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分子聚合物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0
1
作者 吴淑芳 吴普特 冯浩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2-45,共4页
高分子聚合物具有改善土壤结构,增加降雨入渗,调控坡面径流的作用。为探索适合于黄土区应用的高效低廉降雨径流调控新材料,选择聚丙烯酸、聚乙烯醇、脲醛树脂3种高分子聚合物,以不同浓度施入土壤,研究其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实验表明:... 高分子聚合物具有改善土壤结构,增加降雨入渗,调控坡面径流的作用。为探索适合于黄土区应用的高效低廉降雨径流调控新材料,选择聚丙烯酸、聚乙烯醇、脲醛树脂3种高分子聚合物,以不同浓度施入土壤,研究其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实验表明:(1)土壤经3种高分子聚合物处理后平均水稳性团粒含量增加17.27%,渗透性能提高41.81%,容重减少11.18%,土壤持水能力较对照提高2.8倍。这说明此3种高分子聚合物均是较好的土壤结构改良剂,尤其是聚丙烯酸效果最为显著。(2)根据3种聚合物不同浓度处理后的综合效果,确定了聚丙烯酸、聚乙烯醇、脲醛树脂的适宜浓度分别为4.8%~6.0%,1.6%,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子聚合物 应用 土壤物理性质 改良效应 适宜浓度 土壤结构改良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丙烯酰胺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7
2
作者 夏海江 肇普兴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1997年第4期81-88,共8页
以不同剂型、不同浓度对土壤施入聚丙烯酸胺,探讨其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土壤经聚丙烯酸胺处理后一般沉降系数增大9%,分散系数减少7%~及9%,结构系数增大3%~8%,水稳性团粒含量增加30%~50%,结构性能增强3... 以不同剂型、不同浓度对土壤施入聚丙烯酸胺,探讨其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土壤经聚丙烯酸胺处理后一般沉降系数增大9%,分散系数减少7%~及9%,结构系数增大3%~8%,水稳性团粒含量增加30%~50%,结构性能增强3%~8%,土壤渗透性能增大32%。这些指标证明该材料是较好的土壤结构改良剂之一,对防治土壤侵蚀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酰胺 土壤物理性质 改良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M与天然土壤改良材料混合对部分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13
3
作者 康倍铭 徐健 +2 位作者 吴淑芳 徐晓敏 冯浩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8-72,78,共6页
为了充分发挥高分子土壤改良剂和一些天然土壤改良材料改土培肥作用,选取了高分子土壤改良剂聚丙烯酰胺(PAM),分别与具有改土培肥功能的天然土壤改良材料——油渣、秸秆、蛭石、草炭、页岩、风化煤按不同用量混合施入土壤,利用湿筛法、... 为了充分发挥高分子土壤改良剂和一些天然土壤改良材料改土培肥作用,选取了高分子土壤改良剂聚丙烯酰胺(PAM),分别与具有改土培肥功能的天然土壤改良材料——油渣、秸秆、蛭石、草炭、页岩、风化煤按不同用量混合施入土壤,利用湿筛法、称重法、重铬酸钾容量法、离心机法,测定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孔隙度、土壤有机质、有效含水量和水分蒸发等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处理与单施PAM相比,对土壤孔隙度没有明显影响,但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PAM与0.6%秸秆处理和PAM与0.3%油渣处理对其影响最为显著,较单施PAM提高4.9%和4.6%;(2)通过天然土壤改良剂自身的有机质含量测定以及PAM分别与六种天然土壤改良材料混合施入土壤培养前后有机质含量测定,结果分析得出,随着材料施入量增加,各处理培养前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递增趋势;风化煤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显著,培养后其土壤损失有机质百分比较高,幅度约50%,页岩处理培养土壤损失有机质的百分比较少,幅度约为6%;(3)通过各处理在不同水吸力下土壤持水量和蒸发观测得出,PAM与3%的风化煤处理显著提高土壤有效水含量,PAM与1%的秸秆处理和PAM与1%的油渣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抗蒸发能力。总体上,PAM与风化煤、PAM与油渣和PAM与秸秆处理对土壤结构、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水分等方面有显著改善作用。这对进一步研制具有多重功能的土壤改良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酰胺(PAM) 天然土壤改良材料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瓮河自然保护区典型林分土壤水文效应研究
4
作者 刘芳蕊 王立中 +1 位作者 刘学爽 韦昌雷 《防护林科技》 2018年第2期8-9,25,共3页
森林土壤的水文效应是评价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指标。以草类兴安落叶松林、白桦林和山杨林作为研究对象,对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型土壤水文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林型土壤容重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各林分类型土壤容重... 森林土壤的水文效应是评价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指标。以草类兴安落叶松林、白桦林和山杨林作为研究对象,对南瓮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型土壤水文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林型土壤容重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各林分类型土壤容重的顺序为草类兴安落叶松林(1.22g·cm^(-3))<草类白桦林(1.29g·cm^(-3))<草类山杨林(1.32g·cm^(-3))。(2)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草类兴安落叶松林最小,草类山杨林最大;毛管孔隙度草类白桦林最大,草类兴安落叶松林最小。(3)不同林型0~30cm土层土壤最大持水量差异较大,草类山杨林为1 514.78t·hm^(-2),最大;草类兴安落叶松林为1 397.53t·hm^(-2),最小。不同林型土壤有效贮水量为草类白桦林(127.33t·hm^(-2))<草类兴安落叶松林(135.81t·hm^(-2))<草类山杨林(202.01t·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瓮河自然保护区 林分土壤 物理性质 水文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