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C生物微胶囊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陈国 姚善泾 方柏山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093-1099,1169,共8页
聚电解质复合物(PEC)生物微胶囊由聚合物阴阳离子络合反应形成,因其反应温和、生物相容性好,近年来已成为热门的研究领域,在人工器官、医疗诊断、细胞固定化等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本文系统介绍了PEC生物微胶囊的制备、特性研究和应用研... 聚电解质复合物(PEC)生物微胶囊由聚合物阴阳离子络合反应形成,因其反应温和、生物相容性好,近年来已成为热门的研究领域,在人工器官、医疗诊断、细胞固定化等方面有着广泛的用途。本文系统介绍了PEC生物微胶囊的制备、特性研究和应用研究,并综述了这3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对PEC生物微胶囊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c 生物微胶囊 聚电解质 制备方法 特性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电解质复合物-聚乙烯醇基抗菌全热交换膜的制备与性能
2
作者 李文丽 王维 +5 位作者 刘胜凯 邵瑞琪 石海婷 王芝绅 刘梁森 徐志伟 《膜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3-91,共9页
聚电解质复合物是具有相反电荷的聚电解质所构成的高度亲水的高分子合成材料,是制备亲水性薄膜的理想材料,已被用于水处理领域。本文以聚乙烯薄膜为基材,将季铵盐和藻酸盐引入铸膜液中形成聚电解质复合物,最后将其涂于聚乙烯膜基材一面... 聚电解质复合物是具有相反电荷的聚电解质所构成的高度亲水的高分子合成材料,是制备亲水性薄膜的理想材料,已被用于水处理领域。本文以聚乙烯薄膜为基材,将季铵盐和藻酸盐引入铸膜液中形成聚电解质复合物,最后将其涂于聚乙烯膜基材一面,制备了负载聚电解质复合物的全热交换膜。对全热交换膜的结构、形貌进行了表征,探究了聚电解质复合物对全热交换膜的热稳定性、水蒸气透过率和气体阻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季铵盐-聚乙烯醇基复合膜和藻酸盐-聚乙烯醇基复合膜相比,季铵盐-藻酸盐-聚乙烯醇基聚电解质复合物全热交换膜的综合性能最优,最大热分解温度高达281.3℃,水蒸气透过率高达2 758.4 g/(m^(2)·d),气体阻隔性高达1.15×10^(8) m^(2)·m^(3)·Pa,并且抗菌效果显著,聚电解质复合物的引入,协同提高了全热交换膜的水蒸气透过率和气体阻隔性,为全热交换领域提供了一种高效的全热交换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热交换膜 聚电解质复合物 季铵盐 藻酸盐 水蒸气透过率 气体阻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C/g-C3N4杂化膜的制备及其渗透汽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李小晴 李杰 +2 位作者 王乃鑫 纪树兰 安全福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7-74,共8页
将石墨态氮化碳(g-C3N4)和聚电解质络合物(PEC)相结合,以聚丙烯腈(PAN)超滤膜为基底制备PEC/g-C3N4杂化膜,考察了杂化膜的渗透汽化有机溶剂脱水性能.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低场核磁等表征了杂化膜的组成、形貌和水在膜中的状态.... 将石墨态氮化碳(g-C3N4)和聚电解质络合物(PEC)相结合,以聚丙烯腈(PAN)超滤膜为基底制备PEC/g-C3N4杂化膜,考察了杂化膜的渗透汽化有机溶剂脱水性能.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和低场核磁等表征了杂化膜的组成、形貌和水在膜中的状态.研究了g-C3N4含量、PEC浓度和抽滤溶液体积等成膜因素和进料液温度、进料液水含量、分离体系等操作条件对杂化膜渗透汽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优制膜条件和操作温度下,PEC/g-C3N4杂化膜对进料液中乙醇质量分数为90%的乙醇/水体系通量和透过液水质量分数分别为2560 g/(m^2·h)和98.0%,且PEC/g-C3N4杂化膜具有良好的运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c g-C3N4 杂化膜 渗透汽化 乙醇脱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糖聚电解质静电组装高强度水凝胶膜的组织粘接抑菌性
4
作者 吴强 商伶俐 +3 位作者 李学锋 张高文 黄以万 龙世军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33-238,共6页
由交联的亲水高分子与大量的水组成的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在生物医学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含水率高导致本体强度低(拉伸强度多低于0.1 MPa),表面形成水合层使其很难牢固地粘附在基材的表面。本工作采用两种带相反电荷的多糖... 由交联的亲水高分子与大量的水组成的水凝胶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在生物医学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含水率高导致本体强度低(拉伸强度多低于0.1 MPa),表面形成水合层使其很难牢固地粘附在基材的表面。本工作采用两种带相反电荷的多糖聚合物,通过自组装制得了壳聚糖季铵盐/氧化透明质酸(HACC/HA-CHO)聚电解质复合水凝胶膜,带有正电荷及伯氨基团的HACC分子链与带有负电荷及醛基的HA-CHO分子链之间可形成相反电荷间的强静电相互作用,同时伯氨基团与醛基在分子链间还会发生席夫碱反应,两者协同作用使得HACC/HA-CHO水凝胶膜具有优异的拉伸强度(7.67 MPa)。此外,由于新鲜的生物组织表面也富含负电荷与伯氨基团,该水凝胶膜也能与生物组织在界面形成强的相互作用,产生良好的粘接效果。通过进一步引入四(4-羧基苯基)卟啉铁金属簇(Fe-TCPP),得到了Fe-TCPP@HACC/HA-CHO水凝胶膜,其具有优异的抑菌性能(抑菌圈直径为14.8 mm)。本研究为聚电解质复合水凝胶膜在生物医学防污领域中的应用提供了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电解质复合物(pec) 水凝胶膜 组织粘接 抑菌 多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凝聚材料研究进展
5
作者 崔益豪 刘磊 侯帅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108-112,117,共6页
复合凝聚是指带有相反电荷的聚合物因静电吸引力而发生的液-液相分离现象。影响复合凝聚的关键因素有电荷化学计量比、pH和离子强度等,它们对凝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复合凝聚材料的应用十分广泛,包括用于分子的封装,作为药... 复合凝聚是指带有相反电荷的聚合物因静电吸引力而发生的液-液相分离现象。影响复合凝聚的关键因素有电荷化学计量比、pH和离子强度等,它们对凝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复合凝聚材料的应用十分广泛,包括用于分子的封装,作为药物递送系统以提高治疗效率并减少副作用,开发高效水下粘合剂,以及作为化学反应器和生物传感器等。这些应用利用了复合凝聚材料对离子强度、pH和其他环境因素的响应性,为营养健康、生物医学和绿色合成等领域带来了创新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凝聚 包封 聚电解质 凝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素磺酸钠-壳聚糖聚电解质对铜离子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14
6
作者 王春海 艾青 +2 位作者 赵银凤 卑莹 方桂珍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9-34,共6页
以碱木质素和壳聚糖为原料,依据静电作用原理制备了木质素磺酸钠-壳聚糖(SLS-CS)聚电解质复合物,采用红外光谱(IR)和X射线(XRD)表征了SLS-CS聚电解质复合物的化学结构、形态特征,测定了SLS-CS聚电解质复合物对铜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结... 以碱木质素和壳聚糖为原料,依据静电作用原理制备了木质素磺酸钠-壳聚糖(SLS-CS)聚电解质复合物,采用红外光谱(IR)和X射线(XRD)表征了SLS-CS聚电解质复合物的化学结构、形态特征,测定了SLS-CS聚电解质复合物对铜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壳聚糖的氨基发生质子化形成NH3+,木质素磺酸钠的磺酸基阴离子和壳聚糖的NH3+基团发生中和反应形成了聚电解质复合物,经过反应后,壳聚糖的无定形峰减小,SLS-CS高分子排列更加有序化,分子间作用力增强;SLS-CS聚电解质复合物对铜离子的吸附平衡时间约为5 h,饱和吸附容量为12.5 mg/g,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ich方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壳聚糖 木质素磺酸盐 木质素磺酸钠-壳聚糖聚电解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藻酸钠-壳聚糖复合膜中溶氧扩散性能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赵伟 张英 +2 位作者 于炜婷 谢红国 马小军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29-435,共7页
氧气在微胶囊膜中的扩散行为将直接决定微囊内细胞的生长代谢行为。以海藻酸钠-壳聚糖聚电解质复合平板膜为研究模型,利用渗透池法,重点考察溶氧在膜中的扩散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复合膜的扩散系数和孔隙率均低于海藻酸钙,复合... 氧气在微胶囊膜中的扩散行为将直接决定微囊内细胞的生长代谢行为。以海藻酸钠-壳聚糖聚电解质复合平板膜为研究模型,利用渗透池法,重点考察溶氧在膜中的扩散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复合膜的扩散系数和孔隙率均低于海藻酸钙,复合膜中溶氧扩散系数为(7~13)×10 10m2 s 1,为水中的23.3%~43.3%,孔隙率为93%~97%;扩散系数随海藻酸钠特性黏度的增大而减小,随壳聚糖分子量的增大而减小。微胶囊膜是氧传质主要的阻力部位,孔隙率、三维结构和材料极性是影响扩散性能的重要因素,改变海藻酸钠特性黏度和壳聚糖分子量可以改变膜孔隙率、结构和材料极性,进而调节膜扩散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壳聚糖微胶囊 海藻酸钠-壳聚糖聚电解质复合膜 溶氧 扩散系数 孔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液晶聚合物-聚电解质/表面活性剂复合物的合成及其凝聚态结构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阳明书 李强 +1 位作者 王新宇 漆宗能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9-32,共4页
在水溶液中合成了等当量电荷比的大分子复合物———线型聚丙烯酸(PAA)/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MA)复合物。DSC,X射线衍射及偏光显微镜观察研究发现,在-60℃至复合物热分解的温度(约200℃)范围内该复合物... 在水溶液中合成了等当量电荷比的大分子复合物———线型聚丙烯酸(PAA)/十六烷基三甲基氯化铵(CTMA)复合物。DSC,X射线衍射及偏光显微镜观察研究发现,在-60℃至复合物热分解的温度(约200℃)范围内该复合物有一明显的从晶相到液晶相的相转变过程(发生在约41℃),液晶态一直持续到复合物的热分解温度,是一很宽温度范围的热致液晶。偏光显微镜观察研究还表明,该复合物在氯仿溶液中,当浓度不低于20%(质量)时是一溶致液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电解质 表面活性剂 复合物 液晶 凝聚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淀粉/PVAm复合物对漂白芦苇化学浆的助留助滤作用 被引量:4
9
作者 陈少平 吴宗华 +1 位作者 凌永泰 王毓 《中国造纸学报》 EI CAS CSCD 2005年第1期142-144,共3页
研究了氧化淀粉/聚乙烯胺(PVAm)复合物对漂白芦苇化学浆的助留助滤作用。结果表明,氧化淀粉与PVAm的质量比为1∶2的复合物(SP0.5)具有良好的助留助滤效果;当其用量为0.2%时,芦苇浆的留着率由添加复合物前的78.0%提高到87.5%,打浆度由55&... 研究了氧化淀粉/聚乙烯胺(PVAm)复合物对漂白芦苇化学浆的助留助滤作用。结果表明,氧化淀粉与PVAm的质量比为1∶2的复合物(SP0.5)具有良好的助留助滤效果;当其用量为0.2%时,芦苇浆的留着率由添加复合物前的78.0%提高到87.5%,打浆度由55°SR降低到22°SR,相应的滤水时间由200s缩短到100s;当其添加量在0.2%~0.6%的范围内时,SP0.5在浆上的吸附率大于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助留助滤作用 氧化淀粉 复合物 化学浆 漂白 助留助滤效果 聚乙烯胺 质量比 留着率 芦苇浆 打浆度 添加量 吸附率 SR 滤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离子诱导聚电解质/表面活性剂复合物的解离 被引量:4
10
作者 刘振海 尚亚卓 +2 位作者 黄永民 彭昌军 刘洪来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35-1142,共8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大离子与聚电解质/表面活性剂复合物的相互作用,考察了大离子的电性、直径、表面电荷、浓度等对其与复合物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聚电解质所带电性相同的大离子对复合物作用不明显,只有当大离子所带...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研究了大离子与聚电解质/表面活性剂复合物的相互作用,考察了大离子的电性、直径、表面电荷、浓度等对其与复合物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聚电解质所带电性相同的大离子对复合物作用不明显,只有当大离子所带电荷较多时,才会引导少量表面活性剂从复合物中脱离.当大离子所带电荷与聚电解质所带电荷电性相反时,大离子的加入会诱导复合物的解离,表面活性剂从复合物中释放出来,甚至导致聚电解质/表面活性剂复合物的完全解离,从而形成聚电解质/大离子复合物;大离子所带电荷越多,诱导作用越明显.大离子的直径及浓度对其与复合物之间的作用也有很大的影响,对于所带电荷数相同的大离子而言,直径越小,其与复合物的作用越显著,越容易引导表面活性剂从复合物中解离,若大离子的表面电荷密度相同,大离子直径越小,反而与复合物的作用越弱;大离子浓度越高,越易引起复合物的解离,复合物中聚电解质链上结合的大离子数增多直至饱和,相应的会出现电荷反转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电解质 表面活性剂 复合物 解离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相中壳聚糖-海藻酸固定化脂酶的特性 被引量:9
11
作者 王康 何志敏 范庆军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9-43,共5页
研究了壳聚糖 海藻酸固定化脂酶在有机相反应中的稳定性与活性。考察了凝胶时间、壳聚糖浓度及壳聚糖分子质量对固定化脂酶包埋率与活性的影响 ,确定了适宜 pH值与批反应时间。同时讨论了溶剂极性和操作时间对固定化酶稳定性的影响。... 研究了壳聚糖 海藻酸固定化脂酶在有机相反应中的稳定性与活性。考察了凝胶时间、壳聚糖浓度及壳聚糖分子质量对固定化脂酶包埋率与活性的影响 ,确定了适宜 pH值与批反应时间。同时讨论了溶剂极性和操作时间对固定化酶稳定性的影响。测定了固定化脂酶水解橄榄油反应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 ,壳聚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海藻酸固定化脂酶 水解 橄榄油 聚电解质膜 有机相 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聚电解质复合物再生纤维软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来奎 江宏兵 +3 位作者 李晓箐 易新竹 洪宇娟 韩碧洁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785-788,共4页
目的:探讨壳聚糖电介质复合物与髁突软骨细胞体内形成纤维软骨情况,以期为工程化软骨再生修复颞下颌关节软骨缺损奠定基础。方法:合成磷酸化壳聚糖电解质复合物(chitosan-polyelectrolyte complex,CS-PEC)制备三维凝胶支架,并与髁突软... 目的:探讨壳聚糖电介质复合物与髁突软骨细胞体内形成纤维软骨情况,以期为工程化软骨再生修复颞下颌关节软骨缺损奠定基础。方法:合成磷酸化壳聚糖电解质复合物(chitosan-polyelectrolyte complex,CS-PEC)制备三维凝胶支架,并与髁突软骨细胞复合培养后植入裸鼠体内,分别于4、8周取出新生物,通过组织学和免疫组化观察新生物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软骨细胞在CS-PEC支架中形态铺展良好。植入体内4周后,支架保持原有结构,可见肥大样软骨细胞出现,免疫组化染色显示中央新软骨形成区Ⅱ胶原为阳性。8周后,支架降解,见新生软骨形成,阿新兰染色显示软骨基质形成,免疫组化染色显示软骨形成区Ⅱ胶原为阳性,周围纤维样细胞中Ⅰ胶原阳性;对照组无新生软骨形成,软骨特异性标志Ⅱ胶原及软骨基质特染均为阴性。结论:CS-PEC复合材料有望成为软骨再生的支架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聚电解质复合物 纤维软骨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果胶复合作用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立彦 李作为 曾庆孝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85-87,共3页
研究了壳聚糖与果胶形成聚电介质复合物的作用。红外光谱IR图谱显示,壳聚糖和果胶形成的物质出现-NH3+-OOC-次价键,表明发生了-NH2和-COOH的次价键反应,说明壳聚糖和果胶分子之间发生了聚电解质反应。胶体滴定、浊度滴定实验结果表明,... 研究了壳聚糖与果胶形成聚电介质复合物的作用。红外光谱IR图谱显示,壳聚糖和果胶形成的物质出现-NH3+-OOC-次价键,表明发生了-NH2和-COOH的次价键反应,说明壳聚糖和果胶分子之间发生了聚电解质反应。胶体滴定、浊度滴定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和果胶在pH5·0~6·0范围内按一定比例、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形成聚电解质复合物(PEC)。壳聚糖与果胶形成PEC的最佳复合比例以及PEC临界转变pH(pHω)与壳聚糖的分子量、脱乙酰度密切相关。当壳聚糖的分子量由5万增至50万时,壳聚糖和果胶的最佳复合比例γφ由8∶2逐渐降低为3∶7,pHω由5·0升为6·0;壳聚糖脱乙酰度由80%升至95%时,γφ由8∶2逐渐降低为4∶6,pHω由6·5降为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果胶 聚电解质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子复合法制备新型聚合物驱油剂CMC/P(AM-DMDAAC) 被引量:10
14
作者 陈哲 王琪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1597-1600,共4页
通过具有互补结构的阴离子聚合物羧甲基纤维素 ( CMC)与阳离子聚合物聚 (丙烯酰胺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 ) [P( AM-DMDAAC) ]间的聚电解质分子复合作用 ,制备了分子复合型 CMC/P( AM-DMDAAC)新型驱油剂 .电导率测定及紫外光谱分析结果... 通过具有互补结构的阴离子聚合物羧甲基纤维素 ( CMC)与阳离子聚合物聚 (丙烯酰胺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 ) [P( AM-DMDAAC) ]间的聚电解质分子复合作用 ,制备了分子复合型 CMC/P( AM-DMDAAC)新型驱油剂 .电导率测定及紫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 ,CMC与 P( AM-DMDAAC)可以在水相通过库仑力形成均相聚电解质复合溶液 .由于分子复合形成的独特超分子结构 ,复合溶液粘度显著增加 ,分别为组分聚合物溶液的 5 .2倍和 9.0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复合 聚电解质 聚合物驱油剂 粘度 制备 CMC/PCAM-DMDAAC 化学驱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聚电解质复合物对乳糖酶的固定化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锐 陈振宁 +2 位作者 方桂珍 马英梅 戴晓峰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10期138-142,148,共6页
以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聚电解质复合物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了固定化乳糖酶,优化了固定化条件,分析了固定化酶的性能。结果表明:向0.5 g羧甲基纤维-壳聚糖聚电解质复合物中,加入质量浓度为1 g/L的酶液2 mL,固定9 h;再加入体积分数... 以羧甲基纤维素-壳聚糖聚电解质复合物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制备了固定化乳糖酶,优化了固定化条件,分析了固定化酶的性能。结果表明:向0.5 g羧甲基纤维-壳聚糖聚电解质复合物中,加入质量浓度为1 g/L的酶液2 mL,固定9 h;再加入体积分数为0.5%的戊二醛,交联3 h时,固定化效果最好,酶活力为0.023 5 U/g;固定化酶最适反应温度50℃,pH值为7,游离酶的最适温度为30℃,pH值为9;固定化酶的pH值稳定性优于游离酶,热稳定性低于游离酶;重复使用3次时,稳定性较好;固定化米氏常数(Km)为0.705 1 mmol/L,较游离酶有所减小,表明底物与固定化酶亲和力增加,利于酶促反应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羧甲基纤维素 壳聚糖 聚电解质复合物 乳糖酶 固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聚乙烯醇的聚电解质渗透汽化膜的研究(Ⅰ)聚电解质的合成 被引量:8
16
作者 邹健 孙本惠 陈翠仙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1-24,共4页
以聚乙烯醇为基材合成了不同取代度的阳离子聚乙烯醇和磷酸酯化阴离子聚乙烯醇 ,初步研究了反应条件对取代度的影响 .采用这两种材料制备了聚电解质复合物 ,并研究了这种复合物在水中的溶解性 .
关键词 阳离子 磷酸酯化 聚乙烯醇 聚电解质复合物 渗透汽化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电解质-表面活性剂固态复合物 被引量:3
17
作者 任碧野 高峰 童真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18-21,共4页
聚电解质与相反电荷的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通过分子自组装可生成聚电解质 -表面活性剂固态复合物 (PE-Surfs)。PE- Surfs具有较好的热学、力学及光学性能 ,已在可控渗透膜、光电响应性有机薄膜及化学传感器等领域显示出很好的应用和发展... 聚电解质与相反电荷的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通过分子自组装可生成聚电解质 -表面活性剂固态复合物 (PE-Surfs)。PE- Surfs具有较好的热学、力学及光学性能 ,已在可控渗透膜、光电响应性有机薄膜及化学传感器等领域显示出很好的应用和发展前景。通过改变聚电解质与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和种类可制备具有不同结构和性能的功能材料。文中对 PE- Surfs的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电解质 表面活性剂 复合物 功能高分子 复合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型高分子分离膜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明春 陈国华 姚康德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1997年第6期6-11,共6页
本文把智能型高分子分离膜分为荷电型、接枝型、互穿网络型、聚电解质配合物型和导电聚合物型等五种类型,并介绍这一新领域已取得的一些进展和应用前景。
关键词 分离膜 高分子材料 膜分离 智能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物对聚电解质成膜特性的影响及相关机理探讨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国 姚善泾 +1 位作者 方柏山 彭益强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415-1420,共6页
研究了添加不同分子量、不同带电特性的物质(如葡萄糖、PEG聚合物系列、NaCl和CMC)到成囊溶液中,考察它们对制得的NaCS/PDMDAAC胶囊性质的影响.同时,测定了聚电解质稀溶液的粘度、电导、zeta电位及聚合物阴阳离子反应后的悬浊液的浊度及... 研究了添加不同分子量、不同带电特性的物质(如葡萄糖、PEG聚合物系列、NaCl和CMC)到成囊溶液中,考察它们对制得的NaCS/PDMDAAC胶囊性质的影响.同时,测定了聚电解质稀溶液的粘度、电导、zeta电位及聚合物阴阳离子反应后的悬浊液的浊度及zeta电位.结果表明,通过添加物对稀电解质溶液性质的影响可判断其对胶囊特性的影响.分析了添加物对NaCS与PDMDAAC反应的影响,并根据溶液格子理论对胶囊的宏观特性变化提出了一个可能的微观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电解质 pec 微胶囊 ZETA电位 比浓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纤维素硫酸钠聚电解质复合物膜对药物表观渗透系数的测试(英文) 被引量:3
20
作者 朱丽英 晏晓琴 +3 位作者 张红漫 林东强 姚善泾 江凌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65-370,共6页
药物渗透系数是考察复合物膜的药物释放性能的重要参数.本文以溶解性不同的两种药物扑热息痛和5-氨基水杨酸(5-ASA)为模型药物研究了其在壳聚糖-纤维素硫酸钠聚电解质复合物膜中的渗透性能.结果表明:壳聚糖-纤维素硫酸钠聚电解质复合物... 药物渗透系数是考察复合物膜的药物释放性能的重要参数.本文以溶解性不同的两种药物扑热息痛和5-氨基水杨酸(5-ASA)为模型药物研究了其在壳聚糖-纤维素硫酸钠聚电解质复合物膜中的渗透性能.结果表明:壳聚糖-纤维素硫酸钠聚电解质复合物膜的渗透性能与其溶胀性能密切相关;复合物膜中壳聚糖和纤维素硫酸钠的配比、相对分子量和pH值对膜的渗透性能和溶胀性能影响显著,以扑热息痛作为模型药物研究了壳聚糖-纤维素硫酸钠聚电解质复合物膜在模拟胃肠液中对药物的渗透性能.通过调整该复合物膜的配方,可以使该膜分别实现胃、小肠和结肠定位释药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电解质复合物膜 壳聚糖 纤维素硫酸钠 溶胀 渗透性 药物控制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