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北宋“话”体诗学论辨
被引量:
4
1
作者
张海鸥
梁穗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31,124,共7页
“话”体诗学批评兴于北宋,其传统有二:一是诗学批评传统,二是诗学叙事传统。前者表现为以诗人诗作诗艺为具体批评案例的诗学批评、艺术探讨,这是构成“话”体诗学的评论性因素,诗话著作因此而在后世目录学中被归于“诗文评”类;后者表...
“话”体诗学批评兴于北宋,其传统有二:一是诗学批评传统,二是诗学叙事传统。前者表现为以诗人诗作诗艺为具体批评案例的诗学批评、艺术探讨,这是构成“话”体诗学的评论性因素,诗话著作因此而在后世目录学中被归于“诗文评”类;后者表现为讲述诗人诗作的故事或考征典实,这是构成“话”体诗学的史实因素,诗话因此而始终“体兼说部”。该文首先考察诗话与多种文体的渊源关系,其次考辨《唐宋分门名贤诗话》、《古今诗话》、《诗话总龟》,提出三书一体同源的看法,澄清了自宋人以来的一些误解,并比较其与《渔隐丛话》体制形态之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体诗学
《唐宋分门名贤诗话》
《古今诗话》
《诗话总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闻一多诗学理论与新诗形式的现代化建构
被引量:
1
2
作者
刘海波
魏建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99-101,共3页
在中国现代新诗学理论的现代化建构中,闻一多的诗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闻一多诗学的语言观首先区分了诗性语与实用语,由此确立现代诗学的本体论形式观,并进而确认现代诗的"有意味的形式"。闻一多提出的新诗的"...
在中国现代新诗学理论的现代化建构中,闻一多的诗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闻一多诗学的语言观首先区分了诗性语与实用语,由此确立现代诗学的本体论形式观,并进而确认现代诗的"有意味的形式"。闻一多提出的新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原则,是其诗学理论的现代语言观和形式观的具体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诗学理论
新诗形式
现代化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由“本色”到“妙悟”:两宋诗学发展的逻辑进程——以“焕发真识”诗人论为中心
被引量:
1
3
作者
梁道礼
汪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24,共8页
与两宋政治文化由“外王”向“内圣”转换、思想焦点由“道统”向“道学”转换相呼应,两宋诗学发展也经历了由以艺术作品为中心的尚“本色”向以艺术家气质为中心的重“妙悟”的转换。转换引发了两宋诗学星转斗移式的重新建构。重新建...
与两宋政治文化由“外王”向“内圣”转换、思想焦点由“道统”向“道学”转换相呼应,两宋诗学发展也经历了由以艺术作品为中心的尚“本色”向以艺术家气质为中心的重“妙悟”的转换。转换引发了两宋诗学星转斗移式的重新建构。重新建构起来的诗学,由“焕发真识”的诗人论、“忘我忘象”的艺术观、“进技于道”的创作论三大理论支柱支撑。以“焕发真识”诗人论为中心的两宋诗学史上这次转换的灵感源泉、知识基础、理论取向、逻辑进程,对中国文学、中国文论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论
宋代诗学
以禅喻诗
《沧浪诗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翻译:形式与内容的辨证统一
被引量:
2
4
作者
余锋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125-127,共3页
传统的翻译理论轻形式而重内容 ,强调“神似”。然而多元化的当代译论对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作了不同的诠释 ,诗学翻译理论强调形式本身的重要意义和两者之间的不可分离性 ,认为它们的关系是辨证的统一。
关键词
强调
翻译理论
形式和内容
译论
神似
统一
诠释
调形
多元化
重要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兼剂”与“正变”——明人论诗体互动
5
作者
方锡球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0-93,共4页
弘治至康熙之际,诗论家们讨论了诗体互动对诗歌发展的意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王世贞"兼剂"求变说,谢榛的"裒精华"与"中正"之论,胡应麟论体格"博取"与"杂"用。主要术语是"剂"...
弘治至康熙之际,诗论家们讨论了诗体互动对诗歌发展的意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王世贞"兼剂"求变说,谢榛的"裒精华"与"中正"之论,胡应麟论体格"博取"与"杂"用。主要术语是"剂"、"中正"、"体"、"格"、"博取"、"杂"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变”原理
诗体互动
兼剂
裒精华
博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北宋“话”体诗学论辨
被引量:
4
1
作者
张海鸥
梁穗雅
机构
中山大学中文系
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31,124,共7页
文摘
“话”体诗学批评兴于北宋,其传统有二:一是诗学批评传统,二是诗学叙事传统。前者表现为以诗人诗作诗艺为具体批评案例的诗学批评、艺术探讨,这是构成“话”体诗学的评论性因素,诗话著作因此而在后世目录学中被归于“诗文评”类;后者表现为讲述诗人诗作的故事或考征典实,这是构成“话”体诗学的史实因素,诗话因此而始终“体兼说部”。该文首先考察诗话与多种文体的渊源关系,其次考辨《唐宋分门名贤诗话》、《古今诗话》、《诗话总龟》,提出三书一体同源的看法,澄清了自宋人以来的一些误解,并比较其与《渔隐丛话》体制形态之异同。
关键词
话体诗学
《唐宋分门名贤诗话》
《古今诗话》
《诗话总龟》
Keywords
poetic theory in the form of 'hua'
compilation
of
categorized '
hua
' on poems
of
celebrities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ncient and contemporary '
hua
' on poem
collected works
of
'
hua
' on poems
分类号
I207.2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闻一多诗学理论与新诗形式的现代化建构
被引量:
1
2
作者
刘海波
魏建
机构
复旦大学中文系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99-101,共3页
文摘
在中国现代新诗学理论的现代化建构中,闻一多的诗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闻一多诗学的语言观首先区分了诗性语与实用语,由此确立现代诗学的本体论形式观,并进而确认现代诗的"有意味的形式"。闻一多提出的新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原则,是其诗学理论的现代语言观和形式观的具体实施。
关键词
闻一多
诗学理论
新诗形式
现代化建构
Keywords
Wen Yi-duo
poetic
s
theory
form
s
of
new verse
modern constructivism
分类号
I206.6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由“本色”到“妙悟”:两宋诗学发展的逻辑进程——以“焕发真识”诗人论为中心
被引量:
1
3
作者
梁道礼
汪沛
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24,共8页
文摘
与两宋政治文化由“外王”向“内圣”转换、思想焦点由“道统”向“道学”转换相呼应,两宋诗学发展也经历了由以艺术作品为中心的尚“本色”向以艺术家气质为中心的重“妙悟”的转换。转换引发了两宋诗学星转斗移式的重新建构。重新建构起来的诗学,由“焕发真识”的诗人论、“忘我忘象”的艺术观、“进技于道”的创作论三大理论支柱支撑。以“焕发真识”诗人论为中心的两宋诗学史上这次转换的灵感源泉、知识基础、理论取向、逻辑进程,对中国文学、中国文论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关键词
中国文论
宋代诗学
以禅喻诗
《沧浪诗话》
Keywords
Ch
in
ese literary
theory
poetic
s
in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Song Dynasty
chant
in
g a poem
in
form
of
in
cantation
分类号
I207.209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翻译:形式与内容的辨证统一
被引量:
2
4
作者
余锋
机构
集美大学外语教学部
出处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125-127,共3页
文摘
传统的翻译理论轻形式而重内容 ,强调“神似”。然而多元化的当代译论对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作了不同的诠释 ,诗学翻译理论强调形式本身的重要意义和两者之间的不可分离性 ,认为它们的关系是辨证的统一。
关键词
强调
翻译理论
形式和内容
译论
神似
统一
诠释
调形
多元化
重要意义
Keywords
form
content
dialectic unification
translation based on
poetic
translation
theory
分类号
H059 [语言文字—语言学]
H315.9 [语言文字—英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兼剂”与“正变”——明人论诗体互动
5
作者
方锡球
机构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
出处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0-93,共4页
基金
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唐诗学与诗变论--从前七子到叶燮"(07BZW041)的阶段性成果
文摘
弘治至康熙之际,诗论家们讨论了诗体互动对诗歌发展的意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王世贞"兼剂"求变说,谢榛的"裒精华"与"中正"之论,胡应麟论体格"博取"与"杂"用。主要术语是"剂"、"中正"、"体"、"格"、"博取"、"杂"等。
关键词
“诗变”原理
诗体互动
兼剂
裒精华
博取
Keywords
theory
of
the
"
poetic
Change"
in
teraction
of
poetic
form
s
"JianJi"
"Collect Essence"
"Full Access"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北宋“话”体诗学论辨
张海鸥
梁穗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闻一多诗学理论与新诗形式的现代化建构
刘海波
魏建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由“本色”到“妙悟”:两宋诗学发展的逻辑进程——以“焕发真识”诗人论为中心
梁道礼
汪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翻译:形式与内容的辨证统一
余锋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兼剂”与“正变”——明人论诗体互动
方锡球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