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宋文献与图像中孔子的衣冠形制及圣像建构
1
作者 王玲 王芙蓉 《服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20-327,共8页
在“君道-师道”易位背景下,孔子身份的认知与画像中的衣冠特征均发生了变化。以文献与图像中记录的孔子形象为研究对象,采用图像学、设计学等学科视角与方法,通过梳理衮冕与朝服服制的传承与演变,分析唐宋两代《衣服令》及相关历史文... 在“君道-师道”易位背景下,孔子身份的认知与画像中的衣冠特征均发生了变化。以文献与图像中记录的孔子形象为研究对象,采用图像学、设计学等学科视角与方法,通过梳理衮冕与朝服服制的传承与演变,分析唐宋两代《衣服令》及相关历史文献和图像资料,探讨其中衣冠形制与孔子所着衣冠表征的身份之间的联系。与汉代孔子像着儒服章甫为主的士儒身份不同,唐代孔子像的衣冠一改前制,主要为身着朝服或衮冕的“大司寇”“上公”“王”的形象。孔子圣像的建构过程,反映了唐宋两代在礼服制度上的承袭与演变。唐宋图像中孔子的衣冠形制,呈现出表达寓教为主和政治功能的图像学特征。这些特征对孔子“儒者”与“官吏”形象的符号化重构及多重身份传播,起到了关键的形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孔子像 衮冕 衣冠形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商隐诗技形成的社会文化考察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浅吟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9-176,207,共9页
从社会文化视角考察李商隐诗技形成的原因,可以发现李商隐的历史处境与文学创作之间有更深层次的关联:其诗堆积典故,来自当时社会由上而下的“以知识为外饰”的好尚,李商隐以写作幕府公文为出路,亦有追随公共风气的必要,这也影响了他的... 从社会文化视角考察李商隐诗技形成的原因,可以发现李商隐的历史处境与文学创作之间有更深层次的关联:其诗堆积典故,来自当时社会由上而下的“以知识为外饰”的好尚,李商隐以写作幕府公文为出路,亦有追随公共风气的必要,这也影响了他的诗作;其诗辞藻精美,是因为李商隐以结撰文辞的才华在幕府立足,有着钻研文字技巧性与游戏性的需求;而诗的曲折表意,和科举以诗取士“表意清晰”的创作要求相悖,体现着他在社会进取道路以外寻求的自我排遣。从社会文化视角考察诗人特定诗歌技艺的形成,可以关注到宏大历史中的个人境遇,进而对经典作品获得更加立体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商隐 诗歌技艺 用典 句法 晚唐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发现甘肃民乐县花红洞石窟“龟兹风格”壁画初探
3
作者 丁得天 周荣 王卫东 《敦煌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7-46,共10页
2023年新发现的甘肃民乐县花红洞石窟是一处小型石窟群,其中南区第2窟北壁残存有一幅横卷式壁画,内容为佛说法图及胁侍、供养菩萨。佛与胁侍菩萨的面容及其形象、画法均与克孜尔石窟同类题材高度近似,如佛像背光中“大雁衔环”的装饰图... 2023年新发现的甘肃民乐县花红洞石窟是一处小型石窟群,其中南区第2窟北壁残存有一幅横卷式壁画,内容为佛说法图及胁侍、供养菩萨。佛与胁侍菩萨的面容及其形象、画法均与克孜尔石窟同类题材高度近似,如佛像背光中“大雁衔环”的装饰图案,与克孜尔第123窟佛像背光中“大雁衔环”图案的位置、构图和配色几近一致,二者可能源于同一类粉本。个别装饰图案虽有来自河西本地和其他因素,但主体仍以龟兹风格为主,表明其可能直接受到龟兹晚期石窟的影响,据此将该窟及壁画的年代推定在8世纪左右,其来源可能是依照龟兹石窟的粉本绘制,或是来自西域龟兹地区的人物至河西地区开凿绘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红洞石窟 龟兹风格 大雁衔环 唐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白水马家川摩崖造像调查与初步研究
4
作者 景玉薇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9-115,共7页
马家川摩崖造像位于陕西省白水县雷牙镇先进村,现存摩崖组合造像3处、题记3组。造像手法分为线刻和浅浮雕两种。其中3号造像保存较好,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天王像。通过与长安、洛阳地区佛教造像的对比分析,可知1、2号年代为7世纪末至8... 马家川摩崖造像位于陕西省白水县雷牙镇先进村,现存摩崖组合造像3处、题记3组。造像手法分为线刻和浅浮雕两种。其中3号造像保存较好,为一佛二菩萨二弟子二天王像。通过与长安、洛阳地区佛教造像的对比分析,可知1、2号年代为7世纪末至8世纪初,3号造像年代亦为7世纪后半叶。该发现对研究关中东部地区唐代佛教造像的传播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白水县 马家川摩崖造像 唐代 长安样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唐至元初绘画作品中“单肩包”的样式、功能及其发展的社会因素
5
作者 邓莉丽 《艺术设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1-47,共7页
在中国服饰史上,与腰间悬挂系结的荷包、荷囊等小型包具相比,可供肩挎的、现代意义上的包则出现得较晚,元代之前几乎没有实物发现。文章基于晚唐至元初的绘画作品,从使用者身份的角度,探讨了这一时期的“单肩包”,具体又包括“单肩挎包... 在中国服饰史上,与腰间悬挂系结的荷包、荷囊等小型包具相比,可供肩挎的、现代意义上的包则出现得较晚,元代之前几乎没有实物发现。文章基于晚唐至元初的绘画作品,从使用者身份的角度,探讨了这一时期的“单肩包”,具体又包括“单肩挎包”及“斜挎包”的样式及功能。在此基础上,我们分析了促使其发展的社会因素,认为其发展与传教之需求密切相关,同时也是丝路之宗教文化、胡汉文化交流的产物;除此,亦受到蒙元游牧民族服饰文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唐至元初 单肩包 使用者 样式与功能 社会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国维《唐五代二十家词》稿本考论
6
作者 梁帅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4-47,共14页
光绪三十四年夏,王国维以藏书为基础编纂了《唐五代二十家词》。手稿于其生前并未付梓,至编纂《海宁王忠悫公遗书》时,赵万里才在王氏遗稿中检得。在校勘中,王国维对汲古阁所刻词多有效仿,欲求全帙的想法十分明显。由于王国维仅预备作... 光绪三十四年夏,王国维以藏书为基础编纂了《唐五代二十家词》。手稿于其生前并未付梓,至编纂《海宁王忠悫公遗书》时,赵万里才在王氏遗稿中检得。在校勘中,王国维对汲古阁所刻词多有效仿,欲求全帙的想法十分明显。由于王国维仅预备作研读之需而无出版之意,书中不仅多有不合校勘体例的现象,且出现了大量传世文本的异文。赵万里对手稿重加校理,然屡有违背王氏原意处。吴昌绶也对自辑录词十分关注,得其支持,王国维重新辑录《南唐二主词》。《唐五代二十家词》早于《词录》《人间词话》。《词录》不仅与《唐五代二十家词》编纂呈现出联动关系,书中所录书册的版本、叙录亦与之有关。《唐五代二十家词》为《人间词话》提供了重要理论支点与论说背景,并影响到后者的撰写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国维 《唐五代二十家词》手稿 《南唐二主词》 《词录》 《人间词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绕唐五代诗格中“势”论的诸问题 被引量:11
7
作者 巩本栋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5-102,共8页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唐五代诗格中的“势”论,有其特定的理论渊源。“势”的含义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尤其是被兵家借用为兵法概念,即兵“形势”和兵“技巧”以后,遂进而影响到东汉以后的书论,意谓字体的形状和结体的态势...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重要范畴之一,唐五代诗格中的“势”论,有其特定的理论渊源。“势”的含义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尤其是被兵家借用为兵法概念,即兵“形势”和兵“技巧”以后,遂进而影响到东汉以后的书论,意谓字体的形状和结体的态势;影响到文论,即指文章的风格。至唐王昌龄撰为《诗格》,提出“十七势”等诗学概念,则谓诗歌创作中的运思和意脉的流转变化。至于皎然《诗式》、齐己《风骚旨格》、僧神《诗格》等,虽借用禅宗话头,巧立名目,然其所谓“势”论,也大抵与王昌龄相近,而与禅学中的“势”并无深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格 意脉 兵法 禅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说闻一多“诗唐”说 被引量:2
8
作者 阎琦 刘欢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3-57,共5页
闻一多"诗唐"说的含义要从唐诗的创作、流布和欣赏以及诗人的社会地位等诸多环节去诠释。唐人创作诗歌,处于一种完全自觉、"不写诗,无以言"的状态。而唐诗的流布和欣赏则是社会化了的,在此基础上,诗人为全社会所拥... 闻一多"诗唐"说的含义要从唐诗的创作、流布和欣赏以及诗人的社会地位等诸多环节去诠释。唐人创作诗歌,处于一种完全自觉、"不写诗,无以言"的状态。而唐诗的流布和欣赏则是社会化了的,在此基础上,诗人为全社会所拥戴。"诗唐"说有巨大的理论启示意义,其一就是促使我们重新评估晚唐诗。以"诗唐"的观点,初唐是诗歌由齐梁到唐的过渡期,盛唐是诗歌的全盛期,中唐是诗歌的中兴期,而晚唐则是"诗唐",即唐诗社会化的完成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闻一多 唐诗 “诗唐”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盛唐集贤学士之文学地位与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胡旭 李芸华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0-118,共9页
唐开元中期崇儒重文,以张说、张九龄等为中心的集贤学士地位崇高,文学活动十分频繁。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京城文坛,成为文学创作的核心。然而到了开元后期及天宝年间,随着意识形态上的慕道用法,文学之士风光不再,集贤院也不再是文学... 唐开元中期崇儒重文,以张说、张九龄等为中心的集贤学士地位崇高,文学活动十分频繁。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整合了京城文坛,成为文学创作的核心。然而到了开元后期及天宝年间,随着意识形态上的慕道用法,文学之士风光不再,集贤院也不再是文学中心,京城的文学队伍因之而变得松散。集贤学士显赫之时,上与帝王显贵游宴雅集,下与聚集于京师的各地才俊往还酬唱,促进了雅俗诗风的交融,使文学创作向更高的层次推进,于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特质的形成,意义重大。集贤学士在为文方面普遍崇雅黜浮,强调气益雄浑,对中唐古文运动的影响非常深刻。而且,一些位居中枢的集贤学士,培养、选拔了一批文学新人,为中唐文体文风的变革奠定了基础。盛唐文学的内容、风格及成因,与集贤学士的创作和影响皆有着某种程度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贤学士 文学中心 雅俗诗风 唐文三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唐文人社会角色的变迁及其特征 被引量:9
10
作者 马自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8-64,共7页
士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社会角色。唐前士人的社会角色经历了曲折的变化。唐代士人社会角色的变迁是与唐代社会政治的变迁紧密相连的。儒士、文人和官僚的三位一体,构成了唐代文人的基本面貌。从社会身分的角度看,活跃在唐代社会政治文... 士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社会角色。唐前士人的社会角色经历了曲折的变化。唐代士人社会角色的变迁是与唐代社会政治的变迁紧密相连的。儒士、文人和官僚的三位一体,构成了唐代文人的基本面貌。从社会身分的角度看,活跃在唐代社会政治文化生活中的几种社会角色,基本上可说是郎官、翰林学士、谏官、幕僚、州官等等。这几类人中,除了翰林学士是新产生的一种社会角色外,其他几类基本上是在原有的官僚体制格局中略作调整;但郎官、幕僚和州郡官之流在社会政治和文化活动中尤为活跃,所起的作用也更加明显。科举和入幕,特别是科举,成为士人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转换社会角色的两大基本途径。大多数士人都走过这条坎坷不平之路。而科举和入幕的共存,集中体现了唐代士人社会角色变迁的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士人 唐代文人 中唐文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唐西域记》动相补语“已”的分布特点及语体的相关性考察 被引量:5
11
作者 宋晓蓉 徐天云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2期129-133,共5页
通过对《大唐西域记》中"已"表示完结和完成两种动相补语的数量特点进行统计,总结《大唐西域记》的篇章结构方式及动相补语"已1""已2"的频次分布特点,分析《大唐西域记》动相补语"已"的篇章分... 通过对《大唐西域记》中"已"表示完结和完成两种动相补语的数量特点进行统计,总结《大唐西域记》的篇章结构方式及动相补语"已1""已2"的频次分布特点,分析《大唐西域记》动相补语"已"的篇章分布特点形成原因:不同的篇章结构方式与语体表达具有密切联系;语体对动相补语"已"的使用具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唐西域记》 动相补语“已” 叙事语体 说明语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的任侠风气与文学创作 被引量:6
12
作者 汪聚应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7-64,共8页
唐代任侠风气构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学一文化现象,并在创作本体与主体两个文化层面上影响了文学创作。任侠风气中表现出的对于勇武豪爽、建功立业、自由享乐等人生理想的追求,参与了文人人格理想、生活理想和审美理想的构建。他们将侠作为... 唐代任侠风气构成了一种重要的文学一文化现象,并在创作本体与主体两个文化层面上影响了文学创作。任侠风气中表现出的对于勇武豪爽、建功立业、自由享乐等人生理想的追求,参与了文人人格理想、生活理想和审美理想的构建。他们将侠作为一种审美意象,寄托自己的理想、抒发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形成颇具时代文化精神的审美情趣,并由此带来了初盛唐诗歌创作的勃兴、咏侠诗风的高涨和中晚唐豪侠小说创作的繁荣。为唐代文学赋予了新的文学内涵和文化精神,使侠文化在唐代得到了总结提高和发展创变,完成了中国侠由史家立传到文人歌咏的过渡,在中国侠文化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文化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任侠风气 诗歌创作 传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贾岛现象与“晚唐体” 被引量:3
13
作者 孙鸿亮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32-37,共6页
"贾岛现象"体现了一个时代末期大众诗人的创作心态,其创作趣尚集中体现为不染尘念的孤寂情怀和清新尖巧的艺术锤炼。这种创作趣尚影响了北宋初期的文学,但北宋初期的"晚唐体"却不等同于晚唐诗风。北宋初期的时代特... "贾岛现象"体现了一个时代末期大众诗人的创作心态,其创作趣尚集中体现为不染尘念的孤寂情怀和清新尖巧的艺术锤炼。这种创作趣尚影响了北宋初期的文学,但北宋初期的"晚唐体"却不等同于晚唐诗风。北宋初期的时代特征与晚唐有着质的区别,北宋初期的"晚唐体"作家的精神面貌也不是苦闷孤寂。不能把"晚唐体"简单地视为承袭晚唐诗风,它是唐诗向宋诗过渡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 贾岛 晚唐诗风 “晚唐体” 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绸之路中中国艺术风格和审美意识的嬗变——以汉唐乐舞为例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丽萍 程金城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1年第3期193-201,共9页
中国艺术的演变发展受到丝绸之路的深远影响,在与异域的交流互融中体现出博大胸襟、恢宏气派和具有东方特质的艺术风格,形成世界艺术史上的中国特色及东亚艺术传统。乐舞是丝绸之路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汉代和唐代出现繁盛... 中国艺术的演变发展受到丝绸之路的深远影响,在与异域的交流互融中体现出博大胸襟、恢宏气派和具有东方特质的艺术风格,形成世界艺术史上的中国特色及东亚艺术传统。乐舞是丝绸之路文化艺术交流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汉代和唐代出现繁盛的局面,其交融创新而生成独特风格的文化遗存在画像砖石、佛教壁画等艺术图像中有突出反映。汉唐乐舞以"飞动"为精髓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意识,影响到绘画、雕塑、书法等艺术领域,使中国古典艺术浸染了"舞蹈的意味",在艺术史和美学史上有特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之路 汉唐乐舞 审美风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宋词的“南唐范式”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兆鹏 胡玉尺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7-113,共7页
"南唐范式"是唐宋词中有别于"花间范式""东坡范式""清真范式"三大创作范式的一种抒情范式,它起源于五代时期词人韦庄,定型于南唐李煜,而造极于北宋之世,对词体发展的进程产生了极大影响,是真... "南唐范式"是唐宋词中有别于"花间范式""东坡范式""清真范式"三大创作范式的一种抒情范式,它起源于五代时期词人韦庄,定型于南唐李煜,而造极于北宋之世,对词体发展的进程产生了极大影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人士大夫之词。"南唐范式"善于书写人生痛苦,善于书写自我的真情实感,常书写怀旧、离别、相思、漂泊等有关内心感受的题材,同时还具备深情美、质朴美、真切美、悲剧美等审美价值。唐宋词的"南唐范式"成就了宋词一代之文学,在词史上有着极为关键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词 抒情范式 南唐 李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殿堂型木构架抗侧力性能影响参数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娟 许刃文 +1 位作者 张熙铭 杨庆山 《土木与环境工程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8-59,共12页
唐代殿堂型木结构是中国最早的木结构建筑遗存,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为深入研究此类木构架的抗侧力性能,建立了经模型试验验证的唐代殿堂型木结构单间四柱空间木构架精细化有限元模型,探究斗栱梁架一体化铺作层构造,... 唐代殿堂型木结构是中国最早的木结构建筑遗存,具有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研究价值。为深入研究此类木构架的抗侧力性能,建立了经模型试验验证的唐代殿堂型木结构单间四柱空间木构架精细化有限元模型,探究斗栱梁架一体化铺作层构造,柱脚管脚榫、柱头馒头榫等弱连接节点形式以及竖向荷载大小和位置对木构架滞回耗能及抗侧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平往复荷载作用下,唐代殿堂型木构架表现为摇摆抬升,其水平位移以柱架层的水平位移为主,滞回曲线呈“S”形,具有明显的“捏缩”效应,两端较饱满,正反接近对称。木构架初始抗侧刚度最大,随位移增大退化明显。铺作层为刚度较大的水平结构层,其横梁联系存在一定的冗余度。柱脚管脚榫及柱头馒头榫均可增强木构架的滞回耗能及抗侧力,但两者发挥作用的阶段不同。竖向荷载越大,木构架的滞回耗能越大,水平抗侧力也越大;其作用位置在一个柱径长度内偏移对木构架的滞回耗能及抗侧力性能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殿堂型木构架 铺作层 滞回耗能 抗侧力性能 参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诗话的文体观念 被引量:8
17
作者 党圣元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9-49,共11页
明代诗话作为历代诗话及明代诗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极为丰富的文体史料。其中所体现的文体观念包括本色与当行、拟体与效体、得体与失体、定体与大体、唐宋诗之争与唐宋体之辨、初盛中晚与四唐辨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与一代有一代之... 明代诗话作为历代诗话及明代诗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极为丰富的文体史料。其中所体现的文体观念包括本色与当行、拟体与效体、得体与失体、定体与大体、唐宋诗之争与唐宋体之辨、初盛中晚与四唐辨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与一代有一代之文体、诗派与体派等诸多方面,形成了系统的文体学理论体系。这可以说是明代文体集大成之说的有力证明,在明代诗学史和明代文体批评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诗话 本色当行 拟体效体 得体失体 唐体宋体 一代有一代之文体 体与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诗本事与宋代早期诗话 被引量:7
18
作者 余才林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5-60,共6页
宋代早期诗话自唐诗本事演化而来。一方面,诗话明显继承本事的形式,二者体制格调相近,叙事类型趋同。另一方面,诗话逐渐偏离本事的体式,证事变异,议论提升,诠事扩展。宋代早期诗话与唐诗本事的复变关系体现了唐诗本事的学术化发展。
关键词 唐诗本事 诗话 证事 议论 诠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儒家诗论及其基本范畴——兼论儒家诗教观念对唐人诗论与创作的巨大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钱志熙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6-134,共9页
唐代诗歌创作繁荣,诗学理论自具体系,主要是依据儒家诗论一系来发展,其中又分复古与格式两派。在理论上,唐人强调政教,但其立足点则在吟咏性情变风理论上。同时六义、比兴、采诗,也都是唐人儒家诗论的核心,直接对创作发生影响。唐人诗... 唐代诗歌创作繁荣,诗学理论自具体系,主要是依据儒家诗论一系来发展,其中又分复古与格式两派。在理论上,唐人强调政教,但其立足点则在吟咏性情变风理论上。同时六义、比兴、采诗,也都是唐人儒家诗论的核心,直接对创作发生影响。唐人诗歌思想的明确,实是唐诗艺术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诗论 唐代诗论 风雅 六义 比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问答体蒙书编撰考察--以《武王家教》为中心 被引量:11
20
作者 金滢坤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41-152,共12页
《武王家教》是中国古代很有特点的一部家训类蒙书,从它的编撰体例中,可以较好地认识唐代问答体的历史渊源、问答体在蒙书编撰中的使用情况,以及数字冠名分类等相关问题。《武王家教》中采用的“武王问太公”问答体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武王家教》是中国古代很有特点的一部家训类蒙书,从它的编撰体例中,可以较好地认识唐代问答体的历史渊源、问答体在蒙书编撰中的使用情况,以及数字冠名分类等相关问题。《武王家教》中采用的“武王问太公”问答体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其一,第一至四问采用连续两级问对,引出“十恶”到“十狂”等十三类问题,以太公对答的形式,摘引、摘编相关典籍、流行俗语中的诸种不当、不雅行为,以数字冠名事类,分类罗列。其二,第五至六问采用单级问对,但对答形式采用蒙书编撰常用的“家教体”,即四至六言对偶句,对前四问相关对答进行总结和提升。其三,最后两问对答之间,夹杂了“经典摘编”和“借名经典云”的内容,对此前相关对答的不足进行补充。《武王家教》问答体远受《六韬》之“十盗”相关句式影响,近习《辩才家教》《杂抄》问答体。唐代问答体蒙书编撰具有多样性,丰富了蒙书、家训的编撰形式和内容,大大提高了童蒙教育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问答体 蒙书编撰 《武王家教》 数字冠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