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耦合余热回收的固体氧化物电解槽影响机理及[火用]分析
1
作者 王洋 杨雁 +3 位作者 张伟 王红涛 张莉 曹军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6-165,共10页
固体氧化物电解槽(SOEC)技术是一种电解高温蒸汽制氢的电化学技术,其性能受多个操作参数影响,需在合理的操作条件下运行电堆以保证高效产氢。利用Matlab Simulink模块建立了基于电化学理论的SOEC电堆模型并进行参数分析,研究了电堆温度... 固体氧化物电解槽(SOEC)技术是一种电解高温蒸汽制氢的电化学技术,其性能受多个操作参数影响,需在合理的操作条件下运行电堆以保证高效产氢。利用Matlab Simulink模块建立了基于电化学理论的SOEC电堆模型并进行参数分析,研究了电堆温度、电流密度和蒸汽浓度对SOEC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总电压和过电位减小,反应所需的总能耗略微增加,但对电能需求降低;电流密度增大导致过电位和电池电压增加;提高阴极蒸汽浓度可改善电堆制氢效率。当操作温度1173K、电流密度6000A/m^(2)和蒸汽体积分数90%时,电堆效率可达97%。以该工况为制氢流程模拟的初始条件,编写m文件建立了包括系统平衡组件和电气设备的热力学模型,便于对制氢系统整体效率进行分析。系统中工业废热为SOEC电解反应提供热能,对各废热回收设备进行夹点温差分析验证了换热布局有效性。[火用]分析结果表明,系统[火用]破坏最大的为蒸汽发生器,其次为电堆,系统[火用]效率可达7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氧化物电解槽 余热回收 制氢系统 夹点温差 [火用]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utation of the locus crossing point location of MC circuit
2
作者 刘海军 李智炜 +2 位作者 步凯 孙兆林 聂洪山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4期682-685,共4页
In this paper, the crossing point property of the i-v hysteresis curve in a memristor-capacitor (MC) circuit is analyzed. First, the ideal passive memristor on the crossing point property of i-v hysteresis curve is ... In this paper, the crossing point property of the i-v hysteresis curve in a memristor-capacitor (MC) circuit is analyzed. First, the ideal passive memristor on the crossing point property of i-v hysteresis curve is studied. Based on the analysis, the analytical derivation with respect to the crossing point location of MC circuit is given. Then the example of MC with linear memristance-versus-charge state map is demonstrated to discuss the drift property of cross-point location, caused by the frequency and capacitance val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MRISTOR memristive system crossing point pinched hysteresis loo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夹点的带喷射器CO_(2)热泵系统性能分析
3
作者 杨俊兰 张鑫 +2 位作者 王林秀 韩一飞 杜雨帆 《暖通空调》 2024年第3期92-97,171,共7页
为了研究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内部过冷热泵系统(TCISE),基于夹点建立了TCISE的热力学模型,分析了冷却水进出水温度及流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冷却水进水温度从25℃降低到15℃时,最优高压压力从9.3 MPa降至8.8 MPa,降低了5.4%... 为了研究带喷射器的跨临界CO_(2)内部过冷热泵系统(TCISE),基于夹点建立了TCISE的热力学模型,分析了冷却水进出水温度及流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冷却水进水温度从25℃降低到15℃时,最优高压压力从9.3 MPa降至8.8 MPa,降低了5.4%,最大COP从3.83提升至4.27,提高了11.49%;TCISE存在临界冷却水出水温度和临界冷却水质量流量,当冷却水进水温度一定时,在出水温度低于临界出水温度或质量流量高于临界质量流量时,系统COP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热泵 喷射器 夹点 内部过冷 冷却水 进水温度 出水温度 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子波分解与重构技术在薄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何幼娟 马洪涛 +5 位作者 邓锋 孙力 羊丹 汪勇 金燕 林格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19-325,共7页
T813K-TK715井区是塔河油田的重点含油气井区,多口井在石炭系油气显示活跃,但砂体展布不明。在地震资料上,T813K-TK715井区储层响应特征不明确,且石炭系卡拉沙依组不整合面强反射屏蔽下伏储层反射信息,使得剥蚀线附近地层圈闭难以刻画... T813K-TK715井区是塔河油田的重点含油气井区,多口井在石炭系油气显示活跃,但砂体展布不明。在地震资料上,T813K-TK715井区储层响应特征不明确,且石炭系卡拉沙依组不整合面强反射屏蔽下伏储层反射信息,使得剥蚀线附近地层圈闭难以刻画。文中结合工区地质特征,建立二维地震和楔状地层模型,应用正演模拟技术得到正演模拟结果,利用子波分解与重构技术对正演模拟结果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子波分解与重构技术有效压制了石炭系卡拉沙依组不整合面强反射,削弱了其对下伏砂体反射的屏蔽作用,增强了地层底部反射的连续性,并且提高了地震剖面识别尖灭点的精度,为塔河油田T813K-TK715井区识别强反射屏蔽背景下的薄砂体及地层尖灭点提供了新思路及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波分解与重构 正演模拟 尖灭点识别 卡拉沙依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热工况下跨临界CO_(2)热泵最优排气压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5
作者 武中凯 郑泽灿 +3 位作者 宋昱龙 曹锋 毕菲菲 费继友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5-113,共9页
最优排气压力是影响跨临界CO_(2)热泵性能最重要的因素。为研究最优排气压力存在原因及其影响参数,并揭示各参数对最优排气压力的影响机理,基于传热夹点理论对最优排气压力进行了理论分析。利用AMESim软件搭建了考虑气体冷却器内部传热... 最优排气压力是影响跨临界CO_(2)热泵性能最重要的因素。为研究最优排气压力存在原因及其影响参数,并揭示各参数对最优排气压力的影响机理,基于传热夹点理论对最优排气压力进行了理论分析。利用AMESim软件搭建了考虑气体冷却器内部传热夹点的跨临界CO_(2)热泵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在进水温度为10~40℃、出水温度为60~90℃、环境温度为-30~25℃的宽工况内定量研究了进水温度、出水温度、环境温度及回热率对热泵系统最优排气压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进水温度越低、出水温度越低、环境温度越低,均会导致传热夹点向气体冷却器出口移动,从而使系统的最优排气压力减小;同时,采用回热方式也能够将传热夹点进一步向气体冷却器出口推移,从而减小最优排气压力。研究结果证实传热夹点的位置对于系统最优排气压力的取值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基于传热夹点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具有更强的适用性,可为热泵供暖、车辆热管理等用途中CO_(2)热泵系统的设计和性能优化提供理论与工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临界CO_(2)热泵 最优排气压力 传热夹点 回热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744/R600及R744/R600a混合工质热泵循环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范晓伟 张仙平 +2 位作者 王凤坤 沈恒根 陈圣光 《制冷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5-39,共5页
基于换热器中的传热窄点温差的限制,对R744/R600及R744/R600a在所研究的工况范围内分别替代传统制冷剂R22的亚临界热泵循环特性分别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R744/R600和R744/R600a具有不同的最优配比,可以使得制热性能系数(COPh)最大;... 基于换热器中的传热窄点温差的限制,对R744/R600及R744/R600a在所研究的工况范围内分别替代传统制冷剂R22的亚临界热泵循环特性分别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R744/R600和R744/R600a具有不同的最优配比,可以使得制热性能系数(COPh)最大;R744/R600及R744/R600a在最优配比下的COPh分别比R22系统增大11.98%和8.24%,分别比纯质R600和R600a大36.43%和36.24%,比跨临界循环R744系统增加7.07%和4.71%。在最优配比下,R744/R600和R744/R600a的冷凝压力低于R22,分别为0.84MPa和1.18MPa;压缩机排气温度也低于R22,在90℃以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工学 非共沸混合工质 热泵 R744/R600 R744/R600a 传热窄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的优化分析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学斌 赵钦新 +2 位作者 徐通模 惠世恩 周屈兰 《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95-98,共4页
通过建立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的热力学模型,计算分析了过热蒸汽压力、进口烟气温度和节点温差等因素对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发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计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时,存在一优化过热蒸汽压力,使得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的单位烟... 通过建立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的热力学模型,计算分析了过热蒸汽压力、进口烟气温度和节点温差等因素对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发电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设计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时,存在一优化过热蒸汽压力,使得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的单位烟气发电功率最大;随着进口烟气温度的升高,系统单位烟气发电功率增大,对应的优化过热蒸汽压力升高;而随着节点温差的增大,系统单位烟气发电功率减小,对应的优化过热蒸汽压力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低温余热发电 系统优化 蒸汽压力 节点温差 发电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夹点理论及其在换热网络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8
作者 王利文 陈保东 +1 位作者 王利权 王平仪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2期54-58,62,共6页
 换热网络优化综合目前主要有3种方法:试探法,夹点技术,数学规划法。但在实际应用中,夹点技术证明有效并已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给出了夹点技术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求解方法以及如何准确快捷的找出换热网络中的夹点。应用这些方法可以有效...  换热网络优化综合目前主要有3种方法:试探法,夹点技术,数学规划法。但在实际应用中,夹点技术证明有效并已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给出了夹点技术中几个关键问题的求解方法以及如何准确快捷的找出换热网络中的夹点。应用这些方法可以有效的进行换热网络的最优设计,做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能量。针对生产和实践中遇到的特殊情况给出了解决办法,并用一个具体实例说明改造后的传热效果。在分析了夹点技术的理论基础和热力学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夹点技术的理论局限性,及其相关的原因及克服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点 换热网络 面积目标 催化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化工换热网络优化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葛玉林 沈胜强 +1 位作者 冀新生 刘晓华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EI CAS 2008年第4期78-83,共6页
利用夹点技术对一个复杂化工换热网络进行了用能诊断,并结合流程模拟技术新设计出一个能量回收量最大的换热网络。在用断开热负荷回路的方法对所得到的新换热网络进行调优时,发现一些热负荷回路出现了与以往夹点技术论述中所没有提及的... 利用夹点技术对一个复杂化工换热网络进行了用能诊断,并结合流程模拟技术新设计出一个能量回收量最大的换热网络。在用断开热负荷回路的方法对所得到的新换热网络进行调优时,发现一些热负荷回路出现了与以往夹点技术论述中所没有提及的新特点。用常规的方法对这些特殊的热负荷回路进行断开已不太适应,对此提出了解决的办法,并借助流程模拟技术对此方法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通过调整有关参数消除了新网络在实际运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因此,采用流程模拟技术,可使夹点技术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的换热网络设计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点技术 流程模拟 热负荷回路 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夹点理论及其在换热网络中的优化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刘智勇 李志伟 霍磊 《节能技术》 CAS 2012年第3期273-277,285,共6页
本文主要介绍了利用夹点技术设计换热网络的原则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利用夹点技术对乙烯生产原有换热网络进行夹点分析,研究换热网络利用的瓶颈,找出换热网络不合理的环节和原因。经优化改造后新增4台换热设备,新增设备及改装费用约2 90... 本文主要介绍了利用夹点技术设计换热网络的原则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并利用夹点技术对乙烯生产原有换热网络进行夹点分析,研究换热网络利用的瓶颈,找出换热网络不合理的环节和原因。经优化改造后新增4台换热设备,新增设备及改装费用约2 900万元,但每年节约公用工程费用2 949万元,回收期为一年,故改造合理,节能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点技术 换热网络 乙烯 节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炼油厂中含氢气体排放的最小化与废氢资源化处置方案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卫建军 刘永忠 +1 位作者 张亮 秦建峰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2010年第9期16-20,共5页
针对炼油厂中低浓度氢气的资源化回收,提出了氢气网络系统中含氢气体排放最小化的步骤和方法以及废氢的资源化处置方案。以某炼化公司的氢气网络系统为例,阐述了所提出方法的实现步骤和实施方法。研究表明:对于炼油厂的氢气分配网络,该... 针对炼油厂中低浓度氢气的资源化回收,提出了氢气网络系统中含氢气体排放最小化的步骤和方法以及废氢的资源化处置方案。以某炼化公司的氢气网络系统为例,阐述了所提出方法的实现步骤和实施方法。研究表明:对于炼油厂的氢气分配网络,该方法可以有效地降低低浓度含氢气体的排放,并显著地减少了氢气资源的浪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气网络 夹点分析 低浓度氢气 最小化 处置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基可见光传感器卫星监视地球同步带目标的轨道设计 被引量:4
12
作者 唐毅 吴美平 +1 位作者 李显 付晓锋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60-566,共7页
在分析地球同步轨道目标光学特性和位置特性的基础上,确定了天基可见光(Space-Based Visible,SBV)传感器监视整个地球同步带目标的搜索栅栏位置以及搜索策略,导出搜索栅栏与观测时间和观测次数之间的关系.根据航天任务需求和SBV传感器特... 在分析地球同步轨道目标光学特性和位置特性的基础上,确定了天基可见光(Space-Based Visible,SBV)传感器监视整个地球同步带目标的搜索栅栏位置以及搜索策略,导出搜索栅栏与观测时间和观测次数之间的关系.根据航天任务需求和SBV传感器特性,确定了监视轨道的类型和参数约束条件,给出了约束条件下监视轨道的选取范围,并对其轨道观测效能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通过适当选取监视轨道参数,监视轨道对地球同步带的覆盖率均可达到90%以上.如果SBV传感器视场达到4°×4°以上或搜索栅栏宽度大于40°,其覆盖率高达9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监视 地球同步带 SBV pinch pointS 搜索栅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夹点技术在节水减排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3
作者 汤小玲 戴友芝 《炼油技术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56-58,共3页
介绍了水夹点技术 ,利用浓度间隔图表和浓度组合曲线寻找最少新鲜水用量夹点 ,在夹点上方的用水操作可采用水回用而实现节水减排 ,应用水夹点技术对焦化用水操作进行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 减排 水回用 焦化 用水 节水 浓度 水夹点技术 操作 用量 细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朗肯循环热源温度与冷凝温度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炳成 梁宝华 苑善通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529-1534,共6页
分析了蒸发器换热过程中热源温度对窄点温差位置的影响,讨论了冷凝温度和热源温度对有机朗肯循环(ORC)系统的影响。随着热源温度的升高,蒸发器窄点温差位置由有机工质蒸发温度处转移到蒸发器有机工质入口温度处。考虑冷却水循环,... 分析了蒸发器换热过程中热源温度对窄点温差位置的影响,讨论了冷凝温度和热源温度对有机朗肯循环(ORC)系统的影响。随着热源温度的升高,蒸发器窄点温差位置由有机工质蒸发温度处转移到蒸发器有机工质入口温度处。考虑冷却水循环,系统存在最佳冷凝温度,当冷凝温度低于最佳冷凝温度时,净功输出随冷凝温度的降低而急剧下降。给定工况下,最佳冷凝温度随热源温度的增长近似线性升高,热源温度每升高1℃,最佳冷凝温度增长0.035~0.045℃;净功输出随热源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上升速度存在转折点,转折发生在热源温度为160.270℃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朗肯循环 窄点温差 热源温度 优化 回收 可持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夹点理论及其在炼厂换热网络优化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5
作者 魏艳艳 吴明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1-74,共4页
为了探讨进一步降低炼厂能耗的可能性,用夹点技术对抚顺石油二厂蒸馏装置的换热网络进行了分析.根据经验确定换热网络的最小夹点温差为20℃.由于物流较多时温-焓图确定夹点位置过程繁琐,采用问题表法确定了原换热网络的夹点位置在135℃... 为了探讨进一步降低炼厂能耗的可能性,用夹点技术对抚顺石油二厂蒸馏装置的换热网络进行了分析.根据经验确定换热网络的最小夹点温差为20℃.由于物流较多时温-焓图确定夹点位置过程繁琐,采用问题表法确定了原换热网络的夹点位置在135℃处.分析发现原换热网络中有2台冷却器处于夹点之上,存在2条换热回路及冷流不满足热容流率准则.通过拆除冷却器、分流及打断回路的改进措施来满足夹点技术设计准则及实际要求.结果表明:改造后的换热流程每年可节约664.5t标准油,所增加的分流管线费用半年即可收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夹点 换热网络 设计准则 冷却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位分析技术在地层圈闭描述中的应用 被引量:12
16
作者 管晓燕 穆星 刘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56-58,共3页
在寻找有效地层圈闭的过程中,常规振幅分析方法很难准确识别地层尖灭点(线)的位置。从正演模型分析出发,分析了不同地震属性识别地层尖灭点的情况,提出了相位分析技术。该技术采用相位类等反映几何学属性信息的参数识别地层圈闭的构建特... 在寻找有效地层圈闭的过程中,常规振幅分析方法很难准确识别地层尖灭点(线)的位置。从正演模型分析出发,分析了不同地震属性识别地层尖灭点的情况,提出了相位分析技术。该技术采用相位类等反映几何学属性信息的参数识别地层圈闭的构建特征,描述地层界面的空间变化和识别地层尖灭点的位置;沿目的层同相轴向地层超剥带进行自动追踪,在追踪得到的层位上提取相位类属性,属性分界线即为地震识别出的地层尖灭线。实际应用证明相位分析技术是解决地层圈闭识别与定量描述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位分析 地层圈闭 不整合 尖灭点(线) 地震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夹点分析技术的常减压装置换热网络优化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继东 孟硕 +1 位作者 张海滨 田文爽 《中外能源》 CAS 2017年第1期90-96,共7页
常减压装置是原油深度加工的基础,同时也是炼油企业用能大户。针对国内某企业的常减压装置,应用流程模拟软件Aspen HYSYS,建立装置的换热网络模型。以加工原油性质、初馏塔、常压塔、减压塔模拟过程参数及常减压装置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作... 常减压装置是原油深度加工的基础,同时也是炼油企业用能大户。针对国内某企业的常减压装置,应用流程模拟软件Aspen HYSYS,建立装置的换热网络模型。以加工原油性质、初馏塔、常压塔、减压塔模拟过程参数及常减压装置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作为换热网络调整的基础参数,利用Aspen Pinch软件,对装置原有换热网络进行夹点分析,根据原油常减压装置内部冷、热物流特点,分析装置用能瓶颈,得出换热网络初底原油的最高理论换热终温。按照消除原换热物流跨夹点传热、中高温位热源多次合理利用、调整换热效率偏低的设备、现有设备布置变动小、投资省的原则,对换热网络进行改造优化。通过换热流程优化调整,初底油进常压加热炉温度由原来的278℃提高到288℃;降低常压炉加热负荷及燃料消耗,可节省加热炉负荷约60×10~4kcal/h,装置能耗降低约0.7kg标油/t,折合每年创造效益约126万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减压装置 夹点技术 换热网络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热工参数的设计优化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学斌 赵钦新 +2 位作者 惠世恩 徐通模 周屈兰 《锅炉技术》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21,共5页
通过建立低温余热发电系统的热力学模型,定量分析和对比了不同热工参数对低温余热发电系统设计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进口烟气温度、蒸汽压力以及节点温差是影响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设计性能的主要热工参数,其它热工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 通过建立低温余热发电系统的热力学模型,定量分析和对比了不同热工参数对低温余热发电系统设计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进口烟气温度、蒸汽压力以及节点温差是影响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设计性能的主要热工参数,其它热工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很小;提高进口烟气温度、降低蒸汽压力或减小节点温差,均可显著降低设计出口烟气温度,从而增大蒸发量,提高热效率;但是当系统对最低排烟温度有要求时,蒸汽压力和节点温差存在下限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系统工程 余热发电 优化设计 排烟温度 节点温差 蒸汽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节点变化对制浆造纸理论最小清水用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朝军 陈克复 +3 位作者 莫立焕 李荣刚 陈奇峰 李军 《中国造纸学报》 EI CAS CSCD 2007年第1期84-87,共4页
介绍了水节点极限曲线图的作法,并分析了节点图。增大节点处用水单元进出水处的最大浓度,整个水系统的节点向左推移,理论最小清水用量降低,用水单元的水流率升高。降低节点处用水单元进出水处的最大浓度,节点向右推移,清水用量增加。去... 介绍了水节点极限曲线图的作法,并分析了节点图。增大节点处用水单元进出水处的最大浓度,整个水系统的节点向左推移,理论最小清水用量降低,用水单元的水流率升高。降低节点处用水单元进出水处的最大浓度,节点向右推移,清水用量增加。去除节点左侧的用水单元,节点上升,清水用量降低。去除节点右面的用水单元对整个水系统的清水用量没有影响。在总负荷不变的情况下,去除节点处的用水单元,调整前后用水单元的流率,节点变化明显,理论清水用量也随之发生变化。另外还举例说明了水节点图在制浆造纸节水中的一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节点 理论最小清水用量 制浆造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RC系统蒸发器夹点温差的数值分析和实验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马新灵 王聪 +4 位作者 石文琪 孟祥睿 张景迪 邱宇恒 潘佳浩 《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5-69,82,共6页
有机朗肯循环(ORC)是一种高效回收余热的可靠手段。考虑蒸发器的换热面积和系统的热力性能,自定义了性能评价指标F(·),在热源温度为105~165℃、蒸发器夹点温差为3~30℃时,分别从工质流量和蒸发温度的角度,模拟分析了夹点温差对系... 有机朗肯循环(ORC)是一种高效回收余热的可靠手段。考虑蒸发器的换热面积和系统的热力性能,自定义了性能评价指标F(·),在热源温度为105~165℃、蒸发器夹点温差为3~30℃时,分别从工质流量和蒸发温度的角度,模拟分析了夹点温差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的净输出功和热效率均随夹点温差的降低而增加,且分别在热源温度为165℃、夹点温差为3℃时达到最大值53.53 kW和12.21%;一定工质流量下,热源温度为165℃时,F(·)的值最小,此时最优夹点温差为15℃;一定蒸发温度下,F(·)的值随夹点温差的增大一直减小。在自主搭建的小型ORC低温余热发电试验平台上,分别研究了不同的热源流量、冷却水流量和工质流量下,蒸发器夹点温差对ORC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当热源流量为4 m^(3)/h,系统在较低的蒸发器夹点温差下有更好的表现,此时存在使系统性能最佳的工质流量和冷却水流量,分别为700 kg/h和3 m^(3)/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发器夹点温差 实验研究 热力学性能 有机朗肯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