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6篇文章
< 1 2 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iple point path prediction for height of burst explosion in highaltitude environment
1
作者 Rui Li Minghang Hu +4 位作者 Rui Sun Yajing Chen Yan Li Quan Wang Xiaorong Cui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2025年第4期109-119,共11页
Accurately forecasting the triple point(TP)path is essential for analyzing blast loads and assessing the destructive effectiveness of the height of burst explosion.Empirical models that describe the TP path under norm... Accurately forecasting the triple point(TP)path is essential for analyzing blast loads and assessing the destructive effectiveness of the height of burst explosion.Empirical models that describe the TP path under normal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environments are commonly employed;however,in certain configurations,such as at high-altitudes(HAs),the environment may involve low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conditions.The present study develops a theoretical prediction model for the TP path under reduced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conditions,utilizing the image bursts method,reflected polar analysis,and dimensional analysis.The model's accuracy is evaluated through numerical simulations and experimental data.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ediction model effectively evaluates the TP path under diminished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conditions,with most predictions falling within a±15%deviation.It was found that the TP height increases with altitude.As the altitude rises from 0 m to 10,000 m,the average TP height increases by 61.7%,87.9%,109.0%,and 134.3%for the scaled height of burst of 1.5 m,2.0 m,2.5 m,and 3.0 m,respectively.Moreover,the variation in TP height under HA environments closely mirrors that observed under corresponding reduced pressure conditions.In HA environments,only the effect of low-pressure conditions on the TP path needs to be considered,as the environmental lowtemperature has a minimal eff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last wave Triple point HIGH-ALTITUDE Mach reflection Height of burs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ransformer和PointNet++的毫米波雷达人体姿态估计
2
作者 李阳 刘毅 +3 位作者 李浩 张刚 徐明枫 郝崇清 《计算机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433-441,共9页
人体姿态估计作为动作识别领域中的研究热题被广泛地应用在医疗、安防和监控等方面,对推动相关行业的智能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基于图像的人体姿态估计对环境要求较高且隐私性差。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毫米波雷达点云的人体姿态... 人体姿态估计作为动作识别领域中的研究热题被广泛地应用在医疗、安防和监控等方面,对推动相关行业的智能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基于图像的人体姿态估计对环境要求较高且隐私性差。基于此,提出了一种基于毫米波雷达点云的人体姿态估计方法,该方法使用PointNet++对毫米波雷达点云进行特征提取,与基于CNN的姿态估计方法相比,其在各关节点的MSE,MAE,RMSE值更低。此外,为了解决毫米波雷达点云稀疏的问题,使用了一种多帧点云拼接策略,以增加点云的数量,其中以拼接三帧点云为输入的模型相比于原始模型的MSE和MAE值分别降低了0.22 cm和0.72 cm,有效地缓解了点云过于稀疏的问题。最后,为了充分利用不同点云之间的时序特征,将Transformer与PointNet++相结合,并通过消融实验证明了多帧点云拼接策略和加入Transformer结构这两种方法的有效性,其MSE和MAE两个指标值分别达到了0.59 cm和5.41 cm,为实现性能更优的射频人体姿态估计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姿态估计 毫米波雷达 pointNet++ 点云数据 TRANSFORME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空间引力波探测的激光精密指向机构关键性能测试(特邀)
3
作者 李阳 刘彩云 +7 位作者 傅昌康 张鸿铭 郭弘扬 赵梦阳 高瑞弘 王强 贺东 黄永梅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4,共12页
针对超前指向机构的测试需求,采用外差干涉光学系统和差分波前传感技术,以实现角度和距离的高精度一体式测量,并且对系统中的四种主要噪声源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10 mHz~1 Hz的频段内,所研制的超前指向机构指向控制噪声优于10 nra... 针对超前指向机构的测试需求,采用外差干涉光学系统和差分波前传感技术,以实现角度和距离的高精度一体式测量,并且对系统中的四种主要噪声源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在10 mHz~1 Hz的频段内,所研制的超前指向机构指向控制噪声优于10 nrad/Hz^(1/2);在20 mHz~1 Hz的频段内,寄生位移噪声优于10 pm/Hz^(1/2)。验证了超前指向机构的性能指标,为推进空间引力波探测的相关技术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力波探测 超前指向机构 差分波前传感 寄生位移 精密指向 低频噪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泊点高度对半潜式养殖平台水动力和结构应力的影响
4
作者 张艳芳 郑振钧 +4 位作者 梅华东 胡性涛 王衍鑫 唐鸣夫 杨传东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0,共9页
系泊点高度的不同会显著影响养殖平台的水动力特性和结构应力,从而影响平台的稳定性。采用ANSYS研究了半潜式养殖平台在不同系泊点高度下的水动力和结构应力特征。结果显示:系泊点越高,平台运动响应越大,尤其是倾斜角度增大,对平台运维... 系泊点高度的不同会显著影响养殖平台的水动力特性和结构应力,从而影响平台的稳定性。采用ANSYS研究了半潜式养殖平台在不同系泊点高度下的水动力和结构应力特征。结果显示:系泊点越高,平台运动响应越大,尤其是倾斜角度增大,对平台运维及极端海况下的稳定性不利。最低系泊点P1的锚泊力和应力较大,但未超过限制值,且运动响应最小,有利于平台运营,被推荐为理想系泊点。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波浪周期和荷载方向对平台运动与受力的影响。仅波浪作用时,锚泊力与应力对波浪周期敏感性低,线位移和纵摇与波浪周期呈正相关关系。波流联合作用时变化趋势与纯浪作用相反。荷载方向0°时锚泊力最大,平台线位移最小。荷载方向15°和30°时,有2根锚链共同承力,锚泊力、纵摇和应力减小,线位移增大。研究结果可为半潜式养殖平台系泊高度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潜式养殖平台 系泊点 浪流联合作用 锚泊力 结构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望远镜指向抖动与波前畸变耦合的仿真分析(特邀)
5
作者 王鹏 张洪霄 +1 位作者 林旭东 李明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57,共8页
现有的模型中耦合噪声的提取方法精度不足,提出采用精度更高且速度较快的差分进化算法提取耦合噪声。基于该方法并结合蒙特卡洛仿真给出了满足噪声指标1 pm/Hz^(1/2)和10 pm/Hz^(1/2)@0.1 mHz~1 Hz时的望远镜出瞳波前质量与指向抖动指标... 现有的模型中耦合噪声的提取方法精度不足,提出采用精度更高且速度较快的差分进化算法提取耦合噪声。基于该方法并结合蒙特卡洛仿真给出了满足噪声指标1 pm/Hz^(1/2)和10 pm/Hz^(1/2)@0.1 mHz~1 Hz时的望远镜出瞳波前质量与指向抖动指标,为后期望远镜的制造与指向操控系统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引力波探测 星间激光干涉 望远镜 波前畸变 指向抖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驱式波浪发电系统串级LADRC功率优化控制技术
6
作者 张斌 段汉年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5-653,共9页
通过结合浮子在波浪中的受力运动方程与永磁同步直线电机模型,构建等效电路,设计一种基于降阶线性状态观测器(RLESO)的双闭环串级线性自抗扰(LADRC)控制算法,且以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电压电流为输入,设计无传感器速度滑模观测器替代传统速... 通过结合浮子在波浪中的受力运动方程与永磁同步直线电机模型,构建等效电路,设计一种基于降阶线性状态观测器(RLESO)的双闭环串级线性自抗扰(LADRC)控制算法,且以永磁同步直线电机电压电流为输入,设计无传感器速度滑模观测器替代传统速度传感器。仿真结果表明,所提速度观测器可对实际速度予以准确估计,基于RLESO的串级LADRC控制策略于表现出良好的跟踪效果,拥有较好得抗干扰能力和鲁棒性,功率输出优化效果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浪能 波能转换 最大功率点跟踪 线性自抗扰控制器 降阶线性扩张状态观测器 无速度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毫米波雷达三维点云的人体动作识别数据集与方法 被引量:1
7
作者 靳标 孙康圣 +6 位作者 吴昊 李子璇 张贞凯 蔡焱 李荣民 张向群 杜根远 《雷达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3-89,共17页
毫米波雷达凭借其出色的环境适应性、高分辨率和隐私保护等优势,在智能家居、智慧养老和安防监控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毫米波雷达三维点云是一种重要的空间数据表达形式,对于人体行为姿态识别具有极大的价值。然而,由于毫米波雷... 毫米波雷达凭借其出色的环境适应性、高分辨率和隐私保护等优势,在智能家居、智慧养老和安防监控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毫米波雷达三维点云是一种重要的空间数据表达形式,对于人体行为姿态识别具有极大的价值。然而,由于毫米波雷达点云具有强稀疏性,给精准快速识别人体动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针对这一问题,该文公开了一个毫米波雷达人体动作三维点云数据集mmWave-3DPCHM-1.0,并提出了相应的数据处理方法和人体动作识别模型。该数据集由TI公司的IWR1443-ISK和Vayyar公司的vBlu射频成像模组分别采集,包括常见的12种人体动作,如走路、挥手、站立和跌倒等。在网络模型方面,该文将边缘卷积(EdgeConv)与Transformer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处理长时序三维点云的网络模型,即Point EdgeConv and Transformer(PETer)网络。该网络通过边缘卷积对三维点云逐帧创建局部有向邻域图,以提取单帧点云的空间几何特征,并通过堆叠多个编码器的Transformer模块,提取多帧点云之间的时序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PETer网络在所构建的TI数据集和Vayyar数据集上的平均识别准确率分别达到98.77%和99.51%,比传统最优的基线网络模型提高了大约5%,且网络规模仅为1.09 M,适于在存储受限的边缘设备上部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体动作识别 毫米波雷达 三维点云 深度学习 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对毫米波雷达人员目标稀疏点云的聚类算法
8
作者 杨冬 曾春艳 +1 位作者 郝丹妮 万相奎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9-366,共8页
毫米波雷达室内人员目标检测存在点云稀疏且有零散噪声点的问题,传统基于密度聚类算法受参数影响不能适应多变的目标点云数据,无法实现精准聚类。对此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针对人员目标稀疏点云的聚类算法。建立平均局部密度信息熵和邻域... 毫米波雷达室内人员目标检测存在点云稀疏且有零散噪声点的问题,传统基于密度聚类算法受参数影响不能适应多变的目标点云数据,无法实现精准聚类。对此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针对人员目标稀疏点云的聚类算法。建立平均局部密度信息熵和邻域半径(Eps)的关系;利用DBSCAN算法识别零散噪声点并去除;利用每个点的局部密度和相对距离的乘积得到聚类中心权值,并画出降序图;在降序图中引入自适应指数衰减函数曲线,从而自动获得聚类中心,并完成聚类。通过实验验证,并与CFSFDP算法和DBSCAN算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具有较高的ARI、AMI、NMI、FMI值,获得较好的聚类效果,适用于毫米波雷达室内检测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波雷达 点云聚类 稀疏点云 目标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引力波探测卫星无拖曳控制系统微扰动机理建模研究(特邀)
9
作者 杨政霖 李青 +4 位作者 邓少龙 王晨 张照国 刘磊 马彩文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1,共17页
以“天琴三号”概念卫星为研究对象,从力热控三个方面建立微扰动数学模型,并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卫星平台扰动传递函数模型,构建无拖曳系统微扰动集成仿真框架,仿真分析各微扰源对激光精密指向系统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无拖曳系统微扰... 以“天琴三号”概念卫星为研究对象,从力热控三个方面建立微扰动数学模型,并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卫星平台扰动传递函数模型,构建无拖曳系统微扰动集成仿真框架,仿真分析各微扰源对激光精密指向系统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无拖曳系统微扰动引起的精密指向系统开环角度响应在10^(-8)~10^(-7)rad量级,其中,微推力器扰动起主要作用。因此,在设计空间引力波探测卫星的控制系统时,需要考虑无拖曳系统扰动对激光精密指向系统的影响,并且对微推力器扰动进行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力波探测 无拖曳系统 微振动 激光指向抖动噪声 集成建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励-接收点布局对木棒超声导波信号特征的影响
10
作者 崔天乐 张厚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82-191,共10页
【目的】工程木柱作为建筑结构中的关键承重构件,其缺陷会直接影响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然而,传统的无损检测方法在检测效率和操作空间方面存在明显局限性,难以满足工程木柱检测的实际需求。目前,工程木柱无损检测中,超声导波激励与... 【目的】工程木柱作为建筑结构中的关键承重构件,其缺陷会直接影响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然而,传统的无损检测方法在检测效率和操作空间方面存在明显局限性,难以满足工程木柱检测的实际需求。目前,工程木柱无损检测中,超声导波激励与接收布点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这限制了超声导波技术在工程木柱检测中的有效应用。因此,亟需深入研究超声导波在工程木柱中的传播特性,以优化激励与接收布点方案。本研究拟通过探明超声导波在木柱中的传播特性,为工程木柱无损检测的激励-接收布点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首先通过理论分析总结实心圆柱体内超声导波的传播模态,随后搭建超声导波检测平台,以樟子松木棒为试件,开展侧面单点、侧面多点及端面激励3类试验,系统考察激励-接收点布局对信号特征的影响。【结果】(1)无论侧面还是端面激励,木棒内都会同时产生弯曲模态波(F波)和纵向模态波(L波),只是两者占据的主导地位不同;侧面激励以F波为主,端面激励以L波为主。因此,可依据目标模态的检测需求,合理选择激励位置。(2)侧面单点激励时,激励点与接收点的间距越大,F波与L波区分越明显。因此,检测时应将激励与接收装置布设于棒体两端,或尽可能拉开距离,以进一步放大模态分离效果。(3)侧面多点激励时,在同一横截面圆周上对称增加激励点数,可以增强L波,抑制F波,且抑制效果随点数增加而增强。因此,若需激发L波却无法在端面布设激励源,可在端面邻近侧面布置一周对称激励。(4)端面激励时,导波接收点在端面或其邻近侧面,测得的超声导波信号相似。因此,当端面激励但另一端面不便布设传感器时,可选择在另一端面邻近侧面进行接收。【结论】激励-接收点位置及其数量对木棒中超声导波的模态波组成及其幅值占比具有明显的影响,这一特征规律可直接指导工程木柱的超声导波检测布点设计,为后续的木材无损检测奠定方法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损检测 超声导波 木棒 激励-接收点布局 信号特征 导波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毫米波雷达的行为监测研究
11
作者 周卫元 张继远 +4 位作者 周志湖 徐瑞吉 程燃 毛科技 赵永标 《传感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9-694,共6页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公共安全和个人健康成为社会管理的重点,因此在公共场所下的智能行为监测变得十分有必要。然而,目前的解决方案大多从视觉和WiFi领域出发,在隐私性和测量精度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公共场所中无法较好地应用。采用高...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公共安全和个人健康成为社会管理的重点,因此在公共场所下的智能行为监测变得十分有必要。然而,目前的解决方案大多从视觉和WiFi领域出发,在隐私性和测量精度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公共场所中无法较好地应用。采用高分辨率毫米波雷达来实现公共空间下的行为监测任务,首先基于雷达点云数据实现人体姿态估计,为弥补雷达点云稀疏性问题,以PointNet为主干并结合自注意力机制构建姿态估计网络,从每帧数据中恢复人体姿态,最后通过时序卷积网络(Temporal Convolutional Network, TCN)进行行为识别。实验结果表明,人体姿态估计的关键点预测平均误差约2.1 cm,基于TCN网络的行为识别准确率能够达到93.8%,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毫米波雷达 点云 姿态估计 TCN 行为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点扩散函数的深度域褶积正演方法
12
作者 沈蔚 岳玉波 秦宁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1-957,共7页
地震波阻抗反演是储层预测的核心环节,而构建精确的地震正演模型则是实现高分辨率波阻抗反演的基础。然而,当地下速度存在剧烈横向变化时,传统的以一维地震子波为基础的褶积正演模型难以实现对深度域成像剖面的准确模拟和表征,严重影响... 地震波阻抗反演是储层预测的核心环节,而构建精确的地震正演模型则是实现高分辨率波阻抗反演的基础。然而,当地下速度存在剧烈横向变化时,传统的以一维地震子波为基础的褶积正演模型难以实现对深度域成像剖面的准确模拟和表征,严重影响波阻抗反演结果的精度和可靠性。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点扩散函数的非平稳空间深度域褶积正演方法。首先,根据线性Born正演理论推导地震成像剖面与地下反射系数的精确映射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以点扩散函数为多维深度域地震子波的精确褶积正演模型;最后,基于射线理论格林函数的点扩散函数高效算法,可以大幅提高点扩散函数的计算效率。简单水平层状模型和复杂Marmousi模型的深度域褶积正演测试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域 波阻抗反演 点扩散函数 褶积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点输入下550 kV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IL)抗震性能研究
13
作者 张拓 李彬彬 +3 位作者 王社良 徐卫锋 刘博 杨玟 《高压电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34-244,共11页
为研究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IL)地震响应规律,对某550 kV GIL管道单元进行了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及有限元分析,并基于试验验证的GIL管道单元模型建立了全站域下的部分GIL有限元模型,研究其在多点输入下的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 为研究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IL)地震响应规律,对某550 kV GIL管道单元进行了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及有限元分析,并基于试验验证的GIL管道单元模型建立了全站域下的部分GIL有限元模型,研究其在多点输入下的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试验及有限元分析下三支柱绝缘子的安全系数均最小,为GIL的薄弱部位;GIL管道单元有限元分析结果与振动台试验结果吻合较好,模态分析、加速度响应峰值、VonMise应力的最大误差分别为8.5%、8%、12%,表明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及参数设置较为合理;YZ二维多点输入下GIL关键部位的应力响应均大于一致输入,且位移峰值响应比一致输入时增加了31%,因此,在GIL抗震设计中应考虑多点输入的影响;三维多点输入下(150 m/s)GIL关键部位的地震响应相比YZ二维多点输入最大仅增加了6.4%,增加幅度较小,因此在工程设计时,仅考虑二维多点输入能满足工程计算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绝缘封闭金属输电线路(GIL) 振动台试验 多点输入 行波效应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土中多点爆炸应力波传播规律研究
14
作者 马劲 王振 +1 位作者 李硕标 李杰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26,共9页
为了研究多点爆炸应力波在黏土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基于黏土中三点同时爆炸试验,结合土体中地冲击耦合效应研究与固体介质中多点爆炸能量聚集经验公式,分析装药间距的变化对多点爆炸聚集效应的影响。通过LS-DYNA有限元软件建立数值模拟模... 为了研究多点爆炸应力波在黏土介质中的传播规律,基于黏土中三点同时爆炸试验,结合土体中地冲击耦合效应研究与固体介质中多点爆炸能量聚集经验公式,分析装药间距的变化对多点爆炸聚集效应的影响。通过LS-DYNA有限元软件建立数值模拟模型,得到黏土介质中集中装药与分散装药能量耦合特征,分析相同药量下不同装药间距对聚集效应的影响,发现能量聚集处应力峰值随装药间距的增大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能量增幅为1.9~4.5倍,峰值到达时间明显加快,新的合成波能够对爆炸远区造成影响,而装药间距过大会使能量在聚集前被介质快速耗散。根据试验参数与试验结果,建立黏土中多点爆炸能量聚集计算公式,给出黏土中多点爆炸应力波峰值衰减预测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 多点爆炸 数值模拟 装药间距 应力波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铌酸锂晶体的光束精密指向控制技术研究(特邀)
15
作者 赵卫岗 呼新荣 +2 位作者 葛锦蔓 刁文婷 冯野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49,共11页
系统对比分析现有光束指向控制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铌酸锂晶体的高精度电光光束指向控制方法。采用光轴对称结构,有效降低了电光晶体系统的有效热光系数,显著提升了器件的环境适应性能。数值计算和物理仿真证明了光束偏转的可行性。器... 系统对比分析现有光束指向控制技术,提出了一种基于铌酸锂晶体的高精度电光光束指向控制方法。采用光轴对称结构,有效降低了电光晶体系统的有效热光系数,显著提升了器件的环境适应性能。数值计算和物理仿真证明了光束偏转的可行性。器件完成封装后,利用Zygo干涉仪测得器件中心通光区域的透射波像差RMS为0.2λ(λ=632.8 nm),红外电荷耦合器件图像传感器角度测量法,测得系统在15 kV电压下的最大光束偏转角度为1.88 mrad。实验结果证明了该器件设计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基于铌酸锂晶体的高精度光束偏转器件的研发奠定了基础,同时为星间激光干涉系统的半物理地面验证实验提供了关键技术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引力波探测 激光干涉测量 光束指向控制 电光晶体 半物理地面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信道光子晶体滤波系统
16
作者 刘杰 卢辉东 +5 位作者 赵俊 董杰 胡延梅 温建蓉 邢琪 李鹏辉 《光学精密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90-1201,共12页
根据耦合模理论和线缺陷波导、点缺陷谐振腔的控光特性,在二维四方晶格光子晶体中设计了一种由主波导、两个下载波导、两个谐振腔和两个反射腔组成的二信道滤波系统。基于平面波展开法计算了完整光子晶体、线缺陷波导的能带结构,分析了... 根据耦合模理论和线缺陷波导、点缺陷谐振腔的控光特性,在二维四方晶格光子晶体中设计了一种由主波导、两个下载波导、两个谐振腔和两个反射腔组成的二信道滤波系统。基于平面波展开法计算了完整光子晶体、线缺陷波导的能带结构,分析了点缺陷谐振腔的模态分布。基于时域有限差分法研究了滤波系统的传输特性,分析了反射壁、反射腔到谐振腔所在参考平面的距离取值呈线性变化时对系统下载效率的影响,并给出透射率峰值随它们的变化规律。根据计算结果指导滤波系统的仿真设计,模拟结果表明:该滤波系统能够把波长为λ_(1)=1 561.2 nm,λ_(2)=1 570.5 nm的光信号较为精准地耦合到各自下载波导中,对应的透射率分别为98.9%,97.2%,半峰全宽分别为3.3 nm,3.5 nm,品质因子分别为473,449,波长间隔为Δ_(λ)=9.3 nm。该滤波系统的尺寸为20.88μm×22.04μm,设计结构简单,工作波长容易调节,有利于大规模集成,可以为光通信领域光路集成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模理论 波导 点缺陷谐振腔 平面波展开法 时域有限差分法 滤波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点云特征提取的波浪增阻预报及对比研究
17
作者 吴铭峰 朱仁传 徐德康 《中国舰船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7-234,共8页
[目的]为在设计阶段快速预报船舶波浪增阻,提出一种基于点云特征提取的神经网络模型——波浪增阻点云预报模型。[方法]以S60船为例,与传统的基于主要设计参数的模型预报进行对比;参照船模试验结果,分析点云预报模型在准确性和稳定性等... [目的]为在设计阶段快速预报船舶波浪增阻,提出一种基于点云特征提取的神经网络模型——波浪增阻点云预报模型。[方法]以S60船为例,与传统的基于主要设计参数的模型预报进行对比;参照船模试验结果,分析点云预报模型在准确性和稳定性等方面的优势,探讨利用静水阻力预训练优化模型的方法。[结果]结果显示,基于点云特征提取的波浪增阻预报模型在全部5艘S60母型船上的预报结果的决定系数R^(2)=0.74~0.90,而基于主要设计参数的模型会在部分船型中失效。[结论]所做研究可为船舶波浪增阻预报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利于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波浪增阻的影响从而有利于设计和优化船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浪增阻 船舶设计 点云特征提取 预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原络配穴”针刺联合艾灸治疗脑梗死相关失眠的疗效及对血清下丘脑泌素-1、5羟色胺和脑电慢波的影响
18
作者 杨涵棋 何玲娜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53-1258,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原络配穴”针刺联合艾灸治疗脑梗死相关失眠的疗效及对血清下丘脑泌素-1(Hcrt-1)、5羟色胺(5-HT)及脑电慢波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4年7月医院收治的120例脑梗死相关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 目的探讨基于“原络配穴”针刺联合艾灸治疗脑梗死相关失眠的疗效及对血清下丘脑泌素-1(Hcrt-1)、5羟色胺(5-HT)及脑电慢波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7月至2024年7月医院收治的120例脑梗死相关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以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基于“原络配穴”针刺联合艾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睡眠质量、血清Hcrt-1和5-HT、脑电慢波指标、治疗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胆怯易惊、心悸不宁、气短懒言、面色无华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睡眠质量指标包括入睡潜伏期、快速眼动睡眠期低于对照组,睡眠总时间、睡眠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Hcrt-1、5-HT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电慢波包括θ波、δ波频率小于对照组,波幅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性(P>0.05)。结论基于“原络配穴”针刺联合艾灸治疗脑梗死相关失眠的疗效显著,可降低患者中医证候,提高患者睡眠质量,降低血清Hcrt-1、5-HT水平,改善患者脑电慢波状态,治疗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相关失眠 原络配穴 针刺 艾灸 临床疗效 血清下丘脑泌素-1 5羟色胺 脑电慢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头自注意力融合的4D雷达三维目标检测
19
作者 赵宇波 方铖 +3 位作者 张拓 普聪远 陈健 李飞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73-1479,共7页
针对4D毫米波雷达在应用中存在点云稀疏和噪声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头自注意力机制的融合检测方法。利用多头自注意力机制聚焦于缺失点周围的相关点,推断缺失点的特征,减少整体点云的稀疏性;通过调整注意力权重,抑制噪声点的干扰;通过... 针对4D毫米波雷达在应用中存在点云稀疏和噪声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头自注意力机制的融合检测方法。利用多头自注意力机制聚焦于缺失点周围的相关点,推断缺失点的特征,减少整体点云的稀疏性;通过调整注意力权重,抑制噪声点的干扰;通过融合全局特征与局部特征,增强对体素柱的空间表示,应对复杂场景中的目标识别问题。通过VoD数据集和Dual-Radar数据集的测试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改善了由于毫米波雷达点云稀疏性和噪声引起的漏检和误检问题,提高了目标检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技术 毫米波雷达 三维目标检测 多头自注意力机制 融合网络 噪声抑制 点云稀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触发点体外冲击波联合肩周类固醇注射对原发性冻结肩患者恢复质量的影响
20
作者 李友华 孙凡 +4 位作者 林玉莲 刘畅 汤雨佳 吴周 袁燕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87-1393,共7页
目的探讨触发点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联合超声引导下肩周类固醇注射(CSI)治疗原发性冻结肩(PFS)的疗效。方法选取2024年4—7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就诊的PFS患者9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触发点ESWT组(T组)、CSI组(I组)、联合... 目的探讨触发点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联合超声引导下肩周类固醇注射(CSI)治疗原发性冻结肩(PFS)的疗效。方法选取2024年4—7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疼痛科就诊的PFS患者9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触发点ESWT组(T组)、CSI组(I组)、联合治疗组(TI组),每组33例;记录治疗前及治疗后1、4、8、12周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AS)评分、肩部活动度(SROM)、肩关节评分(CMS);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的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分;同时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及补救药的使用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降低、SROM及CM评分均改善(均P<0.05);3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AIS评分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与T组及I组比较,TI组治疗后4、8、12周VAS疼痛评分较低、SROM(前屈、后伸)较大、CM评分较高(Bonferroni校正后P<0.05),T组与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onferroni校正后P>0.05);3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的AIS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治疗相较于单纯触发点体外冲击波治疗、单纯肩周类固醇注射治疗疗效更显著,且患者临床症状、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冻结肩 触发点 体外冲击波 类固醇激素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