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曲折的自我表达:李清照词对韩偓韵文的沿用与创新
1
作者 刘学 叶烨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0-200,共11页
易安词对韩偓韵文多有沿用,或夺胎借意,或套写其艳情主题模式,表现出对文人词写作惯例的遵从与利用。由于写作惯例的遮蔽,其词中的抒情自我不甚分明,需要仔细辨析:一方面,将易安词简单地当作“自传体”的做法,是对沿用与惯例性表达的视... 易安词对韩偓韵文多有沿用,或夺胎借意,或套写其艳情主题模式,表现出对文人词写作惯例的遵从与利用。由于写作惯例的遮蔽,其词中的抒情自我不甚分明,需要仔细辨析:一方面,将易安词简单地当作“自传体”的做法,是对沿用与惯例性表达的视而不见;另一方面,易安词中除了显见的自我书写,还有隐蔽于创作沿用的自我表达,通过夺胎换骨、艳笔雅化、视角掌控等路径曲折地实现,流露出李清照的审美个性和表达自我的积极态度。曲折的自我表达体现了李清照的文体认知和表达策略,折射出词体在抒情与社会功能方面的独特性,及其维系的文体传统与新变之间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清照 韩偓 创作沿用 自我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博楚简《诗论》论诗方式新说
2
作者 王杰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8-119,共12页
上博楚简《诗论》的论诗方式,学者普遍认可是以情论诗,以礼节情。但是这一说法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从情、礼的角度论诗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综合全部简文,《诗论》更有可能是围绕“怨”字展开的,先后评述了《邦风》《小雅》《大雅》和... 上博楚简《诗论》的论诗方式,学者普遍认可是以情论诗,以礼节情。但是这一说法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从情、礼的角度论诗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综合全部简文,《诗论》更有可能是围绕“怨”字展开的,先后评述了《邦风》《小雅》《大雅》和《颂》。据此可对全部竹简重新编联,其编联主线依次是“贱民之怨”→“上下不和”→“君臣之和与成功”,这些都可以涵盖在政治的范畴之内。此外,一些与政治相关的论述也夹杂其中。简文属于以政论诗的典范之作,是大、小《诗序》形成的源头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博楚简 《诗论》 诗可以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认同视域下海外华人学者对诗言志的现代阐释
3
作者 曾旭彤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50,153,154,共13页
诗言志作为生成于先秦时期的文论观念,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演变过程,同时也广泛引起了海外汉学界的讨论。其中,身处海外的华人学者通过多种西方理论方法对诗言志进行再阐释,揭示了诗言志的和谐美感价值。他们的阐释是对母体... 诗言志作为生成于先秦时期的文论观念,深刻地反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演变过程,同时也广泛引起了海外汉学界的讨论。其中,身处海外的华人学者通过多种西方理论方法对诗言志进行再阐释,揭示了诗言志的和谐美感价值。他们的阐释是对母体文化的寻根,是在文化认同的层面上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构。同时,通过在西方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诗言志所体现的和谐艺术精神弥补了西方文化思维中自我追索非我世界知识的缺漏,为人类文化共同价值提供中国智慧,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言志 和谐美感 海外华人学者 文化认同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谢灵运“顺从性情、会性通神”的诗赋思想与创作实践
4
作者 王景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07-215,共9页
“言志”与“会性通神”是谢灵运《山居赋》中有关诗赋创作的直接表述,“顺从性情”由山居隐逸之志延伸到文学层面,包含着顺性而作的创作观念,三者比较完整地展示了谢灵运的诗赋思想。谢灵运继承《诗》《骚》、汉魏诗人的比兴言志精神,... “言志”与“会性通神”是谢灵运《山居赋》中有关诗赋创作的直接表述,“顺从性情”由山居隐逸之志延伸到文学层面,包含着顺性而作的创作观念,三者比较完整地展示了谢灵运的诗赋思想。谢灵运继承《诗》《骚》、汉魏诗人的比兴言志精神,同时提出具有现实内涵的性情论,性情抒发成为言志的重要内容,这种性情与言志相合的诗赋思想,既是对传统言志内涵的发展,也是其性情论的独特之处。作为一种新的创作思想,“会性通神”将晋宋之际具有本体意义的“神”引入文学批评,突破了东晋玄言诗人泯除主体精神的“凝神”观,注重主体感知与当下体验的传达,同时蕴含着谢灵运对言意问题的思考。“言志”“性情”与“会性通神”包含着谢灵运在诗赋本体论上的观点,体现出他对文论传统的继承与发展,这与他的诗赋创作互为表里,显示出自觉回归文学本质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志 性情 诗赋思想 言意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居易诗歌分类的诗学传统与意义
5
作者 叶跃武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04-212,共9页
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四类。这一分类法具有重要的诗学史意义。它是对唐前诗学传统的总结,包括《诗经》的言志传统、屈骚以来的感伤传统、陶渊明所代表的适性传统,以及以梁陈为典型的才丽传统。与同时... 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四类。这一分类法具有重要的诗学史意义。它是对唐前诗学传统的总结,包括《诗经》的言志传统、屈骚以来的感伤传统、陶渊明所代表的适性传统,以及以梁陈为典型的才丽传统。与同时代人相比,这一分类法最具创造性的地方在于提出闲适诗类,凸显了长期被诗论所忽略的适性诗传统。闲适诗类的提出孕育于特定的思想与诗学背景。白居易的分类有助于反思中国古典情志诗学。它表明,在“诗言志”与“诗缘情”之外,还存在其他情志类型,以及不重情志抒写的诗学类别。探究白居易诗歌分类法能深化对中国诗学传统及其嬗变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诗歌分类 闲适诗 情志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代茶诗中的友情表达及其文化意蕴
6
作者 满忠训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5-141,共7页
宋代茶诗研究涵盖多个方面,从友情表达及其文化意蕴的角度出发,可以提供一种全新的阐释。在宋代茶诗的友情表达中,以茶为赠、向友索茶、瀹茗谈心、酬唱赠答是主要的表达方式。良好的表达方式能促进情感的生发,友情表达的情感生发主要从... 宋代茶诗研究涵盖多个方面,从友情表达及其文化意蕴的角度出发,可以提供一种全新的阐释。在宋代茶诗的友情表达中,以茶为赠、向友索茶、瀹茗谈心、酬唱赠答是主要的表达方式。良好的表达方式能促进情感的生发,友情表达的情感生发主要从珍视之情、感激之情、共鸣之情、思念之情、关心之情等展开。文人心态是情感生发的内在动因,心境、精神、寄寓是三个关键要素。友情表达的儒、释、道三个层面的文化意蕴为茶学、文化学研究提供了有益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茶诗 友情表达 文化意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诗言志”说的绵延及其不同层面的含义 被引量:16
7
作者 钱志熙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6-18,共13页
本文认为,"诗言志"是中国古代第一个诗歌本体论,应当从这一性质来认识其重要意义。文章从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的成熟、古代政教制度建立、伦理体系的确立三方面来探讨这一诗歌本体论产生的历史条件。论文认为"诗言... 本文认为,"诗言志"是中国古代第一个诗歌本体论,应当从这一性质来认识其重要意义。文章从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的成熟、古代政教制度建立、伦理体系的确立三方面来探讨这一诗歌本体论产生的历史条件。论文认为"诗言志"作为一种古老的经典理论,为春秋时代的士大夫赋诗行为所继承,并被诸子论诗所引述与发展。在与其他经典并存的体系中,"志"成为《诗》的经典属性。论文还对由"诗言志"到《周礼·春官》的六种"乐语"、"六诗"、《毛诗大序》的"六义"这一对"言志"方法的展开历史做了探讨,并指出了《乐记》对"诗言志"说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言志 诗歌本体论 先秦诗学 诸子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汉语人称代词与中国现代诗歌 被引量:6
8
作者 王泽龙 倪贝贝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0-88,共9页
现代汉语人称代词大量进入现代诗歌,是现代自由体诗歌区别于古代格律诗歌的一个突出标志。人称代词从古代格律诗歌到现代自由体诗歌由隐到显的模式转变,与特定历史语境相关,大量现代人称代词的入诗是近代以来民主与科学思潮的产物。诗... 现代汉语人称代词大量进入现代诗歌,是现代自由体诗歌区别于古代格律诗歌的一个突出标志。人称代词从古代格律诗歌到现代自由体诗歌由隐到显的模式转变,与特定历史语境相关,大量现代人称代词的入诗是近代以来民主与科学思潮的产物。诗人对不同人称代词的取舍,反映出人称意识、体物视角、言说方式、诗意建构的差异性。现代汉语人称代词的大量入诗与多样化表现,打破了古代格律诗歌长期以来隐藏主体或主体缺位的含混状态,使现代诗歌的内涵趋于多义且具有了多重发声的可能性,对现代诗歌的句法、诗体结构及音节节奏等一系列形式变革带来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诗歌 人称代词 人称意识 言说方式 诗体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诗学观念与诗学研究范式 被引量:8
9
作者 钟仕伦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73-181,共9页
从先秦附庸于文学的"诗文之学"到汉代的"《诗经》之学",再到魏晋以后的"诗歌之学",中国诗学观念在唐前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其话语体系源于上古诗歌"言志"的特性,"言志"即... 从先秦附庸于文学的"诗文之学"到汉代的"《诗经》之学",再到魏晋以后的"诗歌之学",中国诗学观念在唐前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其话语体系源于上古诗歌"言志"的特性,"言志"即为"纪事"和"记言",虚构性在先秦两汉时期的诗歌中几乎没有存在的价值。因为"言志",诗以纪事、诗以言物、诗以合意、诗以记理……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内容,而以诗为教、以诗为交、以诗证史、以诗证地则成了中国诗学的主要意指,从而呈现出"诗本""诗用""诗思""诗式""诗事""诗评""诗史""诗礼""诗乐"等有别于西方文学本体论、创作论、作品论和批评论的话语体系和理论形态。我们不能说这九个门类囊括了整个中国诗学的理论体系,但至少可以说,从这九个门类来整理和研究中国古代的诗学观念和诗学理论,特别是唐代之前的中国古代诗学观念,可能不失为一种有效的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诗学观念 诗言志 诗歌与历史 研究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孟郊创作的诗歌史意义 被引量:13
10
作者 蒋寅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2-60,共9页
从孟郊的艺术渊源与艺术倾向入手,将研究深入到诗人的感觉层面,分析其独特的感觉方式、表现手法及与大历诗、元和诗的关系,指出孟郊在唐诗演进中的特殊意义在于:第一,作为皎然和韩愈之间的过渡性人物,孟郊对中唐复古思潮起了前导作用;第... 从孟郊的艺术渊源与艺术倾向入手,将研究深入到诗人的感觉层面,分析其独特的感觉方式、表现手法及与大历诗、元和诗的关系,指出孟郊在唐诗演进中的特殊意义在于:第一,作为皎然和韩愈之间的过渡性人物,孟郊对中唐复古思潮起了前导作用;第二,其诗歌中显示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强化和深化了诗歌抒情的主观色彩;第三,孟郊用独特的诗歌语言形成了他主观化的艺术表现,为中唐尚奇的诗歌风气开了先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郊 感觉方式 表现手法 诗歌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言志”与“文以载道”论辩的历史审度——周作人散文理论批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庄萱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4-53,共10页
“诗言志”与“文以载道”,或称“言志派”与“载道派”,是周作人散文理论批评的两个关键词,也是他研究中国文学/散文史的一对重要范畴。长期以来,学界对其褒贬不一,争议颇多。本文评述周作人“言志”与“载道”说的生成和演变,同时探... “诗言志”与“文以载道”,或称“言志派”与“载道派”,是周作人散文理论批评的两个关键词,也是他研究中国文学/散文史的一对重要范畴。长期以来,学界对其褒贬不一,争议颇多。本文评述周作人“言志”与“载道”说的生成和演变,同时探讨批评者对其论说的辨析和修正,力图还原论辩的历史现场,对论辩各方的观点进行客观的历史审度,并从文学通变和话语建构角度重新审度“言志”与“载道”说的是非得失,寻绎出有益的文论资源与学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诗言志 文以载道 论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寅诗的情志内容及其人格表现 被引量:8
12
作者 孙植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67-70,共4页
唐寅诗文潇洒,书画冠绝,而内心实际上充满了苦闷忧愁和悲哀愤懑。唐寅追求一生却处处碰壁,心灵与人格倍受煎熬与折磨;然而唐寅不甘作茧自缚,他在痛苦与失意中努力寻求精神的自由和灵魂的解放。他以花为友,豪饮长醉,狎妓风流,举止怪异,... 唐寅诗文潇洒,书画冠绝,而内心实际上充满了苦闷忧愁和悲哀愤懑。唐寅追求一生却处处碰壁,心灵与人格倍受煎熬与折磨;然而唐寅不甘作茧自缚,他在痛苦与失意中努力寻求精神的自由和灵魂的解放。他以花为友,豪饮长醉,狎妓风流,举止怪异,为孤傲本真的心灵披上了一件磊落不羁、似真亦幻的风流外衣。他率真颖达、清高自傲的人格特征通过花鹤琴笛等一般象征寄托物和放旷的言行、风流的外表曲折反映在其诗歌的情志内容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寅诗 情志内容 唐寅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诗言志”观念的孕育与完型 被引量:4
13
作者 周朔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5-38,共4页
《尚书.尧典》"诗言志",其内容应当与祭祀天地鬼神、祖宗社稷的活动有关,这是"诗言志"观念的最早孕育。《左传》"诗以言志",当指春秋时期所盛行的"赋诗言志"或"称诗言志",这是"... 《尚书.尧典》"诗言志",其内容应当与祭祀天地鬼神、祖宗社稷的活动有关,这是"诗言志"观念的最早孕育。《左传》"诗以言志",当指春秋时期所盛行的"赋诗言志"或"称诗言志",这是"诗言志"观念在诗歌接受领域的发展。荀子提出的"诗言是其志也",不仅规范了诗"言志"的内容,而且确认了诗是"言志"的文体,这是"诗言志"观念在先秦时期的初步完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言志 诗以言志 孕育完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汉代诗学背景下看曹丕、曹植诗歌之比较 被引量:1
14
作者 汪春泓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6-53,共8页
在《毛诗大序》等先秦汉代诗学著作中,关于诗歌的缘起,已经隐含着"言志"和"缘情"两种发展方向,到汉魏之际,诗歌迎来了蓬勃兴盛的契机,而曹丕和曹植这对兄弟恰好对应着"缘情"与"言志"之两端,分... 在《毛诗大序》等先秦汉代诗学著作中,关于诗歌的缘起,已经隐含着"言志"和"缘情"两种发展方向,到汉魏之际,诗歌迎来了蓬勃兴盛的契机,而曹丕和曹植这对兄弟恰好对应着"缘情"与"言志"之两端,分析这种差异,对了解曹氏兄弟的诗歌写作,大有帮助,而且认识到曹丕实乃六朝绮靡之先声,此乃文章的一得之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志 缘情 汉音 魏响 六朝 绮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观、群、怨”新解 被引量:14
15
作者 王齐洲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4-122,共9页
孔子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对中国诗学影响巨大。前贤对这段话有过许多讨论,尤以朱熹的解释最具权威。朱熹指出宋代学者对"可以观"的解说义有未安,然而,他自己对"兴、观、群、怨"的解释... 孔子提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对中国诗学影响巨大。前贤对这段话有过许多讨论,尤以朱熹的解释最具权威。朱熹指出宋代学者对"可以观"的解说义有未安,然而,他自己对"兴、观、群、怨"的解释同样也不在一个逻辑层面上。如果将孔子的这段话放在其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的语境中,就会发现,"兴、观、群、怨"既不是诗歌创作论,也不是诗歌本体论,而是诗歌功用论。孔子强调学《诗》可以"起人之善意","观己之得失",使人"和而不流","怨而不怒",从而令学《诗》者领会礼乐文化精神并完善其道德人格。"兴、观、群、怨"有其内在逻辑,实际上体现的是孔子所提倡的"为己之学"。当然,"为己之学"最后要"推己及人",改造家庭与社会,即在完善君子人格的基础上"事父""事君",以实现儒家的社会政治理想。"兴、观、群、怨"蕴涵有许多有价值的诗学命题,推动了诗歌理论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可以兴 可以观 可以群 可以怨 为己之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诗言志”到“赋诗言志”的文化逻辑和话语机制 被引量:2
16
作者 过常宝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0-72,共13页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所描述的是仪式中用乐的状况,“志”体现仪式自身的目的,有着某种相对固定的宗教意愿或感情。西周飨、燕礼为世俗待宾之礼。燕礼“无算乐”仪节使得“诗言志”有可能脱离仪式,成为个...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所描述的是仪式中用乐的状况,“志”体现仪式自身的目的,有着某种相对固定的宗教意愿或感情。西周飨、燕礼为世俗待宾之礼。燕礼“无算乐”仪节使得“诗言志”有可能脱离仪式,成为个人的表达方式。春秋时期,飨礼和燕礼合并成一套礼仪,“飨在朝,燕至夜”;并且在一次飨燕礼后,还可能会出现再次单独举行燕礼的情况。燕礼出于娱宾的目的,略去了仪式的“正歌”部分,只保留了“无算乐”仪节。“赋诗言志”皆发生于燕礼中。“赋诗言志”因仪式传统而具有神秘话语的特点。为克服其中的隐晦性,出现了“断章取义”、“歌诗必类”以及当场解释的现象,削弱了“赋诗言志”的仪式性,推动了“引诗言志”这种世俗话语的兴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言志” 飨燕礼 “赋诗言志” 仪式性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视阈中的“诗言志”文化意象 被引量:2
17
作者 杨慧芳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59-161,共3页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史的诗的国度,诗论亦是中华民族诗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神性沐浴的早期文化中,诗所言之志是指其担荷的弥合天地神人的神圣职责;伴随人文文化的日渐觉醒,赵文子们借助《诗经》营造了一种诗意的生活,而研读诗论...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史的诗的国度,诗论亦是中华民族诗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神性沐浴的早期文化中,诗所言之志是指其担荷的弥合天地神人的神圣职责;伴随人文文化的日渐觉醒,赵文子们借助《诗经》营造了一种诗意的生活,而研读诗论的嬗变,则可以触摸中华民族在诗性文化中传达的浓郁的历史信息,体会诗缘情这一国人对自己诗性文化的清醒反思和理性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言志 神性 祛魅 诗缘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现代诗歌的幻想性与艺术书写的可能 被引量:2
18
作者 董迎春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5-140,160,共7页
现代诗歌书写当下的困境与误区之一表现为对汉语诗歌的想象、想象力的淡化、忽略。倡导诗歌的幻想、幻想性,有助于深化想象力的培育与诗意表达的艺术可能,强化现代诗歌表达中的艺术之魅、神性之美。幻想成为当代诗学的重要概念、范畴,... 现代诗歌书写当下的困境与误区之一表现为对汉语诗歌的想象、想象力的淡化、忽略。倡导诗歌的幻想、幻想性,有助于深化想象力的培育与诗意表达的艺术可能,强化现代诗歌表达中的艺术之魅、神性之美。幻想成为当代诗学的重要概念、范畴,推动当下汉语诗歌的诗学建构与理论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想象力 幻想性 现代诗歌 艺术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词的运思结构对新诗的影响 被引量:1
19
作者 陈玉兰 骆寒超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7-92,共6页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词通常是在歌舞宴饮的场合应歌伎即席演唱之需而倚声填写的,这使其有两个不同于旧诗的特点:一是比旧体诗更具即兴创作的意味,很少渗透理性,是纯粹的感觉印象依照传统诗性文化惯路的呈现;二是比诗具有较多应合社会交流... 从发生学的角度看,词通常是在歌舞宴饮的场合应歌伎即席演唱之需而倚声填写的,这使其有两个不同于旧诗的特点:一是比旧体诗更具即兴创作的意味,很少渗透理性,是纯粹的感觉印象依照传统诗性文化惯路的呈现;二是比诗具有较多应合社会交流的无形规约,因而在运思结构上更提倡套语的套路化组织。印象派式的表达和套语的套路化组织,可谓词的内在结构特征。新诗的传统继承在结构艺术上继承了词的印象派运思结构,但新诗的历史较短,套语和套路的积习不深,新诗的意象化词语及其组合直接来自诗人切身的印象感受,更富有直觉式运思的特点,原生态意味浓,新鲜活泼,更多来自于生活的健康色泽,从而避免了词的"滥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诗 运思结构 印象式表达 套路化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代宫怨诗与闺怨诗的幽怨美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洁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9,共5页
唐代的宫怨诗与闺怨诗以描写女性的情感世界和心理状态为主,深情幽怨、含蓄蕴藉是其“幽怨美”的主要特征,也是这两类诗歌独具审美魅力且历久不衰的根本所在。抒情主人公——怨女思妇的低贱地位、无奈处境、美好愿望、不幸命运则是形... 唐代的宫怨诗与闺怨诗以描写女性的情感世界和心理状态为主,深情幽怨、含蓄蕴藉是其“幽怨美”的主要特征,也是这两类诗歌独具审美魅力且历久不衰的根本所在。抒情主人公——怨女思妇的低贱地位、无奈处境、美好愿望、不幸命运则是形成唐代宫怨诗和闺怨诗“幽怨美”的深层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怨诗 闺怨诗 幽怨美 抒情主人公 唐代 诗歌 审美特征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