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4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机械参数对污染土分选过程粉尘浓度的影响研究
1
作者 范成洲 刘振兴 +2 位作者 李艳霞 闭永懂 李世国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38-745,共8页
基于放射性实时测量判据的机械分选是海量放射性污染土减容的一种高效方法,但分选过程中的放射性粉尘控制需要重点关注。探究关键起尘环节,掌握其起尘规律是开展粉尘控制的前提。本文设计搭建了可模拟污染土机械分选中散料关键运动过程... 基于放射性实时测量判据的机械分选是海量放射性污染土减容的一种高效方法,但分选过程中的放射性粉尘控制需要重点关注。探究关键起尘环节,掌握其起尘规律是开展粉尘控制的前提。本文设计搭建了可模拟污染土机械分选中散料关键运动过程的实验台,以某放射性污染场地中的典型级配砂土为例开展了模拟分选实验,旨在确定机械结构参数和机械运动参数变化对粉尘浓度的影响规律,并初步建立了定量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开机后经过约60 s~80 s,整体粉尘浓度达到最大值;停机后约130 s,系统整体粉尘浓度下降到与环境持平;砂土运动各阶段按对整体起尘特性影响权重从大到小为:脱离分料漏斗冲击进入料箱过程、从振动筛下料自由落体至传送带上的过程、从传送带末端平抛至分料漏斗内的过程、在传送带上水平输运过程;粉尘浓度随下料高度、平抛速度、平抛高度的增大而线性增大,随进料速度的增大而增长趋于平缓,随分料漏斗摆动速度的增大而线性减小。该研究结果可为抑尘系统结构及参数设计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污染土 分选 机械参数 粉尘浓度 起尘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隧道湖相沉积软土工程特性研究
2
作者 吴建 周志芳 +2 位作者 王浩 陈波 王锦国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70,共8页
为研究太湖湖底沉积软土的工程特性和土体参数分布规律,收集了太湖隧道沿线湖底软土的大量试验数据,系统分析了软土物理力学参数的取值范围、变异性、概率分布模型以及空间分布规律,并探讨了各土层物理力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 为研究太湖湖底沉积软土的工程特性和土体参数分布规律,收集了太湖隧道沿线湖底软土的大量试验数据,系统分析了软土物理力学参数的取值范围、变异性、概率分布模型以及空间分布规律,并探讨了各土层物理力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太湖湖底软土物理力学参数变异系数高,在空间分布上无明显函数变化规律;塑限和液限满足正态分布,密度和干密度近似正态分布,其他参数不符合正态分布;与强度参数最显著相关的物理力学参数包括天然含水率、天然孔隙比、干密度,呈指数或幂函数关系;对比压缩模量,压缩系数和天然含水率、天然孔隙比、干密度之间具有更好的相关性;各土层中黏土变形参数与强度参数间的相关系数最大,淤泥质土与粉质黏土次之,粉土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土 物理力学参数 抗剪强度 工程特性 太湖隧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高寒草甸鼠丘斑块土壤特性对植被多样性的影响
3
作者 姜成栋 李国荣 +5 位作者 童生春 李进芳 朱海丽 刘亚斌 陈文婷 胡夏嵩 《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52-2665,共14页
本研究以青海河南县高原鼠兔与鼢鼠鼠丘斑块为对象,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恢复阶段鼠丘斑块的植物组成、多样性及根系特征,建立土壤物理力学特性与植被盖度和根系特征间的内在关联性,揭示鼠丘斑块土壤物理力学特性对植被多样性和植物根系... 本研究以青海河南县高原鼠兔与鼢鼠鼠丘斑块为对象,采用样方法调查不同恢复阶段鼠丘斑块的植物组成、多样性及根系特征,建立土壤物理力学特性与植被盖度和根系特征间的内在关联性,揭示鼠丘斑块土壤物理力学特性对植被多样性和植物根系的影响,为优化高寒草甸退化斑块的植被修复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2类鼠丘斑块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特征差异显著,其表面α多样性指数均随植被恢复而上升,覆盖度大于50%后植被多样性处于显著增长阶段(P<0.05),且土壤物理力学特性得到明显改良。主成分分析显示鼠丘斑块土壤性质差异主要取决于植被覆盖度、土壤容重和总孔隙度。混合效应模型证实根系对多样性贡献最大,结构方程模型证实鼠丘土壤物理力学特性对多样性及根系特征产生直接影响。自然恢复与人工干预相结合实施鼠丘斑块植被恢复是最佳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 高寒草甸 鼠丘斑块 植被多样性 土壤物理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石物理力学参量的联合分布状态对岩石能量耗散的影响
4
作者 耿乾逞 王国元 +3 位作者 由爽 范文博 纪洪广 赵龙龙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211-1219,共9页
为了探究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空间随机性和自相关性与其力学性质及能量耗散的关联,选取弹性模量、泊松比、内摩擦角、黏聚力作为岩石的不确定性参数,借助Copula函数描绘了典型概率分布下多元参数的联合分布状态,并运用Python脚本构建对... 为了探究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空间随机性和自相关性与其力学性质及能量耗散的关联,选取弹性模量、泊松比、内摩擦角、黏聚力作为岩石的不确定性参数,借助Copula函数描绘了典型概率分布下多元参数的联合分布状态,并运用Python脚本构建对应的数值模型,进而剖析岩石物理学参量的联合分布状态对其力学性质与能量耗散的影响。结果表明:弹性模量、泊松比和黏聚力的最优边缘分布为威布尔分布,而内摩擦角呈正态分布。联合分布状态改变了岩石各阶段的能量分配与释放方式及破坏模式,使岩石展现出显著的塑性特征,峰值强度降低,承载能力弱化,其破坏模式由弹-脆性转变为弹-塑性;非线性破坏阶段出现分化,此状态下考虑联合分布状态的岩石耗散能增长快,且峰后破坏阶段弹性能低、耗散能高,能量释放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力学参量 联合分布 二次开发 能量耗散 破坏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预冷对鲜枸杞压缩力学性质的影响及有限元模拟
5
作者 周良欢 康宁波 +2 位作者 张宏博 瞿前进 张军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5-233,共9页
真空预冷技术能够有效地消除枸杞采摘后的田间热和呼吸热,然而真空预冷压力引起的鲜枸杞损伤机理尚不明确。为深入探究真空压力对鲜枸杞的力学特性影响,该文对不同真空预冷终压下鲜枸杞的力学规律进行研究和模拟。设置了不同真空预冷终... 真空预冷技术能够有效地消除枸杞采摘后的田间热和呼吸热,然而真空预冷压力引起的鲜枸杞损伤机理尚不明确。为深入探究真空压力对鲜枸杞的力学特性影响,该文对不同真空预冷终压下鲜枸杞的力学规律进行研究和模拟。设置了不同真空预冷终压条件(500~800、800~1100、1100~1400 Pa),利用质构仪对鲜枸杞进行纵向和横向压缩,对应力-应变曲线进行线性拟合,求得鲜枸杞在压缩破裂时的破裂力、弹性模量、破裂能、以及刚度,对4组样品横向压缩进行有限元模拟,建立有限元模型。结果表明,真空预冷终压对鲜枸杞的力学性质具有显著影响。对比空白对照组的纵向压缩和横向压缩,其他3组不同预冷终压条件下的鲜枸杞弹性模量均有下降,其中横向压缩时800~1100 Pa组下降最小,纵向压缩时1100~1400 Pa组下降最小。经过有限元模拟发现受力位置及赤道面的应力应变最大,并沿赤道面向外扩散。4组模拟试验模拟值与试验值的误差均<20%。该研究将为预冷保鲜技术和设备升级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枸杞 真空预冷 压缩 力学特性 物理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泉州湾滨海湿地机械治理互花米草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6
作者 杨睿 陈若海 +5 位作者 陈融斌 杨骁成 陈尚军 王秋博 刘诗永 李元跃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2期21-25,共5页
为进一步了解入侵物种互花米草的治理对滨海湿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该研究选择在泉州湾滨海湿地互花米草集中连片区进行机械治理,于2022年6月、9月、12月和2023年3月、6月在互花米草治理区采集0~60 cm土壤样品,以治理区附近光滩为对照... 为进一步了解入侵物种互花米草的治理对滨海湿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该研究选择在泉州湾滨海湿地互花米草集中连片区进行机械治理,于2022年6月、9月、12月和2023年3月、6月在互花米草治理区采集0~60 cm土壤样品,以治理区附近光滩为对照样地,通过分析机械治理技术下互花米草治理区土壤的理化性质,揭示机械治理互花米草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为机械治理方式下在土壤0~60 cm土层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光滩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盐度短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后又回归治理前水平;pH在治理前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结果对滨海湿地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的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对滨海湿地生态修复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物种 互花米草 机械治理 土壤 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冠层截留的研究进展
7
作者 陈依萍 杨冬琼 +1 位作者 王超 卢杰 《现代农业研究》 2025年第6期84-89,共6页
冠层截留是实现对降水再分配的主要水文过程之一。作为陆地水循环的首个再分配环节,通过截留降水、调节地表径流与蒸散发过程,深刻影响着区域生态水文功能。本文从冠层截留的物理机制、关键参数、研究方法以及影响因素四个方面论述植被... 冠层截留是实现对降水再分配的主要水文过程之一。作为陆地水循环的首个再分配环节,通过截留降水、调节地表径流与蒸散发过程,深刻影响着区域生态水文功能。本文从冠层截留的物理机制、关键参数、研究方法以及影响因素四个方面论述植被冠层截留的研究进展。综合文献分析发现,植被冠层截留主要受植被类型、冠层结构、降雨特性、地形、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关键因素影响。同时讨论了冠层截留现存的挑战,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草地植被冠层截留的研究和多尺度的冠层截留模型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层截留 物理机制 关键参数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风沙区煤矸石山重构土壤机械组成变化及其指示意义
8
作者 朱颖 吴普侠 +6 位作者 李群 辛云玲 董强 张麦芳 刘红彩 尹华飞 赵国平 《四川林业科技》 2025年第2期109-116,共8页
探究人工覆土处理后典型位置对土壤机械组成的影响,以期对煤矸石山不同位置植被绿化工作和生态重建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采用激光粒度仪测量,对其迎风坡面、顶部平台和背风坡面的土壤粒度参数、分形维数和粒度频率曲线变化进行了详细的... 探究人工覆土处理后典型位置对土壤机械组成的影响,以期对煤矸石山不同位置植被绿化工作和生态重建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采用激光粒度仪测量,对其迎风坡面、顶部平台和背风坡面的土壤粒度参数、分形维数和粒度频率曲线变化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煤矸石山重构土壤机械组成以砂粒和粉粒为主,粘粒含量较低。与原状土相比,土壤砂粒含量均降低,粘粒和粉粒含量均上升,其中顶部平台土壤机械组成变化尤为明显。不同位置土壤分选均极好,偏度状况均为极正偏,峰度状况均为窄尖。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同粘粒、粉粒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而同砂粒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其中迎风坡面最低,为2.6777。迎风坡面和背风坡面较顶部平台的土壤颗粒异质程度小。不同位置重构土壤颗粒累积频率曲线在0.1 mm处大幅变陡,粒级在0.1~0.25 mm之间,粒度频率曲线斜率最大。人工覆土处理有利于煤矸石山土壤颗粒细化,可改善土壤质地。迎风坡面可能是由于风蚀影响恢复效果最差,建议加强迎风坡面植被绿化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山 典型位置 土壤机械组成 分形维数 粒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膨胀土物理力学指标分布规律统计分析——以安康地区为例 被引量:2
9
作者 郭瑞 张建华 +2 位作者 李俊祥 冯旭明 李文强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1-108,共8页
为探究安康地区膨胀土物理力学指标的分布规律和合理取值范围,基于陕西安康某膨胀土工程实例,通过数理统计模型(正态分布、伽马分布、威布尔分布及对数正态分布)对不同指标的分布规律和范围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柯尔莫哥洛夫-斯米洛夫(K... 为探究安康地区膨胀土物理力学指标的分布规律和合理取值范围,基于陕西安康某膨胀土工程实例,通过数理统计模型(正态分布、伽马分布、威布尔分布及对数正态分布)对不同指标的分布规律和范围进行统计分析,并采用柯尔莫哥洛夫-斯米洛夫(K-S)检验法对各指标分布特征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膨胀土的干密度指标偏度最小且为右偏接近正态分布,膨胀率指标偏度最大且为左偏。采用对数正态分布函数能够更好地反映膨胀土含水率和孔隙比指标分布规律,正态分布函数能够更好地反映干密度指标分布规律,威布尔分布能够更好地反映膨胀土的液限、塑限、塑性指数、膨胀率及膨胀力等指标的分布规律;与平均值法相比较,采用最优拟合分布函数峰值能够较准确地评价膨胀土物理力学指标。研究结果对深入认识区域内膨胀土的变形特征和工程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膨胀土 物理力学指标 分布规律 数理统计 柯尔莫哥洛夫-斯米洛夫(K-S)检验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透明砂土基本特性及其在注浆模型试验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胡焕校 谢中良 +2 位作者 甘本清 卢雨帆 邓超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9-186,共8页
透明土技术为可视化监测土体内部变形、渗流提供了有效手段,充分认识透明土透明度的影响因素是该技术发展的基础,亦是实现注浆模型试验浆液扩散可视化的前提。采用熔融石英颗粒和混合矿物油配制透明砂土,通过调整混合矿物油配比、熔融... 透明土技术为可视化监测土体内部变形、渗流提供了有效手段,充分认识透明土透明度的影响因素是该技术发展的基础,亦是实现注浆模型试验浆液扩散可视化的前提。采用熔融石英颗粒和混合矿物油配制透明砂土,通过调整混合矿物油配比、熔融石英颗粒粒径、环境温度获得透明砂土。配制与标准砂级配相近的透明砂土,测试了透明土与标准砂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能,并开展了大尺寸透明砂土注浆模型试验。结果表明:混合矿物油配比、熔融石英颗粒粒径对透明砂土透明度影响显著;混合矿物油折射率对温度较敏感,折射率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与标准砂级配相近的透明土透明度较高,物理力学特性与标准砂相近,该透明砂土实现了注浆模型试验浆液扩散过程的可视化。研究成果对促进透明土技术发展及其在注浆模型试验中的应用具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土 熔融石英颗粒 混合矿物油 物理力学特性 注浆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石混合体边坡力学特性及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1
作者 石广斌 周泽凯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2-215,共14页
土石混合体边坡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在降雨、地震等外力作用下会产生滑坡等变形破坏现象。归类和分析了土石混合体力学特性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试验以及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成果,得出块石尺寸和含石量是影响土石混合体剪切特性主... 土石混合体边坡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在降雨、地震等外力作用下会产生滑坡等变形破坏现象。归类和分析了土石混合体力学特性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试验以及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成果,得出块石尺寸和含石量是影响土石混合体剪切特性主要因素,块石排列可以忽略不计;雨水和冻胀等能够显著改变土石胶结介质力学参数,降低率约为20%;通过对比多种稳定性分析方法,认为离散单元法或数值流形法、连续—非连续耦合方法能够更有效分析具有强烈非均质体的土石混合体边坡。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和考虑土石混合体介质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土石混合体力学特性和此类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上存在的不足之处,即:①在获取土—石胶结接触面力学参数相关特性指标上,缺少精密的试验设备或仪器,无法准确地测得接触面参数;②在土—石胶结接触面力学模型构建上,忽略了土体与块石间存在嵌入等情况,无法充分反映土—石胶结接触面在外力作用下的力学行为;③目前土石混合体边坡稳定性研究主要关注坡体力学特性以及降雨等作用下的相关参数变化,很少涉及多应力场(如降雨、地震、低温等组合作用)下的土石混合体边坡数值模拟,无法满足实际工程问题的相关需求;④现阶段构建三维土石混合体边坡数值模型上,仅有少数考虑结合数字图像等计算机技术还原真实块体下的三维数值模型,尚需进一步研究分析块石接触面差异分布、超大粒径块石模拟等相关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石混合体边坡 力学特性 稳定性分析方法 土—石胶结接触面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原状花岗岩残积土非饱和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雪强 王坤 +2 位作者 刘攀 朱海平 林楷彦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6-206,共11页
【目的】为了研究原状花岗岩残积土的表观黏聚力和有效内摩擦角随基质吸力的变化趋势,【方法】以广州市白云区某医院在挖基坑的原状花岗岩残积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原状花岗岩残积土的矿物成分、颗粒级配曲线、基本物理性质指... 【目的】为了研究原状花岗岩残积土的表观黏聚力和有效内摩擦角随基质吸力的变化趋势,【方法】以广州市白云区某医院在挖基坑的原状花岗岩残积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原状花岗岩残积土的矿物成分、颗粒级配曲线、基本物理性质指标和微观结构等,借助变水头试验研究原状饱和花岗岩残积土的渗透性,结合非饱和三轴固结排水试验与原状土的微观试验,解释微观结构在宏观层面上对残积土的渗透系数、崩解及基质吸力等的影响,探讨了不同类型土体土水特征曲线差异的原因。【结果】结果显示,研究对象的花岗岩残积土为残积黏性土,主要由高岭土、石英和云母等组成,土体内部孔隙大小不均匀且相互贯通。饱和状态下原状花岗岩残积土的有效黏聚力和有效内摩擦角分别为29.17 kPa和20.99°。【结论】结果表明,非饱和状态下,随饱和度的减小,基质吸力对花岗岩残积土的表观黏聚力和有效内摩擦角均有着明显的影响;Khalili给出的非饱和抗剪强度方程式对花岗岩残积土较为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状花岗岩残积土 强度参数 饱和度 土水特征曲线 微观结构 基质吸力 力学性能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效应影响下的海相软土静力学特性试验
13
作者 芮瑞 田子衿 +3 位作者 杨海青 黄腾 蒙庆辉 王金元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2-1120,共9页
弄清温度作用下海相软土的力学变化对海底管道的建设与长期运行有着重要作用。针对广东汕尾海相软土,进行了一系列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并通过X射线衍射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扫描电镜仪对其矿物成分、元素组成和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 弄清温度作用下海相软土的力学变化对海底管道的建设与长期运行有着重要作用。针对广东汕尾海相软土,进行了一系列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并通过X射线衍射仪、X射线荧光光谱仪和扫描电镜仪对其矿物成分、元素组成和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温控三轴仪对其开展了等向固结与偏压固结条件下的固结不排水室内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当轴向应变较小时,环境温度和固结应力比Kc对饱和广东软土的不排水剪切特性影响表现为环境温度越高或固结应力比越小,其割线模量越大,且其割线模量与固结应力比呈反比,与环境温度呈幂函数关系。轴向应变增大时,其峰值强度受环境温度和固结应力比共同影响,而其峰值孔压受环境温度影响较小。试样初始干密度会对等向固结土(Kc=1.00)的不排水剪切特征产生影响:试样初始干密度越大,峰值孔压越小,峰值强度越大,且温度升高时其峰值强度的下降幅度越大。固结应力比会影响不同环境温度下饱和广东软土的峰值强度与有效应力路径:当Kc=1.00、0.67时,环境温度上升对饱和广东软土起软化作用;当Kc=0.50、0.40时,环境温度上升则对其起硬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软土 物理力学参数 微观结构 三轴试验 温度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水冷却循环作用下砂岩物理力学性能和损伤特征研究
14
作者 王文 曹学文 +2 位作者 洪磊 雷钧祺 周青山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8-48,共11页
目的为研究砂岩在多次高温-水冷却循环作用下的物理力学性能和损伤特征,方法对砂岩进行200~600℃下高温-水冷却循环试验。通过超声波纵波波速测试、物理参数测量、单轴压缩试验,分析高温-水冷却循环对砂岩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及损伤特征... 目的为研究砂岩在多次高温-水冷却循环作用下的物理力学性能和损伤特征,方法对砂岩进行200~600℃下高温-水冷却循环试验。通过超声波纵波波速测试、物理参数测量、单轴压缩试验,分析高温-水冷却循环对砂岩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及损伤特征。结果结果表明:温度低于400℃时,砂岩试样质量损失较少,高于400℃时,质量损失较严重;随着温度升高和高温-水冷却循环次数增加,砂岩试样质量损失率增加,纵波波速降低;砂岩试样的弹性模量和峰值抗压强度在600℃时迅速下降,500~600℃时,存在影响砂岩试样弹性模量和峰值抗压强度的温度阈值;温度升高,砂岩试样损伤加剧,200℃时,随着高温-水冷却循环次数增加,砂岩试样强度提升,温度高于200℃时,随着循环次数增加,砂岩试样损伤加剧;砂岩试样单轴破坏模式以剪张复合破坏为主,随着循环次数增加,砂岩试样由斜向剪切破坏向锥形剪切破坏过渡,温度越高,砂岩试样锥形破坏块体越大。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高温-水冷却循环后,砂岩试样的物理力学性质严重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高温砂岩 物理参数 水冷却循环 应力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物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朱红媛 王树林 +4 位作者 刘春山 李捷涵 王贞旭 陈思羽 刘洪义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3-197,共5页
谷物在收获、运输和产后处理过程中总会发生碰撞、挤压等现象,使粮食产生破损。为此,针对谷物物理力学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分析了玉米、大豆、大米和红饭豆的摩擦特性、抗压特性,以及含水率对大豆摩擦特性和抗压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谷物在收获、运输和产后处理过程中总会发生碰撞、挤压等现象,使粮食产生破损。为此,针对谷物物理力学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并分析了玉米、大豆、大米和红饭豆的摩擦特性、抗压特性,以及含水率对大豆摩擦特性和抗压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类谷物的静摩擦因数及平均极限压力存在显著差异,平均静摩擦因数红饭豆>玉米>大米>花生;抗压特性试验中,测得大豆、花生、玉米、红饭豆的平均极限压力分别为101.92、27.37、78.89、34.01N。在不同含水率对大豆力学特性影响的对比试验中,大豆与合金钢摩擦片的静摩擦因数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大,平均极限压力随大豆含水率的增加而降低,二者呈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为粮食的物理特性参数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物 水分 物性参数 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田土壤理化参数快速获取技术研究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8
16
作者 齐江涛 程盼婷 +2 位作者 高芳芳 郭丽 张瑞瑞 《智慧农业(中英文)》 CSCD 2024年第3期17-33,共17页
[目的/意义]土壤是农业基本的生产资料,其质量与农业高效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由于以往对农田的高强度利用以及土壤侵蚀等原因,导致部分农田出现土壤有机质明显下降、地力减弱和生态功能退化等现象。土壤理化参数作为揭示土壤空... [目的/意义]土壤是农业基本的生产资料,其质量与农业高效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由于以往对农田的高强度利用以及土壤侵蚀等原因,导致部分农田出现土壤有机质明显下降、地力减弱和生态功能退化等现象。土壤理化参数作为揭示土壤空间特征、评估土壤肥力的关键指标,对农田可持续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土壤理化参数信息的快速获取极为必要。[进展]探讨了农田土壤理化参数获取技术的研究意义,总结了当前用于农田土壤理化参数信息获取的主要技术,包括以电化学分析和光谱分析为主的实验室快速检验技术,以电磁感应、探地雷达、多光谱、高光谱和热红外为主的近地快速感知技术,以直接反演法、间接反演法和结合分析法为主的卫星遥感技术,以及近年的新型快速获取技术,如生物传感、环境磁学、太赫兹光谱和伽马能谱等,梳理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情况。[结论/展望]结合农田环境的作业需求,依据未来研究的侧重方向提出发展建议,包括开发便携化、智能化和经济型的近地土壤信息获取系统及设备,实现土壤信息的原位快速检测。优化低空土壤信息获取平台的性能,完善数据的解译方法;联合多因素构建卫星遥感反演模型,利用多种共享开放的云计算平台实现数据的深度挖掘。深入探索多源数据融合在土壤理化参数信息获取中的研究与应用,构建泛化能力强、可靠性高的土壤信息感知算法和模型等,从而实现土壤理化参数信息快速、精准和智能化获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理化参数 光谱分析 电磁感应 探地雷达 卫星遥感 快速感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标贯击数与物理力学参数相关性及微观机制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荣誉 倪万魁 +3 位作者 聂永鹏 任思远 陈家乐 拓文鑫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92-1199,共8页
为了补充西安市黄土塬区利用标贯击数预测土的物理力学参数的方法,以西安市长安区黄土塬地基土为例,通过现场标贯试验和室内土工试验,对地基土的标贯击数值与物理力学参数进行了一元和多元相关性分析,给出了拟合关系式及其相关系数;并... 为了补充西安市黄土塬区利用标贯击数预测土的物理力学参数的方法,以西安市长安区黄土塬地基土为例,通过现场标贯试验和室内土工试验,对地基土的标贯击数值与物理力学参数进行了一元和多元相关性分析,给出了拟合关系式及其相关系数;并利用电镜扫描及PCAS图像处理技术,从黄土微观结构角度对研究结果做了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黄土塬地基土的含水率、干密度、孔隙比、液限、黏聚力、内摩擦角、压缩系数均与标贯击数N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地基土的湿陷系数与标贯击数N的线性相关性良好,可用N值对地基土的物理力学参数进行预测。研究成果可为西安黄土塬区岩土工程勘察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黄土塬 土的物理力学参数 标准贯入 相关性 微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颍河典型河段河岸带土壤理化性质对地下水氮污染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宝玲 杨丽虎 +1 位作者 宋献方 秦明周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955-3965,共11页
以沙颍河典型河段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果园和农田河岸带的河水、土壤以及地下水样品,并进行理化指标分析,旨在深入探讨土壤理化性质对河岸带地下水氮浓度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农田河岸带土壤总氮(TN)含量明显高于果园河岸带,达到其TN的1... 以沙颍河典型河段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果园和农田河岸带的河水、土壤以及地下水样品,并进行理化指标分析,旨在深入探讨土壤理化性质对河岸带地下水氮浓度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农田河岸带土壤总氮(TN)含量明显高于果园河岸带,达到其TN的1.15倍,并均在距河岸约200m处达到最高值.河岸带地下水与土壤氮含量有一定的响应关系,呈现出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农田河岸带地下水NO_(3)--N浓度(0.56~25.17mg/L)显著高于果园河岸带(0~0.97mg/L);远岸(>200m)地下水NO_(3)--N浓度均高于近岸(<100m).土壤氮素是河岸带地下水氮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土壤中的黏土颗粒含量和施氮量较高,使得土壤颗粒更易于吸附NO_(3)--N,增加了河岸带地下水氮污染的风险.本研究揭示了河岸带土壤理化性质对地下水氮含量的影响机制,为河岸带地下水氮污染防控提供了参考依据.这些发现有助于制定可行的土地管理策略,以减缓或防止地下水氮污染的进一步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颍河 河岸带 土壤理化性质 地下水氮含量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吉安钱山地区地热资源特征及热源机制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垚垚 刘凯 +5 位作者 童珏 何庆成 贺晓龙 贾伍慧 张浩然 王书训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9-52,共14页
位于罗霄山脉北支武功山西南地区的钱山地热田是研究武功山地热资源的关键地区。本文综合区域地质、研究区地质特征、热物性参数、水化学特征、锆石同位素等方法,重点分析了钱山地区的地热系统特征,深入研究了钱山地热的构造背景和热源... 位于罗霄山脉北支武功山西南地区的钱山地热田是研究武功山地热资源的关键地区。本文综合区域地质、研究区地质特征、热物性参数、水化学特征、锆石同位素等方法,重点分析了钱山地区的地热系统特征,深入研究了钱山地热的构造背景和热源机制。研究表明:(1)NE–SW向的和平—三江断裂是钱山地热重要的导热和控热构造;(2)水化学及同位素特征指示钱山地区的地热水和冷水均为大气降水补给;(3)早志留世黑云二长花岗岩热导率特征表明花岗岩具有很好的导热效果和聚热能力;(4)黑云二长花岗岩放射性生热率较低且时代久远,揭示放射性元素生热和岩浆岩余热对热源做出的贡献非常小,钱山地热的热源主要来自壳源深部地热。本研究可为武功山地区地热资源成因及合理开发利用等提供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山地热 热物性参数 水化学特征 热源机制 武功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龄期对剑麻纤维风积沙改性土工程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
20
作者 陶嘉伟 苏占东 +8 位作者 冉秀峰 李驰 李博 吴思静 张亚宁 宋雨恒 吴承泽 王咸钰 李致丞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200-3212,共13页
为了研究养护龄期对剑麻纤维风积沙改性土的物理和力学特性的影响,改善水泥固化风积沙改性土脆性开裂特性,选取通辽—新民北高铁所经的科尔沁沙地的实际高速铁路路堤风积沙改性土(95%风积沙+5%水泥),分别添加0%、0.1%、0.2%和0.4%的剑... 为了研究养护龄期对剑麻纤维风积沙改性土的物理和力学特性的影响,改善水泥固化风积沙改性土脆性开裂特性,选取通辽—新民北高铁所经的科尔沁沙地的实际高速铁路路堤风积沙改性土(95%风积沙+5%水泥),分别添加0%、0.1%、0.2%和0.4%的剑麻纤维,开展不同养护龄期(7,14,21及28 d)条件下的电阻率测试、纵波波速测试和无侧限抗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风积沙改性土的电阻率和纵波波速会随着养护龄期的增加而上升,前期增长显著而后期趋于平缓;在标准养护条件下,随着养护龄期的增加(从7~28 d),各组剑麻纤维掺量风积沙改性土的割线模量呈现对数函数形式增加,各组剑麻纤维掺量风积沙改性土的泊松比均呈小幅度下降趋势,其中不掺加剑麻纤维风积沙改性土的泊松比降幅较大(0.315~0.336,降幅6.63%),另外3组掺加剑麻纤维风积沙改性土的泊松比降幅较小(0.300~0.308,降幅2.60%),说明剑麻纤维的掺入对于改善风积沙改性土抵抗侧向变形的能力有限。风积沙改性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也会随着养护龄期和纤维含量的增加呈现抛物线形式上升,说明养护龄期的增加和剑麻纤维的掺入能有效提高风积沙改性土的抗压强度和延性特征,减轻风积沙改性土的脆性破坏。研究结果对沙漠地区风积沙改性土的工程应用与理论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护龄期 剑麻纤维 风积沙改性土 物理特性 力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