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聂景孺《樱花馆日本诗话》考论
1
作者 蔡毅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0-108,共9页
聂景孺的《樱花馆日本诗话》是中国诗话史上唯一一部关于日本汉诗的专论。作者1914年留学日本时,收集了117名日本汉诗人的作品247首,74联,分别录入110则诗话,并加以品评。本文对该书的作者身世、全书构成、资料来源以及编撰特色做了全... 聂景孺的《樱花馆日本诗话》是中国诗话史上唯一一部关于日本汉诗的专论。作者1914年留学日本时,收集了117名日本汉诗人的作品247首,74联,分别录入110则诗话,并加以品评。本文对该书的作者身世、全书构成、资料来源以及编撰特色做了全面考察,指出作者为中国读者展示了一幅明治汉诗坛丰富多彩的画卷,但作品采纳较为随意,审美倾向较为保守,特别是对所收诗作擅自做了大量改动,却从未明言,这一点须加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聂景孺 《樱花馆日本诗话》 明治汉诗 擅自改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部分汉族人群MYH9多态性与终末期肾病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石理华 刘乾 +6 位作者 刘沙 梁彦军 赵国平 李瑛 胡役兰 李辉 魏茂提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9-82,89,共5页
目的:探索我国部分汉族人群非肌性肌球蛋白9(MYH9)基因第22号外显子与24号外显子间基因序列多态性与终末期肾病(ESRD)的关系。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180例ESRD患者,并选择同期体检118例作为对照人群。采用PCR后... 目的:探索我国部分汉族人群非肌性肌球蛋白9(MYH9)基因第22号外显子与24号外显子间基因序列多态性与终末期肾病(ESRD)的关系。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180例ESRD患者,并选择同期体检118例作为对照人群。采用PCR后测序策略检测MYH-9基因多态性,运用Phase2.0软件计算多态性位点连锁关系,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分析采用网络AliBaba2软件完成。结果:采用双向测序共发现8个基因片段多态性位点,其中5个为新发多态性位点,3个为以前报道的多态性位点。新发多态性位点中,有2个多态性位点(G489A和A616C)位于MYH9基因第23内含子中。关联研究发现,G489A仅存在于ESRD患者中,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别(P=0.013),该结果提示该基因转换可能是危险因素。以前文献报道的Rs4821480(MYH9-92)、Rs2032487(MYH9-273)及Rs4821481(MYH9-787)未见与ESRD相关。连锁分析结果显示TCTCGGAT为最常见连锁形式,但ESRD人群该连锁基因型频率稍低于对照组,而TCTCGGCT和TCTCAGAT在ESRD人群出现频率较对照人群高。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分析,MYH9基因第23内含子的野生型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数量少于基因突变后的数量。结论:我国汉族人群MYH9基因23内含子附近基因序列的多态性及其连锁关系可能与ESRD发生、进展相关,该基因可能通过基因突变造成该区域转录因子结合位点数量改变来影响疾病的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末期肾病(ESRD) 非肌性肌球蛋白重链ⅡA(MYH9)多态性 汉族人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宗宋诗派对韩愈及其诗歌的新阐释 被引量:3
3
作者 朱易安 程彦霞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5-95,共11页
晚清宗宋诗派以苏轼、黄庭坚为发始,将宋诗的体派传统上溯至韩愈,再由韩愈推源至杜甫,从而完成了唐宋一体的诗学思想的构建,打破了明以来诗坛崇尚盛唐的主流局面,重新确立了韩愈在诗歌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同时宗宋诗派对韩愈诗歌中... 晚清宗宋诗派以苏轼、黄庭坚为发始,将宋诗的体派传统上溯至韩愈,再由韩愈推源至杜甫,从而完成了唐宋一体的诗学思想的构建,打破了明以来诗坛崇尚盛唐的主流局面,重新确立了韩愈在诗歌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同时宗宋诗派对韩愈诗歌中折射出来的儒家正统思想、人格魅力以及诗歌风格进行了新的阐释,赋予了韩愈及其诗歌较为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时代精神。宗宋诗派对韩愈及其诗歌多层面的阐释,不仅凸显了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也使韩愈的儒家生命哲学的价值在晚清内忧外患的特定语境中重新彰显出来,从而也传达了宗宋诗人求变求新的诗学主张以及关怀现实的忧患意识和除弊去疾的革新意识。可以说,宗宋诗人是通过对韩愈诗歌的阐释来张扬自己的诗学观念和政治理念的,而韩愈诗歌则因宗宋诗人的阐扬而有了新的意义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宗宋诗派 韩愈 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末思想嬗变对《伤寒杂病论》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徐一慧 张维波 +3 位作者 黄涛 韩彬 王广军 王瑞红 《医学与哲学(A)》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6-67,共2页
汉末是两汉经学向魏晋玄学过渡的时期,有清通简要、得意忘言、务实求真等时代特点,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神仙之风对医学的影响。从思想嬗变的角度,对中医巨著《伤寒杂病论》的行文风格、方法原则、学术思想等诸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对... 汉末是两汉经学向魏晋玄学过渡的时期,有清通简要、得意忘言、务实求真等时代特点,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神仙之风对医学的影响。从思想嬗变的角度,对中医巨著《伤寒杂病论》的行文风格、方法原则、学术思想等诸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对其时代背景研究的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末 思想嬗变 《伤寒杂病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西方情诗的巧合 被引量:3
5
作者 徐艳萍 杨跃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6期162-165,共4页
比较文学超越民族和语言的视野,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的文学为研究对象。爱是上帝,它是人类所共有的情感,对爱的表述自然灵犀相通,有诸多相似之处。本文将汉乐府诗《上邪》,东方的爱情绝唱,和英国诗人罗伯特·彭斯的《红红的玫... 比较文学超越民族和语言的视野,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的文学为研究对象。爱是上帝,它是人类所共有的情感,对爱的表述自然灵犀相通,有诸多相似之处。本文将汉乐府诗《上邪》,东方的爱情绝唱,和英国诗人罗伯特·彭斯的《红红的玫瑰》,西方的经典爱情诗,加以对比,两两相权,分析这两首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时代却堪称姊妹篇的情诗佳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乐府诗 苏格兰方言 民歌 爱情绝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代边塞诗人的汉代情结 被引量:9
6
作者 任文京 《河北学刊》 2003年第2期116-120,共5页
唐代边塞诗人在诗中多次提到汉代及汉代军事英雄,语言学意义上的解释不能说明其本质,这是唐代边塞诗人浓郁的汉代情结,是他们对泱泱大汉精神的深情呼唤。作为一种时代文化心理,它反映了深刻的文化背景和厚重的历史意识。
关键词 唐诗 边塞诗人 汉代情结 文化心理 文化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湘政治群体之崛起与湖湘区域文化之自觉--论王闿运对汉魏六朝诗派之建构 被引量:4
7
作者 吴怀东 马玉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97-208,共12页
咸丰九年(1859)王闿运旅居京师与汉魏六朝派同人共同钞选《八代诗选》,这一文学活动不仅是此派人物提倡汉魏六朝诗的重要标志,更因与湘籍士人同列"肃党"的政治幕僚身份,使得《八代诗选》的编纂明显昭示出彼时京师湖湘文人群... 咸丰九年(1859)王闿运旅居京师与汉魏六朝派同人共同钞选《八代诗选》,这一文学活动不仅是此派人物提倡汉魏六朝诗的重要标志,更因与湘籍士人同列"肃党"的政治幕僚身份,使得《八代诗选》的编纂明显昭示出彼时京师湖湘文人群体强烈的地域认同、政治热情和诗歌理想。此后,湖湘士人更是在科举、学术、诗文、从祀文庙等广泛的领域以求文化上的奋进和自信。以王闿运为核心的汉魏六朝派诗人则建立了由王夫之、魏源到邓辅纶和湘绮本人的诗脉传承谱系。而此种种诗学和文化领域的努力,显然存在更深刻的背景,即在平定太平天国过程中湖湘士人群体的崛起以及随之而来的对湖湘文化传统之自觉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阁运 汉魏六朝诗派 政治群体 区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末魏晋诗人的时空慨叹 被引量:2
8
作者 田彩仙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48-152,共5页
汉末魏晋诗歌重思辨,善于从时空的高度探讨人生的意义,追寻生命的本源。从《古诗十九首》到建安、正始诗歌,诗中充满了对人生苦短、时流倏忽的慨叹,诗歌风格苍凉而幽愤。及至东晋,王羲之、陶渊明用对自然人生的彻悟和特有的审美观... 汉末魏晋诗歌重思辨,善于从时空的高度探讨人生的意义,追寻生命的本源。从《古诗十九首》到建安、正始诗歌,诗中充满了对人生苦短、时流倏忽的慨叹,诗歌风格苍凉而幽愤。及至东晋,王羲之、陶渊明用对自然人生的彻悟和特有的审美观稀释了人生短暂带来的痛苦,时空意识逐渐趋向和谐、宁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末魏晋诗歌 时空慨叹 《古诗十九首》 阮籍 陶渊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韩诗之变与苏诗的变中之变——论苏轼对韩愈诗歌的承传创变与宋代新诗格的确立 被引量:3
9
作者 谷曙光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7-94,共8页
从艺术创新的角度考察苏轼对韩愈诗歌的承传创变,揭示韩诗之变与苏诗“变中之变”的关捩点皆“以文为诗”。作为诗歌革故鼎新的一大法门,“以文为诗”在苏轼手中得到了新拓展。苏轼对韩诗承袭因革的背后尚有深层的诗学意义。有别于丰神... 从艺术创新的角度考察苏轼对韩愈诗歌的承传创变,揭示韩诗之变与苏诗“变中之变”的关捩点皆“以文为诗”。作为诗歌革故鼎新的一大法门,“以文为诗”在苏轼手中得到了新拓展。苏轼对韩诗承袭因革的背后尚有深层的诗学意义。有别于丰神韵度的唐诗,典型意义的宋诗是一种以思理筋骨见长的新诗格,新诗格在苏、黄手中得以定型确立;而这,与他们借鉴韩愈的“以文为诗”有一定的艺术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诗 苏诗 唐宋诗流变 以文为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与生态思想——重读斯奈德译寒山诗 被引量:16
10
作者 耿纪永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90-94,124,共6页
美国生态诗人加里.斯奈德因热爱中国文化并翻译了唐代诗僧寒山而为中国研究者所熟知。斯奈德对寒山诗的翻译一方面体现了他关注地方感和生态区域的生态思想,同时塑造和修正了他生态思想中的某些方面,如荒野观念,并成为他融合佛禅与生态... 美国生态诗人加里.斯奈德因热爱中国文化并翻译了唐代诗僧寒山而为中国研究者所熟知。斯奈德对寒山诗的翻译一方面体现了他关注地方感和生态区域的生态思想,同时塑造和修正了他生态思想中的某些方面,如荒野观念,并成为他融合佛禅与生态观念的开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寒山诗 加里·斯奈德 生态 佛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儒《诗》说之演变——从《孔子诗论》《周南·汉广》篇的本义说起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山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9-55,共7页
据竹简《孔子诗论》对《汉广》篇的论述 ,《周南·汉广》并不是什么爱情诗 ,而是一首告诫周家子弟不要追求江汉游女的篇章 ,由此推测 ,诗篇应作于西周中晚期。以《孔子诗论》对《汉广》的论述为基准 ,进而检讨两汉今古《诗》说 ,认... 据竹简《孔子诗论》对《汉广》篇的论述 ,《周南·汉广》并不是什么爱情诗 ,而是一首告诫周家子弟不要追求江汉游女的篇章 ,由此推测 ,诗篇应作于西周中晚期。以《孔子诗论》对《汉广》的论述为基准 ,进而检讨两汉今古《诗》说 ,认为《毛诗序》应为东汉学者在名教要求下杂抄、改造今文家言的产物 ,前人卫宏作《毛诗序》的说法是应予重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诗论》 《汉广》本义 创作时代 汉儒诗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代铜镜铭文中的七言诗 被引量:6
12
作者 胡淑芳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81-484,共4页
汉代铜镜铭文中存在着不少七言诗。这些诗歌,不仅宋代以后的考古学著作时加收录,而且,明人已经将其编入汉代文集中。考察汉代铜镜铭文中的七言诗可以发现,不少诗歌句句押韵,其结构形式已相对固定,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判定东汉以前七言诗已... 汉代铜镜铭文中存在着不少七言诗。这些诗歌,不仅宋代以后的考古学著作时加收录,而且,明人已经将其编入汉代文集中。考察汉代铜镜铭文中的七言诗可以发现,不少诗歌句句押韵,其结构形式已相对固定,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判定东汉以前七言诗已基本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铜镜铭文 七言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六代导演作品的审美高度与哲理思辨——以王超的《日日夜夜》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袁庆丰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23-131,286,共9页
穷人暴富的低端故事不是《日日夜夜》的重点,编导只是借助了当下社会的热点现象和人们渴望的财富问题,关注讨论了一个哲学领域的问题:有了钱以后会怎样?财富真的能改变人的道德观念和命运吗?作为人类命运的个案展示,影片的叙事不仅体现... 穷人暴富的低端故事不是《日日夜夜》的重点,编导只是借助了当下社会的热点现象和人们渴望的财富问题,关注讨论了一个哲学领域的问题:有了钱以后会怎样?财富真的能改变人的道德观念和命运吗?作为人类命运的个案展示,影片的叙事不仅体现出汉民族文化的沉重底蕴,而且在伦理层面对禁忌(乱伦)和情欲的拷问与表述,也具备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艺术价值。而所有这些,都是在有意强调的自然背景、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中展开体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命运 低端叙事 高端叙事 禁忌 乱伦 汉民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梵志、寒山佛理劝善诗的异同 被引量:3
14
作者 朱炯远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2-45,共4页
唐代诗僧王梵志、寒山最青睐、擅长佛理劝善诗,且佛理劝善诗亦最能体现他们的创作特色。王梵志的佛理劝善诗,主要具有平民化特色;而寒山的佛理劝善诗,更多具有文人化倾向,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区别。如果仅认定王、寒两人同属唐代白话诗派,... 唐代诗僧王梵志、寒山最青睐、擅长佛理劝善诗,且佛理劝善诗亦最能体现他们的创作特色。王梵志的佛理劝善诗,主要具有平民化特色;而寒山的佛理劝善诗,更多具有文人化倾向,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区别。如果仅认定王、寒两人同属唐代白话诗派,而对两人之间的细部区别不加关注,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梵志 寒山 佛理劝善诗 平民化 文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乐府挽歌歌辞考论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莉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1-65,共5页
汉乐府中存有一些当时用于演唱的挽歌曲目,如《薤露》、《蒿里》、《梁父吟行》等。这些挽歌歌辞能够在丧葬活动中实际演唱的情况,一改先秦"禁乐"的丧葬制度,佐证了汉代挽歌送葬的丧葬礼制。汉代挽歌之所以能够纳入丧葬礼制中... 汉乐府中存有一些当时用于演唱的挽歌曲目,如《薤露》、《蒿里》、《梁父吟行》等。这些挽歌歌辞能够在丧葬活动中实际演唱的情况,一改先秦"禁乐"的丧葬制度,佐证了汉代挽歌送葬的丧葬礼制。汉代挽歌之所以能够纳入丧葬礼制中,一是与董仲舒提出新的儒家礼乐观有关,他否定旧礼,为民间存在的丧仪风俗争得了合法地位;二是因为汉代挽歌具有一定的仪式功能,如安慰死者,规范活人的行为,维护上下尊卑的秩序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乐府 挽歌歌辞 由俗入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关雎》的阐释史看先秦两汉诗学 被引量:8
16
作者 尚学锋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8-43,共6页
上博简《诗论》用“以色喻于礼”评论《关雎》一诗 ,揭示了一个因情制礼的主题。其所运用的引申譬喻、联想感悟的阐释方式 ,体现了自由独立的文化创造精神 ,是对西周王官之学的突破。西汉三家诗派鉴于西汉初期后妃干政的史实 ,以说诗干... 上博简《诗论》用“以色喻于礼”评论《关雎》一诗 ,揭示了一个因情制礼的主题。其所运用的引申譬喻、联想感悟的阐释方式 ,体现了自由独立的文化创造精神 ,是对西周王官之学的突破。西汉三家诗派鉴于西汉初期后妃干政的史实 ,以说诗干预时政 ,释《关雎》为刺诗 ,他们对《关雎》的阐释是对《诗论》的不断引申发挥 ,逐渐将其意义确定在帝王后妃上 ,同时还显露出历史化的阐释倾向。毛诗学派不采用刺诗说而用历史化的方式解诗。《毛诗序》理论和资料来源广泛 ,但其阐释观点与学术精神却与先秦儒家越来越远。《毛诗序》应是东汉的作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雎》 阐释史 先秦 两汉 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北朝及隋代乐府官署演变考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怀荣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53-59,共7页
南朝乐府官署与东晋一脉相承而略有变化 ,这一时期 ,民间清商新声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期 ,不仅在实际生活及朝廷礼乐活动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而且对文士创作的影响有更加显著。北朝乐府官署的设置基本仿效南朝而略有变化 ,隋代乐府官... 南朝乐府官署与东晋一脉相承而略有变化 ,这一时期 ,民间清商新声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期 ,不仅在实际生活及朝廷礼乐活动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位置 ,而且对文士创作的影响有更加显著。北朝乐府官署的设置基本仿效南朝而略有变化 ,隋代乐府官署的设置则与魏和西晋基本一致 ,但自北魏起 ,在这一向回归传统的表面现象下 ,乐府歌诗在音乐上均明显受到胡乐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府 歌诗 清商乐 胡乐 南北朝 隋代 官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韩愈诗歌创作的艺术渊源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立增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6-59,共4页
 韩愈诗歌创作的成功,与他转益多师的精神有关。韩诗的艺术渊源主要是:《诗经》及汉魏古诗;屈骚、汉赋及神话传说、笔记杂传;鲍照、谢灵运、陶渊明及《文选》;陈子昂、李白、杜甫和孟郊等。韩愈在学习前人的同时,能推陈出新,积极进行...  韩愈诗歌创作的成功,与他转益多师的精神有关。韩诗的艺术渊源主要是:《诗经》及汉魏古诗;屈骚、汉赋及神话传说、笔记杂传;鲍照、谢灵运、陶渊明及《文选》;陈子昂、李白、杜甫和孟郊等。韩愈在学习前人的同时,能推陈出新,积极进行艺术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愈 诗歌创作 艺术渊源 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东汉末年传统才性观的危机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昆生 张娟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05-111,共7页
才性问题作为汉末探寻理想人物素质标准的公众话题,历史渊源久远。它在汉武帝时期因董仲舒人性论对政治人物的设想而深化,并因汉末士大夫、太学生反对外戚宦官专权的社会冲突体现了传统才性观的危机而诱生对传统才性观与现实矛盾的理论... 才性问题作为汉末探寻理想人物素质标准的公众话题,历史渊源久远。它在汉武帝时期因董仲舒人性论对政治人物的设想而深化,并因汉末士大夫、太学生反对外戚宦官专权的社会冲突体现了传统才性观的危机而诱生对传统才性观与现实矛盾的理论思考,使政治问题上升为思想界中的哲学问题。才性问题在作为政治问题的表象背后,蕴含了思想文化的深层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末年 传统才性观 社会冲突 深层次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魏六朝诗文中的“陇首”意象及其文学意蕴 被引量:5
20
作者 王晓玲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2期140-143,共4页
陇首是关中与西北的天然阻隔,其独特地理位置与文化意义使"陇首"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意象。汉魏六朝时期是"陇首"意象的形成和丰富期。两汉典籍中的"陇首"还多是地理意义的称引,但已经开始赋予了更多... 陇首是关中与西北的天然阻隔,其独特地理位置与文化意义使"陇首"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意象。汉魏六朝时期是"陇首"意象的形成和丰富期。两汉典籍中的"陇首"还多是地理意义的称引,但已经开始赋予了更多的文学和文化意蕴。《陇头歌》丰富完整了"陇首"意象的文学意义,并凝结为一个文化符号。南朝文人运用"陇首"意象表达人生、生命的无奈与悲怆,其边塞诗的创作奠定了唐代边塞诗高峰的到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六朝 “陇首”意象 《陇头歌》 边塞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