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s of Substitution of Organic Manure for Chemical Fertilizer on Phosphorus Accumulation and Grain Yield in Maize 被引量:2
1
作者 Jiang Bai-wen Li Xin-ru +3 位作者 Shao Hui Wang Chun-hong Yang Hao-nan Xi He-ya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2年第3期11-20,共10页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sponse of maize phosphorus absorption to the appropriate proportion of organic fertilizer substitution for reduced chemical fertilizer,a field experiment with eight treatments was conducted i...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response of maize phosphorus absorption to the appropriate proportion of organic fertilizer substitution for reduced chemical fertilizer,a field experiment with eight treatments was conducted in 2018.The eight treatments in the trial were:(1)CK;(2)M0+F;(3)M1+F1;(4)M1+F2;(5)M2+F1;(6)M2+F2;(7)M3+F1 and(8)M3+F2.In these treatments,M0,M1,M2 and M3 were organic fertilization of 0,15(low),30(medium)and 45(high)m3•hm-2,respectively.F1 and F2 indicated 20%and 40%reduction of conventional chemical fertilization.The soil nutrient content,phosphorus accumulation,dry weight,yield and yield components of maize were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hosphorus accumulation of maize stalks and leaves were 3.30%-43.17%and 10.98%-84.95%higher in M3+F1 treatment(20%reduction of chemical fertilizer with organic fertilizer of 45 m3•hm-2)than those in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M0+F)during the maize reproductive period.At R2 stage,stalk and shoot P accumulation of M3+F1 treatment were 24.67%-43.18%and 20.34%-25.19%higher than other treatments,respectively.At V12 stage,leaf P accumulation of M3+F1 increased by 84.95%compared with other treatments.The maize yield of M3+F1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other treatments,even though the partial productivity of the total phosphorus fertilizer of M3+F2 was the highest in the treatments.It could be found that the substitution of organic fertilizer for chemical fertilizer improved crop yield,phosphorus fertilizer efficiency and accumulation.M3+F1 treatment had the most positive effects on improving maize phosphorus accumulation and yiel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ganic manure reducing fertilizer phosphorus accumulation YIELD maiz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锌配施对不同锌效率玉米品种不同粒位籽粒矿质元素累积分配的影响
2
作者 张盼盼 邵运辉 +8 位作者 李春华 穆蔚林 郭涵潇 李川 张美微 赵双锁 胡彦奇 韩琳琳 乔江方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6,共16页
以锌高效玉米品种(郑单958)和锌不敏感品种(隆平638)为研究对象,研究施氮量[225 kg/hm^(2)(HN)、180 kg/hm^(2)(MN)、90 kg/hm^(2)(LN)]和喷锌[不喷施(Zn0)、拔节期和大口期1∶1喷锌4.5 kg/hm^(2)(Zn1)]对玉米果穗不同粒位籽粒产量和矿... 以锌高效玉米品种(郑单958)和锌不敏感品种(隆平638)为研究对象,研究施氮量[225 kg/hm^(2)(HN)、180 kg/hm^(2)(MN)、90 kg/hm^(2)(LN)]和喷锌[不喷施(Zn0)、拔节期和大口期1∶1喷锌4.5 kg/hm^(2)(Zn1)]对玉米果穗不同粒位籽粒产量和矿质元素含量、累积及分配的影响,为氮锌配施在大田玉米生产中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不同粒位的籽粒数、千粒质量和产量以及各矿质元素累积量总体上均表现为上部<中部<下部;上部粒位的产量以MN处理最高,而中、下部则均以HN处理最高;喷锌提高了果穗和上部、下部粒位的籽粒产量,郑单958上部和下部粒位籽粒产量均高于隆平638。总体上,MNZn1处理郑单958果穗和上部、下部粒位的籽粒产量均较高,且果穗籽粒锌含量、上部粒位籽粒中钾和锰累积量也表现最高;HNZn1处理郑单958果穗籽粒产量、氮和锰含量及上部粒位籽粒铜和锌含量、中部粒位籽粒铜含量较高,同时也能提高上部粒位籽粒中锰和锌占比、中部粒位籽粒铜占比。果穗籽粒产量与下部粒位籽粒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果穗籽粒中氮含量与中部粒位籽粒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与下部粒位籽粒中锰和锌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总体来看,施氮量180~225 kg/hm^(2)条件下拔节期和大口期1∶1喷锌4.5 kg/hm^(2)能够提高锌高效玉米品种籽粒产量,施氮量180 kg/hm^(2)条件下喷锌促进氮、锌、锰等元素积累,施氮量90 kg/hm^(2)条件下喷锌有利于铜、锰和锌向下部粒位转运,施氮量225 kg/hm^(2)条件下喷锌则有利于氮、锰和锌向上部粒位转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籽粒 氮锌配施 锌效率 矿质元素 累积 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授粉期高温胁迫对夏玉米植株形态、叶片光合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穆心愿 马智艳 +9 位作者 卢良涛 吕姗姗 刘天学 胡秀丽 李树岩 蒋寒涛 范艳萍 赵霞 唐保军 夏来坤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8,共13页
针对黄淮海地区花期高温影响夏玉米安全生产的问题,本研究以热敏感型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以大田常温为对照(CK),设置授粉期高温处理(HT),研究授粉期高温胁迫对夏玉米植株形态、叶片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针对黄淮海地区花期高温影响夏玉米安全生产的问题,本研究以热敏感型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以大田常温为对照(CK),设置授粉期高温处理(HT),研究授粉期高温胁迫对夏玉米植株形态、叶片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2021年和2022年,HT处理的冠层最高温度超过40℃的天数分别为7 d和8 d,高温处理期间冠层最高温度分别较CK高1.7~6.8℃和1.5~4.6℃。HT处理显著提高了夏玉米株高和穗位高,对茎粗和叶面积无显著影响,但延缓了生育后期叶片衰老,2021年和2022年成熟期的叶面积较CK分别显著提高34.69%和163.72%。高温处理期间,HT处理的玉米叶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胞间CO_(2)浓度显著升高(P<0.05,P<0.01),叶片羧化效率、气孔限制值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P<0.05,P<0.01);叶片净光合速率随处理温度而变化,处理温度过高(一般>40℃时)则显著降低(P<0.05),反之则显著升高(P<0.05)或无显著变化,叶片整体光合性能下降。高温胁迫解除后,HT处理的叶片光合性能相关参数逐渐与CK趋于一致。经授粉期高温胁迫处理后,玉米茎秆、叶片、苞叶、穗轴和单株干重降低,其中穗轴干重降幅最大,而雄穗和花丝干重增加,使得干物质向茎秆、叶片、雄穗、花丝等部位的分配比例增加,而向穗轴的分配比例显著减少(P<0.05)。至成熟期,HT处理造成玉米籽粒和单株干重显著减少48.32%和16.71%(P<0.05),而玉米茎秆和叶片干重显著增加35.01%和9.48%(P<0.05)。HT处理的结实率和穗粒数分别显著下降54.43%和53.19%(P<0.05),百粒重显著提高10.13%(P<0.05),但籽粒产量显著降低46.82%(P<0.05)。综上,授粉期高温胁迫增强了玉米叶片气孔蒸腾,增加了胞间CO_(2)浓度,降低了叶片羧化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导致植株整体光合性能下降,制约了光合同化物积累及向穗部的转移分配,导致结实率显著下降,穗粒数显著减少,制约了花后光合同化物从“源”(茎秆和叶片)向“库”(籽粒)的转运,最终导致籽粒产量大幅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授粉期 高温胁迫 光合性能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氮与种间距离下大豆/玉米带状套作作物生长特性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6
4
作者 杨立达 任俊波 +7 位作者 彭新月 杨雪丽 罗凯 陈平 袁晓婷 蒲甜 雍太文 杨文钰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1-264,共14页
为明确施氮和种间距离下套作作物生长特性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本文以大豆/玉米带状套作系统为研究主体,探究不同氮水平(施氮与不施氮)与种间距离(玉豆间距30、45、60和75 cm、单作100 cm)下作物生长率、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差异,... 为明确施氮和种间距离下套作作物生长特性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本文以大豆/玉米带状套作系统为研究主体,探究不同氮水平(施氮与不施氮)与种间距离(玉豆间距30、45、60和75 cm、单作100 cm)下作物生长率、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差异,并对作物干物质积累过程进行拟合,综合分析作物生长规律和产量效益。结果表明:玉米生长率在抽雄期至乳熟期达最大,不施氮下以间距30 cm(MS30)最高,较玉米单作(MM100)高出34.99%。套作大豆生长率在初花期前显著低于单作(SS100),而初花期后高于SS100,以间距60cm(MS60)最高,盛花期—盛荚期在不施氮下较SS100高出78.91%。Logistic方程可较好的拟合玉米、大豆的干物质积累过程,且R2均在0.95以上。与不施氮相比,施氮推迟了玉米干物质积累高峰,提高了干物质积累量;套作大豆生育前期干物质积累慢于单作,而生育后期间距45cm(MS45)、MS60干物质积累逐渐与单作持平甚至超过单作。施氮提高了玉米籽粒干物质分配率而显著提高产量,2年间玉米产量分别提高10.05%、40.90%。随种间距离增加套作大豆产量呈先增后减趋势,以MS60最高,MS30最低,MS60两年间在不施氮与施氮下较MS30分别平均高出23.88%、31.77%。套作下土地当量比均在1.35以上,其中以施氮下MS60最大(1.89)。适宜的种间距离(间距60 cm)可实现套作下玉米和大豆协同生长,提高作物生长率、促进干物质积累与分配、提高系统产量和土地当量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玉米带状套作 种间距离 作物生长特性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锌配施对不同锌效率玉米品种植株矿质元素累积、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3
5
作者 张盼盼 乔江方 +5 位作者 李川 张美微 穆蔚林 郭涵潇 周艳丽 程泽强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0,共10页
以锌高效玉米品种郑单958和锌不敏感品种隆平638为试验材料,设置90 kg/hm^(2)(LN)、180kg/hm^(2)(MN)、225 kg/hm^(2)(HN)3个施氮量和不喷施锌肥(F0)、拔节期和大口期1∶1喷锌4.5 kg/hm^(2)(F1)2个喷锌处理,分析氮锌配施对不同锌效率玉... 以锌高效玉米品种郑单958和锌不敏感品种隆平638为试验材料,设置90 kg/hm^(2)(LN)、180kg/hm^(2)(MN)、225 kg/hm^(2)(HN)3个施氮量和不喷施锌肥(F0)、拔节期和大口期1∶1喷锌4.5 kg/hm^(2)(F1)2个喷锌处理,分析氮锌配施对不同锌效率玉米品种植株矿质元素含量、累积量、分配和籽粒产量的影响,为玉米生产上氮锌合理配施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玉米籽粒中铜、锌含量以MN处理最高,分别为1.82、16.23 mg/kg。F1处理能够提高籽粒中氮、锌含量和锌有效性。植株中氮、磷、钾累积量以MNF1处理隆平638最高,籽粒中铜和锌、锰和铁累积量分别以LNF1、HNF1处理郑单958最高。籽粒中氮、磷、铜的占比以隆平638 HNF1处理最高,籽粒中锌占比以郑单958 HNF0和LNF0处理较高。HN处理籽粒产量最高,平均为10.31 t/hm^(2),其次是MN处理,LN处理最低。2个品种籽粒磷含量与锰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隆平638籽粒钾含量与铁、锌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与铜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总体来看,施氮量180 kg/hm^(2)配合拔节期和大口期1∶1叶面喷施锌肥能够提高玉米籽粒中锌生物有效性和矿质元素累积量,促进玉米籽粒产量和矿质元素营养同步提高,可在大田中进行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品种 氮锌配施 锌效率 矿质元素 累积分配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洲灌区增密对水氮减量玉米产量的补偿机制
6
作者 王菲儿 郭瑶 +7 位作者 李盼 韦金贵 樊志龙 胡发龙 范虹 何蔚 殷文 陈桂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16-1627,共12页
针对河西绿洲灌区水资源短缺、玉米田氮肥施用量高等生产生态问题,在节水减氮条件下,分析增加种植密度补偿水氮减量导致玉米减产的效应,为水氮节约型玉米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基于2016年布设的裂裂区田间试验,主区为2种灌... 针对河西绿洲灌区水资源短缺、玉米田氮肥施用量高等生产生态问题,在节水减氮条件下,分析增加种植密度补偿水氮减量导致玉米减产的效应,为水氮节约型玉米高效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基于2016年布设的裂裂区田间试验,主区为2种灌水定额:灌水减量20%(W1,3240 m^(3) hm^(–2))和传统灌水(W2,4050 m^(3) hm^(–2)),裂区为2种施氮量:减量施氮25%(N1,270 kg hm^(–2))和传统施氮(N2,360 kg hm^(–2)),裂裂区为3种玉米密度:传统种植密度(D1,7.50万株hm^(–2))、增密30%(D2,9.75万株hm^(–2))和增密60%(D3,12.00万株hm^(–2)),通过测定2020—2021年玉米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分析干物质积累及其分配、转运特征,量化产量构成因素,明确增密对水氮减量玉米产量的补偿效应及机制。研究表明,减水、减氮降低了玉米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而增密30%能够补偿因水氮同步减量造成的产量负效应,且维持较高的施氮量有利于玉米增产节水。W1N1D1(减量灌水减量施氮及传统密度)较W2N2D1(对照:传统灌水传统施氮及传统密度)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分别降低9.1%~15.0%与10.0%~11.0%,但W1N1D2(减量灌水减量施氮及增密30%)与W2N2D1差异不显著。W1N2D2(减量灌水传统施氮及增密30%)较W2N2D1籽粒和生物产量分别提高12.9%~15.4%与6.4%~12.0%。增密30%能够补偿水氮同步减量造成玉米减产的主要原因是W1N1D2能增加玉米穗数,进而提高玉米灌浆初期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苗期到大喇叭口期群体生长速率及花前转运率。增密30%在灌水减量和传统施氮条件下促进玉米增产的主要原因是W1N2D2可增加玉米穗数,提高玉米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与群体生长速率,促进穗部干物质分配,提高花前转运量、转运率及转运贡献率。因此,增密30%是绿洲灌区水氮同步减量玉米稳产高产的可行措施,是氮肥不减但减水20%玉米节水增产有效举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氮减量 密植 玉米 产量构成 干物质积累 干物质分配与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与大豆间作对干物质累积分配、产量相对竞争 及土地当量比的影响 被引量:5
7
作者 许波 许海涛 +4 位作者 冯晓曦 郭海斌 张军刚 王友华 孔子明 《陕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5期27-36,共10页
为充分利用光热水肥土资源,间作是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生产力、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一种重要种植方式。设置了玉米与大豆间作行比M4S6(4∶6)、M2S4(2∶4)、M4S4(4∶4),玉米单作(MCK)与大豆单作(SCK)5种种植模式,研究了玉米与大豆间作对干... 为充分利用光热水肥土资源,间作是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生产力、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的一种重要种植方式。设置了玉米与大豆间作行比M4S6(4∶6)、M2S4(2∶4)、M4S4(4∶4),玉米单作(MCK)与大豆单作(SCK)5种种植模式,研究了玉米与大豆间作对干物质累积分配、产量相对竞争及土地当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时期间作处理玉米干物质累积均大于单作玉米,M4S6、M2S4大豆干物质累积高于单作大豆。间作处理营养干物质输出量均大于单作,玉米与大豆间作处理显著增加了营养干物质的输出量,呈现处理M2S4>M4S6>M4S4>CK,玉米与大豆间作其输出率低于贡献率,间作玉米的输出率低于大豆,而贡献率显著高于大豆。玉米间作处理雌穗分配比重显著大于单作处理,处理M4S6显著提高雌穗干物质分配比重,结荚期间作处理大豆干物质向豆荚分配比重低于单作处理,成熟期豆荚干物质分配比重显著升高,处理M4S6豆荚干物质分配比重最大。处理M2S4、M4S6、M4S4玉米产量分别为单作玉米MCK的70.81%、84.58%、66.33%,大豆产量分别为单作大豆SCK的9.89%、17.97%、14.18%,处理M4S4产量相对竞争优势极强,处理M4S6、M2S4比M4S4竞争优势显著减弱,处理M4S6、M2S4、M4S4的产量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处理M4S6产量土地当量比最大,其次是M2S4,处理M4S6、M2S4比M4S4产量土地当量比分别增加了19.42%、12.62%。处理M4S6、M2S4经济效益比单作玉米MCK分别增加了19.41%、15.75%,比单作大豆分别增加了113.01%、106.47%。整体上,相较其它间作处理,M4S6是最有益于挖掘玉米与大豆间作优势,提高土地生产力的间作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大豆 间作 干物质累积分配 相对竞争力 土地当量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春夏播玉米籽粒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含量动态累积与分配差异性研究
8
作者 马红珍 王宁 +6 位作者 吴寅 许海涛 田媛 冯晓曦 许波 张军刚 郭海斌 《北方农业学报》 2024年第4期69-83,共15页
【目的】研究春夏播玉米籽粒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含量动态累积与分配差异性特征,为专用优质玉米品种选育与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驻玉216、驻玉902、驻玉927、郑单958、裕丰303为试验材料,授粉后12 d每隔7 d取果穗内籽粒,烘干至恒重,... 【目的】研究春夏播玉米籽粒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含量动态累积与分配差异性特征,为专用优质玉米品种选育与生产提供参考。【方法】以驻玉216、驻玉902、驻玉927、郑单958、裕丰303为试验材料,授粉后12 d每隔7 d取果穗内籽粒,烘干至恒重,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快速检测玉米籽粒蛋白质、脂肪、淀粉含量,分析籽粒蛋白质、脂肪、淀粉动态累积相关关系,比较春夏播玉米籽粒蛋白质、脂肪与淀粉含量动态累积与分配的差异性。【结果】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春播先急剧下降后平稳变化,夏播先急剧下降后又升高,呈波浪式变化;春夏播玉米籽粒脂肪含量先上升后下降,淀粉含量随籽粒发育基本呈渐进式增加,蛋脂总量整体呈逐步下降趋势。春夏播玉米籽粒蛋白质、脂肪与淀粉累积速率动态呈锯齿状变化。籽粒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分配春播授粉后12~19 d整体呈现为淀粉>蛋白质>其他>脂肪,授粉后26~47 d基本呈现为淀粉>其他>蛋白质>脂肪;夏播授粉后12~18 d整体呈现为淀粉>蛋白质>其他>脂肪,授粉后19~47 d基本呈现为淀粉>其他>蛋白质>脂肪。相关性分析表明,籽粒蛋白质、脂肪、淀粉动态累积量之间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驻玉216、驻玉902、驻玉927、郑单958、裕丰303春夏播玉米籽粒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动态累积与分配受环境影响较大,籽粒蛋白质、脂肪和淀粉动态累积量互为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籽粒 春夏播 蛋白质 脂肪 淀粉 累积与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控释肥对夏玉米产量和氮素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23
9
作者 赵斌 董树亭 +1 位作者 张吉旺 刘鹏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760-1768,共9页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树脂包膜控释肥(CRF)和硫包膜控释肥(SCF)对夏玉米花后光合产物和氮素积累与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控释肥处理的光合速率始终较高,在相同施肥量(N、P、K量相同)情况下,控释肥CRF(1428kghm-2)和SCF(1668kghm-2...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树脂包膜控释肥(CRF)和硫包膜控释肥(SCF)对夏玉米花后光合产物和氮素积累与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花后控释肥处理的光合速率始终较高,在相同施肥量(N、P、K量相同)情况下,控释肥CRF(1428kghm-2)和SCF(1668kghm-2)及其减量25%处理的单株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都显著高于等量普通复合肥(CCF,1260kghm-2)处理;控释肥减量25%时,干物质向籽粒中的分配比例显著高于CCF处理;成熟期籽粒的氮素积累,控释肥处理都显著高于CCF处理,并随着控释肥比例的增加而增加,全量与减量25%的处理无显著差异。控释肥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等量控释肥增产13.15%和14.15%;控释肥减量25%时,分别比CCF增产9.69%和10.04%;其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也均显著高于普通肥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控释肥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氮素积累与分配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水平对超高产夏玉米氮磷钾积累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58
10
作者 景立权 赵福成 +3 位作者 王德成 袁建华 陆大雷 陆卫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478-1490,共13页
为探明不同施氮水平下玉米超高产(≥13 500 kg hm 2)群体氮磷钾积累及分配规律,通过苏玉20、浚单20两品种3年不同氮肥运筹方案的试验,实现了籽粒最高产量14 753 kg hm 2的目标。结果表明:(1)随着生育进程,两品种氮磷钾在植株、籽... 为探明不同施氮水平下玉米超高产(≥13 500 kg hm 2)群体氮磷钾积累及分配规律,通过苏玉20、浚单20两品种3年不同氮肥运筹方案的试验,实现了籽粒最高产量14 753 kg hm 2的目标。结果表明:(1)随着生育进程,两品种氮磷钾在植株、籽粒中积累逐渐增大,在叶片、茎秆、叶鞘中呈先单峰变化趋势,叶片氮钾峰值在大口期,磷峰值在开花期。增大灌浆期植株氮积累量及叶片氮转移率,促使成熟期籽粒氮磷较大积累量,利于超高产玉米群体的形成。(2)籽粒产量、1 kg氮生产籽粒量、氮肥的农学效率、氮素利用率、植株(叶片、茎秆、叶鞘、籽粒等器官)氮磷钾含量在450 kg hm 2施氮水平时达到最大值,其值(苏玉20)分别为14 753 kg hm 2、44.0 kg、19.24%、38.63%、335.4kg hm 2、178.2 kg hm 2、230.7 kg hm 2,过高过低施氮均使氮磷钾积累量及产量下降。(3)由两品种产量与施氮水平的回归方程,确定了超高产时的最佳施氮量、超高产施氮水平和最佳施氮范围,苏玉20分别为457.0 kg hm 2、418.3~495.7 kg hm 2、418.5~495.4 kg hm 2;浚单20分别为452.7 kg hm 2(最佳施氮量)、410.8~494.6 kg hm 2(最佳施氮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施氮水平 超高产 氮磷钾 积累与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质地土壤上玉米养分吸收和分配特征 被引量:31
11
作者 李潮海 王群 +3 位作者 梅沛沛 刘松涛 张永恩 郝四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61-568,共8页
采用池栽试验在4种质地土壤和2种施肥水平下,研究了玉米植株氮、磷、钾的吸收和分配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质地土壤上玉米植株养分累积量为氮>钾>磷;不同处理玉米氮、磷、钾的累积量表现为中壤>轻壤>粘壤>砂壤,且各处理间... 采用池栽试验在4种质地土壤和2种施肥水平下,研究了玉米植株氮、磷、钾的吸收和分配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质地土壤上玉米植株养分累积量为氮>钾>磷;不同处理玉米氮、磷、钾的累积量表现为中壤>轻壤>粘壤>砂壤,且各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水平。不同处理叶片和茎鞘中三元素累积量的变化与单株一致,氮、磷、钾分配以叶片中的比例略高于茎鞘。从后期氮、磷、钾的转移率看,不同质地土壤表现为砂壤>轻壤>中壤>粘壤;不同处理中子粒中氮、磷、钾的含量与产量变化一致,且处理间达显著水平。施肥增加了各种质地土壤上玉米植株及器官氮、磷、钾的累积量和子粒产量,其中砂壤增加幅度最大,轻壤和中壤次之,粘壤最小。同时施肥使得叶片和茎鞘中的氮、磷、钾转移率略有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地 玉米 养分吸收和分配 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玉米各器官氮素积累与分配动态及其对氮肥的响应 被引量:44
12
作者 张经廷 刘云鹏 +3 位作者 李旭辉 梁效贵 周丽丽 周顺利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06-514,共9页
为探明夏玉米各器官氮素积累与分配动态及其对氮肥的响应,以郑单958为材料,设置5个施氮水平进行了连续2年的大田定位研究。结果表明,除籽粒外各器官的氮素积累进程都呈单峰曲线,茎鞘在吐丝期达到峰值,而叶片、苞叶和穗轴则到吐丝后12d... 为探明夏玉米各器官氮素积累与分配动态及其对氮肥的响应,以郑单958为材料,设置5个施氮水平进行了连续2年的大田定位研究。结果表明,除籽粒外各器官的氮素积累进程都呈单峰曲线,茎鞘在吐丝期达到峰值,而叶片、苞叶和穗轴则到吐丝后12d左右达到峰值,之后逐渐下降;籽粒和整株的氮素积累随生育进程持续增加,成熟期最高。与其他器官相比,叶片对氮素供给更敏感,氮胁迫使叶片氮素积累高峰提前,促进氮素提前向外转运,导致其率先衰老。施氮能提高各器官在各生育时期的氮素积累量和积累速率,但不改变氮素积累变化趋势。总体上,施氮量180kg Nhm-2可满足夏玉米对氮素的需求,获得较高的产量。以各器官氮素积累最大值与成熟期的差值计算,各处理再转运氮素对籽粒的贡献率均表现为叶片>茎鞘>穗轴>苞叶,各器官再转运氮素对籽粒贡献率之和平均为53.3%,其中苞叶和穗轴占12.3%,也是籽粒中氮素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器官 氮肥水平 氮素的积累 分配与再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高产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转运与产量形成的研究 被引量:64
13
作者 马赟花 薛吉全 +3 位作者 张仁和 张林春 郝扬 孙娟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6-40,共5页
选用3个具有高产潜力的玉米杂交种京单28、登海601与陕单8806,采用75000株/hm2的密度大田种植,测量不同生育期的叶面积与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结果表明:3个高产玉米杂交种京单28、登海601与陕单8806产量均可达到11200kg/hm2以上,成熟... 选用3个具有高产潜力的玉米杂交种京单28、登海601与陕单8806,采用75000株/hm2的密度大田种植,测量不同生育期的叶面积与各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结果表明:3个高产玉米杂交种京单28、登海601与陕单8806产量均可达到11200kg/hm2以上,成熟时叶面积系数均在3.5以上,花后干物质再分配分别占籽粒产量的15.25%、14.67%和10.72%,是籽粒增产的主要来源。高产玉米品种的保绿性较好,叶片衰老缓慢,光合功能期长,花后干物质转移对籽粒增产的贡献较大,在高产栽培调控中如何促进花后干物质向籽粒的转移是进一步获得高产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品种 高产 物质积累与分配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供磷水平对玉米干物质和磷动态积累及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91
14
作者 彭正萍 张家铜 +3 位作者 袁硕 王艳群 刘会玲 薛世川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93-798,共6页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供磷水平对玉米干物质和磷动态积累、分配规律及磷肥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增加玉米茎、叶、穗轴、子粒和整株干重及磷含量,降低磷肥表观利用率、农学效率和生理利用率。随生育进程推进,不同供磷水平的子粒...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供磷水平对玉米干物质和磷动态积累、分配规律及磷肥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增加玉米茎、叶、穗轴、子粒和整株干重及磷含量,降低磷肥表观利用率、农学效率和生理利用率。随生育进程推进,不同供磷水平的子粒和整株干重及磷含量不断增加直到成熟,其余器官干重和磷积累峰值出现时间早晚不同;生长后期,子粒成为唯一的库器官,茎、叶、根,甚至穗轴均成为源,有一部分光合产物和磷输出,被重新分配到子粒。出苗后79~100 d,各供磷水平下的子粒干重净增量是相应出苗后58~79 d的0.75~1.02倍;前者子粒磷净增量是相应后者的1.56~2.39倍,说明光合产物和磷向子粒中运输不是同步的过程。同一取样时期,随施磷量增加,各器官的干重和磷含量增加,以施P2O590 kg/hm2最好,产量达11231.6 kg/hm2,原因是该处理的玉米穗长、行粒数和单株粒重显著增加,秃尖长度显著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水平 玉米 干物质 积累与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代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与钾素吸收及其分配 被引量:51
15
作者 李飒 彭云峰 +3 位作者 于鹏 张瑜 方正 李春俭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25-332,共8页
为比较我国玉米生产中不同年代大面积推广的不同品种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规律,及其对钾素的吸收和分配的变化特点,选择了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6个玉米品种(白马牙、金皇后、中单2号、唐抗5号、农大108和郑单958)为材料,在田间相同条件下... 为比较我国玉米生产中不同年代大面积推广的不同品种生长发育和干物质积累规律,及其对钾素的吸收和分配的变化特点,选择了上世纪50年代至今的6个玉米品种(白马牙、金皇后、中单2号、唐抗5号、农大108和郑单958)为材料,在田间相同条件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与早期品种相比,现代玉米品种的发育进程慢,生育期长,叶面积大,叶片衰老慢。在大喇叭口期,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的干重无显著差异;但其后现代品种的生长速率显著增加,干重积累速率也显著高于早期品种,其干物质积累高峰出现在吐丝期后,吐丝期后植株的干物重增加量约等于子粒产量,表明子粒产量与吐丝期后的干物质积累相关。与干物质累积规律不同,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的含钾量在大喇叭口期就有明显差别,表现为50年代品种<70年代品种<现代品种。玉米对钾的吸收主要在吐丝期之前完成,吐丝期后钾素累积速率明显下降,50年代品种的钾素净增量甚至为负值。子粒中的钾主要来自于营养器官的再转移,从叶片中的转移量尤其多。与早期品种相比,绿熟型现代品种农大108和郑单958从叶片中转出的钾更多。综上,不同年代玉米品种的不同点在于,现代品种的叶面积更大,吐丝期后生育期更长,叶片衰老更慢,有利于子粒灌浆,形成高产;相同点在于,干物质和钾素的累积高峰不同步,子粒产量主要来自于花后的干物质积累,而子粒中的钾主要来自于营养器官的再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品种更替 干物质累积 叶片衰老 钾素吸收与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北方37个高产春玉米品种干物质生产及氮素利用特性 被引量:37
16
作者 王晓慧 曹玉军 +4 位作者 魏雯雯 张磊 王永军 边少锋 王立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60-68,共9页
选育氮高效品种是实现玉米高产高效生产的根本途径。为探明我国北方目前主推高产春玉米的物质生产及氮素利用特性,本研究选择该区域高产品种37个,采用盆栽试验,依粒重和氮素子粒生产效率划分其类型,分为高产氮高效(Ⅰ)、高产氮中效(Ⅱ)... 选育氮高效品种是实现玉米高产高效生产的根本途径。为探明我国北方目前主推高产春玉米的物质生产及氮素利用特性,本研究选择该区域高产品种37个,采用盆栽试验,依粒重和氮素子粒生产效率划分其类型,分为高产氮高效(Ⅰ)、高产氮中效(Ⅱ)、中产氮中效(Ⅲ)及低产氮低效(Ⅳ)4种类型。其中,中产中效型品种最多,为56.8%;高产高效型品种最少,仅为8.1%;高产中效型和低产低效型品种分别为13.5%和21.6%。4个类型品种干物质生产及氮素利用效率开花前差异不显著,开花后是产生差异的关键时期;成熟期Ⅰ型品种干物质和氮向子粒的分配比例较高,而Ⅳ型品种向根和茎秆的分配比例较高。同时,Ⅰ型品种的氮转移量、氮转移效率和贡献率显著高于其他3类型品种。经相关和通径分析,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粒重及氮含量与氮素子粒生产效率显著相关。所以,较高的粒重和较低的植株氮含量是高产氮高效品种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玉米 干物质 氮积累与分配 氮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模式下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差异及氮肥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25
17
作者 王小春 杨文钰 +5 位作者 邓小燕 张群 雍太文 刘卫国 杨峰 毛树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46-57,共12页
【目的】西南山地玉米区是我国第三大玉米主产区,但单产比全国低近750 kg/hm2。由于该区特殊的气候条件,玉米以多熟间套种植为主,如何利用多熟种植中各作物的间套优势和茬口特性,寻求提高本区玉米产量的新途径,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研究的... 【目的】西南山地玉米区是我国第三大玉米主产区,但单产比全国低近750 kg/hm2。由于该区特殊的气候条件,玉米以多熟间套种植为主,如何利用多熟种植中各作物的间套优势和茬口特性,寻求提高本区玉米产量的新途径,是农业科技工作者研究的热点。本文在四川的两个玉米主产区,通过四年的田间小区试验,对比研究了西南玉米主要的两种套作模式—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模式下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转运差异及施氮量对其的调控效应,以探讨种植模式和氮肥管理的增产效应。【方法】2008年设置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两个套种田间试验,分析比较两种模式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和转运的差异;2009 2010年在前一年的基础上分带轮作,即玉米分别种在大豆或甘薯茬上,分析套作和轮作效应对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影响;2011年,在前三年的基础上,采用小区套微区的方式,研究两种模式下不同施氮水平(N0、N90、N180、N270、N360)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和转运的调控。【结果】1)在玉米/大豆模式下,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从蜡熟期开始显著高于玉米/甘薯模式,茎鞘输出率也显著高于玉米/甘薯模式,最终产量增加2.4%3.2%,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2)分带轮作后,从拔节期开始,玉米/大豆模式下玉米干物质积累量就显著高于玉米/甘薯模式,到成熟期两套种模式下玉米单株干物质积累两试验点平均相差达26.8 g,茎秆向籽粒的输出率和贡献率也显著高于玉米/甘薯模式,收获指数玉米/大豆模式平均较玉米/甘薯模式提高3.9%,最终玉米/大豆模式下玉米产量较玉米/甘薯模式增幅加大,两年两个试验点分别增加了7.4%和14.4%;3)氮肥对两种模式下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的调控效应显著,玉米/大豆模式下,玉米以施氮180kg/hm2处理,而玉米/甘薯模式下270 kg/hm2处理与同一模式下其他氮素水平相比,增加了光合产物的积累,提高了干物质增长速率,延长了灌浆持续天数,有利于茎鞘和叶片的干物质向籽粒转移,显著提高收获指数,进而提高玉米的增产潜能,玉米/大豆模式下低氮处理(0 180 kg/hm2)对玉米的增产效应比较明显,在高施氮水平(270360 kg/hm2)下两种模式间玉米产量差异不显著。【结论】西南丘陵旱地应选择玉米与大豆套作,采用分带轮作种植方式,既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又可避免大豆的连作障碍;且氮肥管理措施应因种植模式不同而有所差异,在中高等肥力条件下,与大豆套作玉米施氮180 kg/hm2,与甘薯套作施氮应提高至27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大豆(甘薯) 玉米 施氮量 干物质积累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玉米与青贮玉米干质量积累及各器官分配规律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婷 段震宇 +1 位作者 桑志勤 陈树宾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51-55,共5页
研究不同类型青贮玉米品种干物质产量及其运转,探讨其产量形成特点和主要光合生理特性,旨在为专用青贮玉米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支持。以普通粒用型玉米‘SC-704’、无分蘖青贮玉米‘新饲玉19号’、多分蘖青贮玉米‘科多4号’3种不同类... 研究不同类型青贮玉米品种干物质产量及其运转,探讨其产量形成特点和主要光合生理特性,旨在为专用青贮玉米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支持。以普通粒用型玉米‘SC-704’、无分蘖青贮玉米‘新饲玉19号’、多分蘖青贮玉米‘科多4号’3种不同类型玉米为供试材料,测定其关键生育期的干物质等相关指标,研究不同品种产量形成特点、干质量积累及其在各器官的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干质量积累量表现为无分蘖型青贮玉米>普通粒用型玉米>分蘖型玉米;普通粒用型玉米干质量积累速率峰值出现在灌浆期,鲜质量积累速率峰值则出现在大喇叭口期。无分蘖型青贮玉米干质量与鲜质量的积累量及积累速率峰值均出现在灌浆期。分蘖型青贮玉米干质量最大积累速率出现在乳熟期;青贮玉米‘科多4号’干质量主要分配在叶片和茎秆中;普通粒用型玉米‘SC-704’干质量则主要分配在雌穗中。结果显示,无分蘖青贮玉米‘新饲玉19号’干质量积累量最高,干质量在各器官中的分配表现为雌穗>茎秆>叶片>苞叶>叶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玉米 青贮玉米 干质量积累 分配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肥力土壤下施氮与玉米秸秆还田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30
19
作者 单鹤翔 卢昌艾 +2 位作者 张金涛 王金洲 徐明岗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5-41,共7页
为了解华北潮土区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施氮与玉米秸秆还田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采用15N标记氮肥和15N标记玉米秸秆的双标记方法,在两种肥力水平土壤上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全量直接还田对冬小麦地上部氮素累积量、氮素分... 为了解华北潮土区不同土壤肥力水平下施氮与玉米秸秆还田对冬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采用15N标记氮肥和15N标记玉米秸秆的双标记方法,在两种肥力水平土壤上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全量直接还田对冬小麦地上部氮素累积量、氮素分配和氮肥回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等氮肥用量条件下,与不配施玉米秸秆相比,施用玉米秸秆则显著降低了冬小麦地上部氮素累积量;高肥力土壤上的冬小麦子粒氮素累积量高于低肥力土壤,冬小麦秸秆氮素累积量则以低肥力土壤为高;氮肥配施玉米秸秆使得氮肥回收率下降9.6%~15.7%,土壤残留率增加12.2%~16.4%。2)氮肥用量为N 150和300 kg/hm2时,玉米秸秆氮素的当季回收率达到22.8%~33.1%,冬小麦子粒氮素约7%~10%来源于还田的玉米秸秆。3)等氮肥用量和相同土壤肥力条件下,氮肥配施玉米秸秆对冬小麦子粒产量影响不显著,在氮肥用量为N 150和300 kg/hm2条件下,影响冬小麦子粒产量的主要是土壤肥力水平,该试验结果还有待于田间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还田 冬小麦 氮素累积量 氮素分配 氮肥回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玉米氮素积累和分配的基因型差异 被引量:10
20
作者 陆大雷 刘小兵 +3 位作者 赵久然 王德成 郭景伦 陆卫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852-857,共6页
为了解甜玉米高产品种氮素积累和分配的规律,阐明不同生育阶段氮素积累和分配的基因型差异,及其对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效率的作用,分析了22个甜玉米品种在同一施氮水平下拔节期、开花期和鲜食期的植株氮素积累量和分配量。结果表明,甜玉... 为了解甜玉米高产品种氮素积累和分配的规律,阐明不同生育阶段氮素积累和分配的基因型差异,及其对产量形成及氮素利用效率的作用,分析了22个甜玉米品种在同一施氮水平下拔节期、开花期和鲜食期的植株氮素积累量和分配量。结果表明,甜玉米品种不同阶段的氮素积累和分配存在着显著的基因型差异。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植株氮素含量逐渐下降,氮素积累量逐渐上升,不同生育阶段的氮素积累量以拔节到开花期最高;氮素在开花前主要分布在叶片中,在开花后开始由叶片逐渐向果穗转移。到鲜食期,甜玉米不同品种果穗中氮素分配量最高,占全株氮素总积累量的41.32%,其次为子粒,氮素分配量占全株氮素积累量的28.53%。高产品种拔节至鲜食期氮素积累量高,鲜果穗高产品种在鲜食期叶片和子粒中的氮素分配较高,鲜子粒高产品种在鲜食期叶片和雄穗中氮素分配量较高且轴中氮素分配量较低。鲜果穗氮素利用效率高的品种主要是由于其减少了开花至鲜食期的氮素积累量,其次是减少了拔节至开花期的氮素积累量,且其在鲜食期叶片、轴和叶鞘中的氮素分配量较少。鲜子粒氮素利用效率和各阶段的氮素积累量及鲜食期各器官的氮素分配量无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氮素积累 氮素分配 基因型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