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京地区植物表面温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5
1
作者 贺庆棠 阎海平 +2 位作者 任云卯 侯智 杜建军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0-34,共5页
作者经过3a多时间(2 0 0 0—2 0 0 3 ) ,对5 2种针叶树、阔叶树、灌木和花卉等植物表面温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北京各种植物表面暖季有明显降温作用,冷季有升温效应,其作用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阔叶树、花卉植物和灌木、针叶树;热季... 作者经过3a多时间(2 0 0 0—2 0 0 3 ) ,对5 2种针叶树、阔叶树、灌木和花卉等植物表面温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北京各种植物表面暖季有明显降温作用,冷季有升温效应,其作用由大到小排列顺序为阔叶树、花卉植物和灌木、针叶树;热季各种表面温度由高到低排列顺序为:干土、水泥路面、砖墙、花岗石、裸土、空气温度、植物表面、湿土、水面;针叶树不同种间表面温度差异较小(1~2℃) ,而阔叶树不同种间差异较大(3℃以上) ;夏季草坪虽比各种植物降温效果差些,但比各种铺装表面降温显著.建议在首都绿化中,应坚持生物多样性原则,乔、灌、草、花相结合,应多栽叶片小的阔叶树,加大花卉植物栽种数量,在已栽植的大面积草坪中要加入零散树木、花卉植物和灌木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表面温度 城市绿化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andsat TM图像的北京城市地表温度遥感反演研究 被引量:66
2
作者 宫阿都 江樟焰 +2 位作者 李京 陈云浩 胡华浪 《遥感信息》 CSCD 2005年第3期18-20,30,i001,共5页
利用北京地区LandsatTM热红外波段数据,采用单通道算法反演得到北京地区地面温度分布图。从反演结果可以看出,北京城区地面温度比郊区地表温度高,郊区地表温度较低,密云水库、官厅水库等水体的温度最低,总体上北京城市热岛效应显著。地... 利用北京地区LandsatTM热红外波段数据,采用单通道算法反演得到北京地区地面温度分布图。从反演结果可以看出,北京城区地面温度比郊区地表温度高,郊区地表温度较低,密云水库、官厅水库等水体的温度最低,总体上北京城市热岛效应显著。地表比辐射率是通过Van经验公式反演得到,通过对比分析,表明该方法对自然地表的比辐射率反演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反演 LANDSAT TM 单通道算法 城市热岛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市热岛环境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35
3
作者 宫阿都 李京 +2 位作者 王晓娣 陈云浩 胡华浪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5-18,共4页
借助北京地区1997年、2004年的LandsatTM热红外图像,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大气探空数据对 图像进行大气校正,采用单窗算法反演得到北京市区和周围地区的地表温度分布图,地面验证表明单窗算法反演 地表温度具有较高的精度。研究发... 借助北京地区1997年、2004年的LandsatTM热红外图像,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大气探空数据对 图像进行大气校正,采用单窗算法反演得到北京市区和周围地区的地表温度分布图,地面验证表明单窗算法反演 地表温度具有较高的精度。研究发现,北京市存在明显的城市热岛效应;不同下垫面所对应的地表温度有明显差 异,总体上城区地面温度明显高于郊区,水体温度最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北京市的城市热岛效应有逐年增强 的趋势,且人为因素对城市热岛的贡献逐渐加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 地表温度反演 大气校正 LANDSAT TM 单窗算法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热环境风险预测及时空格局分析 被引量:20
4
作者 乔治 孙宗耀 +2 位作者 孙希华 徐新良 杨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49-659,共11页
人类活动改变土地利用/覆被所诱发的城市热环境风险成为影响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阻碍。但是,当前热环境风险识别、评估和预控技术和方法缺失使得城市热环境安全防范和调控措施相对滞后。构建城市热环境风险预测模... 人类活动改变土地利用/覆被所诱发的城市热环境风险成为影响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阻碍。但是,当前热环境风险识别、评估和预控技术和方法缺失使得城市热环境安全防范和调控措施相对滞后。构建城市热环境风险预测模型:(1)将不同时期的地表温度进行正规化分级;(2)构建基于MARKOV-CA的城市热环境时空过程预测模型并验证其精度;(3)建立城市热环境风险评判规则并分析城市热环境风险时空格局特征。通过2005—2015年夏季MODIS地表温度产品及1∶10万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预测2015—2020年北京市城市热环境风险时空格局并分析其特征。北京市城市热环境风险呈增加趋势,其中极高风险区面积比例从9.66%上升到12.08%,极高风险等级区域主要分布于东西城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海淀区东部、大兴区西北部,并逐渐向东西方向延伸,斑块数量增加,聚合程度也有所提高。城市热环境风险预测模型可对通过城市空间规划调控和防范城市热岛效应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环境风险 时空格局 地表温度 土地利用 MARKOV-CA 模型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集中绿化区气温对夏季高温天气的响应 被引量:7
5
作者 王喜全 王自发 +1 位作者 郭虎 龚晏邦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9-44,共6页
利用自动气象站风、温、湿观测资料,对北京城市集中绿地缓解夏季高温(最高气温≥35℃)的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所研究的集中绿地都具有缩短高温持续时间的作用,但对最高气温的调节存在很大差异,有些集中绿地对最高气温几... 利用自动气象站风、温、湿观测资料,对北京城市集中绿地缓解夏季高温(最高气温≥35℃)的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所研究的集中绿地都具有缩短高温持续时间的作用,但对最高气温的调节存在很大差异,有些集中绿地对最高气温几乎没有缓解作用,甚至有增温的可能。因此为发挥集中绿地缓解高温的效果,应尽可能提高绿地的通风条件。2)对北京城来说,集中绿地面积≥20 hm2时,降温效果比较显著。3)在高温天气情况下,集中绿地对高温的缓解作用对人体舒适度的改善,可能会由于集中绿地相对湿度较高而被抵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化 夏季高温 绿化面积 人体舒适度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TM影像的北京市热环境及其与不透水面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3
6
作者 徐永明 刘勇洪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39-643,共5页
城市化进程将自然景观转换为以不透水面为主体的人工景观,改变了地表与大气间的水分和能量交换过程,导致了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对区域气候、生态环境等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其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分析已经成为城市气候与环境... 城市化进程将自然景观转换为以不透水面为主体的人工景观,改变了地表与大气间的水分和能量交换过程,导致了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对区域气候、生态环境等产生了一系列影响,其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分析已经成为城市气候与环境研究的重要内容。基于2011年7月26日的Landsat/TM卫星影像运用单通道算法反演了北京市的地表温度来表征城市热环境,运用线性光谱分解及VIS模型提取了北京市不透水面盖度来,在此基础上对北京城市热环境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不透水面盖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讨论。研究表明:北京主城区的地表温度明显高于郊区,城市热岛效应非常显著,其空间分布呈现单核特征,且南部城区的热岛效应要强于北部城区。北京市高温热岛区域和不透水面盖度较高的区域基本重合,两者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一致性。地表温度随着不透水面盖度的增加而升高,并且其变化速率依赖于不透水面盖度。当不透水面盖度低于40%时,地表温度随着不透水面盖度增加呈指数关系迅速上升,而当不透水面盖度高于40%时,地表温度呈线性缓慢上升。研究结果揭示了不透水面与地表温度的关系,表明不透水面盖度可以作为城市热环境的一个重要指示因子,为城市规划建设及环境评价等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环境 北京市 地表温度 不透水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17种常用绿化植物固碳释氧功能研究 被引量:21
7
作者 熊向艳 韩永伟 +3 位作者 高馨婷 尚洪磊 郑烨 王宝良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248-255,共8页
固碳释氧是植物的一项重要生态服务功能。以北京市朝阳区城乡结合部17种常用绿化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和Li-2000冠层分析仪测定植物的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指数,通过聚类分析将其固碳释氧能力分级,并对植物固... 固碳释氧是植物的一项重要生态服务功能。以北京市朝阳区城乡结合部17种常用绿化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仪和Li-2000冠层分析仪测定植物的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指数,通过聚类分析将其固碳释氧能力分级,并对植物固碳释氧效益进行了系统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7种常用绿化植物的光合速率曲线多呈单峰或双峰趋势,其单位叶面积日固碳量为2.92~13.81 g/(m2·d),释氧量为2.12~10.05 g/(m2·d);其单位土地面积日固碳量为11.00~92.71 g/(m2·d),释氧量为8.00~67.42 g/(m2·d)。9种乔木单位叶面积固碳释氧能力聚类分析结果为两级,5种灌木分为两级,3种草本分为两级;9种乔木的单位土地面积固碳释氧能力分为两级,5种灌木分为三级,3种草本分为两级。因此,提高城乡结合部林草植被系统的固碳释氧效益,除选择固碳释氧能力较强的植物外,还应综合考虑拟选植物的结构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碳释氧 叶面积指数 绿化植物 城乡结合部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市热岛效应时空变化遥感分析 被引量:42
8
作者 杨敏 杨贵军 +3 位作者 王艳杰 张勇峰 张智宏 孙晨红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13-223,共11页
为了从城镇化进程角度研究自1985年以来北京市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变化特点,利用7期夏季的Landsat TM/ETM+/TIRS遥感影像数据反演地表亮度温度以代替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然后将其用于城市热岛效应的一系列定性和定... 为了从城镇化进程角度研究自1985年以来北京市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变化特点,利用7期夏季的Landsat TM/ETM+/TIRS遥感影像数据反演地表亮度温度以代替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然后将其用于城市热岛效应的一系列定性和定量分析,揭示出北京市热分布以及城市热岛效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高温区域和亚高温区域不断地由郊区向城区集中,但东西城区(东城区和西城区)的高温区域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大范围热岛被零星分布的小热岛取代;(2)工业园区对北京市热岛效应的影响远高于住宅区对北京市热岛效应的影响;(3)建筑物低矮密集且低植被覆盖区域的温度远远高于建筑物高大稀疏且高植被覆盖区域的温度。研究可为政府部门通过合理规划水体、绿地、工业园区、住宅区等的分布来减轻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亮度温度(地表亮温) 地表温度(LST) 城市热岛 空间分布 时空变化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地气候区视角下的城市热环境研究 被引量:23
9
作者 耿树丰 任嘉义 +2 位作者 杨俊 国安东 席建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221-2227,共7页
城市化发展带来热岛效应,影响区域气候变化,地表温度可以反映地表增温程度,更能直接影响人类居住舒适度。运用Landsat8 TIRS热红外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反演地表温度,以建筑数据、遥感影像为基础,通过GIS空间分析、决策树分类等方法划分... 城市化发展带来热岛效应,影响区域气候变化,地表温度可以反映地表增温程度,更能直接影响人类居住舒适度。运用Landsat8 TIRS热红外遥感数据和气象数据反演地表温度,以建筑数据、遥感影像为基础,通过GIS空间分析、决策树分类等方法划分局地气候区,从区域角度定量分析不同类型气候区地表温度分异规律。结果表明:(1)北京、天津、石家庄密集型建筑分别占比27.54%、21.95%、25.09%,且以中低层为主,城市公园包含了主要的绿地和水体。(2)在空间分布上,市中心地表温度高于郊区,热岛效应显著,森林、河流是主要低温区。(3)不同气候区的地表温度存在差异,建成区总体高于自然地表;其中建筑区域内表现为紧密型低层(LCZ3)平均地表温度最高,稀疏型高层(LCZ4)地表温度最低,北京、天津、石家庄分别相差1.53℃、2.30℃、2.22℃;植被和水体能够降低地表温度,裸土和铺设路面的地表温度始终较高。因此应充分考虑建筑布局,合理利用植被和水域分布,减少热量聚集,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气候 局地气候区 地表温度 建筑环境 京津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变化对京津冀热环境时空演变的影响 被引量:13
10
作者 徐宏超 李春林 +2 位作者 王昊 刘淼 胡远满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340-1348,共9页
选取中国三大城市群之一的京津冀城市群作为研究区,利用Getis-Ord Gi*指数、贡献指数等分析方法,探究了2001~2020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京津冀城市群夏季昼夜区域热环境的影响.结果发现,夏季昼夜相对地表温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白天,西北... 选取中国三大城市群之一的京津冀城市群作为研究区,利用Getis-Ord Gi*指数、贡献指数等分析方法,探究了2001~2020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京津冀城市群夏季昼夜区域热环境的影响.结果发现,夏季昼夜相对地表温度空间分布差异较大.白天,西北部和东南部的相对地表温度都较高.夜晚,西北部以冷点为主,而热点主要聚集于东南部.京津冀城市群主要以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为主.耕地、建设用地主要分布于东南部,林地和草地主要位于西北部.其中,耕地面积最大,约占总体面积的45.5%.然而自2001~2020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耕地面积降低了5.2%,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2.3%.土地利用在夏季昼夜的相对地表温度变化较大.水体在白天的相对地表温度基本低于0℃,对区域热环境具有明显的降温作用,在夜晚水体的相对地表温度则位于3~4℃,具有明显的增温作用.草地在白天对区域的降温作用不明显,而在夜晚的降温作用明显强于林地.本文通过研究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区域热环境的昼夜影响,将有助于理解区域热环境分布特征及影响机制,从而为区域层面的热岛缓解策略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热环境 时空演变 土地利用 相对地表温度 京津冀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空间格局变化与地表温度关系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王戈 于强 +3 位作者 YANG Di 赵晓婷 赵桂芳 岳德鹏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9-218,共10页
为探究京津冀城市群树木覆盖率(TC)、短植被覆盖率(SV)与裸地覆比率(BG)变化趋势及生态空间格局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基于京津冀城市群的MODIS遥感数据,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并结合空间计量经济学相关原理研究了京津冀生态空间与地表温度的... 为探究京津冀城市群树木覆盖率(TC)、短植被覆盖率(SV)与裸地覆比率(BG)变化趋势及生态空间格局对地表温度的影响,基于京津冀城市群的MODIS遥感数据,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并结合空间计量经济学相关原理研究了京津冀生态空间与地表温度的格局特征,运用Pearson相关性探究了两者的相关性,分别运用空间双变量自相关与空间自回归模型探究了两者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中部、东北部以及西南边界地区的树木覆盖率呈现增长趋势,东北、西南边界和东部沿海地区的短植被覆盖率呈上升趋势,承德市西北部和南部、保定市、石家庄市、邢台市和邯郸市的部分区域具有土地裸露风险。提取了京津冀城市群的绿色空间和蓝色空间,各样区内蓝绿空间与地表温度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样区5、7位于河北省北部,林地景观比例较高,相关性以及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性高于其他样区,这与景观优势度、斑块破碎度有关。样区1、4生态空间比例较低,对地表温度影响有限。景观类型比例对地表温度影响较大,样区7的生态空间比例较高,并且生态空间斑块集中连片,对地表温度影响明显。样区1~7的空间滞后模型与空间误差模型拟合效果远优于OLS模型。各个样区空间误差模型的R^2大于空间滞后模型,空间误差模型解释变量的能力更强。各个样区空间误差模型的LIK值较大,AIC、SC以及模型残差的Moran’s I值较小,空间误差模型的拟合效果优于空间滞后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城市群 地表温度 空间自相关模型 空间自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局地气候分区的城市热环境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被引量:8
12
作者 马永欢 鹿琳琳 +5 位作者 肖达 蔡萌 任超 周美玲 惠文华 李庆亭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01-909,共9页
局地气候分区(local climate zone,LCZ)是一种用于城市热岛研究的地表分类系统框架.本文基于卫星遥感影像、建筑物矢量等多源数据,开展了北京市中心城区局地气候分区分类制图,探讨了不同LCZ类型的热特征及季节差异:1)根据城市建筑矢量... 局地气候分区(local climate zone,LCZ)是一种用于城市热岛研究的地表分类系统框架.本文基于卫星遥感影像、建筑物矢量等多源数据,开展了北京市中心城区局地气候分区分类制图,探讨了不同LCZ类型的热特征及季节差异:1)根据城市建筑矢量、地物覆盖分类数据,利用分层次分类方法构建研究区LCZ地图;2)利用Landsat 8卫星遥感影像和辐射传输方程法,反演得到研究区逐月地表温度数据;3)结合LCZ地图和多时相地表温度数据,分析不同局地气候分区各月份及季节间的热表现及差异.结果表明:研究区建筑以中低层为主,且多为开阔类型,自然地表覆盖中低植被区LCZ D占主要比例;LCZ 1-3密集建筑类型较其他建筑类型地表温度更高,且随着建筑高度的降低温度依次增加,除水体外,LCZ A/B林区是所有类型温度较低的区域;夏季各LCZ分区之间温度差异显著,7月份热岛强度达到全年最大值.研究结果能够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参考,助力于城市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效应 局地气候分区 地表温度 Landsat 北京 城市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六环内区域城市绿地对地表温度降温效益的差异性 被引量:6
13
作者 樊柏青 刘东云 +2 位作者 李丹宁 王丽雯 于晓慧 《中国城市林业》 2022年第4期43-50,共8页
城市化进程加剧了热岛效应,研究不同绿地降温效益的差异性可为规划设计提供合理依据。文中选取北京市六环内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对2017年Landsat影像进行遥感解译、地表温度(LST)反演以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计算,并单独提取绿地部分的... 城市化进程加剧了热岛效应,研究不同绿地降温效益的差异性可为规划设计提供合理依据。文中选取北京市六环内区域作为研究对象,对2017年Landsat影像进行遥感解译、地表温度(LST)反演以及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计算,并单独提取绿地部分的地表温度;针对下垫面覆盖类型中的绿地部分,基于GIS网格法,将研究区划分不同尺度的网格,分别计算每个网格对应的景观指数CA、LSI、ED、PD、ENN-MN、AI以及NDVI平均值,并分析各景观指数以及NDVI均值与地表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绿地的面积越大、形状越简单、绿地越完整、连接度越高、空间分布聚集程度越高、NDVI值越高,其地表温度越低、降温作用越好;此外,不同城市绿地由于其自身的地理位置、植被类型等因素的影响,其地表温度在空间分布上也表现出一定差异性和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温度 城市绿地 景观指数 降温效益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度城区形态要素对热环境的影响作用——以北京市五环内区域为例 被引量:29
14
作者 孙喆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020-2027,共8页
近年来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导致各大城市的人口规模高速增长以及建设强度迅速提升,催生了大量的高密度城市建成区,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生态环境,出现了热岛效应等问题。在众多影响城市热环境的因素中,物质空间形态的作用十分显著,对其进行优... 近年来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导致各大城市的人口规模高速增长以及建设强度迅速提升,催生了大量的高密度城市建成区,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生态环境,出现了热岛效应等问题。在众多影响城市热环境的因素中,物质空间形态的作用十分显著,对其进行优化设计进而缓解热岛效应被视作具有较大潜力的可行措施,但目前城市形态要素对热环境的影响作用仍不清晰。以典型高密度建成区北京市五环内区域为研究范围,将研究区划分为对应城市街区规模大小的500 m边长网格的基本单元,选取城市规划体系中控制性详细规划对城市形态管控的关键性指标,通过遥感反演解译和空间分析等方法计算各网格内的平均地表温度以及各城市形态相关指标数据,建立OLS以及GWR回归模型,深入剖析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指标对城市热环境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1)城市形态要素对热环境具有显著影响,建筑密度增加导致地表温度上升,容积率、绿地率的提升引起地表温度下降。(2)各指标对热环境的作用具有空间非稳定性,主要水体周边建筑密度的增温能力最强,且容积率反常地导致增温效应;绿地率在建成区边缘地带产生的降温效果较强。(3)OLS模型对某些指标变量在部分空间区域的热环境作用估计存在偏差,GWR模型可更准确地反映各指标变量对热环境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热岛 地表温度 城市形态 地理加权回归 北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通州地表温度的时空分布特征与绿化作用 被引量:9
15
作者 谢军飞 丛日晨 +1 位作者 王月容 段敏杰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1-45,共5页
基于Landsat 8卫星的热红外波段,通过劈窗反演算法获取了2015、2016、2017和2019年的北京通州区(含北京城市副中心)地表温度,分析发现如下结论。1)2015年的夏季和秋季,西北部和东南部的建成区地表温度明显高于周边林地和农田区域,总体... 基于Landsat 8卫星的热红外波段,通过劈窗反演算法获取了2015、2016、2017和2019年的北京通州区(含北京城市副中心)地表温度,分析发现如下结论。1)2015年的夏季和秋季,西北部和东南部的建成区地表温度明显高于周边林地和农田区域,总体呈现出片状和零星热岛共存的空间分布特征;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热岛分布格局则呈明显的多中心,不仅在老城区,位于郊区的宋庄、姚辛庄因建筑面积较大,也出现了明显的高温区域。随着城市副中心绿化建设的持续推进,2019年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局部区域夏季地表温度有所下降。2)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老城区冬季"地表冷岛效应"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现象,其原因可能是冬季上午时段,因空气污染物的影响,太阳辐射强度较弱,下垫面能量输出大于输入,在传递热量至大气的过程中,郊区的裸露土壤因比热容较大,降温速度较慢,从而导致其地表温度高于城市下垫面。3)地表温度与植被覆盖度之间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城市绿化引起的植被面积增长有助于缓解整体热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地表温度 遥感反演 时空分布 城市副中心 北京通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系统时间序列的城市绿化冷却效应评估研究
16
作者 王宇白 白婷婷 +2 位作者 徐栋 李明峰 檀丁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4859-4867,共9页
以北京市为例,设计了一种基于系统时间序列观测的通用概念模型,并发布了2001~2018年中国地区首幅城市绿化冷却效应地图.研究表明,城市地表温度与不透水率、城市绿化在时间维度上分别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此外,北京市核心区与... 以北京市为例,设计了一种基于系统时间序列观测的通用概念模型,并发布了2001~2018年中国地区首幅城市绿化冷却效应地图.研究表明,城市地表温度与不透水率、城市绿化在时间维度上分别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此外,北京市核心区与扩张区的城市绿化冷却效应具有高度的异质性,核心区的冷却效应约为扩张区的2倍.结合观测与模拟的城市地表温度趋势,量化了北京市1.09K的冷却效应,这使北京市城市变暖趋势减缓了43.25%,但北京市的城市地表温度仍上升了1.42K.因此,北京市的城市热环境建设仍然面临较大的挑战.该研究可为缓解未来城市扩张带来的潜在变暖趋势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化 冷却效应 城市地表温度 城市不透水率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