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南极典型海域浮游生物生产力/群落结构对BP/MCP储碳影响及其年代际变率
被引量:
2
1
作者
杨丹
付全有
+6 位作者
韩正兵
于培松
乐凤凤
韩喜彬
张海生
卢冰
武光海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56,共20页
利用南极半岛(D1-7)和南奥克尼群岛附近海域(D5-6)海洋沉积物有机质的分子生物标志物中所隐含的生态学关系,将重建的浮游生物生产力和种群结构变化与生物泵(BP)/微型生物碳泵(MCP)以及海洋碳汇和储碳效率联系起来研究。柱样沉积物中的...
利用南极半岛(D1-7)和南奥克尼群岛附近海域(D5-6)海洋沉积物有机质的分子生物标志物中所隐含的生态学关系,将重建的浮游生物生产力和种群结构变化与生物泵(BP)/微型生物碳泵(MCP)以及海洋碳汇和储碳效率联系起来研究。柱样沉积物中的一系列分子生物标志物在近百年里发生显著变化,上层海洋浮游生物生产力/群落结构与沉积碳库储量存在较大的时空演变,实际上均与全球气候变化相联系。研究结果如下:(1)从生物标志化合物正构烷烃分子组合特征和色谱图峰型、主峰碳(MH)、轻烃/重烃(L/H)、菌藻类-(nC_(15)+nC_(17)+nC_(19))、大型浮游植物-(nC_(21)+nC_(23)+nC_(25))和碳优势指数-(CPI)来看,沉积碳源主要是海源生物碳,海洋生物是固碳与储碳的天然碳汇。(2)D5-6柱样的有机质高富集,主要受海洋上层水体较高初级生产力、高沉积速率(平均为0.19 cm/a)、水深较浅(385 m)和还原性沉积环境(Pr/Ph值平均为0.95)这些均有利于颗粒有机碳(POC)通过BP过程从海洋表面输送到深海,快速埋藏和储存;而D1-7柱样因水深大(1 100 m)和沉积速率低(0.07 cm/a),含碳化合物沉降过程中发生降解,又被环境氧化降解(Pr/Ph值平均为1.22),二者均不利于沉积物储碳,但相比之下控制沉积物碳保存重要的因素可能是沉积速率。(3)近百年来南极半岛附近海域和南奥克尼群岛浮游动物总量、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硅藻和甲藻生物量趋于上升,而颗石藻生物量和所占比例呈减少趋势(南极半岛附近海域更明显),说明钙质生物泵作用在逐年下降,而硅藻主导的硅质泵作用在不断加强,这两个过程的相对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由生物泵结构(硅质泵/钙质泵)和效率、及其向海洋沉积物输送有机碳和无机碳的比例大小。(4)2个柱样的分子生物标志物变化趋势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均有明显的阶段性,在年代际突变后(1972年),受到显著影响的是南奥克尼群岛海域浮游动物总量从(5~6 cm)1982年开始发生明显增加,特别在1997年和2012年期间浮游动物总量开始剧增,意味着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快速变化,浮游植物初级生产的降低和浮游动物总量的剧增,二者变异使得生物泵强度(增强/削弱)变化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5)相比之下,近百年来南极半岛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生产力/硅藻甲藻生物量逐渐提高,而微生物生产力/古菌生物量逐渐降低,意味着微生物固碳强度减弱,即MCP储碳效率在降低,揭示了全球变暖对海域浮游生物生产力/生物量的增减起到关键作用,而浮游生物群落生物量和组成特征直接影响南极海洋BP中上层水体有机碳的流动和MCP水柱固碳效率的强弱,作为全球海洋最大碳汇的南极,其储碳能力可能正在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极半岛和南奥克尼群岛
浮游生物生产力/群落结构
生物泵和微型生物碳泵
分子生物标志物
微生物细胞膜GDGTs
年代际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末次冰期以来南海南部千年尺度的古海洋学
被引量:
3
2
作者
王良
刘传联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5-91,共7页
对南海南部MD05-2896柱状样22.8kaBP以来的深海沉积物进行了浮游有孔虫和颗石藻化石定量分析。通过转换函数、特定有孔虫属种含量及比值和颗石藻Florisphaera profunda百分含量等探讨了南海南部海水表层温度、上部水体结构、初级生产力...
对南海南部MD05-2896柱状样22.8kaBP以来的深海沉积物进行了浮游有孔虫和颗石藻化石定量分析。通过转换函数、特定有孔虫属种含量及比值和颗石藻Florisphaera profunda百分含量等探讨了南海南部海水表层温度、上部水体结构、初级生产力以及碳酸盐溶解作用等变化趋势和周期性。结果表明:18kaBP以前及10kaBP以来,海水表层温度较高,碳酸盐溶解作用较强,温跃层营养跃层较深,初级生产力较低。18~10kaBP冰期时,海水表层温度最低,碳酸盐溶解作用变弱,营养跃层和温跃层变浅,初级生产力较高。频谱分析结果显示,22.8kaBP以来的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以类D/O事件的千年尺度周期为主,其中最主要的周期为150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石藻
浮游有孔虫
海水表层温度
海水上层结构
初级生产力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北京金海湖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富营养化评价
被引量:
2
3
作者
王哲
赵文
+5 位作者
魏杰
李博
时晓
王天宇
董成浩
尹东鹏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8-93,共6页
为了解南水北调北京后金海湖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富营养化现状,分别于2017年5、9月和2018年5、9月对金海湖展开水质及浮游生物综合调查。结果表明,金海湖属硅藻-蓝藻型水库,水型为CNaⅠ型:检出浮游植物8门111种(变种),平均密度为4.10...
为了解南水北调北京后金海湖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富营养化现状,分别于2017年5、9月和2018年5、9月对金海湖展开水质及浮游生物综合调查。结果表明,金海湖属硅藻-蓝藻型水库,水型为CNaⅠ型:检出浮游植物8门111种(变种),平均密度为4.10×10^6ind/L,生物量为6.68mg/L,多样性指数H′为2.94±0.53,均匀度J为0.73±0.37;检出浮游动物56属97种,平均密度为1453ind/L,生物量为0.70mg/L,H′为3.07±0.09,J为0.64±0.08。4次均为优势种的有尖脆杆藻(Fragilaria acus)、小单环栉毛虫(Didinium balbianii)、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和简单前翼轮虫(Proales simplex)。划分出27个浮游植物功能群,代表性功能群变化:2017年春(D/lM/LO/P/E)、秋(D/T/J/TC/NA),2018年春(D/P/J/NA)、秋(D/T/NA/S1/N)。TLI指数为43.57,属于中营养型。金海湖鱼产力为350.3kg/hm2,全库最大鱼产力为2.3×10^5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海湖
浮游生物
功能群
群落结构
富营养化
鱼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南极典型海域浮游生物生产力/群落结构对BP/MCP储碳影响及其年代际变率
被引量:
2
1
作者
杨丹
付全有
韩正兵
于培松
乐凤凤
韩喜彬
张海生
卢冰
武光海
机构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
出处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56,共2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面上基金项目(42076243,41976227)。
文摘
利用南极半岛(D1-7)和南奥克尼群岛附近海域(D5-6)海洋沉积物有机质的分子生物标志物中所隐含的生态学关系,将重建的浮游生物生产力和种群结构变化与生物泵(BP)/微型生物碳泵(MCP)以及海洋碳汇和储碳效率联系起来研究。柱样沉积物中的一系列分子生物标志物在近百年里发生显著变化,上层海洋浮游生物生产力/群落结构与沉积碳库储量存在较大的时空演变,实际上均与全球气候变化相联系。研究结果如下:(1)从生物标志化合物正构烷烃分子组合特征和色谱图峰型、主峰碳(MH)、轻烃/重烃(L/H)、菌藻类-(nC_(15)+nC_(17)+nC_(19))、大型浮游植物-(nC_(21)+nC_(23)+nC_(25))和碳优势指数-(CPI)来看,沉积碳源主要是海源生物碳,海洋生物是固碳与储碳的天然碳汇。(2)D5-6柱样的有机质高富集,主要受海洋上层水体较高初级生产力、高沉积速率(平均为0.19 cm/a)、水深较浅(385 m)和还原性沉积环境(Pr/Ph值平均为0.95)这些均有利于颗粒有机碳(POC)通过BP过程从海洋表面输送到深海,快速埋藏和储存;而D1-7柱样因水深大(1 100 m)和沉积速率低(0.07 cm/a),含碳化合物沉降过程中发生降解,又被环境氧化降解(Pr/Ph值平均为1.22),二者均不利于沉积物储碳,但相比之下控制沉积物碳保存重要的因素可能是沉积速率。(3)近百年来南极半岛附近海域和南奥克尼群岛浮游动物总量、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硅藻和甲藻生物量趋于上升,而颗石藻生物量和所占比例呈减少趋势(南极半岛附近海域更明显),说明钙质生物泵作用在逐年下降,而硅藻主导的硅质泵作用在不断加强,这两个过程的相对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由生物泵结构(硅质泵/钙质泵)和效率、及其向海洋沉积物输送有机碳和无机碳的比例大小。(4)2个柱样的分子生物标志物变化趋势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可比性,均有明显的阶段性,在年代际突变后(1972年),受到显著影响的是南奥克尼群岛海域浮游动物总量从(5~6 cm)1982年开始发生明显增加,特别在1997年和2012年期间浮游动物总量开始剧增,意味着在全球变暖背景下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快速变化,浮游植物初级生产的降低和浮游动物总量的剧增,二者变异使得生物泵强度(增强/削弱)变化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5)相比之下,近百年来南极半岛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生产力/硅藻甲藻生物量逐渐提高,而微生物生产力/古菌生物量逐渐降低,意味着微生物固碳强度减弱,即MCP储碳效率在降低,揭示了全球变暖对海域浮游生物生产力/生物量的增减起到关键作用,而浮游生物群落生物量和组成特征直接影响南极海洋BP中上层水体有机碳的流动和MCP水柱固碳效率的强弱,作为全球海洋最大碳汇的南极,其储碳能力可能正在降低。
关键词
南极半岛和南奥克尼群岛
浮游生物生产力/群落结构
生物泵和微型生物碳泵
分子生物标志物
微生物细胞膜GDGTs
年代际变率
Keywords
Antarctic Peninsula and South Orkney Islands
plankton productivity/community structure
biological pump and microbial carbon pump
biomarker molecules
microbial cell membrane GDGTs
interdecadal variation
分类号
P714.5 [天文地球—海洋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末次冰期以来南海南部千年尺度的古海洋学
被引量:
3
2
作者
王良
刘传联
机构
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出处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5-91,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6029)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专项(2007CB815901)
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40621063)
文摘
对南海南部MD05-2896柱状样22.8kaBP以来的深海沉积物进行了浮游有孔虫和颗石藻化石定量分析。通过转换函数、特定有孔虫属种含量及比值和颗石藻Florisphaera profunda百分含量等探讨了南海南部海水表层温度、上部水体结构、初级生产力以及碳酸盐溶解作用等变化趋势和周期性。结果表明:18kaBP以前及10kaBP以来,海水表层温度较高,碳酸盐溶解作用较强,温跃层营养跃层较深,初级生产力较低。18~10kaBP冰期时,海水表层温度最低,碳酸盐溶解作用变弱,营养跃层和温跃层变浅,初级生产力较高。频谱分析结果显示,22.8kaBP以来的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以类D/O事件的千年尺度周期为主,其中最主要的周期为1500年。
关键词
颗石藻
浮游有孔虫
海水表层温度
海水上层结构
初级生产力
南海
Keywords
Florisphaera profunda
plankton
ic foraminifera
upper ocean water
structure
primary
productivity
periodicity
South China Sea
分类号
P736.22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北京金海湖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富营养化评价
被引量:
2
3
作者
王哲
赵文
魏杰
李博
时晓
王天宇
董成浩
尹东鹏
机构
大连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
北京市水生野生动植物救护中心
出处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8-93,共6页
基金
北京市农业农村局项目(2016-2018)。
文摘
为了解南水北调北京后金海湖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富营养化现状,分别于2017年5、9月和2018年5、9月对金海湖展开水质及浮游生物综合调查。结果表明,金海湖属硅藻-蓝藻型水库,水型为CNaⅠ型:检出浮游植物8门111种(变种),平均密度为4.10×10^6ind/L,生物量为6.68mg/L,多样性指数H′为2.94±0.53,均匀度J为0.73±0.37;检出浮游动物56属97种,平均密度为1453ind/L,生物量为0.70mg/L,H′为3.07±0.09,J为0.64±0.08。4次均为优势种的有尖脆杆藻(Fragilaria acus)、小单环栉毛虫(Didinium balbianii)、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和简单前翼轮虫(Proales simplex)。划分出27个浮游植物功能群,代表性功能群变化:2017年春(D/lM/LO/P/E)、秋(D/T/J/TC/NA),2018年春(D/P/J/NA)、秋(D/T/NA/S1/N)。TLI指数为43.57,属于中营养型。金海湖鱼产力为350.3kg/hm2,全库最大鱼产力为2.3×10^5kg。
关键词
金海湖
浮游生物
功能群
群落结构
富营养化
鱼产力
Keywords
Lake Jinhai
plankton
functional group
community
structure
eutrophication
fish
productivity
分类号
Q178.1 [生物学—水生生物学]
Q958.1 [生物学—动物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南极典型海域浮游生物生产力/群落结构对BP/MCP储碳影响及其年代际变率
杨丹
付全有
韩正兵
于培松
乐凤凤
韩喜彬
张海生
卢冰
武光海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末次冰期以来南海南部千年尺度的古海洋学
王良
刘传联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北京金海湖浮游生物群落结构及富营养化评价
王哲
赵文
魏杰
李博
时晓
王天宇
董成浩
尹东鹏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