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2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tical solutions of vertical load on deep rectangular jacked pipe considering tunnelling-induced ground loss
1
作者 LI Jian-ye FANG Qian +4 位作者 LIU Xiang WANG Gan HUANG Jun DU Jian-ming ZHANG Zi-yi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5期1855-1872,共18页
Determining earth pressure on jacked pipes is essential for ensuring lining safety and calculating jacking force,especially for deep-buried pipes.To better reflect the soil arching effect resulting from the excavation... Determining earth pressure on jacked pipes is essential for ensuring lining safety and calculating jacking force,especially for deep-buried pipes.To better reflect the soil arching effect resulting from the excavation of rectangular jacked pipe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earth pressure on jacked pipes,we present an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predicting the vertical earth pressure on deep-buried rectangular pipe jacking tunnels,incorporating the tunnelling-induced ground loss distribution.Our proposed analytical model consists of the upper multi-layer parabolic soil arch and the lower friction arch.The key parameters(i.e.,width and height of friction arch B and height of parabolic soil arch H 1)are determined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research,and an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K l is derived based on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incipal stress rotation angle.With consideration for the transition effect of the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rabolic arch zone,an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soil load transfer is derived.The prediction results of our analytical solution are compared with tests and simulation results to valid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analytical solution.Finally,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parameters on the soil pressure are discus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ctangular pipe jacking tunnel vertical load multi-layer parabolic soil arch model soil arch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水粉细砂层联络通道顶管法施工地表沉降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李晓龙 栗鹏超 +3 位作者 刘小锋 孙立军 郭长龙 何况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7-74,共8页
为研究富水粉细砂层地铁联络通道顶管法施工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对郑州地铁12号线08工区埋深15 m、长7.5 m的联络通道在顶管法施工过程中的地表沉降进行了监测,并结合“地层-主隧道-内支撑-联络通道”体系三维数值模型,深入分析了顶管掘... 为研究富水粉细砂层地铁联络通道顶管法施工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对郑州地铁12号线08工区埋深15 m、长7.5 m的联络通道在顶管法施工过程中的地表沉降进行了监测,并结合“地层-主隧道-内支撑-联络通道”体系三维数值模型,深入分析了顶管掘进过程中地表沉降的时空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地表沉降量随着顶管机的推进逐渐增大,顶推到位后达到最大沉降值,其中台车就位、始发破洞及接收破洞阶段产生的沉降增量明显大于其他开挖阶段,设备拆除后,受卸载作用影响,地层产生一定量回弹,沉降值减小;地表沉降曲面呈漏斗状,沿联络通道中心线方向左右对称,沿垂直于中心线方向不对称,最大沉降值位于纵向距离联络通道中心靠近始发端3 m处;联络通道顶管法施工对地表横向影响范围更大,地表沉降集中发生区域近似椭圆形,其长轴垂直于联络通道中心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络通道 顶管法 数值模拟 现场监测 地表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河段顶管施工河床地表沉降影响规律 被引量:1
3
作者 盛松涛 安子玥 +1 位作者 周洪云 刘杰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3-141,共9页
过河段顶管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流固耦合下岩土体的重度增加、内聚力和内摩擦角降低,顶管施工中会进一步加剧土体的变形,甚至造成突水冒顶事故。以某市雨污分流工程的过河段顶管施工为依托,分析了河床地表沉降机理;运用COMSOL软件建... 过河段顶管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流固耦合下岩土体的重度增加、内聚力和内摩擦角降低,顶管施工中会进一步加剧土体的变形,甚至造成突水冒顶事故。以某市雨污分流工程的过河段顶管施工为依托,分析了河床地表沉降机理;运用COMSOL软件建立过河段顶管施工三维数值模型,采用强度折减法对岩土体的c、φ值进行折减;深入研究了过河段顶管施工周边土体的应力、河床地表沉降及管道直径、注浆压力和土体弹性模量等参数对地表沉降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河床地表沉降数值模拟结果与Peck经验公式吻合度较高;管道周围土体应力呈近“M”型分布,且距离管道越近,土体应力曲线更接近“M”型;管道直径越大,最大沉降越大且沉降槽越宽;注浆压力越大、弹性模量越小,顶管开挖对土体的扰动程度越大,河床地表沉降也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管施工 流固耦合 强度折减 地表沉降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砾地层小净距多孔顶管先后顶进叠加扰动效应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刘维正 张思宇 +1 位作者 陈旺 彭焱锋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55,共18页
为研究小净距多孔顶管施工叠加扰动效应,依托南昌市丹霞路综合管廊工程,建立三孔顶管的三维数值模型,探究左→右→中、右→左→中、中→左→右、中→右→左、左→中→右、右→中→左这6种不同施工顺序对土体与管片受力变形的影响规律。... 为研究小净距多孔顶管施工叠加扰动效应,依托南昌市丹霞路综合管廊工程,建立三孔顶管的三维数值模型,探究左→右→中、右→左→中、中→左→右、中→右→左、左→中→右、右→中→左这6种不同施工顺序对土体与管片受力变形的影响规律。综合考虑地表沉降、土体水平位移、管片受力变形,比选出最优施工顺序,并基于此顺序分析三孔顶管引起的土拱效应,以地表沉降与管片变形为判别依据对扰动影响进行分区,同时结合现场监测数据验证模拟结果的准确性,揭示砂砾地层顶管施工时地层受力变形规律。建立地表沉降、管片变形分别与管径、管净距、埋深的经验关系,给出砂砾地层多孔顶管施工的强、中、弱影响分区界限。研究结果表明:间隔式施工比相邻顶管连续施工造成的叠加扰动小,最优顺序为依次施工外侧大直径顶管、小直径顶管及中间顶管,其地表沉降、土体水平位移、管片受力和变形较最不利值分别减少12.2%、24.4%、12%和13.6%;在顶进过程中,地表最大沉降发生在顶管轴线上方并不断叠加变大,第1孔顶管引起的地表最大沉降占最终沉降峰值的50%~70%,沉降槽宽度逐渐增大至单孔时的1.75倍;三孔顶管两侧土体水平位移不断叠加变大,两顶管中间土体水平位移较小且受施工顺序影响较大;后行管顶进会使先行管上方的土拱继续发展,中间顶管上方的土拱效应程度最强;土压力的最大增幅与降幅分别为69.5%和40.9%,顶管上方4.5 m以上土体几乎不受应力释放与土拱效应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顶管 施工顺序 叠加扰动 数值模拟 影响分区 现场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力链屈服的垮落体中顶进阻力分析
5
作者 肖福坤 谢锴 +3 位作者 劳志伟 单磊 刘刚 郝传波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1-296,共16页
为安全高效的通过顶管法在垮落体中构建应急救援通道,探明顶进阻力的演变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结合物理相似模拟试验和数值模拟试验,对顶管过程中顶进阻力和垮落体颗粒宏观位移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三维力链识别方法结合颗粒... 为安全高效的通过顶管法在垮落体中构建应急救援通道,探明顶进阻力的演变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结合物理相似模拟试验和数值模拟试验,对顶管过程中顶进阻力和垮落体颗粒宏观位移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利用三维力链识别方法结合颗粒材料的力链屈服行为对顶进阻力的跌落特征进行了探讨。为进一步确定顶进阻力跌落特征的内在力学机理,选取颗粒堆积厚度、顶管半径、粒径及有效模量为正交因素,开展了针对顶管不同部位的顶管数值模拟试验。并在考虑力链屈服行为的基础上,结合顶进阻力跌落、接触失效、配位数突降、颗粒弹性势能释放和力链长度变化等顶进阻力及颗粒宏细观参数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顶管过程中颗粒的宏观位移主要集中在顶管切口斜上方,且颗粒内存在较明显、连续的剪切滑移带,顶管阻力的跌落现象与局部范围内的颗粒失稳滑移和力链屈服行为相关联;顶进阻力跌落频率与管径和有效模量呈正相关关系,与颗粒厚度和粒径呈负相关关系,顶管切口试验的跌落频率明显大于顶管外壁试验,且顶进阻力的循环上升-跌落特征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力链长度及力链有效长度随着上覆颗粒厚度及粒径的增加而增加,扩大了力链影响范围,并进一步导致屈服接触分布范围、配位数变化幅度、力链压曲变形程度及弹性势能增加幅度的增加;垮落体在顶推作用下的力链屈服和解卡滑移,是颗粒内弹性势能释放、长力链分解的主要原因;顶管上方沿剪切面错动的颗粒在重力引导下的迅速失稳、跌落和堆积,是导致该部分颗粒弹性势能释放对顶管阻力整体影响较小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管 顶进阻力 力链屈服 救援通道 垮落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顶管穿越深大断层破碎带摩阻力计算方法研究
6
作者 钟祖良 杜传烨 +1 位作者 刘新荣 李超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43-954,共12页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西南山地大城市为实现备用水库-供水组团和供水组团间互联互通时需建设大量的输水隧洞。由于顶管法具有优越的技术和环保优势,在输水隧洞建设时得到广泛的应用。针对岩石顶管穿...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要求,西南山地大城市为实现备用水库-供水组团和供水组团间互联互通时需建设大量的输水隧洞。由于顶管法具有优越的技术和环保优势,在输水隧洞建设时得到广泛的应用。针对岩石顶管穿越断层破碎带时摩阻力计算方法缺乏的问题,依托国务院确定的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重庆观景口水利枢纽工程,通过穿越深大断层破碎带段现场顶力监测与管节周边沉渣调查,揭示了断层破碎带加固前后管节间隙中沉渣填充范围,提出了2种管节-围岩接触力学模型,并基于筒仓理论、围岩弹塑性理论以及多层圆筒模型,推导了2种力学模型对应的顶管摩阻力计算方法。通过现场摩阻力监测与理论计算值对比,验证了岩石顶管穿越断层破碎带摩阻力计算方法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管 断层破碎带 筒仓理论 摩阻力 计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asternak弹性地基梁的穿河顶管管幕力学模型及管径优化
7
作者 牛野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2-329,共8页
支护管的受力特性分析是顶管管幕结构设计的基础,其保证了隧道开挖的安全。为了分析隧道开挖过程中顶管管幕力学特性,基于Pasternak模型构建管幕底部支护管力学解析模型,充分利用位移、转角、弯矩和剪力连续性条件,推导出支护管位移及... 支护管的受力特性分析是顶管管幕结构设计的基础,其保证了隧道开挖的安全。为了分析隧道开挖过程中顶管管幕力学特性,基于Pasternak模型构建管幕底部支护管力学解析模型,充分利用位移、转角、弯矩和剪力连续性条件,推导出支护管位移及内力方程,且计算结果更接近于工程实测应变,证明模型具有适用性。同时以秦淮新河段顶管管幕为例,通过分析支护管最大应变变化规律优选出合理的管幕直径。研究表明:初期管径对管幕底部支护管支护性能影响较大,后期随管径增大影响逐渐减小至平稳;开挖步长和管间间距对支护管支护性能呈正相关影响,小管径时对支护管最大应变影响更明显;管间距对支护管纵向应变影响较小,管幕卸载杠杆作用可有效将开挖区卸载值传递至非开挖区,从而保证管幕开挖面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河隧道 顶管管幕 Pasternak弹性地基梁 受力特性 管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拱效应的粉土地层矩形顶管隧道摩阻力计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胡达 黄俊杰 +4 位作者 向薛娟 黎永索 倪芃芃 杨仙 梁小强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66-1578,共13页
矩形顶管隧道施工过程中,管体周围土体的变形和应力传递是影响周围土压力的重要因素,而土拱效应与土体应力传递机理密切相关。为实现对粉土地层中矩形顶管顶进力的精准预测,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土拱效应的矩形顶管隧道摩阻力计算方法。首... 矩形顶管隧道施工过程中,管体周围土体的变形和应力传递是影响周围土压力的重要因素,而土拱效应与土体应力传递机理密切相关。为实现对粉土地层中矩形顶管顶进力的精准预测,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土拱效应的矩形顶管隧道摩阻力计算方法。首先,构建了完全和不完全土拱效应下的矩形顶管隧道土体应力传递模型,将其划分为外部稳定区、弹性拱和内部松散体3部分进行独立分析。其次,基于弹性拱局部区域应力传递规律,将存在应力传递的弹性拱区域定义为有效弹性拱区域,提出完全和不完全土拱效应下的摩阻力计算方法。最后,通过3个典型工程案例分析验证,发现在粉土和粉砂地层中,本研究方法的平均绝对误差(MAE)和相关性系数(R^(2))分别为(0.4136,0.97)、(1.2102,0.84)和(0.6893,0.94),在准确性和适应性方面均优于其他方法,可为矩形顶管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拱效应 矩形顶管隧道 摩阻力 应力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矩形顶管工程不同泥浆润滑工况下顶进力计算研究
9
作者 梅嘉豪 张鹏 +3 位作者 李水明 张云龙 许勇 吴如东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74-781,共8页
为解决矩形顶管工程不同泥浆润滑工况下顶进力难以准确预测的问题,结合上海某矩形顶管工程案例实测顶进力变化规律,首先,将顶进过程分成无泥浆润滑、泥浆润滑逐渐发挥以及泥浆润滑充分发挥3种工况;其次,采用梯形楔形体模型计算矩形顶管... 为解决矩形顶管工程不同泥浆润滑工况下顶进力难以准确预测的问题,结合上海某矩形顶管工程案例实测顶进力变化规律,首先,将顶进过程分成无泥浆润滑、泥浆润滑逐渐发挥以及泥浆润滑充分发挥3种工况;其次,采用梯形楔形体模型计算矩形顶管迎面阻力,并基于修正太沙基松动土压力理论和泥浆润滑条件,分析3种工况下管土接触状态与界面摩擦因数,考虑管土摩阻力和管浆摩阻力,提出不同工况下顶管侧摩阻力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形成矩形顶管顶进力预测新方法;最后,与现场实测数据及现有矩形顶管规范计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提出的计算模型预测精度更高,与实测顶进力误差基本在±15%以内,验证了其合理性。2)初期无泥浆润滑工况下,应采用管土全接触模型和无润滑管土界面摩擦因数计算侧摩阻力;后期泥浆润滑充分发挥工况下,采用管土一面接触和润滑条件下界面摩擦因数计算侧摩阻力更加准确;而泥浆润滑逐渐发挥工况处于上述2种工况的过渡阶段,润滑注浆后管土接触状态迅速由全接触变为一面接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顶管 泥浆 润滑工况 顶进力 侧摩阻力 管土接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气管道泄漏致顶管施工瓦斯扩散机理与通风控制
10
作者 刘卫华 王峰 +3 位作者 周吉日 周浩 罗利 张洋语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2期9514-9522,共9页
城市顶管覆土浅,周边管线分布密集且临近顶管。顶管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可能导致燃气管线的断裂和燃气泄漏,致使以瓦斯为主的燃气在土体中不断扩散并进入顶管内,给顶管安全施工带来了潜在的极大危害。以毛家湾污水处理厂进厂干管项... 城市顶管覆土浅,周边管线分布密集且临近顶管。顶管施工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可能导致燃气管线的断裂和燃气泄漏,致使以瓦斯为主的燃气在土体中不断扩散并进入顶管内,给顶管安全施工带来了潜在的极大危害。以毛家湾污水处理厂进厂干管项目为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计算等方法对瓦斯在土体和顶管中的扩散机理以及施工通风技术开展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增长,瓦斯在土体中的扩散通量先增大后趋于稳定;顶管离泄漏孔越远,掌子面瓦斯涌出量越低,瓦斯扩散至顶管所需时间越长;顶管内掌子面附近风管对侧瓦斯浓度相对较高,瓦斯容易聚集;随着风管送风量的增加,掌子面附近产生了较强的空气流动,掌子面附近瓦斯浓度不断降低,但瓦斯浓度降低速率有所减小,在风管送风量为131 m^(3)/min时,顶管内最高瓦斯浓度为4.57%,已低于瓦斯爆炸下限;随着风管风口至掌子面距离的增加,顶管内最高瓦斯浓度先减小后增大,在风管风口距离掌子面4 m时,顶管内最高瓦斯浓度达到最小值为4.41%。基于此,本文提出了较为合理的顶管施工通风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管 燃气泄漏 瓦斯 理论分析 数值计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络通道顶管法施工始发端主隧道破洞力学行为分析
11
作者 刘小锋 李晓龙 +4 位作者 陈超亚 王家祥 胡锦华 于兴国 张文杰 《中国铁道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3-146,共14页
为探究联络通道顶管法施工始发端主隧道破洞力学响应机制,依托郑州地铁12号线胡庄站—龙子湖西站区间联络通道工程,建立始发端主隧道破洞施工三维仿真模型,研究破洞过程中主隧道结构力学行为演变规律,并通过主隧道内表面应变现场监测数... 为探究联络通道顶管法施工始发端主隧道破洞力学响应机制,依托郑州地铁12号线胡庄站—龙子湖西站区间联络通道工程,建立始发端主隧道破洞施工三维仿真模型,研究破洞过程中主隧道结构力学行为演变规律,并通过主隧道内表面应变现场监测数据与模拟结果的对比,验证所建模型的可靠性。结果表明:破洞施工对洞口两侧约1倍主隧道直径范围内的管片变形影响较为显著,且该范围内的土压力发生明显变化,洞口两侧的土压力在拆撑阶段增加76 kPa;在顶进施工过程中,主隧道顶部3 m和底部2 m范围内的地层发生塑性变形,其周围水土压力在300 kPa左右变化;内支撑结构能有效分担主隧道所受的地层压力,从而降低管片结构内力;主隧道破洞后,洞口上下端内力急剧减小,其损失的荷载向洞口两侧衬砌环转移,致使洞口两侧管片内力显著增加,并在其外弧面产生10.5 MPa的拉应力,该区域的钢混复合管片能够确保结构安全;破洞附近的C50混凝土管片内表面在切削阶段与拆撑阶段的拉应力分别为3.2和3.1 MPa,均超过抗拉强度,为防止其产生张拉裂缝,可将其替换为内覆钢板衬砌管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学响应 主隧道 破洞过程 现场监测 仿真模型 顶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矩形顶管隧道F承插型接头等效刚度理论研究
12
作者 许有俊 张正曦 +2 位作者 张朝 刘天宇 张旭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6-515,共10页
等效刚度是计算隧道纵向变形的重要参数,为探究等效刚度对矩形顶管隧道的影响,以呼和浩特市海亮广场矩形顶管隧道为设计参照,采用纵向变形等效原则,结合Timoshenko梁截面剪切系数,建立了矩形顶管隧道接头等效刚度解析解,以室内试验为验... 等效刚度是计算隧道纵向变形的重要参数,为探究等效刚度对矩形顶管隧道的影响,以呼和浩特市海亮广场矩形顶管隧道为设计参照,采用纵向变形等效原则,结合Timoshenko梁截面剪切系数,建立了矩形顶管隧道接头等效刚度解析解,以室内试验为验证,探究了等效刚度的影响因素。结果标明:(1)剪切作用下接头剪切刚度主要分为弹性阶段、屈服阶段、破坏阶段。(2)等效刚度理论计算结果与模型试验数据基本相同,验证了解析解的合理性。(3)减小管节宽度的同时增加管节高度可以有效增加接头等效刚度;截面尺寸对等效抗剪刚度影响较小,管节设计应将弯曲变形作为重点研究;钢套环与等效刚度成正比,与提升率呈反比,建议钢套环厚度取值13~17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顶管隧道 等效刚度 接头变形 参数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断面矩形顶管地铁车站力学性能缩尺试验研究
13
作者 周胜阳 刘树亚 +5 位作者 蒋首超 姚浩宇 朱其凯 柳献 李围 王雷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58-773,共16页
为研究大断面矩形顶管法建造的装配式地铁车站的整体力学性能,依托深圳地铁12号线2期工程沙三站项目,参考车站的设计方案并结合有限元分析,设计车站建设过程中不同施工工况及正常使用工况下的1∶5缩尺模型,并根据不同工况下的受力情况... 为研究大断面矩形顶管法建造的装配式地铁车站的整体力学性能,依托深圳地铁12号线2期工程沙三站项目,参考车站的设计方案并结合有限元分析,设计车站建设过程中不同施工工况及正常使用工况下的1∶5缩尺模型,并根据不同工况下的受力情况开展模型试验,研究结构在各工况下的力学性能;通过逐步增加荷载,研究车站的承载能力极限,并将试验结果与有限元分析结果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1)在施工工况及正常使用工况下,结构基本处于弹性变形范围内,结构顶板虽然已有部分裂缝,但裂缝宽度小于0.2 mm,各部分内力及变形均满足规范要求。2)当静力荷载达到设计荷载的2.3倍时,结构的顶板、顶部托梁跨中出现了较多裂缝,结构发生大范围屈服,变形迅速增加,荷载-位移曲线出现拐点;当静力荷载达到设计荷载的2.5倍时,顶板支座出现斜裂缝,结构承载力达到极限。3)沙三站采用的结构形式合理,满足设计要求,具有较高的安全储备。4)二维有限元分析对体系转换后的结构适用性较差,需对模型进行校正或采取三维分析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配式车站 整体结构 缩尺试验 力学性能 顶管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效土压力的矩形顶管管周摩阻力计算模型研究
14
作者 许勇 张鹏 +3 位作者 曾聪 梅嘉豪 张云龙 吴如东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67-1976,共10页
矩形顶管施工中,管周摩阻力是研究顶进力、周围土体扰动的重要参数。为了更加准确地预测矩形顶管管周摩阻力,根据顶管实际施工存在顶进初期无泥浆润滑和后续顶进泥浆润滑两种工况,确定不同润滑注浆条件下管土接触状态,采用相应的摩擦系... 矩形顶管施工中,管周摩阻力是研究顶进力、周围土体扰动的重要参数。为了更加准确地预测矩形顶管管周摩阻力,根据顶管实际施工存在顶进初期无泥浆润滑和后续顶进泥浆润滑两种工况,确定不同润滑注浆条件下管土接触状态,采用相应的摩擦系数,基于太沙基土压力理论,考虑泥浆压力对管周土体的支撑作用,提出矩形顶管侧壁管土接触状态判断方法,并采用管周有效土压力建立了管周摩阻力计算模型,最后与工程实测数据以及其他公式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顶管无泥浆润滑工况下应采用管土全接触模型,接触界面摩擦系数采用无泥浆润滑条件下管土摩擦系数;泥浆润滑工况下,一般注浆润滑区段处于管土全接触和管土部分接触之间,采用无泥浆润滑和泥浆润滑条件下管土摩擦系数平均值;而后续顶进的同步注浆润滑区段,则采用管土部分接触模型,通过管节侧面有效压力0值点可以确定具体接触状态,管土摩擦系数应采用考虑泥浆润滑条件下摩擦系数;与规范计算值及实测值对比发现,本文计算模型均更接近于现场实测值,验证了其用于计算矩形顶管管周摩阻力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顶管 泥浆作用 有效土压力 管周摩阻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射流振荡清运原理的硬岩顶进管底积渣减阻试验研究
15
作者 易孝军 宋子帆 +6 位作者 李洋 李嘉诚 张中杰 张春会 刘景生 冯利华 吕祥锋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483-1493,共11页
硬岩顶管施工过程中管底积渣常引起顶进阻力增大甚至卡管问题,严重影响施工效率和安全性。为了解影响清渣效率的关键因素与技术原理,并制定合理的清渣方案,采用理论分析、模型试验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一种基于射流振荡清运原理... 硬岩顶管施工过程中管底积渣常引起顶进阻力增大甚至卡管问题,严重影响施工效率和安全性。为了解影响清渣效率的关键因素与技术原理,并制定合理的清渣方案,采用理论分析、模型试验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提出一种基于射流振荡清运原理的新型清渣方法,研究射流直径、射流压力、上覆质量及射流类型对清渣效率的影响,并结合超硬岩顶管工程实测数据对该清渣方法进行有效性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射流直径与清渣效率呈正相关,直径从0.5 mm增至0.7 mm时,出渣量提升41%~75%;2)清渣效果受射流压力、上覆质量及射流类型综合影响,其中出渣量与射流压力呈线性正相关,与上覆质量呈负相关,且旋转射流对压力变化更敏感,直射流受上覆质量影响更显著;3)高上覆质量条件下,旋转射流出渣量较直射流提高75.4%~104.6%,最优参数组合为旋转射流+40 MPa射流压力;4)相比传统技术,该新型清渣方法的清渣量提升99.5%,清渣后中继间油缺压强降低17.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顶管顶进 硬岩 管底积渣 射流振荡原理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排水管道PVC微型顶管顶进力计算模型及应用
16
作者 吴如东 刘锴鑫 +1 位作者 张鹏 柯晟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74-2081,共8页
PVC微型顶管低负荷一次工法在国内应用处于起步阶段,柔性PVC管环刚度较小导致顶进过程中土压力重分布和产生弹性抗力,现有规范已不能准确估算顶进力。介绍了PVC微型顶管一次工法的原理及施工方法,同时基于太沙基土压力理论,考虑PVC管竖... PVC微型顶管低负荷一次工法在国内应用处于起步阶段,柔性PVC管环刚度较小导致顶进过程中土压力重分布和产生弹性抗力,现有规范已不能准确估算顶进力。介绍了PVC微型顶管一次工法的原理及施工方法,同时基于太沙基土压力理论,考虑PVC管竖向变形对土拱效应的影响以及考虑柔性管道水平变形弹性抗力产生的附加摩阻力,在此基础上推导出相应的顶进力计算公式,并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进行了验证和参数化分析。结果表明:PVC管的管周压力因管道变形而增大,所提出的顶进力计算模型的预测下限与实测值产生的最大误差为15%,实测值位于预测上限和下限之间,证明其具有适用性;参数化分析显示,管道直径每增加100 mm,会使顶力增加1.6倍左右。管道埋深从4.5 m增加到6 m,顶进力增大了3倍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型顶管 顶进力 土压力 有限元 PV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顶管穿越与并行对既有地铁盾构隧道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建华 袁晓玉 张建昆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34,共6页
[目的]地下暗挖工程中,隧道相互穿越工况越来越多且复杂,因此迫切需要探究其相互作用和影响机制,旨在把隧道变形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方法]结合顶管穿越既有盾构隧道工程实例,模拟分析顶管穿越与并行施工对既有地铁盾构隧道的影响规律并... [目的]地下暗挖工程中,隧道相互穿越工况越来越多且复杂,因此迫切需要探究其相互作用和影响机制,旨在把隧道变形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方法]结合顶管穿越既有盾构隧道工程实例,模拟分析顶管穿越与并行施工对既有地铁盾构隧道的影响规律并与实测成果验证。[结果及结论]既有隧道变形随着与顶管的距离增大而减小;顶管垂直穿越施工,既有地铁隧道最大变形位于顶管中轴线处;顶管开挖面在距离地铁盾构隧道中轴线12 m范围内,地铁盾构隧道变形最大;顶管并行穿越施工的影响区域主要在顶管开挖面前方20 m和后方10 m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铁盾构隧道 顶管 穿越 并行 影响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土深埋大断面类矩形顶管结构受力分析与实测
18
作者 张中杰 龙炼彬 +3 位作者 时振昊 黄茂松 吕培林 卢康明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90-1198,共9页
深埋大断面矩形及类矩形顶管越来越多应用于软土地铁车站等大型城市地下结构建设,该新型结构水土荷载特征及结构受力性能对保障城市地下空间长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相关研究仍较为有限。本研究依托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静安寺车站工程... 深埋大断面矩形及类矩形顶管越来越多应用于软土地铁车站等大型城市地下结构建设,该新型结构水土荷载特征及结构受力性能对保障城市地下空间长期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相关研究仍较为有限。本研究依托上海轨道交通14号线静安寺车站工程,结合现场实测与理论分析,研究了软土深埋大断面类矩形顶管结构水土压力与受力响应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比分析了不同土压力理论及土-结构相互作用模式对顶管结构内力响应的影响方式,开展了设计理论的适用性评估。主要结论为:①结构顶部竖向土压力的实测值接近土柱理论的计算值,且基于土柱土压力计算的结构弯矩与实测较为吻合,反映出本工程中顶管顶部土拱效应可能较弱;②类矩形顶管的弯矩呈“蝴蝶状”分布,表明结构变形模式为竖向内凹及横向外凸,其中横向外凸可进一步诱发地层水平抗力;③地层水平抗力对大断面类矩形顶管结构内力可产生显著影响,现有设计规范较多忽略这一因素,可导致结构弯矩被严重高估(如依托工程中顶管腰部弯矩的计算误差可达2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矩形顶管 软土 土压力分布 结构受力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土地层顶管开挖面主动支护压力极限分析上限解
19
作者 刘卫华 罗利 +1 位作者 王峰 方亚彪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43-149,共7页
顶管施工覆土浅,常位于黏土层,对施工变形控制要求高,其中开挖面支护压力的确定是顶管开挖面稳定性与施工变形控制的关键。以成都市锦江区再生水综合利用工程为依托,对泥水压力现场监测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然后采用极限分析法,给出了黏土... 顶管施工覆土浅,常位于黏土层,对施工变形控制要求高,其中开挖面支护压力的确定是顶管开挖面稳定性与施工变形控制的关键。以成都市锦江区再生水综合利用工程为依托,对泥水压力现场监测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然后采用极限分析法,给出了黏土层顶管开挖面主动支护压力上限解,并对不同埋深、不同内径对主动支护压力的影响进行计算分析。结果表明:①随着水土侧压力的增大,现场泥水压力增大,且为控制施工变形现场泥水压力通常较水土侧压力增大10~20 kPa;②随着埋深的增大,主动支护压力均呈抛物线增大,而主动支护压力比均呈抛物线减小,埋深由2 m增大至10 m时,主动支护压力增大190.2%,主动支护压力比减少17.1%;③随着顶管内径的增大,主动支护压力、主动支护压力比均呈抛物线增大,内径由2.0 m增大至3.2 m时,主动支护压力和压力比均增大12.9%。研究成果可为黏土地层顶管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土地层 顶管 开挖面稳定 支护压力 极限分析法 锦江区再生水综合利用工程 成都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地层超大矩形顶管隧道下穿高铁施工加固技术
20
作者 崔光耀 韩驰 +1 位作者 麻建飞 宁茂权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2-101,共10页
为保证复合地层超大矩形顶管隧道近接下穿既有高铁的施工安全,以某超大矩形顶管隧道下穿杭深线高铁工程为背景,采用数值仿真和现场实测方法对复合地层超大矩形顶管隧道近接下穿高铁施工安全及加固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超大矩形... 为保证复合地层超大矩形顶管隧道近接下穿既有高铁的施工安全,以某超大矩形顶管隧道下穿杭深线高铁工程为背景,采用数值仿真和现场实测方法对复合地层超大矩形顶管隧道近接下穿高铁施工安全及加固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超大矩形顶管隧道在复合地层中近接下穿既有高铁施工时,轨道沉降超出安全阈值,必须采取施工加固措施;在n(硬岩比)≥0.75的复合地层中掘进时,超前注浆、地下连续墙+D型钢便梁和人工挖孔桩+D型钢便梁3种加固方案均可采用,在n<0.75的复合地层中掘进时,可采用地下连续墙或人工挖孔桩+D型钢便梁加固方案;综合考虑轨道沉降、管节安全系数及加固方案施工对既有高铁的影响程度,对该工程推荐采用人工挖孔桩+D型钢便梁的加固方案;现场监测结果表明,采用人工挖孔桩+D型钢便梁加固方案后,轨道沉降量降至1.46 mm,所有监控指标均处于安全范围内。研究结果可为类似矩形顶管隧道近接施工设计与实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矩形顶管 复合地层 近接施工 加固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