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Z31镁合金板在PBS模拟体液中的腐蚀行为和拉伸性能 被引量:2
1
作者 祁玉红 付巳超 +2 位作者 高红 陈刚 陈旭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6-19,23,共5页
将AZ31镁合金板浸泡于磷酸盐缓冲液(PBS)模拟体液中,对其腐蚀行为和拉伸性能随浸泡时间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Z31镁合金板的弹性模量和断后伸长率与腐蚀速率的变化规律一致,均随浸泡时间的延长呈指数规律下降;浸泡28d后,弹... 将AZ31镁合金板浸泡于磷酸盐缓冲液(PBS)模拟体液中,对其腐蚀行为和拉伸性能随浸泡时间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Z31镁合金板的弹性模量和断后伸长率与腐蚀速率的变化规律一致,均随浸泡时间的延长呈指数规律下降;浸泡28d后,弹性模量和断后伸长率分别下降了约10%和20%,抗拉强度的下降不足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Z31镁合金板 生物可降解植入材料 腐蚀行为 拉伸性能 磷酸盐缓冲液(pb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BS-co-Glu共聚酯与磷酸酯淀粉共混制得复合材料性能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敏 刘伟平 +1 位作者 李成涛 李月茹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017-2023,共7页
以L-谷氨酸(Glu)对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进行亲水改性,制得不同Glu含量(以丁二酸的物质的量为基准,下同)的共聚酯,标记为PBS-co-Glun%(n=O、1、2、3、4、5),并运用乳液一浇注成型法将PBS-co-Glun%与磷酸酯淀粉(PPS)共混,制备了PBS-co-G... 以L-谷氨酸(Glu)对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进行亲水改性,制得不同Glu含量(以丁二酸的物质的量为基准,下同)的共聚酯,标记为PBS-co-Glun%(n=O、1、2、3、4、5),并运用乳液一浇注成型法将PBS-co-Glun%与磷酸酯淀粉(PPS)共混,制备了PBS-co-Glun%/PPS复合材料。采用FTIR、1HNMR表征了PBS-co-Glun%共聚酯的化学结构;采用XRD、POM、SEM、光透过率和拉伸实验对共聚酯的亲水性、结晶性能及复合材料的表面形貌、光透过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测试,脂肪酶降解实验测试了复合材料的降解性能。结果表明:随Glu含量的增加,PBS-co-Glun%/PPS复合材料的断裂伸长率和降解率均有所增加;当Glu含量为4%时,PBS-co-Glu4%/PPS复合材料断裂伸长率达到最大值98%;与PBS/PPS复合材料酶降解率36.80%相比,PBS-co-Glu5%/PPS复合材料酶降解率提高到42.79%;所有材料中PBS-co-Glu2%/PPS复合材料的光透过率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s共聚酯 L-谷氨酸 亲水改性 磷酸酯淀粉 酶降解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镁/PBS/小麦蛋白复合骨修复材料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泉翔 邬迎阳 +2 位作者 董谢平 马旭辉 魏杰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957-962,共6页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磷酸镁,将磷酸镁(MP)、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和小麦蛋白(WP)进行复合,制备出MP/PBS/WP复合骨修复材料。通过体外降解、生物活性以及细胞培养等实验对复合材料的理化性能及细胞相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MP/PBS/WP复... 采用共沉淀法合成磷酸镁,将磷酸镁(MP)、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和小麦蛋白(WP)进行复合,制备出MP/PBS/WP复合骨修复材料。通过体外降解、生物活性以及细胞培养等实验对复合材料的理化性能及细胞相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MP/PBS/WP复合材料在Tris-HCl缓冲液中浸泡10 d后,溶液p H从7.4上升至7.51,浸泡12 w后,其降解率达到58.43wt%;复合材料在模拟体液中浸泡10 d后,其表面形成磷灰石层;复合材料能促进MC3T3-E1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结果表明:MP/PBS/WP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降解性、生物活性和细胞相容性,有望成为一种新型骨修复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镁 pbs 小麦蛋白 生物复合材料 骨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O_(2)-Ps-LaCoO_(3)/Al_(2)O_(3)的制备及其对高浓度有机废水的臭氧催化降解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朱开金 冯中营 +2 位作者 韩强 谭俊华 吴佳娜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0-145,151,共7页
为有效降解高浓度造纸废水有机物,通过电化学沉积法分别在磷酸盐中性缓冲溶液和纯水中制得CeO_(2)-Ps-LaCoO_(3)/Al_(2)O_(3)和CeO_(2)-LaCoO_(3)/Al_(2)O_(3)。通过对CeO_(2)-Ps-LaCoO_(3)/Al_(2)O_(3)、CeO_(2)-LaCoO_(3)/Al_(2)O_(3... 为有效降解高浓度造纸废水有机物,通过电化学沉积法分别在磷酸盐中性缓冲溶液和纯水中制得CeO_(2)-Ps-LaCoO_(3)/Al_(2)O_(3)和CeO_(2)-LaCoO_(3)/Al_(2)O_(3)。通过对CeO_(2)-Ps-LaCoO_(3)/Al_(2)O_(3)、CeO_(2)-LaCoO_(3)/Al_(2)O_(3)以及LaCoO_(3)/Al_(2)O_(3)进行XRD、SEM、析氧过电位和电阻抗等物性表征发现,CeO_(2)-Ps-LaCoO_(3)/Al_(2)O_(3)具有更强催化氧化性及稳定性。对高浓度造纸废水臭氧催化氧化降解3 h后,CeO_(2)-Ps-LaCoO_(3)/Al_(2)O_(3)对废水COD的降解率为76.5%,而相同条件下CeO_(2)-LaCoO_(3)/Al_(2)O_(3)和LaCoO_(3)/Al2O_(3)的化学需氧量(COD)降解率分别为68.5%和6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eO_(2)-Ps-LaCoO_(3)/Al_(2)O_(3) CeO_(2)辅助催化 磷酸盐缓冲溶液 电化学制取 臭氧催化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弃烟叶可溶性蛋白的提取工艺
5
作者 沙云菲 杜淮清 +4 位作者 熊骏威 汪阳忠 束茹欣 陈旭 戴小峰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4-654,共11页
集合超声波、超滤、弱碱性等电点沉淀技术,开发了一种从废弃烟叶中提取可溶性蛋白的新工艺,并构建了一套物理、化学、生物参数评价体系.经优化后的工艺路线如下:在0.085 mol/L磷酸缓冲液(pH=7.85)条件下,以1∶8料液比进行超声波提取,经... 集合超声波、超滤、弱碱性等电点沉淀技术,开发了一种从废弃烟叶中提取可溶性蛋白的新工艺,并构建了一套物理、化学、生物参数评价体系.经优化后的工艺路线如下:在0.085 mol/L磷酸缓冲液(pH=7.85)条件下,以1∶8料液比进行超声波提取,经分级离心、过滤/超滤,并通过0.11 mol/L[H^(+)]溶液调节等电点pH=5.5,成功提取了分子量约为55 kDa及大于200 kDa的混合蛋白,其氨基酸组成分析能满足成人必需氨基酸需求.红外光谱分析未见明显果胶、多糖特征.采用温和弱碱-等电点提取技术结合物理提取方法,有效解决了传统提取方法存在的问题,展现了良好的通用性,为废弃烟叶的资源化利用及工业化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叶蛋白 磷酸缓冲体系 超滤 尼古丁 等电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浓度磷酸盐缓冲液中多巴胺电化学氧化过程的在线质谱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林嘉美 王昊天 +4 位作者 李慧 余振东 宋丽丽 朱玉玲 徐加泉 《质谱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3-110,I0003,共9页
研究高浓度缓冲盐体系中物质的电化学氧化还原过程,对于准确理解电化学反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研制了一款体积小、性能稳定、结构简单、制作方便的流动电解池,将其与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联用,构建了一种可在线分析高浓度缓冲盐溶... 研究高浓度缓冲盐体系中物质的电化学氧化还原过程,对于准确理解电化学反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研制了一款体积小、性能稳定、结构简单、制作方便的流动电解池,将其与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联用,构建了一种可在线分析高浓度缓冲盐溶液中电化学过程的电化学-质谱分析装置,用于在线、实时研究缓冲盐溶液中多巴胺的电化学氧化过程。结果表明,通过热沉积方式可高效地在线去除缓冲溶液中的无机盐组分,有机组分可经大气压化学电离方式进行离子化,随后进入质谱检测。多巴胺电化学氧化质谱分析结果表明:在0 V氧化电位下,多巴胺不发生氧化,主要获得多巴胺的质子化信号m/z 154[M+H]^(+);当氧化电位为+0.3 V时,除多巴胺的质子化信号外,还可获得多巴胺失去4个e-的氧化产物多巴色素(dopachrome)质子化峰m/z 150[M+H]^(+),以及多巴色素与多巴胺通过分子间氢键形成的加合物信号m/z 303[M+H]^(+);当氧化电位升高至+0.6 V时,氧化产物m/z 150和303的丰度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浓度缓冲盐 电化学反应机理 多巴胺 电化学-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改性污泥基复合陶粒对Pb^(2+)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欧洋洋 冯丽娟 +2 位作者 刘安蓉 黄祝 梁远义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0-63,共4页
以污泥、磷尾矿和赤泥为原料制备陶粒,用盐酸、硝酸和柠檬酸进行改性,研究陶粒对水中Pb^(2+)的吸附效果,并通过扫描电镜(SEM)、表面基团、零电荷点(pHPZC)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陶粒对Pb^(2+)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低浓度盐酸或硝... 以污泥、磷尾矿和赤泥为原料制备陶粒,用盐酸、硝酸和柠檬酸进行改性,研究陶粒对水中Pb^(2+)的吸附效果,并通过扫描电镜(SEM)、表面基团、零电荷点(pHPZC)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陶粒对Pb^(2+)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低浓度盐酸或硝酸改性陶粒对Pb^(2+)的去除率更好,柠檬酸改性陶粒对Pb^(2+)的去除率低于未改性陶粒。酸改性陶粒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结构发达、酸性基团含量多、等电点低等特点,对Pb^(2+)的吸附同时存在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过程,可用作含Pb^(2+)废水的处理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b^(2+) 磷尾矿 酸改性陶粒 吸附性能 城市污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铅污染矿区中耐铅解磷菌对玉米的促生及根际铅的固化效应 被引量:3
8
作者 江润海 温绍福 +4 位作者 朱城强 张梅 杨润玲 王春雪 侯秀丽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91-300,共10页
矿产资源的开采、冶炼活动造成了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壤中可溶性重金属随着地表径流和地下渗透造成矿区和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而矿区中土壤微生物对重金属具有一定耐性,研究微生物对植物根际微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在矿... 矿产资源的开采、冶炼活动造成了一定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壤中可溶性重金属随着地表径流和地下渗透造成矿区和周边农田重金属污染。而矿区中土壤微生物对重金属具有一定耐性,研究微生物对植物根际微生态环境的改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在矿区废弃地土壤中筛选耐铅(Pb)解磷菌的基础上,将含有菌株分泌物的上清液、菌液、发酵液(上清液+菌株)分别施用到玉米(Zea mays L.)根际土壤中,对比三者对玉米的促生效果及根际土壤铅的形态变化,探究解磷菌对玉米的促生机制及其对土壤铅的固化作用。所筛菌株被鉴定为巴氏克雷伯菌(Klebsiella pasteurii),其通过分泌乙酸、乳酸、酒石酸和草酸对Ca3(PO4)2的溶磷率为26.5%,并能分泌生长素(IAA)。在玉米根际土壤中施用菌株的上清液、菌液和发酵液后,较对照组玉米株高、茎直径、地上与地下生物量均显著增加,其中施用发酵液组增幅最高,较对照组分别增加了128%,216%、266%、147%。同时,3个处理组中玉米地上生物量中铅含量分别降低68.6%、58.1%、70.1%,地下部铅含量分别降低119%、36.7%、39.5%。施用菌株上清液、菌液和发酵液后均使玉米根际土壤中可溶态的铅向稳定态铅转化,这可能是巴氏克雷伯菌在解离土壤磷素的过程中,其解离的磷可能与铅形成稳定态的磷铅化合物,进而降低植物对铅的吸收。由此可以得出,在铅污染土壤中巴氏克雷伯菌能够显著固化重金属铅并抑制玉米对铅的吸收,对玉米具有促生作用,因此,巴氏克雷伯菌在土壤重金属修复和保障农作物食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的固化 铅污染矿区 解磷菌 促生 铅的形态 重金属 土壤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磷阻燃剂TCPP和铅联合暴露对斑马鱼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张晓顺 纪秋怡 +3 位作者 向阳 许永杰 宋珊珊 孟晓静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2-242,共11页
近年来,电子废弃物不断增多,电子废弃物处理厂周边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有机磷阻燃剂磷酸三(2-氯丙基)酯(tris(2-chloroisopropyl)phosphate,TCPP)和铅(Pb)是电子废弃物处理厂2种主要的污染物,对周围环境及人群健康造成影响。目前还没有关... 近年来,电子废弃物不断增多,电子废弃物处理厂周边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有机磷阻燃剂磷酸三(2-氯丙基)酯(tris(2-chloroisopropyl)phosphate,TCPP)和铅(Pb)是电子废弃物处理厂2种主要的污染物,对周围环境及人群健康造成影响。目前还没有关于TCPP和Pb联合暴露对水生生物及人类发育影响的相关研究。本研究选用斑马鱼模式生物作为研究对象,探讨Pb(190μg·L^(-1))、TCPP(200、2000、6000μg·L^(-1))单独及联合暴露对斑马鱼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Pb和低中高3个剂量TCPP单独和联合暴露对斑马鱼的存活率和孵化率无明显影响。同时,Pb和低中2个剂量TCPP单独和联合暴露对斑马鱼脊柱弯曲率和自发运动行为无明显影响。而与TCPP、Pb单独暴露相比,高剂量TCPP联合Pb暴露(Pb:190μg·L^(-1)+TCPP:6000μg·L^(-1))抑制斑马鱼的自发运动(P<0.01),导致其体长下降(P<0.01)、96 hpf(hours post-fertilization,hpf)和120 hpf心率下降(P<0.001)。同时,脊柱发育相关基因(col8a1a、ngs、bmp2a、bmp2b、runx2b)和神经发育相关基因(mbp、elavl3、gfap、gap43)表达下调(P<0.05)。以上的实验结果表明,高剂量TCPP联合Pb暴露扰乱脊柱和神经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斑马鱼脊柱和神经的早期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三(2-氯丙基)酯 斑马鱼 神经毒性 急性毒性 脊柱弯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沉积法制备Ce-Ps-LaCoO_(3)/Al_(2)O_(3)及臭氧催化降解焦化废水尾水的研究
10
作者 段淑茹 朱开金 +4 位作者 孙心 冯中营 赵彦亮 谭俊华 任晓莉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8-152,158,共6页
采用电沉积法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制得稳定且性能优异的催化剂CeO_(x)-Ce(PO_4)_(x)-LaCoO_(3)/Al_(2)O_(3)(记为Ce-Ps-LaCoO_(3)/Al_(2)O_(3))。对Ce-Ps-LaCoO_(3)/Al_(2)O_(3)及在纯水中电化学沉积制得的CeO_(x)-LaCoO_(3)/Al_(2)O_(3... 采用电沉积法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制得稳定且性能优异的催化剂CeO_(x)-Ce(PO_4)_(x)-LaCoO_(3)/Al_(2)O_(3)(记为Ce-Ps-LaCoO_(3)/Al_(2)O_(3))。对Ce-Ps-LaCoO_(3)/Al_(2)O_(3)及在纯水中电化学沉积制得的CeO_(x)-LaCoO_(3)/Al_(2)O_(3)的形貌、晶型和比表面积等进行表征,结合电化学中电极析氧和电阻抗测试以及三维荧光光谱图进行催化剂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制备得到的催化剂Ce-Ps-LaCoO_(3)/Al_(2)O_(3)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且具有更强的氧化性和稳定性。在同等条件下,对比加入Ce-Ps-LaCoO_(3)/Al_(2)O_(3)与CeO_(x)-LaCoO_(3)/Al_(2)O_(3)进行臭氧催化降解焦化尾水实验,结果表明,Ce-Ps-LaCoO_(3)/Al_(2)O_(3)对废水的化学需氧量去除率达到81%,比CeO_(x)-LaCoO_(3)/Al_(2)O_(3)提高了11%,且最佳投药量为1.0 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沉积 磷酸盐缓冲溶液 Ce-Ps-LaCoO_(3)/Al_(2)O_(3) CeO_(x) 焦化尾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_3解磷菌的解磷机理及其对缓冲容量的响应 被引量:36
11
作者 虞伟斌 杨兴明 +1 位作者 沈其荣 徐阳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354-361,共8页
以对磷酸三钙具有高效溶解作用且对玉米苗生长有促生效果的假单胞菌K3为模式菌株,采用NBRIP液体培养基研究了解磷菌K3的解磷机制及缓冲容量对其解磷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解磷菌K3液体摇瓶培养7 d后,培养液中水溶性磷从6.54μg/mL增加至65... 以对磷酸三钙具有高效溶解作用且对玉米苗生长有促生效果的假单胞菌K3为模式菌株,采用NBRIP液体培养基研究了解磷菌K3的解磷机制及缓冲容量对其解磷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解磷菌K3液体摇瓶培养7 d后,培养液中水溶性磷从6.54μg/mL增加至655.23μg/mL,pH从7.00降至3.99。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发现,K3菌液中的主要代谢产物为苹果酸、乳酸和草酸,浓度分别为47.39 mmol/L、25.67 mmol/L和1.89 mmol/L。人工模拟K3菌株产生的有机酸及调节培养基不同pH值对磷酸三钙溶解度影响的试验表明,有机酸的螯合作用是解磷细菌K3菌株解磷的主要机理,而调节培养基pH对解磷的作用有限。液体摇瓶和土培试验结果显示,土壤缓冲容量对K3解磷菌的解磷效应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磷细菌 有机酸 解磷机制 缓冲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盐缓冲介质促进胰岛素透口腔黏膜渗透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田卫群 罗勇 +2 位作者 高秋华 黄开勋 徐辉碧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354-1358,共5页
目的 研究磷酸盐缓冲介质 (PBS)对胰岛素 (Ins)透口腔黏膜渗透扩散的作用。方法 采用离体猪口腔黏膜固定在Valia ChienChambers双室扩散池中进行体外渗透试验和原子力显微镜扫描成像研究口腔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形貌。结果  50mmol·... 目的 研究磷酸盐缓冲介质 (PBS)对胰岛素 (Ins)透口腔黏膜渗透扩散的作用。方法 采用离体猪口腔黏膜固定在Valia ChienChambers双室扩散池中进行体外渗透试验和原子力显微镜扫描成像研究口腔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形貌。结果  50mmol·L- 1PBS对 1g·L- 1Ins的透口腔黏膜渗透扩散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猪口腔黏膜表面凹槽平均孔径为2 5± 0 3nm。结论 PBS通过磷酸根离子对含锌胰岛素的脱锌作用加速了胰岛素由六聚体转化为单体或二聚体的解聚平衡移动过程 ,从而增加了Ins的跨口腔黏膜通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盐缓冲介质 促进 胰岛素 透口腔粘膜 渗透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营养化湖泊水体中藻蓝蛋白提取方法的对比 被引量:7
13
作者 庞晓宇 段洪涛 +1 位作者 张玉超 马荣华 《湖泊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799-806,共8页
藻蓝蛋白是蓝藻的指示型色素,目前还没有标准的提取方法,特别是萃取剂的选择品种较多,对测量结果影响较大.分别以室内培养的铜绿微囊藻和巢湖夏季野生蓝藻为提取对象,运用液氮反复冻融法破碎蓝藻细胞,分别以AsolctinCHAPS缓冲液(AC)、... 藻蓝蛋白是蓝藻的指示型色素,目前还没有标准的提取方法,特别是萃取剂的选择品种较多,对测量结果影响较大.分别以室内培养的铜绿微囊藻和巢湖夏季野生蓝藻为提取对象,运用液氮反复冻融法破碎蓝藻细胞,分别以AsolctinCHAPS缓冲液(AC)、磷酸盐缓冲液(PBS)和Tris-HCl缓冲液来提取藻蓝蛋白,通过分光光度法分析提取液的吸收光谱、藻蓝蛋白浓度以及藻蓝蛋白浓度与叶绿素a浓度的相关性,比较3种缓冲液的提取效果.结果显示:3种缓冲液提取的藻蓝蛋白提取液在620 nm处都出现了藻蓝蛋白的特征吸收峰,但AC缓冲液和PBS缓冲液提取效率明显高于Tris-HCl缓冲液.另外,虽然AC缓冲液提取效率最高,但其成本昂贵、配制过程复杂且不易控制、难保存,不适宜大规模地推广应用;而PBS缓冲液的提取效率略低于AC缓冲液,但其配制方便快捷,更适合于大规模湖泊水质监测的要求,因此推荐PBS缓冲液作为常用的藻蓝蛋白提取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蓝蛋白 Asolctin-CHAPS缓冲液 磷酸盐缓冲液 Tris-HCl缓冲液 蓝藻 色素提取 巢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基及铁基钝化剂对Pb、Cd、As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及其工艺条件优化 被引量:20
14
作者 吴宝麟 杨志辉 +3 位作者 柴立元 吴瑞萍 刘琳 廖映平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14-319,共6页
通过DTPA和Na HCO3浸提方法评价磷基、铁基钝化剂对Pb、Cd、As复合污染土壤的钝化修复效果。结果表明,磷基钝化剂中磷酸二氢钙对有效态Pb、Cd固定效果较好,35 d后其去除率分别为61%、38%;铁基钝化剂中以硫酸高铁对有效态As固定效果最好,... 通过DTPA和Na HCO3浸提方法评价磷基、铁基钝化剂对Pb、Cd、As复合污染土壤的钝化修复效果。结果表明,磷基钝化剂中磷酸二氢钙对有效态Pb、Cd固定效果较好,35 d后其去除率分别为61%、38%;铁基钝化剂中以硫酸高铁对有效态As固定效果最好,28d后其去除率达74.6%。工艺条件优化结果表明,随磷酸二氢钙用量增加,土壤中有效态Pb、Cd含量明显下降;随硫酸高铁用量增加,对有效态As的固定效果明显增加,当硫酸高铁添加量为土壤中As总物质的量的3.06倍时,28 d后土壤中有效态As的去除率高达74.5%。土壤水分含量在最大田间持水量的60%~80%时,对有效态Pb固定影响不大,但均略高于最大田间持水量30%~50%时的Pb去除率;土壤水分含量在最大田间持水量的60%~80%时,有效态Cd固定效果较好。当磷酸二氢钙用量为土壤中Pb、Cd总物质的量的10倍,土壤水分含量为最大田间持水量的60%时,21 d后有效态Pb、Cd去除率分别达到93%和39%。铁基与磷基钝化剂复配可以同时固定土壤中的Pb、Cd、As。当Fe3+与PO3-4物质的量的比为7.2∶1时,7 d后土壤有效态Pb、Cd、As去除率分别为99%、41%、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重金属钝化 Pb、Cd、As复合污染 磷酸盐 铁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验条件对太湖水体中藻蓝蛋白提取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静 韦玉春 +2 位作者 王国祥 杨飞 程春梅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5,共5页
基于野外采集的太湖水样和室内培养的铜绿微囊藻,对比了典型实验条件对太湖水体中藻蓝蛋白提取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太湖水样的藻蓝蛋白提取中,磷酸盐缓冲液浓度的影响微弱,0.01~0.2 mol/L的磷酸盐缓冲液均适宜浸提太湖水样中的... 基于野外采集的太湖水样和室内培养的铜绿微囊藻,对比了典型实验条件对太湖水体中藻蓝蛋白提取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太湖水样的藻蓝蛋白提取中,磷酸盐缓冲液浓度的影响微弱,0.01~0.2 mol/L的磷酸盐缓冲液均适宜浸提太湖水样中的藻蓝蛋白。冻融前加入缓冲液提取的藻蓝蛋白效果较好。-50℃冷冻温度的提取效率高于-20℃。(2)铜绿微囊藻和太湖水样在磷酸盐缓冲液加入顺序和冷冻温度上存在差异。对于室内培养的铜绿微囊藻,磷酸盐缓冲液可在冻融前加入,也可于冻融后加入。冷冻温度以-20℃为宜。(3)稀释测量结果显示,随着稀释比例的降低,最大吸收峰值线性减小,对应的波长位置发生了偏移。稀释比例和藻蓝蛋白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藻蓝蛋白提取 太湖 铜绿微囊藻 磷酸盐缓冲液 吸光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口磷酸盐缓冲机制的探讨──Ⅰ.黄河口悬浮物对磷酸盐的吸附-解吸研究 被引量:43
16
作者 石晓勇 mail.ouqd.deu.cn +2 位作者 史致丽 余恒 薛长玉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92-198,共7页
以黄河口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温度、盐度、平衡时间、悬浮物含量等模拟河口现场条件,对黄河口磷酸盐的缓冲机制进行了探讨。黄河口悬浮物对磷酸盐的吸附和解吸一般在4-5h后就已趋于平衡;随着水体悬浮物含量的增加,对磷酸盐的吸附-解... 以黄河口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温度、盐度、平衡时间、悬浮物含量等模拟河口现场条件,对黄河口磷酸盐的缓冲机制进行了探讨。黄河口悬浮物对磷酸盐的吸附和解吸一般在4-5h后就已趋于平衡;随着水体悬浮物含量的增加,对磷酸盐的吸附-解吸量呈指数形式下降,粒度减小使吸附量-解吸量呈指数形式增加;盐度对解吸量的影响程度大于吸附量,最大吸附和最小解吸出现在低盐度区;温度对吸附-解吸平衡的影响较大,随温度升高吸附量和解吸量均呈线性关系增加,且平衡时间有所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盐 黄河口 缓冲 悬浮物 吸附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雨生红球藻培养基的改良 被引量:15
17
作者 邱保胜 刘其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91-394,共4页
关键词 雨生红球藻 培养基 缓冲体系 虾青素 红球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檬酸——磷酸氢二钠缓冲液法提取紫甘薯花青素的工艺研究 被引量:16
18
作者 杨国才 陈香颖 +6 位作者 王季春 杜川 张凯 蔡叶茂 高旭 唐道彬 赵勇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53-656,共4页
【目的】探索一种更好的紫甘薯花青素提取方法,为提高青花素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柠檬酸—磷酸氢二钠缓冲液法提取4个不同品种(系)紫甘薯(万紫56、宁紫甘薯1号、1024-20、0929-115)的花青素,并通过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 【目的】探索一种更好的紫甘薯花青素提取方法,为提高青花素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柠檬酸—磷酸氢二钠缓冲液法提取4个不同品种(系)紫甘薯(万紫56、宁紫甘薯1号、1024-20、0929-115)的花青素,并通过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从材料状态(鲜样/干样)、提取温度、提取次数等3个影响因素对其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各因素对紫甘薯花青素提取量的响应主次顺序为:提取温度>材料状态>提取次数;综合考虑提取效率及生产成本,柠檬酸—磷酸氢二钠缓冲液法提取紫甘薯花青素的最佳工艺条件:以鲜样为提取材料,提取温度控制在60℃,提取1次,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花青素提取量为25.72mg/100g。【结论】以柠檬酸—磷酸氢二钠缓冲液法提取紫甘薯花青素具有经济、高效、方便、快捷等特点,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甘薯 花青素 柠檬酸-磷酸氢二钠缓冲液法 提取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化工艺对麦汁缓冲性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朱婷婷 刘雪梅 +2 位作者 刘成 徐海燕 杜金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2-86,共5页
在相同原料、料液比及相同糖化用水pH下,通过改变糖化投料温度、蛋白质休止温度及两温度下的作用时间,研究糖化工艺参数对麦汁中缓冲物质含量及缓冲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投料温度和蛋白质休止温度对麦汁中可滴定酸、磷酸盐、α-氨... 在相同原料、料液比及相同糖化用水pH下,通过改变糖化投料温度、蛋白质休止温度及两温度下的作用时间,研究糖化工艺参数对麦汁中缓冲物质含量及缓冲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投料温度和蛋白质休止温度对麦汁中可滴定酸、磷酸盐、α-氨基氮及缓冲容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各实验温度下制得麦汁中缓冲物质含量及缓冲容量均大于对照;通过对A(投料温度)、B(保温时间)、C(蛋白质休止温度)及D(蛋白质休止时间)四因素正交实验结果的数据分析,得出影响可滴定酸、磷酸盐含量、α-氨基氮含量、缓冲容量的主次顺序分别为A>D>B=C、C>A>B>D、A>B>C>D、A>D>B>C,可获得最大缓冲容量的工艺为35℃投料下保温30min,53℃下蛋白质休止90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汁 糖化工艺 缓冲物质 可滴定酸 磷酸盐 Α-氨基氮 缓冲容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性质对水稻土中外源镉与铅生物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20
作者 普锦成 符娟林 章明奎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253-2258,共6页
为定量了解土壤理化性质对进入土壤中的外源镉和铅生物有效性的影响,采集了性质相差较大的16个水稻土,通过添加Cd(或Pb)培养和老化处理(Cd的加入量为0、0.2、0.5、1、2和5mg·kg-1;Pb加入量为0、20、50、100、200和500mg·kg-1... 为定量了解土壤理化性质对进入土壤中的外源镉和铅生物有效性的影响,采集了性质相差较大的16个水稻土,通过添加Cd(或Pb)培养和老化处理(Cd的加入量为0、0.2、0.5、1、2和5mg·kg-1;Pb加入量为0、20、50、100、200和500mg·kg-1,培养时间为1年),研究了不同土壤中Cd(或Pb)负荷与土壤中水溶态和交换态Cd(或Pb)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Cd(或Pb)污染水平的提高,土壤中水溶态和交换态Cd(或Pb)均显著增加,但不同土壤中水溶态和交换态Cd(或Pb)随土壤Cd(或Pb)积累的增加幅度有很大的差异。相关分析表明,水稻土中水溶性Cd(或Pb)主要与土壤Cd(或Pb)污染水平和pH值有关;而交换态Cd(或Pb)主要与土壤Cd(或Pb)污染水平、pH值、CEC及质地等有关。数据显示,pH值较高、质地较黏的土壤可大大减缓因污染引起的Cd和Pb生物有效性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和Pb积累 缓冲能力 有效性 水稻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