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业碳交易促进农民增收的路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姚柳杨 赖煜 赵敏娟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6,共8页
农业碳交易是推动传统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型的重要手段,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具有潜在的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农业碳交易试点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但如何实现农民广泛参与和有效增收仍是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协同推动“双碳”目标与共... 农业碳交易是推动传统农业向低碳农业转型的重要手段,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具有潜在的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农业碳交易试点工作取得显著进展,但如何实现农民广泛参与和有效增收仍是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协同推动“双碳”目标与共同富裕的实现,在对农业碳交易典型试点状况和农业碳交易流程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揭示农业碳交易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机制,并从农民参与需求和收益潜力2个维度划分农业碳交易项目类型,深入探究不同类型农业碳交易项目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农民增收的效益来源包含管理机构的转移支付、农民的要素供给、中介机构的组织与指导以及消费者的产品购买。因此,需完善农业碳交易政策支持体系、强化农业碳交易支撑能力建设、激发农业碳交易社会服务活力、发挥农民增收利益共享机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交易 农民增收 农业减排固碳 低碳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木本泥炭的土壤健康培育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马志伟 张丛志 +9 位作者 赵占辉 吴其聪 赵金花 陈卓 李敬王 张楠 薛雅 王娅茹 陆芸萱 张佳宝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64-1977,共14页
保障土壤健康和肥力是实现可持续农业生产的关键,尤其是在土地退化和粮食安全等全球挑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传统的土壤质量提升方法通常耗时较长,受制于土壤有机质积累过程的缓慢特性。木本泥炭,作为一种天然腐殖质材料,因其高有机碳含... 保障土壤健康和肥力是实现可持续农业生产的关键,尤其是在土地退化和粮食安全等全球挑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传统的土壤质量提升方法通常耗时较长,受制于土壤有机质积累过程的缓慢特性。木本泥炭,作为一种天然腐殖质材料,因其高有机碳含量、高腐殖化程度以及改善土壤结构和微生物活性的能力,成为应对这些挑战的潜在解决方案。综述了关于木本泥炭的性质及其应用的研究,重点探讨了其在增强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降低重金属毒性以及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的作用。在土壤改良方面,木本泥炭能够快速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团聚体结构、增强微生物活性,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在污染修复方面,木本泥炭也表现出显著优势,通过物理吸附、化学络合及离子交换等机制,降低土壤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及毒性,显著改善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相比传统改良材料如秸秆还田,木本泥炭的长期稳定性使其能够实现更高效的固碳减排目标,助力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在矿区复垦、新垦耕地及设施农业中,木本泥炭展现了独特的应用价值,有效提升土壤物理化学性质和生物功能,促进农业和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未来研究应聚焦于木本泥炭的施用策略优化,与其他改良材料的协同效应,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长期影响,以及环境安全性评估,以实现其在不同农业系统中的高效利用,为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本泥炭 有机质提升 重金属钝化 固碳减排 矿区复垦 设施农业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国土空间规划实践的减污降碳分区管治路径探索 被引量:1
3
作者 刘贵利 王依 +3 位作者 尤瑛圻 闫楠 牛海鹏 李明奎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8-406,共9页
在系统梳理现阶段减污降碳相关研究基础上,阐述了实施减污降碳分区管治的重要意义,包括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管的关键举措、推动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等;分析了当前减污降碳分区管治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标准与技术规范... 在系统梳理现阶段减污降碳相关研究基础上,阐述了实施减污降碳分区管治的重要意义,包括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作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管的关键举措、推动生态环境现代化治理等;分析了当前减污降碳分区管治面临的主要问题,如标准与技术规范不足、协同体系亟须构建、协同机制有待完善、保障体系尚需加强等,尤其是在空间实施层面缺乏有力的抓手。尽管国家、省、市县、乡镇层面国土空间规划内容中减污降碳的实施方案、分区设计、机构框架和重要指标有所涉及,但分区管治体系、标准体系、规划传导、衔接协同与保障机制尚显不足。最后提出了现阶段减污降碳分区管治的主要对策,包括制定碳污排放分区标准体系,建立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的减污降碳分区管治体系,构建中心、传导、放大、预警反馈、激励和考核一体化的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机制,完善源头、分区和实践链接的减污降碳分区管治保障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减污降碳 分区管治 协同增效 绿色低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水处理厂减污降碳技术探讨 被引量:13
4
作者 于金旗 孙磊 +3 位作者 刘然彬 薛松 杨童 张鹤清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25,共8页
传统污水处理多采用“以能耗能”模式,忽略了污水作为能源和资源的潜质,与当下“碳达峰、碳中和”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及政策相悖。本文系统探讨了污水厂各种减污降碳技术的碳减排效果及最新研究进展,指出污水处理朝着低碳能源、低碳... 传统污水处理多采用“以能耗能”模式,忽略了污水作为能源和资源的潜质,与当下“碳达峰、碳中和”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及政策相悖。本文系统探讨了污水厂各种减污降碳技术的碳减排效果及最新研究进展,指出污水处理朝着低碳能源、低碳脱氮、节能降碳、生物固碳和智慧降碳等技术及理念方向发展,并明确提出了各种减污降碳技术在污水厂内的布局,以供污水处理行业同仁参考,助力行业早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碳 低碳能源 低碳脱氮 生物固碳 智慧降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道路交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动态评估
5
作者 贾书伟 于海平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3-280,共8页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导向下,城市交通污染物与CO_(2)减排(简称减污降碳)研究已成为一项紧迫任务。为此,引入自愿倡导型策略,利用沉没成本效应原理阐明出行新需求的诱发机理,构建一种考虑沉没成本效应和公民绿色出行认知程度提升的机动车...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导向下,城市交通污染物与CO_(2)减排(简称减污降碳)研究已成为一项紧迫任务。为此,引入自愿倡导型策略,利用沉没成本效应原理阐明出行新需求的诱发机理,构建一种考虑沉没成本效应和公民绿色出行认知程度提升的机动车出行抑制算法。以小型客车为例,通过动态仿真和情景方案的对比分析,探究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优化策略。结果表明:污染收费政策对小型客车减污降碳具有“双重”效应,适度的收费能够实现缓堵和减排的“双赢”,但收费过高易诱发出行新需求,产生副作用。与基准情景相比,自愿倡导型策略使小型客车PM污染程度、CO_(2)排放量及温室效应影响程度大约下降33.98%、21.72%和30.69%,具有减污、降碳及抑制副作用增长的协同增效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污降碳 协同增效 副作用 沉没成本 动态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部平原采煤沉陷区降污固碳协同修复机制与关键技术 被引量:14
6
作者 陈浮 朱燕峰 +3 位作者 马静 杨永均 尤云楠 王丽萍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836-2849,共14页
东部平原采煤沉陷区水体污染严重,极大地限制了湿地自净和碳汇功能的形成。为此,从东部平原采煤沉陷区积水污染成因着手,阐明降污固碳协同修复的现实需求,剖析新成湿地降污固碳的关键过程及碳汇形成机制,估算协同修复的潜力,提出协同修... 东部平原采煤沉陷区水体污染严重,极大地限制了湿地自净和碳汇功能的形成。为此,从东部平原采煤沉陷区积水污染成因着手,阐明降污固碳协同修复的现实需求,剖析新成湿地降污固碳的关键过程及碳汇形成机制,估算协同修复的潜力,提出协同修复的适应性管理方法和关键技术体系。结果表明:(1)复杂来水、多样化污染源和生态系统转换失稳是引发东部平原矿区采煤沉陷新成湿地水污染的主因,氮、磷、有机物降解和重金属移除过程中可以实现降污固碳协同修复,光合固碳、碳分配、碳沉积和碳损失等关键过程影响新成湿地的碳汇形成;(2)采煤沉陷新成湿地的碳库稳定性与植物根系分泌物、植物死亡残体、湿地水文过程、活性有机碳组分以及微生物群落结构显著相关;(3)东部平原采煤沉陷新成湿地现有碳汇潜力为4.43×10^(6) t/a,至2060年可达3.27×10^(7) t/a。新成湿地人工修复后可以分别提升氮、磷污染修复能力32.7倍和42.5倍;(4)构建资源与保护统筹立标、治污与固碳协同和效果与方案动态调整的适应性管理策略是落实东部平原采煤沉陷区固碳降污协同修复的重要保障;(5)未来应逐步形成环境材料强化微生物恢复技术、优势植被/功能菌筛选技术和固碳微生物定向增殖关键技术体系,为东部平原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耕地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沉陷 降污固碳 协同修复 生态碳汇 适应性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种植业减排增汇的途径与政策建议 被引量:6
7
作者 孔德雷 姜培坤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357-1365,共9页
碳达峰碳中和(“双碳”)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需要各个行业领域的参与。与其他行业不同,种植业既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又有巨大的固碳增汇潜力,推进种植业领域减排增汇是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梳理了种植... 碳达峰碳中和(“双碳”)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系统性变革,需要各个行业领域的参与。与其他行业不同,种植业既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又有巨大的固碳增汇潜力,推进种植业领域减排增汇是实现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梳理了种植业领域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_(2)O)和甲烷(CH_(4))]主要排放源,包括过量施用氮肥、节水灌溉稻田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导致的N_(2)O排放;淹水稻田以及反刍动物造成的CH_(4)排放;除了上述直接排放,种植生产过程中还会有大量的间接碳排放。着重分析了种植业温室气体减排与固碳增汇潜力,汇总了主要的减排增汇途径,包括旱地N_(2)O减排和稻田CH_(4)减排;通过有机肥施用、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以及种植业废弃物热解炭化还田来增加种植业固碳增汇潜力。讨论了碳标签和碳交易对于推动中国种植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可行性与重要性,明确了种植业领域的减排增汇必须以保障粮食安全为前提,避免盲目减排、过度减排,必须与种植业绿色发展协同进行,建立完善的保障和创新体系,为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提供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碳中和 碳达峰 温室气体减排 固碳增汇 碳标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系统增产—降污—固碳多效协同:机制、潜力及技术路径 被引量:9
8
作者 陈浮 张莞悦 +3 位作者 华子宜 朱燕峰 马静 朱新华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3,共13页
研究目的:阐释耕地系统增产—降污—固碳多效协同的科学内涵与提升机制,系统评估增产—降污—固碳潜力,拓新多效协同的技术路径。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增产—降污—固碳多效协同是新时代耕地系统健康、永续利... 研究目的:阐释耕地系统增产—降污—固碳多效协同的科学内涵与提升机制,系统评估增产—降污—固碳潜力,拓新多效协同的技术路径。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增产—降污—固碳多效协同是新时代耕地系统健康、永续利用的客观要求,增产为主导,降污—增汇共同发挥生态系统多功能协同潜力;(2)耕地系统增产—降污—固碳具有高度的协同性和一致性。土壤碳汇形成中物质与能源转化,既是降污自净过程,也是土壤肥力提升过程;(3)耕地系统增产—降污—固碳多效协同潜力巨大,分别可达1.40亿t/a、720.0万t/a和1.49亿t/a,但多效协同应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满足适应性管理和永续利用准则;(4)未来应充分利用生产障碍消减技术、农艺管理革新技术和环境材料交互微生物强化技术,稳妥推进多效协同。研究结论:耕地系统增产—降污—固碳多效协同,既夯实自主粮食增产,又促进生态健康与固碳,有力推动耕地保护转型和技术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系统 降污固碳 多效协同 粮食安全 制度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沿海城市群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5
9
作者 陈小龙 狄乾斌 吴洪宇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060-2074,共15页
在梳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内涵基础上,构建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Topsis模型测度城市群2010—2019年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指数,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及回归模型,探讨城市群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时空演变规律、协同发展水... 在梳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内涵基础上,构建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Topsis模型测度城市群2010—2019年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指数,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及回归模型,探讨城市群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时空演变规律、协同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19年,三大城市群减污降碳增效呈稳定增长趋势,具有不同空间分布格局;2)京津冀城市群空间关联特征由随机性分布向规律化分布转变;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间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合作机制有待加强;珠三角城市群城市对周边城市辐射带动作用逐渐增强,三大城市群城市局部空间集聚不明显;3)2010—2019年,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系统有序度呈明显增长趋势;复合系统协同度整体较低,增长速度为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空间上呈现出不同的演化与关联特征,城市群内部不协调;4)经济发展、环境污染、环境治理、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是三大城市群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演变的重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减污降碳 协同增效 协同发展理论 空间自相关 面板数据回归 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对降污增汇的影响研究:以天目湖流域为例
10
作者 石玉 徐昔保 +2 位作者 林瑒焱 陈旻坤 魏学琼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5年第10期1279-1293,共15页
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对于实现降污增汇、应对气候变暖具有重要作用。选择我国东部湿润气候区人类活动强度较高的天目湖流域为研究区,采用GeoSOS-FLUS与InVEST模型,结合201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阐明2010—2020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及... 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对于实现降污增汇、应对气候变暖具有重要作用。选择我国东部湿润气候区人类活动强度较高的天目湖流域为研究区,采用GeoSOS-FLUS与InVEST模型,结合201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阐明2010—2020年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特征及降污增汇效应,探究自然发展(ND)、生态优先发展(EP)、社会经济优先发展(SEP)和综合发展(CD)4种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对降污增汇的影响,并提出土地利用格局优化方案。结果表明:(1)2010—2020年天目湖流域碳储量减少0.26%,氮输出增加5.02%,在经济发展要求下,建设用地和茶园面积增加引起污染加重,但是天目湖流域旅游业不断发展使毛竹林面积增加,降低了碳储量的减少速率。(2)EP和CD情景下碳储量增加且氮输出减少;ND和SEP情景下未实现降污增汇;EP情景降污增汇最好,但退耕还林过多,无法应用于实践;CD情景为综合最优情景,在2030年实现降污0.16%、增汇1.40%。(3)实现降污增汇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应限制建设用地和茶园扩张,修复矿山开采区域,增加林地,同时强化综合管控。本研究可为流域生态保护政策制定和土地利用格局优化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污增汇 GeoSOS-FLUS模型 InVEST模型 多情景优化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