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异地盐席发育区输导体系油气运聚物理模拟--以墨西哥湾博格斯盆地Perdido构造带为例
1
作者 樊妍 向才富 +7 位作者 杨松岭 逄林安 陈经覃 李爱山 陈亮 蒋善斌 司永康 杨明慧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7-361,共15页
博格斯盆地是墨西哥湾西部典型的含盐被动陆缘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其Perdido构造带异地盐席发育区形成了由异地盐席底部构造、断层和古新统—始新统Wilcox组构成的油气输导体系。由于Perdido构造带水体较深且盐构造活动复杂,其异地盐席... 博格斯盆地是墨西哥湾西部典型的含盐被动陆缘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其Perdido构造带异地盐席发育区形成了由异地盐席底部构造、断层和古新统—始新统Wilcox组构成的油气输导体系。由于Perdido构造带水体较深且盐构造活动复杂,其异地盐席发育区的油气输导特征和输导效率不明。因此,定量评价Perdido构造带异地盐席发育区油气输导体系的输导效率、厘清不同类型输导体系输导效率的差异性及其影响因素对减少勘探风险尤为重要。基于地震、钻井和测井等资料,对Perdido构造带异地盐席发育区发育的下倾型、波浪型和上倾型三种形态的油气输导体系开展了油气运聚物理模拟实验。研究表明,与盐席底部砂泥岩相比,三种形态油气输导体系中Wilcox组均呈现更高的输导效率,是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不同形态油气输导体系的输导效率在油气运移的不同时期存在差异,具体表现为始新世末期下倾型输导体系的输导效率最高;渐新世末期上倾型输导体系的输导效率最高。始新世末期和渐新世末期,研究区断层活动性强,促进油气输导。Perdido构造带异地盐席发育区的油气输导效率受输导体系的物性、油气运移距离和源储压差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源储压差为主要控制因素,油气运移距离为次要控制因素,输导体系物性的影响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导效率 油气运聚物理模拟 盐构造 Perdido构造带 博格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STRACTS OF THE PRESENT ISSUE (JXSYU ISSN 1673-064X)
2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I0001-I0007,共7页
关键词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英文摘要 期刊 编辑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古近系“汇聚脊”对浅层新近系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以渤海湾盆地环渤中地区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斯亮 薛永安 +4 位作者 吕丁友 李慧勇 王德英 王海学 于海波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2-53,共12页
根据渤海海域多年的勘探实践经验,“汇聚脊”可以划分为凸起型、凹中隆起型、陡坡带砂体型3种类型。目前对于“汇聚脊”的控藏机理和控油气运聚过程尚不清晰。为解决渤海海域浅层不同构造带油气成藏差异显著的问题,利用油气运移物理模... 根据渤海海域多年的勘探实践经验,“汇聚脊”可以划分为凸起型、凹中隆起型、陡坡带砂体型3种类型。目前对于“汇聚脊”的控藏机理和控油气运聚过程尚不清晰。为解决渤海海域浅层不同构造带油气成藏差异显著的问题,利用油气运移物理模拟实验对“汇聚脊”的控藏机理和控油气运聚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凸起型“汇聚脊”规模大、幅度高,汇烃能力最强,在断层沟通下,其上的浅层新近系油气藏规模最大;凹中隆起型“汇聚脊”的面积和幅度中等,浅层油气成藏规模以中型为主;陡坡带砂体型“汇聚脊”依靠砂体的汇聚作用,也具有较强的汇烃能力,浅层新近系也可以形成大中型油气藏;深层发育“汇聚脊”是浅层油气富集的必要条件。“汇聚脊”控藏理论的提出可以有效指导渤海油田的浅层油气勘探实践,同时对相似背景下陆地油田的油气勘探也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聚集 汇聚脊 成藏物理模拟 古近系 新近系 渤海海域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坳陷陈家断裂带北部构造演化解析及油气成藏
4
作者 西智博 廖建平 +2 位作者 高荣锦 周晓龙 雷文文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7-136,共10页
辽河坳陷陈家断裂带油气资源丰富,是辽河西部凹陷北段重要的含油气区带之一。基于构造演化解析,结合砂箱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辽河坳陷陈家断裂带的变形机制和演化过程,并指出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辽河坳陷陈家断裂... 辽河坳陷陈家断裂带油气资源丰富,是辽河西部凹陷北段重要的含油气区带之一。基于构造演化解析,结合砂箱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辽河坳陷陈家断裂带的变形机制和演化过程,并指出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辽河坳陷陈家断裂带具有分段发育特征,且活动时期具有“先北后南”的演化特征,受断层分段性影响,陈家断裂带主要发育压扭背冲构造样式和走滑压扭构造样式。(2)物理模拟实验结果显示,台安—大洼断裂上盘在压扭作用影响下首先形成压扭性质的雁行小断裂,随着位移增大,小断裂逐渐连接,最终形成了贯穿型走滑断裂带,即陈家断裂带。(3)台安洼陷为新生代多期次构造变形叠加形成的洼陷,深层发育主力烃源岩层系,具备发育大规模油气藏的物质基础,洼陷边缘的钻井岩心分析结果显示,烃源岩TOC值为4.79%,Ro为0.3%~0.4%,属于好—较好烃源岩,推测洼陷中心厚度更大,质量更优。陈家断裂带中北部下盘发育断鼻构造,具备陈家洼陷和台安洼陷双源供烃的特点,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演化 构造物理模拟 油气成藏 走滑压扭 压扭背冲 双源供烃 断鼻构造 古近系 陈家断裂带 辽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优势运移通道的类型及其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13
5
作者 姜振学 庞雄奇 +2 位作者 曾溅辉 王洪玉 罗群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07-516,共10页
地质分析和物理模拟实验证实地质条件下油气总是沿着浮力最大和阻力最小的的方向和通道运移,形成油气优势运移通道有5种基本模式:级差优势、分隔优势、流向优势、流压优势和断面优势.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油气运移实际通道只占输导层的1... 地质分析和物理模拟实验证实地质条件下油气总是沿着浮力最大和阻力最小的的方向和通道运移,形成油气优势运移通道有5种基本模式:级差优势、分隔优势、流向优势、流压优势和断面优势.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油气运移实际通道只占输导层的1%~10%,但却运输了油气的绝大部分;输导层物性的差异、盖层沉降中心的偏移、流体动力、断层倾角及断层面几何形态控制了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实际地质条件下油气运移所形成的优势通道是上述5种模式综合作用的结果.由于优势通道是大部分油气运移的实际路径,其研究对追踪油气来源、预测有利圈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优势运移通道 油气成藏 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泵抽吸作用与油气运聚成藏物理模拟 被引量:37
6
作者 孙永河 付晓飞 +2 位作者 吕延防 付广 阎冬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8-104,111,共8页
地震泵抽吸作用是在断裂活动开启过程中,引发流体进入断裂带,并发生垂向运移的作用方式。在裂隙递进扩张形成优势裂隙并进一步发展成大的断裂面的演化过程中,地震泵抽吸作用发生,围岩中的流体在相对负压抽吸作用下进到断裂带中,之后主... 地震泵抽吸作用是在断裂活动开启过程中,引发流体进入断裂带,并发生垂向运移的作用方式。在裂隙递进扩张形成优势裂隙并进一步发展成大的断裂面的演化过程中,地震泵抽吸作用发生,围岩中的流体在相对负压抽吸作用下进到断裂带中,之后主要在构造应力和异常高孔隙流体压力的共同作用下向上运移,并向着邻近断裂的封闭程度差、体积大、物性好的储层中充注运移,运移效率远远高于达西流和扩散流。断裂周期性破裂活动的特征决定了油气沿断裂的垂向泵吸运移呈周期性、间歇性和脉动的特点,同时也决定了油气易于在断裂错开的最新层位聚集成藏。通过克拉2气田天然气运聚成藏过程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紧邻圈闭的盐下断裂为有效的天然气运移通道,穿盐断裂为无效的天然气运移通道,天然气在地震泵抽吸作用下沿断裂运移速度快、效率高,在断裂活动的短时间内可以大规模运聚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泵 抽吸作用 油气 运聚成藏 断裂 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势—源复合控油气成藏机制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7
作者 庞雄奇 陈冬霞 +2 位作者 张俊 郭继刚 郭丰涛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75-592,共18页
含油气盆地的地质相、流体势、烃源灶是影响圈闭含油气性的决定性因素,三者缺一不可。在各要素满足控藏临界条件下,优相—低势—近源复合指数(FPSI)越高,圈闭含油气性越好。基于相—势—源复合控油气成藏机制开展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 含油气盆地的地质相、流体势、烃源灶是影响圈闭含油气性的决定性因素,三者缺一不可。在各要素满足控藏临界条件下,优相—低势—近源复合指数(FPSI)越高,圈闭含油气性越好。基于相—势—源复合控油气成藏机制开展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源"控制着油气成藏的物质来源,"相"控制着油气成藏的孔隙空间、"势"控制着油气成藏的运移动力,当三者联合作用时能够形成油气藏。实验结果还表明,圈闭外部(盖层)岩相和圈闭内部(储集层)岩相粒径差别越大,越有利于油气在毛细管力作用下从细粒低孔渗的围岩之中进入到粗粒高孔渗的储集层之内聚集成藏,临界条件是:圈闭外部围岩颗粒粒径较圈闭内部储集层颗粒粒径小2倍以上,或外部毛细管力较之内部大2倍以上,也即外部界面势能较内部高2倍以上;圈闭外部烃源岩含油气饱和度越高,越有利油气进入圈闭内部储集层中聚集成藏,临界条件是外部源岩的含油气饱和度达到和超过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盆地 相-势-源复合控藏 油气成藏 物理模拟实验 成藏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层沥青成因及其对油气运聚的影响——以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8油层组1砂组为例 被引量:17
8
作者 陈世加 姚泾利 +4 位作者 路俊刚 杨国平 文延春 张纪智 石正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7-44,共8页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华庆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层组1砂组储层孔隙中普遍见沥青,油水关系十分复杂。通过对储层抽提物和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并结合含沥青岩心洗油前后储层物性对比实验和储层显微荧光分析,系统研究了该区储层沥青的成...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华庆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层组1砂组储层孔隙中普遍见沥青,油水关系十分复杂。通过对储层抽提物和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并结合含沥青岩心洗油前后储层物性对比实验和储层显微荧光分析,系统研究了该区储层沥青的成因及其对储层物性和油气运聚的影响。研究表明,储层沥青与原油成因不同,沥青成熟度低,且具有强烈生物降解特征。通过洗油实验,含沥青较多的岩心孔隙度和渗透率均有增加,且后期油主要分布在沥青充填后的残余孔隙中,指出沥青对储层物性和后期油气的运聚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长81储层存在两期成藏,时间分别在中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末。早期成藏的成熟度较低的原油遭强烈生物降解形成沥青,与绿泥石和铁方解石一起充填在储层孔隙中,使储层变得更为致密,源岩后期生成的成熟原油只能进入被沥青等充填后的残余孔中或进入沥青少的储层孔隙中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降解 沥青成因 储层物性 油气运聚 华庆地区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人工神经网络模拟 被引量:18
9
作者 吴冲龙 刘海滨 +6 位作者 毛小平 李绍虎 王燮培 吴景富 何大为 张云飞 潘明太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1年第2期203-212,共10页
盆地演化、油气系统演化以及油气的运移聚集充满了混沌与非线性特征 ,单纯使用传统的地下流体动力学方程 ,无法实现油气运聚的模拟和评价。作者探讨了将传统动力学模拟与人工神经网络模拟结合起来的的途径与方法 ,即在三维构造 地层体... 盆地演化、油气系统演化以及油气的运移聚集充满了混沌与非线性特征 ,单纯使用传统的地下流体动力学方程 ,无法实现油气运聚的模拟和评价。作者探讨了将传统动力学模拟与人工神经网络模拟结合起来的的途径与方法 ,即在三维构造 地层体的动态模拟基础上 ,采用单元体模型使非均质的复杂通道体系转化为有限个简单均质体后 ,再利用传统动力学模拟来对相态和驱动力求解 ,然后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来解决单元体之间的油气运移方向、运移速率和运移量等问题。利用所编制的软件对珠三凹陷的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进行了动态模拟 ,有效地揭示油气运聚的复杂机理和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演化 油气系统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非线性过程 人工智能模拟 人工神经网络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间干扰与油气差异充注 被引量:32
10
作者 吴胜和 曾溅辉 +1 位作者 林双运 郭燕华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85-289,共5页
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及油田实际数据的统计分析 ,文中探讨了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对油气二次运移过程中油气充注圈闭的控制作用 ,首次提出了油气充注的渗透率临界级差的概念。在油气充注过程中 ,层间干扰导致高渗层对低渗层的屏蔽作用 ,使得油... 通过物理模拟实验及油田实际数据的统计分析 ,文中探讨了储层层间非均质性对油气二次运移过程中油气充注圈闭的控制作用 ,首次提出了油气充注的渗透率临界级差的概念。在油气充注过程中 ,层间干扰导致高渗层对低渗层的屏蔽作用 ,使得油气充注是在一定的层间渗透率级差 (即临界级差 )范围内进行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非均质性 油气二次运移 油气差异充注 物理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运移研究现状及主要进展 被引量:68
11
作者 金之钧 张发强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3-270,共8页
20世纪80年代以前,油气运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实验、机理认识和有机地球化学中油-源对比方面。之后,油气运移的研究呈多样化发展,主要包括:1)小尺度模型物理模拟-大尺度箱状模型-仿真模拟;2)油气运移流体动力学模拟-油气优势运移数... 20世纪80年代以前,油气运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定性实验、机理认识和有机地球化学中油-源对比方面。之后,油气运移的研究呈多样化发展,主要包括:1)小尺度模型物理模拟-大尺度箱状模型-仿真模拟;2)油气运移流体动力学模拟-油气优势运移数值模拟;3)运移机理研究-系统论研究;4)油气运移流体示踪技术地球化学研究;5)网格模型-逾渗模型研究和应用;6)封存箱-幕式成藏理论与认识。未来油气运移学术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油气在输导层中运移的优势通道、逾渗模型在盆地尺度的发展和应用、断层启闭性评价方法、油气包裹体及自生矿物标志特征和采用动态、定量的动力学方法研究古流体运移问题的三场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模拟 数值模拟 机理 油气运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应力在油气运聚成藏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20
12
作者 王毅 宋岩 单家曾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63-571,共9页
油气运移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在构造活动期,构造应力是油气运聚的主要驱动力。构造应力引起的沉积岩石变形导致构造应力场呈非均一性的分布,形成若干个能量汇聚或耗散中心,为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和聚集提供驱动力,油气从高势区... 油气运移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在构造活动期,构造应力是油气运聚的主要驱动力。构造应力引起的沉积岩石变形导致构造应力场呈非均一性的分布,形成若干个能量汇聚或耗散中心,为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和聚集提供驱动力,油气从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油气运移具有沿破裂和断层向上运聚和从凹陷中心向周边运聚的趋势。破裂和断层为油气的运移提供了有利通道。准噶尔盆地在印支期和喜山期的构造运动最为强烈,构造运动对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最大。印支期控制的石炭—二叠系油气系统,油气运移方向基本平行最大主应力梯度值的方向,油气运移从高值应力区向低值应力区运移,已探明的油气藏主要分布在主应力低值区以及应力等值线密集区的两侧。喜山期控制的侏罗系及第三系油气系统油气运聚主要发生在构造变形强烈的盆地南缘地区,油气总体运聚方向表现由南缘生油凹陷高值应力区指向北部低值应力区。盆地南部的呼图壁、车排子地区(独山子)、马桥和白家海等局部的构造应力低值区是油气富集成藏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应力 油气运聚 物理模拟 成藏动力学 构造活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态充注下输导层交汇处油气运移路径的选择性 被引量:13
13
作者 马中良 曾溅辉 郑伦举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89-93,98,共6页
输导层的孔、渗特性和产状对于油气的运移、聚集具有重要的影响。以东部断陷盆地输导格架为例,开展了稳态充注条件下输导层物性和倾角变化对输导层交汇处油气运移路径影响的二维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油气运移至两输导层的交汇处时优势通... 输导层的孔、渗特性和产状对于油气的运移、聚集具有重要的影响。以东部断陷盆地输导格架为例,开展了稳态充注条件下输导层物性和倾角变化对输导层交汇处油气运移路径影响的二维模拟实验。结果表明:油气运移至两输导层的交汇处时优势通道的选择取决于各砂层物性和倾角的综合作用,输导层物性和倾角对油气优势通道形成具有互补性,倾角大、物性好的输导层更容易成为油气优先选择的运移通道。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得出了输导层交汇处油气运移通道发生变化的不同倾角比条件下的临界物性比,物性比等于该临界值时,两输导层均可成为运移通道,小于或大于该临界值,只有一条优势运移通道。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输导层交汇处油气运移路径的判别模版,为预测不同输导格架下油气优势运移方向提供了实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优势通道 实验模拟 成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丽水-椒江凹陷新生代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与油气运聚关系探讨 被引量:10
14
作者 张胜利 夏斌 +1 位作者 胡振华 张宴华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0-185,共6页
根据前人对东海丽水-椒江凹陷地质研究成果和最新资料,指出新生代的丽水-椒江凹陷主要处于张性应力场中,应力场是控制该区油气运聚的主要因素。采用Maxwell粘弹性模型,对新生代古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瓯江运动期,丽水... 根据前人对东海丽水-椒江凹陷地质研究成果和最新资料,指出新生代的丽水-椒江凹陷主要处于张性应力场中,应力场是控制该区油气运聚的主要因素。采用Maxwell粘弹性模型,对新生代古构造应力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表明瓯江运动期,丽水-椒江凹陷处于一种右旋拉张环境;玉泉期的丽水-椒江凹陷处于一种比较稳定的弱拉张环境。研究表明丽水西次凹LS36-1-1井以西,MYF-1井以南的缓坡带是比较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域。灵峰凸起带因为应力值偏高有可能导致运移到此处的油气已经沿断层逸散或者被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 应力场 数值模拟 油气运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湖盆致密油充注运聚机理与富集主控因素 被引量:19
15
作者 胡素云 陶士振 +12 位作者 王民 庞正炼 白斌 陈燕燕 卢双舫 陈悦 杨怡青 金旭 贾进华 王建 张天舒 林森虎 吴因业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81-490,529,共11页
通过中国陆上不同类型致密油典型实例解剖,开展烃源岩、储集层、原油等样品测试分析,运用核磁-驱替物理模拟、格子玻尔兹曼数值模拟等技术方法,研究了中国陆相湖盆致密油充注运聚机理与富集主控因素。研究表明陆相湖盆致密油充注运聚机... 通过中国陆上不同类型致密油典型实例解剖,开展烃源岩、储集层、原油等样品测试分析,运用核磁-驱替物理模拟、格子玻尔兹曼数值模拟等技术方法,研究了中国陆相湖盆致密油充注运聚机理与富集主控因素。研究表明陆相湖盆致密油充注运聚机理:优质烃源岩生排烃动力是决定致密油充注效率和聚集效果的动力基础,原油运移阻力是影响致密油充注效率和聚集效果的关键要素,充注动力与致密储集层孔喉阻力耦合作用控制聚集效果及富集程度。陆相湖盆致密油富集程度主要受烃源岩、储集层孔喉大小、储集层结构各向异性及裂缝4大因素控制:优质烃源岩控制致密油近源分布,储集层物性及孔喉大小与致密油富集程度呈正相关,储集层结构各向异性揭示顺层运移速率最高,层内裂缝提高运聚效率与含油饱和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 核磁-驱替物理模拟 格子玻尔兹曼数值模拟 充注运聚机理 富集因素 陆相湖盆 致密储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间非均质砂层石油运移和聚集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55
16
作者 曾溅辉 王洪玉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4期108-111,共4页
层间非均质砂层石油运移和聚集二维模拟实验证实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 ,各砂层的油水分布范围和油水界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层间非均质性对砂层的油水分布和含油饱和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层间非均质性的存在 ,可以使高渗透率的砂... 层间非均质砂层石油运移和聚集二维模拟实验证实 ,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 ,各砂层的油水分布范围和油水界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层间非均质性对砂层的油水分布和含油饱和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层间非均质性的存在 ,可以使高渗透率的砂层为好油层 ,而渗透率相对较低的砂层为差油层 ,甚至为水层。当砂层上倾方向不存在封堵条件时 ,存在着使某些砂层含油范围和含油饱和度发生变化的注油速率临界值。若注油速率小于该临界值 ,无论注油量多大 ,该砂层也不能成为含油层 ,只能成为油水同层或水层 ;反之 ,可以成为含油层。当油气沿高渗透砂体和开启性断层从下部进入上部并充注其侧面的储层时 ,由于浮力的作用 ,油气并不一定进入下部渗透率最大的砂层 ,而是优先进入上部渗透率较高的砂层 ,从而出现渗透率较高的砂层含油饱和度最高 (为含油层 ) ,而渗透率最高的砂层含油饱和度反而较低 (为油水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层 层间非均质 油气运移 油气聚集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低渗透岩性油藏成藏物理模拟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元昊 刘建平 +3 位作者 梁艳 独育国 黄锦绣 曾溅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706-712,共7页
晚三叠世延长期鄂尔多斯为陆相坳陷盆地,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相沉积,油藏主要为低-特低渗透岩性油藏。研究表明,长7生烃作用形成的异常高压是石油向低渗透储层运移的主要动力,运移方式主要为幕式运移。通过成藏物理模拟手段分析不同压力... 晚三叠世延长期鄂尔多斯为陆相坳陷盆地,主要发育湖泊三角洲相沉积,油藏主要为低-特低渗透岩性油藏。研究表明,长7生烃作用形成的异常高压是石油向低渗透储层运移的主要动力,运移方式主要为幕式运移。通过成藏物理模拟手段分析不同压力条件下低渗透成藏过程及成藏特征,同时对比不同注入压力、不同充注方向下幕式成藏特征及与稳态成藏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无论烃源岩向上还是向下排烃,异常压力越大越有利于低渗透储层成藏,成藏效率越高,含油饱和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高压 成藏物理模拟 低渗透岩性油藏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裂带油气幕式运移:来自物理模拟实验的启示 被引量:13
18
作者 张少华 杨明慧 罗晓华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83-1191,共9页
断裂结构对油气运移的影响是当前油气输导体系研究的前沿与薄弱环节.本文在调研断裂结构及其流体流动机制的基础上,利用物理模拟实验研究断裂带油气幕式运移过程,探讨断裂带油气运移机理及相关问题.实验结果表明,断裂内部结构控制着油... 断裂结构对油气运移的影响是当前油气输导体系研究的前沿与薄弱环节.本文在调研断裂结构及其流体流动机制的基础上,利用物理模拟实验研究断裂带油气幕式运移过程,探讨断裂带油气运移机理及相关问题.实验结果表明,断裂内部结构控制着油气运移的路径和方式,含油饱和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油气运移的路径;破碎带是油气幕式运移的优势通道,且油气聚集成藏的潜在圈闭为位于油源断裂主动盘一侧的圈闭.单次幕式充注过程中运移量与时间之间的对数型关系表明,流体沿断裂幕式运移具有非线性流的特征,且流动速率可能介于一个相对固定的范围,其数量级约为102 ~ 103m/a;流体沿断裂幕式流动过程包含高速非线性流、过渡流动机制和线性达西流3种流体流动机制,其间的相互转换是一个多物理场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此外,断层体油气藏的形成条件为油气沿断裂运移时,运移动力与阻力在断裂带内达成平衡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 油气幕式运移 流体流动机制 油气藏 物理模拟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西斜坡水动力场演化特征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6
19
作者 许洪东 王朋岩 金曙光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3-15,共3页
在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区地下水物理化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Basin2盆地模拟程序恢复了研究区地下水演化历史,探讨了地层水动力场演化与油气聚集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在地质历史时期的运移方向和强度是不断变化的,在压实水阶段西... 在松辽盆地西部斜坡区地下水物理化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采用Basin2盆地模拟程序恢复了研究区地下水演化历史,探讨了地层水动力场演化与油气聚集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在地质历史时期的运移方向和强度是不断变化的,在压实水阶段西部斜坡区水动力场促进了油气运移,在淋滤水阶段则阻碍了油气运移并使原油稠化,压实水和淋滤水运动碰撞带是油气运聚的有利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盆地模拟 运移 油气聚集 水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二次运移动力学分析及实验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磊 綦耀光 +2 位作者 孙志信 任旭虎 刘新福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00-604,共5页
碎屑岩储层的孔、渗特性对于油气二次运移、聚集和成藏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层位的碎屑岩储层具有不同的孔隙结构和成藏阻力,不同构造部位的油气成藏具有不同的成藏动力,成藏动力与储层自身的孔、渗特性共同决定了油气运移、聚集、成藏... 碎屑岩储层的孔、渗特性对于油气二次运移、聚集和成藏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层位的碎屑岩储层具有不同的孔隙结构和成藏阻力,不同构造部位的油气成藏具有不同的成藏动力,成藏动力与储层自身的孔、渗特性共同决定了油气运移、聚集、成藏的过程。文中针对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的动力和阻力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重点对浮力为动力的油气运移开展了系统的物理模拟实验,通过大量的对比实验,分析了油气二次运移的不同控制因素,为圈闭的成藏分析和评价提供了实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二次运移 成藏动力 浮力 物理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