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4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拓扑结构聚(丁二酸丁二醇-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的性能
1
作者 殷杰 韩翎 +3 位作者 王珅 贾雪飞 张龙贵 祝桂香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4,共6页
通过溶液流延的方式制备了不同拓扑结构带支链的聚(丁二酸丁二醇-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ST-Kx)薄膜,利用^(1)H NMR、GPC、TG、DSC、XRD、流变测试等方法对PBST-Kx的结构及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支化剂的引入不会影响PBST-Kx分... 通过溶液流延的方式制备了不同拓扑结构带支链的聚(丁二酸丁二醇-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ST-Kx)薄膜,利用^(1)H NMR、GPC、TG、DSC、XRD、流变测试等方法对PBST-Kx的结构及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支化剂的引入不会影响PBST-Kx分子链的化学组成、热稳定性和结晶性能,但随支化剂官能度的增加,PBST-Kx的支链数增加,Mn呈减小的趋势,分子量分布变宽。支化结构的引入增加了PBST-Kx的熔体黏度,使其具有更高的弹性和更长的松弛时间,且随着支化度的增加而增大。随支化度的增加,PBST-Kx薄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拓扑结构 聚(丁二酸丁二醇-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支化剂 熔体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可降解静电纺PBST超细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工艺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正 李方全 +2 位作者 祝桂香 郭敏 王颖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39,共8页
利用溶液静电纺丝法分别研究了聚对苯二甲酸-共-丁二酸丁二醇酯(PBST)聚合物在单一溶剂体系二氯甲烷(DCM)和双组分溶剂体系二氯甲烷/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的可纺性,探讨了聚合物溶液浓度、供液速度、溶剂比例等纺丝参数对PBST纳米纤... 利用溶液静电纺丝法分别研究了聚对苯二甲酸-共-丁二酸丁二醇酯(PBST)聚合物在单一溶剂体系二氯甲烷(DCM)和双组分溶剂体系二氯甲烷/N,N-二甲基甲酰胺(DMF)中的可纺性,探讨了聚合物溶液浓度、供液速度、溶剂比例等纺丝参数对PBST纳米纤维直径的影响。通过加入四正丁基氯化铵(TBAC)有机盐,实现了PBST纳米纤维的进一步细化,并研究了不同比例TBAC在不同溶剂体系中的助剂作用。结果表明,TBAC的加入可以大幅增加聚合物纺丝溶液的导电性,提升PBST的可纺性,并显著降低PBST纳米纤维直径。同时,对所制备的溶液静电纺PBST纳米纤维材料的空气过滤性能也进行了初步探究。在PBST质量浓度为5%,溶剂体系为DCM/DMF(质量比7/3),PBST和TBAC质量比为4/1时,PBST纤维最细,平均直径可达到65 nm;在PBST质量浓度为8%,溶剂体系为DCM/DMF(质量比7/3), PBST和TBAC质量比为16/1时,PBST纳米纤维材料滤效达到99.98%,滤阻236.9 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共-丁二酸丁二醇酯纳米纤维材料 溶液静电纺丝工艺 超细纳米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类扩链剂ADR-4468改性氯化聚丙撑碳酸酯/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共混物的制备及其性能
3
作者 毛文强 李佳鹏 +3 位作者 王冬冬 潘艳雄 姬相玲 姜伟 《应用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1-211,共11页
以环氧类扩链剂ADR-4468对氯化聚丙撑碳酸酯/聚丁二酸丁二醇酯(CPPC/PBS)共混物进行改性,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一系列CPPC/PBS/ADR共混物。研究了ADR-4468的质量分数(0%~3.5%)对CPPC/PBS/ADR共混物的结构、热性能、相容性、流变性能、... 以环氧类扩链剂ADR-4468对氯化聚丙撑碳酸酯/聚丁二酸丁二醇酯(CPPC/PBS)共混物进行改性,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一系列CPPC/PBS/ADR共混物。研究了ADR-4468的质量分数(0%~3.5%)对CPPC/PBS/ADR共混物的结构、热性能、相容性、流变性能、力学性能和粘接性能的影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结果表明,ADR-4468的环氧基团能与2种聚合物的端基反应形成扩链产物。动态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反应性增容改善了CPPC与PBS的相容性。热性能分析表明,与CPPC/PBS共混物相比,添加3.5%ADR共混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_(g,CPPC))和热分解温度(T_(d5%))分别提高了8.1和28.7℃。流变性能结果表明,ADR-4468的加入能有效提高CPPC/PBS/ADR共混物的储能模量(G′)、损耗模量(G″)和复数黏度(|η^(*)|)。当ADR-4468的质量分数为3.5%时,CPPC/PBS/ADR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和杨氏模量分别为37.7和723.5 MPa,相较于CPPC/PBS共混物提升了123%和68%。CPPC/PBS/ADR共混物对不锈钢的搭接剪切强度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高可达4.83 MPa,比CPPC/PBS共混物提高了53%。此外,CPPC/PBS/ADR(80/20/1.5)共混物对不同基材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因此,CPPC/PBS/ADR共混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力学性能和粘接性能,在环境友好型热熔胶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聚丙撑碳酸酯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扩链剂 共混改性 粘接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混PBS改善PBAT发泡材料的收缩性分析
4
作者 蒋晓怡 苏振乾 +3 位作者 吴锐 赵笑微 何亚东 信春玲 《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23,31,共7页
利用环氧扩链剂(KL-E4370B)与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充分反应,再与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共混,获得基体弹性模量更高的共混物。采用旋转流变仪、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扩链共混改性PBAT的结晶、流变... 利用环氧扩链剂(KL-E4370B)与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充分反应,再与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共混,获得基体弹性模量更高的共混物。采用旋转流变仪、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扩链共混改性PBAT的结晶、流变、发泡性能表征,研究了PBS含量对发泡样品的收缩行为和恢复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PBS能提高共混物的结晶能力,结晶度由9.87%提高至35.89%。PBS能提高基体的弹性模量至6.15×10^(7) Pa,与未添加PBS的样品相比,提高了2.24倍。PBS能大幅缓解PBAT发泡样品的收缩问题,收缩率降至17.18%,缩短恢复时间,稳定时间降低至336 h,提高恢复能力,恢复率能提高至100%。当PBS添加量为30份时,能制备开孔率为85.01%、收缩后可完全恢复的、发泡倍率为33倍的发泡样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 扩链共混 发泡性能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恢复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H-550改性的聚丁二酸-共-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氧化镁/银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
5
作者 孟祥亮 武钰铃 +1 位作者 曹成林 张杰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2-257,共6页
采用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对MgO/Ag纳米粒子进行表面改性,并将改性纳米粒子加入聚丁二酸-共-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ST)基质中制备改性PBST/MgO/Ag复合膜,并对复合膜的微观形貌、力学性能、阻隔性能、抗菌性能和食品保鲜性能进... 采用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对MgO/Ag纳米粒子进行表面改性,并将改性纳米粒子加入聚丁二酸-共-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ST)基质中制备改性PBST/MgO/Ag复合膜,并对复合膜的微观形貌、力学性能、阻隔性能、抗菌性能和食品保鲜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硅烷偶联剂的加入明显改善了纳米粒子与PBST基质的相容性,薄膜的力学性能和阻隔性能显著提高。此外,复合薄膜还具有优异的抗菌性能和食品保鲜性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大肠杆菌(E.coli)和乙型副伤寒沙门菌(S.Paratyphi B)的抑菌率均超过99%。在保鲜实验,使用3%改性抗菌剂所制复合膜(K5-PMA-3)包裹的樱桃番茄的质量损失率仅为5.6%。所有这些性能表明,制备的生物膜作为食品包装薄膜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丁二酸-共-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氧化镁 表面改性 抗菌活性 食品包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ST/PBSeT共混材料的结构表征与性能
6
作者 王珅 刘宣伯 +3 位作者 张艳芳 任敏巧 高钰淇 张春波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34-841,共8页
将聚对苯二甲酸-共-丁二酸丁二醇酯(PBST)和聚对苯二甲酸-共-癸二酸丁二醇酯(PBSeT)通过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共混,制备了不同组成的混物,利用GPC,SEM,DSC,DMA,WXRD等方法表征了共混物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PBST/PBSeT共混物的分子量随PBSe... 将聚对苯二甲酸-共-丁二酸丁二醇酯(PBST)和聚对苯二甲酸-共-癸二酸丁二醇酯(PBSeT)通过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共混,制备了不同组成的混物,利用GPC,SEM,DSC,DMA,WXRD等方法表征了共混物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PBST/PBSeT共混物的分子量随PBSeT含量的增加升高,共混物的分子量和熔体流动速率符合线性加和规律,但分子量分布变化不大。共混物的相结构与组成有关,PBSeT含量为40%~70%(w)时,共混物出现相分离,呈海-岛结构。PBST的结晶度和晶体完善程度高于PBSeT,弹性模量更高。随PBSeT含量的增加,共混物的弹性模量降低,断裂伸长率和拉伸强度提高,尤其在出现分相结构后提高幅度更明显。通过共混可得到刚性和断裂伸长率综合性能较好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co-丁二酸丁二醇酯 聚对苯二甲酸-co-癸二酸丁二醇酯 共混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ST/PHA/木质素三元复合材料薄膜的制备及性能
7
作者 林锦辉 司君栋 张琰 《功能高分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7-355,共9页
采用流延法制备了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ST)/聚羟基脂肪酸酯(PHA)/木质素三元复合材料薄膜。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DSC)以及热重分析(TGA)等方法对该复合材料的结构及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木... 采用流延法制备了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ST)/聚羟基脂肪酸酯(PHA)/木质素三元复合材料薄膜。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DSC)以及热重分析(TGA)等方法对该复合材料的结构及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木质素质量分数为20%时,该复合材料薄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能达到9.2 MPa和848.0%;其熔体流动速率和水蒸气透过量分别能够达到15.6 g/10min和31.6 g/(m^(2)·d),具有优异的熔体加工性能及水阻隔性能;此外该薄膜还具有优异的紫外阻隔性能(紫外吸收率大于99%)。土壤降解实验则表明木质素的引入能够加速薄膜的降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聚羟基脂肪酸酯 木质素 薄膜 熔融共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纤维的凝聚态结构与性能
8
作者 黄伟宽 陈咏 +5 位作者 王亚宁 徐杰林 高晰悦 刘津 乌婧 王华平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0,F0003,共11页
以熔融纺丝制备、经不同倍数热牵伸与热定型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纤维为研究对象,探究热定型工艺对PBS纤维凝聚态结构与性能的构效关系。采用二维广角X射线衍射(2D-WAXD)和小角X射线散射(2D-SAXS)技术系统分析纤维的晶体取向、片层... 以熔融纺丝制备、经不同倍数热牵伸与热定型的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纤维为研究对象,探究热定型工艺对PBS纤维凝聚态结构与性能的构效关系。采用二维广角X射线衍射(2D-WAXD)和小角X射线散射(2D-SAXS)技术系统分析纤维的晶体取向、片层结晶等凝聚态结构,确定最优热定型温度区间,揭示热定型工艺形成的取向与片晶结构对纤维力学性能、热性能及应力松弛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PBS纤维热定型的张力作用可在热牵伸基础上进一步诱导PBS分子链沿纤维轴向取向,促进PBS牵伸纤维的二次诱导结晶并细化其晶粒尺寸。张力诱导过程主要通过(020)和(110)晶面中分子链的二次取向与结晶实现;张力的诱导作用通过增大片晶和非晶层的厚度,实现纤维长周期的增加并增大片层晶体直径,提高纤维结晶度和晶体完善程度。热定型后PBS纤维的结晶度提高7.7%,断裂强度提高14.1%。此外,热定型抑制了应力松弛现象,同一伸长率下PBS纤维的应力松弛率是PET纤维的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 凝聚态结构 熔融纺丝 取向与结晶 热定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性CaCO_(3)对PBS复合材料结晶行为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9
作者 卢翠红 黎胤宏 +3 位作者 杨小平 李天然 张宇 张跃飞 《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16,22,共6页
高聚合度的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具有较好的加工温度,能满足更多应用场景。但是,高聚合度导致PBS结晶度高、韧性较差。为了能降低PBS生产成本,提高PBS综合性能,分析了纯CaCO_(3)和硬脂酸修饰的活性CaCO_(3)对PBS结晶行... 高聚合度的生物可降解材料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具有较好的加工温度,能满足更多应用场景。但是,高聚合度导致PBS结晶度高、韧性较差。为了能降低PBS生产成本,提高PBS综合性能,分析了纯CaCO_(3)和硬脂酸修饰的活性CaCO_(3)对PBS结晶行为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了乙酰柠檬酸三丁酯(ATBC)对PBS增塑后,不同改性CaCO_(3)对PBS增塑基质结晶行为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BS未增塑时,所有类型CaCO_(3)对PBS的结晶行为和力学性能的改善均较小。当PBS受到ATBC增塑作用后,韧性明显提高,刚性降低较大,当PBS塑化基质加入活性CaCO_(3),复合材料结晶率进一步降低,同时在PBS基质中更易形成微孔洞,并使颗粒间连结处发生塑性变形,实现表面张力的降低以及颗粒-基质粘附的降低。当添加20%活性CaCO_(3)时,复合材料力学性能达到最高,冲击强度为11.07 J/m、断裂伸长率为106.86%、弯曲模量为759.50 MPa,在实现提高韧性的同时,能保持较好的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活性碳酸钙 乙酰柠檬酸三丁酯 力学性能 结晶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降解塑料PBAT的化学回收与生命周期评价:现状、挑战与前景
10
作者 冯硕 林小淇 +3 位作者 朱艳丽 高维常 翁云宣 张彩丽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2-111,共10页
综述了聚(丁二酸丁二醇酯-co-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化学回收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通过水解、醇解、热化学回收和生物催化回收等技术,PBAT废弃物能够转化为基础化学成分,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对PBAT化学回... 综述了聚(丁二酸丁二醇酯-co-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AT)化学回收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通过水解、醇解、热化学回收和生物催化回收等技术,PBAT废弃物能够转化为基础化学成分,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同时,对PBAT化学回收的生命周期评估(LCA)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不同回收技术的环境和经济效益。此外,讨论了政策与法规在促进PBAT化学回收中的作用,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最后,文章展望了PBAT化学回收技术的发展潜力,强调了技术创新、市场推动和政策支持对于推动PBAT化学回收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co-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化学回收 生物降解塑料 环境影响 循环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熔融缩聚增黏特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徐涛 王勇军 +4 位作者 林启松 戴钧明 查全亮 吕汪洋 陈文兴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663-5670,共8页
为解决生物可降解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长期正常储存过程中易发生降解而导致分子量下降的难题,通过熔融缩聚增黏方法实现了PBS分子量的提升。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初始特性黏度以及熔体膜厚等对PBS特性黏度、分子量、热性能和流... 为解决生物可降解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长期正常储存过程中易发生降解而导致分子量下降的难题,通过熔融缩聚增黏方法实现了PBS分子量的提升。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初始特性黏度以及熔体膜厚等对PBS特性黏度、分子量、热性能和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BS分子量随熔融缩聚增黏温度升高而升高;220℃反应60min,PBS特性黏度即可从1.049dL/g升至2.072dL/g;PBS初始黏度越低其增黏速率越高;而PBS的熔体膜厚与其增黏反应速率呈反比;PBS特性黏度的升高导致结晶困难,进而使其熔点下降。流变测试结果表明随着特性黏度升高,PBS熔体强度与热稳定性均提升,能满足重新加工和使用的需求,通过熔融再聚合方法可有效解决PBS因降解而无法满足其后续加工和使用需求的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聚合 聚合物加工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熔融缩聚 热性能 流变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质素在合成可降解高分子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金凤 杨勇 +4 位作者 李永泉 胡嘉伟 徐长安 胡孝义 丁树岩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5-180,共6页
简述了木质素的结构、特性和分类情况,并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使用木质素来增强和改善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聚乳酸、聚己内酯和聚丁二酸丁二酯等合成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性能的研究进展。指出木质素与合成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复合可以赋... 简述了木质素的结构、特性和分类情况,并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使用木质素来增强和改善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聚乳酸、聚己内酯和聚丁二酸丁二酯等合成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性能的研究进展。指出木质素与合成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复合可以赋予复合材料多种功能特性,如紫外屏蔽、抗菌、阻隔等,并能改善材料的生物降解性能,同时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最后提出当前木质素与合成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工业化生产应用存在的问题,并对木质素基全生物降解复合材料的未来研究趋势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 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 聚乳酸 聚己内酯 聚丁二酸丁二酯 复合材料 可降解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纺丝HNTs/PBST复合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空气过滤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晰蒙 李方全 +3 位作者 汪滨 张秀芹 祝桂香 郭子芳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4-699,共6页
采用静电纺丝工艺,以可生物降解的聚丁二酸丁二醇-共-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ST)为原料,改性埃洛石纳米管(HNTs)为驻极体,制备了HNTs/PBST复合纳米纤维膜,探讨了HNTs对PBST纳米纤维膜的形貌、结构及空气过滤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改... 采用静电纺丝工艺,以可生物降解的聚丁二酸丁二醇-共-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ST)为原料,改性埃洛石纳米管(HNTs)为驻极体,制备了HNTs/PBST复合纳米纤维膜,探讨了HNTs对PBST纳米纤维膜的形貌、结构及空气过滤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改性HNTs添加量为10%(w)即可使PBST纳米纤维直径细化,协同增强了纳米纤维膜的物理筛分效应及静电吸引能力,显著提升了材料的综合过滤性能,HNTs/PBST复合纳米纤维膜对PM0.3的过滤效率高达96.67%,且过滤阻力仅为90.5 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丁二酸丁二醇-共-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埃洛石纳米管 静电纺丝 空气过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酰肼类成核剂己二酸二苯基二酰肼对PBS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雅轩 任亮 +4 位作者 马辉 张月莉 沈韵达 王耀彬 王娇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6-151,共6页
聚丁二酸丁二酯(PBS)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类绿色环保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是最具发展潜力的环境友好材料之一。然而PBS冲击强度较低,结晶性能较差,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针对以上不足,采用酰肼类成核剂... 聚丁二酸丁二酯(PBS)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类绿色环保高分子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是最具发展潜力的环境友好材料之一。然而PBS冲击强度较低,结晶性能较差,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针对以上不足,采用酰肼类成核剂己二酸二苯基二酰肼(TMC-306)对PBS树脂进行改性,研究了酰肼类成核剂的添加量对PBS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结晶性能、加工性能以及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TMC-306的引入明显改善了PBS/TMC-306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结晶性能,当TMC-306添加量为15份时,PBS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从41 J/m提高至102 J/m,提升了149%,结晶度从48.40%提高至62.01%,提升了28.12%。X射线衍射测试结果表明,成核剂TMC-306使复合材料晶面的衍射峰面积略微增大,与纯PBS晶型基本一致。流变测试结果发现,随着成核剂添加量的增加,PBS复合材料的储能模量、损耗模量和复数黏度均逐步增大,熔体强度得到了提高,这说明成核剂同时也改善了复合材料的加工性能。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结果表明,随着TMC-306的增加,PBS复合材料的断面由平整光滑变为“阶梯”式结构,且在添加量为15份时最为明显,这与力学测试结果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丁二酸丁二酯 酰肼类成核剂 复合材料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阻燃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孔子萌 张简 +2 位作者 邓雅馨 徐雪玲 陈雅君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5-117,共13页
综述了近年来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复合材料阻燃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其阻燃机理。常用于PBS复合材料的阻燃剂以磷氮系阻燃剂、纳米阻燃剂、生物基阻燃剂及其复配体系为主。其中磷氮系阻燃剂的开发和改性方案最多,尤其是基于聚... 综述了近年来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复合材料阻燃改性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其阻燃机理。常用于PBS复合材料的阻燃剂以磷氮系阻燃剂、纳米阻燃剂、生物基阻燃剂及其复配体系为主。其中磷氮系阻燃剂的开发和改性方案最多,尤其是基于聚磷酸铵(APP)的阻燃体系是目前研究最多也是最有效的体系,包括APP和纳米阻燃剂的复配体系以及APP和生物基阻燃剂的复配体系。本文同时对各种阻燃体系的阻燃性能及典型阻燃机理进行了总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阻燃改性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流体发泡制备生物可降解塑料泡沫应用进展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金花 方存炯 +2 位作者 姜贺扬 刘鹏举 王士斌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5-180,共6页
塑料制品的不规范生产、使用以及回收不当等,会造成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推广可降解塑料替代产品是解决塑料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生物可降解塑料仅用于薄膜、吸管等一次性制品,需求量更大的缓冲包装领域尚未有规模化应用... 塑料制品的不规范生产、使用以及回收不当等,会造成能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推广可降解塑料替代产品是解决塑料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生物可降解塑料仅用于薄膜、吸管等一次性制品,需求量更大的缓冲包装领域尚未有规模化应用。近年来,绿色环保的超临界流体发泡技术制备的生物可降解塑料泡沫成为了学术界和工业界关注的热点,基于此,笔者总结了超临界流体发泡制备生物可降解塑料泡沫方面的应用进展,简述了间歇发泡、挤出发泡、注塑发泡、珠粒发泡制备生物可降解塑料泡沫的发泡工艺和结构性能,重点综述了聚乳酸、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聚丁二酸丁二酯泡沫材料的研究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流体 生物可降解泡沫材料 聚乳酸 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 聚丁二酸丁二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LA/PBST/EBS复合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解小玲 张佳宁 张杰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7-70,74,共5页
聚乳酸(PLA)是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材料,但其韧性较差,因而应用受到限制。为改善PLA的力学性能,选用具有良好生物降解性和高柔韧性的聚丁二酸-共-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ST)与其进行共混。同时,通过添加乙撑双硬脂酰胺(EBS)作为相容剂,以... 聚乳酸(PLA)是可生物降解的聚合物材料,但其韧性较差,因而应用受到限制。为改善PLA的力学性能,选用具有良好生物降解性和高柔韧性的聚丁二酸-共-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ST)与其进行共混。同时,通过添加乙撑双硬脂酰胺(EBS)作为相容剂,以优化PLA与PBST之间的相容性。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引入EBS,PLA和PBST在复合膜中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更为接近;复合膜中海岛相结构的分散相尺寸减小,表明PLA与PBST的相容性得到改善。此外,增容改性后PLA/PBST/EBS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提高了4.67%和21.29%,水蒸气透过率下降了12.92%,复合膜的疏水性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聚丁二酸-共-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乙撑双硬脂酰胺 增容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化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的合成及流变性能
18
作者 王灿 张梦茹 +3 位作者 肖汪洋 廖梦蝶 张须臻 王秀华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18,共9页
为了调控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的流动性和结晶性能,文中选取丙三醇、季戊四醇为支化剂,采用酯化-缩聚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支化剂及添加量的支化PBS。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凝胶渗透色谱(GPC)、偏光显微镜(POM... 为了调控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的流动性和结晶性能,文中选取丙三醇、季戊四醇为支化剂,采用酯化-缩聚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支化剂及添加量的支化PBS。利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凝胶渗透色谱(GPC)、偏光显微镜(POM)和毛细管流变仪等,考察了支化剂种类和添加量对聚合物结构、相对分子质量、热性能、结晶性和流变性能的影响。DSC和GPC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同出料功率下合成的支化PBS的相对分子质量均大于线型PBS,但熔点几乎不变,约为114℃;POM结果表明,支化剂的加入降低了PBS的结晶度及晶粒尺寸;熔融指数速率仪及毛细管流变仪结果表明,支化PBS的特性黏度均低于线型PBS,而支化PBS的熔融指数均高于线型PBS,且随支化剂量的增加而增大;支化PBS的熔体强度较线型PBS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熔体强度分别提高了135.3%(0.3%丙三醇)和205.9%(0.2%季戊四醇)。研究结果为支化脂肪族聚酯的开发和在纤维领域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化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支化剂 流变性能 熔体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丁二酸-共-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氧化镁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
19
作者 张佳宁 郭睿劼 张杰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3-256,261,共5页
以聚丁二酸-共-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ST)为基体,纳米氧化镁(MgO NPs)为抗菌剂,通过溶剂挥发法制备了PBST/MgO纳米复合薄膜,并探讨了复合薄膜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研究了MgO NPs对纳米复合薄膜的机械性能、水蒸汽透过率(WVP)、氧气透过... 以聚丁二酸-共-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ST)为基体,纳米氧化镁(MgO NPs)为抗菌剂,通过溶剂挥发法制备了PBST/MgO纳米复合薄膜,并探讨了复合薄膜在食品包装中的应用。研究了MgO NPs对纳米复合薄膜的机械性能、水蒸汽透过率(WVP)、氧气透过率(OTR)和紫外阻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MgO NPs的加入改善了PBST基体的力学性能和阻隔性能。与PBST薄膜相比,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提高了43.7%和32.2%,水蒸汽透过率和氧气透过率分别降低了28.1%和23.6%,并具有良好的紫外阻隔性能。当MgO NPs质量含量为5%时,复合膜的性能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丁二酸-共-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纳米氧化镁 溶剂挥发法 食品包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PC/PBS复合生物膜的屏障功能及其对兔胫骨骨缺损模型的促成骨作用
20
作者 田野 石晓璐 +4 位作者 翟少博 刘洋 杨征 吴毓川 储顺礼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16-1025,共10页
目的:探讨聚碳酸1,2-丙二酯(PPC)/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复合生物膜在兔胫骨骨缺损模型中的空间支撑能力及其对成骨效果的影响,阐明其屏障功能的可靠性和体内促成骨作用。方法:制备PPC/PBS和PPC/PBS/Ⅰ型胶原(Col-Ⅰ)(PPC/PBS/Co)复合... 目的:探讨聚碳酸1,2-丙二酯(PPC)/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复合生物膜在兔胫骨骨缺损模型中的空间支撑能力及其对成骨效果的影响,阐明其屏障功能的可靠性和体内促成骨作用。方法:制备PPC/PBS和PPC/PBS/Ⅰ型胶原(Col-Ⅰ)(PPC/PBS/Co)复合生物膜。选用18只日本大耳白兔,于兔每侧胫骨制备2处骨缺损,随机选择6只兔于骨缺损处放置PPC/PBS复合生物膜,术后4、8和12周各处死2只兔,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兔骨缺损区PPC/PBS复合生物膜表面微观结构。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组、PPC/PBS复合生物膜组、BME-10X胶原膜组和PPC/PBS/Co复合生物膜组,分别行手术将上述生物膜放置于兔相应骨缺损处,空白对照组兔不放置复合生物膜,于术后2、4、8和12周时分别处死3只兔,采用软X线检测各组兔骨缺损区再生骨组织灰度值,荧光标记后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兔骨缺损区再生骨组织荧光强度,采用HE染色和改良Gomori三色染色法观察各组兔骨缺损区再生骨组织病理形态表现,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各组兔骨缺损区再生骨组织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骨桥蛋白(OP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大体观察,PPC/PBS复合生物膜紧密覆盖于骨缺损区,未见移位及塌陷。SEM观察,PPC/PBS复合生物膜多孔面随时间延长表面出现微孔结构并数量增多,而光滑面基本未形成微孔样结构。软X线检测,各组兔骨缺损区再生骨组织灰度值均随时间延长而升高,12周时PPC/PBS/Co复合生物膜组兔骨缺损区再生骨组织灰度值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共聚焦显微镜观察,4、8和12周时PPC/PBS/Co复合生物膜组兔骨缺损区再生骨组织荧光强度与空白对照组相近;与PPC/PBS复合生物膜组和BME-10X胶原膜组比较,4周时PPC/PBS/Co复合生物膜组兔骨缺损区再生骨组织荧光强度升高(P<0.05),8和12周时PPC/PBS/Co复合生物膜组兔骨缺损区再生骨组织荧光强度降低(P<0.05)。HE染色和改良Gomori染色,与PPC/PBS复合生物膜组和BME-10X胶原膜组比较,2和4周时PPC/PBS/Co复合生物膜组和空白对照组兔骨缺损区形成新骨的速度较快,在12周时骨缺损区形成的层板状骨矿化程度较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和4周时,与空白对照组、PPC/PBS复合生物膜组和BME-10X胶原膜组比较,PPC/PBS/Co复合生物膜组兔骨缺损区再生骨组织中BMP-2和OP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或P<0.01);与空白对照组和PPC/PBS复合生物膜组比较,BME-10X胶原膜组兔骨缺损区再生骨组织中BMP-2和OPN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或P<0.01)。结论:PPC/PBS复合生物膜具有较好的空间支撑能力,物理屏障功能可靠,且PPC/PBS/Co复合生物膜具有良好的体内促成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导骨再生 复合生物膜 聚碳酸1 2-丙二酯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 骨缺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