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13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预测深层——超深层油气资源最大埋深 被引量:1
1
作者 庞雄奇 李才俊 +12 位作者 贾承造 陈雨萱 黎茂稳 姜林 肖惠译 姜福杰 曹鹏 陈冬霞 徐帜 林会喜 胡涛 郑定业 王雷 《中国石油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6-139,共14页
深层—超深层由于其蕴藏的丰富油气资源成为当前国内外油气勘探和研究的重点领域,揭示深层—超深层油气藏最大埋深对深层油气资源评价、超深钻井部署、勘探风险认识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提出了一种预测深层—... 深层—超深层由于其蕴藏的丰富油气资源成为当前国内外油气勘探和研究的重点领域,揭示深层—超深层油气藏最大埋深对深层油气资源评价、超深钻井部署、勘探风险认识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提出了一种预测深层—超深层油气藏最大埋深的方法和流程,该方法能够对含油气盆地内常规、致密和页岩油气藏的最大埋深进行定量预测。研究以已经发现的油气藏和钻井资料为例,分别对我国塔里木、准噶尔、四川、鄂尔多斯、松辽、渤海湾等含油气盆地油气藏最大埋深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中国六大含油气盆地常规油气藏、致密油气藏和页岩油气藏对应的最大埋深通常情况下分别介于800~4400m、5050~7990m和5400~9300m。油气藏的最大埋深随着大地热流减小、含有机母质类型变好、储层亲油性增强而增大,随着钻探技术和预测水平提升发现油气资源的领域将不断扩大。此外,构造变动也会改变实际地质条件下油气成藏的最大埋深,研究依据浅—中—深油气实际钻探结果,预测出塔里木盆地寒武系—奥陶系碳酸盐岩超深层油藏的最大埋深超(9500±50)m,气藏最大埋深超(10500±1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资源 化石能源 全油气系统 深层—超深层 油气成藏底限 油气勘探下限 油气资源 常规和非常规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油气系统理论在实用中面临的几个问题与解决方法 被引量:1
2
作者 庞雄奇 崔新璇 +9 位作者 贾承造 鲍李银 李才俊 黎茂稳 徐帜 肖惠译 郑定业 金玉洁 施砍园 张思佳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39-1054,共16页
全油气系统概念的提出以及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藏有序分布模式的建立实现了油气地质理论的统一,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全油气系统理论是基于全球普遍的地质条件建立的,在中国叠合盆地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应用面临着4... 全油气系统概念的提出以及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藏有序分布模式的建立实现了油气地质理论的统一,为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全油气系统理论是基于全球普遍的地质条件建立的,在中国叠合盆地等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应用面临着4个方面挑战,主要表现在:(1)浮力成藏下限因缺少客观指标表征以及后期构造变动破坏,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判别和预测困难;(2)油气藏形成与分布受多动力-多期次-多要素复合作用控制,成藏动力和成藏类型判别困难;(3)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等储层因油气润湿性和界面张力不同,在实际地质条件下形成油气藏的最大埋深和有利富集油气的领域预测困难;(4)全油气系统演化过程中,油气运聚受动力类型、源-储间毛细管力差、烃类流体特性以及构造变动等多因素联合控制,富集模式建立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利用全球已发现油气藏储层物性特征、产能变化特征和油气润湿性参数特征等资料展开多种方法和技术研究,提出了浮力成藏下限判识、油气成藏动力评价以及油气资源最大埋深预测等新方法,并建立了全油气系统富油气模式,为复杂地质条件下全油气系统理论完善、发展和应用开拓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动力边界 油气成藏最大埋深 油气成藏动力场 油气成藏动力机制 油气资源 油气富集模式 常规和非常规油气 全油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油气系统的4种基本类型及其资源开发领域
3
作者 贾承造 庞雄奇 +7 位作者 宋岩 崔新璇 胡耀 徐帜 姜林 蒲庭玉 姜福杰 沈彬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9-1038,共20页
全油气系统成藏与分布基本模式的基本原理虽具有普遍适用性,但在实际地质应用中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体现了理论普遍性与地质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为深入解决这一难题,系统分析了不同条件下全油气系统富油气特征的差异性,发现地... 全油气系统成藏与分布基本模式的基本原理虽具有普遍适用性,但在实际地质应用中常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体现了理论普遍性与地质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为深入解决这一难题,系统分析了不同条件下全油气系统富油气特征的差异性,发现地球动力学背景、储层介质和油气烃源岩等3个基本条件及其耦合关系决定着油气成藏特征的差异性,并依据这3个条件之中关键成藏要素的组合关系将其分为48种类型并提出了命名原则;认识到由碎屑岩层系、碳酸盐岩层系、含煤层系、近地表特殊层系构成的4类全油气系统对油气资源深化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并系统阐述了4类全油气系统的基本特征、富油气规律和资源潜力,展示了各自的资源发展方向与主要领域。碎屑岩层系储层成岩作用致密化规律典型,浮力成藏下限埋深浅,深部非常规致密油气资源形成领域广,发展前景广阔;碳酸盐岩层系储层以表生风化孔洞型为主,优质储层可保存至深层-超深层,常规资源占比高,深层-超深层领域资源发展潜力大;含煤层系内煤岩生、排气能力强,外围储层天然气连续分布且范围广,处于高演化程度的煤岩割理发育多,孔隙度和渗透率异常高值,外围储层聚气后封闭能力强,有利于游离气富集;近地表特殊层系成藏条件复杂但稠油沥青、天然气水合物和水溶天然气等资源潜力大,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并降低开采成本有利于这些资源高效利用和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资源发展方向 分类方案 化石能源 常规油气 非常规油气 全油气系统 油气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断陷盆地全油气系统成藏动力场特征与有序分布模式——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为例
4
作者 庞宏 刘国勇 +6 位作者 贾承造 姜福杰 姜林 王建伟 马学峰 陈迪 陈君青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6-1151,共16页
中国东部断陷盆地广泛发育联合共生的页岩、致密和常规等类型的油气藏,且分布规律复杂。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和成藏动力场模式,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为例,通过典型油气藏剖析,判识不同类型油气藏动力学边界,划分油气动力场,研究不同动力... 中国东部断陷盆地广泛发育联合共生的页岩、致密和常规等类型的油气藏,且分布规律复杂。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和成藏动力场模式,以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为例,通过典型油气藏剖析,判识不同类型油气藏动力学边界,划分油气动力场,研究不同动力场内油气成藏特征,建立全油气系统动力场演化控藏模式,阐明油气藏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南堡凹陷存在浮力成藏下限、油气成藏底限、源岩供烃底限3个动力学边界,形成自由、局限和束缚3个动力场。这3个动力场分别控制常规、致密和页岩3类油气藏自上而下的有序分布。浮力成藏下限对应的临界孔隙度、渗透率和孔喉半径分别为10.0%,1×10^(-3)μm^(2)和0.380μm;油气成藏底限的临界孔隙度和孔喉半径分别为2.0%和0.037μm;源岩供烃底限预测临界孔隙度为1.0%,对应的镜质体反射率(Ro)约为3.3%。不同地区成藏动力学边界存在差异,主要受岩性和地温梯度的影响,岩性越粗,地温梯度越低,浮力成藏下限越深。在东营组沉积末期主要发育自由动力场形成的常规油气藏;明化镇组沉积末期主要发育局限动力场形成的致密油气藏;现今在中-浅层主要发育油气动力场形成的常规油气藏,中-深层主要发育局限动力场形成的致密油气藏,深层束缚动力场在高柳地区和林雀次洼发育页岩油气藏。南堡凹陷林雀次洼—高柳地区从洼陷到盆地边缘呈现古近系-新近系全油气系统“页岩油气藏—致密油气藏—常规油气藏”序列分布演化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力成藏下限 油气成藏底限 源岩供烃底限 油气动力场 全油气系统 油气成藏动力学 南堡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川中地区陆相层系全油气系统常规和非常规有效储层成因机制与分类评价
5
作者 陈冬霞 王翘楚 +6 位作者 熊亮 王小娟 杨映涛 雷文智 张玲 潘珂 庞宏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15-1232,共18页
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系统揭示了川西—川中地区陆相层系常规和非常规储层的差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机制。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压汞和核磁共振测试以及扫描电镜分析等手段,系统揭示了全油气系统储层特征与变化规律以及相对优... 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系统揭示了川西—川中地区陆相层系常规和非常规储层的差异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机制。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压汞和核磁共振测试以及扫描电镜分析等手段,系统揭示了全油气系统储层特征与变化规律以及相对优质储层成因机制,并针对不同储层选取了相应的分级、分类评价参数,建立评价标准。结果表明:(1)川西—川中地区陆相层系全油气系统常规与非常规储层呈现空间叠置分布格局。在浮力成藏下限之上的中浅层流体自由活动性强,沉积相和流体联合控制常规-低渗优质储层;中深层致密砂岩发育多期河道叠置体、毛细管阻力作用增强,强烈的构造挤压背景下裂缝发育,孔隙型、裂缝型和孔隙-裂缝型等多种储层受岩相、流体和断层等复合控制;深层“纹层型”页岩储层整体上以纳米级孔隙为主,在以强超压和扩散力为主要特征的流体动力场内,储层发育明显受控于岩相组合、有机质丰度和超压系统的联合作用。(2)中浅层常规-低渗储层分级、分类评价主要考虑沉积-成岩相和孔隙类型,所划分的4类储层中,Ⅰ类和Ⅱ类优质储层主要发育于三角洲平原-前缘相带,中-强溶蚀改造是关键成因;中深层致密砂岩储层分级、分类评价则主要考虑孔隙-裂缝、岩相及孔隙结构,所划分的4类储层中,Ⅰ类和Ⅱ类孔隙型优质储层、以块状和平行层理中粗砂岩相为主;中深层侏罗系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页岩综合考虑储层厚度、岩相组合、储层物性、有机质富集程度、脆性矿物含量和可动油体积占比等因素,所划分的4类储层中,Ⅰ类和Ⅱ类相对优质储层以页岩夹介壳层和纯页岩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油气藏 页岩油气藏 陆相层序 全油气系统 储层评价 川西—川中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全油气系统特征与勘探潜力
6
作者 李素梅 刘佳 +2 位作者 马学峰 庞秋菊 赵知非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3-1199,共17页
高成熟探区油气勘探方向是当前困扰老油田的现实问题,采用地质与地球化学途径解析了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全油气系统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西部凹陷已探明油气田12个、油气层18套,油气相态齐全,油气藏类型丰富。(2)从新至老层系... 高成熟探区油气勘探方向是当前困扰老油田的现实问题,采用地质与地球化学途径解析了渤海湾盆地辽河坳陷西部凹陷全油气系统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西部凹陷已探明油气田12个、油气层18套,油气相态齐全,油气藏类型丰富。(2)从新至老层系,油气探明储量呈正态分布;从斜坡至凹陷区,稠油油藏、稀油油藏和凝析气藏呈阶梯状分布。(3)主力烃源岩有机质类型好(Ⅰ-Ⅱ型)、丰度高(总有机碳含量TOC=9%)、成熟度范围广(镜质体反射率R_o=0.4%~3.0%)。(4)发育淡水成熟型、咸水低成熟型、淡水-咸水混源型和深源成熟型4类原油。(5)探明油气具有源控烃、古隆起与构造高点控藏、主干断裂控油气运聚、沉积相及砂体与储层物性控烃、成烃与成藏条件匹配好及成藏模式多样等特征。依据全油气系统理论,西部凹陷自由流体动力场下的油气主要分布于埋深小于3 500 m的层系,页岩油气藏、深层致密油气藏(埋深> 3 500 m)和潜山油气藏等是西部凹陷重要的非常规油气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因 非常规油气 全油气系统 成藏特征 沙河街组 西部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水基岩屑污染特征及其铺垫道路环境风险评估
7
作者 杨延梅 徐鸿飞 +3 位作者 侯蒙蒙 杨金忠 黄启飞 杨玉飞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2-87,共6页
为探究水基岩屑的污染特征及其路用时的环境风险,采集西北地区3个区域6个典型油气井场的水基岩屑样品,分析了水基岩屑特征污染物含量、浸出浓度和毒性,计算了特征污染物在土壤地下水作用下的稀释衰减系数,评估水基岩屑铺垫道路的环境风... 为探究水基岩屑的污染特征及其路用时的环境风险,采集西北地区3个区域6个典型油气井场的水基岩屑样品,分析了水基岩屑特征污染物含量、浸出浓度和毒性,计算了特征污染物在土壤地下水作用下的稀释衰减系数,评估水基岩屑铺垫道路的环境风险。结果表明:水基岩屑中的特征污染物为重金属和石油烃,其中Ba和石油烃的含量较高,均值分别为1996、1522 mg/kg;Cr的含量超过了《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 36600—2018)中第二类用地的筛选值,超标率为97.72%;重金属Cr、Ni、Pb、Ba的浸出浓度超过了《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2017)中Ⅲ类水质限值,超标率分别为3.64%、1.82%、21.82%、14.55%;在水基岩屑铺垫道路场景下,由于土壤地下水的稀释衰减作用(稀释衰减系数为26),石油烃和重金属不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基岩屑 重金属 石油烃 污染特征 环境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断陷湖盆全油气系统油气藏有序分布特征及差异富集机制——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为例
8
作者 胡涛 熊智明 +6 位作者 肖惠译 徐田武 徐云龙 李素梅 姜福杰 黎茂稳 姜林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9-1182,共14页
为研究含油气盆地全油气系统常规-非常规油气藏有序分布及差异富集机制,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为例,分析了古近系沙河街组全油气系统油气藏有序分布特征,划分了油气动力场,揭示了油气差异富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沙河街组全油气系统... 为研究含油气盆地全油气系统常规-非常规油气藏有序分布及差异富集机制,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为例,分析了古近系沙河街组全油气系统油气藏有序分布特征,划分了油气动力场,揭示了油气差异富集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沙河街组全油气系统油气藏具有有序分布特征。自构造高部位—斜坡—洼陷,油气藏分布序列为常规油藏—常规挥发性油藏—致密气藏。(2)沙河街组储层浮力成藏下限为孔隙度10.0%~12.0%、平均埋深3 580 m,而油气成藏底限为孔隙度1.9%、平均埋深5 580 m。(3)沙河街组油气藏的成因机制为浮力主导在自由动力场内形成的常规油气藏、生烃膨胀力等非浮力主导在局限动力场内形成的致密油气藏和改造油气藏以及束缚动力场内形成的页岩油气藏3类。(4)不同构造位置油气成藏模式存在差异,构造高部位为早生-单源为主-上聚、晚生-混源为主-中聚和晚生-自生自储-下聚复合成藏,斜坡带为早生-断坡输导-盐泥封盖-同源不同成熟度原油混合成藏,洼陷带为自生自储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序分布 差异富集 全油气系统 油气成藏模式 断陷湖盆 沙河街组 东濮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微生物与生物有机质协同修复含油污泥研究
9
作者 刘慧 丁海兵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111,共11页
本论文以山东东营某化工厂长期堆积的重污染含油污泥为研究对象,以外源微生物制剂和以麸皮、谷糠为代表的生物有机质为添加物,基于G-model追踪不同添加物对含油污泥中总石油烃(TPH)的降解率及降解速率的影响,考察不同添加物处理条件下... 本论文以山东东营某化工厂长期堆积的重污染含油污泥为研究对象,以外源微生物制剂和以麸皮、谷糠为代表的生物有机质为添加物,基于G-model追踪不同添加物对含油污泥中总石油烃(TPH)的降解率及降解速率的影响,考察不同添加物处理条件下含油污泥TPH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不含添加物的对照组含油污泥经过20 d处理后其TPH的降解率仅为3.98%,而添加外源微生物制剂、谷糠或麸皮后,降解率最高分别可达23.36%、28.64%和34.75%。外源微生物制剂协同生物有机质处理含油污泥,TPH的去除效果显著优于单独添加。麸皮与外源微生物制剂协同处理含油污泥能够达到TPH的最佳降解率41.05%。实现对含油污泥TPH最佳降解率的条件为含油污泥与麸皮的质量比为1∶0.5,外源微生物制剂添加比例为0.5%。在此条件下,TPH的平均降解速率k _(av)为0.26 d^(-1),是对照组k _(av)(0.00085 d^(-1))的306倍。TPH降解率较高的处理体系,其降解速率也较快。添加外源微生物制剂和生物有机质是加快去除含油污泥TPH的有效措施,但需要确定不同外源物质的最适当添加比例才能获得最佳处理效果;而要提高含油污泥TPH的降解率,需要不断改变含油污泥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处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 降解菌 生物修复 含油污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全油气系统特征及其成藏模式
10
作者 徐田武 李素梅 +3 位作者 陈湘飞 马学峰 邓硕 张莹莹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2-1168,共17页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作为典型的古近系-新近系盐湖相富油气凹陷,目前油气勘探工作正处于颈瓶期。综合运用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方法,系统解析了该区油气的生成条件、成因机制与成藏差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凹陷发育5套烃源岩与4套膏盐岩... 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作为典型的古近系-新近系盐湖相富油气凹陷,目前油气勘探工作正处于颈瓶期。综合运用地质与地球化学研究方法,系统解析了该区油气的生成条件、成因机制与成藏差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该凹陷发育5套烃源岩与4套膏盐岩层系,具有多断裂-多隆起-多洼陷的构造格局。储集层非均质性显著、油气性质及其成因类型多样,构成中、浅层常规油气藏类型完整、深层致密油气与页岩油气成藏条件优越的大型全油气系统。区内油气性质与空间分布受9个洼陷控制,形成了北部盐湖相、中间过渡相和南部淡水湖相3大类共9个小类油气,发育11种成藏模式;其中,含盐区中央隆起带或洼中隆构造带是油气最富集区,且多为常规油气藏。基于全油气系统理论,建立了受不同类型动力场控制的油气成藏综合模式,明确了常规油气、致密油气和页岩油气的有利分布区,为研究区下一步油气勘探部署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气 致密油气 常规油气藏 油气成因 全油气系统 成藏模式 东濮凹陷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油气系统非常规油气成藏过程中自封闭作用的主要类型与定量表征
11
作者 陈君青 贾承造 +7 位作者 姜林 庞宏 火勋港 陈冬霞 施砍园 胡涛 杨晓斌 冉钧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71-1091,共21页
非常规油气自封闭成藏机理是全油气系统理论的核心。非常规油气自封闭作用力源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其表现形式与作用机制随储层介质及地质条件呈现差异化特征。本文通过阐述力的作用原理及尺度,明确了非常规油气储层特征及自封闭作用力类... 非常规油气自封闭成藏机理是全油气系统理论的核心。非常规油气自封闭作用力源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其表现形式与作用机制随储层介质及地质条件呈现差异化特征。本文通过阐述力的作用原理及尺度,明确了非常规油气储层特征及自封闭作用力类型,并定量表征自封闭作用力大小,形成以下主要成果与认识:(1)明确非常规油气自封闭成藏的本质是分子间作用力主导的非浮力过程,首次系统梳理出界面效应、限域效应与位阻效应三大作用机制,揭示了不同作用机制的原理与尺度特征。(2)厘清不同类型非常规油气自封闭作用力的影响因素,致密油气与游离态页岩油气的自封闭以兆帕(MPa)级毛细管力为主,受储层孔隙孔径、油-水界面张力及孔隙壁面润湿性控制;吸附态页岩油气与煤层气的自封闭则由限域效应下的分子吸附力主导,其吸附能受矿物表面性质、孔隙结构、温-压条件及储层流体特征共同影响。(3)建立储层孔隙孔径与油气分子尺寸相对大小控制下的自封闭效应模式,超致密储层孔隙(孔径与分子尺寸相当)以位阻效应为主,对大分子烃类形成机械阻塞;储层孔隙孔径为分子尺寸38倍以下时,油气差异吸附凸显,限域效应逐渐显现;储层孔隙孔径远大于分子尺寸时,孔隙界面效应成为主要的自封闭作用。研究成果系统阐述了非常规油气自封闭作用的各类分子间作用力类型及定量表征方法,深化了对自封闭成藏机理的认识,为非常规油气藏分布规律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间作用力 范德华能 位阻效应 限域效应 自封闭作用 全油气系统 成藏机理 非常规油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烃污染胁迫下中肋骨条藻蛋白质组学研究
12
作者 陈财珍 许翠娅 +5 位作者 杨芳 陈宇锋 许贻斌 郑盛华 江良荣 罗冬莲 《渔业研究》 2025年第3期306-316,共11页
【目的】研究石油烃污染胁迫条件下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的蛋白质组的变化。【方法】本研究通过同重同位素相对与绝对定量(iTRAQ)试验,利用反相液质联用(RPLC-MS)技术,分析石油烃慢性毒性处理与急性毒性处理导致的中肋骨条... 【目的】研究石油烃污染胁迫条件下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的蛋白质组的变化。【方法】本研究通过同重同位素相对与绝对定量(iTRAQ)试验,利用反相液质联用(RPLC-MS)技术,分析石油烃慢性毒性处理与急性毒性处理导致的中肋骨条藻蛋白质组差异性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慢性毒性处理组和急性毒性处理组分别鉴定了112个和169个显著差异表达蛋白质(DEPs),共有40个交集DEPs,且其中20个蛋白质的亚细胞结构均定位到叶绿体;上调DEPs有5个共同的显著富集(P<0.05)GO条目,分别是碳水化合物衍生物代谢过程、碳水化合物衍生物的生物合成过程、无机二磷酸酶活性、谷氨酰胺-果糖-6-磷酸转氨酶(异构化)活性、碳水化合物衍生结合,没有共同显著富集通路;下调DEPs有三磷酸腺甙(ATP)水解耦合质子输运、质子转运型三磷酸腺甙酶(V1结构域)2个共同的显著富集(P<0.05)GO条目,有导管酸分泌通路、抗生素的生物合成通路2条共同显著富集(P<0.05)通路;与毒性响应相关的热休克蛋白(蛋白ID:220971590)在2种毒性处理后均显著上调(P<0.05)。【结论】石油烃污染胁迫条件下中肋骨条藻的DEPs变化与石油烃的污染胁迫响应机制有关,为石油烃在分子水平上的致毒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 中肋骨条藻 污染胁迫 蛋白质组学 差异表达蛋白(DEP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全油气系统多源复合成藏特征与有序分布模式 被引量:1
13
作者 金玉洁 王雷 +4 位作者 庞雄奇 陈君青 张现军 姜福杰 陈宝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16-1332,共17页
塔里木盆地西南(塔西南)坳陷地处盆-山过渡带,发育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和侏罗系等多套优质烃源岩。这些烃源岩层的成因与分布没有关联性,但在多期构造演化与多期成藏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了多来源油气复合的复杂油气藏。本文在... 塔里木盆地西南(塔西南)坳陷地处盆-山过渡带,发育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和侏罗系等多套优质烃源岩。这些烃源岩层的成因与分布没有关联性,但在多期构造演化与多期成藏作用的过程中形成了多来源油气复合的复杂油气藏。本文在全油气系统理论指导下,综合开展了油气地球化学、储层物性与油气藏产状特征分析,系统剖析了塔西南坳陷“全油气系统多源复合型油气藏”的油气成藏机制和有序分布模式。研究表明,塔西南坳陷多源复合-多期构造叠合-多动力改造耦合形成的复杂油气藏具有4个基本特征:(1)油气成藏具有寒武系、石炭系、二叠系和侏罗系多源供烃、混源充注以及构造控制的油气运聚特征。(2)加里东期、晚海西期及印支期—天山期多期构造叠加塑造了多形式的油气运移通道与多动力聚集系统,形成了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的差异聚集和有序分布特征。(3)系统演化过程中,自由动力场高孔-高渗储层控制常规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局限动力场低孔-低渗储层控制致密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而束缚动力场源内超致密储层控制页岩油气藏形成与分布。(4)动力场形成演化过程中受应力和流体改造形成了裂缝型和孔洞型油气藏,导致多来源复合油气藏成因类型更加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造类油气藏 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藏 多来源复合全油气系统 油气成藏机制 化石能源 塔西南坳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油气系统油气成藏动力判别与贡献量评价——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鲍李银 庞雄奇 +6 位作者 邹亮 陈宏飞 林昊 张婷 沈彬 王凯 王睿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67-1280,共14页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全油气系统包含常规油气藏、致密油气藏和页岩油气藏,其形成与分布受多动力场耦合作用的控制。通过统计分析和地质剖析等手段,系统研究了风城组3类油气藏的动力边界和运移动力贡献差异。基于1 024块常规...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全油气系统包含常规油气藏、致密油气藏和页岩油气藏,其形成与分布受多动力场耦合作用的控制。通过统计分析和地质剖析等手段,系统研究了风城组3类油气藏的动力边界和运移动力贡献差异。基于1 024块常规与非常规储层样品的物性测试、1 235组高压压汞实验和1 630块样品的热解分析开展研究,建立了孔隙度、渗透率和最大孔喉半径随埋深变化的定量关系模型,明确了浮力成藏下限(BHAD)、油气成藏底限(HADL)和源岩供烃底限(ASDL)的临界参数。BHAD对应埋深4 290.86 m(孔隙度8%,渗透率1×10^(-3)μm^(2),最大孔喉半径0.800μm),HADL对应埋深约8 000.00 m(孔隙度2%,最大孔喉半径0.025μm),ASDL对应埋深约10 000.00 m。通过“四分法”定量评价浮力、非浮力(毛细管压力差)、构造应力和流体溶蚀作用的贡献量,明确了常规油气藏(BHAD之上)油气运移动力以浮力主导,主要分布在凹陷边缘的三角洲平原相中。非常规油气藏(BHAD之下)油气运移动力以毛细管压力差和生排烃动力为主,主要分布在斜坡过渡带和凹陷中心,以三角洲前缘和浅湖-半深湖亚相为主。通过建立孔隙度-渗透率-埋深定量模型与“四分法”动力贡献量评价,深化了全油气系统成藏动力学理论,为准噶尔盆地及类似区域的常规-非常规油气资源协同勘探与高效开发提供了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力成藏下限 油气成藏底限 源岩供烃底限 油气运移动力 全油气系统 风城组 玛湖凹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油气系统形成演化过程中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转化机制及模式 被引量:1
15
作者 肖惠译 庞雄奇 +9 位作者 李才俊 胡涛 徐帜 林孝飞 胡耀 王雷 崔新璇 施砍园 蒲庭玉 鲍李银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2-1106,共15页
全油气系统理论阐述了常规油气藏—致密油气藏—页岩油气藏有序分布基本模式,为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藏的联合评价与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然而,在全油气系统演化过程中,受“多动力、多期次、多要素”叠加复合成藏作用影响,形成的... 全油气系统理论阐述了常规油气藏—致密油气藏—页岩油气藏有序分布基本模式,为常规和非常规油气藏的联合评价与勘探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然而,在全油气系统演化过程中,受“多动力、多期次、多要素”叠加复合成藏作用影响,形成的复杂油气藏往往难以通过油气藏有序分布基本模式进行识别和解释。基于动力学成藏作用对中国6大盆地典型油气藏进行分类与剖析,探讨了全油气系统演化过程中的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转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从全油气系统的基本原理出发,各类油气藏具有成因关联性。(2)在油气动力场的演化过程中,深层介质(尤其是碳酸盐岩储层)的形成和发育不仅受控于压实成岩作用,更受到流体活动及构造应力等多种改造作用的强烈影响,从而导致油气藏呈现特殊的分布模式。(3)通过系统分析,揭示了4种常规与非常规油气藏转化模式,包括压实致密型、应力改造型和流体改造型、特殊介质改造型,多种地质作用的复合效应使油气成藏特征与分布规律更为复杂。该研究对于深化全油气系统动态演化过程与机制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为厘定复杂地质条件下全油气系统中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动力场 油气藏转化 改造型油气藏 复杂油气藏 全油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源型致密油气藏运聚动力与成藏模式——以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砂砾岩油藏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胡耀 贾承造 +9 位作者 庞雄奇 宋永 何文军 陈宏飞 鲍李银 陈玮岩 赵文 肖惠译 李才俊 徐帜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281-1298,共18页
全油气系统理论为油气勘探提供了全新研究视角,在多个盆地勘探实践中成效显著。实际地质条件下,油气藏受多种动力耦合作用而呈现出复杂的形成过程,定量识别全油气系统内复杂油气藏的形成动力类型及其相对贡献,成为当前油气成藏研究面临... 全油气系统理论为油气勘探提供了全新研究视角,在多个盆地勘探实践中成效显著。实际地质条件下,油气藏受多种动力耦合作用而呈现出复杂的形成过程,定量识别全油气系统内复杂油气藏的形成动力类型及其相对贡献,成为当前油气成藏研究面临的重要挑战。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三叠系百口泉组致密砂砾岩储层作为全油气系统内特殊的远源型致密油气藏,是国内外罕见的储量丰富的砂砾岩油区。基于全油气系统浮力成藏下限判别新技术,明确玛湖凹陷百口泉组浮力成藏下限对应的孔隙度和渗透率的临界条件分别为12%和1×10^(-3)μm^(2),据此识别出百口泉组砂砾岩油藏运聚动力包括浮力(Ⅰ)、非浮力(Ⅱ)、构造应力(Ⅲ_(1))和地质流体活动(Ⅲ_(2))4类,对已探明储量的贡献量分别为13.10%,45.32%,37.44%和4.14%。依据主要动力贡献量,确定百口泉组砂砾岩油藏属于非浮力和构造应力改造2种动力联合成藏类型。岩相学和流体包裹体实验分析显示,百口泉组油藏在早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经历了2期关键的油气充注事件,第一成藏期在毛管压力和浮力作用下分别形成致密油藏和常规油藏,第二成藏期则形成毛管压力主导驱动的致密油藏。现今油藏演变为毛管压力驱动的低孔-低渗致密油藏与构造应力驱动的低孔-高渗裂缝型油藏。通过剖析关键成藏期多种地质要素耦合关系,总结出玛湖凹陷百口泉组砂砾岩油藏“多动力-多期次-多岩相”复合成藏模式。远源型致密油气藏成藏动力机制的揭示,为此类油气藏高效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新思路,并为完善全油气系统理论提供了重要的实践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动力 全油气系统 致密砂砾岩 复杂油气藏 百口泉组 玛湖凹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断陷盆地全油气系统圈层结构与油气有序成藏——以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古近系孔二段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贤正 蒲秀刚 +8 位作者 罗群 夏国朝 桂诗琦 董雄英 时战楠 韩文中 张伟 王仕琛 文璠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6-536,共11页
基于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古近系孔店组二段油气地质基础研究和勘探实践资料,以全油气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开展断陷盆地构造、沉积、成岩等作用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的研究。研究表明:①圈层结构与圈层效应是陆相断陷含油气盆地的显... 基于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古近系孔店组二段油气地质基础研究和勘探实践资料,以全油气系统理论的基本原理为指导,开展断陷盆地构造、沉积、成岩等作用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的研究。研究表明:①圈层结构与圈层效应是陆相断陷含油气盆地的显著特征,其控制了断陷盆地全油气系统中常规油气和非常规油气的有序分布;②构造圈层控制沉积圈层,沉积圈层和成岩圈层控制有利储层空间展布进而影响不同圈层油气成藏和油气藏类型有序分布;③构建了陆相断陷盆地全油气系统多圈层结构下的常规—非常规油气一体化有序聚集模式,揭示出盆地的各凹陷都是一个独立的全油气系统和圈层系统,由同一烃源灶控制的常规—非常规油气多圈层有序构成,由外圈向中圈、中圈向内圈依次有序分布着构造、地层油气藏,岩性、构造-岩性油气藏,再到致密油气、页岩油气富集区;④多圈层耦合控制下油气环带分布是陆相断陷盆地全油气系统的重要特征,常规—非常规油气一体化有序分布是全油气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多圈层耦合常规—非常规油气一体化有序成藏观具有很强的预测功能,成功指导了渤海湾盆地沧东凹陷整体部署、立体勘探,推动古近系孔店组二段页岩油勘探获得重大突破,并有望为同类陆相含油气盆地油气高效勘探提供重要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圈层结构 全油气系统 陆相断陷盆地 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 沧东凹陷 古近系孔店组二段 油气有序成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烃中芳烃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18
作者 何燎 李俊 +5 位作者 高梦舒 刘东阳 张宇豪 赵亮 高金森 徐春明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09-1926,共18页
在“双碳”目标推动下,精细化加工和节能降耗成为新趋势,“分子炼油”技术是炼油行业绿色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从石油烃中高效分离芳烃,为芳烃按需加工提供优质原料,是实现“分子炼油”理念的重要技术途径。详细介绍了芳烃与非芳烃... 在“双碳”目标推动下,精细化加工和节能降耗成为新趋势,“分子炼油”技术是炼油行业绿色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从石油烃中高效分离芳烃,为芳烃按需加工提供优质原料,是实现“分子炼油”理念的重要技术途径。详细介绍了芳烃与非芳烃及芳烃组分间分离技术研究现状,进一步总结了芳烃分离技术选型策略,并提出了芳烃分离低碳工业化主要发展方向,从而实现芳烃高值化利用和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 芳烃 混合物 分离 溶剂 分子炼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螯铁蛋白催化降解石油烃的机理
19
作者 黄芷若 郭镝妮 +4 位作者 赵涛 聂红云 聂麦茜 王磊 赵碧洁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98-2304,共7页
探讨了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NY3分泌的螯铁蛋白(Pyochelin,PCH)与铁形成复合物(Ferripyochelin,FerriPCH)催化降解石油烃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菌株NY3分泌的2种PCH为手性对映体.当纯化后的PCH与Fe^(3+)鳌合时,可降解石... 探讨了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NY3分泌的螯铁蛋白(Pyochelin,PCH)与铁形成复合物(Ferripyochelin,FerriPCH)催化降解石油烃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菌株NY3分泌的2种PCH为手性对映体.当纯化后的PCH与Fe^(3+)鳌合时,可降解石油烃中的烷烃和多环芳烃等污染物.当PCH与Fe^(3+)的比例为2:1~1:1时,对十六烷,蒽和菲有一定的降解效果,且生物利用度低的芳香烃降解效率显著高于烷烃.研究发现,Fe^(3+)与PCH鳌合会产生·OH和·O2-自由基,这些具有强氧化性能的自由基可将石油烃逐步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螯铁蛋白 FerriPCH 催化降解 石油烃 自由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油烃污染土壤原位修复菌种筛选及应用
20
作者 王亭 王岽 +1 位作者 孙杰 郦和生 《化工环保》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3-400,共8页
从石油烃污染土壤中筛选出好氧、缺氧环境下石油烃降解能力优异的2株芽孢杆菌Bacillus tropicus和Bacillus thuringiensis,考察了环境温度和环境pH对菌株石油烃降解性能的影响。将筛选出的芽孢杆菌制成固体菌粉材料,应用于石油烃污染土... 从石油烃污染土壤中筛选出好氧、缺氧环境下石油烃降解能力优异的2株芽孢杆菌Bacillus tropicus和Bacillus thuringiensis,考察了环境温度和环境pH对菌株石油烃降解性能的影响。将筛选出的芽孢杆菌制成固体菌粉材料,应用于石油烃污染土壤原位修复。实验结果表明:Bacillus tropicus和Bacillus thuringiensis在环境温度为25℃、环境pH为7.0的条件下,对正十六烷的降解率分别为90.5%和92.0%;采用Bacillus thuringiensis菌粉进行土壤原位修复45 d,土壤气VOC含量由1600 mg/m^(3)降至100 mg/m^(3)以下;修复60 d,场地石油烃(C_(10)~C_(40))、苯和乙苯平均降解率分别为93.6%、98.2%、92.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烃 土壤 生物修复 原位修复 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