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7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1
作者 宋璇 蒋丽斌 +1 位作者 宋锦琦 杜芳 《财经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8-96,共9页
依据2007—2023年我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考量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地方财政支农支出主要通过提升土地质量和扩大农村经济规模降低农业面源污染。调节效应分析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对地方... 依据2007—2023年我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考量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地方财政支农支出主要通过提升土地质量和扩大农村经济规模降低农业面源污染。调节效应分析表明,农业技术进步对地方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面源污染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显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社会经济功能区的地域特征会对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面源污染抑制效应产生差异性。鉴于此,建议优化财权事权匹配,健全激励与补偿并重的农业污染治理长效机制,强化科技教育引导,助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财政支农支出 农业技术进步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4年刊出论文简评
2
作者 蔡祖聪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9-274,共6页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4年刊出的论文涉及的研究领域,重点评述了发表在土壤环境、面源污染和农产品安全领域的论文。结合自身对农业环境科学研究现状的认识,笔者认为:(1)我们应该重视不同监测体系获取的农业环境质量... 本文简要地介绍了《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24年刊出的论文涉及的研究领域,重点评述了发表在土壤环境、面源污染和农产品安全领域的论文。结合自身对农业环境科学研究现状的认识,笔者认为:(1)我们应该重视不同监测体系获取的农业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融合,提高其利用率;(2)充分利用现有重金属污染土壤安全利用项目等积累的数据,完善农业土壤重金属环境质量标准;(3)加强对土壤农膜残留和环境多种农药残留长期效应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环境 面源污染 农产品安全 农膜残留 农药残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块链嵌入农业面源污染多中心协同治理:机理、挑战与应对 被引量:1
3
作者 唐烁 李艳 《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7-158,共12页
农业面源污染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使得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难以快速、完全解决,需要相关利益主体共同参与治理。区块链作为新兴互联网技术为农业面源污染多中心协同治理提供了技术保障。区块链嵌入农业面源污染多中心协同治理对于提高信息收... 农业面源污染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使得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难以快速、完全解决,需要相关利益主体共同参与治理。区块链作为新兴互联网技术为农业面源污染多中心协同治理提供了技术保障。区块链嵌入农业面源污染多中心协同治理对于提高信息收集和传递能力、提升多中心协同治理效能、实现可持续治理具有重要作用。在明确区块链技术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区块链嵌入农业面源污染多中心协同治理也会存在区块链落地的高成本投入、新的环境风险、主体认知不足和形成区块链伪链等问题。为此,应加强区块链基础设施和人才队伍建设、强化区块链技术风险管理、加大宣传与政策激励以提升主体认知水平、强化监管以实现区块链“去伪存真”,从而提高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块链 农业面源污染 协同治理 信任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省农业面源污染负荷测算及特征解析 被引量:1
4
作者 肖蔚 叶长盛 +1 位作者 彭锦臣 蔡鑫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4-110,116,共8页
农业源是我国面源污染的主要贡献者,对总污染物的贡献率远高于工业源和生活源。为揭示江西省农业面源污染时空分布特征,识别其主要污染源、污染物及优先控制区,采用排污系数法和等标污染负荷法等,测算了2005-2020年江西省农业面源污染CO... 农业源是我国面源污染的主要贡献者,对总污染物的贡献率远高于工业源和生活源。为揭示江西省农业面源污染时空分布特征,识别其主要污染源、污染物及优先控制区,采用排污系数法和等标污染负荷法等,测算了2005-2020年江西省农业面源污染COD、NH_(3)-N、TN、TP的排放量。结果表明:农业面源污染COD、NH_(3)-N、TN、TP排放量增幅分别为11.17%、-22.11%、-8.99%、6.60%,农村生活和种植业污染物排放量整体呈下降趋势,畜禽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污染物排放量呈增加趋势,污染源贡献率为畜禽养殖业>农村生活>水产养殖业>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是最主要污染源,TN是最主要污染物;江西省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强度呈中部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南昌县、丰城市、樟树市、崇仁县、余江区、信州区、泰和县和吉安县是江西省农业面源污染优先控制区,畜禽养殖业是优先控制区的重点污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畜禽养殖业 污染物排放强度 TN 江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塘系统对面源污染物的工程拦截效果评估
5
作者 张雨晴 段婧婧 +4 位作者 侯勇 徐玖亮 薛利红 许稳 杨林章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057-2063,共7页
本研究以“源头减量-生态拦截-循环利用”为总体思路,在洱海流域大理市湾桥镇古生片区进行技术集成与工程化应用,在源头减量的基础上,在生态沟塘系统中利用木桩带、植物强化廊道等方法对稻季(6—8月)含有高浓度氮、磷的片区农田(包括稻... 本研究以“源头减量-生态拦截-循环利用”为总体思路,在洱海流域大理市湾桥镇古生片区进行技术集成与工程化应用,在源头减量的基础上,在生态沟塘系统中利用木桩带、植物强化廊道等方法对稻季(6—8月)含有高浓度氮、磷的片区农田(包括稻田和旱地,约320 hm^(2))径流水加以拦截并净化,然后汇入库塘进一步净化后再次回用到稻田。通过对2023年稻季生态沟塘关键进出口的水质、水量监测,结果表明:整个生长季农田源头总氮和总磷的减排量分别为55.4 kg和50.4 kg,在此基础上,示范工程在稻季拦截径流水约28万m^(3),生态沟渠对总氮和总磷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2%和35%,生态库塘对总氮和总磷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1%和33%,生态沟塘系统整体对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为31.5%和34.0%。生态沟渠对总氮和总磷的消纳量为817 kg和67 kg,生态库塘对总氮和总磷的消纳量为984.5 kg和37.8 kg,回用量与浮萍打捞对总氮和总磷消纳量为57.1 kg和7.0 kg。总体来看,综合措施对总氮和总磷实际消纳量分别为1914.0 kg和162.2 kg。根据入湖点位流量和氮、磷浓度监测评估结果,古生片区总氮和总磷入湖负荷分别为9071 kg和591 kg,则生态沟塘系统对古生片区农田和村落地表径流水中总氮和总磷入湖污染负荷削减率分别为17.4%和2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工程应用 污染负荷削减 水质改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南京典型农业面源氮定量溯源
6
作者 谢馨 夏成红 +1 位作者 张守斌 吴礼军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88,共5页
选取太湖流域南京高淳松溪河汇水区域为典型农业面源研究区,基于野外调研、常规监测及稳定氮同位素示踪技术,阐明了研究区水化学及不同形态氮的分布特征,定量解析了研究区不同污染源对重点断面的NO_(3)^(-)贡献比例。结果表明:平水期研... 选取太湖流域南京高淳松溪河汇水区域为典型农业面源研究区,基于野外调研、常规监测及稳定氮同位素示踪技术,阐明了研究区水化学及不同形态氮的分布特征,定量解析了研究区不同污染源对重点断面的NO_(3)^(-)贡献比例。结果表明:平水期研究区地表水中TN质量浓度范围为2.37 mg/L~6.89 mg/L,以NO_(3)^(-)为主,占TN的38.8%~94.6%。氮污染主要受内污染源影响,贡献占比达67.6%,其中来自生活源的NO_(3)^(-)对松溪河汇水区域贡献最大,占比为29.9%,农田径流次之,贡献占比为20.0%;外污染源中上游进水对区域内NO_(3)^(-)贡献占比为25.1%,大气沉降贡献占比为7.3%。落蓬湾国考断面氮污染主要来源于上游汇水范围内的农田径流,贡献占比为27.4%,其次为水产养殖,贡献占比为2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农业面源 硝酸盐 污染来源解析 太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农田土壤微塑料阈值及污染风险评估 被引量:1
7
作者 胡雯 靳芙蓉 张珍明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00-1010,共11页
农用地膜在提升农业生产力的同时,其残留导致的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环境问题。中国作为地膜使用量最大的国家,揭示地膜使用-残留-微塑料污染的耦合机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整合省级地膜使用数据与农田残留地膜量(R)、微塑... 农用地膜在提升农业生产力的同时,其残留导致的微塑料污染已成为全球环境问题。中国作为地膜使用量最大的国家,揭示地膜使用-残留-微塑料污染的耦合机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通过整合省级地膜使用数据与农田残留地膜量(R)、微塑料丰度(MP)实测数据。采用分段回归模型识别R-MP关系的拐点,构建阈值模型,并基于蒙特卡洛模拟评估我国农田微塑料超标风险概率。结果表明:我国农田微塑料的主要来源是地膜覆盖(28.2%),并且地膜使用量呈“西北高、东南低”格局;R与MP存在显著非线性关系(R2=0.55),拐点位于R=100 kg/ha,低残留区MP增速为高残留区的5.3倍;全国微塑料超标风险概率为8.29%,高风险区域集中在新疆、甘肃等西北干旱区。地膜残留量与微塑料污染呈现显著非线性关联。建议高风险区(新疆、甘肃)实施“增厚度-强回收”组合策略,中低风险区(山东、河北)推广可降解地膜补贴政策。建立的阈值模型与风险评估框架,为农业面源污染精准治理提供了定量化决策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用地膜 微塑料污染 阈值模型 蒙特卡洛模拟 农业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市典型小流域降雨时期农业面源污染特征分析
8
作者 王安侯 谢志宜 +6 位作者 陈多宏 王博瑾 黄莹 逯颖 王玉 杨行健 李永涛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633-1643,共11页
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对于保障水环境安全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广州市增城区典型监测区为对象,系统分析了2023年降雨期间出入口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潜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监测区水质主要为III类至V类,其中V类水质占比最大(37... 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对于保障水环境安全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广州市增城区典型监测区为对象,系统分析了2023年降雨期间出入口水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潜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监测区水质主要为III类至V类,其中V类水质占比最大(37.9%),其次为IV类(31.0%)。监测区内水质指标呈现明显的逐月波动趋势。总磷、磷酸盐和可溶性磷酸盐浓度随月份逐渐降低,这可能与农业活动、降雨、气温和农村污水排放相关。总氮、氨氮和硝酸盐氮大致呈现波动下降而后逐渐上升趋势,这可能与降雨稀释以及较强的氮素迁移能力相关。相关性分析显示,总磷和磷酸盐的出入口月度降雨期间污染物平均瞬时通量差值与降雨量呈高度正相关(r=0.89-0.93,p=0.021-0.043),说明降雨径流对监测区水体磷素污染有显著影响。在降雨产流初期和中期,总磷、磷酸盐、可溶性磷酸盐与流量呈显著正相关(r=0.46-0.57,p=0.001-0.008),而在降雨产流后期,更多指标与流量产生相关性(r=0.43-0.68,p=0.001-0.012)。以上结果表明,初期降雨径流冲刷作用微弱,对水质影响较小,而中期大量污染物随降雨径流汇入,导致后期相关性增强。该研究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控与区域水污染攻坚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降雨 污染物通量 产流 水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某工业区周边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和来源分析
9
作者 薛佳豪 陈晓明 +1 位作者 唐运来 周君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3期37-43,共7页
[目的]了解四川地区某工业区周边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并分析其来源。[方法]采集了38个土壤样品和34份农作物样品,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探讨土壤主要重金属(Cr、Mn、Cu、Zn、Cd、Pb、Hg、As)的来源,结合单因子污染指... [目的]了解四川地区某工业区周边农业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并分析其来源。[方法]采集了38个土壤样品和34份农作物样品,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探讨土壤主要重金属(Cr、Mn、Cu、Zn、Cd、Pb、Hg、As)的来源,结合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研究区稻田土壤中重金属进行污染特征分析和风险评价,并分析农作物的富集特征。[结果]研究区域土壤受到不同程度重金属复合污染,整体处于重度污染水平。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活动、农业活动和废气排放。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Cd属于重度污染,Pb为中度污染,Mn、Cr、Zn为轻度污染,As、Cu和Hg为无污染。地累积指数法评价结果显示Cd均值处于重污染—极重污染,Pb均值处于中污染—重污染级别,Hg和Cr均值处于中污染级别,Zn、Cu、Mn处于无污染—轻微污染级别,As处于无污染级别。重金属潜在生态单项指数表明最主要生态风险因子为Cd,其生态风险危害程度为极强;Hg处于很强生态风险,Pb处于中等生态风险,其他元素的风险处于轻微污染;研究区农作物中重金属Cd含量有超标风险。[结论]调查区域的农业土壤具有较高的生态风险,需要进行管控和治理修复;不同评价方法得出的结论稍有不同,在对不同质地土壤进行评价时,应选择合适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土壤 土壤重金属 单因子污染指数 地累积指数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 重金属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乡村振兴生态环境保障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涛 《南方农机》 2025年第11期96-99,共4页
文章重点就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乡村振兴的生态环境保障展开深入探讨。通过对农业非点源污染概念、产生原因及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揭示出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的必要性和挑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治理措施,包... 文章重点就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乡村振兴的生态环境保障展开深入探讨。通过对农业非点源污染概念、产生原因及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揭示出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的必要性和挑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治理措施,包括优化农业生产模式、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加强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等,并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探讨了如何借助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模式,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共赢。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需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通过加强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和多部门协同合作,推动农业绿色转型,为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治理措施 乡村振兴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挖掘农田生态系统功能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中国农学会农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综述
11
作者 田霄鸿 徐虎 +1 位作者 刘荣志 张晴雯 《农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6,共6页
保障粮食和生态环境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基于中国农学会农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期间,组织与会专家针对当前农田生态系统功能提升面临机制不明和应用基础型研究不够、土壤固碳技术创新不足... 保障粮食和生态环境安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战略选择。基于中国农学会农业资源与环境分会2024年学术年会期间,组织与会专家针对当前农田生态系统功能提升面临机制不明和应用基础型研究不够、土壤固碳技术创新不足、农田污染治理及废弃物循环利用理论与技术亟待突破等问题和难题,从耕地保育与质量提升、农业水土资源持续利用、农业减排固碳与适应气候变化协同、土壤污染防治与健康、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农业废弃物高值化利用、生物资源利用与多样性等领域展开对策性研讨交流,综述了各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展望了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以利于更好地挖掘农田生态系统功能和更有效地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 农田生态系统 生态环境安全 农业绿色低碳发展 土壤固碳技术 农田污染治理 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 土壤污染防治 农业面源污染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邻里养殖会促进农户使用农家肥替代化肥吗?
12
作者 栾健 金书秦 +1 位作者 张哲晰 胡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8-239,共12页
种养结合是循环农业最基本的实现形式,采用农家肥替代化肥对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大意义。从农家肥可获得性的视角出发,在构建村内邻里养殖对农户施肥行为影响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基于2011—2018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采... 种养结合是循环农业最基本的实现形式,采用农家肥替代化肥对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具有重大意义。从农家肥可获得性的视角出发,在构建村内邻里养殖对农户施肥行为影响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基于2011—2018年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数据,采用高维固定效应模型识别了邻里平均养殖规模对农户采用农家肥替代化肥的影响,以期明晰以村庄为单元实现种养结合的可行性,并得出结论如下:村内邻里养殖能够有效促进农户采用农家肥替代化肥,多种稳健性检验均表明结论稳健。异质性分析发现,2014年后开始的划定畜禽禁养区政策在一定程度削弱了村内邻里养殖带来的农家肥替代化肥效应;邻里平均养殖规模的扩大能够有效促进纯种植户采用农家肥替代化肥,但对既种又养户无明显影响;邻里平均养殖规模的增加对于小农户采用农家肥替代化肥的促进效果更为明显。因此,在农牧关系渐行渐远的现实背景下,以村庄为单元优化种养布局,推进村内邻里互助式种养结合将会是促进农家肥替代化肥和重构农牧能量循环的重要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养结合 农家肥 循环农业 农业面源污染 交易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添加阻控河岸林地氮污染
13
作者 马玉祥 安兆龙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0-48,共9页
【目的】探究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对河岸林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明晰生物炭添加对河岸林地氮污染削减的影响机制,为流域面源污染阻控及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河北省保定市清水河沿岸毛白杨人工林为研究... 【目的】探究不同生物炭添加量对河岸林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明晰生物炭添加对河岸林地氮污染削减的影响机制,为流域面源污染阻控及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河北省保定市清水河沿岸毛白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分析不同生物炭添加量(0、3、6 t/hm^(2))对河岸林地阻控氮污染的效果。【结果】(1)不同生物炭添加量的毛白杨林地土壤化学性质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对照相比,3 t/hm^(2)生物炭添加组全氮(TN)、铵态氮(NH_(4)^(+)-N)、硝态氮(NO_(3)^(-)-N)、有机质(SOM)、有机碳(SOC)分别提高10.39%、46.15%、8.57%、38.03%和51.23%。6 t/hm^(2)生物炭添加组TN、NH_(4)^(+)-N、NO_(3)^(-)-N、SOM、SOC分别提高26.62%、92.31%、65.00%、78.05%和135.47%。(2)不同生物炭添加量的毛白杨林地土壤酶活性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相比,3 t/hm^(2)生物炭添加组脲酶(S-UE)、硝酸还原酶(S-NR)、亚硝酸还原酶(S-NIR)活性分别提高35.00%、69.41%和85.71%。6 t/hm^(2)生物炭添加组S-UE、S-NR、S-NIR活性分别提高63.33%、104.31%和77.92%。(3)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生物炭添加提高了变形菌门、未分类菌门、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了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4)土壤化学性质、酶活性与细菌优势门的相关性分析表明,SOC、SOM、S-NR、S-NIR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门水平的主要因子。【结论】生物炭添加能提高毛白杨林地土壤对氮素的截留能力,并且增强土壤氮循环相关酶活性,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影响土壤中氮素的转化与去除。在不同处理组中,6 t/hm^(2)的添加量表现出最为显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岸缓冲带 农业面源污染 毛白杨 生物炭 微生物群落 氮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面源污染物检测标准化与综合治理方案优化研究
14
作者 朱曦 浦喆 +1 位作者 孙悦 周金宏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5年第5期34-36,共3页
农业面源污染是农业活动中污染物扩散进入环境的一种污染形式,其复杂性和隐蔽性使治理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重点与难点。系统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的定义与特征、形成机制及主要来源,深入探讨了现有污染物检测方法及其局限性,并提出检测标... 农业面源污染是农业活动中污染物扩散进入环境的一种污染形式,其复杂性和隐蔽性使治理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重点与难点。系统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的定义与特征、形成机制及主要来源,深入探讨了现有污染物检测方法及其局限性,并提出检测标准化与综合治理方案的协同优化路径。旨在通过科学规范的检测体系和经济高效的治理技术,为农业污染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支撑,助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检测标准化 综合治理 政策支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溇水鹤峰江口断面主要污染物浓度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15
作者 向炜 杨登 +2 位作者 陈英 杜晓琴 范浩东 《绿色科技》 2025年第6期152-158,共7页
通过分析2019-2023年湖北省鹤峰县地表水江口断面水质中的pH值、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的浓度月际、年际变化情况与2019-2023年鹤峰县降雨量及化肥使用量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五年间pH值、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浓度变化趋于稳定,... 通过分析2019-2023年湖北省鹤峰县地表水江口断面水质中的pH值、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的浓度月际、年际变化情况与2019-2023年鹤峰县降雨量及化肥使用量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五年间pH值、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浓度变化趋于稳定,基本稳定在Ⅰ类水质标准,总磷浓度存在明显的月际和年际波动,一般是在4-6月份升至全年最高,与鹤峰县月降雨量的波动基本保持一致。结合磷肥使用量,利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整理,绘制总磷浓度与降雨量和磷肥使用量变化图,初步分析得出,总磷浓度的变化与磷肥使用量和降雨量之间呈正相关,初步表明,农业面源污染加上降雨的驱动作用是引起江口断面水质波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即磷肥使用量和降雨量高的年份(月份)江口断面的总磷浓度随之升高,反之则降低。为使江口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Ⅰ类标准,提出控制农业源污染以及减缓污染物迁移转化的建议,在溇水上游地区开展测土配方科学精准施肥,减少化肥使用量,采用科学施肥技术和施肥方法,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推广农业生态种植。增加河岸及耕地边界植被覆盖率,截留地表径流,降低污染物进入水体的速率,对江口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Ⅰ类标准具有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面水质 总磷 降雨 农业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评估与治理对策——以益阳市南县为例
16
作者 邓博悦 朱坚 +3 位作者 罗建军 张瑛 李尝君 彭华 《湖南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59-65,共7页
运用排污系数法和等标污染负荷法,对2023年南县农业面源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和氨氮(NH_(4)^(+)-N)的排放量和等标污染负荷进行评估,并从流域、乡镇尺度分析南县农业面源污染优先治理区域,提出关于南县农业面源污... 运用排污系数法和等标污染负荷法,对2023年南县农业面源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总氮(TN)、总磷(TP)和氨氮(NH_(4)^(+)-N)的排放量和等标污染负荷进行评估,并从流域、乡镇尺度分析南县农业面源污染优先治理区域,提出关于南县农业面源污染系统治理的对策建议。结果表明,2023年南县农业面源污染物COD、TN、TP和NH_(4)^(+)-N排放量分别为19 759.30、1 790.73、297.09和572.59 t;南县农业面源污染总等标污染负荷为4 264.15 m^(3),主要污染物按贡献程度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TN、TP、COD,3种农业产业按等标污染负荷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种植业。南县主要水系中南茅运河进出水口TN浓度均高于地表水V类水标准,藕池中支出水口TP浓度高于进水口;各乡镇按等标污染负荷强度可分为3种类型,其中的重度污染区包括茅草街镇与三仙湖镇,需要得到优先治理。在此基础上,提出南县可以按照“源头减量—过程阻控—养分再利用—末端净化”的思路综合施策开展县域农业面源污染系统治理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 农业面源污染 负荷评估 系统治理 南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德市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特征分析
17
作者 李广兵 向金 +3 位作者 杜欢 宣斌 李宝铸 姜文达 《绿色科技》 2025年第6期144-147,151,共5页
农业面源污染已经转变为影响流域水体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主要因素。以农村生活、农业生产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运用污染清单分析、等标污染负荷等方法对广德市农业面源的污染来源、污染负荷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德市农业面源污染主... 农业面源污染已经转变为影响流域水体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主要因素。以农村生活、农业生产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运用污染清单分析、等标污染负荷等方法对广德市农业面源的污染来源、污染负荷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广德市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来自畜禽养殖业和农村生活污水,其次是种植业,水产养殖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占比较少;农业面源的主要污染物为TN和TP,主要来自农村生活污水、种植业和畜禽养殖业。因此,建议在大力开展农村污水治理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县域种养业布局,促进农业生态系统循环,构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模式和机制,推动区域内农业面源治理水平综合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流域 农业面源污染 负荷特征分析 广德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配置乡村植被缓冲带阻控径流污染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靖雨 夏小林 +3 位作者 汪邦稳 张世杰 陈磊 龙昶宇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83-391,共9页
植被缓冲带是河湖的重要生态空间屏障,对于减缓人类活动对河湖的直接干扰、阻隔农业面源污染等具有重要意义。为系统研究不同类型缓冲带对农田氮磷等污染物的拦截功效,本研究在定远张山设计8个缓冲带小区,结合自然降雨方式,持续两年观... 植被缓冲带是河湖的重要生态空间屏障,对于减缓人类活动对河湖的直接干扰、阻隔农业面源污染等具有重要意义。为系统研究不同类型缓冲带对农田氮磷等污染物的拦截功效,本研究在定远张山设计8个缓冲带小区,结合自然降雨方式,持续两年观测不同缓冲带对地表径流及其主要污染物(TN、TP、COD)的削减效果。结果表明:林地和3°、8°横垄耕地缓冲带对径流的拦截效率较高,减流率分别达到了62.4%、52.0%和60.6%,径流量随雨强增大先升高后下降。与8°坡耕地缓冲带相比,降坡(3°)处理竖垄、横垄缓冲带泥沙流失量分别降低53.3%、50.9%。降雨产流的养分流失以氮素和有机质为主,林地缓冲带对径流NH4+-N的拦截率平均高达95.2%,此外降坡和横垄耕作措施也能有效减少径流冲刷的氮素流失。不同处理缓冲带对径流TP均有较好的拦蓄效果。3°、8°横垄耕地缓冲带CODMn流失量较低,拦截率达到53.0%、58.6%。林地缓冲带中高覆盖度的植被和发达的根系能够有效减缓降雨对地表的冲刷,减少径流和养分流失。在南方丘陵山地的乡村地区实施横坡垄作是拦蓄径流、降低面源污染风险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缓冲带 农业面源污染 径流 泥沙 氮磷流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研究与展望 被引量:19
19
作者 安志装 索琳娜 刘宝存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22-1436,共15页
农业面源污染会带来一定的生态环境风险。经过20多年的治理,我国面源污染基础研究和防控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构建了流域、区域或国家尺度农业面源污染源汇路径全过程监测与评估体系,基本厘清了不同生态条件下农田系统中氮磷流失的主控因子... 农业面源污染会带来一定的生态环境风险。经过20多年的治理,我国面源污染基础研究和防控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构建了流域、区域或国家尺度农业面源污染源汇路径全过程监测与评估体系,基本厘清了不同生态条件下农田系统中氮磷流失的主控因子,初步探明了农田有毒有害化学/生物污染与防控机制。在防控技术层面,研发出新型、绿色肥料替代常规化肥减量投入技术与产品,氮、磷高效利用污染负荷减排技术,土壤氮、磷增容负荷减排技术,坡耕地氮磷流失阻控技术,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与消纳装备。我国农业氮、磷排放污染负荷虽整体呈下降趋势,但依然是影响我国环境质量的首要污染因子,且农业面源污染呈现新的特征,表现为养殖业尤其是水产养殖业污染问题逐渐突出,残留地膜、农药、抗生素、激素、病原微生物等新型污染物污染问题不容忽视,面源污染途径从以径流扩散为主转向淋溶、挥发、累积并重的阶段,污染介质从单一地表水体转向包括地下水体、大气以及农田生态系统并存的状态。未来应以本领域我国取得科研成果和相关信息资源为基础,利用数字技术和AI技术,构建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和管理融合大数据模型和系统理论,持续加强田块、流域、区域等多尺度面源污染防控技术集成配套与工程化应用研究,培育绿色低碳农业新质生产力产业,落实防控技术工程“政—产—学—研—用”保障机制与措施,以提升区域或流域尺度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的环境、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全面推进我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促进农业高质量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面源污染 污染特征 技术产品与装备 防控思路与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磷素地表径流提取系数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亚丽 党文辉 +5 位作者 尹甜梦 张银杰 张登晓 穆博 刘世亮 张兴昌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95-1605,共11页
土壤磷素地表径流提取系数(phosphorus extraction coefficient,ECp)是模拟表层土壤可溶性磷随地表径流迁移,估算农业磷非点源污染负荷模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当前ECp的相关研究存在内涵模糊,确定方法各异,变异范围和影响机制也不够清... 土壤磷素地表径流提取系数(phosphorus extraction coefficient,ECp)是模拟表层土壤可溶性磷随地表径流迁移,估算农业磷非点源污染负荷模型中的一个重要参数。当前ECp的相关研究存在内涵模糊,确定方法各异,变异范围和影响机制也不够清晰等问题。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中ECp的提取方法、影响因素,为提高农业磷非点源污染评估的精度提供理论依据。ECp定义为地表径流溶解态磷(dissolved phosphorus,DP)浓度与表层土壤可溶性磷含量的比率。该系数通常基于降雨试验,通过建立地表径流DP和表层土壤磷含量的线性回归方程,用回归线的斜率表示ECp,因此其概念本质主要体现在统计学意义上。ECp受降雨、土壤、植被覆盖和农田管理措施等多种因素影响,变异范围较大。ECp通常与土壤黏粒含量、吸附性、植被覆盖度等因素呈反比,而与土壤初始含水量呈正比。非石灰性土壤ECp值一般大于石灰性土壤。为简化计算,ECp在NPS污染模型中通常被设为一个定值。例如,在化学物质、径流和土壤侵蚀(chemicals,runoff,and erosion from agriculture management,CREAMS)及农业非点源(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AGNPS)模型中,ECp值设为7.5,而在土壤侵蚀和作物生产力评价(erosion/productivity impact calculator,EPIC)和水土评估工具(so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ools,SWAT)模型中,ECp值则设为5.7。因此,未来研究仍需重视ECp的物理内涵,精准测算多次降雨平均和动态ECp,阐明土壤磷素地表径流提取的动力机制;加强地表径流和表层土壤中可溶性磷素含量间的非线性关系的研究,提高ECp值确定方法的适用性;深入分析不同区域ECp的变异特征和影响因素,针对施肥频繁且易发生复杂强烈水力侵蚀的坡耕地,尤其需要提出ECp的校正值;用核定后或者监测获得的ECp统计值代替现有NPS污染模型中的常数,以提高土壤磷素流失负荷模拟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磷素 地表径流 提取系数 农业非点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