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鼓吹新编》与清初遗民文化和文学 被引量:1
1
作者 邓晓东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0-160,共11页
《鼓吹新编》是程棅、施禋在清初辑录时人七言律诗的选本。尽管程、施二人未见于各种明遗民录,但他们入清后的隐者身份、多遗民朋友、行为和心态符合遗民特征等足证两人当是明遗民。《鼓吹新编》奉明代为正朔,为明代诸帝(包括南明诸王)... 《鼓吹新编》是程棅、施禋在清初辑录时人七言律诗的选本。尽管程、施二人未见于各种明遗民录,但他们入清后的隐者身份、多遗民朋友、行为和心态符合遗民特征等足证两人当是明遗民。《鼓吹新编》奉明代为正朔,为明代诸帝(包括南明诸王)避讳,成为清初避明讳的一个样本,丰富了遗民文化的表现形式。入选该书者多明清之际的忠烈遗逸,入选诗歌题材集中于家国兴亡,旧国旧君之哀婉、命运无常之凄愤等情感贯穿全书,较卓尔堪《遗民诗》更具易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鼓吹新编》 选本 明遗民 避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羊、白麦、芦酒:杜诗西北名物书写及其文学史意义
2
作者 郝润华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8-116,共9页
杜甫边塞诗中对河西名物的书写具体而微,形象而确,有的名物仅杜甫一人使用过;有的在其后虽偶有出现,但在之前却找不到例证,语典也并非来自当时通行文献。汉代文献中出现的“黄羊”,其实是家养黄狗;芦酒,一作“虏酒”,或是西北草原民族... 杜甫边塞诗中对河西名物的书写具体而微,形象而确,有的名物仅杜甫一人使用过;有的在其后虽偶有出现,但在之前却找不到例证,语典也并非来自当时通行文献。汉代文献中出现的“黄羊”,其实是家养黄狗;芦酒,一作“虏酒”,或是西北草原民族常喝的马奶酒。杜甫边塞诗中西北名物的特别书写,与唐代类书编纂之风及博物学、医学发达等文化环境不无关联。杜诗中三种名物的书写,不仅丰富了诗歌内涵,反映了时代地域特征,成就了杜诗“体物写志”的艺术贡献,影响及于后来,更重要的是:它也是唐诗史中盛唐气象的最后展示,随着安史之乱后帝国版图的南扩,杜甫及其以后文人的文学书写视野亦随之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 西北 名物 文学史意义 盛唐气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戏题诗论略 被引量:5
3
作者 肖瑞峰 周斌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9-124,159,共6页
戏题诗源于六朝,至唐宋得到丰富与发展。戏题诗之"戏",其本旨除了戏谑嘲调或游戏为诗以外,还可以是一种"遁言"与"放言"相结合的表达策略。诗人们以"戏"来婉转其意,获得戏言免罪的表达效果;同... 戏题诗源于六朝,至唐宋得到丰富与发展。戏题诗之"戏",其本旨除了戏谑嘲调或游戏为诗以外,还可以是一种"遁言"与"放言"相结合的表达策略。诗人们以"戏"来婉转其意,获得戏言免罪的表达效果;同时又可以放言其意,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乃至狂言妄论。在看似简单的戏谑嘲调中,包蕴着由戏谑、调笑、讽刺及自嘲所造成的不同内涵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 戏题诗 戏谑 表达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口号诗”的文体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任竞泽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1-49,共9页
"口号诗"作为一种陌生的文体形态,大多用为诗题,同时是一种作诗方式。口号在诗题中的含义有二,读音亦不同。口号与口占及口号与诗之间的关系颇为微妙。口号诗始于南朝、成于李唐、盛于赵宋而元明清有所发展。语言上具有鄙俚... "口号诗"作为一种陌生的文体形态,大多用为诗题,同时是一种作诗方式。口号在诗题中的含义有二,读音亦不同。口号与口占及口号与诗之间的关系颇为微妙。口号诗始于南朝、成于李唐、盛于赵宋而元明清有所发展。语言上具有鄙俚通俗、晓畅达意之特征,题材丰富,包括歌功颂德、戏谑笑谈、关注社会现实、重视个人情感和总结读书经验等。口号还成为乐语口号这一综合性文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原始功能和内涵都因教坊乐语这一文体的独特性而有所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号诗 名称源流 题材特征 乐语口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古诗地名使用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以唐诗中的“清湘”与“清淮”为中心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德辉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8-137,192,共11页
古诗地名种类繁多,使用因人而异,因诗歌的题材、体式、创作目的而异。尽管情况复杂,但在使用上有其基本规律,那就是分为写实和虚拟两种情况。在写实层面,用的多为自然地名,或是经文人改写的文学化表述,同一性要大于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如... 古诗地名种类繁多,使用因人而异,因诗歌的题材、体式、创作目的而异。尽管情况复杂,但在使用上有其基本规律,那就是分为写实和虚拟两种情况。在写实层面,用的多为自然地名,或是经文人改写的文学化表述,同一性要大于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如实书写正名,取其本义,纪实为主,是出于文学作品必须客观反映现实生活的要求,与史家修史的用法相同。虚拟部分则为人文地名,差异性要大于同一性,一般只取其象征意蕴,以某个区域代表性的山脉河流为代表。这样的地名沉淀了当地的历史,蕴含地域文化传统,是区域文化和文学的语义符号。虽属泛咏,意义较虚,但抒情写志的功能强大,甚至具有意象特征和审美功能,能够召唤艺术想象,激发审美效应,意境鲜明,更应关注。上述特点,在唐诗中的清湘和清淮上有鲜明的表现。经由唐诗中的清湘和清淮这两个地名,可以清楚地看出古诗地名运用上的这两个基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地名 同一性 差异性 清湘 清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似诗”与“自寻出路”——明末清初海云诗僧的诗学理论及其对诗禅理论的发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恩维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2-56,共5页
尽管自宋明以来诗禅合一的文化趋向越来越明晰,但诗僧们的基本理论困惑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明清之际,岭南出现了以高僧天然禅师函昰及其弟子澹归今释为核心的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海云诗僧集团,与他们在诗学理论上的"自寻出路&qu... 尽管自宋明以来诗禅合一的文化趋向越来越明晰,但诗僧们的基本理论困惑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明清之际,岭南出现了以高僧天然禅师函昰及其弟子澹归今释为核心的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海云诗僧集团,与他们在诗学理论上的"自寻出路"不无关系。他们提出了"似诗"论,以"道"为宗,以"情"为趣,以"悟"为教,既承认了僧诗作为诗歌的普遍性,又注意到了其"自明本心"的独特性,因而有效解决了僧人作诗与"不立文字"宗旨的矛盾,又在实践和方法论上依情达性、自寻出路,不仅为诗僧的诗歌创作打开了大门,而且使其诗学得以一定程度摆脱传统儒家诗学的藩篱,从而将我国诗禅理论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似诗” 函昱 澹归 海云诗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宋“新喻三刘”诗韵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杜爱英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1期78-84,共7页
通过对"新喻三刘"古体诗1185首、1606个韵段及近体诗1783首、1783个韵段做穷尽式的考察,发现"新喻三刘"诗韵反映的方音特点较为丰富,主要表现在各部间的通叶上,如:尤萧通叶、支鱼通叶、鱼萧通... 通过对"新喻三刘"古体诗1185首、1606个韵段及近体诗1783首、1783个韵段做穷尽式的考察,发现"新喻三刘"诗韵反映的方音特点较为丰富,主要表现在各部间的通叶上,如:尤萧通叶、支鱼通叶、鱼萧通叶、鱼家通叶、皆支通叶、鱼尤通叶、监寒通叶、侵真庚通叶、庚江通叶、真寒通叶、屋德通叶、锋德通叶、德薛通叶、薛屋通叶等。这些有助于对方言历史层次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江西 新喻 三刘 诗歌用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袁昶的几个问题
8
作者 孙之梅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30-138,共9页
在对袁昶存留文献系统掌握的基础上,解决四个袁昶研究中的问题。一是袁昶的字号与室名。袁昶的一生字号与室名很多,以字号室名寄意,表现其宗奉道家与佛家的思想特点;二是袁昶诗集的名称、编排与品评。袁昶从光绪初就开始编辑自己的诗文... 在对袁昶存留文献系统掌握的基础上,解决四个袁昶研究中的问题。一是袁昶的字号与室名。袁昶的一生字号与室名很多,以字号室名寄意,表现其宗奉道家与佛家的思想特点;二是袁昶诗集的名称、编排与品评。袁昶从光绪初就开始编辑自己的诗文集,他一边创作,增加体量;一边听取同道文友对自己诗文的品评建议,修改诗作,在诗学上获得提升,调整编排体例,光绪十五年开始刊刻,十六年年初有了第一个版本。广泛吸取文友们的意见,同年又有了第二版本。此后仍然在修正,光绪二十年又产生了第三个版本。诗集的名称最初命名为《骈枝集》,最后定稿为《渐西村人初集》与《安般簃集》。三是概述袁昶的日记。袁昶日记历时近三十年,篇幅较大,是庚子乱后由其后人抄录而成的,也有他人录出的片段,由于辨识上有一定难度,从未刊行。笔者在标校其全部日记的基础上梳理其版本源流、体例与内容。四是从其日记中辑出集外佚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昶 字号 室名 诗集 日记 佚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颖达《毛诗正义》中《尚书大传》的异名辨析
9
作者 李慧玲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6-80,共5页
《尚书大传》是孔颖达《毛诗正义》中征引较多的一种文献,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孔氏对此书的征引使用了很多异名,引起诸多混乱,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后人对《毛诗正义》的正确阅读和理解。通过分类归纳孔氏所引《尚书大传》12种异名进行分类归... 《尚书大传》是孔颖达《毛诗正义》中征引较多的一种文献,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孔氏对此书的征引使用了很多异名,引起诸多混乱,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后人对《毛诗正义》的正确阅读和理解。通过分类归纳孔氏所引《尚书大传》12种异名进行分类归纳,进而对因此引起的混乱进行梳理和纠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颖达 《毛诗正义》 《尚书大传》 异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释“格调”:钱锺书的诗分唐宋说——批评史与诗学的“名实之辨” 被引量:4
10
作者 夏中义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8,共18页
自孔子论诗“兴、观、群、怨”,到清末王国维论“词以境界为最上”,可鉴批评史2500年之主脉,乃诗学思想史。而“诗分唐宋”作为历代最纠结、最众说纷纭,亦最莫衷一是的悬案,又从北宋(黄庭坚)、南宋(严羽)经清代(赵翼、王士禛、袁枚)至... 自孔子论诗“兴、观、群、怨”,到清末王国维论“词以境界为最上”,可鉴批评史2500年之主脉,乃诗学思想史。而“诗分唐宋”作为历代最纠结、最众说纷纭,亦最莫衷一是的悬案,又从北宋(黄庭坚)、南宋(严羽)经清代(赵翼、王士禛、袁枚)至鼎革前后的钱锺书,霸屏诗学史逾900年。最后,总算被钱著(从《谈艺录》《宋诗选注》到《管锥编》)博大精深地解惑,其标识是:历代先贤只是围着“诗分唐宋”各执一词(说不出太多学理),却又竞相“热铛翻饼”,非将诗学面饼的某一面烤糊不可,唯独钱锺书才以旷世迥拔之学思,让“诗分唐宋”学案沿着“分之界”→“分之径”→“分之悖”→“分之鉴”,找到了先贤犯“热铛翻饼”之思维偏激,病根在“控名责实”四字。这确凿表明两点:其一,钱不仅是现代学界读书最多,且无愧为古典文化的当世峰值;其二,钱不仅是精于诗性品赏的专家,同时是在批评史暨文艺学论域富有卓越原创的美学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调 诗分唐宋 钱锺书 名实之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