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气象灾害预测的经验表征、地方认同与文化传承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全敏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49,共6页
我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变化多端,气象灾害时有发生。当地各民族按天象和物象变化,积累了以物候预测和季候分类为经验表征的气象灾害预测的地方性知识。这一地方性知识在地方情境空间中既体现出各民族对气象灾害预测信... 我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地形地貌复杂,气候变化多端,气象灾害时有发生。当地各民族按天象和物象变化,积累了以物候预测和季候分类为经验表征的气象灾害预测的地方性知识。这一地方性知识在地方情境空间中既体现出各民族对气象灾害预测信息获知和时间管理模式的地方认同,也体现出其对古已有之的节气知识的传承性运用。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气象灾害预测的经验表征、地方认同与文化交融对传承中华民族气象文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皆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 气象灾害预测 经验表征 地方认同 文化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普通话推广与乡村振兴互嵌式发展实践路径
2
作者 魏冉 谷月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第9期55-58,共4页
该文选择少数民族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2个典型区域,开展普通话应用推广情况的实地走访和调查研究,分析内蒙古和辽宁省普通话的推广现状、普及程度、应用环境及存在问题。调研过程中采用实践走访、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和参与观察等研究方... 该文选择少数民族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2个典型区域,开展普通话应用推广情况的实地走访和调查研究,分析内蒙古和辽宁省普通话的推广现状、普及程度、应用环境及存在问题。调研过程中采用实践走访、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和参与观察等研究方法,在少数民族和乡村地区收集关于普通话推广应用的资料和数据。研究发现,近年来普通话推广工作的持续推进已经初见成效,但在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和乡村地区,特别是老人群体,普通话的普及率仍然偏低。此外,地方方言与普通话的混合使用在日常语言的应用中十分普遍,此类现象也一定程度上影响标准普通话的深入推广。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该文提出对策和建议,为普通话在少数民族和农村地区的深度推广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 东北老工业基地 普通话应用推广 民族团结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体育文物探析
3
作者 王宇 聂真新 +2 位作者 曹榆 董奎 张紫钰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88,共9页
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方法,探析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体育文物的分类、文化内核,并提出活化路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体育文物分为投射竞逐型、力量竞争型、格斗竞技型、骑御竞速型、水上竞渡型五大类。文化内核:寓教于乐的审美特质,... 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方法,探析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体育文物的分类、文化内核,并提出活化路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体育文物分为投射竞逐型、力量竞争型、格斗竞技型、骑御竞速型、水上竞渡型五大类。文化内核:寓教于乐的审美特质,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武以载道的军事表达,和合共生的教化传承,技合天人的文明交融。活化路径:构建法治化保护体系,打造沉浸式传播矩阵,探索文旅融合新范式,完善专业化培养机制,拓展国际化共享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体育文物 西南地区 少数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中的西南民族神话--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调查与研究为考察核心
4
作者 祝鹏程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8-119,180,共13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抗战的深入和西南边疆建设的推进,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文学等学科的学者共同参与了对西南民族神话的调查。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和现代学科的形成对于西南民族神话研究影响深远,学者们使用理性的视角...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抗战的深入和西南边疆建设的推进,民俗学、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文学等学科的学者共同参与了对西南民族神话的调查。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和现代学科的形成对于西南民族神话研究影响深远,学者们使用理性的视角和科学的方法审视神话,将其从超自然的地方性知识转化为对象化的、易于掌握的民族志资料;同时又注重挖掘西南民族神话中有助于国家共同体建构和民族新文化建设的资源,将其转化成为民族主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做法将西南民族神话转化为国家公共文本,提升了西南民族神话和文化在社会主流叙事中的可见性,但也存在着缺乏地方文化拥有者主位视角、忽视本土资源丰富内涵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南少数民族 神话 现代民族国家 现代学科 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少数民族首次建构炎黄共同体理论研究
5
作者 武沐 姚金燕 王盼盼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2,共7页
北魏主导的炎黄共同体理论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主导建构的共同体理论。它将鲜卑、羌、氐等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全部纳入到炎黄后代的范畴,提出了以鲜卑为主的“华夷共祖”理论,认为共祖于炎黄的“夷”也有权利追求和实践大一统,... 北魏主导的炎黄共同体理论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主导建构的共同体理论。它将鲜卑、羌、氐等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全部纳入到炎黄后代的范畴,提出了以鲜卑为主的“华夷共祖”理论,认为共祖于炎黄的“夷”也有权利追求和实践大一统,并建立了多民族的中国观和王朝观。这展现了少数民族加入中华大家庭的主观愿望,打通了少数民族追求和实践大一统的通道,为古代大一统思想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少数民族 魏晋南北朝 “华夷共祖” 炎黄共同体理论 大一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文明比较研究的中国民族学 被引量:5
6
作者 张亚辉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3,155,共10页
中国民族学的学科建设要以发现基于自身的普遍知识价值为目标,在西方民族学之外提出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进而将中国从近代西方民族学与民族主义研究的知识谱系中解脱出来,从比较文明研究入手,重新思考中国“民族”概念的意涵。中国文明是... 中国民族学的学科建设要以发现基于自身的普遍知识价值为目标,在西方民族学之外提出自己对世界的理解,进而将中国从近代西方民族学与民族主义研究的知识谱系中解脱出来,从比较文明研究入手,重新思考中国“民族”概念的意涵。中国文明是以时空循环制度为基础的,不同于以律法为基础的印欧文明和以信仰为基础的闪米特-阿拉伯文明,中国的民族也因此不同于西方基于日耳曼人的现代性为基础的nation。中国民族学的知识使命即在于以一种普遍知识方案提防走向过度的相对主义、在时空制度的现代转型过程中探寻少数民族的现代化方案、在后革命时代以国家的道德事业为基础来重构中国的整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比较研究 中国民族学 时空制度 民族学事实 少数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了吗?——基于“宽带中国”战略实施的准自然实验 被引量:2
7
作者 辛冲冲 董浩然 李玉姣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75,共16页
数字技术创新正成为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推动力。借助2011-2020年民族地区城市面板数据,以“宽带中国”政策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准自然实验,实证判断数字经济发展对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影响效应与传导路径。结果发现:1)数字... 数字技术创新正成为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推动力。借助2011-2020年民族地区城市面板数据,以“宽带中国”政策为数字经济发展的准自然实验,实证判断数字经济发展对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影响效应与传导路径。结果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提升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经平行趋势、动态效应、安慰剂检验、稳健性检验等系列检验后,实证结果依然稳健。2)传导机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会通过强化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国土空间配置效应、生产率提升效应等方式来进一步优化民族地区生态环境质量。3)异质性分析发现,在八大民族地区中,数字经济发展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和青海省明显发挥促进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作用。城镇化水平高和非资源型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改善效果更佳。数字经济发展分别通过提升国土空间配置效应、产业结构升级效应、生产率提升效应来改善内蒙古自治区和青海省、青海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贵州省的生态环境质量。4)拓展性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对民族地区经济和生态环境质量上发挥协同提升效应,其中会通过生产效率提升路径进一步强化该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民族地区 生态环境质量 协同提升 “宽带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边境少数民族网络社群的信息生态机制分析——兼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考察 被引量:1
8
作者 黄鸿业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5-84,共10页
我国西南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具有群体跨境流动、相对贫困落后、民族成分复杂、宗教信仰多样等特征,该地区“三股势力”依然活跃,并渗入各类网络社群,煽动不良情绪。从维护边境安全稳定与中华民族完整统一的国家战略来看,亟须统筹合力,优... 我国西南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具有群体跨境流动、相对贫困落后、民族成分复杂、宗教信仰多样等特征,该地区“三股势力”依然活跃,并渗入各类网络社群,煽动不良情绪。从维护边境安全稳定与中华民族完整统一的国家战略来看,亟须统筹合力,优化网络社群生态,使其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阵地。对西南边境部分村落、乡镇进行调研,借鉴信息生态理论,将少数民族网络社群视作信息生态环境的重要有机体,发现其遵循以下信息生态机制:公共议题讨论,基于情感需求的“线上—线下”交互的运行机制;基层治理信息交互,社会信息交流共同体的信息交互机制;基于锚定的强集聚效应,信息中心节点聚合效应显著但不稳定性客观存在的动员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民族 网络社群 信息生态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西南边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内隐维度的调查 被引量:31
9
作者 张庆林 史慧颖 +1 位作者 范丰慧 张劲梅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67-70,共4页
民族认同指在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个体对自己既作为单一民族成员身份同时也作为国家民族成员身份双重承认的和谐统一。用一份半开放式问卷对221名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1)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大... 民族认同指在多民族国家中,各民族个体对自己既作为单一民族成员身份同时也作为国家民族成员身份双重承认的和谐统一。用一份半开放式问卷对221名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1)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大多处于积极状态;(2)影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认同的内隐维度主要有归属感、客观身份、自豪感、政治与政策、历史和地域等;(3)影响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本民族认同的内隐维度主要有客观身份、自豪感、地域、习俗、文化、历史和归属感等;(4)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双重身份的认同在某些维度上符合线性两极模型,而在其他维度上则更符合二维模型的理论假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认同 少数民族 大学生 西南地区 内隐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及其发展研究 被引量:13
10
作者 朴刚 栾桂芝 陈立华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CAS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3-25,共3页
通过文献资料调查、田野实证等方法,对世居东北的10个少数民族所拥有的约200多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了系统研究,探求项目的渊源并对其进行分类和归纳。在概述东北少数民族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的基础上,分析了东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 通过文献资料调查、田野实证等方法,对世居东北的10个少数民族所拥有的约200多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了系统研究,探求项目的渊源并对其进行分类和归纳。在概述东北少数民族自然环境、经济、文化的基础上,分析了东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所具有的特征,提出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对全民健身、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的意义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东北地区 少数民族 民族体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关系的变量分析 被引量:18
11
作者 徐黎丽 孙金菊 夏妍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3期8-23,共16页
本文在对当代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关系进行调查和分析后,认为:接触深浅是民族关系得以展开的客观变量;民族认同是影响民族关系深入发展的主观变量;国家认同则是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核心变量。民族关系只有在客观接触与主观认同... 本文在对当代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关系进行调查和分析后,认为:接触深浅是民族关系得以展开的客观变量;民族认同是影响民族关系深入发展的主观变量;国家认同则是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核心变量。民族关系只有在客观接触与主观认同统一的基础上,以国家认同为核心,才能真正走向平等与和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边疆 民族地区 民族关系 接触 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10届民运会演进的特征、经验及走向 被引量:13
12
作者 彭国强 舒盛芳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5-13,共9页
运用文献法、访谈法等方法对我国民运会的演进特征、经验及走向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我国民运会在举办宗旨上体现"团结"与"进步"同举、项目设置上突出民族"个性"与"共性"并重、吉祥物与会徽凸显... 运用文献法、访谈法等方法对我国民运会的演进特征、经验及走向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我国民运会在举办宗旨上体现"团结"与"进步"同举、项目设置上突出民族"个性"与"共性"并重、吉祥物与会徽凸显"地域特色"与"大中华和谐"相辉映、参赛民族与运动员不断增多、赛事亮点呈现出"现代体育理念"与"传统人文精神"相对接等演进特征。民运会演进过程中存在"汇报式"赛事渐入"现代化"与"竞技化"泥潭、"边缘化"处境难逃"囚徒"困境、体育"违规"症像背离赛事文明等教训。提出建构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文化空间,推进民运会的社会产业化进程;尊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固有属性,把民俗休闲作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采用逐渐扩散的方式,将民运会发展成为东方运动盛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民运会 经验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体育养生文化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冯艳琼 程斌 吴梦天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0-75,95,共7页
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对少数民族体育养生文化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进行研究。少数民族体育养生文化的价值取向具有以下特点:敬畏自然,扎根生活;节序如流,交替应合;动静平衡,和谐互补;身心统一,行随意动。对健康中国建设而言,少数... 采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等,对少数民族体育养生文化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进行研究。少数民族体育养生文化的价值取向具有以下特点:敬畏自然,扎根生活;节序如流,交替应合;动静平衡,和谐互补;身心统一,行随意动。对健康中国建设而言,少数民族体育养生文化具有丰富其文化内涵、满足公民对健身知识多元化的诉求、彰显民族体育养生智慧等价值。提出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路径:加强少数民族体育养生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发展优秀少数民族体育养生文化,推进少数民族体育养生文化产业化发展,协同推进少数民族体育养生文化示范平台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少数民族 养生文化 健康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国家与中华民族认同之构建及影响——以西南少数民族为例 被引量:16
14
作者 何一民 黄沛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22,共9页
八年抗战,中国人民不仅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而且普遍增强了对国家和"中华民族"这个现代民族身份的认同,一种休戚与共的民族意识在中华民族危机最深重的时刻形成。西南少数民族在战前普遍缺乏国家与中华民族认同意识,这既有历... 八年抗战,中国人民不仅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而且普遍增强了对国家和"中华民族"这个现代民族身份的认同,一种休戚与共的民族意识在中华民族危机最深重的时刻形成。西南少数民族在战前普遍缺乏国家与中华民族认同意识,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来自国内、外的现实原因。抗战爆发后,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抗战的大后方和民族复兴基地,动员各民族共同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对于中国能否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至关重要。因此国民政府和知识界相继采取了若干措施来努力构建民族与国家认同,由此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觉醒,其所表现出的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成为抗战救国的重要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中华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西南少数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武祭丧:西南少数民族丧葬习俗中的武术文化探微 被引量:6
15
作者 郭振华 白晋湘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52-55,共4页
对西南少数民族丧葬习俗进行研究,认为其中包含丰富多彩的武术文化内容。主要表现为浓郁的原始宗教色彩,强烈的魂归祖先故里意识,至死不渝的尚武情怀,同时反射出一个民族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和心理素质,并从一个方面透视出各民族形成... 对西南少数民族丧葬习俗进行研究,认为其中包含丰富多彩的武术文化内容。主要表现为浓郁的原始宗教色彩,强烈的魂归祖先故里意识,至死不渝的尚武情怀,同时反射出一个民族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和心理素质,并从一个方面透视出各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历史,是具有多种功能的文化综合体,是特殊的文化宝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少数民族 丧葬习俗 武术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部大开发与现代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建构 被引量:6
16
作者 周伟洲 王曙明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96-103,共8页
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与所有的民族文化一样,其共同的主要特征是其变异性和稳定性,这种变异性与稳定性的辩证统一则是其发展的基本规律。西部大开发加速了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发展,使之进入到向现代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西部大开发... 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与所有的民族文化一样,其共同的主要特征是其变异性和稳定性,这种变异性与稳定性的辩证统一则是其发展的基本规律。西部大开发加速了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发展,使之进入到向现代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西部大开发加速了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型过程,而正在转型的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反过来对西部大开发的经济建设以巨大的推动。在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转型与建构,首先必须高度重视和坚持保护西北少数民族传统的多元文化。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变异、发展和创新,不仅是任何民族文化的变异性所决定的,而且也是构建现代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必经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大开发 西北少数民族 民族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该在何种意义上谈论“民族哲学”? 被引量:4
17
作者 萧洪恩 王娟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75-81,共7页
"民族哲学"并不是首先出现在东欧剧变以后的哲学概念,而是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在中国哲学界产生的哲学话语系统;英语世界很少谈论"民族哲学"并不能成为否认其存在的理由。"哲学的民族性"是哲学史研究所关... "民族哲学"并不是首先出现在东欧剧变以后的哲学概念,而是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在中国哲学界产生的哲学话语系统;英语世界很少谈论"民族哲学"并不能成为否认其存在的理由。"哲学的民族性"是哲学史研究所关注的重要特性。哲学作为思维成果存在于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统一中,世界上并不存在一种抽象的单数意义上的哲学。黑格尔哲学就是特定民族(德意志民族)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走向世界中心时形成的"民族哲学"。中国的"民族哲学"的研究,既是历史(哲学史)的研究,更是面向未来的哲学研究。这种研究的根本价值正在于通过民族精神的揭示以培育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哲学 中华民族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生态保护 被引量:50
18
作者 何星亮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1期48-56,共9页
生态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从文化理论的角度探讨了生态与文化、生态保护与人类理性的关系;着重根据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料,论述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的保护生态的各种观念、行为、习俗和措施,并分别根据传统经济生... 生态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本文从文化理论的角度探讨了生态与文化、生态保护与人类理性的关系;着重根据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料,论述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的保护生态的各种观念、行为、习俗和措施,并分别根据传统经济生产、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中反映的生态保护事例加以说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少数民族 传统文化 生态保护 宗教信仰 民族风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文化对村民自治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吕蕾莉 陈思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78-82,共5页
西北民族地区的村民自治具有宏观背景上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其中长期以来积淀的宗教文化对西北民族地区的村民自治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及其宗教文化在西北乡村社会中的持续与兴盛,宗教力量开始与乡村政治形成一种... 西北民族地区的村民自治具有宏观背景上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其中长期以来积淀的宗教文化对西北民族地区的村民自治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村民自治制度的发展及其宗教文化在西北乡村社会中的持续与兴盛,宗教力量开始与乡村政治形成一种交叉重叠的互构力量,不断显示出张力和冲突,使得村民自治中有了宗教的印记。围绕村民自治的宗教化、宗教活动的政治化等问题,研究如何处理少数民族村庄村民自治与宗教活动的关系及对策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民族地区 宗教 村民自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现代性问题 被引量:4
20
作者 林铁 张建永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2期73-78,共6页
对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现代性问题的阐释,是面向新世纪探讨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存在空间与发展路径的一种必要方式。其研究进路可从三个层面展开:基于中国现代性(国族意义)的少数民族电影;基于少数民族(族群)现代性的少数民族电影;基于电... 对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现代性问题的阐释,是面向新世纪探讨中国少数民族电影的存在空间与发展路径的一种必要方式。其研究进路可从三个层面展开:基于中国现代性(国族意义)的少数民族电影;基于少数民族(族群)现代性的少数民族电影;基于电影现代性的少数民族电影。少数民族文化身份的呈现是少数民族电影的独特价值。少数民族电影的创作与研究应当以建构性的眼光取代文化本质主义思维,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置于现代社会转型的语境中思考,同时努力在与其他族群的对话中完成文化身份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少数民族电影 现代性问题 族群与族群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