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二维傅里叶变换红外(2D FTIR)相关光谱技术研究聚羟基丁酸酯(PHB)的熔融与结晶 被引量:11
1
作者 田格 吴琼 +2 位作者 孙素琴 野田勇夫 陈国强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1627-1631,共5页
应用新型二维傅里叶变换红外 (2 D FTIR)相关光谱研究细菌合成聚羟基丁酸酯 (PHB)在升温时的预熔行为以及降温后的重结晶过程 .在 2 5~ 2 2 0℃的变温过程中测得动态红外光谱 .着重讨论了在热力学干扰导致红外谱图中羰基峰 (1 70 0~ 1... 应用新型二维傅里叶变换红外 (2 D FTIR)相关光谱研究细菌合成聚羟基丁酸酯 (PHB)在升温时的预熔行为以及降温后的重结晶过程 .在 2 5~ 2 2 0℃的变温过程中测得动态红外光谱 .着重讨论了在热力学干扰导致红外谱图中羰基峰 (1 70 0~ 1 770 cm- 1 )和醚键 (1 2 3 0~ 1 3 1 0 cm- 1 )吸收强度的波动 .结果表明 ,这种影响来自样品中 PHB的结晶态和非晶态之间的相态变化 .二维谱图分析表明 ,在热熔过程中 ,结晶态的消失并不同时引起完全非晶态的出现 ,暗示在分子排列高度有序的晶态和非晶态之间存在某种中间态 ,PHB晶体向非晶态转变时必须经过一个预熔过程 .在红外谱图上这个中间态很可能对应着由二维分析显示出来的位于 1 73 0 cm- 1 的吸收峰 .同时 ,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维傅里叶红外光谱 聚羟基丁酸酯 熔融 结晶 预熔过程 生物可降解塑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β-羟基丁酸酯(PHB)在咪唑类离子液体中的溶解行为
2
作者 宋修艳 刘福胜 《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7年第5期16-20,共5页
对聚β-羟基丁酸酯(PHB)在咪唑类离子液体中的溶解行为进行了考察,同时采用去离子水作为沉降剂回收。采用红外光谱(FT-IR)、热重(TGA)和扫描电镜(SEM)等手段研究了再生PHB的结构性能,并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PHB溶解度的影响。结... 对聚β-羟基丁酸酯(PHB)在咪唑类离子液体中的溶解行为进行了考察,同时采用去离子水作为沉降剂回收。采用红外光谱(FT-IR)、热重(TGA)和扫描电镜(SEM)等手段研究了再生PHB的结构性能,并考察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PHB溶解度的影响。结果表明:PHB在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Bmim][OAc]中的溶解度较大,再生PHB的结构和热稳定性未发生变化,离子液体重复使用6次后,PHB溶解度没有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β-羟基丁酸酯(phb) 离子液体 溶剂沉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聚β-羟基丁酸PHB高产菌株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2
3
作者 孙新新 郑家珍 +2 位作者 王艳青 蔡世玉 陈雷刚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5年第6期8-10,共3页
[目的]以采自海南、广东、广西、福建的含羞草以及云南禄丰南苜蓿中分离的根瘤菌和根际菌为研究对象,从中筛选得到产聚β-羟基丁酸(PHB)菌株227。[方法]主要采用革兰氏染色、苏丹黑染色、16Sr DNA测序等方法。[结果]该菌株的生物学特... [目的]以采自海南、广东、广西、福建的含羞草以及云南禄丰南苜蓿中分离的根瘤菌和根际菌为研究对象,从中筛选得到产聚β-羟基丁酸(PHB)菌株227。[方法]主要采用革兰氏染色、苏丹黑染色、16Sr DNA测序等方法。[结果]该菌株的生物学特征为:杆状,大小(0.5-0.9)μm×(1.2-3.0)μm,革兰氏阴性,胞内具PHB颗粒,属于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同源性达98%。该菌在28℃条件下生长良好,细菌胞内可积累大量的PHB,摇瓶培养40 h后至稳定期,该菌株积累的PHB量可达细胞干重的最大值。[结论]该研究为PHB产生菌提供了菌株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瘤菌 聚β-羟基丁酸phb 伯克霍尔德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β-羟基丁酸酯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免疫和消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张月 段亚飞 +1 位作者 董宏标 张家松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8-84,共7页
以平均体质量为(5.66±0.14)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分别投喂含聚β-羟基丁酸酯(PHB)质量分数为0%(对照组)、1%、3%和5%的对虾配合饲料,饲养35 d后检测并比较不同水平PHB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免疫和消化指标... 以平均体质量为(5.66±0.14)g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为研究对象,分别投喂含聚β-羟基丁酸酯(PHB)质量分数为0%(对照组)、1%、3%和5%的对虾配合饲料,饲养35 d后检测并比较不同水平PHB对凡纳滨对虾肝胰腺免疫和消化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3%PHB添加组凡纳滨对虾的总抗氧化能力和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oll基因表达量随PHB含量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1%和3%PHB添加组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HSP70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5%PHB添加组的淀粉酶、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而脂肪酶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适量的PHB有利于增强凡纳滨对虾肝胰腺的消化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聚β-羟基丁酸酯(phb) 肝胰腺 免疫 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养产碱杆菌H16突变株利用葡萄糖为碳源高产聚-β-羟基丁酸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闫静辉 宋水山 +1 位作者 司世麟 路娟娟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CAS 1999年第2期8-11,共4页
利用常规紫外诱变技术〔1〕,处理真养产碱杆菌(Alcaligeneseutrophus)H16,采用葡萄糖为碳源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获得了能高效利用葡萄糖为碳源高产聚-β-羟基丁酸(PHB)的突变菌株。摇瓶试验表明... 利用常规紫外诱变技术〔1〕,处理真养产碱杆菌(Alcaligeneseutrophus)H16,采用葡萄糖为碳源的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获得了能高效利用葡萄糖为碳源高产聚-β-羟基丁酸(PHB)的突变菌株。摇瓶试验表明,该突变株能利用多种碳源积累PHB,PHB积累量达6.7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羟基丁酸 葡萄糖 突变株 真养产碱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降解材料聚β-羟基丁酸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王会芬 郝喜海 李奎 《包装学报》 2013年第2期5-9,共5页
聚β-羟基丁酸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主要利用细胞发酵来进行生产,其主要合成途径有遗传工程菌发酵生产、植物生产、活性污泥等工程生产法,常用的提取方法有溶剂萃取法、化学试剂法、酶法等,主要改性方法有共聚改性、... 聚β-羟基丁酸酯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主要利用细胞发酵来进行生产,其主要合成途径有遗传工程菌发酵生产、植物生产、活性污泥等工程生产法,常用的提取方法有溶剂萃取法、化学试剂法、酶法等,主要改性方法有共聚改性、与纳米材料改性以及与其他高分子材料共混改性等。筛选和构建高产菌株、优化提取工艺、深化改性研究是聚β-羟基丁酸酯今后的主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Β-羟基丁酸酯 生物降解 菌株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聚β-羟基丁酸酯菌株LY-1的发酵条件优化 被引量:3
7
作者 徐厚平 韩冰 崔波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4-16,198,共4页
塑料制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废弃的化学塑料由于不能被微生物降解,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作为一类可望替代传统塑料的新型可降解生物高分子材料,聚β-羟基丁酸酯(PHB)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的高产... 塑料制品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重要作用,然而废弃的化学塑料由于不能被微生物降解,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作为一类可望替代传统塑料的新型可降解生物高分子材料,聚β-羟基丁酸酯(PHB)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的高产PHB菌株LY-1进行发酵条件优化,采用控制变量法以及正交试验等方法确立其各自培养基培养的最佳温度、最适生长pH、最佳碳源和氮源。该菌株在最佳培养条件下PHB的产量可达0.84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Β-羟基丁酸酯 污泥 培养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β-羟基丁酸酯对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张恒恒 孟宪红 +5 位作者 孔杰 罗坤 栾生 曹宝祥 曹家旺 张莹雪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24-132,共9页
本研究以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为对象,探讨不同浓度的聚β-羟基丁酸酯(Poly-β-hydroxybutyrate,PHB)对其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的影响。实验采用单因子浓度梯度法,对健康的中国明对虾投喂添加不同浓度PHB(0、0.5%、1.0%、... 本研究以中国明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为对象,探讨不同浓度的聚β-羟基丁酸酯(Poly-β-hydroxybutyrate,PHB)对其非特异性免疫相关酶的影响。实验采用单因子浓度梯度法,对健康的中国明对虾投喂添加不同浓度PHB(0、0.5%、1.0%、2.5%、5.0%、10.0%)的饲料,分别对应对照组C和实验组E_(0.5)、E_(1.0)、E_(2.5)、E_(5.0)、E_(10.0)组,饲喂6周,统计每组中国明对虾的死亡率和相对免疫保护率,检测总抗氧化能力(T-AOC)、酸性磷酸酶(ACP)、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5种酶的活力及丙二醛(MDA)含量与时间、PHB浓度的变化关系。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相对免疫保护率随PHB浓度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E_(1.0)组为最高值,并且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随PHB浓度的增加,免疫酶活力整体变化趋势为先上升后下降。在时间分布上,饲喂2–3周时,酶活力呈现高水平表达,其中,T-AOC在血清(E_(1.0)、E_(2.5)组)、肝胰腺(E1.0组);ACP在血清(E_(1.0)、E_(2.5)组)、肝胰腺(E1.0组);CAT在血清(E_(0.5)、E_(1.0)、E_(2.5)组)、肝胰腺(E_(0.5)、E_(1.0)、E_(10.0)组);POD在血清和肝胰腺(E_(0.5)、E_(1.0)、E_(2.5)组);SOD在血清和肝胰腺(E_(1.0)组)以及MDA在血清(E1.0组)、肝胰腺(E_(0.5),E_(1.0)组)较其他组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PHB添加剂对中国明对虾免疫水平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综合各组和各时间段免疫酶的变化,E_(1.0)为最适浓度组,投喂2–3周时其免疫酶总体具有高水平活力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明对虾 聚Β-羟基丁酸酯 相对免疫保护率 酶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株聚磷菌株的鉴定及其积累聚–β–羟基丁酸酯的条件 被引量:1
9
作者 赵美 金子靖 +3 位作者 李博 刘哲君 赵敏 孙艺萍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2-206,共5页
从SBR活性污泥中筛选、分离出1株有聚–β–羟基丁酸酯(PHB)积累能力的聚磷细菌(将其命名为"LB4"),通过形态、生理生化及16S rDNA方法分析,鉴定该聚磷细菌为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采用厌氧、好氧交替培养方... 从SBR活性污泥中筛选、分离出1株有聚–β–羟基丁酸酯(PHB)积累能力的聚磷细菌(将其命名为"LB4"),通过形态、生理生化及16S rDNA方法分析,鉴定该聚磷细菌为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采用厌氧、好氧交替培养方法,研究影响其积累聚–β–羟基丁酸酯(PHB)的因素。结果表明:在厌氧初始阶段,当pH为8.0,COD为2 000 mg/L,培养温度为35℃时,通过批式补料方式短期限制磷元素对其进行培养,最有利于该菌株积累PHB,PHB的最高积累量可达菌体干重的3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磷细菌 聚-β-羟基丁酸酯(phb) 鲍曼不动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