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提孜那甫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
作者 赵纳言 周金龙 +1 位作者 姜凤 丁启振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1-432,共12页
在新疆提孜那甫河流域平原区采集23组地下水水样、6组地表水水样,综合运用数理统计法、水化学法和正演模型,定性-定量揭示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呈弱碱性;地下水中优势阴、阳离子分别为SO_(4)^(2-)和... 在新疆提孜那甫河流域平原区采集23组地下水水样、6组地表水水样,综合运用数理统计法、水化学法和正演模型,定性-定量揭示研究区地下水化学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呈弱碱性;地下水中优势阴、阳离子分别为SO_(4)^(2-)和Na^(+);单一结构含水层的潜水、多层结构含水层的潜水和多层结构含水层的承压水的水化学类型由SO_(4)·HCO_(3)-Na型→SO_(4)·Cl-Na型→Cl·SO_(4)-Na型转变;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组分受岩石风化作用和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的影响,而岩石风化中蒸发盐岩的风化是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主控因素;单一结构含水层的潜水、多层结构含水层的潜水和多层结构含水层的承压水中岩石风化是地下水溶质的主要来源(分别占80.29%、89.04%和93.99%),河水输入具有一定影响(分别占18.37%、10.64%和5.75%),人类活动影响最小(分别占1.34%、0.32%和0.26%)。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地下水水质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提孜那甫河流域 平原区 地下水化学特征 水化学成因 正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二叠系山西组砂体叠置模式及油气开发意义 被引量:9
2
作者 雷涛 莫松宇 +5 位作者 李晓慧 姜楠 朱朝彬 王桥 瞿雪姣 王佳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47-159,共13页
河流相砂体储层构型对致密砂岩中相对优质储层的分布规律和天然气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地质剖面和钻井岩心观察,结合测井、录井和岩心分析测试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大12井区二叠系山西组致密砂岩的砂体构型要素、叠置模... 河流相砂体储层构型对致密砂岩中相对优质储层的分布规律和天然气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野外地质剖面和钻井岩心观察,结合测井、录井和岩心分析测试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大12井区二叠系山西组致密砂岩的砂体构型要素、叠置模式及油气开发意义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大12井区二叠系山西组发育六级复合辫流带和五级单一辫流带,其中单一辫流带包括河床(分流河道)和河漫共2个四级构型单元,河道内单个心滩沉积包含有三级增生体和落淤层;(2)辫状河三角洲平原五级单一辫流带中的四级泛滥平原沉积较辫状河河漫沉积更加发育,辫状河心滩沉积中落淤层欠发育;(3)山西组上部山2-2亚段辫状河单一辫流带内砂体呈“河道-心滩”连续沉积,泥质不发育,砂体叠置程度高(多呈复合式叠置)、连通性好,优质储层多;(4)山西组中下部山1段和山2-1亚段三角洲平原沉积中,西部河道连片性好,砂体以复合式和侧拼式叠置样式为主,连通性和生产效果均较好,东部砂体多为孤立式和侧接式,砂体钻遇率低,单井产量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体构型 三角洲平原 辫状河 辫流带 山西组 二叠系 大12井区 大牛地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清河流域城市化与水资源利用关系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胡启玲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5-111,共7页
为探究城市化与水资源利用的相关关系,以雄安新区所在的大清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评价城市化水平和水资源利用水平的指标体系,运用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度模型评价大清河流域2001—2021年城市化与水资源两个系统的协调发展度,... 为探究城市化与水资源利用的相关关系,以雄安新区所在的大清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评价城市化水平和水资源利用水平的指标体系,运用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度模型评价大清河流域2001—2021年城市化与水资源两个系统的协调发展度,分析两个系统的变化及其耦合关系的发展情况。结果表明:(1)大清河流域城市化水平呈现线性上升趋势,城市化子系统对整体城市化的重要性排序为: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空间城市化>人口城市化;(2)水资源系统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是受到水资源本底情况影响较大;(3)城市化与水资源两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从严重失调衰退类发展为优质协调发展类。本研究可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为“四水四定”方针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水资源 耦合模型 雄安新区 大清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清河流域山区径流量衰减影响因素 被引量:11
4
作者 王庆明 姜珊 +7 位作者 李森 张越 何国华 赵勇 李海红 朱永楠 翟家齐 王丽珍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69-679,共11页
针对大清河流域山区分析降水年内分布、雨强变化、蒸发能力、植被生长质量、梯田建设、水库蓄水等因素的变化规律,并计算径流变化与各因素的敏感性大小,得到以下结论:大清河流域山区地表径流持续衰减,而近20年汛期径流衰减更为剧烈;汛... 针对大清河流域山区分析降水年内分布、雨强变化、蒸发能力、植被生长质量、梯田建设、水库蓄水等因素的变化规律,并计算径流变化与各因素的敏感性大小,得到以下结论:大清河流域山区地表径流持续衰减,而近20年汛期径流衰减更为剧烈;汛期降水减少、雨强减弱、同期蒸发能力增强、区域植被变好以及梯田的拦蓄截留共同作用导致区域径流量的衰减;1983年和1997年是径流演变的2个突变点,根据突变点将径流系列前后分为3个时段,1961—1982年汛期降水减少是径流减少的主要因素,1983—1996年梯田面积大幅增加是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1997—2016年汛期降水减少、植被质量提高导致蒸发消耗增加是径流衰减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清河流域山区 地表径流 衰减 影响因素 敏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河流域大清河平原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分析 被引量:10
5
作者 孟瑞芳 杨会峰 +1 位作者 白华 徐步云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3-395,共13页
地下水超采引发大清河流域范围内一系列生态环境负效应,地下水与地表水关系密切,厘清大清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对大清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尚缺乏对大清河流域地下水化学特征特别是其历史以... 地下水超采引发大清河流域范围内一系列生态环境负效应,地下水与地表水关系密切,厘清大清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对大清河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尚缺乏对大清河流域地下水化学特征特别是其历史以来的演变规律作系统的分析。本文以海河流域大清河平原区地下含水系统为例,采集浅层含水层组47个水样和深层含水层组32个水样,测试了主要阴离子(Cl^(-)、SO^(2-)_(4)、NO^(-)_(3))和阳离子(K^(+)、Na^(+)、Ca^(2+)、Mg^(2+))等指标,利用水化学类型、吉布斯模型、离子比值关系等方法,研究其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测试结果显示:浅层含水层组受到气象和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浅层和深层含水层组pH值(7.35~8.92)差异不大,偏碱性;浅层含水层组由于农业活动等影响,造成局部地区的硝酸盐和硫酸盐污染。水岩相互作用分析显示:硅酸盐矿物风化是研究区主要的矿物来源,硅酸盐矿物溶解、阳离子交换为主要的水化学作用。研究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总体上受地形和水文地质条件的影响,由山前平原-中部平原呈规律性分布。现状地下水化学类型为沿地下水径流方向由山前的HCO_(3)-Ca·Mg(Ca)型,经HCO_(3)-Mg·Ca、HCO_(3)-Mg·Ca·Na、HCO_(3)-Na·Mg·Ca向HCO_(3)·Cl^(-)Na·Ca、HCO_(3)·Cl·SO_(4)-Na至平原中部冲湖积平原的Cl(SO_(4))-Na转变。水化学演变分析显示中部平原地下水由以Cl·HCO_(3)-Ca·Na、HCO_(3)·Cl^(-)Ca·Na型为主,转变为当前条件下以Cl·HCO_(3)-Ca·Na、SO_(4)·Cl^(-)Na·Mg型为主。总体上,研究区现状水化学类型复杂多样,且分布上虽然仍受地形与地质条件的控制,但越来越多地受到以开采为主的人类活动的影响,应重视人类活动对该区域地下水的影响,合理布置开采方案。本文利用水化学方法研究了大清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演化规律,厘清了大清河流域平原的水化学特征以及水化学类型演变规律,初步分析了演变趋势造成的原因,特别是指明地下水化学演变越来越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后续将在水化学未来的演变预测上进行相关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清河流域平原区 地下水水化学全分析 水化学类型 水化学演变 人类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流域平原地区中小河流特点及治理对策探讨 被引量:4
6
作者 黄卫东 刘同宦 廖小永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69-72,共4页
长江流域内河流的治理,以往主要针对大江大河,从未对中小河流进行过大规模的治理,而且在河流治理方面过去只侧重于防洪安全,还没有对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生态、环境等综合影响开展过系统研究。通过对长江流域平原地区中小河流的现状和治... 长江流域内河流的治理,以往主要针对大江大河,从未对中小河流进行过大规模的治理,而且在河流治理方面过去只侧重于防洪安全,还没有对中小河流治理过程中生态、环境等综合影响开展过系统研究。通过对长江流域平原地区中小河流的现状和治理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治理中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并对治理方法和原则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可为长江流域平原地区中小河流治理新模式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技术 新模式 中小河流治理 平原地区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流域北部平原区生态功能区划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唐小娟 邓建伟 +3 位作者 张新民 胡想全 李元红 王军德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3-25,共3页
尝试根据石羊河流域北部平原区的不同地质地貌、气候、农业、生物土壤及人类经济活动等特征及流域承担的生态功能状况,按照主导性和综合性原则,在生态环境主导因素区划的基础上,利用ArcGIS的多层面叠加功能,将石羊河流域北部平原区划分... 尝试根据石羊河流域北部平原区的不同地质地貌、气候、农业、生物土壤及人类经济活动等特征及流域承担的生态功能状况,按照主导性和综合性原则,在生态环境主导因素区划的基础上,利用ArcGIS的多层面叠加功能,将石羊河流域北部平原区划分为2个生态功能区及6个亚区。该区划将为进行生态安全评价及生态需水计算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的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羊河流域 北部平原区 生态功能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河“二源一干”生态供水潜力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白涛 洪良鹏 +3 位作者 李江 刘东 巨驰 王光焰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8-165,共8页
为解决塔里木河干流水资源短缺、流域损失水量过大、用水效率低下、农业灌溉用水挤占生态用水等问题,基于“节水优先”的治水方针,以塔里木河二源流(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及其干流(“二源一干”)的山区水库群和平原水库群为研究对象,兼... 为解决塔里木河干流水资源短缺、流域损失水量过大、用水效率低下、农业灌溉用水挤占生态用水等问题,基于“节水优先”的治水方针,以塔里木河二源流(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及其干流(“二源一干”)的山区水库群和平原水库群为研究对象,兼顾塔里木河干流的农业灌溉用水、生态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等多目标,构建并求解了现状水平年和远景规划年的山区与平原水库群联合调度优化模型,分析了塔里木河干流的生态供水潜力和山区水库群联合调度的贡献。结果表明:仅通过干流平原水库群联合调度,农业灌溉用水和生态用水的供水保证率难以满足设计要求;通过山区与平原水库群优化调度,在远景规划年各行业均满足设计保证率要求,体现了山区水库群显著的调控性能和“节水优先”治水方针的合理性和可靠性;远景规划年塔里木河干流的生态供水潜力为2.84亿m^(3),可为塔里木河下游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坚实的水量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供水潜力 水资源调配 山区与平原水库群 节水优先 塔里木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下游平原煤矿区采煤塌陷地治理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 被引量:25
9
作者 胡振琪 袁冬竹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392-1403,共12页
黄河下游流经河南和山东两省,该区域为冲积平原地貌,既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也是重要的煤炭基地。平原煤矿区煤炭开采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采煤塌陷并严重积水,造成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以黄河下游平原煤矿区采煤塌陷地为研究... 黄河下游流经河南和山东两省,该区域为冲积平原地貌,既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也是重要的煤炭基地。平原煤矿区煤炭开采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采煤塌陷并严重积水,造成耕地面积减少、生态环境恶化。以黄河下游平原煤矿区采煤塌陷地为研究对象,针对治理范围、积水机理和稳沉性分析这三大采煤塌陷地治理的基础性问题进行探讨,并研究其治理措施。研究表明:①采煤塌陷地治理范围是一个隐伏信息,比较难以精准确定。传统以下沉10 mm的沉陷边界作为治理范围往往过大,应以塌陷对建筑物和耕地的损毁边界作为采煤塌陷地治理范围,对建筑物的损害边界以临界变形值:倾斜i=3 mm/m,水平变形ε=2 mm/m,曲率K=0.2 mm/m^(2)来确定,耕地损毁边界以对耕地生产力开始产生影响的临界下沉值、临界倾斜值、临界水平变形值的最小值来圈定,并提出耕地损毁临界变形值计算方法和治理范围圈定方法。②采煤塌陷地积水是平原矿区生态损毁的主要特征和优选治理技术的关键,它主要与地表下沉量、潜水位、气候、土壤结构和质地等因素有关,通过厘清塌陷后的地表与潜水位的关系,阐述了塌陷积水的机理及动态过程,并以是否积水作为土地损毁程度评价的重要标准。③塌陷稳定性是治理措施和时机选择的关键,提出了基于治理阶段性和考虑未来(周边与多煤层)开采影响的塌陷稳定性分析方法。④针对黄河下游平原煤矿区耕地损毁严重的问题,改变传统的“末端治理理念”和“零和博弈思维”,提出了“采煤与耕地保护协同发展战略”和“边采边复战略”,可有效保护和恢复耕地,实现煤炭开采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平原煤矿区 采煤塌陷地 积水机理 治理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流域大尺度洪涝淹没仿真模型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10
10
作者 徐天奕 刘克强 +1 位作者 李琛 刘增贤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0-45,共6页
利用DEM数据及GIS空间分析技术构建洪涝淹没分析模块,将圩区概化为“零维调蓄单元”,实现圩区的精细化模拟,与细化后的太湖流域水文水动力学模型耦合,建立能够可靠模拟太湖流域洪涝淹没状态的数学模型。选择2016年流域性暴雨洪涝资料进... 利用DEM数据及GIS空间分析技术构建洪涝淹没分析模块,将圩区概化为“零维调蓄单元”,实现圩区的精细化模拟,与细化后的太湖流域水文水动力学模型耦合,建立能够可靠模拟太湖流域洪涝淹没状态的数学模型。选择2016年流域性暴雨洪涝资料进行模拟验证,与代表站实测水位及实际洪涝灾情分布对比表明,构建的洪涝淹没仿真模型可靠有效。针对梅雨与台风雨组合情景,采用该模型模拟了太湖流域洪涝灾害状态,得出了科学合理的结果,为流域洪水风险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原河网 太湖流域 洪涝淹没 水动力学模型 圩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梅溪流域城镇化进程对山前平原区洪涝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蒋卫威 鱼京善 徐淑高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74-81,100,共9页
为探究城镇化进程引起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山前平原区洪涝过程的影响,以梅溪流域下游平原区的洪濑镇为例,分析了2002—2018年梅溪流域上游山区和下游平原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并基于多情景数值模拟,研究了流域尺度内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 为探究城镇化进程引起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山前平原区洪涝过程的影响,以梅溪流域下游平原区的洪濑镇为例,分析了2002—2018年梅溪流域上游山区和下游平原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并基于多情景数值模拟,研究了流域尺度内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山前平原区洪涝过程和地表淹没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梅溪流域耕地和林地面积减少、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上游山区的径流系数和峰值流量均增大,下游山前平原区的淹没状况更加严重;上游山区的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使山区骤发洪水峰值流量增大、峰现时间提前,主要影响地表平均最大淹没水深和平均峰现时间;下游平原区的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使内涝发生的时间提前,主要影响地表平均淹没历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山前平原区 洪涝过程 梅溪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雄安新区水源涵养的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措施构想 被引量:12
12
作者 赵文廷 王树涛 许皞 《林业与生态科学》 2019年第1期1-14,共14页
大清河流域是京津冀地区自太行山向海洋的最重要生态廊道,白洋淀为该生态廊道的咽喉。白洋淀及其组成水系和大中型水库共同起行洪和调蓄洪水之作用,不仅对保定市、雄安新区等城乡防灾减灾具有重要保障作用,而且承担和保障大清河流域&qu... 大清河流域是京津冀地区自太行山向海洋的最重要生态廊道,白洋淀为该生态廊道的咽喉。白洋淀及其组成水系和大中型水库共同起行洪和调蓄洪水之作用,不仅对保定市、雄安新区等城乡防灾减灾具有重要保障作用,而且承担和保障大清河流域"生产、生活、生态"供水之任务,因此,研究和探索流域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恢复流域调蓄水功能,对保障雄安新区规划与建设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为此,运用文献研究、经验分析、工程类比等方法,在大清河流域自然与社会基础主要要素分析基础上,从流域的生态廊道地位和作用、水资源涵养功能及其产水能力、防洪减灾地位与作用3个方面分析大清河流域生态环境对雄安新区的保障作用,指出流域水资源问题是影响和制约雄安新区建设和发展的关键之一。概略地测算出大清河流域总降水量为264.11亿m3,其中,流域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只有64.65亿m3,仅占总降水量的24.5%;其余大部分蒸发进入大气或通过地表径流而流入海洋或渗入地下转化为包气带水,说明大清河流域水源涵养功能很差。人类强烈活动对流域下垫面进行了过度改造,影响和破坏了流域的汇水、径流、渗水、含水等功能,是造成流域水源涵养功能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流域水资源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缓解雄安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和确保大清河流域生态安全的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措施构想,包括大清河流域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宏观调控、地表水调蓄与地下水开采布局联合调整、结合土地整治的地表水治理等6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安新区 白洋淀 大清河 流域 生态环境 水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清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人工补给潜力与补给方式分析 被引量:9
13
作者 杜新强 王钰升 +3 位作者 冶雪艳 路莹 赵婧彤 张赫轩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535-549,共15页
为了有效提升大清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水位,亟需在此区域开展地下水人工补给工程,并确定合理的建设位置及有效的补给方式.首先基于研究区可利用补给水源、地下水位、地表高程、地表坡度及与河道距离5个指标的分布特征,构建地下水补给潜... 为了有效提升大清河流域平原区地下水水位,亟需在此区域开展地下水人工补给工程,并确定合理的建设位置及有效的补给方式.首先基于研究区可利用补给水源、地下水位、地表高程、地表坡度及与河道距离5个指标的分布特征,构建地下水补给潜力评价体系,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对研究区进行了地下水人工补给潜力区划;然后在此评价体系基础上,在典型人工补给高潜力区进一步开展系列野外现场试验,探讨适宜可行的地下水人工补给方式.结果表明:研究区西北部及南部河道附近区域开展人工补给工程潜力较高,而中部、北部及西南部远离河道的区域潜力较低.高潜力区——白沟引河地段包气带及含水层渗透性良好,整体渗透系数均在5m/d左右或更高,适宜地表补给,但河床渗透性较差,渗透系数基本在0.01~0.09m/d间,若通过河道补给需配合清淤等措施.其中,在上游及中游沿岸适宜将河道水通过生态水渠引至修建的地表入渗池或借助天然渗坑内入渗补给,在中下游沿岸区域适宜将补给水进行严格的水处理后采用井灌方式补给,在白沟引河中下游河道适宜修建拦水坝,利用河道进行入渗补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人工补给 大清河流域平原区 野外试验 补给潜力 ArcGIS空间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纳斯河流域平原区土壤螨类群落特征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阿提坎.吾布力喀斯木 吾玛尔.阿布力孜 努尔合尼穆.艾麦提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4年第23期7829-7834,7843,共7页
[目的]了解玛纳斯河流域平原区不同生境土壤螨类群落特征,为开展绿洲土壤环境质量的生物学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野外采样和改进的Tullgren法采集螨类,并对不同生境土壤螨类群落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获得土壤螨类共24797... [目的]了解玛纳斯河流域平原区不同生境土壤螨类群落特征,为开展绿洲土壤环境质量的生物学评价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野外采样和改进的Tullgren法采集螨类,并对不同生境土壤螨类群落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获得土壤螨类共24797只,隶属于4目67科88属,其中尖棱甲螨属、若甲螨属、全盾螨属、嗜粉螨属4属为优势类群,分别占总捕获量的11.49%、12.27%、15.83%和11.53%,而小奥甲螨属、洼甲螨属、三皱甲螨属、上罗甲螨属、礼服甲螨属等13属为常见类群,占总捕获量的37.91%。四奥甲螨属、珠足甲螨属、表殊甲螨属等71属为稀有类群,占总捕获量的10.97%。土壤螨类个体数和类群数在6种不同生境间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个体数大小顺序依次为人工林、灌木林、草地、葡萄园、菜地、耕地,类群数大小顺序依次为人工林、灌木林、菜地、草地、葡萄园、耕地。垂直分布表现为螨类主要集中分布于表层土壤,即0~5em土层最多,其次为5~10cm土层,在10cm以下的土层中土壤螨类数量急剧减少,不同土层间的个体数差异极显著。不同生境土壤螨类在不同季节均有显著差异,其个体数大小顺序依次为9月、4月、7月、11月。[结论]玛纳斯河流域平原区不同生境土壤螨类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生境和季节变化特征,植被、土壤和人为干扰是影响其群落结构及季节动态变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纳斯河流域 平原区 土壤螨类 群落结构 季节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杂水力条件下平原区河系洪水预报模型应用探讨
15
作者 陈瑜彬 香天元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1-26,共6页
针对平原区河系水力条件复杂,传统水文水力学模型建模资料需求高、流程复杂、模拟效果欠佳等问题,将平原区河系虚拟为一个水库模型,提出新安江模型、分段马斯京根模型与水库调洪演算模型相耦合的平原区河系实用洪水预报模型。选取滁河... 针对平原区河系水力条件复杂,传统水文水力学模型建模资料需求高、流程复杂、模拟效果欠佳等问题,将平原区河系虚拟为一个水库模型,提出新安江模型、分段马斯京根模型与水库调洪演算模型相耦合的平原区河系实用洪水预报模型。选取滁河流域晓桥站为研究对象,采用2010~2020年洪水样本对模型进行率定与检验,并以2020年大洪水为例开展应用探讨。结果表明:该洪水预报模型资料局限性低、建模过程简易,能较好地模拟平原区河系的水位过程,可为平原区河系水文预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预报模型 平原区河系 滁河流域 2020年大洪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天然植被时空格局变化的干旱内陆河平原绿洲区合理生态需水研究——以和田河为例
16
作者 李志军 龙爱华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25年第4期70-76,共7页
和田河流域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人类社会经济用水与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研究和田河的合理生态需水量,对于维护绿洲廊道的稳定和区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和田河流域1990—2023年的遥感影像数据,分析其植被覆盖度... 和田河流域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导致人类社会经济用水与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因此,研究和田河的合理生态需水量,对于维护绿洲廊道的稳定和区域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和田河流域1990—2023年的遥感影像数据,分析其植被覆盖度和天然林草面积分布等时空变化特征,提取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的林草分布面积,并采用面积定额法、阿维里扬诺夫法以及非灌区天然植被潜水蒸发法(改进的潜水蒸发法),估算和田河平原绿洲区河道外天然植被的生态需水量。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和田河流域内天然植被有所恢复,生态系统格局整体稳定,质量持续改善;平原绿洲区天然植被面积的多年平均值为4858.4 km^(2),其中中游绿洲区(河道2 km范围内)和下游干流区的面积为2284.8 km^(2),且主要分布在地下水埋深6 m以内的区域;河道外天然植被的生态需水为3.75亿m^(3),生态需水总量为6.74亿m^(3)。研究成果可为相关研究以及水资源管理和水生态保护提供参考借鉴和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生态需水量 面积定额法 阿维里扬诺夫法 非灌区天然植被潜水蒸发法 平原绿洲区 和田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