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rminal Blend胶粉改性沥青的复合改性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黄卫东 吕泉 柴冲冲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1-118,共8页
采用室内试验分析了岩沥青和SBS掺量对Terminal Blend胶粉改性沥青(TB沥青)性能的影响;采用荧光显微镜及表面能测试仪研究了岩沥青和SBS对于溶胶沥青的增强作用及增强机理.结果表明:岩沥青与SBS在提高TB沥青高温性能的同时,可在一定程... 采用室内试验分析了岩沥青和SBS掺量对Terminal Blend胶粉改性沥青(TB沥青)性能的影响;采用荧光显微镜及表面能测试仪研究了岩沥青和SBS对于溶胶沥青的增强作用及增强机理.结果表明:岩沥青与SBS在提高TB沥青高温性能的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其低温性能中的突出特点;TB岩沥青(内掺20%(质量分数,下同)岩沥青+20%橡胶粉)的PG分级可达PG 76-28;车辙试验表明掺量为2.0%的SBS与TB岩沥青(内掺10%岩沥青+10%橡胶粉)复合后的SBS/TB岩沥青改性沥青高温性能高于SBS掺量为4.5%的SBS改性沥青(PG 76-22),从而有效降低了SBS掺量;表面能试验与TSR试验结果均表明TB沥青的黏附性能随着岩沥青与SBS掺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后减趋势,岩沥青与SBS总体上提高了TB沥青的黏附性;荧光显微镜的观测结果进一步证实了SBS与TB沥青二次复合后的改性沥青内部均匀、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RMINAL blend胶粉改性沥青 岩沥青 SBS 复合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亚胺改性三聚氰胺泡沫的制备及性能
2
作者 何利华 李慧霞 +2 位作者 刘志凌 蒋凡顺 张建勋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4,共7页
为提高三聚氰胺泡沫的热稳定性及力学强度,介绍了三聚氰胺树脂与水溶性聚酰亚胺(PI)共混改性方法,研究了PI增韧三聚氰胺树脂预聚体的合成配方和发泡工艺,同时也探讨了PI的添加方式及添加量对三聚氰胺泡沫性能的影响。采用万能电子试验... 为提高三聚氰胺泡沫的热稳定性及力学强度,介绍了三聚氰胺树脂与水溶性聚酰亚胺(PI)共混改性方法,研究了PI增韧三聚氰胺树脂预聚体的合成配方和发泡工艺,同时也探讨了PI的添加方式及添加量对三聚氰胺泡沫性能的影响。采用万能电子试验机、极限氧指数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导热系数仪等对改性前后三聚氰胺泡沫的力学性能、阻燃性、微观形貌、耐热性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通过添加水溶性PI,在泡沫内部引入含两个与氮键合的酰基基团,并形成网络互穿结构,其热稳定性、表观密度、极限氧指数、烟密度、隔热性能均有显著提高。为了改善PI改性三聚氰胺泡沫的总体性能,进一步研究发现,PI添加量为三聚氰胺树脂预聚体总质量的5%时,泡沫失重速率最高温度峰值由369.69℃提高到383.66℃、拉伸强度提高了11.17%、撕裂强度提高了21.82%、断裂伸长率提高了12.51%,改性泡沫的各项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三聚氰胺树脂预聚体 聚酰亚胺改性三聚氰胺泡沫 微波发泡工艺 共混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等离子体改性的碳纤维/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研究
3
作者 曹鹏宇 李娜 +1 位作者 王凯 李昕洋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45-250,共6页
分别采用O_(2)等离子体和Ar等离子体对两种具有不同表面特征的碳纤维进行改性处理,通过SEM、AFM、XPS、微脱粘测试等方法系统研究了等离子体改性对碳纤维表面物理化学特性及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界面结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碳纤维在等离... 分别采用O_(2)等离子体和Ar等离子体对两种具有不同表面特征的碳纤维进行改性处理,通过SEM、AFM、XPS、微脱粘测试等方法系统研究了等离子体改性对碳纤维表面物理化学特性及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界面结合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碳纤维在等离子体刻蚀下形成微小沟槽并使得原有沟槽加深,表面粗糙程度增大,活性官能团含量最高分别提升38.99%和36.85%。等离子体处理后碳纤维/聚酰亚胺复合材料界面结合性能均明显增强,其中O_(2)等离子体表现出最优的界面改性效果,对应两种纤维的界面剪切强度分别提高19.24%和23.58%。最后,结合界面剥脱断口的微观形貌及碳纤维表面物理化学特性变化,深入探究了界面改性机理。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处理通过物理啮合及化学键合的协同作用有效提高了碳纤维/聚酰亚胺界面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碳纤维改性 聚酰亚胺复合材料 界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溶剂聚酰亚胺/聚醚酰亚胺复合纳滤膜的制备及其性能 被引量:1
4
作者 丁晓莉 崔浩然 +3 位作者 张良 范晓倩 程显昀 赵红永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4,21,共7页
为了提升纳滤膜在有机溶剂体系使用过程中的耐受性,选用O,O′-二(2-氨基丙基)聚丙二醇-嵌段-聚乙二醇-嵌段-聚丙二醇和均苯四甲酰氯作为两相单体,在聚醚酰亚胺超滤基膜上发生界面聚合反应制备耐溶剂复合纳滤膜,再选用O,O′-二(2-氨基丙... 为了提升纳滤膜在有机溶剂体系使用过程中的耐受性,选用O,O′-二(2-氨基丙基)聚丙二醇-嵌段-聚乙二醇-嵌段-聚丙二醇和均苯四甲酰氯作为两相单体,在聚醚酰亚胺超滤基膜上发生界面聚合反应制备耐溶剂复合纳滤膜,再选用O,O′-二(2-氨基丙基)聚丙二醇-嵌段-聚乙二醇-嵌段-聚丙二醇作为交联剂对复合膜进行交联改性处理;将交联膜浸泡在丙酮溶剂中以探究交联膜的耐溶剂性能。结果表明:复合纳滤膜被成功交联改性,且交联后膜表面的致密程度增加;亲水性也有所提升,接触角下降29%;交联前,丙酮溶胀后膜截留率下降70%,交联后膜截留率仅仅下降5%,纳滤膜的耐溶剂性能有很大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溶剂 聚酰亚胺/聚醚酰亚胺复合纳滤膜 界面聚合 交联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热复合材料加工工艺的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6
5
作者 代瑞 高晓东 +2 位作者 曾宪奎 杨卫民 鉴冉冉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9-124,共6页
近年来,随着电气设备以及微电子行业的快速发展,产品逐渐趋向于精密化、小型化,对高性能聚合物导热材料及其制品的精度需求和需求量越来越高。传统工艺较难使制品在满足导热能力的前提下,具备较好的物理性能。因此,如何在较少填料的情... 近年来,随着电气设备以及微电子行业的快速发展,产品逐渐趋向于精密化、小型化,对高性能聚合物导热材料及其制品的精度需求和需求量越来越高。传统工艺较难使制品在满足导热能力的前提下,具备较好的物理性能。因此,如何在较少填料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改善材料的综合性能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在该过程中,挤出机螺杆起到了关键作用。文章主要从复合材料加工工艺方面对提高材料的热导率进行了综述,包括熔融共混法、机械力诱导法等,这些方法解决了高聚物热导率低的问题,并提出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向,这对指导制备高导热性能的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最后,对填充型导热复合材料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热复合材料 导热填料 表面改性 加工工艺 熔融共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纺织品为目标的聚乳酸纤维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杨诗婕 李伟 +3 位作者 吕勇 刘丰颉 田淑洁 吕学斌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31-734,共4页
介绍了聚乳酸纤维的合成、性能,阐述了近年来面向纺织品领域的聚乳酸纤维共混改性和复合材料开发研究进展。通过改性和开发,增强了聚乳酸纤维在纺织品领域的性能和适用性,改善了材料的合成方法,推动了聚乳酸纤维进一步朝市场化发展。
关键词 聚乳酸纤维 共混改性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亚胺纤维的表面改性及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性能与界面破坏模式 被引量:1
7
作者 邱杨 李亚锋 +1 位作者 田国峰 张梦颖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6-203,共8页
针对聚酰亚胺(PI)纤维低表面能及PI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界面性能差的问题,采用大气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对PI纤维进行表面改性,以处理时间为变量,研究大气等离子体表面处理对PI纤维表面结构及PI/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通过SEM... 针对聚酰亚胺(PI)纤维低表面能及PI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界面性能差的问题,采用大气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对PI纤维进行表面改性,以处理时间为变量,研究大气等离子体表面处理对PI纤维表面结构及PI/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通过SEM研究等离子体处理对PI纤维表面介观形貌及其复合材料破坏模式的影响,采用动态接触角及丝束横向拉伸强度测试对等离子体处理前后的PI纤维与环氧树脂的浸润效果及界面性能进行表征,选取弯曲强度及层间剪切强度作为PI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考察项目。结果表明:大气等离子体表面处理能够改善PI纤维与环氧树脂的浸润及界面结合状态,处理时间为6 min的PI纤维丝束横向拉伸强度为16.05 MPa,提升近21%;PI/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弯曲及层间剪切强度的增幅分别达36.41%及38.85%。大气等离子体改性能够对PI纤维表面形貌进行重构,优化PI纤维与环氧树脂复合效果,将PI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破坏模式由界面破坏转变为纤维表面及皮层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PI)纤维 等离子体改性 复合材料 界面 环氧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苯型环氧树脂强韧化TDE-85树脂体系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1
8
作者 侯镇弘 陆奇 +5 位作者 赵星诺 徐锦文 夏宏伟 张颂 侯锐钢 周权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3-48,共6页
环氧树脂因其黏结力强、热稳定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涂料、电子封装材料和胶黏剂等领域,但其高交联密度也带来了脆性大、韧性差的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应用的主要因素。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以3,3′-二氨基二苯砜(3,3′-DDS)为固化剂,... 环氧树脂因其黏结力强、热稳定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涂料、电子封装材料和胶黏剂等领域,但其高交联密度也带来了脆性大、韧性差的问题,成为制约其发展应用的主要因素。采用熔融共混的方法,以3,3′-二氨基二苯砜(3,3′-DDS)为固化剂,用联苯型环氧树脂3,3′,5,5′-四甲基联苯双酚二缩水甘油醚(TMBP)改性高性能环氧树脂(TDE-85)。研究了改性树脂体系的力学性能,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分析表明液晶结构能良好分散在环氧树脂基体中并增强增韧。结果表明:当TMBP含量为6wt%时,固化物的力学性能明显提高,冲击强度和弯曲强度分别提高了30%和27%,韧性和强度明显提升;当TMBP含量为4wt%时,拉伸强度和拉伸模量均达到最大,分别为93.69 MPa与5.39 G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热性能 力学性能 共混改性 液晶结构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硅改性酚醛树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闫冲冲 姚亚琳 +1 位作者 肖洪晴 杨继元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1期51-60,共10页
对近年来有机硅改性酚醛树脂的研究动态进行了综述,总结了改性方法与机理,重点介绍了物理共混及化学共聚两种不同的改性方式,分析了不同的改性方法对酚醛树脂性能的影响。并对未来有机硅改性酚醛树脂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关键词 有机硅改性 酚醛树脂 共混改性 共聚改性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氯化锂/丙三醇改性玉米淀粉/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
10
作者 杜云婷 王妤鑫 +2 位作者 邹金成 杨贞旋 张熙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43-51,共9页
为制备具有良好综合性能的淀粉(CS)/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共混材料,以氯化锂(LiCl)和丙三醇(Gly)构建新型复合改性剂,提出了一步共混制备改性CS/PBAT共混材料的新方法。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分... 为制备具有良好综合性能的淀粉(CS)/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共混材料,以氯化锂(LiCl)和丙三醇(Gly)构建新型复合改性剂,提出了一步共混制备改性CS/PBAT共混材料的新方法。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力学性能测试等考察了复合改性剂中LiCl对淀粉的作用效果,探究了复合改性剂对CS/PBAT共混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Gly/LiCl复合改性剂中LiCl的引入能够增强改性剂与淀粉羟基和PBAT酯基之间的电子相互作用,进一步破坏淀粉的氢键和颗粒结构,从而降低CS/PBAT的结晶度,改善淀粉与PBAT的相容性,提高共混材料的韧性、耐水性和降解性能,表现出比单纯丙三醇改性更好的作用效果。采用Gly和LiCl质量比10:1的复合改性剂,在CS和PBAT质量比为50:75时改性CS/PBAT共混材料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其断裂伸长率从改性前的21.9%提高到了271.7%,拉伸强度从改性前的13.4 MPa变为10.8 MPa,下降不大,显示出良好的改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 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 共混材料 氯化锂 丙三醇 复合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弹性体对PP/EVA无胶复合膜性能影响研究
11
作者 苏羽航 周宇鸿 +5 位作者 林渊智 毛健全 王永祥 刘向 余立 柯俊沐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4-50,共7页
以EVA作为黏合层的主要材料,以弹性体作为芯层与黏合层的增容剂,并共混造粒制备聚丙烯(PP)/EVA/弹性体共混体系、流延共挤制备3层无胶复合薄膜。通过对共混材料力学性能测试、DMA测试、流变性能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薄膜性能测试等对... 以EVA作为黏合层的主要材料,以弹性体作为芯层与黏合层的增容剂,并共混造粒制备聚丙烯(PP)/EVA/弹性体共混体系、流延共挤制备3层无胶复合薄膜。通过对共混材料力学性能测试、DMA测试、流变性能测试、扫描电子显微镜、薄膜性能测试等对共混体系及薄膜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醋酸乙烯含量为18%的EVA与纸张黏合效果最好;弹性体PBE对混合体系力学性能的提升优于POE;当PBE在共混体系中含量逐渐增加时,PP与EVA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逐渐增加,Cole-Cole弧度逐渐增大,PP与EVA相容性越来越好;当PBE在黏合层EVA中含量为30%时,PP/PP/EVA 3层共挤薄膜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值29 MPa,随后减小;PBE含量为20%时,与纸张的黏合强度达到最大值9 N/15 mm,随后减小;PBE含量达到25%时,芯层与黏合层无法剥离,复合牢固不分层;因此,PBE在黏合层中的添加量为25%最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胶复合膜 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 弹性体 共混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亚胺共混和复合改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2
作者 吴小军 刘西强 +2 位作者 占克军 杨伟 杨鸣波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6-79,共4页
综述了聚酰亚胺(PI)与其它高聚物的共混以及与无机物的复合改性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PI与环氧树脂、聚氨酯、聚四氟乙烯和聚醚醚酮的共混,以及PI与碳纤维、玻璃纤维、石墨、玻璃微珠、凹凸棒土、无机纳米粒子的复合改性的研究情况,并展望... 综述了聚酰亚胺(PI)与其它高聚物的共混以及与无机物的复合改性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PI与环氧树脂、聚氨酯、聚四氟乙烯和聚醚醚酮的共混,以及PI与碳纤维、玻璃纤维、石墨、玻璃微珠、凹凸棒土、无机纳米粒子的复合改性的研究情况,并展望了PI共混和复合材料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改性 共混 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聚共混改性聚酰亚胺薄膜的结构与性能 被引量:6
13
作者 俞娟 王杰 +1 位作者 王晓东 黄培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72-75,共4页
为了考察共聚共混改性对聚酰亚胺(PI)薄膜性能的影响,文中以4,4’-二胺基二苯醚(ODA),芳香杂环二胺(DA-MI)和均苯四甲酸酐(PMDA)为单体,通过常温聚合合成了一系列聚酰亚胺薄膜。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静态热机械分析仪(TMA)、... 为了考察共聚共混改性对聚酰亚胺(PI)薄膜性能的影响,文中以4,4’-二胺基二苯醚(ODA),芳香杂环二胺(DA-MI)和均苯四甲酸酐(PMDA)为单体,通过常温聚合合成了一系列聚酰亚胺薄膜。采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静态热机械分析仪(TMA)、万能试验机以及热失重仪(TGA)分析了薄膜的结构和性能。结果表明,经过共聚共混改性后,PI原分子链中引入柔性基团,使得其玻璃化转变温度(Tg)和热分解温度(Td)下降了将近10%,力学性能也略有下降,但是其溶解性能得到了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共聚 共混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酰亚胺的改性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蔡辉 闫逢元 +1 位作者 陈建敏 薛群基 《材料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5-98,共4页
本文综述了聚酰亚胺的合成方法、结构改进、合金化改性以及无机填料复合改性等研究工作的现状 ,讨论了改性机理和改性材料的特性。在引用大量文献的基础上 ,提出了该材料的应用前景和今后的研究发展趋势。
关键词 聚酰亚胺 改性 合成方法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碳酸亚丙酯共混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15
作者 宋鹏飞 孙海荣 +2 位作者 王荣民 张雪峰 王永霞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3期97-100,124,共5页
聚碳酸亚丙酯(PPC)是一种新型脂肪族聚碳酸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降解性和极低的氧透过率,但其热性能和机械强度较差。聚碳酸亚丙酯的共混改性可以有效改善其性能。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聚碳酸亚丙酯共混改性的研究情况,分别介绍了聚... 聚碳酸亚丙酯(PPC)是一种新型脂肪族聚碳酸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降解性和极低的氧透过率,但其热性能和机械强度较差。聚碳酸亚丙酯的共混改性可以有效改善其性能。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聚碳酸亚丙酯共混改性的研究情况,分别介绍了聚碳酸亚丙酯/合成聚合物、聚碳酸亚丙酯/天然聚合物、聚碳酸亚丙酯/无机粒子、聚碳酸亚丙酯/有机小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与性能,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亚丙酯 共混改性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离子交换法制备聚酰亚胺/氧化铝复合薄膜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明玉 刘立柱 +2 位作者 翁凌 崔巍巍 朱兴松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740-743,共4页
采用离子交换技术以氯化铝溶液为铝源制备出了上下两个表层含氧化铝的聚酰亚胺/氧化铝(PI/Al2O3)复合薄膜。对制备的复合薄膜的形貌、力学性能、热性能和电性能进行了表征和测试,并与纯PI薄膜进行了对比。扫描电镜(SEM)结果显示复合薄... 采用离子交换技术以氯化铝溶液为铝源制备出了上下两个表层含氧化铝的聚酰亚胺/氧化铝(PI/Al2O3)复合薄膜。对制备的复合薄膜的形貌、力学性能、热性能和电性能进行了表征和测试,并与纯PI薄膜进行了对比。扫描电镜(SEM)结果显示复合薄膜表面无可见粒子,能谱(EDS)显示复合薄膜表面含有Al元素;力学测试结果显示复合薄膜基本上维持了纯膜优越的力学性能;热失重(TG)表明复合薄膜比纯膜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击穿场强测试结果表明复合薄膜击穿场强由原纯膜的291kV/mm提高到了303kV/mm;耐电晕测试结果表明复合薄膜的耐电晕时间由原纯膜的8min提高到了53min,比原纯膜有了很大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酰亚胺 复合薄膜 离子交换 表面处理 耐电晕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降解聚乳酸/天然植物纤维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7
作者 张燕 李守海 +2 位作者 黄坤 李梅 夏建陵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2-106,共5页
从复合材料的植物纤维原材料类型、加工复合方式、增塑改性及增容改性等方面论述各种因素对可降解聚乳酸/天然植物纤维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分析了该类型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且着重介绍了增容改性的几种不同方式,并就此类型复合材料... 从复合材料的植物纤维原材料类型、加工复合方式、增塑改性及增容改性等方面论述各种因素对可降解聚乳酸/天然植物纤维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分析了该类型复合材料的研究现状,且着重介绍了增容改性的几种不同方式,并就此类型复合材料的发展趋势与前景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植物纤维 聚乳酸 复合材料 增容改性 可生物降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季胺盐对共混聚酰亚胺膜气体除湿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国民 李俊凤 +1 位作者 刘静芝 吴庸烈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33-237,共5页
考察了一系列共混改性聚酰亚胺(PI)膜的亲水性、共混溶液的表观粘度,结果表明,随着季胺盐(BAN)量的增加,膜的亲水性增强,溶液的表观粘度增大,出现了盐增粘现象。测试了一系列共混改性中空纤维膜组件的除湿性能,增大压力和增加吹扫气流量... 考察了一系列共混改性聚酰亚胺(PI)膜的亲水性、共混溶液的表观粘度,结果表明,随着季胺盐(BAN)量的增加,膜的亲水性增强,溶液的表观粘度增大,出现了盐增粘现象。测试了一系列共混改性中空纤维膜组件的除湿性能,增大压力和增加吹扫气流量,对组件除湿十分有利,尽管组件的除湿性能并不是一直随着膜的亲水性增强而提高,但是适当增加亲水性盐(BAN),膜的除湿性能会得到有效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混改性 聚酰亚胺 季胺盐 亲水性 除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的接枝改性及其进展 被引量:14
19
作者 徐鼐 史铁钧 +2 位作者 吴德峰 周亚斌 任强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2002年第5期57-60,共4页
介绍了聚丙烯 (PP)接枝改性的几种常用方法、研究进展和接枝PP在增韧增强PP中的应用 。
关键词 聚丙烯 接枝改性 进展 纳米复合材料 共混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改性材料流变行为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正英 陈俊 +1 位作者 殷茜 黄锐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24-27,共4页
对无机粒子、弹性体和其他类型的聚合物填充改性聚乙烯的流变行为分别进行了讨论 ,探讨了影响各个体系的流变性能的因素及产生这种流变行为的机理 ,并总结了改性体系的流变行为的较典型的一些规律。
关键词 改性 无机粒子 弹性体 共混 复合材料 流变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