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宋“话”体诗学论辨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海鸥 梁穗雅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31,124,共7页
“话”体诗学批评兴于北宋,其传统有二:一是诗学批评传统,二是诗学叙事传统。前者表现为以诗人诗作诗艺为具体批评案例的诗学批评、艺术探讨,这是构成“话”体诗学的评论性因素,诗话著作因此而在后世目录学中被归于“诗文评”类;后者表... “话”体诗学批评兴于北宋,其传统有二:一是诗学批评传统,二是诗学叙事传统。前者表现为以诗人诗作诗艺为具体批评案例的诗学批评、艺术探讨,这是构成“话”体诗学的评论性因素,诗话著作因此而在后世目录学中被归于“诗文评”类;后者表现为讲述诗人诗作的故事或考征典实,这是构成“话”体诗学的史实因素,诗话因此而始终“体兼说部”。该文首先考察诗话与多种文体的渊源关系,其次考辨《唐宋分门名贤诗话》、《古今诗话》、《诗话总龟》,提出三书一体同源的看法,澄清了自宋人以来的一些误解,并比较其与《渔隐丛话》体制形态之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体诗学 《唐宋分门名贤诗话》 《古今诗话》 《诗话总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闻一多诗学理论与新诗形式的现代化建构 被引量:1
2
作者 刘海波 魏建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99-101,共3页
在中国现代新诗学理论的现代化建构中,闻一多的诗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闻一多诗学的语言观首先区分了诗性语与实用语,由此确立现代诗学的本体论形式观,并进而确认现代诗的"有意味的形式"。闻一多提出的新诗的"... 在中国现代新诗学理论的现代化建构中,闻一多的诗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建设性意义。闻一多诗学的语言观首先区分了诗性语与实用语,由此确立现代诗学的本体论形式观,并进而确认现代诗的"有意味的形式"。闻一多提出的新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原则,是其诗学理论的现代语言观和形式观的具体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诗学理论 新诗形式 现代化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本色”到“妙悟”:两宋诗学发展的逻辑进程——以“焕发真识”诗人论为中心 被引量:1
3
作者 梁道礼 汪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7-24,共8页
与两宋政治文化由“外王”向“内圣”转换、思想焦点由“道统”向“道学”转换相呼应,两宋诗学发展也经历了由以艺术作品为中心的尚“本色”向以艺术家气质为中心的重“妙悟”的转换。转换引发了两宋诗学星转斗移式的重新建构。重新建... 与两宋政治文化由“外王”向“内圣”转换、思想焦点由“道统”向“道学”转换相呼应,两宋诗学发展也经历了由以艺术作品为中心的尚“本色”向以艺术家气质为中心的重“妙悟”的转换。转换引发了两宋诗学星转斗移式的重新建构。重新建构起来的诗学,由“焕发真识”的诗人论、“忘我忘象”的艺术观、“进技于道”的创作论三大理论支柱支撑。以“焕发真识”诗人论为中心的两宋诗学史上这次转换的灵感源泉、知识基础、理论取向、逻辑进程,对中国文学、中国文论产生了实质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论 宋代诗学 以禅喻诗 《沧浪诗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形式与内容的辨证统一 被引量:2
4
作者 余锋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125-127,共3页
传统的翻译理论轻形式而重内容 ,强调“神似”。然而多元化的当代译论对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作了不同的诠释 ,诗学翻译理论强调形式本身的重要意义和两者之间的不可分离性 ,认为它们的关系是辨证的统一。
关键词 强调 翻译理论 形式和内容 译论 神似 统一 诠释 调形 多元化 重要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兼剂”与“正变”——明人论诗体互动
5
作者 方锡球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0-93,共4页
弘治至康熙之际,诗论家们讨论了诗体互动对诗歌发展的意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王世贞"兼剂"求变说,谢榛的"裒精华"与"中正"之论,胡应麟论体格"博取"与"杂"用。主要术语是"剂"... 弘治至康熙之际,诗论家们讨论了诗体互动对诗歌发展的意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王世贞"兼剂"求变说,谢榛的"裒精华"与"中正"之论,胡应麟论体格"博取"与"杂"用。主要术语是"剂"、"中正"、"体"、"格"、"博取"、"杂"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变”原理 诗体互动 兼剂 裒精华 博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