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6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摩擦纳米发电机用皮芯结构纤维的制备及其性能
1
作者 于梦菲 高文丽 +3 位作者 任婧 曹雷涛 彭若铉 凌盛杰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共9页
针对具有皮芯结构的摩擦纳米发电机用纤维传统制备工艺复杂的难题,采用微流控纺丝技术,以高介电常数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为皮层材料,丝素蛋白-1-乙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EMImAC)离子液体(SE)溶液为导电芯层材料,一步法制备了... 针对具有皮芯结构的摩擦纳米发电机用纤维传统制备工艺复杂的难题,采用微流控纺丝技术,以高介电常数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VDF-HFP)为皮层材料,丝素蛋白-1-乙基-3-甲基咪唑醋酸盐(EMImAC)离子液体(SE)溶液为导电芯层材料,一步法制备了单电极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丝素蛋白离子液体(PSE)摩擦纳米发电机用纤维(PSE-TENG纤维)。分别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万用材料力学测量仪对PSE-TENG纤维的形貌、结构、力学性能进行了表征。使用疲劳测试机进行运动模拟,采用示波器对PSE-TENG纤维的电输出性能进行信号采集。探讨了纺丝参数对PSE-TENG纤维结构的影响,评估了PSE-TENG纤维的力学性能,并探究了PSE-TENG纤维在不同机械运动条件下的输出性能和长期使用稳定性。研究发现:PSE-TENG纤维具有稳定的皮芯结构,拉伸断裂强度为(3.32±0.19)MPa,拉伸断裂应变为(176.83±27.14)%;在不同频率的机械运动下,PSE-TENG纤维的电压信号峰值与频率呈正相关;在超过2万次接触-分离运动后,PSE-TENG纤维仍可稳定输出信号。所制备的PSE-TENG纤维具有优异的能量转换效率和力学稳定性,能够为可穿戴技术提供稳定且高效的自供能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纳米发电机 皮芯结构纤维 微流控技术 丝素蛋白离子液体 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 纺丝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paration and electrochemical properties of polymer Li-ion battery reinforced by non-woven fabric 被引量:9
2
作者 胡拥军 陈白珍 袁艳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7年第1期47-50,共4页
A polymer electrolyte based on poly(vinylidene) fluoride-hexafluoropropylene was prepared by evaporating the solvent of dimethyl formamide, and non-woven fabric was used to reinforce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of polymer... A polymer electrolyte based on poly(vinylidene) fluoride-hexafluoropropylene was prepared by evaporating the solvent of dimethyl formamide, and non-woven fabric was used to reinforce the mechanical strength of polymer electrolyte and maintain a good interfacial property between the polymer electrolyte and electrodes. Polymer lithium batteries were assembled by using LiCoO2 as cathode material and lithium foil as anode materi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lternating current impedance, linear sweep voltammetry and charge-discharge tests were used to study the properties of polymer membrane and polymer Li-ion batter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echnics of preparing polymer electrolyte by directly evaporating solvent is simple. The polymer membrane has rich micro-porous structure on both sides and exhibits 280% uptake of electrolyte solution. The electrochemical stability window of this polymer electrolyte is about 5.5 V, and its ionic conductivity at room temperature reaches 0.151 S/m. The polymer lithium battery displays an initial discharge capacity of 138 mA·h/g and discharge plateau of about 3.9 V at 0.2 current rate. After 30 cycles, its loss of discharge capacity is only 2%. When the battery discharges at 0.5 current rate, the voltage plateau is still 3.7 V. The discharge capacities of 0.5 and 1.0 current rates are 96% and 93% of that of 0.1 current rate,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mer electrolyte Li-ion battery poly(vinylidene fluoride-hexafluoropropylene ionic conductivit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 composite polymer electrolyte modified with nano-size rare earth oxide 被引量:1
3
作者 肖围 李新海 +3 位作者 郭华军 王志兴 杨波 吴贤文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2年第12期3378-3384,共7页
Poly(vinylidene fluoride-co-hexafluoropropylene) (PVDF-HFP) based composite polymer electrolyte (CPE) modified with CeO2, La2O3 and Y2O3 nano-rare earth oxides was prepared by phase inversion technique. Physical... Poly(vinylidene fluoride-co-hexafluoropropylene) (PVDF-HFP) based composite polymer electrolyte (CPE) modified with CeO2, La2O3 and Y2O3 nano-rare earth oxides was prepared by phase inversion techniqu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the modified CPEs were studied by SEM, TG-DSC and electrochemical method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PE modified with 10% La2O3 (mass fraction) has the best practical applicability,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thermal and electrochemical stability can reach over 400 ℃ and 4.5 V, respectively, and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ionic conductivity follows Vogel-Tamman-Fulcher (VTF) relationship and ionic conductivity at room temperature is up to 3.3 mS/cm. The interfacial resistance Ri reaches a stable value about 557 Ω after 6 d stor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vinylidene fluoride-co-hexafluoropropylene) composite polymer electrolyte nano-rare earth oxide lithium ionpolymer batter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流延膜的制备与性能
4
作者 夏琛 李壮壮 +3 位作者 张博 樊虎 王宝 潘鹏举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0-137,共8页
含β晶体的聚偏氟乙烯(PVDF)的极性较强,是一种重要的压电和铁电材料,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该工作中,选择了PVDF的3种β晶体成核剂,首先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比较了3种成核剂对PVDF流延膜中β晶体含量的影响,随后选择成核效率最高... 含β晶体的聚偏氟乙烯(PVDF)的极性较强,是一种重要的压电和铁电材料,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该工作中,选择了PVDF的3种β晶体成核剂,首先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比较了3种成核剂对PVDF流延膜中β晶体含量的影响,随后选择成核效率最高的成核剂四苯基溴化膦(TPPB),通过调整流延工艺制备了高β晶体含量的PVDF流延膜,最后利用广角X射线衍射(WAXS)及小角X射线散射(SAXS)技术研究了PVDF流延膜以及其在后拉伸过程中的结晶结构,同时研究了流延膜的力学性能以及弹性回复性能等。研究结果表明,PVDF/TPPB流延膜的β晶体含量和片晶取向程度随着流延膜牵伸比的增加而增大。随着牵伸比的增加,PVDF/TPPB流延膜的屈服应力和杨氏模量增大,弹性回复能力增强。同时,在流延膜的后拉伸过程中,随着拉伸应变的增加,流延膜出现空洞结构,并且温度越低,空洞出现的临界应变越小,这对含β晶体PVDF微孔膜的制备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 流延膜 拉伸性能 β晶成核剂 结晶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Cl催化原子转移自由基活性聚合反应合成碳氟骨架均相阳离子交换膜
5
作者 王国栋 李钲 +4 位作者 陈日耀 黄雪红 杨宇 陈晓 金延超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共9页
文中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活性聚合反应(ATRP)将苯乙烯磺酸钠(PSSA)均匀接枝在聚三氟氯乙烯-偏氟乙烯共聚物P(VDF-co-CTFE)上,制备了一种碳氟骨架的均相阳离子交换膜——P(VDF-co-CTFE)-g-PSSA膜。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能谱分析... 文中利用原子转移自由基活性聚合反应(ATRP)将苯乙烯磺酸钠(PSSA)均匀接枝在聚三氟氯乙烯-偏氟乙烯共聚物P(VDF-co-CTFE)上,制备了一种碳氟骨架的均相阳离子交换膜——P(VDF-co-CTFE)-g-PSSA膜。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X射线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热重分析、接触角测量等手段对在不同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催化剂与配体摩尔质量比条件下制备的P(VDF-co-CTFE)-g-PSSA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苯乙烯磺酸钠成功接枝在碳氟主链结构上,所制备的阳离子交换膜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扫描电镜显示阳离子膜表面的相分离形态;在130℃反应7 h制得的阳离子膜的吸水率为80.02%,膨胀率为8.89%,离子交换容量达4.54 mmol/g,电导率为0.50 mS/cm。文中制备的阳离子交换膜在高盐废水处理方面具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三氟氯乙烯) 均相 阳离子交换膜 原子转移自由基活性聚合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烷改性TiO_(2)/PVDF超疏水涂层制备及其阻垢性能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思雨 王子怡 +4 位作者 姚佳 罗忠贵 王海凤 朱明亮 钱慧娟 《应用化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892-2896,共5页
利用十八烷基三甲氧基硅烷(ODTMS)对二氧化钛(TiO_(2))晶须进行改性,并通过溶液共混法将其添加到涂层溶液中,制备了硅烷改性TiO_(2)/PVDF超疏水涂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红外光谱(FTIR)对涂层进行形貌和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经过36... 利用十八烷基三甲氧基硅烷(ODTMS)对二氧化钛(TiO_(2))晶须进行改性,并通过溶液共混法将其添加到涂层溶液中,制备了硅烷改性TiO_(2)/PVDF超疏水涂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红外光谱(FTIR)对涂层进行形貌和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经过360 h的阻垢实验,硅烷改性TiO_(2)/PVDF超疏水涂层表面的CaCO_(3)结垢量仅为1.90 mg/cm^(2),相较于PVDF涂层和TiO_(2)/PVDF涂层分别减少了37.1%和16.7%。硅烷改性TiO_(2)晶须在涂层中的分散性优良,在涂层中形成空间限制,使得CaCO_(3)晶体的生长方向受到限制,从而抑制垢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O_(2)晶须 硅烷改性 聚偏氟乙烯 阻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N粒子改性PVDF电纺纤维膜插层增强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层间韧性 被引量:1
7
作者 曾塘玉 马传国 +1 位作者 向阳 邵士磊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6-32,共7页
针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压板的分层失效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氮化硼(BN)粒子改性聚偏氟乙烯(PVDF)电纺纤维膜以插层方式增强碳纤维/环氧树脂(CF/EP)复合材料层间断裂韧性的方法。通过超声处理将BN均匀分散于PVDF溶液中,利用静电纺丝方法... 针对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压板的分层失效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氮化硼(BN)粒子改性聚偏氟乙烯(PVDF)电纺纤维膜以插层方式增强碳纤维/环氧树脂(CF/EP)复合材料层间断裂韧性的方法。通过超声处理将BN均匀分散于PVDF溶液中,利用静电纺丝方法制备了BN改性PVDF纤维膜(BN&PVDF),作为插层材料被引入碳纤维的层间,采用手工铺设-真空热压法制备BN&PVDF增强CF/EP复合材料层压板(BN&PVDF-CF/EP)。重点研究了BN粒子含量对改性PVDF电纺纤维膜增强CF/EP层间断裂韧性的影响及相关增韧机理。研究结果显示:当BN含量为3.2wt%时,BN&PVDF电纺纤维膜的增韧效果最好,相对于CF/EP,BN&PVDF-CF/EP的Ⅰ型层间断裂韧性提高了129.6%,Ⅱ型层间断裂韧性提高了160.6%;BN粒子引入后,提高了PVDF的拉伸强度和模量;SEM分析显示,BN粒子被部分镶嵌于PVDF纤维上,提高了PVDF纤维表面的粗糙度,增强了PVDF纤维与基体的界面相互作用,引起了更加复杂的增韧形式并提高了PVDF纤维的增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层间断裂韧性 氮化硼粒子 聚偏氟乙烯 电纺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含量β相PVDF薄膜的制备技术及相形成机理研究进展
8
作者 张思琪 彭桂荣 +2 位作者 王啟 赵小佳 廉琪 《燕山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3-302,共20页
压电材料广泛应用于滤波器、微位移器、驱动器和传感器等电子器件中,在卫星广播、电子设备、生物以及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压电材料主要分为单晶体压电材料、多晶体压电材料、高分子压电材料和聚合物-压电陶瓷复合... 压电材料广泛应用于滤波器、微位移器、驱动器和传感器等电子器件中,在卫星广播、电子设备、生物以及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压电材料主要分为单晶体压电材料、多晶体压电材料、高分子压电材料和聚合物-压电陶瓷复合材料。其中高分子压电材料如PVDF具有良好的柔韧性、优异的热电和铁电性能,从而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对溶液浇铸、静电纺丝和拉伸这三种制备高含量β相PVDF的工艺方法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工艺种类和工艺参数对β相生成的影响,探讨了不同加工工艺下相转变的机理,并对高含量β相PVDF薄膜制备技术、相形成机理及PVDF薄膜的应用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DF Β相 制备方法 相变机理 介电性能 压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聚偏二氟乙烯界面导热性能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陈梦娇 伍斌 +2 位作者 夏茹 钱家盛 陈鹏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8-75,共8页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定性分析石墨烯取向对石墨烯/聚偏二氟乙烯(PVDF)复合材料界面热导的影响,研究石墨烯边缘功能化及其比例与石墨烯/PVDF界面热导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调节石墨烯在复合材料中的取向程度及对石墨烯边缘功能化... 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定性分析石墨烯取向对石墨烯/聚偏二氟乙烯(PVDF)复合材料界面热导的影响,研究石墨烯边缘功能化及其比例与石墨烯/PVDF界面热导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调节石墨烯在复合材料中的取向程度及对石墨烯边缘功能化有利于提高石墨烯/PVDF复合材料界面热导.模拟结果为设计和制备高导热复合材料提供新的思路和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烯 聚偏二氟乙烯 分子动力学 导热性能 边缘功能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DF/SiC疏/亲水Janus复合膜的制备及其膜蒸馏处理酸性废水性能
10
作者 菅珂婕 方民锋 +4 位作者 吴鑫 李隽 孙怡然 饶品华 李光辉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7-169,共13页
着眼于采用直接接触式膜蒸馏(DCMD)技术对酸性废水进行处理和资源再利用,针对传统蒸馏膜机械稳定性不高、通量低等问题,使用刮涂法和非溶剂致相分离(NIPS)法在亲水碳化硅(SiC)微滤膜表面构建疏水聚偏氟乙烯(PVDF)多孔薄层,制备得到具有... 着眼于采用直接接触式膜蒸馏(DCMD)技术对酸性废水进行处理和资源再利用,针对传统蒸馏膜机械稳定性不高、通量低等问题,使用刮涂法和非溶剂致相分离(NIPS)法在亲水碳化硅(SiC)微滤膜表面构建疏水聚偏氟乙烯(PVDF)多孔薄层,制备得到具有不对称润湿性的PVDF/SiC疏/亲水双层Janus复合膜,用于DCMD性能研究.使用N,N-二甲基乙酰胺(DMAc)为溶剂,水-乙醇体系为非溶剂凝固浴,探究了制膜过程中PVDF铸膜液浓度、凝固浴成分、凝固浴温度等因素对PVDF层表面形貌和浸润性的影响,研究了复合膜在DCMD浓缩稀硫酸和处理模拟酸性矿山废水中的性能.结果表明,铸膜液中质量分数10%PVDF和纯乙醇凝固浴为最佳制膜条件,所得复合膜水接触角达140°,分离层孔隙率为45%,平均孔径为0.6μm,并且PVDF层与SiC基体结合力强.复合膜在DCMD浓缩质量分数10%(107 g/L)稀硫酸溶液和处理模拟酸性矿山废水实验中水的膜通量均达10 L/(m^(2)·h)以上,对非水组分截留率近100%,并具有长期运行稳定性,表现出DCMD处理酸性废水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nus复合膜 碳化硅微滤膜 聚偏氟乙烯 非溶剂致相分离 直接接触式膜蒸馏 酸性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微孔膜的亲水化改性及功能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11
作者 包艳辉 朱宝库 +2 位作者 陈炜 徐又一 徐志康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2期269-274,共6页
聚偏氯乙烯(PVDF)微孔膜的亲水化改性方法有物理共混、化学共聚、表面涂覆、表面化学处理、表面接枝等几种。其中物理共混和表面涂覆法比较成熟且已获得应用,而PVDF微孔膜的表面化学处理、等离子体或光引发改性技术以及环境敏感性等将成... 聚偏氯乙烯(PVDF)微孔膜的亲水化改性方法有物理共混、化学共聚、表面涂覆、表面化学处理、表面接枝等几种。其中物理共混和表面涂覆法比较成熟且已获得应用,而PVDF微孔膜的表面化学处理、等离子体或光引发改性技术以及环境敏感性等将成为PVDF微孔膜的改性和功能化研究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 微孔膜 亲水化 改性处理 功能 阀膜 膜材料 表面化学处理 等离子体 光引发改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微孔膜的改性和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2
作者 陈炜 朱宝库 +1 位作者 徐又一 徐志康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16,共4页
 简要介绍了聚偏氟乙烯(PVDF)微孔膜的制备原理、平板式和中空纤维式两类膜的制备方法,及其改性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应用现状,并展望其研究与应用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 微孔膜 改性 应用 研究进展 膜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U/PVDF共混中空纤维膜结构与性能 被引量:7
13
作者 胡晓宇 肖长发 +1 位作者 安树林 王照旭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7-100,共4页
采用熔体纺丝后拉伸的方法制备了聚氨酯(PU)/聚偏氟乙烯(PVDF)共混中空纤维膜,研究了拉伸对共混膜形态结构的影响,通过测定水通量随透膜压力的变化讨论了PU/PVDF共混中空纤维膜的压力响应性能,并对不同拉伸倍数所得膜压力响应性能差异... 采用熔体纺丝后拉伸的方法制备了聚氨酯(PU)/聚偏氟乙烯(PVDF)共混中空纤维膜,研究了拉伸对共混膜形态结构的影响,通过测定水通量随透膜压力的变化讨论了PU/PVDF共混中空纤维膜的压力响应性能,并对不同拉伸倍数所得膜压力响应性能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拉伸过程增大了聚合物间界面微孔的通透性,有效地提高了膜的水通量;且随拉伸倍数的提高,PU/PVDF共混中空纤维膜界面微孔的回复性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混中空纤维膜 聚氨酯 聚偏氟乙烯 压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膜研究进展 被引量:40
14
作者 武利顺 孙俊芬 王庆瑞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3-68,共6页
系统地总结了聚偏氟乙烯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因素.不同的添加剂对膜结构的影响也不同.一般而论,低沸点添加剂的加入使膜的支撑层具有海绵状孔结构;而无机盐、水溶性高聚物的加入,会使溶剂与沉淀剂的交换速率加快,使膜的支撑层具有指状孔... 系统地总结了聚偏氟乙烯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因素.不同的添加剂对膜结构的影响也不同.一般而论,低沸点添加剂的加入使膜的支撑层具有海绵状孔结构;而无机盐、水溶性高聚物的加入,会使溶剂与沉淀剂的交换速率加快,使膜的支撑层具有指状孔结构.沉淀剂的凝固强度越高、溶剂与沉淀剂的亲和力越强,越易形成指状孔结构的膜.通过对聚偏氟乙烯膜的改性,可以提高膜的实用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膜 结构 性能 添加剂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组装法制备PVDF-SiO_2/PVSQ超疏水复合膜及膜蒸馏抗污染性能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凯 王德武 +2 位作者 侯得印 袁子怡 王军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298-308,共11页
采用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VTMOS)对SiO_2疏水改性,通过自组装法,将改性SiO_2接枝在商业PVDF (聚偏氟乙烯)膜表面,使其表面达到超疏水。利用场发射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接触角测量仪及毛细流孔径分析仪等仪器对改性前后膜的表面形貌... 采用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VTMOS)对SiO_2疏水改性,通过自组装法,将改性SiO_2接枝在商业PVDF (聚偏氟乙烯)膜表面,使其表面达到超疏水。利用场发射电子显微镜、红外光谱仪、接触角测量仪及毛细流孔径分析仪等仪器对改性前后膜的表面形貌、化学组成、接触角及孔径变化等性能参数进行表征。结果表明,VTMOS不仅对SiO_2疏水改性,还通过自身的水解缩聚反应,生成了规整圆球状的聚乙烯基倍半硅氧烷(PVSQ)微粒,纳米级SiO_2分布于微米级PVSQ表面,在改性膜表面构造了多层次微/纳米粗糙表面,在低表面能疏水基团乙烯基和甲氧基的共同作用下,成功实现了超疏水改性,改性膜水接触角达到159.5°,滚动角降至8.1°。以NaCl、HA和CaCl2混合溶液为进料液,对商业PVDF膜和改性膜进行了长期直接接触式膜蒸馏(DCMD)实验,探究其抗污染性能。结果表明,改性膜适用于长期DCMD实验,并表现出比商业PVDF膜更稳定的通量,截盐率始终大于99.99%,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抗污染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馏 二氧化硅 超疏水 聚偏氟乙烯 自组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偏氟乙烯膜的亲水化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1
16
作者 苗小郁 李建生 +1 位作者 王连军 孙秀云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6-59,共4页
强疏水性聚偏氟乙烯(PVDF)膜的亲水化改性是当前分离膜研究的热点之一。从膜本体及膜表面两个角度对PVDF膜的亲水化改性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共混、共聚、化学改性、等离子体处理及接枝改性等多种改性方法的机理、特点及改性效果。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膜 亲水化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性离子聚合物表面改性的聚偏氟乙烯抗污染膜的制备及性能 被引量:7
17
作者 冯霞 王倩 +4 位作者 白静娜 赵义平 申向 陈熙 陈莉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1-75,共5页
提高聚偏氟乙烯(PVDF)抗污染性能是改善PVDF应用效果的重要途径。文中通过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将抗污染材料——两性离子类化合物磺酸甜菜碱(DMAPS)接枝到碱处理过的PVDF膜表面。研究了接枝DMAPS后,PVDF膜表面的结构与性能变化,并初步探讨... 提高聚偏氟乙烯(PVDF)抗污染性能是改善PVDF应用效果的重要途径。文中通过自由基聚合的方法将抗污染材料——两性离子类化合物磺酸甜菜碱(DMAPS)接枝到碱处理过的PVDF膜表面。研究了接枝DMAPS后,PVDF膜表面的结构与性能变化,并初步探讨了改性后的PVDF膜对牛血清蛋白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在PVDF膜表面接枝DMAPS后,膜表面孔洞减小,亲水性提高。虽然改性后的PVDF膜通量有所下降,但通过牛血清蛋白(BSA)的振荡吸附实验发现,两性离子改性膜表现出良好的抗蛋白质吸附性能。与PVDF原膜相比,改性膜在BSA溶液中通量下降率小,用水清洗后膜通量恢复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污染 聚偏氟乙烯 磺酸甜菜碱 两性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亲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在聚偏氟乙烯膜改性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8
作者 方少明 王明花 +4 位作者 张宏忠 周立明 高丽君 韩俊南 徐改稳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5-29,共5页
利用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乙二醇(PEG)、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HEMA)和乙二醇(EG)合成了一种新型的聚氨酯丙烯酸酯大分子单体,并进一步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聚合,制备了一种既含有相对疏水链段、又含有相对亲水... 利用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聚乙二醇(PEG)、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HEMA)和乙二醇(EG)合成了一种新型的聚氨酯丙烯酸酯大分子单体,并进一步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聚合,制备了一种既含有相对疏水链段、又含有相对亲水链段的两亲聚合物.最终产物添加到聚偏氟乙烯(PVDF)原材料中通过L—S相转化法制得聚合物分离膜、通过FT-IR表征了大分子单体的结构,GPC测定了两亲聚合物的分子量;通过纯水渗透通量、对牛血清蛋白(BSA)的截留率、接触角测定和耐污染性实验表征了超滤膜的性能.实验表明,两亲聚合物占聚合物质量分数的5%时,膜的纯水渗透通量由23.4L/(m^2·h)提高到78L/(m^2·h),而截留性能基本保持不变.在两亲聚合物质量分数从0~15%变化范围内,接触角由79°降至62°.膜通量衰减实验表明改性后膜的耐污染性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氨酯丙烯酸酯 大分子单体 两亲聚合物 聚偏氟乙烯膜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DF为基的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离子导电膜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杨书廷 陈红军 +1 位作者 贾俊华 尹艳红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5-187,共3页
制备了聚偏氟乙烯 (PVDF) 锂盐 增塑剂聚合物固态电解质 ,并测定了该类电解质的电导率 ,结果表明 :以聚偏氟乙烯为基的凝胶电解质的室温电导率超过了 10 -3 S·cm-1,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服从VTF方程。并对该电解质进行了红外、扫... 制备了聚偏氟乙烯 (PVDF) 锂盐 增塑剂聚合物固态电解质 ,并测定了该类电解质的电导率 ,结果表明 :以聚偏氟乙烯为基的凝胶电解质的室温电导率超过了 10 -3 S·cm-1,电导率与温度的关系服从VTF方程。并对该电解质进行了红外、扫描电镜、X衍射分析 ,发现了一个新相 ,并证实了在聚偏氟乙烯、锂盐、增塑剂三者之间共存的相互作用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DF 聚偏氟乙烯 聚合物固态电解质 制备 结构 性能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纺钛酸钡/聚偏氟乙烯纳米复合柔性压电纤维膜 被引量:8
20
作者 蒋洁 陈胜 +3 位作者 李静静 付润芳 林义 顾迎春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4-19,共6页
为进一步提高聚偏氟乙烯(PVDF)的压电性能,采用具有铁电性能的钛酸钡(BaTiO_3)纳米颗粒为无机填料,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BaTiO_3/PVDF纳米复合纤维膜。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全反射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仪、X射线衍射以及脉冲电压测试... 为进一步提高聚偏氟乙烯(PVDF)的压电性能,采用具有铁电性能的钛酸钡(BaTiO_3)纳米颗粒为无机填料,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BaTiO_3/PVDF纳米复合纤维膜。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全反射红外光谱、差示扫描量热仪、X射线衍射以及脉冲电压测试等仪器对纤维膜的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及分析,探究了不同添加量的BaTiO_3对复合纤维膜结晶结构及压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静电纺丝过程中静电力的拉伸和纳米BaTiO_3的成核作用促进了PVDF具有压电性的β晶型的形成;当BaTiO_3质量分数为10%,复合纤维膜的β晶型含量达到90.8%,纤维膜的输出电压值由20 V增加至50 V;制得的BaTiO_3/PVDF复合纤维薄膜具有良好的压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纺丝 压电性 纳米钛酸钡 聚偏氟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