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唐宋戏题诗论略 被引量:5
1
作者 肖瑞峰 周斌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19-124,159,共6页
戏题诗源于六朝,至唐宋得到丰富与发展。戏题诗之"戏",其本旨除了戏谑嘲调或游戏为诗以外,还可以是一种"遁言"与"放言"相结合的表达策略。诗人们以"戏"来婉转其意,获得戏言免罪的表达效果;同... 戏题诗源于六朝,至唐宋得到丰富与发展。戏题诗之"戏",其本旨除了戏谑嘲调或游戏为诗以外,还可以是一种"遁言"与"放言"相结合的表达策略。诗人们以"戏"来婉转其意,获得戏言免罪的表达效果;同时又可以放言其意,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乃至狂言妄论。在看似简单的戏谑嘲调中,包蕴着由戏谑、调笑、讽刺及自嘲所造成的不同内涵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 戏题诗 戏谑 表达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唐代的地名学成就 被引量:6
2
作者 华林甫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CD 1997年第1期35-49,共15页
唐朝地名学在3个方面取得了新的进步:(1)地名学规律的总结与运用,包括“因水为名”命名原则的最终完善、“因原而名”等原则的首次提出等;(2)地名渊源解释丰富,仅《元和郡县志》一书就达24类、931处;(3)开展地名“... 唐朝地名学在3个方面取得了新的进步:(1)地名学规律的总结与运用,包括“因水为名”命名原则的最终完善、“因原而名”等原则的首次提出等;(2)地名渊源解释丰富,仅《元和郡县志》一书就达24类、931处;(3)开展地名“标准化”运动,贞观年间州县省并缓解了唐初的地名混乱状况,开元十三年(725年)更改州名提出了整理地名的基本原则“避文相类及声相近者”,而天宝元年(742年)更改天下110处县名,使同名县大大减少,大部分县名变得通俗易懂、易写易记。唐代地名学之成就,既是承袭汉魏以来传统地名学并向前发展,又是学术本身发展的产物,还与统治者的重视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地名学 命名 更名原则 地名渊源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域文化与唐代诗歌研究导言 被引量:7
3
作者 戴伟华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46-51,67,共7页
地域文化与唐代文学现有研究成果的切入点分别表现为占籍、隶属阶层、南北划分、文人的移动路线(交通)、诗人群体流派和文化景观。新的研究则以地域文化与诗歌创作地点为联系,改变过去文史结合过程中文史分论或重史弱文的表述结构,将过... 地域文化与唐代文学现有研究成果的切入点分别表现为占籍、隶属阶层、南北划分、文人的移动路线(交通)、诗人群体流派和文化景观。新的研究则以地域文化与诗歌创作地点为联系,改变过去文史结合过程中文史分论或重史弱文的表述结构,将过去主要以诗人籍贯为主的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的分析,转换为以诗歌创作地点为主的地域文化与诗歌创作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域文化 唐代诗歌 创作地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古诗地名使用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以唐诗中的“清湘”与“清淮”为中心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德辉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8-137,192,共11页
古诗地名种类繁多,使用因人而异,因诗歌的题材、体式、创作目的而异。尽管情况复杂,但在使用上有其基本规律,那就是分为写实和虚拟两种情况。在写实层面,用的多为自然地名,或是经文人改写的文学化表述,同一性要大于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如... 古诗地名种类繁多,使用因人而异,因诗歌的题材、体式、创作目的而异。尽管情况复杂,但在使用上有其基本规律,那就是分为写实和虚拟两种情况。在写实层面,用的多为自然地名,或是经文人改写的文学化表述,同一性要大于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如实书写正名,取其本义,纪实为主,是出于文学作品必须客观反映现实生活的要求,与史家修史的用法相同。虚拟部分则为人文地名,差异性要大于同一性,一般只取其象征意蕴,以某个区域代表性的山脉河流为代表。这样的地名沉淀了当地的历史,蕴含地域文化传统,是区域文化和文学的语义符号。虽属泛咏,意义较虚,但抒情写志的功能强大,甚至具有意象特征和审美功能,能够召唤艺术想象,激发审美效应,意境鲜明,更应关注。上述特点,在唐诗中的清湘和清淮上有鲜明的表现。经由唐诗中的清湘和清淮这两个地名,可以清楚地看出古诗地名运用上的这两个基本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诗地名 同一性 差异性 清湘 清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宋时期风土组诗的兴起与演变 被引量:1
5
作者 朱新亮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0-56,共7页
风土组诗随唐代山水田园诗的繁荣而产生,因唐宋社会变迁而呈现一些重要趋势:第一,唐代风土组诗存在略具总题而无分题及景观、行程交错混陈或散题吟咏现象,至北宋形式更加规整,写作模式逐渐定型并出现大量百咏组诗。第二,经济、文化重心... 风土组诗随唐代山水田园诗的繁荣而产生,因唐宋社会变迁而呈现一些重要趋势:第一,唐代风土组诗存在略具总题而无分题及景观、行程交错混陈或散题吟咏现象,至北宋形式更加规整,写作模式逐渐定型并出现大量百咏组诗。第二,经济、文化重心南移促使晚唐五代风土组诗吟咏重心从北方转至南方,宋代南方景观书写成为主流的同时也呈现向中原风土书写回流的趋势。第三,唐宋之际风土组诗因与“唱和的时间和空间都打破了”的酬唱诗歌结盟而逐次放松空间限制,异居别处、无缘目睹实景的诗人出于酬唱需要而虚写风土景观,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创作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宋时期 风土组诗 南北地域 异地唱和 庆历士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