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BAT/PLA/PPC/CaCO_(3)复合薄膜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帅 武丹丹 +1 位作者 张永恒 姜涛 《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39,共7页
采用挤出复合和吹膜的方法成功制备出了PBAT/PLA/PPC和PBAT/PLA/PPC/CaCO_(3)复合薄膜。用SEM、XRD、DSC、TG对薄膜进行表征,研究了不同质量比PPC和CaCO_(3)对相应复合薄膜的水蒸气阻隔性、力学性能、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PC的... 采用挤出复合和吹膜的方法成功制备出了PBAT/PLA/PPC和PBAT/PLA/PPC/CaCO_(3)复合薄膜。用SEM、XRD、DSC、TG对薄膜进行表征,研究了不同质量比PPC和CaCO_(3)对相应复合薄膜的水蒸气阻隔性、力学性能、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PC的加入有利于PBAT、PLA相容性的提高,且PPC的适量加入,使相应复合薄膜的WVP降低。当PPC质量比例为15%时,PBAT/PLA/PPC薄膜的WVP为2.905×10^(-13)g·cm/(cm^(2)·s·Pa),与未添加PPC的薄膜相比,降低了13%。该薄膜的拉伸强度为32.31/23.26 MPa(TD/MD),断裂伸长率为452.60%/175.12%(TD/MD),撕裂负荷为74.9/93.55 kN/m(TD/MD)。CaCO_(3)的加入可以明显增强PBAT基薄膜的水蒸气阻隔性能,但是,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均降低。CaCO_(3)质量比例为20%的PBAT基薄膜WVP为2.256×10^(-13)g·cm/(cm^(2)·s·Pa),与未添加CaCO_(3)的PBAT基薄膜相比,降低了27%。该薄膜的拉伸强度TD/MD为30.03/34.60 MPa,断裂伸长率TD/MD分别为197.96%/342.90%,撕裂负荷TD/MD为75.3/82.8 k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 聚乳酸 聚甲基乙撑碳酸酯 碳酸钙 复合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C/PHBV共混材料的力学及热学性能研究
2
作者 闵家璇 江学良 +1 位作者 游峰 陆刚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11,共6页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碳酸亚丙酯(PPC)与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戊酸酯)共聚物(PHBV)共混材料,系统研究了PHBV含量对聚碳酸亚丙酯基/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戊酸酯)(P-BV)共混材料力学及热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BV在PPC共... 通过熔融共混法制备了聚碳酸亚丙酯(PPC)与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戊酸酯)共聚物(PHBV)共混材料,系统研究了PHBV含量对聚碳酸亚丙酯基/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戊酸酯)(P-BV)共混材料力学及热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HBV在PPC共混材料中的含量增加至15%(质量分数,下同)时,共混材料的拉伸强度达到12.6MPa,是纯PPC的2倍以上;当PHBV在PPC共混材料中的含量增加至20%时,共混材料的储能模量(E')和损耗因子(Tanδ)显著提升,玻璃化转变温度(Tg)从16℃提升至20℃;当PHBV在PPC共混材料中的含量增加至30%时,共混材料的维卡软化点从33℃提高至58℃。红外光谱分析表明,PPC与PHBV的复合增强了彼此间氢键相互作用,有效限制了分子链段的运动,从而对PPC共混材料的力学及热稳定性能的改善起到了促进作用,综合P-BV共混材料的断面形貌分析可知,当PHBV含量为15%时,可有效平衡共混材料的力学及热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亚丙酯 聚(3-羟基丁酸酯-co-3羟基戊酸酯)共聚物 共混材料 力学性能 热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C/PBS复合生物膜的屏障功能及其对兔胫骨骨缺损模型的促成骨作用
3
作者 田野 石晓璐 +4 位作者 翟少博 刘洋 杨征 吴毓川 储顺礼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6-1025,共10页
目的:探讨聚碳酸1,2-丙二酯(PPC)/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复合生物膜在兔胫骨骨缺损模型中的空间支撑能力及其对成骨效果的影响,阐明其屏障功能的可靠性和体内促成骨作用。方法:制备PPC/PBS和PPC/PBS/Ⅰ型胶原(Col-Ⅰ)(PPC/PBS/Co)复合... 目的:探讨聚碳酸1,2-丙二酯(PPC)/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复合生物膜在兔胫骨骨缺损模型中的空间支撑能力及其对成骨效果的影响,阐明其屏障功能的可靠性和体内促成骨作用。方法:制备PPC/PBS和PPC/PBS/Ⅰ型胶原(Col-Ⅰ)(PPC/PBS/Co)复合生物膜。选用18只日本大耳白兔,于兔每侧胫骨制备2处骨缺损,随机选择6只兔于骨缺损处放置PPC/PBS复合生物膜,术后4、8和12周各处死2只兔,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兔骨缺损区PPC/PBS复合生物膜表面微观结构。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PPC/PBS复合生物膜组、BME-10X胶原膜组和PPC/PBS/Co复合生物膜组,分别行手术将上述生物膜放置于兔相应骨缺损处,空白对照组兔不放置复合生物膜,于术后2、4、8和12周时分别处死3只兔,采用软X线检测各组兔骨缺损区再生骨组织灰度值,荧光标记后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兔骨缺损区再生骨组织荧光强度,采用HE染色和改良Gomori三色染色法观察各组兔骨缺损区再生骨组织病理形态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兔骨缺损区再生骨组织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骨桥蛋白(OP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大体观察,PPC/PBS复合生物膜紧密覆盖于骨缺损区,未见移位及塌陷。SEM观察,PPC/PBS复合生物膜多孔面随时间延长表面出现微孔结构并数量增多,而光滑面基本未形成微孔样结构。软X线检测,各组兔骨缺损区再生骨组织灰度值均随时间延长而升高,12周时PPC/PBS/Co复合生物膜组兔骨缺损区再生骨组织灰度值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共聚焦显微镜观察,4、8和12周时PPC/PBS/Co复合生物膜组兔骨缺损区再生骨组织荧光强度与空白对照组相近;与PPC/PBS复合生物膜组和BME-10X胶原膜组比较,4周时PPC/PBS/Co复合生物膜组兔骨缺损区再生骨组织荧光强度升高(P<0.05),8和12周时PPC/PBS/Co复合生物膜组兔骨缺损区再生骨组织荧光强度降低(P<0.05)。HE染色和改良Gomori染色,与PPC/PBS复合生物膜组和BME-10X胶原膜组比较,2和4周时PPC/PBS/Co复合生物膜组和空白对照组兔骨缺损区形成新骨的速度较快,在12周时骨缺损区形成的层板状骨矿化程度较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和4周时,与空白对照组、PPC/PBS复合生物膜组和BME-10X胶原膜组比较,PPC/PBS/Co复合生物膜组兔骨缺损区再生骨组织中BMP-2和OP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或P<0.01);与空白对照组和PPC/PBS复合生物膜组比较,BME-10X胶原膜组兔骨缺损区再生骨组织中BMP-2和OPN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或P<0.01)。结论:PPC/PBS复合生物膜具有较好的空间支撑能力,物理屏障功能可靠,且PPC/PBS/Co复合生物膜具有良好的体内促成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导骨再生 复合生物膜 聚碳酸1 2-丙二酯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碳酸亚丙酯(PPC)加工热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石璞 钟苗苗 +2 位作者 李福枝 欧阳龙 刘跃军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5期15090-15094,共5页
可降解聚碳酸亚丙酯(PPC)加工热稳定性较差。采用高压毛细管流变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热失重仪(TG)、拉力机和色差仪对工业级PPC的加工热稳定性进行了系统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使用高压毛细管流变仪可以较好地评估PPC的加工... 可降解聚碳酸亚丙酯(PPC)加工热稳定性较差。采用高压毛细管流变仪、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热失重仪(TG)、拉力机和色差仪对工业级PPC的加工热稳定性进行了系统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使用高压毛细管流变仪可以较好地评估PPC的加工热稳定性。热失重法可以评估PPC的加工热稳定性,但评估不同加工条件下或不同加工配方的PPC热稳定性灵敏度不高。其它方法均不适宜于评估该材料。本研究对PPC的加工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并为今后提高PPC加工热稳定性的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亚丙酯(ppc) 加工 热稳定性 流变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A-PPC-淀粉的溶液共混改性 被引量:8
5
作者 何江川 李世君 +2 位作者 谢飞 王宗意 缪刚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78-81,共4页
将聚乳酸(PLA)、糊化淀粉与聚碳酸亚乙酯(PPC)进行溶液共混并浇注成膜,对共混膜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质进行表征;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三元共混组成、增塑剂种类及用量对PLA增韧增塑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混组成对于共混膜的断裂伸长率及... 将聚乳酸(PLA)、糊化淀粉与聚碳酸亚乙酯(PPC)进行溶液共混并浇注成膜,对共混膜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质进行表征;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三元共混组成、增塑剂种类及用量对PLA增韧增塑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共混组成对于共混膜的断裂伸长率及拉伸强度均是显著影响因素;正交试验最优方案制得共混膜的断裂伸长率比纯PLA膜增加200.98%,拉伸强度比纯PLA膜降低1.09%;PPC的加入是共混物韧性提高的主要因素,而淀粉对产物的力学性能没有优化;同时,三元共混物的热分解温度比原料树脂提高,热分解速度下降,说明改性产物热稳定性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聚碳酸亚乙酯 淀粉 溶液共混 增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完全生物降解塑料PLA/PPC合金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25
6
作者 富露祥 谭敬琢 +1 位作者 秦航 李立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4-16,共3页
利用机械共混法,将聚乳酸(PLA)与聚丙撑碳酸亚丙酯(PPC)熔融共混,制备了完全生物降解塑料PLA/PPC合金,并用FTIR、流变仪等手段研究了其结构、力学性能和流变性能。结果表明该共混体系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力学性能和熔体流动性,PLA与PPC... 利用机械共混法,将聚乳酸(PLA)与聚丙撑碳酸亚丙酯(PPC)熔融共混,制备了完全生物降解塑料PLA/PPC合金,并用FTIR、流变仪等手段研究了其结构、力学性能和流变性能。结果表明该共混体系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力学性能和熔体流动性,PLA与PPC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互作用,PPC的加入使体系拉伸强度下降幅度不大,断裂伸长率升高到23.8%,比纯PLA提高近20倍。共混体系的黏度亦随着PPC的加入逐渐增大,PLA/PPC(50/50)体系的黏流活化能为37.1kJ/mol,同时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提高切应力也会使体系黏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生物降解塑料 聚乳酸 聚丙撑碳酸亚丙酯 高分子合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A对PPC/CaCO_3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7
7
作者 李红媛 刘文广 +2 位作者 张秀成 刘智 李春凡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6-69,82,共5页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马来酸酐(MA)封端的聚碳酸亚丙酯/碳酸钙(PPC-MA/CaCO3)复合材料,讨论纳米碳酸钙(nano-CaCO3)和重质碳酸钙(heavy-CaCO3)这2种填料对PPC/CaCO3复合材料的增强作用和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ano-CaCO3能够显著提高... 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马来酸酐(MA)封端的聚碳酸亚丙酯/碳酸钙(PPC-MA/CaCO3)复合材料,讨论纳米碳酸钙(nano-CaCO3)和重质碳酸钙(heavy-CaCO3)这2种填料对PPC/CaCO3复合材料的增强作用和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nano-CaCO3能够显著提高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而heavy-CaCO3对PPC/CaCO3复合材料有较强的增韧作用。用MA封端剂提高了PPC/CaCO3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SEM显示MA能改善CaCO3填料与PPC基体的界面相容性。热重分析结果说明添加2种CaCO3都使复合材料的热分解温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heavy-CaCO3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比nano-CaCO3复合材料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聚碳酸亚丙酯 碳酸钙 马来酸酐 界面相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类扩链剂ADR-4468改性氯化聚丙撑碳酸酯/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共混物的制备及其性能
8
作者 毛文强 李佳鹏 +3 位作者 王冬冬 潘艳雄 姬相玲 姜伟 《应用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1-211,共11页
以环氧类扩链剂ADR-4468对氯化聚丙撑碳酸酯/聚丁二酸丁二醇酯(CPPC/PBS)共混物进行改性,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一系列CPPC/PBS/ADR共混物。研究了ADR-4468的质量分数(0%~3.5%)对CPPC/PBS/ADR共混物的结构、热性能、相容性、流变性能、... 以环氧类扩链剂ADR-4468对氯化聚丙撑碳酸酯/聚丁二酸丁二醇酯(CPPC/PBS)共混物进行改性,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一系列CPPC/PBS/ADR共混物。研究了ADR-4468的质量分数(0%~3.5%)对CPPC/PBS/ADR共混物的结构、热性能、相容性、流变性能、力学性能和粘接性能的影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结果表明,ADR-4468的环氧基团能与2种聚合物的端基反应形成扩链产物。动态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反应性增容改善了CPPC与PBS的相容性。热性能分析表明,与CPPC/PBS共混物相比,添加3.5%ADR共混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_(g,CPPC))和热分解温度(T_(d5%))分别提高了8.1和28.7℃。流变性能结果表明,ADR-4468的加入能有效提高CPPC/PBS/ADR共混物的储能模量(G′)、损耗模量(G″)和复数黏度(|η^(*)|)。当ADR-4468的质量分数为3.5%时,CPPC/PBS/ADR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和杨氏模量分别为37.7和723.5 MPa,相较于CPPC/PBS共混物提升了123%和68%。CPPC/PBS/ADR共混物对不锈钢的搭接剪切强度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高可达4.83 MPa,比CPPC/PBS共混物提高了53%。此外,CPPC/PBS/ADR(80/20/1.5)共混物对不同基材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因此,CPPC/PBS/ADR共混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和粘接性能,在环境友好型热熔胶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聚丙撑碳酸酯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扩链剂 共混改性 粘接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生物分解PLA/PPC/改性淀粉共混薄膜拉伸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谢飞 何江川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9-80,116,共3页
采用溶液共混的方法,用二氧化碳共聚物脂肪族聚碳酸酯(PPC)、改性淀粉对聚乳酸(PLA)改性,制备出韧性得以改善的PLA/PPC/改性淀粉共混薄膜。通过研究共混薄膜拉伸性能与共混组成配比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加入30%甘油对淀粉进行糊化,对淀... 采用溶液共混的方法,用二氧化碳共聚物脂肪族聚碳酸酯(PPC)、改性淀粉对聚乳酸(PLA)改性,制备出韧性得以改善的PLA/PPC/改性淀粉共混薄膜。通过研究共混薄膜拉伸性能与共混组成配比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加入30%甘油对淀粉进行糊化,对淀粉改性效果较好。随着PPC组分的增加,提高了共混膜的断裂伸长率,增强了其韧性,但是加入量较大时会降低共混膜的拉伸强度,因此应控制其加入比例。PLA/PPC/改性淀粉(甘油/淀粉=3∶7)3组份质量比为60∶20∶20的三元共混膜具有良好的断裂伸长率,达到增韧效果,同时拉伸强度并未下降太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PLA) 二氧化碳共聚物脂肪族聚碳酸酯(ppc) 改性淀粉 共混 柔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降解PPC/HA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王贵林 胡平 +1 位作者 夏煜 郎雅娣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1-64,共4页
将羟基磷灰石(HA)用硅烷偶联剂KH570处理,然后与聚碳酸亚丙酯(PPC)进行共混,制备了一种可生物降解、生物相容性好的PPC/HA复合材料,研究了其在不同混合比例时的力学性能、玻璃化转变温度及其内部结构。该复合材料力学强度介于塑料和橡... 将羟基磷灰石(HA)用硅烷偶联剂KH570处理,然后与聚碳酸亚丙酯(PPC)进行共混,制备了一种可生物降解、生物相容性好的PPC/HA复合材料,研究了其在不同混合比例时的力学性能、玻璃化转变温度及其内部结构。该复合材料力学强度介于塑料和橡胶之间,具备良好的力学回复特性和一定的形状记忆效应,HA为20%(质量分数,下同)时,断裂伸长率达到315%,弹性回复率可达98%。DSC分析表明,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受HA的影响不大,在35℃左右,随HA含量的不同略微有一些变化。SEM观察到在拉伸过程中,复合材料内部出现一种板块与微纤复合结构,这种结构对材料的力学性能变化有一定影响,可能也是力学回复特性产生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亚丙酯 羟基磷灰石 力学性能 玻璃化转变温度 板块与微纤复合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液插层法制备PPC/OMMT纳米复合材料及性能表征 被引量:4
11
作者 崔玲玲 刘坤 +1 位作者 王艳芳 葛祥才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4-46,共3页
通过溶液插层法制备了聚甲基乙撑碳酸酯/有机蒙脱土(PPC/OMMT)纳米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热失重分析仪、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动态力学性能测试仪(DMA)等对PPC/OMMT的性能进行了表征。XRD和TEM测试表明,OMMT均匀分散于PPC基体中... 通过溶液插层法制备了聚甲基乙撑碳酸酯/有机蒙脱土(PPC/OMMT)纳米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衍射仪、热失重分析仪、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动态力学性能测试仪(DMA)等对PPC/OMMT的性能进行了表征。XRD和TEM测试表明,OMMT均匀分散于PPC基体中并形成了插层型的纳米复合结构;DMA分析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较纯PPC有明显的提高,OMMT的加入对复合材料起到了显著的增强作用;热失重分析结果表明,蒙脱土的加入使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甲基乙撑碳酸酯 蒙脱土 溶液插层 纳米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碳酸亚丙酯型水性聚氨酯丝网印刷油墨的制备
12
作者 赵明明 钱鹏号 +2 位作者 黄毅萍 熊潜生 鲍俊杰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5-113,共9页
采用以CO_(2)为原料制备的聚碳酸亚丙酯二醇(PPCD)为软段、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等为硬段制备水性聚氨酯(WPU)乳液,再将WPU乳液与颜料、助剂等混合制备了系列聚碳酸亚丙酯型水性聚氨酯丝网印刷油墨。通过红外光谱、力学性能、热重... 采用以CO_(2)为原料制备的聚碳酸亚丙酯二醇(PPCD)为软段、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等为硬段制备水性聚氨酯(WPU)乳液,再将WPU乳液与颜料、助剂等混合制备了系列聚碳酸亚丙酯型水性聚氨酯丝网印刷油墨。通过红外光谱、力学性能、热重分析、附着牢度等测试分析了样品的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当IPDI中异氰酸酯基团和PPCD中羟基的摩尔比n(NCO):n(PPCD-OH)为4:1时制备的样品WPU-2综合性能最佳,拉伸强度为22.8MPa,断裂伸长率为645%,24 h吸水率为27.6%,在PET薄膜上的附着牢度为100%。使用WPU-2制备的水性聚氨酯油墨均具有优异性能,其中水性颜料质量分数为13.9%的丝印油墨样品Ink-3综合性能最佳,其在PET薄膜上的附着牢度为100%,置于去离子水中24h不溶解,60°入射角光泽度为79GU,印刷品清晰且颜色鲜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亚丙酯二醇 丝网印刷 水性聚氨酯 油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A/PPC/OMMT纳米复合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王翔宇 赛华捷 +1 位作者 张玉霞 王富玉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9-56,共8页
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聚乳酸(PLA)/聚碳酸亚丙酯(PPC)共混物和PLA/PPC/有机改性蒙脱土(OMMT)纳米复合材料,采用偏光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和力学性能试验机等对共混物和纳米复合材料的相态结构、熔融与结晶行为和力学性能等进行了研... 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制备了聚乳酸(PLA)/聚碳酸亚丙酯(PPC)共混物和PLA/PPC/有机改性蒙脱土(OMMT)纳米复合材料,采用偏光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和力学性能试验机等对共混物和纳米复合材料的相态结构、熔融与结晶行为和力学性能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PPC含量低于30%时,随着PPC含量的增加,PLA/PPC和PLA/PPC/OMMT体系中PLA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均降低,在PPC含量为50%时出现了明显的相分离;随着PPC含量的增加,PLA/PPC的冲击强度增大;OMMT的含量小于1.5%时,PLA/PPC/OMMT体系的结晶度、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冲击强度均随OMMT含量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聚碳酸亚丙酯 有机改性蒙脱土 相态结构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C/SPI复合膜的制备与性质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莉莉 陈野 +3 位作者 闫晓光 梁文明 李运通 董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4-217,共4页
以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聚丙撑碳酸酯(poly(propylene carbonate),PPC)为原料,甘油为增塑剂,采取挤压成膜的方法制备PPC/SPI复合膜,并研究PPC与SPI的质量比对复合膜的力学性质、不透明性、耐水性(吸水性和水溶性)的... 以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SPI)、聚丙撑碳酸酯(poly(propylene carbonate),PPC)为原料,甘油为增塑剂,采取挤压成膜的方法制备PPC/SPI复合膜,并研究PPC与SPI的质量比对复合膜的力学性质、不透明性、耐水性(吸水性和水溶性)的影响以及分析复合膜的热特性和结构。结果表明:随着PPC与SPI质量比(1.0∶1、1.5∶1、2.0∶1、2.5∶1、3.0∶1)的增加,复合膜的柔韧性增强,不透明度增加,吸水率成下降趋势,膜的质量损失率显著降低;同时PPC/SPI复合膜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稳定、致密均一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分离蛋白 聚丙撑碳酸酯 复合膜 力学性质 热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BV/PPC反应共混物的热性能与动态力学性能及形态结构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静 孙春荣 张学全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3-46,共4页
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接枝的聚(β-羟基丁酸酯-co-β-羟基戊酸酯)(PHBV-GMA)与马来酸酐封端的聚碳酸亚丙酯(MA-PPC)反应性共混。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动态力学分析仪和偏光显微镜分别研究了共混物的热性能、动态力学性能和形态结构。... 将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接枝的聚(β-羟基丁酸酯-co-β-羟基戊酸酯)(PHBV-GMA)与马来酸酐封端的聚碳酸亚丙酯(MA-PPC)反应性共混。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动态力学分析仪和偏光显微镜分别研究了共混物的热性能、动态力学性能和形态结构。结果发现,通过反应接枝,MA-PPC降低了PHBV的结晶度,阻碍了PHBV的结晶,PHBV部分扩散进入MA-PPC相区。PHBV球晶尺寸降低,PHBV和MA-PPC共混组分的相容性得以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β-羟基丁酸酯-co-β-羟基戊酸酯) 聚碳酸亚丙酯 反应性共混 热性能 动态力学性能 形态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用PEO/PPC复合聚合物电解质膜 被引量:2
16
作者 禹筱元 肖敏 +1 位作者 王拴紧 孟跃中 《电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5,共3页
以聚甲基乙撑碳酸酯(PPC)和聚氧化乙烯(PEO)为基体材料,采用溶液浇铸法制备了PEO/PPC复合聚合物电解质(CPE)膜。无定形PPC的引入,降低了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结晶度,提高了CPE膜的离子电导率(σ)。样品PEO/50%PPC的室温σ为0.068 mS/cm,电... 以聚甲基乙撑碳酸酯(PPC)和聚氧化乙烯(PEO)为基体材料,采用溶液浇铸法制备了PEO/PPC复合聚合物电解质(CPE)膜。无定形PPC的引入,降低了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结晶度,提高了CPE膜的离子电导率(σ)。样品PEO/50%PPC的室温σ为0.068 mS/cm,电化学稳定窗口大于4.5 V,Li+迁移数为0.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聚合物电解质(CPE) 电化学性能 聚甲基乙撑碳酸酯 聚氧化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取代基对PPC/聚苯醚羧酸酯共混体系相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玉惠 刘彦 +2 位作者 薛巍 赵树录 丛广民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3期46-48,共3页
由二氧化碳活化并与环氧丙烷共聚而成的脂肪族聚碳酸酯(PPC)是一类有发展前途的新型高分子弹性体。研究它与其它高聚物的混容性及混容机制对于开拓这一新材料的应用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聚苯醚羧酸酯 混容性 pp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C表面沉积SiO_x工艺与其包装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宋树鑫 刘林林 +5 位作者 张晓燕 云雪艳 梁晓红 王羽 呼和 董同力嘎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3期8-14,共7页
目的提高聚碳酸亚丙酯(PPC)薄膜的阻隔性。方法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在PPC薄膜表面上沉积SiOx层,并以阻氧性能为工艺评估指标。结果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可以在PPC薄膜表面沉积SiOx层,最佳工艺条件为沉积功率150 W... 目的提高聚碳酸亚丙酯(PPC)薄膜的阻隔性。方法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在PPC薄膜表面上沉积SiOx层,并以阻氧性能为工艺评估指标。结果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可以在PPC薄膜表面沉积SiOx层,最佳工艺条件为沉积功率150 W、六甲基硅氧烷流量为6 m L/min,氧化流量为12 m L/min、沉积时间60 min,通过沉积SiOx层,PPC薄膜的阻氧性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结论采用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法在PPC薄膜上沉积SiOx层可明显提高对氧气、水蒸气和紫外线的阻隔性能,并保持原有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亚丙酯 SiOx层 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法 阻隔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木质素对PLA/PPC复合包装膜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楠 赵曼 +1 位作者 张正健 陈蕴智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54-161,共8页
采用叔丁基二甲基氯硅烷(TBDMSCl)对碱木质素(AL)进行甲基硅烷化改性,并将改性木质素(SAL)与聚乳酸(PLA)/聚碳酸亚丙酯(PPC)复合材料熔融共混吹塑成膜,探讨了不同含量的SAL对复合包装膜的微观结构、热性能、力学性能以及阻隔等性能的影... 采用叔丁基二甲基氯硅烷(TBDMSCl)对碱木质素(AL)进行甲基硅烷化改性,并将改性木质素(SAL)与聚乳酸(PLA)/聚碳酸亚丙酯(PPC)复合材料熔融共混吹塑成膜,探讨了不同含量的SAL对复合包装膜的微观结构、热性能、力学性能以及阻隔等性能的影响。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显示SAL与PLA/PPC之间的相容性明显改善。热性能测试表明SAL的加入提高了PLA的结晶能力。力学和阻隔性能测试结果表明,与PLA/PPC复合包装膜相比,当SAL用量为1.5%时,PLA/PPC/SAL复合包装膜的力学强度和氧气阻隔性能达到最佳,其中拉伸强度提高了6.9%,氧气阻隔性能提高了33.7%;复合包装膜的水蒸气透过系数在SAL添加量为1%时达到最低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聚碳酸亚丙酯 碱木质素 甲基硅烷化 复合包装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C改性交联PBS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3
20
作者 高留意 刘亚丽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35,94,共4页
采用聚碳酸亚丙酯(PPC)对交联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进行熔融共混改性研究,运用熔体流动速率仪、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偏光显微镜(P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电子万能拉力机等表征手段对共混物的流变性能、结晶性能、相容性和力学性... 采用聚碳酸亚丙酯(PPC)对交联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进行熔融共混改性研究,运用熔体流动速率仪、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偏光显微镜(P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电子万能拉力机等表征手段对共混物的流变性能、结晶性能、相容性和力学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PPC质量分数的增加,共混物的熔体黏度值不断增加,结晶度下降,相容性降低,拉伸强度降低,在PPC质量分数为40%时断裂伸长率为67.2%,比纯PBS提高了5.72倍,材料的韧性明显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材料 交联 PBS ppc 韧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