S/cm。此外,5mm厚的水凝胶在12h后达到溶胀平衡,体积和质量溶胀率分别约为170%和145%;凝胶断裂伸长率在室温下可以达到20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 壳聚糖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冻融法 离子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基电解质在低温固态锂电池中的应用与挑战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宇豪 李志勇 郭新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43-2258,共16页
由于其良好的柔韧性、与电极兼容性好、易加工等特点,聚合物基电解质在固态锂电池中极具应用前景。聚合物基固态电池可在室温下稳定工作,在低温下(≤0℃),聚合物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的降低和缓慢的锂离子传输动力学导致电池极化增大,放电... 由于其良好的柔韧性、与电极兼容性好、易加工等特点,聚合物基电解质在固态锂电池中极具应用前景。聚合物基固态电池可在室温下稳定工作,在低温下(≤0℃),聚合物电解质离子电导率的降低和缓慢的锂离子传输动力学导致电池极化增大,放电容量急剧衰减,且低温下枝晶生长更加严重,极大限制了固态电池在低温环境中的应用。本文通过对近期相关文献进行探讨,首先介绍了聚合物基电解质在低温下应用面临的挑战和局限,接着阐述了聚合物基电解质的离子传导机制,通过实例重点阐述了低温聚合物基电解质的设计策略及应用,包括添加无机/有机填料、引入液体塑化剂、分子结构工程等优化聚合物基电解质体相离子传导的方法,以及原位聚合和构建良好的固体电解质界面/正极电解质界面等优化聚合物基电解质和电极间界面离子传输的方法。最后,评估并展望了低温聚合物基电解质的传输机制、设计原则、制备方法的不足及创新。本文有望促进聚合物基电解质及其固态锂电池在低温下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基电解质 低温 离子传导 固态锂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Fs基固体电解质在钠离子电池中的应用进展
13
作者 周志远 王春梅 +4 位作者 张嘉 孙鑫垚 张瑶 丁大千 高艳芳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1-26,共6页
传统钠离子电池常使用液体有机电解质,存在热失控等安全问题。而固态电解质具有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因而成为下一代储能设备材料最有潜力的候选者。金属有机骨架(MOFs)由金属节点和有机连接器构成,具有高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和有序孔道... 传统钠离子电池常使用液体有机电解质,存在热失控等安全问题。而固态电解质具有高安全性和高能量密度,因而成为下一代储能设备材料最有潜力的候选者。金属有机骨架(MOFs)由金属节点和有机连接器构成,具有高孔隙率、高比表面积和有序孔道,是设计快速离子导电材料的一个很有前途的结构平台。基于MOFs结构的多样性和可修饰性,介绍几种导钠离子MOFs基固体电解质的研究设计,包括引入掺杂相应阴离子钠盐的离子液体或有机溶剂、钠化处理、枝接与电解质离子相互作用的官能团和与聚合物复合的杂化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钠离子电池 金属有机骨架 固体电解质 离子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低温锂金属电池的固态电解质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想 刘德重 +1 位作者 袁开 陈大鹏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327-2347,共21页
固态锂金属电池因其理论上的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成为下一代锂二次电池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由于低温下(≤0℃)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下降、电解质/电极界面处阻抗增加,固态锂金属电池在低温下的电化学性能快速劣化,为推进固态锂金属电... 固态锂金属电池因其理论上的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成为下一代锂二次电池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由于低温下(≤0℃)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下降、电解质/电极界面处阻抗增加,固态锂金属电池在低温下的电化学性能快速劣化,为推进固态锂金属电池的实用化进程,亟须提升固态电解质在低温下的性能。本文围绕固态电解质的先进新兴技术,从材料层面切入,对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固态锂金属电池在低温领域的进展进行了梳理。首先介绍了固态锂金属电池的低温化学特性和失效机制,从本体离子传输、界面电荷转移、电极表面结构、锂金属稳定性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分析。其次根据不同类型的固体电解质,对低温运行的先进金属锂电池的设计技术进行了总结,详细介绍了无机、聚合物及复合固态电解质的设计原理、化学组成-性能关系及界面优化策略等。最后从新材料、新表征、新机理及新标准四个维度对低温固态锂金属电池的未来实用化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为低温固态锂金属电池的合理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电解质 锂金属电池 低温 离子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离子导体型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张艳妮 张乾 +2 位作者 张琦 赵晋源 杜亚平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1-181,共11页
研发一种具有高能量密度、更长循环寿命和更高安全性的固态锂电池,是近几年为下一代电池设定的主要目标之一。传统液态电解质存在易燃、易泄露等缺陷,限制了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聚合物电解质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能,兼具高可加工性、... 研发一种具有高能量密度、更长循环寿命和更高安全性的固态锂电池,是近几年为下一代电池设定的主要目标之一。传统液态电解质存在易燃、易泄露等缺陷,限制了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聚合物电解质具有更高的安全性能,兼具高可加工性、高柔韧性、低可燃性以及宽电化学窗口等优势,有望替代液态电解质,并在下一代高能量密度储能装置中极具应用潜能。与传统双离子导体聚合物电解质(DICPEs)相比,单离子导体型聚合物电解质(SICPEs)具有高的离子迁移数(tLi+接近1),可有效避免浓差极化的形成,抑制锂枝晶生长。文中总结了近几年SICPEs体系的研究进展,梳理了合成方法、分子结构设计,分析了当前单离子导体体系的主要挑战,并对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为锂离子电池用单离子导体的研究提供技术创新方面的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电解质 单离子导体 离子电导率 离子迁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充电氟离子电池电解质研究与应用
16
作者 段新平 田庆斌 李明强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84-1892,共9页
氟离子电池(FIB)是基于氟离子穿梭驱动的低成本新型储能系统,具有比锂离子电池(LIB)更高的理论能量密度,作为下一代可充电电池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FIB仍处于早期开发阶段,需要解决许多技术问题。用于FIB的电解质要求具有高离... 氟离子电池(FIB)是基于氟离子穿梭驱动的低成本新型储能系统,具有比锂离子电池(LIB)更高的理论能量密度,作为下一代可充电电池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然而,FIB仍处于早期开发阶段,需要解决许多技术问题。用于FIB的电解质要求具有高离子导电性,并需要满足在循环过程中对电极反应保持稳定的要求。综述了FIB研究过程中使用的固态和液态电解质,分析了基于不同电解质的电池的性能特征,为FIB电解质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离子电池 固态电解质 液态电解质 离子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离子型聚酰亚胺黏结剂的制备及其在锂离子电池正极中的应用研究
17
作者 钱秉筠 刘彩霞 +3 位作者 朱唐宋 吴昊旻 张秋红 贾叙东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61-673,共13页
锂离子电池(LIBs)因其能量密度和输出功率高以及使用寿命长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领域.正极用聚合物黏结剂作为LIBs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活性材料颗粒与电极集流体之间提供结合力,进而促进Li^(+)的扩散,对提高电池循环性能起着重要的作... 锂离子电池(LIBs)因其能量密度和输出功率高以及使用寿命长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领域.正极用聚合物黏结剂作为LIBs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活性材料颗粒与电极集流体之间提供结合力,进而促进Li^(+)的扩散,对提高电池循环性能起着重要的作用.商用聚偏氟乙烯(PVDF)是目前正极材料中用到的主要黏结剂,但仍旧存在黏结性能低和导离子性较差的问题.聚酰亚胺(PI)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黏附强度和良好的结构可设计性等优势.因此,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具有磺酰亚胺锂结构的二胺单体(BAPSI-Li),将其与联苯四甲酸二酐(s-BPDA)和4,4'-二氨基二苯醚(ODA)共聚合成了一种导离子型PI黏结剂.研究表明,PI黏结剂黏结性能相比于PVDF有所提升.由导离子型PI黏结剂制备的LiFePO_(4)(LFP)电极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0.2 C的电流密度下经250次循环后,放电比容量高达158.19 mA·h·g^(-1).导离子型PI黏结剂与商用PVDF黏结剂相比展现了更优异的循环稳定性.这得益于PI具有良好的黏结性能,电极能够在长循环过程中保持结构完整.同时,导离子二胺单体的引入有利于促进电极内部锂离子的传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黏结剂 导离子聚合物 聚酰亚胺 LiFePO_(4)电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Li_(6)PS_(5)Cl的固相合成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陶博文 鞠博伟 涂飞跃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80,共6页
通过高能球磨结合热处理的方法固相合成了硫银锗矿型硫化物固态电解质Li_(6)PS_(5)Cl(LPSC)。研究发现,延长球磨时间有利于原料粉末颗粒的破碎、混合、晶粒细化以及非晶化反应的进行;升高烧结温度有利于生成单一纯相,但烧结温度过高会... 通过高能球磨结合热处理的方法固相合成了硫银锗矿型硫化物固态电解质Li_(6)PS_(5)Cl(LPSC)。研究发现,延长球磨时间有利于原料粉末颗粒的破碎、混合、晶粒细化以及非晶化反应的进行;升高烧结温度有利于生成单一纯相,但烧结温度过高会使电解质熔化分解,破坏晶体结构。球磨时间10 h、550℃下烧结8 h所制备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具有较高的离子电导率,可达3.57×10^(-3)S/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固态电池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 Li_(6)PS_(5)Cl 离子电导率 硫银锗矿型 高能球磨 固相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离子电导率提升策略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少东 刘晓旭 盛大伟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4-150,171,共18页
聚合物基固态电解质因其柔韧性、工艺兼容性、稳定性和低成本,有望引领固态锂金属电池成为下一代储能设备,实现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应用.高介电聚合物的特性能有效促进锂盐在电解质中的离解.本文梳理了介电性能与锂离子传输间关系的研... 聚合物基固态电解质因其柔韧性、工艺兼容性、稳定性和低成本,有望引领固态锂金属电池成为下一代储能设备,实现高能量密度和安全性的应用.高介电聚合物的特性能有效促进锂盐在电解质中的离解.本文梳理了介电性能与锂离子传输间关系的研究成果,并深入探讨了高介电聚合物基体及填料如何提升聚合物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最后,总结了介电材料在聚合物基固态电解质应用中的挑战与机遇.这些研究结果对于推动高性能聚合物基固态电池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态电解质 介电性能 锂离子电池 离子电导率 聚偏氟乙烯 无机填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_(5)YSi_(4)O_(12)基陶瓷固态钠电池电解质的制备及导电行为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徐瑶 刘立敏 +3 位作者 周晓亮 郭炜琳 李婕 郭心如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3-491,共9页
钠离子固态电解质虽然已经被研究了多年,但其室温电导率低,且与有机液态电解液电导率相差一个数量级,这些缺陷成为限制其实际应用的主要障碍。为此,以Na_(5)YSi_(4)O_(12)基陶瓷电解质作为研究对象,以NaNO_(3)、YN_(3)O_(9)·6H_(2)... 钠离子固态电解质虽然已经被研究了多年,但其室温电导率低,且与有机液态电解液电导率相差一个数量级,这些缺陷成为限制其实际应用的主要障碍。为此,以Na_(5)YSi_(4)O_(12)基陶瓷电解质作为研究对象,以NaNO_(3)、YN_(3)O_(9)·6H_(2)O和C8H20O4Si为原料,采用溶液辅助的固相反应法(SASSR)制备具有六方晶系结构的高性能固态陶瓷电解质Na_(5)YSi_(4)O_(12)材料。研究了Na_(5)YSi_(4)O_(12)(NYS)的烧结温度、保温时间与离子电导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样品经1050℃保温6 h后的离子电导率最高为1.52 mS·cm^(−1),活化能为0.215 eV。相比于传统的固相反应法制备的材料,电导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其较高的电导率得益于Na_(5)YSi_(4)O_(12)粉体烧结活性高和独特的3D传输通道,材料中Na^(+)既可沿着通道传输,也可在不同的通道间进行跨越传输,从而赋予了材料较高的电导率。研究表明Na_(5)YSi_(4)O_(12)是一种很有潜质的快钠离子导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离子电池 固态电解质 Na_(5)YSi_(4)O_(12) 离子电导率 溶液辅助的固相反应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