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ydration mechanism and micro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modified magnesium slag alkali-activated coal-fired slag based cementitious materials
1
作者 SUN Wei-ji LIU Lang +4 位作者 ZHAO Yuan-yuan FANG Zhi-yu LYU Yong-zhe XIE Geng SHAO Cheng-che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2025年第6期2148-2169,共22页
As the second most important solid waste produced by coal-fired power plants,the improper management of coal-fired slag has the potential to result i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It is therefore imperative that high-value... As the second most important solid waste produced by coal-fired power plants,the improper management of coal-fired slag has the potential to result i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It is therefore imperative that high-value utilization pathways for coal-fired slag should be developed.In this study,modified magnesium slag(MMS),produced by a magnesium smelter,was selected as the alkali activator.The activated silica-aluminum solid wastes,namely coal-fired slag(CFS)and mineral powder(MP),were employed as pozzolanic materials in the preparation of alkali-activated cementitious materials.The alkali-activated cementitious materials prepared with 50 wt%MMS,40 wt%CFS and 10 wt%MP exhibited favorable mechanical properties,with a compressive strength of 32.804 MPa in the paste sample cured for 28 d.Then,the activated silica-aluminum solid waste consisting of CFS-MP generated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C-S(A)-H gels,AFt,and other products,which were observed to occupy the pore structure of the specimen.In addition,the secondary hydration reaction of CFS-MP occurs in high alkalinity environments,resulting in the formation of a mutually stimulated and promoted reaction system between CFS-MP and MMS,this will subsequently accelerate the hydrolysis reaction of MMS.It is important to emphasize that the amount of MMS in alkali-activated cementitious materials must be strictly regulated to avert the potential issue of incomplete depolymerization-repolymerization of active silica-aluminum solid waste containing CFS-MP.This in turn could have a deleterious impact on the late strength of the cementitious materials.The aim of this work is to improve the joint disposal of MMS,CFS and MP and thereby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low-carbon modified magnesium slag alkali-activated coal-fired slag based cementitious materials for mine backfill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fired slag ALKALI-ACTIVATED hydration characteristics pore structure composite cementitious materi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级配分布模数对复合胶凝材料浆体流变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蒋正武 袁乐琅 任强 《建筑材料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4-152,共9页
基于紧密堆积级配模型,研究了级配分布模数对复合胶凝材料浆体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Dinger-Funk模型级配分布模数对不同复合胶凝材料的屈服应力和塑性黏度具有不同的影响规律;浆体流变性能与湿堆积密实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水膜厚... 基于紧密堆积级配模型,研究了级配分布模数对复合胶凝材料浆体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Dinger-Funk模型级配分布模数对不同复合胶凝材料的屈服应力和塑性黏度具有不同的影响规律;浆体流变性能与湿堆积密实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而水膜厚度是级配分布模数影响浆体流变性能的关键因素;随着水膜厚度的增加,复合胶凝材料浆体的屈服应力和塑性黏度呈幂指数型下降趋势,这一影响可通过简化YODEL模型和Ahmadah模型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胶凝材料 Dinger-Funk模型 流变性能 湿堆积密实度 水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钙高镁石灰石制备固碳熟料及其碳酸化硬化机理
3
作者 朱建平 曹佳楠 +4 位作者 王祚麟 李根深 刘松辉 郑波 冯春花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762-2770,共9页
为了应对传统硅酸盐水泥生产面临的原料限制和碳排放问题,采用低钙高镁石灰石(MgO质量分数大于5%)和砂岩为原料,制备了一种新型低钙高镁水泥熟料。该熟料以白硅钙石(Ca_(7)MgSi_(4)O_(16),C_(7)MS_(4))、斜硅钙石(β-Ca_(2)SiO_(4),β-C... 为了应对传统硅酸盐水泥生产面临的原料限制和碳排放问题,采用低钙高镁石灰石(MgO质量分数大于5%)和砂岩为原料,制备了一种新型低钙高镁水泥熟料。该熟料以白硅钙石(Ca_(7)MgSi_(4)O_(16),C_(7)MS_(4))、斜硅钙石(β-Ca_(2)SiO_(4),β-C_(2)S)、氧化镁(MgO)和镁硅钙石(Ca_(3)MgSi_(2)O_(8),C_(3)MS_(2))为主要矿物,通过原料替代减少石灰石用量,并利用镁质矿物的高反应活性,实现二氧化碳矿化养护混凝土技术。研究结果显示,该熟料体系在1 220~1 260℃下形成,经煅烧、粉磨成型后,在CO_(2)纯度为99.9%(体积分数)、压强为0.3 MPa的条件下碳酸化24 h,抗压强度可达90.2 MPa,固碳率高达9.22%。该技术为水泥工业提供了“源头减碳-过程固碳”的双重减排方案,不仅降低了石灰石用量,还实现了CO_(2)的有效封存,为水泥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钙硅酸盐胶凝材料 碳酸化养护 胶凝材料组成 烧成制度 高镁石灰石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活化煤矸石-粉煤灰-水泥三元复合胶凝材料水化硬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振华 田桂萍 +4 位作者 张江涛 王栋民 张国亮 李贺 王奕仁 《矿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8-747,共10页
为提高煤矸石的利用率,将煅烧煤矸石按设计比例与粉煤灰均匀混合后取代30%水泥,研究热活化煤矸石-粉煤灰复合胶凝材料部分取代水泥后对砂浆流动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结合水化热、XRD、TG和SEM分析复合水泥水化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活化... 为提高煤矸石的利用率,将煅烧煤矸石按设计比例与粉煤灰均匀混合后取代30%水泥,研究热活化煤矸石-粉煤灰复合胶凝材料部分取代水泥后对砂浆流动度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结合水化热、XRD、TG和SEM分析复合水泥水化机理。结果表明:随着活化煤矸石掺量的增加,水泥砂浆流动度和力学性能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当活化煤矸石掺量占复合粉体总量20%时,砂浆28 d抗压强度可达52.27 MPa;活化煤矸石和粉煤灰的加入,改变复合水泥体系中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占比,消耗水泥水化生成的氢氧化钙并形成额外的C-(A)-S-H凝胶,同时还导致AFt相向AFm相转变;活化煤矸石在改善水泥砂浆力学性能时,物理充填效应和成核效应大于火山灰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复合胶凝材料 水泥基材料 力学性能 水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Si对复合胶凝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及复合凝胶材料的水化机理 被引量:2
5
作者 罗文彬 许晔 +4 位作者 李中林 彭彪 王露森 王胜杰 李义兵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1-152,共12页
C-S-H等胶凝产物是胶凝材料力学性能的主要来源,胶凝产物主要由钙、硅和铝元素组成,钙、硅元素的比例直接影响胶凝产物的组成和结构。以脱硫石膏、粉煤灰和高炉矿粉为主要原料,制备三元复合胶凝材料,探究不同Ca/Si(0.9~1.3)对脱硫石膏-... C-S-H等胶凝产物是胶凝材料力学性能的主要来源,胶凝产物主要由钙、硅和铝元素组成,钙、硅元素的比例直接影响胶凝产物的组成和结构。以脱硫石膏、粉煤灰和高炉矿粉为主要原料,制备三元复合胶凝材料,探究不同Ca/Si(0.9~1.3)对脱硫石膏-粉煤灰-高炉矿粉三元胶凝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而后采用XRD、SEM、EDS、FTIR、TG等微观结构表征,测试分析了不同Ca/Si胶凝材料的水化机理。结果表明,最佳Ca/Si=1.1的条件下,采用SiO_(2)/Na_(2)O=1、水玻璃用量10%、水胶比0.5时,固化28 d后抗压强度达到62.2 MPa,且胶凝材料中As、Pb、Cd、Cr、Ni、Zn的浸出浓度均符合国家Ⅳ类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合适的Ca/Si可充分促进内部钙、硅、铝元素的水化反应,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凝结时间,提高流动度,给予足够时间以促进硅酸盐、铝硅酸盐与钙的充分反应,生成足够足量的胶凝产物,提高材料致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i 复合胶凝材料 碱激发 水化机理 毒性浸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活性碳化钢渣对水泥基复合材料水化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赵英良 郑勇 +3 位作者 崔凯 申培亮 陶勇 潘智生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06-1318,1327,共14页
钢渣(SS)的低水化活性限制了其作为辅助胶凝材料(SCMs)的应用潜力,本文通过碳化将钢渣转化为具有高活性的碳化钢渣(CS),并系统研究了CS对水泥基复合材料水化过程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CS显著促进了水泥的水化反应,增大了凝结... 钢渣(SS)的低水化活性限制了其作为辅助胶凝材料(SCMs)的应用潜力,本文通过碳化将钢渣转化为具有高活性的碳化钢渣(CS),并系统研究了CS对水泥基复合材料水化过程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CS显著促进了水泥的水化反应,增大了凝结速率,并显著提高了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当CS掺量为20%(质量分数)时,水泥基复合材料的1和28 d抗压强度相比对照组分别提升约0.9%和14.4%。CS对水泥基复合材料水化过程及力学性能的改善主要归因于CS具有的高活性硅凝胶和碳酸钙,这些成分加速了水化产物的生成。此外,CS中存在的超细颗粒发挥了填充效应,增强了微观结构的致密性,从而有效提高了抗压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钢渣 水泥基复合材料 辅助胶凝材料 水化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胶凝体系超高性能修复材料韧性及微细观特征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谢文 胡业红 +5 位作者 樊磊 谢靖斌 田峰 邹烽 秦公义 崔圣爱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2-107,共6页
为探究复合胶凝体系对超高性能修复材料韧性及微细观特征的影响,设计水泥单一胶凝体系、水泥-硅灰二元胶凝体系和水泥-微珠-硅灰三元胶凝体系进行探索.通过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不同胶凝体系对超高性能修复材料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韧... 为探究复合胶凝体系对超高性能修复材料韧性及微细观特征的影响,设计水泥单一胶凝体系、水泥-硅灰二元胶凝体系和水泥-微珠-硅灰三元胶凝体系进行探索.通过物理力学性能试验,研究不同胶凝体系对超高性能修复材料工作性能、力学性能和韧性行为的影响,并结合扫描电镜及CT技术从微观角度解释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硅灰和微珠均显著提高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且微珠可以补偿硅灰对流动性的不利影响.工作性结果、折压比及残余弯曲韧度比表现出的规律一致:C-CS-SF组优于C组优于C-SF组;SEM-EDS结果表明多元胶凝体系生成的水化产物Ca/Si低,C-S-H凝胶更为致密,基体与钢纤维的黏结更为紧密;CT结果表明水泥-微珠-硅灰三元胶凝体系总孔隙率低,密实度最高,钢纤维定向程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性能修复材料 复合胶凝体系 力学性能 微观结构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胶凝材料改性尾砂堆排特性试验研究
8
作者 万小军 任碧琦 +3 位作者 李翠 邹伦凯 袁江福 邱景平 《有色金属(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603-1612,共10页
为解决尾砂的堆存问题,针对露天转地下矿山崩落法开采时覆盖层形成的条件,研发了低成本胶凝材料NC,用于代替水泥改性尾砂。通过宏观试验,对比研究了NC堆排料浆与水泥堆排料浆的流动性能和堆排体强度性能规律,并利用微观结构表征分析了N... 为解决尾砂的堆存问题,针对露天转地下矿山崩落法开采时覆盖层形成的条件,研发了低成本胶凝材料NC,用于代替水泥改性尾砂。通过宏观试验,对比研究了NC堆排料浆与水泥堆排料浆的流动性能和堆排体强度性能规律,并利用微观结构表征分析了NC对尾砂的改性机理。结果表明:NC堆排料浆较水泥堆排料浆具备更好的流动性,相同灰砂比下NC堆排料浆塌落度比水泥堆排料浆高8.16%~53.66%;胶凝材料NC的堆排体强度低于水泥堆排体,二者强度均随灰砂比和养护龄期的增大而增大,短期冷水浸泡促进堆排体强度的增长,而较高的温度会抑制堆排体强度发展;NC的主要水化产物为C—S—H和AFt,但其含量比水泥低,且NC堆排体的孔隙率较高。流动性强、强度低的NC堆排体较水泥堆排体更适于尾砂的改性堆排,研究结果可为行业提供尾砂存放新途径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砂堆排体 胶凝材料NC 尾砂改性 复合覆盖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电缆隧道修复的玄武岩纤维棒高韧性水泥基材料性能研究
9
作者 王大为 郑天宇 +3 位作者 焦宇阳 王健 朱乐喜 崔圣爱 《混凝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8-113,共6页
电缆隧道所处地下环境复杂,受地层变形及腐蚀性介质影响结构裂损及渗漏水等问题严重.目前所采用的传统修复材料对于短时间内解决电缆隧道劣化问题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长期性能无法保障.采用玄武岩纤维棒(BFB)作为增韧组分,设计玄武岩纤... 电缆隧道所处地下环境复杂,受地层变形及腐蚀性介质影响结构裂损及渗漏水等问题严重.目前所采用的传统修复材料对于短时间内解决电缆隧道劣化问题具有一定的作用,但是长期性能无法保障.采用玄武岩纤维棒(BFB)作为增韧组分,设计玄武岩纤维棒高韧性水泥基修复材料,研究BFB不同体积掺量下水泥基材料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以及单轴拉伸力学性能,获得其基本力学性能参数.基于抗折试验荷载-挠度曲线,采用ASTM C1018韧性评价标准计算韧性指数.依据单轴拉伸试验应力-应变曲线确定极限拉伸应变.采用CT测试技术及图像分析软件Avizo分析玄武岩纤维棒高韧性水泥基材料孔隙结构.研究结果表明:掺入玄武岩纤维棒后,试件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均有明显提高,但其抗压强度随BFB体积掺量的提高呈缓慢降低趋势.当BFB体积掺量为2.5%时,复合材料抗折韧性最佳,韧性指数为I5=8.36,I10=17.86.掺入玄武岩纤维棒后,试件的极限拉伸应力和极限拉伸应变显著提升,脆性有明显改善,当纤维棒体积掺量为3.0%时,极限拉伸应变达为4.68%,且表现出应变硬化特征.同时,掺入玄武岩纤维棒对复合材料孔隙结构影响很小,提高纤维棒掺量,孔隙结构没有明显变化.研究成果对于老旧电缆隧道渗漏水修复加固具有重要的工程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旧电缆隧道 裂损修复 高韧性玄武岩纤维棒水泥基材料 抗折强度 单轴拉伸 孔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加气混凝土基胶凝材料协同锂渣制备充填料的研究
10
作者 张凯帆 王晓军 +4 位作者 王长龙 胡凯建 白云翼 陈辰 付兴帅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4-121,共8页
针对工业固体废弃物堆存量大、资源化利用率低的问题,本工作尝试以废弃加气混凝土(WAC)、钢渣、矿渣、脱硫石膏、水泥为复合胶凝材料(CCMs),锂渣为细骨料,制备全尾砂绿色矿井充填料。采用粒度分析、力学性能测试、X射线衍射(XRD)及扫描... 针对工业固体废弃物堆存量大、资源化利用率低的问题,本工作尝试以废弃加气混凝土(WAC)、钢渣、矿渣、脱硫石膏、水泥为复合胶凝材料(CCMs),锂渣为细骨料,制备全尾砂绿色矿井充填料。采用粒度分析、力学性能测试、X射线衍射(XRD)及扫描电镜(SEM)等手段研究了WAC活性、充填料性能及CCMs水化机理。结果表明,粉磨40 min的WAC比表面积达到655 m^(2)/kg,其28 d活性指数为81.43%。当CCMs配合比为m(WAC)∶m(钢渣)∶m(矿渣)∶m(脱硫石膏)∶m(水泥)=20∶15∶38∶7∶20、充填料中m(CCMs)∶m(锂渣)=1∶7、料浆质量浓度为83%、m(NaCl)∶m(CCMs)=0.01,充填料3、28 d抗压强度分别为1.7、3.0 MPa。充填料用CCMs的主要水化产物为C-S-H凝胶、Ca(OH)2、钙矾石(AFt)、Friedel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加气混凝土(WAC) 复合胶凝材料(CCMs) 锂渣 矿井充填料 水化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泥固化飞灰-水泥复合胶凝材料的性能与微观结构研究
11
作者 刘佳钰 高誉 +6 位作者 刘泽 温帅云 王栋民 危鹏 张春辉 朱正江 李清亚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3272-3279,共8页
水泥固化飞灰填埋量大,对环境造成污染,但因钙含量高,具有潜在火山灰活性,可用于制备胶凝材料。本文以脱氯解毒后的水泥固化飞灰为原料,研究解毒水泥固化飞灰-水泥复合胶凝材料(C-DCSFA)硬化浆体的物化特征、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结果表... 水泥固化飞灰填埋量大,对环境造成污染,但因钙含量高,具有潜在火山灰活性,可用于制备胶凝材料。本文以脱氯解毒后的水泥固化飞灰为原料,研究解毒水泥固化飞灰-水泥复合胶凝材料(C-DCSFA)硬化浆体的物化特征、力学性能和微观结构。结果表明,掺入10%(质量分数,下同)解毒水泥固化飞灰的C-DCSFA力学性能在7、28 d优于纯水泥组,28 d抗压强度最高可达53.4 MPa。10%解毒水泥固化飞灰的掺入使复合胶凝材料在3 d的早期性能低于纯水泥组,早期水化进程缓慢,累积放热量较低;随着反应深入,复合胶凝材料在28 d的水化产物交替生长、连接紧密,使抗压强度明显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固化飞灰 复合胶凝材料 力学性能 水化产物 微观结构 水化放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外加剂对固废基胶凝材料性能及水化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雅娟 段思宇 +3 位作者 张宏 周冬冬 路广军 马志斌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39-1748,共10页
以煤气化渣、循环流化床粉煤灰和水泥为原料,制备了固废基复合胶凝材料。分别选取氢氧化钠(NaOH)、硫酸钠(Na_(2)SO_(4))和碳酸钠(Na_(2)CO_(3))作为化学外加剂,研究了单一外加剂和NaOH-Na_(2)SO_(4)复合外加剂在不同掺量下对复合胶凝... 以煤气化渣、循环流化床粉煤灰和水泥为原料,制备了固废基复合胶凝材料。分别选取氢氧化钠(NaOH)、硫酸钠(Na_(2)SO_(4))和碳酸钠(Na_(2)CO_(3))作为化学外加剂,研究了单一外加剂和NaOH-Na_(2)SO_(4)复合外加剂在不同掺量下对复合胶凝材料抗压强度、流动度、凝结时间和收缩行为的影响;利用等温量热、X射线衍射(XRD)、同步热分析(TG)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了其水化机理。结果表明:3种化学外加剂的掺杂均可缩短复合胶凝体系的凝结时间,并使体系的流动度有所降低。NaOH和Na_(2)CO_(3)的适量掺杂可显著提高复合胶凝体系的早期强度,Na_(2)SO_(4)的掺杂可明显提高体系的28d和90d强度,NaOH-Na_(2)SO_(4)复合外加剂的加入可使不同龄期的强度均有所提高。化学外加剂的掺入可缩短体系的水化诱导期,提高水化反应速率,生成更多钙矾石和C-(A)-S-H凝胶等水化产物,使得基质更为致密,进而提升力学强度。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固废基复合胶凝材料的性能调控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气化渣 循环流化床粉煤灰 复合胶凝材料 化学外加剂 综合性能 水化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元复合胶凝材料的海水碱激发材料的性能
13
作者 赵计辉 吴坤润 杨刚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11,共9页
为了研究海水拌合碱激发材料性能,探讨了基于多元复合胶凝材料的海水拌合碱激发材料水化反应过程、力学与抗侵蚀等性能发展规律。结果表明:海水拌合对碱激发矿渣的水化反应过程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宏观上不同龄期的抗压强度也在一定程... 为了研究海水拌合碱激发材料性能,探讨了基于多元复合胶凝材料的海水拌合碱激发材料水化反应过程、力学与抗侵蚀等性能发展规律。结果表明:海水拌合对碱激发矿渣的水化反应过程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宏观上不同龄期的抗压强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呈现降低趋势,不利于强度发展;粉煤灰和硅灰会降低海水拌合碱激发材料的水化反应速率、早期强度和韧性,但其后期强度及韧性增长潜力显著,其中硅灰-粉煤灰-矿渣三元体系7~28 d的强度与韧性增长率分别达到50.9%和86.7%。与碱激发矿渣相比,粉煤灰和硅灰的掺入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海水碱激发材料的电通量渗透性和氯离子迁移系数,这与其微观结构表现一致,但三者仍同属于一个氯离子渗透性等级,即中等渗透性等级(电通量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 复合胶凝材料 碱激发材料 水化反应热 力学性能 氯离子渗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石膏比表面积对其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
14
作者 文元勇 张龙 +2 位作者 杜顺贵 高瑞聪 马飞越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417-423,共7页
磷石膏是磷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如何高效利用磷石膏是当前的一大课题。而磷石膏复杂的颗粒形貌会对磷石膏胶凝材料(PBC)的物理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本研究以不同比表面积的磷石膏、高炉矿渣和水泥熟料为原... 磷石膏是磷酸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如何高效利用磷石膏是当前的一大课题。而磷石膏复杂的颗粒形貌会对磷石膏胶凝材料(PBC)的物理力学性能及微观结构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本研究以不同比表面积的磷石膏、高炉矿渣和水泥熟料为原料制备了PBC,进而研究了磷石膏比表面积对PBC凝结时间、抗压强度、水化反应、水化产物、微观形貌、孔隙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磷石膏比表面积的增大,PBC的凝结时间逐渐延长,各PBC样品的终凝时间均超过70 h, PBC的7、28天抗压强度呈先增大后降低趋势。当磷石膏比表面积为1 277 m^(2)/kg时,PBC的28天抗压强度最大,达到47.6 MPa。等温量热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磷石膏比表面积的增大,PBC诱导期逐渐延长。本研究揭示了磷石膏比表面积对PBC凝结时间、抗压强度、水化行为及孔隙结构的影响机理,为PBC的性能调控和应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表面积 物理力学性能 微观机理 微观结构 复合胶凝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静态和冲击荷载下应变硬化水泥基复合材料剪切性能研究
15
作者 刘成 刘一鸣 +1 位作者 叶群水 胡涛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1-833,共13页
为探究应变硬化水泥基复合材料(SHCC)的复杂动态响应,采用特制的机械剪切测试装置与液压测试机,以及新设计的分离式霍普金森拉杆(SHTB)进行测试,以剪切跨度和切口深度为主要剪切参数。通过对两组剪切跨度(2、5 mm)、三组切口深度(3、5、... 为探究应变硬化水泥基复合材料(SHCC)的复杂动态响应,采用特制的机械剪切测试装置与液压测试机,以及新设计的分离式霍普金森拉杆(SHTB)进行测试,以剪切跨度和切口深度为主要剪切参数。通过对两组剪切跨度(2、5 mm)、三组切口深度(3、5、7 mm)的试件进行剪切试验,研究了SHCC的准静态和冲击剪切行为,采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DIC)监测试验过程中的变形和裂纹演化。研究结果表明,剪切跨度影响了SHCC的剪切行为。剪切跨度和切口深度可以控制剪切和拉伸破裂的传播,通过选择适当的剪切形状,可以实现主导试件的剪切破裂。较小的剪切跨度导致剪切力更高和主要剪切裂纹传播区域更窄,减弱了材料的性能。在准静态加载和冲击加载条件下,3 mm切口深度试件表现出较高的自我约束和更高的断裂力,试件为混合破坏模式(压缩-剪切)。而7 mm切口深度试件均表现出最有利的剪切破裂模式,具有垂直剪切裂缝,试件的剪切断裂以裂纹滑移为主。因此,7 mm切口深度试件在重力加载的SHTB测试可用于准确评估复杂矿物基材料的剪切特性。本研究可为水泥基复合材料性能优化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变硬化水泥基复合材料 胶结复合材料 数字图像相关技术 准静态剪切 冲击剪切 材料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硫酸盐固废复合胶凝材料制备与微观特性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余舟 何兆益 +3 位作者 唐亮 何盛 肖海鑫 肖懿训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0-97,共8页
硫酸盐类工业固废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当前中国两种典型的硫酸盐类固废(电解锰渣和磷石膏)堆存量巨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其无害化与资源化利用刻不容缓。依据电解锰渣、磷石膏两种固体废弃物的特... 硫酸盐类工业固废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当前中国两种典型的硫酸盐类固废(电解锰渣和磷石膏)堆存量巨大,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其无害化与资源化利用刻不容缓。依据电解锰渣、磷石膏两种固体废弃物的特性,利用电解锰渣和磷石膏结合矿渣制备复合胶凝材料,探究了磷石膏和水泥不同掺量对复合胶凝材料硬化体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XRD、SEM和EDS分析了硬化体的物相组成和微观形貌变化特征,同时对硬化体进行毒性浸出测试。结果表明:硬化体各龄期强度随着水泥掺量增加而增大,硬化体各龄期强度随着磷石膏掺量增加而减小。复合胶凝材料较优配合比(质量分数)为电解锰渣为50%、磷石膏为20%、矿渣为30%,水泥外掺12%的硬化体28 d抗压强度为27.1 MPa,硫酸盐固废复合胶凝材料的水化产物主要为水化硅酸钙(C-S-H)凝胶和钙矾石(AFt)。养护至28 d的硬化体浸出液中可溶性Mn^(2+)、NH_(4)^(+)-N、PO_(4)^(3-)和重金属离子浓度稳定后满足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排放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类固废 复合胶凝材料 力学性能 水化硬化 毒性浸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加剂对碱激发胶凝材料干燥收缩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范小春 杨东升 +2 位作者 张宇 高旭 喻立举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788-2796,共9页
为了进一步改善碱激发胶凝材料的收缩特性,探索了单掺有机减缩剂(聚乙二醇和乳胶)、无机膨胀剂(CaO、MgO和石膏)对矿渣粉煤灰复合碱激发(AASF)体系水化产物组成、孔隙结构和收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有的外加剂中,聚乙二醇减缩效... 为了进一步改善碱激发胶凝材料的收缩特性,探索了单掺有机减缩剂(聚乙二醇和乳胶)、无机膨胀剂(CaO、MgO和石膏)对矿渣粉煤灰复合碱激发(AASF)体系水化产物组成、孔隙结构和收缩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有的外加剂中,聚乙二醇减缩效果最显著,外掺1%(质量分数)聚乙二醇的AASF试样的91 d干燥收缩仅为1 683με,相较于对照组最大降低29.7%,这主要归因于孔隙结构的显著粗化。聚乙二醇和乳胶对AASF的抗压强度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主要源于水化反应程度的降低和整体孔隙率的增加。三种无机膨胀剂在AASF体系中发挥出的收缩补偿效果不强,但对抗折强度有显著的增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加剂 胶凝材料 碱激发 干燥收缩 物相组成 孔隙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设计与制备磷石膏矿渣基复合胶凝材料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悦 谢东 林辉 《混凝土》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9-152,159,共5页
为了促进磷石膏等固废材料的资源化利用,优化设计和制备了力学强度满足P·O 42.5级水泥规范要求的胶凝材料,基于响应面法对磷石膏-矿渣-石灰-锂渣-钢渣五元体系进行试验设计,分别以3 d、7 d和28 d抗压强度为响应值,探究磷石膏矿渣... 为了促进磷石膏等固废材料的资源化利用,优化设计和制备了力学强度满足P·O 42.5级水泥规范要求的胶凝材料,基于响应面法对磷石膏-矿渣-石灰-锂渣-钢渣五元体系进行试验设计,分别以3 d、7 d和28 d抗压强度为响应值,探究磷石膏矿渣基复合胶凝材料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建立了磷石膏矿渣基复合胶凝材料力学性能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最优配合比为磷石膏33.86%,矿渣39.13%,石灰2.28%,锂渣20.1%,钢渣4.65%,胶凝材料的3 d、7 d和28 d抗压强度分别达到18.8 MPa、32.3 MPa、50.3 MPa,满足P·O 42.5级水泥规范要求,并且实测值与预测值的相对误差绝对值均小于5%,说明基于响应面法优化设计磷石膏矿渣基复合胶凝材料具有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石膏 复合胶凝材料 响应面法 力学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合膨胀剂对风电灌浆料早期膨胀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韩宇栋 谢月 +2 位作者 岳清瑞 杨峰 丁振跃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11-619,共9页
基于改进的竖向膨胀率(εv)测试方法,获得了高强风电灌浆料0~24 h、1~7 d的εv发展全曲线;并研究了掺合料比例及组合膨胀剂比例对灌浆料εv、流动度、力学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料0~24 h竖向膨胀率曲线呈“四阶段”特征;在0%~20%掺... 基于改进的竖向膨胀率(εv)测试方法,获得了高强风电灌浆料0~24 h、1~7 d的εv发展全曲线;并研究了掺合料比例及组合膨胀剂比例对灌浆料εv、流动度、力学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料0~24 h竖向膨胀率曲线呈“四阶段”特征;在0%~20%掺量范围内提高硅灰掺量,灌浆料流动度下降,0~24 h内εv曲线峰值先增大后减小;塑性膨胀剂(PEA)对24 h内εv发展起主导作用,复掺氧化钙-硫铝酸钙双源膨胀剂(HP-CSA)后,εv峰值减小,24 hεv下降、3 hεv增大,有利于控制24 h与3 h的εv差值;在1~7 d内,0.03%掺量的PEA即可促进HP-CSA膨胀效能的发挥,6%以上掺量的HP-CSA可较好补偿竖向自收缩变形而获得净膨胀灌浆料;PEA与HP-CSA组合,可发挥时间上接力、效果上协同的膨胀调控作用,可分阶段、按需设计,从而实现对灌浆料7 d内竖向膨胀率的精细调控;随组合膨胀剂掺量增加,灌浆料初始和30 min流动度无明显变化,28 d抗压强度先增大后减小;在本文研究范围内,0.06%PEA+6%HP-CSA是最优掺量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风电灌浆料 竖向膨胀率 塑性膨胀剂 氧化钙-硫铝酸钙双源膨胀剂 组合与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响应面法的石灰石煅烧黏土复合胶凝材料体系优化设计和试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翟宸 张庆年 +3 位作者 黄剑锋 邱树恒 陈小鹏 童张法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677-3685,共9页
为探索石灰石煅烧黏土复合胶凝材料体系中石灰石粉和煅烧黏土的最优配合比,本文采用响应面法进行优化试验研究,以普通硅酸盐水泥、煅烧黏土和石灰石粉掺量作为控制变量,砂浆的28 d抗压强度及28 d抗折强度为响应变量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建... 为探索石灰石煅烧黏土复合胶凝材料体系中石灰石粉和煅烧黏土的最优配合比,本文采用响应面法进行优化试验研究,以普通硅酸盐水泥、煅烧黏土和石灰石粉掺量作为控制变量,砂浆的28 d抗压强度及28 d抗折强度为响应变量进行力学性能测试,建立矿物掺合料复配比例与力学性能之间的回归模型。在矿物掺合料为15%、30%、45%(质量分数,下同)的条件下,采用回归模型对石灰石煅烧黏土复合胶凝材料体系中石灰石粉与煅烧黏土的配合比进行优化,优化结果分别为:煅烧黏土占比15%,不含石灰石粉;煅烧黏土占比25%,石灰石粉占比5%;煅烧黏土占比30.5%,石灰石粉占比14.5%。上述体系的28 d抗压强度预测值分别为63.26、58.57、48.10 MPa,试验实测值分别为63.74、57.21、47.02 MPa,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均小于5%。本研究为石灰石煅烧黏土复合胶凝材料体系最优配合比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和试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胶凝材料 煅烧黏土 石灰石 配合比优化 响应曲面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