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1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emtosecond laser modulated into Bessel beam by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for Fresnel zone plate processing
1
作者 DUAN Lian ZHOU Fang +3 位作者 KONG De-jian ZHANG Fan SUN Xiao-yan DUAN Ji-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2期469-482,共14页
Femtosecond laser processing is an important machining method for micro-optical components such as Fresnel zone plate(FZP).However,the low processing efficiency of the femtosecond laser restricts its application.Here,... Femtosecond laser processing is an important machining method for micro-optical components such as Fresnel zone plate(FZP).However,the low processing efficiency of the femtosecond laser restricts its application.Here,a femtosecond laser Bessel beam is proposed to process micro-FZP,which is modulated from a Gaussian beam to a Bessel annular beam.The processing time for FZP with an outer diameter of 60μm is reduced from 30 min to 1.5 min on an important semiconductor material gallium arsenide(GaAs),which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processing efficiency.In the modulation process,a central ablation hole that has an adverse effect on the diffraction performance is produced,and the adverse effect is eliminated by superimposing the blazed grating hologram.Meanwhile,the FZP machined by spatial light modulator(SLM)has good morphology and higher diffraction efficiency,which provides a strong guarante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micro-FZP in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solar photovoltaic cel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mtosend laser Fresnel zone plate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Bessel beam GA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arametric modeling on spatial effect of excavation-damaged zone of underground cavern 被引量:1
2
作者 刘会波 肖明 陈俊涛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4期1085-1093,共9页
Regarding excavation-damaged zone (EDZ) around underground opening as non-homogeneous rockmass with spatial deterioration effect on stuffiness and strength, a parametric model of EDZ using radius-displacement-depend... Regarding excavation-damaged zone (EDZ) around underground opening as non-homogeneous rockmass with spatial deterioration effect on stuffiness and strength, a parametric model of EDZ using radius-displacement-dependent deformation modulus (RDDM) was proposed. Considering the nonlinearity characteristic of deformation and locality otherness of surrounding rock, deterioration parameter field of deformation modulus of rockmass around opening was quantitatively calculated through a given function. Applicability for multi-cavern condition and parameter sensibility of the model was analyzed by numerical experiments using synthetic data. Furthermore, the model was applied to identify EDZ of underground caverns of Pubugou hydropower station by calculating deterioration parameter field. Based on the parametric analysis of spatial effect and geological investigation, it is recognized that large radial deformation of deep fractured rock at the spandrel position and insufficient supporting bolts mainly result in great deformation pressure to act on the shotcrete and cause partial crack and spalling. It is shown that deterioration parameter field along the longitudinal axis of main powerhouse is evidently non-homogeneous in space and distributes exponentially along the radius from the opening. The model provides a simple and convenient way to identify the EDZ in the working state for rapid construction feedback analysis and support optimization of underground cavem from quantitative point of view and also aids in interpreting monitoring displacements and estimating support requir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derground cavern excavation-damaged zone spatial effect parametric modeling deformation modulu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 被引量:1
3
作者 陶涛 光太俊 +3 位作者 黄庆丰 唐雪海 欧强新 刘华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4-553,共10页
【目的】探讨中国亚热带北缘向暖温带过渡地带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方法】以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为对象,采用相邻格子法划分9个24 m×24 m的样方,记载样地内胸径(DBH)≥2.5cm的树种名称和空... 【目的】探讨中国亚热带北缘向暖温带过渡地带落叶阔叶林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方法】以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阔叶林为对象,采用相邻格子法划分9个24 m×24 m的样方,记载样地内胸径(DBH)≥2.5cm的树种名称和空间坐标;用重要值确定主要树种。运用空间点格局O-ring函数、完全空间随机零模型和异质泊松零模型分析主要树种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关联性。【结果】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鬃岭区共有17科20属27种,优势树种为短柄枹栎Quercus serrata、茅栗Castanea seguinii,亚优势树种为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林木直径结构呈现倒“J”型分布。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优势树种在0~30 m尺度起初呈现聚集分布,随着尺度的增大,其空间分布格局逐渐趋向于不规则随机分布。种间空间关联性分析发现:枹栎、茅栗和化香3种优势树种之间关联性不显著,但3种优势树种与伴生树种在一定尺度上存在关联性。【结论】该群落类型为典型异龄林栎类与化香落叶阔叶林,短柄枹栎林内更新较好,具有增长趋势,而茅栗、化香林内更新较差,增长趋势不明显。随着群落演替,喜光稍耐阴树种将会逐步替代喜光树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叶阔叶林 空间分布格局 种间关联 北亚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分层分类建构——基于“分区”与“系统”逻辑的探讨 被引量:1
4
作者 赵民 程遥 《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1,共8页
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推进空间规划制度改革是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首先阐述我国空间规划体系的建构历程与趋势,辨析基于“分区”和“系统”的空间规划体系建构逻辑。然后阐释“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概念和相关... 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推进空间规划制度改革是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环节。首先阐述我国空间规划体系的建构历程与趋势,辨析基于“分区”和“系统”的空间规划体系建构逻辑。然后阐释“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概念和相关国际经验,提出在建立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制度、明确市县全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和规划分区的同时,应针对“分区”与“系统”的发展规律和管控需求,建立城市规划、乡村规划、生态区规划、海洋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体系;进而提出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体系”与“分区规划体系”“相关专项规划体系”“实施规划体系”共同建构“国家空间规划体系”。最后,针对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战略性与基础性作用,阐述深化改革和完善制度建设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国家空间规划 分区与系统 分层分类体系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动态演进、空间分异及收敛性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宁朝山 李可馨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3,共6页
以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为研究区域,基于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构建新质生产力指标体系,分别采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条件β收敛模型,探究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动态演进、空间分异及... 以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为研究区域,基于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构建新质生产力指标体系,分别采用熵值法、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和条件β收敛模型,探究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动态演进、空间分异及其收敛性。结果表明:(1)2015—2022年中国八大综合经济区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均值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东部沿海发展水平最高,西北地区发展水平最低;(2)各经济区内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绝对差异变大,相对差异逐渐缩小;子群间差异是八大综合经济区新质生产力发展差异的主要来源;(3)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存在条件β收敛特征;东北、西南、西北地区的β系数为负,但未通过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检验,不存在显著条件β收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经济区 新质生产力 空间分异 收敛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动覆岩破断影响下裂隙诱发机制及三维空间特征 被引量:2
6
作者 梁冰 邢景超 +1 位作者 孙维吉 房胜杰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7-121,共15页
为掌握厚煤层开采覆岩破断及裂隙演化规律,以高河能源E2306工作面为背景,搭建了三维物理相似模拟试验平台,采用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钻孔窥视监测等相结合的方法,明晰了覆岩破断来压规律与裂隙分布特征。结合薄板弯曲理论,建立采场覆岩... 为掌握厚煤层开采覆岩破断及裂隙演化规律,以高河能源E2306工作面为背景,搭建了三维物理相似模拟试验平台,采用分布式光纤感测技术、钻孔窥视监测等相结合的方法,明晰了覆岩破断来压规律与裂隙分布特征。结合薄板弯曲理论,建立采场覆岩结构力学模型,揭示了采动覆岩破断影响下覆岩裂隙诱发机制,推演了采动裂隙区域发育形态。结果表明:工作面回采完毕,总计来压7次,垮落带、裂隙带发育高度分别为39、71 m。与该工作面现场结果一致,与理论计算数值吻合,符合该矿实际情况。处于垮落带高度内低位近场覆岩呈“对扇形”竖向破断,以“走向悬臂梁−倾向砌体梁”结构破断运动为主,纵向破断裂隙大量发育,横向水平剪切交错裂隙伴生。覆岩自下而上逐渐破断,处于裂隙带高度内高位远场覆岩呈横向破断,以“走向砌体梁-倾向砌体梁”结构破断运动为主,横向水平张拉离层大量发育。采空区边界区域内覆岩裂隙数量随工作面推进呈先增加后稳定的变化规律,走向裂隙数量变化呈抛物线型;采空区中部区域内覆岩裂隙数量随工作面推进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规律,走向裂隙数量变化呈马鞍型。覆岩破断来压后采空区中部持续承载受压,两侧岩层遭剪切破坏形成剪切下凹区与承载下凹区,区域范围随不同层位覆岩弯曲破断而扩大。采动裂隙区域发育形态由椭圆抛物带演变为两端下凹的椭圆抛物带形态,最终呈现为两端及顶部下凹的椭圆抛物带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相似模拟试验 采动三带 裂隙演化 失稳破断 三维空间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高新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及机制检验 被引量:2
7
作者 欧阳峣 谢北辰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57,共18页
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是空间溢出效应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文章采用1995—2019年中国169个国家级高新区和28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和双重差分法研究了高新区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是空间溢出效应的重要载体,也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文章采用1995—2019年中国169个国家级高新区和28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和双重差分法研究了高新区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验证了高新区空间溢出效应影响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实证研究表明:第一,高新区的设立显著提升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水平,这一结论在进行多项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第二,高新区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城市人口规模划分下呈现差异化的结果,相较于大城市而言,特大和中小城市高新区的建设更好地推动了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从城市区域划分来看则差异相对较小;第三,规模效应、竞争效应和创新效应是高新区空间溢出效应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机制与路径。研究表明,高新区是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平台,并通过空间溢出效应提升了所在区域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为我国制定高新产业政策和区域发展战略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高新区 空间溢出效应 高质量发展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度型开放对区域创新质量的影响——基于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1
8
作者 宁静波 苏振坤 《经济与管理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33,共16页
区域创新质量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而制度型开放作为一种新型开放模式,对提升区域创新质量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运用2010-2021年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DID)考察制度型开放对区域创新质量的影... 区域创新质量是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而制度型开放作为一种新型开放模式,对提升区域创新质量具有重要影响。通过运用2010-2021年中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法(DID)考察制度型开放对区域创新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自贸试验区设立显著提升了所在地区的创新质量,且在各种稳健性检验下,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表明,自贸试验区建设主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智能制造转型、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途径提升创新质量;政策效应存在显著异质性,在较早设立批次自贸试验区、大型规模城市和高公共研发投入地区表现更为突出;自贸试验区的创新促进效应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对毗邻城市的创新质量产生积极影响。基于研究结论建议实施差异化制度型开放战略,构建多层级区域创新协同体系;重点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与智能制造转型支持,完善动态化政策评估机制;同时强化自贸试验区与周边城市的创新要素共享,推动形成制度创新与区域协同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度型开放 自由贸易试验区 区域创新质量 准自然实验 空间溢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0—2020年内蒙古高原国土空间演化生态效应及其影响因素
9
作者 魏伟 王雅宁 +2 位作者 尹力 余侃华 薄立明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68-2984,共17页
科学认知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生态效应的关联作用和驱动机制,有利于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农牧用地布局结构明显优化,城镇集中集聚集约成效凸显”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利用转换矩阵、InVEST模型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科学认知国土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生态效应的关联作用和驱动机制,有利于构建“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农牧用地布局结构明显优化,城镇集中集聚集约成效凸显”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利用转换矩阵、InVEST模型和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按照“国土空间演化-生态系统响应-影响因素解析”研究路径,分析2000—2020年内蒙古高原“三区空间”(城镇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转换的生态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近20年内蒙古高原城镇空间持续扩张,生态空间与农业空间“此消彼长”特征显著,大兴安岭沿麓农牧区“由黄转绿”和锡林郭勒草原畜牧区“由草转牧”变化突出。(2)全区生态系统服务整体好转,ESI指数呈“东南高西北低”空间格局。主体功能区划对“三区空间”转型的生态效应具有显著分区作用,生态功能区内农业转向生态空间显示最强正向生态效应。(3)自然地理、经济社会和政策工程综合影响“三区空间”转换的生态效应:土壤侵蚀、平均风速等自然因子促进山地、高原的正向生态效应,而放牧强度、第三产业产值等经济条件加剧农牧空间转换的负向生态效应,政策工程则对全区持续发挥稳定约束作用。论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把握城镇空间错位提升发展机遇,构建“一核双星多节点”城镇空间格局;发挥农牧空间草地资源优势,推进“六牧四农”的农牧空间格局;实施生态空间全要素全域保护,建设“三山两带一弯多廊多点”的生态空间格局,牢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内蒙古高原 三区空间 生态系统服务 农牧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治理创新”视角下的国家级高新区空间重构研究——以武汉东湖高新区为例
10
作者 李志刚 余毅君 +1 位作者 闫登辉 耿云明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78,共8页
高新区建设是我国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尝试与创新,已有研究多关注其物质空间重构,多局限于传统理论,亟待结合中国式治理特色建立更加系统全面的解释框架。为此,基于“国家治理创新”视角,以典型国家级高新区武汉市东湖高新区为例,揭示其空... 高新区建设是我国城市现代化的重要尝试与创新,已有研究多关注其物质空间重构,多局限于传统理论,亟待结合中国式治理特色建立更加系统全面的解释框架。为此,基于“国家治理创新”视角,以典型国家级高新区武汉市东湖高新区为例,揭示其空间重构特征、治理创新机制,并以此建立基于中国经验的高新区空间演化的解释框架。定性实证表明,东湖高新区发展包含工业生产主导阶段、建成环境生产主导阶段和科技创新生产主导阶段3个发展阶段,并具有不同的阶段化特征。伴随发展阶段的转换,政府角色由单一的“行动者”转向连接多元主体的“合作者”,由“直接参与者”转向引领创新变革的企业家和创新资源的“整合者”。研究表明,高新区空间重构具有“国家治理创新”特征,政府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吸纳市场及社会参与,走出了一条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新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高新区 国家治理创新 空间生产 城市治理 东湖高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特提斯构造域及其时空分布
11
作者 辛仁臣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1-357,共17页
特提斯构造域及其时空分布是地学领域长期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根据最新研究成果,特提斯构造域已远远超过休斯限定的时空范围。在时间上,特提斯构造域是罗迪尼亚超级联合古陆解体后,新元古代晚期以来,直到新近纪,南方(冈瓦纳)古陆与北方... 特提斯构造域及其时空分布是地学领域长期关注的热点科学问题。根据最新研究成果,特提斯构造域已远远超过休斯限定的时空范围。在时间上,特提斯构造域是罗迪尼亚超级联合古陆解体后,新元古代晚期以来,直到新近纪,南方(冈瓦纳)古陆与北方(劳亚)古陆群之间的古大洋及相关的大陆架。根据特提斯洋的演化历史,由早到晚,划分为原特提斯洋(540~400 Ma为主要扩张期,400~280 Ma为主要萎缩期)、古特提斯洋(400~280 Ma为主要扩张期,280~200 Ma为主要萎缩期)、中特提斯洋(280~200 Ma为主要扩张期,200~100 Ma为主要萎缩期)和新特提斯洋(200~100 Ma为主要扩张期,100~23 Ma为主要萎缩期)。空间上,特提斯构造域为北方古陆(劳伦、波罗地、西伯利亚古陆)的南缘与南方古陆(冈瓦纳:南美、非洲、澳大利亚、南极洲)的北缘及其间广阔的东西向廊带。根据地质特征,自西向东可以分为加勒比特提斯构造区、西地中海特提斯构造区、东地中海特提斯构造区、扎格罗斯(西亚)特提斯构造区、喜马拉雅特提斯构造区、东南亚特提斯构造区。特提斯构造域具有明显的时间上的阶段性和空间上的分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 特提斯构造域 特提斯洋 演化阶段 空间分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景观生态风险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上海市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分区识别与优化策略研究
12
作者 干靓 汪钊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1-145,共15页
在国土空间陆海统筹的背景下,科学评估海岸带现有生态环境,以降低因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景观生态风险、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是海岸带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方向。聚焦如何通过探究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相关性,... 在国土空间陆海统筹的背景下,科学评估海岸带现有生态环境,以降低因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景观生态风险、提升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是海岸带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方向。聚焦如何通过探究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景观生态风险的空间相关性,为科学构建海岸带生态保护修复安全格局提供支撑,本文以上海市海岸带为研究对象,基于150 m×150 m的评价单元,定量评价研究区的景观生态风险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采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法揭示二者的局部空间关联性,以此为基础进行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并提出优化策略。研究结果表明:“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景观生态风险区”具有资源禀赋优势,但受港口、码头建设活动和海洋自然灾害影响严重;“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低景观生态风险区”承载少量生产活动,受周边景观生态高风险地区影响,生态风险可能增加;“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景观生态风险区”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密集,对原有自然环境改造程度高,对区域生态风险影响程度大;“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低景观生态风险区”旅游业发达,游客居民活动频繁,但周围已完成或正在开展生态修复项目,生态环境良好。基于以上结果,将上海市海岸带地区划分为生态脆弱保护区、生态涵养防控区、生态风险修复区、生态潜力发展区、生态过渡区5类生态保护修复分区,并提出相应的修复措施,为超大城市海岸带生态修复精细化分区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观生态风险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空间关联性 海岸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河南省生态效率测评及影响因素
13
作者 杨勇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93-705,共13页
主体功能区规划促进了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同发展,实施过程中采取的土地、产业、人口、财政等政策对生态效率产生显著影响。基于多源数据和超效率SBM模型,计算了2005~2018年河南省区县生态效率;采用变异系数、标准差椭圆系统刻画了... 主体功能区规划促进了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同发展,实施过程中采取的土地、产业、人口、财政等政策对生态效率产生显著影响。基于多源数据和超效率SBM模型,计算了2005~2018年河南省区县生态效率;采用变异系数、标准差椭圆系统刻画了县域尺度和主体功能区尺度生态效率演变规律;利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分析了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策略对生态效率空间异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河南省生态效率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存在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区县差异随时间的推移有所减少;(2)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平均生态效率最高,其次为国家级重点开发区与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省级重点开发区与农产品主产区平均生态效率最低;(3)土地利用多样化指数、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人口密度、地方财政一般支出额等因素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呈现出带状或片状空间分布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效率 时空演变 超效率SBM模型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多源数据 空间分异 主体功能区 河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消落带出露期土壤分离能力年内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4
作者 肖海 朱鸿宇 +5 位作者 张伦 刘德玉 向瑞 洪焕 杨悦舒 夏振尧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2,共7页
为探索三峡水库消落带出露期土壤分离能力的年内时空变化特征,本文在三峡水库消落带2019年出露期内的不同时间采集不同出露高程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植物生物量信息及土壤分离能力(Dc),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主成分回归分析(PCR)... 为探索三峡水库消落带出露期土壤分离能力的年内时空变化特征,本文在三峡水库消落带2019年出露期内的不同时间采集不同出露高程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植物生物量信息及土壤分离能力(Dc),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主成分回归分析(PCR)、SEM结构方程模型以及PLS-PM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明确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生物量对土壤分离能力的影响及其影响路径.结果表明:Dc随时间的增加总体呈现下降趋势,随高程的增大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在高程为165~170m时达到最小;Dc与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有机质含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黏粒含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CR分析表明对Dc负向贡献度依次为MWD>有机质含量>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作为外生变量,通过调节次级因子(黏粒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对关键因子MWD施加间接影响,进一步作用于Dc,MWD在路径中起到核心的中介作用,是Dc的核心影响因子.本文可为三峡水库消落带的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对三峡水库的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分离能力 三峡水库消落带 时空变化 结构方程模型 偏最小二乘路径分析 主成分回归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潖江蓄滞洪区洪涝韧性空间评价和景观提升研究
15
作者 蔡云楠 徐慧琦 +2 位作者 肖希 张曦文 张杰英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89-98,共10页
【目的】潖江蓄滞洪区作为珠江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中关键一环,起到调控洪水、蓄滞超额水量的作用,然而启用蓄滞洪区往往会冲击当地的生态环境,并影响相关的经济活动。因此明确蓄滞洪区的划分机制,掌握科学精准的评价方法,对于协调其防洪... 【目的】潖江蓄滞洪区作为珠江流域防洪减灾体系中关键一环,起到调控洪水、蓄滞超额水量的作用,然而启用蓄滞洪区往往会冲击当地的生态环境,并影响相关的经济活动。因此明确蓄滞洪区的划分机制,掌握科学精准的评价方法,对于协调其防洪减灾职责与生态、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至关重要。【方法】在生态-经济视角下,结合潖江蓄滞洪区在应对洪涝灾害的敏感性、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以及经济损失因子,基于“敏感性-恢复力-压力度”模型构建洪涝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评估潖江蓄滞洪区2022年洪涝韧性空间格局特征,利用空间自相关模型划分潖江蓄滞洪区的洪水淹没优先次序区域,进而提出分区管理的景观策略。【结果】1)潖江蓄滞洪区的洪涝韧性以高韧性和中韧性类型为主,空间分布上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格局。2)研究区整体洪涝韧性具有显著的空间聚集特征。高-高聚集区大部分集中在东南丘陵地带,小部分位于连通性较好的东北区域,零星的分布在人为开发建设活动强度高的西侧。3)基于莫兰指数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3类管理分区:Ⅰ级淹没区、Ⅱ级淹没区、Ⅲ级淹没区。【结论】地形和植被结构对洪涝韧性水平有较大影响。对管理分区提出景观提升策略:Ⅰ级淹没区需改造林分林相,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韧性;Ⅱ级淹没区需营建湿地生态系统;Ⅲ级淹没区需注重农、渔产业的发展,协调防洪职责和经济效益。研究结果为蓄滞洪区的精细规划和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韧性 蓄滞洪区 生态韧性 SRP模型 空间自相关 分区管理 景观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漠黄土过渡带典型区农业系统演变及碳排放空间格局 被引量:1
16
作者 吴颖欣 梁伟 +4 位作者 苟芬 傅伯杰 吕一河 李海宝 王佳怡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42-3156,共15页
随着全球城市化加速和粮食需求激增,农业活动不断向高原和旱地等脆弱区域扩展,这些区域往往是大规模生态保护和恢复工程重点投资区。前期调研发现沙漠黄土过渡带这一具有重要生态与生产价值的区域通过大规模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促进生态... 随着全球城市化加速和粮食需求激增,农业活动不断向高原和旱地等脆弱区域扩展,这些区域往往是大规模生态保护和恢复工程重点投资区。前期调研发现沙漠黄土过渡带这一具有重要生态与生产价值的区域通过大规模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促进生态系统恢复和农业现代化转型,提高当地社区收入。然而农业快速发展伴随的碳排放问题对区域生态和全球气候构成威胁,因此本研究聚焦于榆阳区,深入探究农业碳排放规律和空间格局,根据作物分布和农业生产过程碳排放环节,构建榆阳区地块尺度农业碳排放计算框架,利用空间相关性模型测算农业碳排放的空间集聚规律,旨在评估农业活动对该区域环境的影响,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区域农业发展并未破坏现有的植被恢复成果,从2000年到2020年,农田面积约增加28.49%,NDVI上升地区面积为6975.62 km^(2);(2)农业系统在生产规模和经济产出上都有了显著的增长,水浇地由2000年的30721 hm^(2)增长到2020年的60298 hm^(2),农牧业产值从2000年到2020年增长16.39倍;(3)榆阳区农业碳排放总量为35.602×10^(4) t,化肥、灌溉、肠胃发酵、粪便排放产生的碳排放量多;(4)农业碳排放强度呈现“北部高,南部低”的空间格局。建议北部高-高聚集区域加强农业规模化经营、减少能源和农资投入,南部低-低聚集区域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推广太阳能提水灌溉技术,实现区域农业低碳绿色发展。研究结果可为农业碳排放监督管理、农业各区碳排放优化策略提供参考,推动农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空间格局 空间相关性 沙漠黄土过渡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异质性视角下城市空间形态对热环境的综合影响及分区调控 被引量:1
17
作者 晏金龙 银超慧 +3 位作者 安子豪 张思敏 文倩 陈伟强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154,共12页
顾及空间异质性剖析城市空间形态对热环境的影响并定量分区,对因地制宜调控城市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基于Landsat8遥感影像、城市用地与建筑等空间数据,综合利用地理探测器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从... 顾及空间异质性剖析城市空间形态对热环境的影响并定量分区,对因地制宜调控城市热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武汉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基于Landsat8遥感影像、城市用地与建筑等空间数据,综合利用地理探测器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MGWR),从全局与局部2个层面探究在控规单元下城市空间形态对热环境的综合影响,并利用K均值聚类方法进行影响分区。结果表明:全局上三维建筑指标对热环境空间分异的解释力大于二维城市用地类型指标,建筑密度(q=0.479)具有全局主导驱动特征。各指标对热环境的影响具有空间异质性,其中归一化植被指数与工业用地面积占比等指标具有较强的局部驱动特征。以MGWR局部回归系数为基础,根据不同分区内指标影响强度与作用方向的差异性,将武汉市主城区划分为4类调控区,包括三维建筑形态主导区、建筑密度强主导区、水域面积占比与建筑密度共同主导区与综合过渡区,制定因地制宜的调控策略。从规划实践的角度,基于“控规单元+控制性指标”的组合,并依据各分区不同的影响特征,提出因地制宜的调控策略,为气候适应型城市形态优化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环境 城市空间形态 分区调控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地理探测器 空间异质性 武汉市主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中市国土空间利用效率测算与布局优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邓泽澜 刘慧芳 +1 位作者 王瑾 郭永龙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7-15,共9页
以山西省晋中市为例,探索国土空间利用效率差异下的布局优化路径。首先,基于国土空间利用系统解析,测算晋中市国土空间利用效率;其次,构建以效率为核心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情景方案和指标体系,引入多准则决策分析识别空间发展优势;最后,... 以山西省晋中市为例,探索国土空间利用效率差异下的布局优化路径。首先,基于国土空间利用系统解析,测算晋中市国土空间利用效率;其次,构建以效率为核心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情景方案和指标体系,引入多准则决策分析识别空间发展优势;最后,采用空间叠加、归类合并的方法对晋中市国土空间利用进行优化分区。结果表明,晋中市国土空间利用效率具有明显的空间不均衡性,呈东西部地区高、中部地区低的分布特征;西部及西北部平原区更具备城镇发展和农业生产优势,在不同情景下主要确定为城镇优势区和农业优势区,东部山区生态优势突出,主要确定为生态优势区;国土空间优化分区共包含城镇核心发展区、农业核心生产区、生态核心保护区、城乡结合发展区、生态农业发展区、生态经济发展区6种类型,整体分布较为集中,面积最大的为生态核心保护区,占比为37.27%。晋中市未来发展应根据西北部地区以城镇发展和农业生产为主、东南部地区以生态保护为主的国土空间优化分区特征,针对性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完善要素投入机制,实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以支撑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利用效率 国土空间利用布局 优化分区 高质量发展 晋中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功能与居民需求的供需平衡关系及空间关联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郑希平 陈竹安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8-258,共11页
识别国土空间多功能供给与居民需求之间的关系对实现区域“人-地”系统可持续具有现实意义。基于多源数据构建国土空间多功能供给与居民需求评价指标体系,而后利用供需匹配象限和供需弹性系数模型分析其供需平衡关系,借助空间关联模型... 识别国土空间多功能供给与居民需求之间的关系对实现区域“人-地”系统可持续具有现实意义。基于多源数据构建国土空间多功能供给与居民需求评价指标体系,而后利用供需匹配象限和供需弹性系数模型分析其供需平衡关系,借助空间关联模型识别供需源区和汇区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研究发现:1)国土空间多功能综合供给能力表现为“四周高-中部低”,下降的格网占比达93.66%,各单项功能供给能力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存在较大差异,除城镇发展功能有所提高外,农业、生态功能均以下降为主。居民需求在空间上表现为圈层式由内向外递减的空间差异,提高的格网占比达88.21%。2)国土空间多功能综合供需表现为中部改善而东部恶化的静态匹配关系和以权衡为主导的动态耦合关系;在单项功能中,城镇发展功能供需以改善为主且多为协同关系;而农业和生态功能供需以恶化为主且多为权衡关系。3)国土空间多功能综合供需源区和汇区的空间关联强度略有降低。高级别的空间关联网络在城镇发展功能供需中表现为由北向南迁移,在农业功能供需中表现为由南向北迁移;另外,生态功能供需源区和汇区的空间关联强度明显下降。综上,国土空间各功能供给与居民需求的供需平衡关系存在空间差异,研究区应因地制宜地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强化国土空间多功能供给与居民需求趋同增进,深化可持续发展下各个区域的空间供需强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功能 居民需求 供需匹配 权衡/协同 空间关联网络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土空间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方法和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冯翰林 林宇渊 +4 位作者 杨厚邦 李银金 孙希宁 任小玉 王立成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1-80,共10页
国土空间规划作为新时期开展国土空间治理的新型空间类规划,在开展规划环评时需要在基础理论和技术方面创新应用。在现有规划环评理论方法基础上,对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国土空间规划空间关系理论进行了优化和补充,明... 国土空间规划作为新时期开展国土空间治理的新型空间类规划,在开展规划环评时需要在基础理论和技术方面创新应用。在现有规划环评理论方法基础上,对国土空间规划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理论、国土空间规划空间关系理论进行了优化和补充,明确了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环评的必要性。提出了国土空间规划环评的技术框架,在构建国土空间规划环评指标体系方面应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用于衔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生态环境源头防控体系;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建立了空间适应性评价方法,用于解决空间单元和生态环境管控分区冲突问题;给出生态环境源头防控、跟踪监测、执法督察等管理制度衔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实施、评估全过程的主要路径。结合海南省部分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环评案例,阐述了国土空间规划环评技术框架在不同类型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环评过程中的应用特点,强调了建立部门间互动交流的工作机制和规范评价技术方法是做好国土空间规划环评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土空间规划 规划环评 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资源环境承载力 技术框架 PSR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