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87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imulation of light environment in a serrated photovoltaic greenhouse and optimization of daylighting roofs based on Design Builder
1
作者 LIU Jian WU Xuyong +2 位作者 WANG Baolong WU Qingsen TIAN Libo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1-221,共11页
In the tropical regions represented by Hainan,there are abundant solar and thermal resources,and it is relatively suitabl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hotovoltaic greenhouse(PVG).However,the construction of PVG still rel... In the tropical regions represented by Hainan,there are abundant solar and thermal resources,and it is relatively suitabl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hotovoltaic greenhouse(PVG).However,the construction of PVG still relies mainly on experience and is incapable of quantifying the balance between the photovoltaic(PV)generation and the light requirements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ion.As a result,actual PVGs are primarily PV-based,without carefully considering the needs of agricultural daylighting.To quantify the influence of the design parameters of PVGs and the layout of PV panels on the internal daylighting of serrated PVGs,and to optimize the daylighting design of the roof,this paper utilizes the Design Builder software to establish gradient models for a multi-span serrated-type PVG in tropical regions.Gradient models were established in terms of aspects,namely span,width of longitudinal/transverse daylighting strip,height,roof angle,and photovoltaic panel coverage rate(PCR).Daylighting in the greenhouse of each gradient model was simulated,and with the annual average daily light integral(A_(DLI))and distribution uniformity(DU)as evaluation indicators,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design parameters on the daylighting inside the greenhouse was quantified.The result reveals that:(1)PCR is the decisive indicator for daylighting in the PVG,and a function between PCR and the A_(DLI) is derived as A_(DLI)=-15.5 PCR+16.841;(2)Increasing the width of longitudinal daylighting strip significantly improves the A_(DLI) and enhances DU while increasing the span has a noticeable effect on improving A_(DLI) but does not significantly enhance DU;(3)Increasing the eave height without changing PCR does not enhance A_(DLI) but effectively improves DU;increasing the transverse daylighting strip and adjusting the roof angle hardly improves A_(DLI).In summary,it is recommended that the optimal span for PVGs in tropical regions be set within the range of 6.5-8.0m,and the eave height be set within the range of 2.5-3.5m.Preferably,the longitudinal daylighting strip with a width ranging from 0.5-0.8m should be installed.Based on the above relationship function,the PCR can b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the appropriate light demand for the cultivated crops.The daylighting design theory proposed in this paper can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ference for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PV industry in tropical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otovoltaic greenhouse annual average daily light integral greenhouse design parameters DAYLIGHTING tropical region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叉树式冷却通道PV/T集热器性能研究
2
作者 梁涛 张龙 +3 位作者 石昀东 邓新星 常瑞 张程宾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46-857,共12页
为了探究环境因素对二叉树冷却通道光伏光热(photovoltaic/thermal,PV/T)集热器性能的影响,基于PV/T集热器的能量转换过程,建立了系统传热的理论模型,研究了光伏组件表面及冷却流体的温度分布规律,分析了环境因素对系统电效率的影响。... 为了探究环境因素对二叉树冷却通道光伏光热(photovoltaic/thermal,PV/T)集热器性能的影响,基于PV/T集热器的能量转换过程,建立了系统传热的理论模型,研究了光伏组件表面及冷却流体的温度分布规律,分析了环境因素对系统电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辐射强度每升高100 W/m^(2),光伏组件表面温度升高约1.95 K,系统电效率下降约0.13百分点,流体温度分布存在明显差异;随着倾斜角度由15°增至60°,光伏组件表面辐射强度表现为上凸曲线形式,由829.26 W/m^(2)先升至870.12 W/m^(2)后降至824.13 W/m^(2),于35°附近达到最大值,表面平均温度与表面接收辐射强度变化一致,而系统电效率表现为下凹曲线形式,于35°附近达到最小值;环境温度每升高5 K,外部辐射温度升高约7.2 K,光伏组件表面平均温度升高约0.5 K,系统电效率下降约0.04百分点;随着环境风速由0 m/s升至2 m/s,系统电效率的变化仅在0.1百分点以内,但环境风速及温度的变化对光伏组件散热效果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T 冷却通道 二叉树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旋流效应强化太阳能PV/T系统性能研究
3
作者 韩中合 刘辰浩 +1 位作者 吴乐意 李恒凡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61-1268,共8页
为改善太阳能光伏光热(PV/T)系统的效率,在空冷型PV/T系统的冷却通道内加入折流板和旋流装置以强化换热,通过建立数值模型,综合考虑空气流动阻力的影响,分析了质量流量、折流板数量、旋流强度等对PV/T系统实际电效率及综合效率的影响。... 为改善太阳能光伏光热(PV/T)系统的效率,在空冷型PV/T系统的冷却通道内加入折流板和旋流装置以强化换热,通过建立数值模型,综合考虑空气流动阻力的影响,分析了质量流量、折流板数量、旋流强度等对PV/T系统实际电效率及综合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冷却空气质量流量的增加,电效率和热效率均逐渐增大,但增幅减少;当质量流量从0.01 kg/s增加到0.05 kg/s时,电效率上升约0.65百分点;PV/T系统的实际电效率和实际综合效率随空气质量流量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当空气质量流量分别为0.02 kg/s和0.04 kg/s时,实际电效率和实际综合效率分别达到最大值;在通道腔室加装旋流风扇,可有效提升系统的综合效率,当旋流强度等于3时,PV/T系统的综合效率可达79.09%;在相同旋流强度下,旋流作用对低入口质量流量系统的提升作用相较于高质量流量下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T 旋流 折流板 优化设计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于太阳能PV/T系统的癸酸-二十二烷复合相变流体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
作者 陈红兵 李青浩 +4 位作者 王聪聪 于凤娇 高雪宁 胡慧珍 张一冰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228-8236,共9页
针对太阳能PV/T系统中相变流体存在的相变区间窄、导热系数低等问题,使用癸酸(CA)和二十二烷(DE)制备了一系列二元复合相变流体,并对其热物性、稳定性、流动性及微观形态进行了分析,以探究最佳制备方案。研究结果表明,CA与DE的最佳质量... 针对太阳能PV/T系统中相变流体存在的相变区间窄、导热系数低等问题,使用癸酸(CA)和二十二烷(DE)制备了一系列二元复合相变流体,并对其热物性、稳定性、流动性及微观形态进行了分析,以探究最佳制备方案。研究结果表明,CA与DE的最佳质量比为5∶5,流体相变温度区间为21.2~42.7℃,潜热为34.75 J/g。此外,采用Tween 80与Span 80/乙二醇作为复合乳化剂及助乳化剂,其HLB值为12,添加质量分数为8%的复合乳化剂能够有效解决二元复合相变流体的不稳定性。当癸酸-二十二烷(CA-DE)的质量分数为20%时,复合相变流体的稳定性、流动性和热物性综合表现达到最优。研究为推动相变流体在太阳能PV/T系统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研发具有宽相变区间和高导热系数的复合相变流体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T 复合相变流体 癸酸 二十二烷 制备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梯形过流断面MHP-PVT串联系统性能研究
5
作者 李金平 南岳 +1 位作者 黄娟娟 Vojislav Novakovic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720-726,共7页
为研究梯形过流断面微热管光伏光热一体化组件(MHP-PVT)串联时在冬季的运行性能,选用6组梯形过流断面MHP-PV/T组件串联进行实验研究,分析系统的光电性能、光热性能和综合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平均太阳辐照度为692.4 W/m^(2),室外环境... 为研究梯形过流断面微热管光伏光热一体化组件(MHP-PVT)串联时在冬季的运行性能,选用6组梯形过流断面MHP-PV/T组件串联进行实验研究,分析系统的光电性能、光热性能和综合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平均太阳辐照度为692.4 W/m^(2),室外环境温度为3.3℃的条件下,6组梯形过流断面MHP-PV/T组件串联的平均光电功率为719.5 W、光电效率为10.8%、发电量为5.76 kWh、光热功率为2088.3 W、光热效率为24.0%、有效累计热量为9.40 kWh、总能功率为2988.0 W、总能效率为35.8%。研究结果表明,梯形过流断面MHP-PV/T串联具有良好的光电以及光热性能,该研究为MHP-PV/T的进一步发展及应用提供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光伏光热 热管 串联性能 试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技术+抗旱保水袋”在园林绿化养护中的应用实践
6
作者 乐建刚 《南方园艺》 2025年第2期37-42,共6页
园林绿化养护作为市政工程项目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美化城市景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应用PV技术能有效研究园林绿化树种的耐旱性,为干旱季节的绿化树木养护提供了重要的水分生理指标。抗旱保水袋能缓慢释放水分,并集中供应树木根系土... 园林绿化养护作为市政工程项目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美化城市景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应用PV技术能有效研究园林绿化树种的耐旱性,为干旱季节的绿化树木养护提供了重要的水分生理指标。抗旱保水袋能缓慢释放水分,并集中供应树木根系土层部位。“PV技术+抗旱保水袋”在园林养护中对于节约水资源和保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应用“PV技术+抗旱保水袋”对江西上饶常见绿化树种红枫、紫薇、榉树、桂花、香樟、法国梧桐等进行了养护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6种绿化树种中,应用10 kg抗旱保水袋,ψⅠ^(100)表现在对干旱的忍耐强度由强到弱的顺序为紫薇、法国梧桐、榉树、香樟、桂花、红枫。在ψⅠ^(0)上的抗旱能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法国梧桐、紫薇、榉树、香樟、桂花、红枫。各树木RWC(ψⅠ^(0))与ROWC(ψⅠ^(0))趋势一致,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红枫、桂花、香樟、榉树、法国梧桐、紫薇,树种间差异显著。应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得出,6种树木的耐旱性由强到弱依次分别为紫薇、法国梧桐、榉树、香樟、桂花、红枫。本文探讨了“PV技术+抗旱保水袋”作用机制和实际效果,为园林绿化养护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技术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技术 抗旱保水袋 园林绿化 养护 应用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湿耦合的严寒地区空冷型BIPV/T墙体保温层厚度优化
7
作者 于水 刘阳 +2 位作者 孙圣坤 徐一嘉 崔恩宁 《可再生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169-1179,共11页
为探究空冷型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Thermal,BIPV/T)墙体热湿传递特性,文章以严寒地区沈阳为例,建立了强制对流空冷型BIPV/T墙体的热湿耦合传递模型,结合实验研究,分析了冬季工况下该墙体的热湿传递情... 为探究空冷型光伏、光热建筑一体化(Building Integrated Photovoltaic/Thermal,BIPV/T)墙体热湿传递特性,文章以严寒地区沈阳为例,建立了强制对流空冷型BIPV/T墙体的热湿耦合传递模型,结合实验研究,分析了冬季工况下该墙体的热湿传递情况,并基于热湿耦合传递特性,优化墙体保温层厚度。结果表明,空冷型BIPV/T墙体的发电效率最高可达18.11%。空冷型墙体温度传递的时间滞后τ为17~19 h、衰减系数f为0.0007;普通墙体的时间滞后τ为11~13 h,衰减系数f为0.0009,与普通墙体相比,空冷型墙体具有更大的时间滞后,可以提供更好的室内热舒适性。普通墙体内部含水量的增长率是空冷型墙体的5.6倍,空冷型墙体可以降低墙体含水量的增长。探究了BIPV/T系统与外保温墙体保温层厚度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优化墙体结构。结果表明,在考虑墙体热湿耦合行为时,空冷型墙体的最优保温层厚度为2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光热 热湿耦合 热工性能 保温层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NSVT-Prony算法的自适应准谐振控制器PV发电系统SSO抑制策略
8
作者 孙东阳 韩闯 +1 位作者 钱梓杰 祖光鑫 《电机与控制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4-99,共16页
为了解决并网设备因直流侧电压波动向公共耦合点输出间谐波分量,可能引发光伏发电系统发生次同步振荡(SSO)的问题。首先,通过小信号扰动模型分析光伏发电系统间谐波的产生机理,阐明间谐波引发光伏发电系统发生次同步振荡的原因;其次,探... 为了解决并网设备因直流侧电压波动向公共耦合点输出间谐波分量,可能引发光伏发电系统发生次同步振荡(SSO)的问题。首先,通过小信号扰动模型分析光伏发电系统间谐波的产生机理,阐明间谐波引发光伏发电系统发生次同步振荡的原因;其次,探讨当次同步振荡频率发生变化时,频率改变对谐振抑制策略的影响,对于间谐波引发的光伏发电系统次同步振荡频率可能发生变化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归一化奇异值定理(NSVT)-Prony算法的次同步振荡频率观测器,频率观测器能够跟踪次同步振荡频率,并据此提出一种自适应的次同步振荡抑制策略,用于抑制光伏发电系统的次同步振荡。最后,通过搭建实验平台,验证本文所提自适应的次同步振荡抑制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发电 次同步振荡 频率观测器 NSVT-Prony算法 振荡抑制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T与PEM电热耦合电解制氢系统波动特性分析
9
作者 王冉旭 黄吉光 +1 位作者 张衡 陈海平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0-430,共11页
针对双碳目标和氢能发展的规划与战略,结合太阳能光伏光热(PV/T)技术与质子交换膜(PEM)电解制氢技术,提出使用PV/T供电并预热电解给水的光伏光热电解制氢模型。在TRNSYS软件中建立PEM电解槽部件并搭建系统模型进行瞬态分析,同时与相同... 针对双碳目标和氢能发展的规划与战略,结合太阳能光伏光热(PV/T)技术与质子交换膜(PEM)电解制氢技术,提出使用PV/T供电并预热电解给水的光伏光热电解制氢模型。在TRNSYS软件中建立PEM电解槽部件并搭建系统模型进行瞬态分析,同时与相同条件下无预热的系统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预热影响了电解槽的升降温,使电解槽工作温度更高,进而提高了效率,增加了氢气产量;预热对温度、效率及产量的增益效果在低电功率或辐照波动大的天气条件下更明显;系统的太阳能制氢效率在12%左右,全年氢气产量为8003.08 m^(3),较无预热情况下增加24.11 m^(3),增长率达0.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电解槽 pv/T 太阳能 制氢 仿真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相似日选取与PVformer模型的短期光伏功率预测
10
作者 李练兵 代亮亮 +3 位作者 李新达 杨鹏伟 杨少波 高国强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41-351,共11页
为提高光伏功率预测的准确性,提出一种基于混合蛙跳算法(SFLA)相似日选取和改进Transformer模型的短期光伏功率预测模型——PVformer模型。基于灰色关联度计算相似因子,基于SFLA优化综合相似因子,实现对光伏相似日的选取;PVformer模型... 为提高光伏功率预测的准确性,提出一种基于混合蛙跳算法(SFLA)相似日选取和改进Transformer模型的短期光伏功率预测模型——PVformer模型。基于灰色关联度计算相似因子,基于SFLA优化综合相似因子,实现对光伏相似日的选取;PVformer模型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对光伏数据进行特征获取并降低数据维度,基于双向门控循环单元(BiGRU)提取光伏数据时序特征并对数据进行位置嵌入,基于多头自相关注意力机制寻找序列间关系,并打破信息利用瓶颈。综合相似因子最大的历史日作为预测日的相似日,选择相关性较高的特征作为模型输入,构建历史特征向量和未来气象向量输入到PVformer模型中。对比实验结果显示,PVformer模型可提高日前光伏功率预测的精度,E_(MAPE)、E_(MAE)、E_(MSE)分别达到1.526%、0.274 MW、0.134 MW^(2)。最后通过消融实验证明模型改进的有效性和必要性,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发电 相似日选取 功率预测 pvformer模型 多头自相关注意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杏叶提取物对精神分裂症小鼠PV中间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11
作者 张红丽 王昆 +3 位作者 段超慧 季明财 曾思涵 吕孝媛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68-1375,共8页
目的基于氧化应激介导的PV中间神经元损伤研究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54只SPF级雄性小鼠为实验对象,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银杏叶提取物50 mg·kg^(-1)、100 mg·kg^(-1)、150 mg·kg^(-1)组和利培... 目的基于氧化应激介导的PV中间神经元损伤研究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54只SPF级雄性小鼠为实验对象,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银杏叶提取物50 mg·kg^(-1)、100 mg·kg^(-1)、150 mg·kg^(-1)组和利培酮组,通过腹腔注射MK-8010.3 mg·kg^(-1)建立精神分裂症小鼠模型,进行行为学(旷场实验、Y-迷宫、强迫游泳)检测,末次给药后24 h采集血液样本和脑组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脑内PV神经元的变化;试剂盒检测血清中MAD、GSH-Px、SOD的含量;ELISA法检测小鼠脑组织内铁、脂质过氧化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小鼠脑内GPX4的蛋白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银杏叶提取物150 mg·kg^(-1)组和利培酮组,使Y迷宫的自发交替率显著降低,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显著缩短(P<0.05);PV神经元染色,不同程度的荧光强度增强;小鼠血清内的MDA含量明显降低(P<0.01),SOD和GSH-px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小鼠脑内铁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ROS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小鼠脑内GPX4的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对MK-801所致的精神分裂症小鼠模型阴性症状及认知障碍均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并能改善精神分裂症小鼠前额叶皮层的PV神经元损伤,其机制可能与银杏叶提取物抑制铁死亡介导的氧化应激机制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杏叶提取物 精神分裂症 氧化应激 pv中间神经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rib on cooling performance of photovoltaic modules(PV/PCM-Rib) 被引量:2
12
作者 Amir SADEGHIAN Mehran Rajabi ZARGARABADI Maziar DEHGH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1年第11期3449-3465,共17页
Increasing the temperature of photovoltaic systems reduces electrical efficiency,output power,as well as results in permanent damages in the long-term run.A new hybrid PV/PCM-Rib system with three different rib pitch ... Increasing the temperature of photovoltaic systems reduces electrical efficiency,output power,as well as results in permanent damages in the long-term run.A new hybrid PV/PCM-Rib system with three different rib pitch ratios of Λ =4,Λ =2 and Λ =1 is investigated to reduce PV temperature and achieve uniform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A comprehensive two-dimensional model of the systems is developed and simulated with a fixed inclination angle of 30°.A parametric study i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ribs on different melting temperatures(50,40 and 30 ℃).According to the numerical results and the parametric analysis,using ribs shows better performance in temperature reduction for PCM with a lower melting temperature.By lowering the melting temperature of PCM from 50 to 30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reduction of PV/PCM-Rib in the case of Λ =1 increases from 1.39% to 5.16% while the average melted PCM decreases from 20.5% to 7.59% after 240 min.It means that using ribs provides more solid PCM.It is also obtained that the electrical efficiency and output power show more increments at lower melting tempera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umerical simulation photovoltaic cooling PCM RI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T驱动转轮除湿耦合真空膜除湿冷却系统的性能评价
13
作者 淳良 廖子成 +3 位作者 王国强 肖遥 霍金鹏 刘东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457-3467,共11页
提出了一种集光伏/热(PV/T)热水系统、转轮除湿、真空膜除湿、露点蒸发冷却系统于一体的新型建筑冷却系统(PDVD冷却系统)。PDVD冷却系统的重点是提高能源效率,同时利用可再生能源。建立了PDVD冷却系统的热力学模型,进行了PDVD冷却系统... 提出了一种集光伏/热(PV/T)热水系统、转轮除湿、真空膜除湿、露点蒸发冷却系统于一体的新型建筑冷却系统(PDVD冷却系统)。PDVD冷却系统的重点是提高能源效率,同时利用可再生能源。建立了PDVD冷却系统的热力学模型,进行了PDVD冷却系统性能运行参数的敏感性和调控特性分析,并对PDVD冷却系统进行了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再生空气温度、再生空气质量流量和太阳辐照度是影响系统性能系数(COP)的主要参数。再生面积比、再生空气温度和工艺空气质量流量是影响系统总潜热制冷量的主要参数。环境湿度、工艺空气质量流量和环境温度是影响系统总显热制冷量的主要参数。COP随着再生空气温度和再生空气质量流量的增加而降低,随着太阳辐照度的增加而增加。总潜热制冷量随着再生面积比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随着再生空气温度和工艺空气质量流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太阳辐照度为800W/m^(2)、环境温度为30℃、环境湿度为70%、再生面积比为0.25时,存在最大潜热制冷量为4.09kW。总显热制冷量随着环境湿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工艺空气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环境温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当太阳辐照度为800W/m^(2)、环境温度为22℃、环境湿度为70%、再生面积比为0.5时,存在最大显热制冷量为1.89kW。当除湿膜成本为600USD/m^(2)时,投资回收期为0.9272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光伏/热 转轮除湿 膜除湿 除湿空调 空调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吹胀式PV/T集热系统实验研究
14
作者 彭浩 寿春晖 +3 位作者 王静毅 纪培栋 周楠栩 黄超鹏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32-1541,I0025,共11页
为解决光伏光热一体化(photovoltaic/thermal,PV/T)组件集热部分与发电部分使用寿命不同带来的维护问题,项目搭建户外测试装置,采用Trnsys软件构建仿真模型,研究有/无保温层吹胀式PV/T组件性能及其对各个城市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有保温... 为解决光伏光热一体化(photovoltaic/thermal,PV/T)组件集热部分与发电部分使用寿命不同带来的维护问题,项目搭建户外测试装置,采用Trnsys软件构建仿真模型,研究有/无保温层吹胀式PV/T组件性能及其对各个城市的适用性。结果表明:有保温层PV/T集热循环平均热效率和太阳能利用率分别为43.20%和60.16%,瞬时热效率曲线截距和瞬时热效率曲线斜率分别为48.65%和11.68 W/(m^(2)·K);无保温层PV/T集热循环平均热效率和太阳能利用率分别为34.16%和51.99%,瞬时热效率曲线截距和瞬时热效率曲线斜率分别为50.49%和19.73 W/(m^(2)·K);在质量流量0.013~0.060 kg/s范围内,水箱温度分层使得集热系统热效率和太阳能利用率随质量流量增加变化不明显;含保温层PV/T组件发电性能受集热循环工作波动影响,年度平均工作温度比无保温层PV/T组件高0.21~1.12℃,年度平均发电效率相对低0.44%~0.82%;以供应45℃热水为目标,无保温层PV/T集热循环系统在三亚、北京、昆明、西安、广州、杭州和武汉运行时能达到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v/T组件 pv组件 吹胀板 水箱分层 质量流量 保温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进水温度下蛇形水冷式PV/T模块性能研究
15
作者 杭恩 杨方 傅允准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49-456,共8页
提出一种蛇形管道水冷式PV/T模块,并基于双热源四联供系统实验平台展开对比实验,研究不同进水温度对蛇形管道水冷式PV/T模块发电、集热以及等效热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水温度与光伏组件温度成正线性相关性,与得热量成负线性相关性;水... 提出一种蛇形管道水冷式PV/T模块,并基于双热源四联供系统实验平台展开对比实验,研究不同进水温度对蛇形管道水冷式PV/T模块发电、集热以及等效热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进水温度与光伏组件温度成正线性相关性,与得热量成负线性相关性;水冷PV/T模块相较于对比模块光伏组件温度下降21.19~31.74℃、发电效率提升6.838%~11.805%;进水温度每下降5℃,发电效率提升2.5%~5%,集热效率提升9.28%~29.32%;在平均太阳辐照度600 W/m^(2)、蛇形管道内水流量0.30 m^(3)/h、环境平均温度36.3℃的测试条件下,20℃进水温度时蛇形水冷式PV/T模块的发电效率为17.90%,集热效率为65.70%,等效热效率可达112.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光电 热能 pv/T 蛇形水冷 转换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热管工质对MHP-PV/T系统性能影响研究
16
作者 王红阳 李金平 +2 位作者 Vojislav Novakovic Ehsan Gholamian Karkon 朱俊杰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29-336,共8页
该文结合理论分析,对R141b微热管光伏光热一体化(MHP-PV/T)系统和丙酮MHP-PV/T系统在2023年夏季不同安装倾角与冷却流体流速等工况下进行性能对比研究,分析其光电、光热和综合性能。研究表明:在安装倾角为40°、平均环境温度为30.2... 该文结合理论分析,对R141b微热管光伏光热一体化(MHP-PV/T)系统和丙酮MHP-PV/T系统在2023年夏季不同安装倾角与冷却流体流速等工况下进行性能对比研究,分析其光电、光热和综合性能。研究表明:在安装倾角为40°、平均环境温度为30.2℃时,R141b MHP-PV/T系统的平均光热功率、平均光电功率、平均光热效率、平均光电效率分别为321.9 W、118.9 W、35.2%、12.9%,比丙酮MHP-PV/T系统分别高51.9 W、54.7 W、6.5%和5.6%。比较R141b MHP-PV/T系统和丙酮MHP-PV/T系统的性能差异,研究发现,与丙酮微热管相比,R141b微热管具有更好的换热性能,R141b MHP-PV/T系统的热电联产性能更优。与丙酮相比,R141b更适合充当MHP-PV/T系统的工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能 光伏光热 热管 工质 传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vIR-DCANet的光伏组件红外图像缺陷检测
17
作者 吕晓杰 潘威 +2 位作者 汪帆 柴绍博 田易之 《智慧电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5-113,共9页
针对可见光图像在光伏组件缺陷检测中因光照不均与反射干扰导致精度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坐标注意力与双向特征融合的光伏红外图像缺陷检测网络PvIR-DCANet。该网络在骨干网络中引入坐标注意力机制(CAM),增强对细微缺陷的检测能力;... 针对可见光图像在光伏组件缺陷检测中因光照不均与反射干扰导致精度下降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坐标注意力与双向特征融合的光伏红外图像缺陷检测网络PvIR-DCANet。该网络在骨干网络中引入坐标注意力机制(CAM),增强对细微缺陷的检测能力;设计双向密集特征金字塔网络(BDFPN),强化多尺度特征融合以提升不同尺度缺陷的检测性能;同时采用SIoU损失函数优化密集小尺度缺陷目标的定位精度。实验结果表明,PvIR-DCANet的mAP达92.0%,检测速度为57.9 FPS,在精度与实时性之间实现了良好平衡。该方法兼具高准确性与工程实用性,适用于复杂场景下的光伏组件高效缺陷检测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组件 红外图像 缺陷检测 注意力机制 多尺度特征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PV渗透下考虑物理特性的PEM电解槽参与微电网调频的自适应调频策略
18
作者 吴龙 任洲洋 李晨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160-2174,I0005,共16页
针对新能源并网造成的系统惯量不足和调频能力减弱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高光伏(photovoltaic,PV)渗透下考虑物理特性的质子交换膜(protonexchangemembrane,PEM)电解槽参与微电网的自适应调频策略。首先,基于PEM电解槽制氢过程的运行特性,... 针对新能源并网造成的系统惯量不足和调频能力减弱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高光伏(photovoltaic,PV)渗透下考虑物理特性的质子交换膜(protonexchangemembrane,PEM)电解槽参与微电网的自适应调频策略。首先,基于PEM电解槽制氢过程的运行特性,建立考虑具有双电层的PEM电解槽动态模型。其次,为解决PV主动调频时预留功率储备导致的弃光问题,基于PEM电解槽制氢的宽功率特征,提出PV-PEM电解槽储备功率的架构。然后,基于微电网频率偏差及频率偏差变化率的大小,设计自适应模糊惯量控制策略及一次调频控制策略解析模型,充分挖掘PEM电解槽的惯量响应及一次调频能力。最后,构建PEM电解槽温度控制系统和压力控制系统与调频控制策略的耦合模型,并分析PEM电解槽参与调频前的稳定运行点位置对其调频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验证了PEM电解槽采用所提控制策略参与调频时的系统最大频率偏差比不参于调频时的最大频率偏差降低18.63%~25.60%,比传统下垂控制降低14.76%~16.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电网 pv-PEM电解槽功率储备 自适应 模糊控制 频率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高渗透率DPV交直流混合配电网多时间尺度分布式电压优化
19
作者 王振浩 王振霆 +3 位作者 王泽一 庞丹 葛津铭 李国庆 《高电压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466-3476,I0004-I0006,共14页
为了解决高渗透分布式光伏(distributed photovoltaic,DPV)接入交直流配电网引起的电压越限问题,以及现有集中电压优化模式无法满足配电网实时优化需求的问题,提出一种多时间尺度的分布式电压优化方法。首先,采用改进的模块度函数对交... 为了解决高渗透分布式光伏(distributed photovoltaic,DPV)接入交直流配电网引起的电压越限问题,以及现有集中电压优化模式无法满足配电网实时优化需求的问题,提出一种多时间尺度的分布式电压优化方法。首先,采用改进的模块度函数对交直流配电网进行集群划分,建立日前长时间尺度集中电压优化模型,对模型进行锥优化处理,优化长时间尺度电压调节设备以及柔性负荷的出力计划;然后,在日前优化的基础上,建立日内短时间尺度的分布式电压滚动优化模型,根据集群划分结果,采用同步交替方向乘子算法进行求解,减小日内的电压波动;最后,在修改的50节点的交直流混合配电网中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提的电压优化方法能有效改善电压越限的情况,并提高DPV消纳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光伏 交直流混合配电网 集群划分 多时间尺度 分布式电压优化 同步交替方向乘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风光同场发电系统FPV精细化建模及布局配置方法研究
20
作者 谢平平 李红贤 +2 位作者 孙艺阁 刘沛津 赵冲 《电网与清洁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5-134,共10页
目前基于海上风电场的风光互补光伏发电系统规划建设中基于经济效益的空间布局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且漂浮式光伏数学建模对海上运行环境的影响因素的考虑不够全面,未能突出海上光伏发电自身特点。基于此,该文首先,提出考虑海上环境,包... 目前基于海上风电场的风光互补光伏发电系统规划建设中基于经济效益的空间布局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且漂浮式光伏数学建模对海上运行环境的影响因素的考虑不够全面,未能突出海上光伏发电自身特点。基于此,该文首先,提出考虑海上环境,包括太阳辐射、温度、风速、波浪和湿度等因素对光伏功率的影响,建立风光同场发电系统FPV精细化数学模型,以揭示海上太阳能光伏面板遭受的能量损失机理;其次,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可高效利用已有海上风电场空间资源及电缆利用率的海上风电场+漂浮式光伏(floating photovoltaic,FPV)互补布局配置方法,形成海上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接着,对此系统进行了兼顾系统经济和可靠性的FPV最优配置容量;最后,将所提出的方法用于中国广东省某海上风电场,验证了该文所述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光同场发电 漂浮式光伏 精细化建模 容量优化配置 电缆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