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村土地征收制度试点改革的政策意蕴与制度反思
1
作者 高圣平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3,共13页
2015年以来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试点改革总体布局统一明晰、改革内容重点突出、配套措施完善到位,但法律层面有关深化征地改革的一般性规范、具体性规范以及配套性规范均有所缺失。基于政策的引导性功能,可以通过统筹推进征地试点改革的... 2015年以来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试点改革总体布局统一明晰、改革内容重点突出、配套措施完善到位,但法律层面有关深化征地改革的一般性规范、具体性规范以及配套性规范均有所缺失。基于政策的引导性功能,可以通过统筹推进征地试点改革的政策指向,把握从政府主导转向市场配置的政策路径,以及确立保障被征地农民居住利益和财产权益的政策目标,厘清完善征地法律制度的内在逻辑。据此,通过严格界定公共利益中成片征收的适用条件和适用范围,以被征地农民全过程参与为中心进一步规范征地程序,确立自治与法定相结合的征地补偿机制,从而健全我国现有征地法律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土地征收制度 试点改革 政策意蕴 法律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闲置宅基地分类诊断及其治理路径——基于安徽省试点地区两个村的考察
2
作者 张勇 高羽洁 《中国土地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6-116,共11页
研究目的:科学识别村庄宅基地闲置类型,探索各类闲置宅基地治理路径,为村庄有效精准治理本村闲置宅基地提供理论参考。研究方法: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研究结果:闲置宅基地基于时空特征、功能属性和闲置程度差异呈现出“显性”与... 研究目的:科学识别村庄宅基地闲置类型,探索各类闲置宅基地治理路径,为村庄有效精准治理本村闲置宅基地提供理论参考。研究方法: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研究结果:闲置宅基地基于时空特征、功能属性和闲置程度差异呈现出“显性”与“隐性”两种闲置类型。村庄区位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决定闲置宅基地的主要类型,如城市近郊村庄因村民进城定居,闲置宅基地多为“显性”闲置,农村腹地村庄因户均宅基地面积过大,闲置宅基地多为“隐性”闲置。“显性”闲置和“隐性”闲置宅基地均有一定治理潜力,但二者治理主体和治理路径不同,前者治理应以村集体为主体,通过放活宅基地使用权,实现宅基地由无功能、福利保障功能向经营功能的转型,后者治理应以农户为主体,通过发展庭院“微经济”,实现宅基地由居住功能向居住、生产功能的转型。研究结论:不同村庄应结合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精准把握宅基地闲置类型,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精准化治理闲置宅基地,有效激活农村土地资源资产并为乡村振兴提供土地要素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闲置宅基地 分类诊断 治理路径 试点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3
作者 宋洪远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13,共12页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举措。本文在厘清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和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分析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的矛盾问题及其体制机制障碍,提出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和政策举... 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举措。本文在厘清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特征和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分析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的矛盾问题及其体制机制障碍,提出以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任务和政策举措。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要求和发展目标看,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村现代化要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从制约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发展的主要因素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待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乡村产业发展和乡村建设资金投入保障不足,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和乡村人才发展存在短板,城乡人口融合与权益保障机制不健全,等等。因此,要锚定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目标,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采取有力有效政策措施,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化农村改革 农业农村现代化 土地制度改革 体制机制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中部传统农区宅基地退出农户产权实施行为研究——基于金寨、余江、宜城的实地调查
4
作者 吴郁玲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54,共11页
产权界定不等于产权实施。研究宅基地退出农户产权实施行为形成机理及优化路径对于促进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的有效实现、落实农户产权权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我国中部传统农区安徽金寨县、江西鹰潭市余江区和湖... 产权界定不等于产权实施。研究宅基地退出农户产权实施行为形成机理及优化路径对于促进宅基地“三权分置”制度的有效实现、落实农户产权权益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我国中部传统农区安徽金寨县、江西鹰潭市余江区和湖北宜城市的实地调查,采用粗糙集理论、K-means聚类和分位数回归等分析方法研究了宅基地退出农户的产权实施行为。研究发现,在中部传统农区,宅基地退出农户产权实施的行为有主动实施、象征性实施和被动实施之分,且主动实施的农户仅占20.19%,大部分农户处于“被安排”、“推着走”状态。同时,农户产权实施行为在不同地区、不同宅基地退出方式、不同就业类型和不同收入水平下均呈现异质性特点。农户个体及家庭特征、宅基地资源禀赋以及各地退出政策的执行状况是影响农户产权实施的重要因素。因此,实践中不仅需要以法定形式清晰界定农户对宅基地的产权权利及权能,更需要出台相关的配套激励政策。相关政策应在产权实施行为强度不同的农户间有所差别,应重点关注纯农户和低收入农户,也应体现村庄的地区差异。而建立和完善宅基地产权交易市场,赋予农户可预见、可实现的宅基地权益财富空间,是鼓励农户积极实施产权、践行宅基地产权权利的根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宅基地 农户产权实施行为 中部传统农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宅基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共同富裕:作用机理、困难挑战与政策优化
5
作者 郑兆峰 宋洪远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36,共15页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是持续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本文梳理了宅基地制度的演进脉络,总结了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的实践探索,揭示了宅基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剖析了改革步入深水区面... 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是持续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本文梳理了宅基地制度的演进脉络,总结了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地区的实践探索,揭示了宅基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作用机理,剖析了改革步入深水区面临的困难挑战,提出了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对策建议。研究发现,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主要通过盘活农村宅基地等闲置资源,拓展乡村产业发展空间,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助推农民共同富裕。当前,农民退出宅基地仍然面临潜在风险,农村宅基地制度体系尚不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能力不足,地区间发展差距较大。以宅基地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共同富裕,要锚定保障低收入群体基本居住权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实现农村宅基地增值收益共享三大目标,完善宅基地权益保障方式,健全农村宅基地制度体系,提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能力,促进宅基地改革红利共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宅基地制度改革 共同富裕 农民增收 缩小城乡差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农村宅基地功能转型特征与机制研究——以海伦市长华村为例 被引量:6
6
作者 李冬梅 文清 祁悦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3-121,共9页
研究目的:揭示东北黑土区村域尺度农村宅基地功能转型特征与驱动机制,探寻“三权分置”制度框架下宅基地的活化利用与有效管理对策。研究方法:实地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研究结果:(1)东北黑土区内农村宅基地的居住功能弱化,农业生产功能... 研究目的:揭示东北黑土区村域尺度农村宅基地功能转型特征与驱动机制,探寻“三权分置”制度框架下宅基地的活化利用与有效管理对策。研究方法:实地调查法和案例研究法。研究结果:(1)东北黑土区内农村宅基地的居住功能弱化,农业生产功能增强,宅基地功能由居住功能主导向居住、生产二元复合功能或农业生产功能为主导转变;(2)村域尺度内,农村宅基地功能转型的阶段特征明显,空间上表现为与中心村的距离越远,宅基地功能转型程度越剧烈;(3)在城镇化等外缘要素的影响下,乡村地域系统内人口和产业的变化共同驱动农村宅基地功能转型;(4)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制度框架下,结合农村宅基地功能组合和利用状态,引导农户选择适宜的宅基地利用方式,有利于促进宅基地利用效率提升。研究结论:东北黑土区农村宅基地功能正在经历转型过程,应根据宅基地功能转型阶段特征,深化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筛选适宜的宅基地利用与管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宅基地 功能转型 空心村治理 东北黑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公园联动发展区宅基地盘活的模式选择:基于群体利益异质性的视角 被引量:3
7
作者 王荣宇 马峥嵘 谭荣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3-113,共11页
研究目的:基于群体利益异质性视角,通过比较百山祖国家公园联动发展区内两个典型村庄的特征,辨析经济和社会利益异质性对宅基地盘活的农户自组织模式与政企合作模式选择的影响,为因地制宜选择国家公园联动发展区宅基地的盘活模式提供科... 研究目的:基于群体利益异质性视角,通过比较百山祖国家公园联动发展区内两个典型村庄的特征,辨析经济和社会利益异质性对宅基地盘活的农户自组织模式与政企合作模式选择的影响,为因地制宜选择国家公园联动发展区宅基地的盘活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1)群体利益异质性所引致的选择性激励能促成宅基地盘活的集体行动;(2)资源禀赋、群体规模、人口流动频率的村庄特征影响群体利益异质性程度;资源禀赋较好、群体规模较小、人口流动频率较低的村庄经济和社会利益异质性较强,资源禀赋较好、群体规模较大、人口流动频繁的村庄经济利益异质性较强但社会利益异质性较弱;(3)经济和社会利益异质性均较强的村庄更容易形成农户自组织的宅基地盘活模式,经济利益异质性较强但社会利益异质性较弱的村庄则适用政企合作模式。研究结论:群体利益异质性是影响国家公园联动发展区宅基地盘活模式选择的关键因素。单一的强经济利益异质性不足以促成宅基地盘活的集体行动,还需发挥社会利益异质性对农户的内生激励作用,更好地落实国家公园全民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宅基地盘活 群体利益异质性 农村集体行动 国家公园联动发展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优化 被引量:5
8
作者 刘哲 杨斯淏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2期231-236,共6页
农村发展应新型城镇化要求需在相关体制上进行追本溯源的、创新性的改革,尤其是农村的土地管理制度,存在诸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矛盾的问题。如今,新型城镇化的任务推进能够为农村不断完成新农村建设作出指导。为此,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 农村发展应新型城镇化要求需在相关体制上进行追本溯源的、创新性的改革,尤其是农村的土地管理制度,存在诸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矛盾的问题。如今,新型城镇化的任务推进能够为农村不断完成新农村建设作出指导。为此,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探讨了其对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的需求,分析了农村土地管理与新型城镇化的适配度问题,指出了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中的问题,并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建设性的优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新农村 土地管理制度 体制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宅基地制度改革对城乡融合的政策效应研究——以江西省余江区为例 被引量:1
9
作者 姚小薇 钟智宇 +3 位作者 陈美球 李鸣 柴季 王占岐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9-48,共10页
研究目的:以江西省余江区为例,评估宅基地制度改革对城乡融合的政策效应。研究方法:运用合成控制法评估宅基地制度改革对城乡融合的推动作用,并运用“三步法”检验人—地—业三要素互馈互补所发挥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宅基地制度改革... 研究目的:以江西省余江区为例,评估宅基地制度改革对城乡融合的政策效应。研究方法:运用合成控制法评估宅基地制度改革对城乡融合的推动作用,并运用“三步法”检验人—地—业三要素互馈互补所发挥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宅基地制度改革显著提升了余江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但提升幅度呈现倒“U”型变化规律;余江区“宅改”通过促进城乡劳动力、土地、资本要素流动和重组推动城乡融合水平提升,但各要素组合的作用程度不尽相同。研究结论:宅基地制度改革是优化配置土地资源的有效手段,能够促进城乡人—地—业要素的协同联动;未来应通过优化生产要素组合,促使政策边际效应拐点后移;协同推进多项改革措施,发挥政策的“乘数效应”,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宅基地制度改革 城乡融合 合成控制法 余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村更新语境下村庄规划编制技术路径与实践——以江苏省溧阳市龙峰村和庆丰村为例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伟 裴逸飞 +1 位作者 李昊 徐涵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23-130,共8页
乡土地域人地关系的维系、巩固与再建,一直都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整合乡村外生式更新和内生式更新协同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以乡村更新语境下的村庄规划作为理论基点,对其进行二元系统的重构,从夯实更新台账、树立更新目标、识... 乡土地域人地关系的维系、巩固与再建,一直都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整合乡村外生式更新和内生式更新协同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以乡村更新语境下的村庄规划作为理论基点,对其进行二元系统的重构,从夯实更新台账、树立更新目标、识别更新对象、运用更新工具和强化更新保障5个关键方面探讨乡村更新语境下村庄规划编制的技术路径,并以江苏省溧阳市龙峰村和庆丰村两个典型村庄为例进行实践验证,以此作为对宅基地改革的同步回应,为未来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案例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更新 村庄规划 编制方法 快速城镇化地区 宅基地改革 外生与内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 被引量:77
11
作者 杨立 郝晋珉 +2 位作者 王绍磊 洪舒蔓 周宁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308-315,共8页
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土地整治的前提和基础工作。该文在对引力模型修正的基础上测算了农村居民点与最近城镇之间的作用引力。同时,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发展基础、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4个方面选... 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是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土地整治的前提和基础工作。该文在对引力模型修正的基础上测算了农村居民点与最近城镇之间的作用引力。同时,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发展基础、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4个方面选取农村居民点潜能的测算指标,利用量化后的指标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根据修正后的潜能模型,计算出各农村居民点的潜能值。在得到引力值和潜能值的基础上,运用层次聚类分析法将曲周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空间结构优化划分为就地城镇化型、重点发展型、限制扩建型和迁移合并型4种类型。研究结果符合实际,为当地新农村建设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撑,对于其他类似地区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 优化 农村地区 重力模型 潜能模型 农村居民点用地 空间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被引量:175
12
作者 姜广辉 张凤荣 +2 位作者 秦静 张琳 宫攀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85-92,共8页
当前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应加强对社会经济转型条件下农村居民点内在演化规律的研究。该文应用GIS空间分析以及景观指数的定量分析方法,以北京山区为研究区域,分析研究了山区不同地域层次上农村居民点分布及其变化与该区自然环境、生产... 当前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应加强对社会经济转型条件下农村居民点内在演化规律的研究。该文应用GIS空间分析以及景观指数的定量分析方法,以北京山区为研究区域,分析研究了山区不同地域层次上农村居民点分布及其变化与该区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经济三方面环境要素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受坡度、高程、农用地以及城镇和交通道路等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影响,但其分布变化则更多地与农用地距城镇的距离和交通条件紧密相关。该文还对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为科学指导农村居民点整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分布变化 GIS 景观指数 北京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与整治分区规划 被引量:110
13
作者 孔雪松 刘耀林 +1 位作者 邓宣凯 罗媞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8期215-222,I0002,共9页
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规划的基础,该文以湖北省嘉鱼县鱼岳镇和官桥镇为例,选取自然因子、社会经济因子与生态因子,构建村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量化体系与表征... 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规划的基础,该文以湖北省嘉鱼县鱼岳镇和官桥镇为例,选取自然因子、社会经济因子与生态因子,构建村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量化体系与表征方式;统筹城乡发展与适宜性评价分级,实现村镇农村居民点整治分区规划。研究结果表明,鱼岳镇与官桥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存在较大差异,以平原为主的鱼岳镇农村居民点用地整体适宜性明显高于以丘陵为主的官桥镇,鱼岳镇应以城镇化区为重点,官桥镇应以迁村并点为主要方向,通过不同分区间的空间整合,实现农村居民点整治的合理引导与规划布局,为农村居民点整治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使用 分级 整治 村镇 农村居民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郊卫星城区域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特征分析 被引量:20
14
作者 李灿 张凤荣 +2 位作者 姜广辉 朱泰峰 张佰林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233-243,共11页
分析大城市卫星城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利用特征及其空间布局,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结构与功能变化。该文选择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卫星城顺义区为研究区,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计量地理模型与GIS技术相结合的方... 分析大城市卫星城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利用特征及其空间布局,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结构与功能变化。该文选择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卫星城顺义区为研究区,以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为基础,运用计量地理模型与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及其内部结构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反映农村产业经济活动的工业用地、仓储用地成为农村居民点重要的用地组合类型,农村居民点内部用地类型丰富,部分镇区内的农村居民点用地中工业用地占据绝对优势。农村居民点利用空间差异显著,区位作用突出。中西部区域的农村居民点平均规模偏大,区位指数和多样化指数较高;而稳定性指数表现出自西向东逐渐提升的格局,但在空港物流经济影响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稳定性较高,用地形态相对规整。顺义区农村人口与农村居民点在空间上的分布明显脱节,大量农村人口聚集于城镇边缘地带,该区域农村工业化倾向突出,农村人口基本上已经脱离了传统的农业生产。农村居民点用地及其内部结构特征体现出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农村产业发展已成为推动农村居住与生产空间形态发生变化的最直接的动力。研究结论表明,农村居民点用地利用特征及其空间格局,是对农村居住与生产空间形态的直接反映,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土地越来越具有城镇用地的特征,因而在农村土地管理和规划上也必然要求有相应的改革和发展。研究结果可为土地规划、整治、农村产业发展和新型城镇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村地区 模型 农村居民点 用地特征 卫星城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贫困山区不同类型农户对宅基地流转的认知与响应——基于重庆市云阳县568户农户调查 被引量:74
15
作者 周婧 杨庆媛 +3 位作者 张蔚 王宁 张凌华 杨逢渤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1-17,共7页
研究目的:基于农户兼业活动探讨不同类型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及其决策因子,为政府制定"以人为本"的宅基地流转办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l,ogistic分析法,参与式农村评估法。研究结果:(1)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 研究目的:基于农户兼业活动探讨不同类型农户宅基地流转行为及其决策因子,为政府制定"以人为本"的宅基地流转办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社会学理性选择理论l,ogistic分析法,参与式农村评估法。研究结果:(1)农户宅基地流转意愿普遍偏低,且从纯农业户到非农业户意愿逐渐减弱;(2)兼业程度由低到高,宅基地流转决策因子沿生存—经济—社会方向转移,纯农业型为生存理性,农业主导型为生存与经济理性,农工兼具型为经济理性,非农主导型与非农业型以社会理性为主导;(3)农户普遍倾向"以房换房"的置换流转方式,其次是"以房换钱"为入股的流转方式,出售、抵押、出租等方式较少。研究结论:宅基地流转决策中不同类型农户对生存、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关注不同,但总体上保障性心理大于经济利益,这也是宅基地流转缓慢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制度 贫困山区 农户 兼业 宅基地流转 云阳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农村居民点分形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35
16
作者 李玉华 高明 +2 位作者 吕煊 许汀汀 章明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225-232,共8页
农村居民点的分形特征能很好地反映其空间占据能力。该文选取浅丘平坝区、低山丘陵区、中山丘陵区、高海拔山区4种典型生态类型区,应用分形几何原理,分析了不同生态类型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形特征,探讨了不同生态类型区分形特征的主要影响... 农村居民点的分形特征能很好地反映其空间占据能力。该文选取浅丘平坝区、低山丘陵区、中山丘陵区、高海拔山区4种典型生态类型区,应用分形几何原理,分析了不同生态类型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形特征,探讨了不同生态类型区分形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生态类型区的农村居民点分形特征存在差别,主要受高程、坡度、农民人均纯收入、水系、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浅丘平坝区分维数值最高1.63,高海拔山区分维数值最低1.47,4种生态类型区的农村居民点分维数值明显高于交通和水系的分维数值,但随着农村交通体系的完善,其对农村居民点分形特征的影响会增加;坡度对不同生态类型区农村居民点分形特征的影响是一致的,分维数值均随着坡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的生态类型区农村居民点分维数值更高;4种生态类型区的农村居民点分维数值在短期内表现出下降或平稳趋势,但从长远来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各种城镇化建设政策的落实,4种生态类型区的农村居民点分维数值均呈上升趋势,其边界曲折度不断减小,其形态逐步向规则化发展,但受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条件的限制,其上升的趋势会存在差异。该研究可为丘陵山区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布局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地区 土地利用 分形特征 农村居民点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海平原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及其整治策略 被引量:36
17
作者 周宁 郝晋珉 +3 位作者 孟鹏 陈丽 洪舒蔓 穆哈拜提.帕热提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256-263,共8页
为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的布局优化方向,科学指导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的迁移合并实践,该文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从农村居民点自身发展条件和邻近居民点的空间相互作用关系2个角度,构建了以斑块为单元符合平原区特点的农村居... 为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的布局优化方向,科学指导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居民点的迁移合并实践,该文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从农村居民点自身发展条件和邻近居民点的空间相互作用关系2个角度,构建了以斑块为单元符合平原区特点的农村居民点结节性指数评价体系,利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测算了各农村居民点结节性指数值;利用引力模型确定了整理单元,总结出农村居民点间的4种空间相互作用关系,即串联型、并联型、聚合型、双核型;在此基础上,分别利用场强模型和引力模型将河北省曲周县242个主要农村居民点划分为城镇化型、重点发展型、规模控制型和迁移合并型,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布局优化调控建议。研究结果符合曲周县实际情况,为当地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提供了依据,对黄淮海平原其他农区的农村居民点科学规划与布局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地区 土地利用 优化 整治 农村居民点 结节性指数 场强模型 引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估算 被引量:113
18
作者 陈荣清 张凤荣 +1 位作者 孟媛 郭力娜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16-221,共6页
有效评估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是顺利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重要环节。该文以文登市为例,通过选取与现实潜力转化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土地资源状况和宅基地利用等14个指标,建立综合指标体系,对现实潜力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权... 有效评估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是顺利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重要环节。该文以文登市为例,通过选取与现实潜力转化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土地资源状况和宅基地利用等14个指标,建立综合指标体系,对现实潜力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权重和标准化指标值进行了综合评价,将评价结果作为综合修正系数,对理论潜力进行修正,得出文登市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研究结果表明:文登市各镇综合修正系数介于0.25~0.70之间;2010年、2020年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分别为883.67hm2和1072.74hm2;耕地增加系数分别为10.10%和12.27%。研究认为应根据各区域现实潜力大小来安排农村居民点整理,以便提高整理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整理 农村居民点 区域规划 现实潜力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因素综合评价的居民点整理时序确定 被引量:22
19
作者 谢保鹏 朱道林 +2 位作者 蒋毓琪 徐思超 孙丕苓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289-297,共9页
为了科学确定农村居民点整理时序,构建了"潜力大小-斑块复杂程度-区位条件优劣"多因素评价体系,从农村居民点斑块形状复杂程度以及所处区位条件的优劣两方面分析其整理的难易程度和必要性大小,并将农村居民点分为"一级... 为了科学确定农村居民点整理时序,构建了"潜力大小-斑块复杂程度-区位条件优劣"多因素评价体系,从农村居民点斑块形状复杂程度以及所处区位条件的优劣两方面分析其整理的难易程度和必要性大小,并将农村居民点分为"一级必要整理斑块"、"二级必要整理斑块"和"三级必要整理斑块",最后结合整理潜力分级结果将玉门市农村居民点整理划分为近期整理、中期整理和远期整理。结果表明:玉门市农村居民点潜力较大涉及22行政村,面积960.31 hm2,主要分布在昌马盆地区和花海绿洲平原区以及赤金-清泉绿洲区的部分行政村,潜力一般涉及32行政村,面积2 053.72 hm2,主要分布在玉门镇老城区以及玉门绿洲地区大部分行政村,潜力不大涉及3个行政村,面积304.90 hm2,主要分布在玉门新市区城市规划范围内的部分行政村;玉门市一级必要整理农村居民点斑块面积1 291.08 hm2,二级必要整理农村居民点斑块面积1 712.2 hm2,三级必要整理农村居民点斑块面积315.64 hm2。通过叠加居民点整理潜力及整理优先度分级结果图层,得出玉门市近期需整理农村居民点426.05 hm2,中期需整理635.40 hm2,远期需整理2 257.48 hm2。该文研究结果可为农村居民点整理时序确定提供一个新思路,为玉门市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村地区 整理 农村居民点 玉门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植被覆盖率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估算及实证 被引量:32
20
作者 朱泰峰 张凤荣 +4 位作者 李灿 朱凤凯 曲衍波 李乐 刘建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240-249,F0003,共11页
为合理估算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该文提出基于植被覆盖率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新思路。借助植被覆盖率对农村居民点斑块进行分类,通过分析抽样农村居民点斑块的植被覆盖与内部用地结构得到整理潜力修正系数,从而建立基于植被覆盖率... 为合理估算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该文提出基于植被覆盖率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新思路。借助植被覆盖率对农村居民点斑块进行分类,通过分析抽样农村居民点斑块的植被覆盖与内部用地结构得到整理潜力修正系数,从而建立基于植被覆盖率修正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估算模型,并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展开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门头沟区无整理潜力的农村居民点占大多数,具有整理潜力的农村居民点主要集中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乡镇,并且这部分农村居民点多远离主干道;山区具有中、高整理潜力的农村居民点略多于平原、浅山区,而低整理潜力的农村居民点明显多于平原、浅山区;门头沟区规划整理的农村居民点内部包含有大量农用地,其中建设用地比例只占63.19%~71.54%,但是,第二次土地调查将整个农村居民点都作为建设用地调绘;因而,一些不考虑植被覆盖修正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方法夸大了整理潜力,放大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效果。该文为进一步合理估算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农村地区 整理 植被指数模型 农村居民点 分层抽样 门头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