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8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From an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
1
作者 Li Chuan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14-224,共11页
Cultural identity is the identity or feeling of belonging to a group.Individual,relational and communal identity are the three components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is an example of communal id... Cultural identity is the identity or feeling of belonging to a group.Individual,relational and communal identity are the three components of the cultural identity.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is an example of communal identity.A positive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enhances national prestige,increases global understanding,reveals a unique value proposition and develops a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the world.However,in the wave of globalizatio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al transformation,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encounters some challenges.Cultural identity becomes fuzzy.The present paper attempts to make some suggestions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from an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To construct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we should try to accommodate Chinese cultural inheritance with contemporary culture and modern society,enhance full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products,rebuild people’s self-esteem on cultural identity,and improve the government’s identity-constructing ability.As for the represent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promoting the Chinese language,making use of mass media,performing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in sports,encouraging heritage tourism and drawing upon other countries’ experience would be essenti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ltural IDENTITY CONSTRUCTION communication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oing Global" Strategies of Chinese Culture from the Audience' s Perspective
2
作者 Zhou Yi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05-314,共10页
This paper revealed American students'interest in Chinese culture potentially due to China's recent development.Moreover,participants reported that understanding Chinese culture would broaden their perspective... This paper revealed American students'interest in Chinese culture potentially due to China's recent development.Moreover,participants reported that understanding Chinese culture would broaden their perspective to include customs which were perceived as quite different from their own.Unsurprisingly,all of the participants were interested in superficial experiences with Chinese culture,like eating Chinese food.More than half of the participants indicated a desire to visit historical sites,such as the Great Wall and the Forbidden City.Half of the participants would like to travel in big cities such as Beijing and Shanghai,if they were to visit China.Not a few of Chinese descendants were eager to go to China for tracing roots.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some"going global"strategies of Chinese culture were provided.The results may impact on Chinese culture's"going global"trend and offer support to the spread of Chinese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培养 目标 全球的战略 听众透视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独特文明观的理论内涵、践行成效及世界意义
3
作者 丁存霞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13,共10页
中国式现代化独特文明观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传承与时代变革中形成的文明新形态,深刻回应了“世界向何处去”的人类文明之问。中国式现代化独特文明观植根于中华文明基因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双重根基,通过“第二个结合”的创造性转化,... 中国式现代化独特文明观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传承与时代变革中形成的文明新形态,深刻回应了“世界向何处去”的人类文明之问。中国式现代化独特文明观植根于中华文明基因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双重根基,通过“第二个结合”的创造性转化,形成了超越西方现代性逻辑的“和合共生”理念,破解了文明优劣论的西方中心主义迷思。它身兼和平促进者、发展引领者、安全塑造者、秩序维护者多重角色,为应对全球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及治理赤字贡献了中国力量,用实践验证了中国式现代化独特文明观的可行性。它通过破解现代性困境,促使文明形态从一元现代性走向多元现代性;通过理念跃升,推进理念到现实的创造性转化;通过价值范式重塑,引领人类文明交往从文明冲突转向文明互鉴。这一文明观为人类社会贡献了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新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文明观 中华文明 人类文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性与本土性之间的张力与平衡——以经合组织PISA-D项目为例
4
作者 李晓敏 康云菲 《外国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60,共14页
以经合组织PISA-D项目为代表的治理工具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国际性”与“本土性”矛盾,为我国深入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理念与实践提供了思考契机。从文化视角来看,尽管PISA-D项目在测试内容、理论框架、评价方法等方面对原有PISA工... 以经合组织PISA-D项目为代表的治理工具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国际性”与“本土性”矛盾,为我国深入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理念与实践提供了思考契机。从文化视角来看,尽管PISA-D项目在测试内容、理论框架、评价方法等方面对原有PISA工具进行了多重调整,但这些调整并未完全达到预期效果。PISA-D项目仍然被质疑无法真实反映发展中国家学生的实际水平,并存在文化殖民的风险。PI⁃SA-D项目的调试过程以及国际社会的反馈表明,全球教育治理工具的国际性与本土性之间存在张力,二者的矛盾只能被尽量平衡而难以彻底消除,其根源在于全球教育治理工具所面临的文化多样性与权力博弈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教育治理 国际教育评价工具 “PISA促进发展”项目 文化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字文化基因的体认语言学考察
5
作者 黄健平 张昕晗 赵春生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3,共12页
王寅先生指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又是文化的主要内容,文化必然会在许多方面影响认知方式和语言表达。”在“体”和“认”的共同作用下,本文主要考察了“连”字的文化基因,即文化特征及所负载的文化信息。研究发现:首先,《... 王寅先生指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又是文化的主要内容,文化必然会在许多方面影响认知方式和语言表达。”在“体”和“认”的共同作用下,本文主要考察了“连”字的文化基因,即文化特征及所负载的文化信息。研究发现:首先,《连山易》是上古远祖在生产生活中创新和创造的成果,是中华民族集体哲学智慧的结晶;其次,“连”字原初文化信息揭示了华夏先祖彼时杰出社会治理能力和先进军事管理等历史情状;再次,“连”作为姓氏,是中华文明中血浓于水的家族文化的见证;最后,“连理枝”蕴含着兄友弟恭的孔怀之情和演绎着惊天动地但是凄美绝伦的爱情故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字 文化基因 语言世界观多元论/体认文化观 体认语言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农业与粮食未来:地方居民视角下的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丽江市J村为例
6
作者 何涓 陈亚颦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9-168,共10页
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关联着人类活动、环境变化与地域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赖关系。大食物观的内涵强调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食物开发格局,要求地方居民积极参与并发挥其主体作用。通过问卷调查和开放式访谈,收集地方居... 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关联着人类活动、环境变化与地域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赖关系。大食物观的内涵强调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食物开发格局,要求地方居民积极参与并发挥其主体作用。通过问卷调查和开放式访谈,收集地方居民对食物系统内外部环境的感知数据和日常实践情况,全面评估其对食物系统发展的认知和日常实践,揭示地方居民参与构建可持续食物系统的倾向途径。运用Rank-Based Quotient分析方法,识别地方居民视角下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主要挑战。结果表明:(1)地方居民对于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和实践总体保持中立。(2)在参与途径方面更倾向于直接参与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标准下的食品加工和/或包装活动。(3)地方农业文化活动在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不仅揭示了地方农业文化活动在地方居民食物系统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还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食物系统 地方居民 大食物观 地方农业文化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客”视角下中医针灸海外传播路径探索
7
作者 郑艳姬 吕沁 吴凯 《医学与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70-74,共5页
中医针灸海外传播呈地域多级化等特征,路径向双向协作转变。中医针灸在海外传播中需借助“主位-客位”联合的视角开辟协同的路径,主位从中国文化内部视角坚守中医内核,通过翻译、品牌及“互联网+”推广;客位从海外外部视角出发,借助当... 中医针灸海外传播呈地域多级化等特征,路径向双向协作转变。中医针灸在海外传播中需借助“主位-客位”联合的视角开辟协同的路径,主位从中国文化内部视角坚守中医内核,通过翻译、品牌及“互联网+”推广;客位从海外外部视角出发,借助当地居民叙事与华人社群推动本土化融合。主客位协同避免了文化本位与被动接纳,形成“技术传播-文化理解-本土创新-价值认同”链条,既坚守中医整体观内核,又尊重文化认知差异,推动中医从“文化输出”到“文化共鸣”跨越,为传统医学国际化及全球多元健康治理提供东方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针灸 非遗 海外传播 主位 客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积视角下太原森林公园文化景观特征识别
8
作者 于诚 梁志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6-183,共8页
【目的】太原森林公园是山西省AAAA级旅游景区、太原市优秀旅游景区,识别其文化景观特征,可为明确区域文化价值提供量化与空间化的科学手段支撑。【方法】基于太原森林公园2012—2022年数据,从层积视角出发,采用地理探测器、特征识别、... 【目的】太原森林公园是山西省AAAA级旅游景区、太原市优秀旅游景区,识别其文化景观特征,可为明确区域文化价值提供量化与空间化的科学手段支撑。【方法】基于太原森林公园2012—2022年数据,从层积视角出发,采用地理探测器、特征识别、图像分割技术、LCA体系与田野调查法等方法,分析太原森林公园文化景观特征发展路径,识别不同时期的文化景观特征类型与分区。【结果】1)自然要素层面空气、气候的Q值置信水平偏高,表征该指标对文化景观的影响系数最为显著;地质岩性的Q值最低,表征上述指标对文化景观的影响程度偏低。2)太原森林公园空间分布呈现“西北集聚、东南分散”的空间分布特征。3)太原森林公园时空延续性较强,具有层积特征,可以直接反映太原森林公园核心文化价值。其中,植被覆盖、气候与降水成为太原森林公园文化景观产生层积差异的主要自然因素;宗教信仰、社会发展、特色文化活动是太原森林公园文化景观产生层积差异的主要人文因素。【结论】在层积视角下,综合运用地理探测器、特征识别、图像分割技术、LCA体系与田野调查法对太原森林公园文化景观进行识别,并围绕政策支持、文化赋能、技术赋能层面提出建议,旨在为赋能太原森林公园规范化、特色化、科技化发展、促进太原市森林公园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参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原森林公园 文化景观特征 层积视角 自然文化因素 人文文化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公众视角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获取阶段层次和影响因素
9
作者 冯薇 石庆功 王子健 《图书馆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2-80,共9页
公众需求处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全流程的核心地位。文章从公众视角出发,对福州、长沙、兰州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受众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运用扎根理论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公众获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过程可以分为认知接受阶段、行... 公众需求处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全流程的核心地位。文章从公众视角出发,对福州、长沙、兰州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受众进行半结构化访谈,运用扎根理论对访谈结果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公众获取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过程可以分为认知接受阶段、行为惯性阶段、意识驱动阶段三个层次,三个阶段分别受到身份认知、概念认知、途径认知、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数字平台建设水平、公众数字素养水平、服务供给、意见反馈等八个关键因素的影响。未来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要科学配置公共数字文化资源以打破空间限制,科学规划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供给投入量,构建全方位政社联动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模式,打造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互动式供给的良性循环,重视老年群体数字文化供给问题以减少服务获取不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数字文化服务 公众视角 公共文化服务 扎根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存与新变:通往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文学现代化
10
作者 刘晋汝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0-188,共9页
回溯中国文学现代化发展的百余年历程,积存与新变、传统与现代、实验与持存的缠绕融贯其中,这不仅是文学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表征,也为其提供了新的话语空间。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文明摄持历时性经验、共时性耦合与精神性统一,... 回溯中国文学现代化发展的百余年历程,积存与新变、传统与现代、实验与持存的缠绕融贯其中,这不仅是文学现代化发展的重要表征,也为其提供了新的话语空间。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文明摄持历时性经验、共时性耦合与精神性统一,鉴照文学现代化图式的同时,整合考据、义理、辞章等诗性意涵形塑其话语范式;另一方面,社会现实的更迭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语境催生出文学生产机制、形态表征以及现代品格追求的新需求。基于此,中国文学只有扎根本土化的民族视野、坚守共同体价值的创作导向、建构现代化的诗性景观,才能重构时间/历史形式并消弭传统与现代的罅隙,打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新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文学现代化 民族视野 诗性景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乘风难破浪?中医药文化差异下企业国际化进入模式研究——基于“战略三角观”的组态分析
11
作者 何晓明 廖晓语 蒋建勇 《南开管理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6,共11页
以往关于发达国家跨国企业(DMNEs)与新兴市场跨国企业(EMNEs)的传统命题并不能直接诠释中医药企业如何选择合适的国际化进入模式来克服“出海”面临的中医药文化差异问题。为探索这一新的研究问题,本文从制度视角出发,提出中医药文化差... 以往关于发达国家跨国企业(DMNEs)与新兴市场跨国企业(EMNEs)的传统命题并不能直接诠释中医药企业如何选择合适的国际化进入模式来克服“出海”面临的中医药文化差异问题。为探索这一新的研究问题,本文从制度视角出发,提出中医药文化差异主要由东道国(地区)与中国之间的行业规范距离和国家文化距离共同形成;进而基于“战略三角观”的理论框架,从组态视角分析了在制度因素、行业因素和企业资源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医药企业国际化进入模式的战略选择。研究发现:(1)行业规范距离和国家文化距离的共同作用可以更有效地诠释中医药文化差异。(2)与以往DMNEs研究的观点不同,东道国市场需求和企业创新能力都不足以影响中医药企业国际化进入模式的选择,而中国企业特有的营销能力和股权性质发挥了显著影响作用。(3)中医药企业主要通过三条国际化路径来克服中医药文化差异进入其他国家的障碍,即营销主导型独资模式、制度利用型独资模式及风险控制型合资模式。这三条路径揭示出制度、行业、资源因素间的系统性联系对进入模式选择的综合影响。本文对中医药企业在中医药文化差异下的国际化进入模式选择给予新的理论诠释,对国际化进入模式的现有研究做出了重要补充,也对中医药企业出海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药文化差异 国际化进入模式 战略三角观 组态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视角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思考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凯 王军 周亚杰 《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13,共10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城镇布局建设忽视地域文化特色、文化遗产保护缺乏区域视角和系统观念等问题,导致地域文化特色消退、区域文化体系和脉络遭到破坏。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延续至今的灿烂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城镇布局建设忽视地域文化特色、文化遗产保护缺乏区域视角和系统观念等问题,导致地域文化特色消退、区域文化体系和脉络遭到破坏。作为人类历史上唯一延续至今的灿烂文明,中华文明“九州共贯、多元一体”,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统一性特征,从区域视角开展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弘扬中华文明的时代要求和必然选择。树立大历史观、大文化观和大区域观的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针对我国自然地理和地域文化多元的特征,提出以“精准适配”为核心思想、以“精准分析-适应布局-动态评估”为方法框架的区域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方法,并应用于全国总体层面、跨区域跨流域文化廊道和典型文化片区等不同空间维度的保护实践,探索构建了我国区域城乡文化遗产保护的整体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适配 区域视角 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价值链接的城市遗产统筹保护与文化空间系统组构 被引量:6
13
作者 肖竞 张芮珠 +2 位作者 刘环宁 张晴晴 曹珂 《上海城市规划》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4-132,共9页
基于人本价值视角,将遗产对象视为历史文化传承的场域空间,从城市与城区、片区与地段、建筑与场所三重空间尺度,提出城市遗产统筹保护与文化空间系统组构方法。以孤岛文化空间历史价值链接、历史文化空间当代价值链接、小微文化空间价... 基于人本价值视角,将遗产对象视为历史文化传承的场域空间,从城市与城区、片区与地段、建筑与场所三重空间尺度,提出城市遗产统筹保护与文化空间系统组构方法。以孤岛文化空间历史价值链接、历史文化空间当代价值链接、小微文化空间价值媒介链接3种价值链接机制为底层逻辑,建立城区遗产同源要素统筹、地段遗产文化生境统筹、建筑遗产价值媒介统筹3种要素统筹模式,以及城市文化空间网络建构、地段文化空间功能组织、建筑文化空间场景营造3种空间组构方案,以期突破传统遗产保护理论在遗产价值认知、价值链接和要素统筹方面的瓶颈,为我国城市遗产保护活化和价值传承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遗产 文化空间 价值链接 统筹保护 人本视角 文化生境 历史场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创视阈下的川酒品牌及川酒文化的视觉化设计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莉琴 《中国酿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83-287,共5页
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川酒品牌通过视觉化设计策略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以促进川酒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该文总结了川酒品牌的发展历程及文化特色,介绍了川酒历史传承、独特的酿造工艺、风味特点,体现文化与社交结合,蕴含着川人... 在文化创意产业背景下,川酒品牌通过视觉化设计策略提升市场竞争力和文化影响力,以促进川酒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该文总结了川酒品牌的发展历程及文化特色,介绍了川酒历史传承、独特的酿造工艺、风味特点,体现文化与社交结合,蕴含着川人的情感与热情,通过文化传承与创新、故事性呈现、多元化产品延伸、用户体验考虑策略设计川酒品牌,并结合酒器、标志、包装、广告、纪念品、空间实现川酒品牌的视觉化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创视阈 川酒品牌 川酒文化 视觉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村落中的“公主”——城市化进程中的成长陷阱 被引量:1
15
作者 康永久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107,共15页
中国近40年的城市化进程,对女性成长具有特殊意味。有这样一群农村姑娘,她们本是家庭、村落或学校的宠儿,充满内在的骄傲,对人生有着特别的渴望期许,但最终走上了成功与幸福相对立的道路。对她们而言,成长中的陷阱遍布爱情、家庭与事业... 中国近40年的城市化进程,对女性成长具有特殊意味。有这样一群农村姑娘,她们本是家庭、村落或学校的宠儿,充满内在的骄傲,对人生有着特别的渴望期许,但最终走上了成功与幸福相对立的道路。对她们而言,成长中的陷阱遍布爱情、家庭与事业各个方面。在这里,赫然存在一种文化中断。这种文化中断不是根源于波伏瓦所说的“幸福的被动性”或布迪厄所说的“男性统治”及其背后的“象征暴力”,也不是由于家庭资本或社会经济地位的特殊影响,而是与一套外在的打断系统息息相关。正是这套打断系统在她们生活中再造了相互观看与占有、情感结构与事业组织、理论生活与生产性劳动的现实区分。而城乡二元体制,则是这种打断系统制度化的核心。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城市、学校与理论知识这样一套公共支持系统与女性成长的内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成长 文化中断 打断系统 事业组织 理论生活 再生产 城市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蜃炭”详解——兼及《左传》“书法”与商周文化之异
16
作者 彭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39,177,178,共17页
历代人士对《左传·成公二年》所说“蜃炭”有不同的理解。结合传世文献、考古资料和生活阅历考察,“蜃炭”当指蜃灰与木炭。蜃炭用于墓葬时具有杀菌、防潮和防盗的功能。考古资料显示,墓葬之用蜃炭,产生于西周中期,流行于东周以降... 历代人士对《左传·成公二年》所说“蜃炭”有不同的理解。结合传世文献、考古资料和生活阅历考察,“蜃炭”当指蜃灰与木炭。蜃炭用于墓葬时具有杀菌、防潮和防盗的功能。考古资料显示,墓葬之用蜃炭,产生于西周中期,流行于东周以降,而商人与殷遗墓葬则不见使用蜃炭的葬俗,反映了商周文化之间的差异。《左传》关于宋文公丧礼的记载,实则具有“微言大义”,隐含着对宋文公的贬斥,除从历史角度揭示其事实外(“秉笔直书”),尚可从经学角度分析其“大义”(“蕴含褒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传》 蜃炭 三重证据 经史视角 商周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物质视角下旅游与传统手工艺可持续发展——以东莞莞香为例 被引量:5
17
作者 黄兆晖 李劼 徐红罡 《旅游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8-39,共12页
旅游业的发展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振兴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场景和机遇,但现代化与商品化下的原材料与生产技艺创新可能与其原本的物质性形成张力和矛盾。文章从社会-物质视角出发,以东莞传统手工艺莞香为研究对象,探讨旅游地建设与旅游业... 旅游业的发展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振兴和传承提供了新的场景和机遇,但现代化与商品化下的原材料与生产技艺创新可能与其原本的物质性形成张力和矛盾。文章从社会-物质视角出发,以东莞传统手工艺莞香为研究对象,探讨旅游地建设与旅游业发展情境下传统手工艺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对沉香文化博物馆、牙香街、莞香小镇等旅游场景下现代莞香种植、加工与贸易的参与式观察以及对30位行动者的深度访谈,研究揭示了传统手工艺作为重要的物质本身如何在与旅游结合发展过程中得以振兴与改变,以及由其物质性产生的争议和矛盾。研究发现:1)莞香结香时间长、结香条件苛刻和自带独特的香味等物质特点使其生产离不开东莞的地理环境、地方香农总结的特定技艺,莞香生产与制作的传统手工艺成为东莞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旅游地建设背景下,与旅游相结合的发展使得莞香相关技艺、文化和产业得以振兴,并在其商品形式、制作技艺、传承场景和香市贸易上产生了符合旅游需求与现代生产的创新与转变;3)莞香的物质特点引发了关于植物保护与开采、质量与效率、独特性与标准化、具身性与品质和价值等一系列矛盾,对莞香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挑战。文章引入新物质主义哲学思想下的物质性概念深化了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传统手工艺研究,揭示了物质性对其保护、传承与发展的独特作用,有助于在实践上推动莞香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手工艺 文旅融合 物质性 可持续发展 社会-物质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目标体系:战略目标、总体目标、具体目标 被引量:7
18
作者 杨威 谭文伦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12,共10页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目标体系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着其内在的科学依据、历史依据、现实依据与价值依据,具有定位立标、领航定向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目标体系确立了文化强国和...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目标体系以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指导,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着其内在的科学依据、历史依据、现实依据与价值依据,具有定位立标、领航定向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目标体系确立了文化强国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战略目标,定位了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总体目标,并明晰了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具体目标。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目标体系是战略目标、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的统一,是文化建设历史定位、现实定标、未来定向的统一,是文化发展繁荣与社会全面进步的统一,是中华文化复兴与世界文明发展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目标体系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文化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儿童视角的闽南文化课程实施原则与策略 被引量:2
19
作者 蔡冬雅 《学前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7-90,共4页
闽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以儿童视角来实施闽南文化课程可以更好地将闽南文化所蕴含的积极的文化要素用于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教师应坚持适宜性、参与性和渗透性原则,为闽南文化课程的实施创设良好的课程环境,通过设... 闽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以儿童视角来实施闽南文化课程可以更好地将闽南文化所蕴含的积极的文化要素用于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教师应坚持适宜性、参与性和渗透性原则,为闽南文化课程的实施创设良好的课程环境,通过设置不同的主题课程来拓展幼儿的经验范畴,通过创设分门别类的游戏区域来促进幼儿的具身探究,使幼儿逐步感知并内化闽南文化的精神内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视角 地方文化 闽南文化 园本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基因视角的文化群体选择
20
作者 马思腾 刘业进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26,共15页
“基因—文化共同进化理论”,特别是利用“文化基因视角”解释文化演化中群体选择的复苏,最常见、最重要的文化基因就是新制度经济所说的“制度”。但当前学术界远未就文化演化理论中的选择单位/复制者、互动者和性状群体等重要概念达... “基因—文化共同进化理论”,特别是利用“文化基因视角”解释文化演化中群体选择的复苏,最常见、最重要的文化基因就是新制度经济所说的“制度”。但当前学术界远未就文化演化理论中的选择单位/复制者、互动者和性状群体等重要概念达成共识,因此,深入研究文化演化的基础并不牢固。文章认为,相较于“谜米”,复制者更适合作为文化演化的选择单位,它是文化中可复制、可传递的片段,具有非物质特征,其概念与约翰·塞尔和哈耶克所指“社会科学事实”接近;复制者可分三类:Ⅰ类复制者为制度性事实(如惯例、法律),Ⅱ类复制者为人设计的产物(如设计汽车的知识),Ⅲ类复制者为人的行为但不是人设计的产物(如道德规则);复制者搭载在互动者上;互动者具有物质特征,即文化群体;具有不同表型的文化群体即“性状群体”。结合普莱斯方程,通过对信念、价值观、态度等决定文化群体表型适应度至关重要的复制者展开分析,可以理解复制者、互动者、复制者适应度和群体选择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解释文化群体选择的工作机制,即复制者决定性状群体的表型相对适应性优势,分析哪类复制者能够被采纳,哪类复制者最终会被消除。由此解释语言、道德、货币、分立的财产权等塑造人类合作秩序核心制度的起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演化 性状群体 群体选择 文化基因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