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短时/断续工作制的电机系统固–液相变热管理技术及应用发展 被引量:5
1
作者 邱书恒 王海峰 +3 位作者 熊斌 花为 邹亮 张驰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0-292,I0023,共14页
固–液相变现象表现出的潜热特性可有效平抑瞬时温升,将其应用于航天航空、奔越式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数控机床等电机热管理系统,可有效提高短时工作制或断续周期性工作制(S2—S8)下运行的伺服电驱动系统的瞬态性能。为了总结归纳固–... 固–液相变现象表现出的潜热特性可有效平抑瞬时温升,将其应用于航天航空、奔越式机器人、新能源汽车、数控机床等电机热管理系统,可有效提高短时工作制或断续周期性工作制(S2—S8)下运行的伺服电驱动系统的瞬态性能。为了总结归纳固–液相变材料的电机系统热管理技术及其应用现状,该文针对固–液相变材料特性、系统数值计算与仿真模拟、样机实验测试方法、相变热管理系统结构等4个方面开展调研,并提出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研究发现:目前阶段石蜡和低温熔盐是适合电机系统的最佳相变介质,但仍存在导热系数较低的问题,需通过改性强化解决;通过机壳灌注相变材料,可有效实现温升平抑,但尚缺乏有针对性的热路拓扑设计;采用焓–多孔方法是模拟相变过程的理想手段,但糊状区参数的取值缺乏理论指导;最后,固–液相变过程的测试中侵入式传感器易对电磁、热、流场的自然演变过程产生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机系统 热管理技术 S2—S8工作制 温升平抑 固–液相变材料 电系统结构 分析方法 实验测试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u^(3+)掺杂CaLaGaO_(4)红色荧光粉的制备及其荧光性能 被引量:1
2
作者 赵炎 蒋小康 +3 位作者 李忠辉 王佳旭 周恒为 郭海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61-1868,共8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不同浓度Eu^(3+)掺杂CaLaGaO_(4)系列红色荧光粉。研究结果显示,该系列荧光粉能够被392 nm的近紫外光有效激发,在609 nm处有强烈的红光发射,其光强主要依赖于Eu^(3+)的^(5)D_(0)→^(7)F_(2)跃迁所发射的光,且在Eu^(3+...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不同浓度Eu^(3+)掺杂CaLaGaO_(4)系列红色荧光粉。研究结果显示,该系列荧光粉能够被392 nm的近紫外光有效激发,在609 nm处有强烈的红光发射,其光强主要依赖于Eu^(3+)的^(5)D_(0)→^(7)F_(2)跃迁所发射的光,且在Eu^(3+)浓度达到0.3时发光强度达到最大,其色坐标为(0.613,0.359),与标准红光坐标(0.670,0.330)较为接近,色纯度高达96.3%。由于热猝灭效应,当样品温度升高至498 K时,发光强度仍保持室温下的75%,激活能为0.1513 e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固相 CaLaGaO_(4) 红色荧光粉 高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m^(3+)敏化的红色荧光粉Na_(5)Y(MoO_(4))_(4)∶Eu^(3+)发光性能研究
3
作者 郭益升 胡正开 +1 位作者 白鑫 熊飞兵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45-251,共7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新型Na_(5)Y_(1-x)(MoO_(4))_(4)∶x Eu^(3+)(x=0~0.14)和Na_(5)Y_(0.9)-y(MoO_(4))_(4)∶0.1Eu^(3+),y Sm^(3+)(y=0~0.08)红色荧光粉,并对Na_(5)Y_(1-x)(MoO_(4))_(4)∶x Eu^(3+)(x=0~0.14)和Na_(5)Y_(0.9)-...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一系列新型Na_(5)Y_(1-x)(MoO_(4))_(4)∶x Eu^(3+)(x=0~0.14)和Na_(5)Y_(0.9)-y(MoO_(4))_(4)∶0.1Eu^(3+),y Sm^(3+)(y=0~0.08)红色荧光粉,并对Na_(5)Y_(1-x)(MoO_(4))_(4)∶x Eu^(3+)(x=0~0.14)和Na_(5)Y_(0.9)-y(MoO_(4))_(4)∶0.1Eu^(3+),y Sm^(3+)(y=0~0.08)的物相结构、发光性能、热稳定性、荧光寿命等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单掺Eu^(3+)的条件下,Na_(5)Y_(1-x)(MoO_(4))_(4)∶x Eu^(3+)(x=0~0.14)荧光粉在395nm紫外光激发下,发射出峰值波长在615nm的强红光,其掺杂浓度为x=0.1,样品的发光强度最高。进一步探究Sm^(3+)对Eu^(3+)在Na_(5)Y_(1-x)(MoO_(4))_(4)∶x Eu^(3+)(x=0~0.14)中的敏化增强作用。通过研究该样品不同Sm^(3+)掺杂浓度下的荧光发射谱,发现Sm^(3+)敏化增强的最佳掺杂浓度为y=0.04;相较于单掺Eu^(3+)的样品,Sm^(3+)敏化后的样品其发光强度为原来的113.8%。Sm^(3+)敏化后的样品存在能量传递现象,能量传递机制为Eu^(3+)与Sm^(3+)之间的电偶极-电偶极相互作用。温度相关荧光发射谱实验结果表明Na_(5)Y_(0.86)(MoO_(4))_(4)∶0.1Eu^(3+),0.04Sm^(3+)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437K时荧光发射强度约为室温时的70%左右,而Na_(5)Y_(0.9)(MoO_(4))_(4)∶0.1Eu^(3+)在437K时的荧光发射强度约为室温时的68%左右。因此,Sm^(3+)敏化的Eu^(3+)掺杂Na_(5)Y(MoO_(4))_(4)荧光粉在白光LED领域中具有较大的应用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固相法 Na_(5)Y(MoO_(4))_(4)∶Eu^(3+) Sm^(3+) 荧光粉 发光性能 能量传递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BMI 树脂固化反应及热性能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刘祥萱 段少峰 +3 位作者 凌月 杨绪杰 陆路德 汪信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1998年第3期244-247,共4页
利用热分析技术测定了纳米TiO2共混改性双马来酰亚按(BMI)树脂体系的固体反应参数,考察了固化条件与玻璃化温度之间的关系及纳米TiO2对固化树脂高温热分解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树脂中引入纳米TiO2,降低了固化... 利用热分析技术测定了纳米TiO2共混改性双马来酰亚按(BMI)树脂体系的固体反应参数,考察了固化条件与玻璃化温度之间的关系及纳米TiO2对固化树脂高温热分解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树脂中引入纳米TiO2,降低了固化反应活化能和树脂固化后处理温度,改善了BMI树脂的加工性能;树脂在N2中的起始热分解温度降低,但不改变热氧分解温度;TiO2/BMI固化树脂玻璃化温度高达302℃,热分解温度达420℃;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提高固化温度和延长固化时间,可使树脂的玻璃化温度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固相聚 热稳定性 二氧化钛 固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C表面固相反应涂层 被引量:5
5
作者 汤文明 郑治祥 +1 位作者 丁厚福 金志浩 《矿冶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9-71,76,共4页
烧结致密的α SiC片在埋入Cr粉中 ,并经 110 0℃在静态真空环境中高温处理 1h后 ,在其表面形成厚度约 5 μm均匀、致密的涂层。涂层是由Cr的硅化物Cr3Si和碳化物Cr7C3、Cr2 3C6 构成 ,为层状结构 ,其相排列顺序为SiC Cr3Si +Cr7C3 Cr7C3... 烧结致密的α SiC片在埋入Cr粉中 ,并经 110 0℃在静态真空环境中高温处理 1h后 ,在其表面形成厚度约 5 μm均匀、致密的涂层。涂层是由Cr的硅化物Cr3Si和碳化物Cr7C3、Cr2 3C6 构成 ,为层状结构 ,其相排列顺序为SiC Cr3Si +Cr7C3 Cr7C3 Cr2 3C6 Cr。SiC与Cr间的固相反应受Cr在涂层中向SiC反应界面的扩散控制。在热震实验中 ,SiC表面涂层结合仍十分紧密 ,没有出现剥落或产生裂纹 ,说明SiC表面涂层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反应 涂层 固相扩散 热稳定性 碳化硅 金属基复合材料 粉末冶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涤纶接枝共聚固-固相转变贮热材料 被引量:8
6
作者 王艳秋 金万祥 +2 位作者 缪伟伟 张佳伟 王桃侠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09年第1期28-31,共4页
为了制备热稳定性好、蓄热性能优异的固-固相转变材料(PCM),研究采用化学法合成了聚乙二醇(PEG)/涤纶(PET)PCM。实验结果表明,PEG/PET PCM的热力学性能与PEG的分子量、PEG/PET质量配比以及不同交联体系有关。化学接枝法合成的PEG/PET P... 为了制备热稳定性好、蓄热性能优异的固-固相转变材料(PCM),研究采用化学法合成了聚乙二醇(PEG)/涤纶(PET)PCM。实验结果表明,PEG/PET PCM的热力学性能与PEG的分子量、PEG/PET质量配比以及不同交联体系有关。化学接枝法合成的PEG/PET PCM,最大相变焓可达112.02 J/g,热稳定性提高,热滞后性减小,PEG/PET PCM在众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二醇 涤纶 固-固相变材料 贮热性能 热稳定性及滞后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氢合金燃烧剂基本性能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窦燕蒙 李国平 +1 位作者 罗运军 葛震 《固体火箭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60-763,771,共5页
用X射线衍射(XRD)、热重(TG)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氧弹量热分析等方法对储氢合金的相结构、热性能和其他基本性能进行了测定,并对不同温度下储氢合金在干燥空气中的储存稳定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Al的含量不改变储氢合金中H的... 用X射线衍射(XRD)、热重(TG)分析、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氧弹量热分析等方法对储氢合金的相结构、热性能和其他基本性能进行了测定,并对不同温度下储氢合金在干燥空气中的储存稳定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Al的含量不改变储氢合金中H的储存形式;储氢合金在干燥空气中有良好的储存稳定性;储氢合金A20、A30的放氢温度分别为362.04、360.10℃,比Mg2NiH4的放氢温度高出了约70℃,且储氢合金的密度、耗氧量与Al粉相当,燃烧热值高于Al粉,故表明储氢合金可作为推进剂用的高能燃烧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氢合金 燃烧剂 相结构 热性能 储存稳定性 固体推进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州临江垃圾焚烧发电厂飞灰的性质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张乔 夏凤毅 +1 位作者 田一光 郭武学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1-15,共5页
研究了温州临江垃圾焚烧发电厂生活垃圾焚烧产生飞灰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飞灰为含水率低、颗粒尺寸集中在43~175μm之间的灰色粉末,主要由Si、Al、Ca、Mg、Fe、Na、K、C和S元素组成。飞灰中Pb、Cd的浸出浓度在酸性条件下都不同程度地高... 研究了温州临江垃圾焚烧发电厂生活垃圾焚烧产生飞灰的物理和化学性质。飞灰为含水率低、颗粒尺寸集中在43~175μm之间的灰色粉末,主要由Si、Al、Ca、Mg、Fe、Na、K、C和S元素组成。飞灰中Pb、Cd的浸出浓度在酸性条件下都不同程度地高于我国危险废物鉴别标准的允许浓度,其中Pb的浸出浓度在pH值1.06~13.69条件下远远超标,碱性条件下浸出毒性比酸性条件下小。矿物组成主要为石英(SiO2)、赤铁矿αFe2O3、钙长石CaO·Al2O3·2SiO2、钙铝黄长石2CaO·Al2O3·SiO2、KCl、NaCl、CaCO、PbO、TiO2、ZnCO3等,溶解盐含量高达19.5%,化学反应活性较强,热稳定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垃圾 焚烧发电厂 飞灰 组成 浸出毒性 物相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Al_2O_3对CeO_2-ZrO_2固溶体形成能力的影响及其稳定性 被引量:2
9
作者 何秋梅 曾美琴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13-616,592,共5页
运用XRD研究了γ-Al2O3与CeO2、ZrO2在高能球磨过程中和焙烧过程中的组织结构转变,重点研究了γ-Al2O3对CeO2-ZrO2体系固溶体形成能力的影响以及它们的稳定性问题。结果表明,CeO2和ZrO2在高能球磨过程中容易形成固溶体,但当γ-Al2O3跟C... 运用XRD研究了γ-Al2O3与CeO2、ZrO2在高能球磨过程中和焙烧过程中的组织结构转变,重点研究了γ-Al2O3对CeO2-ZrO2体系固溶体形成能力的影响以及它们的稳定性问题。结果表明,CeO2和ZrO2在高能球磨过程中容易形成固溶体,但当γ-Al2O3跟CeO2、ZrO2一起加入进行高能球磨时,γ-Al2O3会在球磨过程中抑制CeO2和ZrO2之间的扩散,使其难于形成固溶体。同时,γ-Al2O3在球磨过程中也没有跟CeO2或ZrO2发生互溶。研究还发现,通过调整球磨顺序,先将CeO2与ZrO2球磨30h,再添加Al2O3并继续球磨30h,这样生成的复合球磨粉体由结构稳定的γ-Al2O3与CeO2-ZrO2固溶体组成。在该球磨产物中,γ-Al2O3对CeO2-ZrO2固溶体的热稳定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CeO2-ZrO2固溶体反过来也稳定了γ-Al2O3的相结构,避免了γ-Al2O3在球磨过程中发生α相变以及因球磨而降低相变点的现象,明显提高了其热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AL2O3 CeO2-ZrO2固溶体 高能球磨 组织结构转变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炭基定形相变储热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冯利利 侯玉星 +2 位作者 余润翔 赵蕾 刘一曼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328-3338,共11页
储能技术可以解决能源供需在时空上不匹配的矛盾,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相变储热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储能技术,广泛应用于太阳能、节能建筑、工业余废热回收和热管理系统,其储热介质为相变材料,具有潜热大、相变温度恒定等优点,可实现储... 储能技术可以解决能源供需在时空上不匹配的矛盾,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相变储热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储能技术,广泛应用于太阳能、节能建筑、工业余废热回收和热管理系统,其储热介质为相变材料,具有潜热大、相变温度恒定等优点,可实现储热与控温双重目的。固-液相变材料是研究较多的一类相变材料,具有储能密度高、相变温度可调、化学性质稳定、价格低廉等优点,但存在相变泄漏、热导率低等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其应用,将多孔材料引入固-液相变材料构筑定形相变材料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特别是,以多孔炭作为定形基体制备的定形相变材料机械强度增强,导热率显著提升,封装性和稳定性优良。对多孔炭基定形相变材料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分析了膨胀石墨、碳纳米管、石墨烯氧化物、生物炭等多孔碳材料的孔结构、表面改性、质量分数、分子间作用力等因素对定形相变材料定形能力、热性能和相变行为的影响,讨论了其他多孔碳基体如活性炭、泡沫炭、氮化碳制备的定形相变储热材料的性能,概述了多孔碳基定形相变材料的应用研究现状。最后,通过对比不同种类多孔碳基体制备的定形相变材料的主要性能及所呈现出的不同优势,提出应用时的材料选择建议,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热 固-液相变材料 多孔炭基体 定形能力 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_(2)CO_(3)/电石渣复合相变储热材料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辉祥 熊亚选 +4 位作者 任静 药晨华 宋超宇 吴玉庭 丁玉龙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3819-3827,共9页
为循环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降低储热系统成本,以工业固废电石渣替代传统骨架材料,采用冷压烧结法创新制备7种不同配比的Na_(2)CO_(3)/电石渣复合相变储热材料,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恒速增压法、电子显微法、高温热冲击法、X射线衍射法... 为循环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降低储热系统成本,以工业固废电石渣替代传统骨架材料,采用冷压烧结法创新制备7种不同配比的Na_(2)CO_(3)/电石渣复合相变储热材料,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恒速增压法、电子显微法、高温热冲击法、X射线衍射法、红外吸收光谱法等方法研究其储热性能、力学性能、微观结构、热循环稳定性和化学兼容性。结果表明,电石渣与碳酸钠结合可形成性能优异的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电石渣与碳酸钠质量比为52.5∶47.5时制备的复合相变储热材料(NC5)综合性能最佳,储热密度在100~900℃内达到993 J/g,抗压强度达到22.02 MPa,最高导热系数为0.62 W/(m·K);样品NC5中不同组分均匀分布,组分间具有良好的兼容性;样品NC5经100次加热/冷却循环后仍具有优异的储热性能,可为固废资源化利用和低成本储热材料研发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固废 骨架材料 复合相变储热材料 储热性能 热循环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溶温度对Al-Cu-Mg-Ag合金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鹏 刘冠华 刘志义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5-119,共5页
通过金相显微镜、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和室温拉伸试验研究了固溶温度对Al-Cu-Mg-Ag合金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固溶温度提高(500~520℃),Al-Cu-Mg-Ag合金在190℃/2 h时效过程中析出的Ω相数量密度逐渐增加,而且Ω相的... 通过金相显微镜、透射电镜、扫描电镜和室温拉伸试验研究了固溶温度对Al-Cu-Mg-Ag合金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固溶温度提高(500~520℃),Al-Cu-Mg-Ag合金在190℃/2 h时效过程中析出的Ω相数量密度逐渐增加,而且Ω相的大小更均匀,从而导致合金的强度和热稳定性逐渐提高。热暴露(200℃/1 000 h)后,Ω相数量密度显著下降,从而导致Al-Cu-Mg-Ag合金的强度大幅下降。在热暴露过程中,Ω相的直径方向增长速率远远大于厚度方向增长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处理 固熔处理 时效处理 第二相 AL-CU-MG-AG合金 固溶温度 力学性能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捕捉对电石渣-钢渣复合相变储热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杨洋 熊亚选 +4 位作者 任静 赵彦琦 李烁 田曦 丁玉龙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690-3698,共9页
为资源化利用工业固废,降低储热系统成本,选取电石渣和钢渣1∶1混合进行CO_(2)捕集和封存,将封存CO_(2)的电石渣-钢渣混合材料作为骨架材料制备7种不同配比的NaNO_(3)/固碳电石渣-钢渣复合相变储热材料。通过热重分析法探究电石渣-钢渣... 为资源化利用工业固废,降低储热系统成本,选取电石渣和钢渣1∶1混合进行CO_(2)捕集和封存,将封存CO_(2)的电石渣-钢渣混合材料作为骨架材料制备7种不同配比的NaNO_(3)/固碳电石渣-钢渣复合相变储热材料。通过热重分析法探究电石渣-钢渣混合材料的固碳性能,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高温热冲击法、X射线衍射法、电子显微法表征其储热性能、热循环稳定性、化学相容性和微观结构。结果表明,电石渣-钢渣混合材料的固碳率为24.48%;最佳热性能样品CC-SC4中NaNO_(3)、电石渣和钢渣的质量比为2∶1∶1,100~400℃工作温度内储热密度达到444.2 J/g,热导率为1.057 W/(m·K),各组分间具有良好的化学相容性;样品CC-SC4经历1440次加热/冷却循环后仍具有优异的储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固废 骨架材料 复合相变储热材料 固碳 储热性能 热循环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固热耦合的油气两相动压密封追随动态特性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庆展 郑娆 +2 位作者 李双喜 陈炼 李世聪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22-132,共11页
为提升油气两相动压密封的运转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研究其密封补偿环的响应运动,揭示油气两相动压密封的追随动态特性,考虑温度、变形对密封环和流体膜的综合作用,采用MATLAB软件建立密封环与流体膜的流固热耦合有限元分析模型.计算流... 为提升油气两相动压密封的运转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研究其密封补偿环的响应运动,揭示油气两相动压密封的追随动态特性,考虑温度、变形对密封环和流体膜的综合作用,采用MATLAB软件建立密封环与流体膜的流固热耦合有限元分析模型.计算流体膜的动态刚度和阻尼系数,求解油气两相动压密封的受迫振动模型,分析补偿环的响应运动.讨论转速、压差、油气比、弹簧刚度和O形圈阻尼对密封补偿环响应运动角向振幅和轴向振幅的影响,分析密封的追随动态特性.结果表明:提高转速和油气比有利于提高密封的追随动态特性;压差、弹簧刚度和O形圈阻尼的增大不利于密封补偿环的追随响应运动,其中弹簧刚度和O形圈阻尼增大前期,补偿环响应振幅变化不敏感,增大后期,补偿环响应振幅急剧降低.研究结果为油气两相动压密封的补偿机构优化和动态性能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并得到基于流固热耦合的油气两相动压密封追随动态特性求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两相密封 流固热耦合 动态特性 追随特性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2YAlO5∶Eu^3+,Na^+荧光粉的合成和光致发光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段欢 崔瑞瑞 邓朝勇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2302-2307,共6页
本文采用高温固相法成功合成了一系列Ba2YAlO5∶0.2Eu^3+,x Na^+(x=0.01,0.03,0.05,0.10,0.20,0.30)荧光粉,研究了Eu^3+,Na^+掺杂对晶体结构的影响。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荧光材料的微观形貌,使用荧光光谱仪对荧光粉的激发和发射光学... 本文采用高温固相法成功合成了一系列Ba2YAlO5∶0.2Eu^3+,x Na^+(x=0.01,0.03,0.05,0.10,0.20,0.30)荧光粉,研究了Eu^3+,Na^+掺杂对晶体结构的影响。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荧光材料的微观形貌,使用荧光光谱仪对荧光粉的激发和发射光学特性进行观测和分析,从理论上研究了浓度猝灭和能量传递现象。在613 nm监测波段下,激发光谱在270~290 nm处出现O 2-→Eu^3+电荷转移带,395 nm和465 nm处出现峰值,在465 nm处峰值最大,对应于7F 0→5D2跃迁。在465 nm监测波长下,观察到在613 nm处发射峰最强,对应于5D 0→7F2跃迁,钠离子最优掺杂浓度为x=0.03。通过理论计算得出基质中的能量传递在最近邻离子之间。对发光材料进行热稳定性测试和分析,计算得到热猝灭激活能的值为0.058 eV,计算出Ba2YAlO5∶0.2Eu^3+,0.03 Na^+荧光粉的色坐标位于(0.61,0.39),非常接近于国际照明委员会规定的标准色坐标(0.67,0.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粉 高温固相 光致发光 浓度猝灭 能量传递 热稳定性 色坐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a_(3)Bi_(2)(PO_(4))_(4)∶Tb^(3+)荧光粉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崔瑞瑞 陈倩 +1 位作者 张鑫 邓朝勇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69-1075,共7页
利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出Ba_(3)Bi_(2-x)(PO_(4))_(4)∶xTb^(3+)(x=0.05,0.1,0.15,0.3,0.4,0.5)绿色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积分球式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光谱仪等对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样品均为Ba_(3)Bi... 利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制备出Ba_(3)Bi_(2-x)(PO_(4))_(4)∶xTb^(3+)(x=0.05,0.1,0.15,0.3,0.4,0.5)绿色荧光粉。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积分球式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光谱仪等对样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样品均为Ba_(3)Bi_(2)(PO_(4))_(4)纯相,Ba_(3)Bi_(1.7)(PO_(4))_(4)∶0.3Tb^(3+)的带隙估计值为4.21 eV。当激发光的波长为377 nm时,样品的发射光谱的波峰位于543 nm、584 nm和619 nm处,分别对应于Tb^(3+)的^(5)D_(4)→^(7)F_(5)、^(5)D_(4)→^(7)F_(4)和^(5)D_(4)→^(7)F_(3)的能级跃迁。随着Tb^(3+)掺杂浓度的增加,样品的发光强度先增强后减弱,当x=0.3时,发光强度最大。计算表明最近邻离子在Ba_(3)Bi_(2-x)(PO_(4))_(4)∶xTb^(3+)荧光粉的浓度猝灭中起主要作用。随着测试温度的升高,发光强度变化不大,表明样品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能。CIE色坐标图表明所制备的样品可以被紫外光有效激发而发出绿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_(3)Bi_(2-x)(PO_(4))_(4)∶xTb^(3+) 硅铋石结构磷酸盐 高温固相反应法 绿色荧光粉 稀土掺杂 光致发光 能级跃迁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掺杂浓度对Sr_(3)ZnNb_(2)O_(9)∶Eu^(3+)荧光粉发光特性的影响
17
作者 袁高峰 崔瑞瑞 +1 位作者 张鑫 邓朝勇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128-4136,共9页
Li^(+)作为电荷补偿剂可以提高Sr_(3)ZnNb_(2)O_(9)∶Eu^(3+)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和热稳定性。本文通过高温固相反应成功制备了Sr_(3)ZnNb_(2)O_(9)∶x Eu^(3+),y Li^(+)(0≤x≤0.5,0≤y≤0.5)荧光粉,为了鉴定和描述样品的物相、发光特性... Li^(+)作为电荷补偿剂可以提高Sr_(3)ZnNb_(2)O_(9)∶Eu^(3+)荧光粉的发光强度和热稳定性。本文通过高温固相反应成功制备了Sr_(3)ZnNb_(2)O_(9)∶x Eu^(3+),y Li^(+)(0≤x≤0.5,0≤y≤0.5)荧光粉,为了鉴定和描述样品的物相、发光特性和热稳定性,进行了XRD和发光光谱测试。结果表明:Eu^(3+)和Li^(+)已经成功掺入到基质材料中,并取代Zn^(2+)位点;Li^(+)的最佳掺杂浓度为0.3(摩尔分数),浓度猝灭类型是在最近邻离子之间;掺杂Li^(+)提高了荧光粉的热稳定性,活化能为0.193 eV,CIE色坐标为(0.651,0.349),非常接近国际照明委员会规定的标准色坐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r_(3)ZnNb_(2)O_(9)∶xEu^(3+) yLi^(+) 发光特性 荧光粉 热稳定性 电荷补偿 高温固相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