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VC/TPU共混材料静动态力学性能及本构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雷经发 胡基波 +2 位作者 刘涛 吴文奇 沈朝阳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共6页
利用万能材料试验机和高速拉伸试验机对2种成型方式和6种共混比的聚氯乙烯/热塑性聚氨酯(PVC/TPU)共混材料开展静动态拉伸力学性能测试,并基于断裂伸长率和邵氏硬度进行成型方式和共混比优选。进一步获取了共混材料在较宽应变率范围(0.0... 利用万能材料试验机和高速拉伸试验机对2种成型方式和6种共混比的聚氯乙烯/热塑性聚氨酯(PVC/TPU)共混材料开展静动态拉伸力学性能测试,并基于断裂伸长率和邵氏硬度进行成型方式和共混比优选。进一步获取了共混材料在较宽应变率范围(0.001~700 s-1)的应力⁃应变数据,并进行了拉伸断面的微观表征。结果表明,模压成型材料断裂伸长率更高,共混比为90/10时材料具有最高的断裂伸长率,邵氏硬度符合试验假人软组织材料的硬度范围(邵尔40~70 A)。共混比为90/10(PVC/TPU)材料在静动态载荷下均具有显著的应变率效应。选取朱⁃王⁃唐(ZWT)方程和Sherwood⁃Frost方程构建了材料的本构模型,对比发现Sherwood⁃Frost方程拟合效果更好。形貌分析发现,静动态加载下,材料均为典型的脆性断裂,未出现明显的相分离现象。随着应变率的增加,断面逐渐变粗糙,并产生空穴及微小裂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热塑性聚氨酯 应变率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塑性聚氨酯与聚氯乙烯共混改性研究 被引量:18
2
作者 叶成兵 张军 周圣中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8期48-52,共5页
采用机械共混法制备了热塑性聚氨酯 (TPU )与聚氯乙烯 (PVC)共混物。探讨了共混比对TPU/PVC共混物性能的影响 ,优化出TPU/PVC共混比 3 0 /70 (质量比 ) ,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增塑剂、热稳定剂、填料对TPU/PVC共混物力学性能、流变性能和耐... 采用机械共混法制备了热塑性聚氨酯 (TPU )与聚氯乙烯 (PVC)共混物。探讨了共混比对TPU/PVC共混物性能的影响 ,优化出TPU/PVC共混比 3 0 /70 (质量比 ) ,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增塑剂、热稳定剂、填料对TPU/PVC共混物力学性能、流变性能和耐油、耐溶剂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TPU/PVC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在共混时有协同作用 ,耐油、耐溶剂性均较好 ,从成本和实用两方面出发 ,选择TPU/PVC =3 0 /70共混比更有实用性。随增塑剂DOP的增加 ,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呈下降趋势。在所选热稳定剂中 ,以硬脂酸钙制得共混物的力学性能最好 ;在所选填料中 ,白炭黑的补强效果最好。扫描电镜观察共混物的微观结构显示 ,TPU /PVC共混比为 3 0 /70有较好的相容性 ,这与力学性能结果相一致。TGA分析显示 ,TPU的加入提高了共混物的热稳定性。红外光谱分析表明 ,TPU和PVC共混只是一个简单的物理共混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塑性聚氨酯 聚氯乙烯 共混 改性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A-MA共聚乳液处理木质素与PVC的共混 被引量:6
3
作者 刘飞跃 许林利 +2 位作者 郑秋闿 许凯 陈鸣才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2372-2376,共5页
用丙烯酸乙酯(EA)-马来酸酐(MA)共聚乳液对木质素进行处理后与聚氯乙烯进行共混,并考察了共混物的流变性能、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同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共混试样的低温脆断表面形貌。在聚氯乙烯中添加木质素后,其流变性能的变化表... 用丙烯酸乙酯(EA)-马来酸酐(MA)共聚乳液对木质素进行处理后与聚氯乙烯进行共混,并考察了共混物的流变性能、热稳定性和力学性能,同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共混试样的低温脆断表面形貌。在聚氯乙烯中添加木质素后,其流变性能的变化表现为最小扭矩和塑化峰扭矩大幅升高,同时塑化时间大幅缩短;对热稳定性的影响为后期分解速率降低,达到最大分解速率时的温度升高,最大分解速率变小。EA-MA共聚物对共混试样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力学性能方面,用固重相对于木质素为1%的共聚乳液处理的木质素,共混后具有最佳的力学性能。共混试样低温脆断表面的扫描电子显微图片表明,用EA-MA共聚乳液对木质素进行处理,可以大大改善其与聚氯乙烯之间的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木质素 共混 聚丙烯酸酯 乳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氯乙烯膜分离材料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8
4
作者 叶晓 钱英 +2 位作者 俞军 刘淑秀 王庐岩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71-74,共4页
从聚合物溶液共混、共聚和表面改性 3方面介绍了聚氯乙烯膜材料改性研究的进展 .并对影响膜结构与性能的因素和几种改性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 .
关键词 聚氯乙烯 膜分离材料 改性 研究进展 共混 共聚 膜结构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CaCO_3/ABS/PVC共混体系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宋继瑞 陈建峰 +1 位作者 王国全 曾晓飞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262-265,共4页
研究了改性纳米C aCO3对ABS/PVC共混体系力学性能和吸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ABS/PVC共混体系中加入纳米C aCO3可以提高体系的冲击强度和表面硬度,提高最大幅度分别为25.2%和10.5%,随着改性纳米C aCO3添加量的增加,冲击强度先增加后下... 研究了改性纳米C aCO3对ABS/PVC共混体系力学性能和吸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ABS/PVC共混体系中加入纳米C aCO3可以提高体系的冲击强度和表面硬度,提高最大幅度分别为25.2%和10.5%,随着改性纳米C aCO3添加量的增加,冲击强度先增加后下降,表面硬度有所增加,吸水率有所下降。通过SEM和TEM分析表明,纳米C aCO3呈纳米分散,且与塑料基体结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聚氯乙烯 纳米CACO3 共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C树脂耐热改性最新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6
作者 赵小玲 齐暑华 +1 位作者 张剑 杨辉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2003年第6期47-49,57,共4页
对聚氯乙烯(PVC)树脂耐热改性方法的研究进行了综述。PVC树脂耐热改性方法有共混改性、共聚 合改性、氯化改性和其他改性。各类改性方法均能使PVC的耐热性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加工性能和抗冲击性能 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
关键词 聚氯乙烯 耐热改性 综述 共混 共聚合 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C/PES相容性及对共混超滤膜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李系蕴 张振家 乔向利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8-30,共3页
研究了聚氯乙烯(PVC)与聚醚砜(PES)共混体系相容性及其对共混膜性能的影响。利用溶解度参数原则和混合热焓原则进行理论预测,用铸膜液粘度法进行实验表征,均说明该体系为部分相容体系,且其相容性与组成及共混温度有关。通过对共混膜传... 研究了聚氯乙烯(PVC)与聚醚砜(PES)共混体系相容性及其对共混膜性能的影响。利用溶解度参数原则和混合热焓原则进行理论预测,用铸膜液粘度法进行实验表征,均说明该体系为部分相容体系,且其相容性与组成及共混温度有关。通过对共混膜传质特性的考察,表明铸膜液的相容性会明显影响共混膜的性能;采用共混法可以改善膜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混 相容性 聚氯乙稀 聚醚砜 超滤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蒙脱土/PP/PVC共混物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杜明辉 陈星 +2 位作者 何辉 刁建志 彭政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35-137,共3页
对纳米蒙脱土(nano-MMT)/聚丙烯/聚氯乙烯(PP/PVC)共混物的性能进行了研究,讨论了纳米MMT用量对PP/PVC(40/60)共混物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加入纳米MMT量的增加,共混物的拉伸强度也逐渐增加;当共混物中加入纳米MMT 5份时,共混... 对纳米蒙脱土(nano-MMT)/聚丙烯/聚氯乙烯(PP/PVC)共混物的性能进行了研究,讨论了纳米MMT用量对PP/PVC(40/60)共混物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加入纳米MMT量的增加,共混物的拉伸强度也逐渐增加;当共混物中加入纳米MMT 5份时,共混物的拉伸强度达到最大值;随着加入纳米MMT的增加,共混物的抗冲强度逐渐增加。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结果证明了纳米MMT增强了PP/PVC的界面粘结作用,减小了共混体系的相分离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蒙脱土 共混物 PP/PVC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B-MgO交联体系对PVC/CR共混型热塑性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张莉琼 涂志刚 +2 位作者 刘晓艳 赵素芬 李彭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9-61,共3页
使用自制交联剂2-二正丁基胺基4,6-二硫醇均三嗪(DB)制备了热塑性弹性体PVC/CR,并对用DB交联PVC、CR共聚物的交联特性、橡塑比、交联剂用量对材料的性能影响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由于共交联剂DB能使PVC与CR产生共交联作用,改善... 使用自制交联剂2-二正丁基胺基4,6-二硫醇均三嗪(DB)制备了热塑性弹性体PVC/CR,并对用DB交联PVC、CR共聚物的交联特性、橡塑比、交联剂用量对材料的性能影响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由于共交联剂DB能使PVC与CR产生共交联作用,改善了两者的相容性,可以制备性能良好的PVC/CR—TPE。最优橡塑比PVC/CR以25/75左右为宜,交联剂用量以2~3份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塑性弹性体 聚氯乙烯 氯丁橡胶 交联体系 共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塑性聚氨酯与聚氯乙烯共混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0
作者 叶成兵 张军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7,共7页
综述了热塑性聚氨酯与聚氯乙烯共混改性研究进展 ,重点介绍了热塑性聚氨酯与聚氯乙烯共混物的相容性、共混方式、热塑性聚氨酯的类型和组分。
关键词 热塑性聚氨酯 聚氯乙烯 共混改性 相容性 共混方式 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混树脂对PVC增塑糊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勇 吉玉碧 +3 位作者 徐国敏 杨照 赵红波 谭红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78-80,27,共4页
采用PVC糊树脂与掺混树脂复配,研究各复配比例下,掺混树脂对增塑糊初始黏度及黏度稳定性、以及糊制品蒸发残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塑糊初始黏度随掺混树脂比例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各体系糊黏度稳定性也相应变差,当CPM-31/SB-100=70/30... 采用PVC糊树脂与掺混树脂复配,研究各复配比例下,掺混树脂对增塑糊初始黏度及黏度稳定性、以及糊制品蒸发残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塑糊初始黏度随掺混树脂比例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各体系糊黏度稳定性也相应变差,当CPM-31/SB-100=70/30时,PVC增塑糊的黏度稳定性最差,而CPM-31/SB-100=100/0时的黏度稳定性最好;掺混树脂的加入主要影响PVC糊制品在4%乙酸和正己烷浸泡溶剂下的蒸发残渣性能指标,且当掺混树脂含量为10份后两者残渣结果变化趋势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掺混树脂 增塑糊 黏度 蒸发残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C-C/PVC/MBS三元共混材料的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雪萍 朱耕宇 +2 位作者 浦群 徐有宁 干海军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5-38,共4页
研究了氯化聚氯乙烯(PVG-C)/聚氯乙烯(PVC)与抗冲改性剂 MBS[聚丁二烯(PB)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及苯乙烯(St)接枝共聚物]的三元共混物的物理力学性能和流变性能。结果表明:共混物的维卡软化点随PVC-C 用量的增加而上升,在 PVG-C/PVC=50... 研究了氯化聚氯乙烯(PVG-C)/聚氯乙烯(PVC)与抗冲改性剂 MBS[聚丁二烯(PB)与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及苯乙烯(St)接枝共聚物]的三元共混物的物理力学性能和流变性能。结果表明:共混物的维卡软化点随PVC-C 用量的增加而上升,在 PVG-C/PVC=50/50(质量比)处有一拐点。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弯曲模量随 PVC-C 用量的增加而提高;而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都随 PVC-C 用量增加而下降。共混物中随 PVC-C 用量增加,塑化能力增强,平衡转矩上升。不同的加工助剂可降低共混物熔体黏度,改善加工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聚氯乙烯 聚氯乙烯 丁二烯-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 共混物 共混改性 力学性能 流变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PVC/ABS/CPE三元共混体系的组成与性能关系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马军 袁茂全 +3 位作者 牟南翔 胡妹华 王建 武德珍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4-27,共4页
研究了氯化聚氯乙烯(CPV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和氯化聚乙烯(CPE)三元共混体系的组成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ABS树脂可以有效降低CPVC/ABS/CPE三元共混体系的平衡扭矩,缩短三元共混体系的塑化时间,改善其流动性;当CP... 研究了氯化聚氯乙烯(CPVC)、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和氯化聚乙烯(CPE)三元共混体系的组成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ABS树脂可以有效降低CPVC/ABS/CPE三元共混体系的平衡扭矩,缩短三元共混体系的塑化时间,改善其流动性;当CPE含量固定、共混体系中CPVC与ABS的质量配为7∶3时,共混体系的拉伸强度和缺口冲击强度达到最佳,共混体系具有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随着CPE含量的增加,三元共混体系的缺口冲击强度显著提高,CPE对三元共混体系具有优良的增韧作用,用量以15份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聚氯乙烯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 氯化聚乙烯 共混 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氯乙烯3聚醚砜共混小孔超滤膜的研制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系蕴 张振家 乔向利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41-43,共3页
聚氯乙烯与聚醚砜属部分相容体系。采用溶胶-凝胶相转化法,改变聚合物共混比例、混合溶剂、添加剂用量,制备了一系列聚氯乙烯/聚醚砜(PVC/PES)共混超滤膜。通过调配铸膜液中聚合物共混比例,可大大提高共混膜的强度和韧性。其水通量和截... 聚氯乙烯与聚醚砜属部分相容体系。采用溶胶-凝胶相转化法,改变聚合物共混比例、混合溶剂、添加剂用量,制备了一系列聚氯乙烯/聚醚砜(PVC/PES)共混超滤膜。通过调配铸膜液中聚合物共混比例,可大大提高共混膜的强度和韧性。其水通量和截留率与同类日本产高分子分离膜相比,均有较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孔超滤膜 聚醚砜 聚氯乙烯 溶胶-凝胶相转化法 强度 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氯乙烯/木质素共混物的热稳定性 被引量:6
15
作者 刘飞跃 许凯 +1 位作者 陈鸣才 曹德榕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59-63,共5页
采用热重分析法研究了聚氯乙烯(PVC)/木质素共混物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共混物的热稳定性取决于2个相反效应的叠加效果:一是木质素分子中的受阻酚类结构单元具有捕捉热降解中形成的自由基的功能,因此可以改善共混物的热稳定性;二是木... 采用热重分析法研究了聚氯乙烯(PVC)/木质素共混物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共混物的热稳定性取决于2个相反效应的叠加效果:一是木质素分子中的受阻酚类结构单元具有捕捉热降解中形成的自由基的功能,因此可以改善共混物的热稳定性;二是木质素在150~250℃的温度区间内会发生轻微的脱水现象,水分对PVC的自催化脱氯化氢过程具有促进作用,因此会降低PVC的热稳定性。在热分解初期,后者起主要作用,共混物的早期热稳定性有所降低;但当木质素在更高温度下完成脱水后,前者变成主要作用,共混物的中期热稳定性有明显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木质素 共混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低温输油软管用PVC/PUR-T共混材料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海文 冯明华 赵雷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20-22,共3页
研究了耐低温输油软管用聚氯乙烯/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PVC/PUR-T)共混材料的制备。探讨了PUR-T、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及导电炭黑的用量对PVC/PUR-T共混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VC与PUR-T的配比为100∶100,DOP用量为30份、导电炭... 研究了耐低温输油软管用聚氯乙烯/热塑性聚氨酯弹性体(PVC/PUR-T)共混材料的制备。探讨了PUR-T、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及导电炭黑的用量对PVC/PUR-T共混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VC与PUR-T的配比为100∶100,DOP用量为30份、导电炭黑为10份时制成的输油软管用材料性能优异,能够满足耐低温输油软管材料的使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低温性能 聚氯乙烯 热塑性聚氨酯 输油软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CO_3改性ABS/PVC/PE-C共混体系的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浦鸿汀 曹艺华 王坚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8期4-7,共4页
研究了不同种类的CaCO_3对ABS/PVC/PE-C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活性CaCO_3对ABS/PVC/PE-C共混体系相容性、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冲击强度、硬度、耐热性能和耐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BS/PVC/PE-C共混体系为部分相容体系,加入活性C... 研究了不同种类的CaCO_3对ABS/PVC/PE-C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影响以及活性CaCO_3对ABS/PVC/PE-C共混体系相容性、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冲击强度、硬度、耐热性能和耐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BS/PVC/PE-C共混体系为部分相容体系,加入活性CaCO_3后共混体系的相容性略有提高,在ABS/PVC/PE-C(70/30/10)共混体系中加入活性CaCO_3后,体系的弯曲强度和冲击强度先随CaCO_3含量的增大而升高,当CaCO_3含量达到一定值后,又随其增大而降低,CaCO_3含量在10%~15%时可获得最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同时活性CaCO_3的加入使ABS/PVC/PE-C共混体系的吸水率有所降低,维卡软化温度和硬度则随着CaCO_3含量的增加而有所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S树脂 共聚物 PE-C 聚氯乙烯 碳酸钙 共混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PVC/PP共混改性研究 Ⅲ低分子量反应性化合物作相容剂 被引量:4
18
作者 郑昌仁 窦强 +1 位作者 吴石山 朱学海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22-125,共4页
采用低分子量反应性化合物作相容剂,即化学交联体系来改善HPVC/PP共混物的相容性。考察了在不同共混比下,不同化学交联体系对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并观察了共混物的微观形态。结果表明,采用低分子量反应性化合物作相容剂,... 采用低分子量反应性化合物作相容剂,即化学交联体系来改善HPVC/PP共混物的相容性。考察了在不同共混比下,不同化学交联体系对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并观察了共混物的微观形态。结果表明,采用低分子量反应性化合物作相容剂,共混物的拉伸强度提高,但冲击强度无改善。分散相尺寸减小,相间粘接得到改善。并比较了3种增容方法的效果,发现CPE是HPVC/PP共混物的最佳相容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聚丙烯 相容性 改性 HPVC 相容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C/ABS/CPE共混体系的相容性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浦鸿汀 曹民干 刘明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2001年第3期294-298,共5页
聚氯乙烯 (PVC) /丙烯晴 丁二烯 苯乙烯共聚物 (ABS)共混体系为不相容体系 ,加入增容剂氯化聚乙烯 (CPE)后 ,相容性明显提高 ,为部分相容体系 ;通过改变ABS用量可调节PVC/ABS/CPE共混体系的韧性 ;就不同ABS含量对PVC/ABS/CPE共混体系的... 聚氯乙烯 (PVC) /丙烯晴 丁二烯 苯乙烯共聚物 (ABS)共混体系为不相容体系 ,加入增容剂氯化聚乙烯 (CPE)后 ,相容性明显提高 ,为部分相容体系 ;通过改变ABS用量可调节PVC/ABS/CPE共混体系的韧性 ;就不同ABS含量对PVC/ABS/CPE共混体系的相容性、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冲击强度、硬度、耐热性能以及耐水性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随着ABS含量的增加 ,PVC/ABS/CPE共混体系的拉伸强度、耐热性、吸水性略有增加 ,冲击强度有较大提高 ,而弯曲强度略有下降 ;当ABS含量超过 30 % (质量分数 )后 ,共混体系的冲击强度基本上与ABS的相当 ;ABS含量低于 70 % (质量分数 )的共混体系的表面硬度高于ABS的硬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氯乙烯 氯化聚乙烯 共混 耐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C/ABS共混体系力学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乔巍巍 王国英 黄燕 《塑料》 CAS CSCD 2004年第6期71-73,40,共4页
用冲击试验机、材料试验机和另外一些相关的仪器对PVC/ABS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发现,PVC/ABS共混体系的性能是组分的函数。ABS的加入改善了PVC/ABS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随着ABS的增加,体系的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明... 用冲击试验机、材料试验机和另外一些相关的仪器对PVC/ABS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发现,PVC/ABS共混体系的性能是组分的函数。ABS的加入改善了PVC/ABS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随着ABS的增加,体系的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明显地提高,而体系的拉伸强度、拉伸模量几乎是随ABS含量的增加而单调地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混体系 PVC ABS 力学性能 冲击强度 拉伸模量 断裂伸长率 增加 下降 改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