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4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thod of moderate water injection and its application in ultra-low permeability oil reservoirs of Yanchang Oilfield, NW China 被引量:3
1
作者 WANG Xiangzeng DANG Hailong GAO Tao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2018年第6期1094-1102,共9页
To explore the method of improving development effect and solving the problem of water breakthrough and water out for ultralow permeability fractured reservoirs, an indoor evaluation method of dynamic imbibition for f... To explore the method of improving development effect and solving the problem of water breakthrough and water out for ultralow permeability fractured reservoirs, an indoor evaluation method of dynamic imbibition for fracture-matrix system was established taking the Chang 8 reservoir in southern Yanchang Oilfield as a research target. Key factors for the imbibition effect were obtained, an imbibition's rate expression was obtained, a model considering the double effects of imbibition-displacement was built and optimal injection and production parameters for the research area were obtained as well. The results show that an optimum displacement rate that maximizes the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exists in the water displacing oil process, and the optimal displacing rate becomes smaller as the permeability decreases. The imbibition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increases as the reservoir quality index and water wettability index of rock become bigger. But the larger the initial water saturation or oil-water viscosity ratio is, the smaller the imbibition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is. The optimal injection-production ratio for the Chang 8 reservoir of southern Yanchang Oilfield is 0.95, and the predicted recovery is 17.2% when the water cut is 95%, it is 2.9% higher than the recovery of conventional injection-production ratio 1.2. By using the moderate water injection technique based on the double effects of imbibition-displacement mechanism, the water injection development effect for the ultra-low permeability fractured reservoirs can be improved significan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low permeability oil RESERVOIR fractured oil RESERVOIR water-flooding IMBIBITION displacement water-flooding recovery Yanchang oilFIEL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砂岩油藏不同流体驱油效率实验
2
作者 陈超 晏晓龙 +1 位作者 罗晓静 甄延明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5-113,共9页
准噶尔盆地东缘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开发中—后期,开发效果变差,含水率变高,需要新的有效开发手段,选取不同流体开展驱油效率实验。利用天然岩心组合成长岩心并模拟地层条件,进行全程水驱及水驱至油藏目前采出程度后转注N_(2)、CH_(4)和C... 准噶尔盆地东缘低渗透砂岩油藏注水开发中—后期,开发效果变差,含水率变高,需要新的有效开发手段,选取不同流体开展驱油效率实验。利用天然岩心组合成长岩心并模拟地层条件,进行全程水驱及水驱至油藏目前采出程度后转注N_(2)、CH_(4)和CO_(2)的驱油实验,并对不同流体注入前后,进行岩心核磁共振扫描及原油赋存孔隙直径反演。研究结果表明,CO_(2)驱可提高原油采出程度21.58%,驱油效率及原油动用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CO_(2)、CH_(4)、H_(2)O和N_(2)。N_(2)主要动用较大孔隙中的原油,动用孔隙直径下限为170.9 nm;CH_(4)主要动用中—大孔隙中的原油,动用孔隙直径下限为48.7 nm;CO_(2)可以动用各个尺寸孔隙中的原油,动用孔隙直径下限最低,为27.8 nm。油田现场建立CO_(2)驱先导试验区,注CO_(2)后产液量上升,含水率下降,产油量增加,研究成果在现场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砂岩油藏 水驱 气驱 CO_(2)驱 驱油效率 提高采出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mbibition mechanisms of high temperature resistant microemulsion system in ultra-low permeability and tight reservoirs
3
作者 XIAO Lixiao HOU Jirui +4 位作者 WEN Yuchen QU Ming WANG Weiju WU Weipeng LIANG Tuo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CSCD 2022年第6期1398-1410,共13页
Lower-phase microemulsions with core-shell structure were prepared by microemulsion dilution method.The high temperature resistant systems were screened and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cla... Lower-phase microemulsions with core-shell structure were prepared by microemulsion dilution method.The high temperature resistant systems were screened and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to clarify the spontaneous imbibition mechanisms in ultra-low permeability and tight oil reservoirs,and to direct the field microfracture huff and puff test of oil well.The microemulsion system(O-ME)with cationic-nonionic surfactant as hydrophilic shell,No.3 white oil as oil phase core has the highest imbibition recovery;its spontaneous imbibition mechanisms include:the ultra-low interfacial tension and wettability reversal significantly reduce oil adhesion work to improve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the nanoscale“core-shell structure”formed can easily enter micro-nano pores and throats to expand the swept volume,in addition,the remarkable effect of dispersing and solubilizing crude oil can improve the mobility of crude oil.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a microfracture huff and puff test of O-ME was carried out in Well YBD43-X506 of Shengli Oilfield.After being treated,the well ha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daily fluid production to 5 tons from 1.4 tons,and an increase of daily oil production to 2.7 tons from 1.0 ton before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ltra-low permeability reservoir tight oil MICROEMULSION imbibition mechanism oil displacement efficiency E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驱油剂相渗特征及对页岩油开发方式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许宁 谷团 +4 位作者 陈哲伟 郭小超 郭秀文 蒋美忠 战常武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3期84-90,共7页
纳米技术在非常规油气开发中应用前景广泛,有望成为新一代颠覆性开发技术。相渗作为驱替和渗吸的重要渗流特征需要加以研究。对页岩油岩心开展纳米剂、表面活性剂等不同驱渗介质相渗等实验,并进行拟合分析,可以发现:1)纳米剂的油相相对... 纳米技术在非常规油气开发中应用前景广泛,有望成为新一代颠覆性开发技术。相渗作为驱替和渗吸的重要渗流特征需要加以研究。对页岩油岩心开展纳米剂、表面活性剂等不同驱渗介质相渗等实验,并进行拟合分析,可以发现:1)纳米剂的油相相对渗透特征指数n值显著降低,有利于提高油水流度,降低注入压力;2)低浓度纳米剂水相端点相对渗透率高于地层水,反映低浓度纳米剂水溶液流动性更强;3)纳米驱油剂相渗的两相区较油水相渗增加8.8%,幅度小,需要改进开发方式以进一步提高驱油效率;4)纳米剂通过驱替与渗吸相结合可以将驱油效率从36.67%大幅度提高到74.67%;5)周期驱替还能进一步改善开发效果,驱油效率比连续驱替提高14.1%(注入体积倍数0.478 PV)。该研究成果对页岩油补能、稳产、提采的开发方式优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剂 相渗 页岩油 驱替 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河油田长8超低渗透油藏化学驱的适应性
5
作者 刘岳龙 刘毅恒 +5 位作者 叶双祥 邓学峰 强星 魏开鹏 张浩 杨洋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0-645,共6页
红河油田长8超低渗透油藏注水压力高、驱油效率低,需开展化学驱提高原油采收率,但驱油剂油藏适应性不明。针对以上问题,对比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纳米乳液、活性二氧化硅纳米流体(简称活性纳米流体)3类驱油剂的界面活性、降压增注及驱油性... 红河油田长8超低渗透油藏注水压力高、驱油效率低,需开展化学驱提高原油采收率,但驱油剂油藏适应性不明。针对以上问题,对比研究了表面活性剂、纳米乳液、活性二氧化硅纳米流体(简称活性纳米流体)3类驱油剂的界面活性、降压增注及驱油性能,结合界面-渗流阻力-驱油效率相关性分析明确了不同类驱油剂在长8超低渗透油藏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单相渗流条件下,注入质量分数为0.3%表面活性剂AMS、质量分数为0.5%纳米乳液LIE、质量分数为0.3%活性纳米流体ASN后,降压率分别为15.1%,5.8%和9.1%。AMS降压率最高,主要原因在于表面活性剂可将中性润湿岩石表面调整为弱亲油状态,有助于削弱水膜作用。两相渗流条件下,表面活性剂AMS无法抑制原油与水形成油包水型乳状液,无法实现降压,而纳米乳液LIE和活性纳米流体ASN在降低油水界面张力的同时可抑制油包水乳液的生成,可实现驱替压力的有效降低,其中纳米乳液降低油水界面张力性能优于活性纳米流体,降压率最高,为38.6%。天然岩心驱替表面活性剂、纳米乳液、活性纳米流体分别可提高原油采收率26.67百分点、23.51百分点和16.35百分点,表面活性剂提高采收率幅度最高,但考虑其无法在两相渗流条件下实现降压,与长8超低渗透油藏适应性最好的化学驱体系为纳米乳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渗 化学驱 降压 驱油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致密油藏压裂驱油剂润湿性评价及效果 被引量:1
6
作者 陈贝尔 杨立安 +3 位作者 李建山 罗向荣 潘谦宏 任晓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43-349,380,共8页
针对低渗透致密油藏压裂驱油剂的润湿性评价问题,分析现有接触角法的误差及不确定性,提出了评价压裂驱油剂润湿性的改进方法,采用润湿倾向指数,即驱油剂与蒸馏水在亲水/油表面的润湿接触角的比值来表征压裂驱油剂的润湿性改变方向和程... 针对低渗透致密油藏压裂驱油剂的润湿性评价问题,分析现有接触角法的误差及不确定性,提出了评价压裂驱油剂润湿性的改进方法,采用润湿倾向指数,即驱油剂与蒸馏水在亲水/油表面的润湿接触角的比值来表征压裂驱油剂的润湿性改变方向和程度。结果表明,用接触角和接触角变化的最大值反映驱油剂对储层润湿性改变方向和能力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亲水表面的性质非常稳定,润湿接触角偏差较小,但亲油表面的润湿接触角偏差较大。蒸馏水与亲水/油表面润湿接触角的相对平均偏差分别为0.281%、8.929%。另外,部分驱油剂在亲水/油表面的接触角最大变化值差异不明显。用润湿倾向指数可较好地表征驱油剂的润湿性改变程度。润湿倾向指数不确定度远小于接触角不确定度。0.2%磺酸盐类驱油剂、聚氧乙烯醚类驱油剂、氟碳类驱油剂在亲水表面的接触角(润湿30 s)不确定度分别为1.24、3.11、0.64,而水润湿倾向指数不确定度分别为2.48×10^(-2)、6.33×10^(-2)、1.76×10^(-2)。通过Amott方法,测得7种压裂驱油剂作用下天然岩样的水湿指数。该水湿指数从大到小的排序与用接触角法测得的水润湿倾向指数从小到大的顺序一致。两种方法的测试结果进一步证实了使用润湿倾向指数的准确性和优越性。该方法有利于快捷地评价压裂驱油剂对储层润湿性的改变能力,优选低渗透致密油藏压裂驱油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致密油藏 压裂驱油剂 润湿性 接触角 润湿倾向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SiO_(2)微乳液对鄂南致密油藏的降压增注效果 被引量:2
7
作者 吴可 文守成 +1 位作者 邵伟 许明标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5-250,共6页
红河油田长8油藏断裂结构复杂,属于低孔超低渗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且基质残余油饱和度高,水相渗透率低,注水压力上升速度快,已超过裂缝重启压力,水窜现象严重,注水开发效果差。结合纳米粒子与微乳液特性设计了一种纳米SiO_(2)微乳液降... 红河油田长8油藏断裂结构复杂,属于低孔超低渗油藏,储层非均质性强,且基质残余油饱和度高,水相渗透率低,注水压力上升速度快,已超过裂缝重启压力,水窜现象严重,注水开发效果差。结合纳米粒子与微乳液特性设计了一种纳米SiO_(2)微乳液降压增注体系,系统评价了该体系耐温性、降低界面张力能力、增溶性及与地层配伍性,并开展了岩心降压增注驱替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该纳米SiO_(2)微乳液体系不仅抗温、抗盐性良好,且界面活性高,油水界面张力可降至10^(-2)mN/m左右;纳米SiO_(2)微乳液体系的油增溶性能良好,增溶量达到6.5 mL/30 mL。岩心降压增注实验结果显示,向水测渗透率约为0.4×10^(-3)μm^(2)的岩心中注入2 PV质量分数为1%的纳米SiO_(2)微乳液体系,降压效率达到28%以上,降压增注效果明显,能满足现场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南致密油藏 降压增注 纳米SiO_(2)微乳液体系 超低渗油藏 岩心驱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王集泌162区块非均质稠油油藏化学驱油体系评价 被引量:1
8
作者 苏建栋 郭艳 +5 位作者 李浩 陈磊 李梦晨 王熙 刘艳华 束华东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4期11-16,共6页
针对王集泌162区块普通稠油油藏的地质特征,为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开展了化学驱油体系研究,并结合聚合物的黏浓、黏温、长期热稳定性以及矿化度对黏度影响等因素,开展了化学驱油体系评价。结果表明:①优选的聚合物在油藏温度下(56.5℃... 针对王集泌162区块普通稠油油藏的地质特征,为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开展了化学驱油体系研究,并结合聚合物的黏浓、黏温、长期热稳定性以及矿化度对黏度影响等因素,开展了化学驱油体系评价。结果表明:①优选的聚合物在油藏温度下(56.5℃)老化180 d,黏度保留率为88.1%;②优选的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为500~3000 mg/L时,界面张力可以达到10-4 mN/m超低数量级;表面活性剂浓度为1000 mg/L及以上时,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体系的界面张力都能达到10-3 mN/m数量级;③单管岩心驱油实验表明,非均相复合驱体系(聚合物+表面活性剂+PPG)比单一聚合物、二元复合体系(聚合物+表面活性剂)、非均相体系(聚合物+PPG)采收率分别提高10.63%、4.51%、3.74%;④双管并联岩心实验表明,注入量相同时,采用非均相体系单注高渗层的方案3比高低渗层同注的方案2提高采收率3.9个百分点;总段塞量为0.6 PV,主段塞采用多级段塞组合的方案4比主段塞单一的方案3提高采收率3.6个百分点,1000 mg/L·PV提高采收率9.01个百分点,提高采收率幅度和经济效益均好于其他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稠油 非均相复合驱 多级段塞组合 渗透率级差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淀粉流体提高原油采收率 被引量:1
9
作者 王成俊 周文佳 +2 位作者 郑江波 展转盈 张磊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1-76,92,共7页
为了进一步促进纳米驱油技术在低渗透油藏中的高效应用,亟需开发新型的纳米驱油产品。纳米淀粉颗粒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材料,分布广、价格相对低廉、性能优异,具备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潜力。通过室内静态实验、岩心驱替实验、微观可视... 为了进一步促进纳米驱油技术在低渗透油藏中的高效应用,亟需开发新型的纳米驱油产品。纳米淀粉颗粒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材料,分布广、价格相对低廉、性能优异,具备大幅度提高采收率的潜力。通过室内静态实验、岩心驱替实验、微观可视化实验、CT扫描实验等手段,从纳米淀粉流体的基本物性、提高驱油效果、扩大波及体积等方面研究了其提高采收率的过程和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5000 mg/L的纳米淀粉流体因其亲水性和较小的粒径(30 nm)可改变水分子的赋存状态,使水相变温度从102℃升高至110℃,使得岩石表面的润湿接触角从78°降至34.2°,使油水界面张力从20 mN/m降至0.56 mN/m,注入压力下降39.6%。在微观可视化模型中,纳米淀粉流体可以明显降低多孔介质中的含油饱和度,特别是多孔介质固体表面的油膜量明显减少,提高驱油效果明显。在低渗透岩心中,纳米淀粉溶液的驱替前沿更加均匀,与水驱相比具有更大的波及体积。由于较大的波及体积、较高的驱油效率以及良好的润湿性等,注入0.4 PV质量浓度为5000 mg/L的纳米淀粉流体后,低渗透岩心的采收率增幅达21百分点。研究结果可为低渗透油藏的提高采收率提供一种新的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淀粉 低渗透油藏 扩大波及体积 提高驱油效率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驱替扫描技术的特低渗储层微观剩余油赋存状态的研究
10
作者 杜建国 董怀民 +5 位作者 余存 许爽 代波 庄建 刘平 崔利凯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8-87,共10页
为厘清安塞油田长6特低渗油藏微观剩余油赋存特征,明确后续开展三次采油技术方向,基于动态驱替扫描技术监测真实岩心水驱过程微观剩余油赋存特征及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基于动态驱替扫描技术及计算机重建技术能够获取不同水驱阶段岩... 为厘清安塞油田长6特低渗油藏微观剩余油赋存特征,明确后续开展三次采油技术方向,基于动态驱替扫描技术监测真实岩心水驱过程微观剩余油赋存特征及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基于动态驱替扫描技术及计算机重建技术能够获取不同水驱阶段岩心孔隙内部不同流体的赋存状态信息与实际三维形貌,依据微观剩余油分布形态、位置、赋存量及可动用程度等特征信息,将其分为粒间吸附状、团簇状、喉道状、角隅状、颗粒吸附状及孔表薄膜状剩余油。建立了微观剩余油赋存类型定量判别方法与标准。此外,系统地梳理了不同水驱阶段微观剩余油类型及其变化规律,提出针对性的动用方法与建议,为后续开展化学驱提高油田采收率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剩余油 赋存状态 动态驱替扫描技术 特低渗储层 安塞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致密储层用改性纳米驱油压裂液
11
作者 刘城成 李帅帅 +5 位作者 任强 贾飞 白叶雷 王进 王世彬 赵金洲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6-412,437,共8页
低渗致密油藏作为未来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主要新领域,是接替常规油气资源、支撑油气革命的重要力量。纳米流体在低渗致密油藏中驱油效果较好,但纳米粒子作为助剂在水溶液中易堵塞地层微纳米孔喉,纳米粒子的团聚问题一直难以... 低渗致密油藏作为未来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主要新领域,是接替常规油气资源、支撑油气革命的重要力量。纳米流体在低渗致密油藏中驱油效果较好,但纳米粒子作为助剂在水溶液中易堵塞地层微纳米孔喉,纳米粒子的团聚问题一直难以解决。通过水溶液引发自由基共聚法,以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和N-12-(2-丁烯酰氧基)正十二烷基-N,N,N-三甲基溴化铵(MEDDA)为底物单体,引入改性纳米SiO_(2)合成了一种改性纳米SiO_(2)/聚合物驱油压裂液。借助红外光谱仪、核磁共振氢谱仪和透射电镜等方法分析表征改性纳米SiO_(2)/聚合物驱油压裂液稠化剂;再将渗吸驱油实验和核磁共振技术相结合来研究改性纳米SiO_(2)/聚合物驱油压裂液的驱油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聚合物体系中的改性纳米SiO_(2)最优加量为1.5%。通过对比不同改性纳米SiO_(2)加量的改性纳米SiO_(2)/聚合物驱油压裂液在饱和油岩心片表面的接触角,证明改性纳米SiO_(2)/聚合物驱油压裂液驱油效率的提升是通过改善岩石表面润湿性来实现的。相较于未添加改性纳米SiO_(2)的聚合物驱油压裂液体系,添加改性纳米SiO_(2)(1.5%)/聚合物驱油压裂液的自发渗吸效率接近40%,渗吸效率提升超过1倍。通过核磁共振成像结果也可明显看出:随着渗吸时间的延长,添加了改性纳米SiO_(2)的驱油压裂液中的岩心原油饱和度大幅降低,渗吸速度明显加快,渗吸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致密储层 自发渗吸 纳米二氧化硅 驱油剂 稠化剂 压裂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空气驱氧化特征及驱油效果评价
12
作者 骆晨 刘慧卿 +3 位作者 柏宗宪 王转转 王亮亮 张雅倩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9-117,共9页
针对低渗透油藏高压注空气开发过程中原油氧化机理不明确和增油潜力预测难的问题,开展低温氧化实验和长岩心注空气驱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不同油藏条件下氧化反应前后油气组分变化差异,揭示原油低温氧化反应特征和规律,探究低渗透油藏水驱... 针对低渗透油藏高压注空气开发过程中原油氧化机理不明确和增油潜力预测难的问题,开展低温氧化实验和长岩心注空气驱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不同油藏条件下氧化反应前后油气组分变化差异,揭示原油低温氧化反应特征和规律,探究低渗透油藏水驱转注空气驱开发潜力,评价注空气驱驱油效果。研究表明:随着氧化温度的升高,耗氧量增加,氧化后油样轻质组分减少,中质和重质组分增加;含水饱和度过高使原油氧化的热效应降低;原油氧化敏感性因素从大到小依次为压力、温度、含水饱和度。空气驱具有较好的驱油效果,驱油效率可达41.20%,但注气压力过高易导致气窜;水驱至经济极限后转空气驱可以提高驱油效率,但空气驱阶段驱油效率增长幅度较小,最终驱油效率为50.92%。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应采用减氧空气驱并优化注气参数,控制窜流通道形成,提高采收率。研究结果可为低渗透油藏空气驱开发提供基础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 氧化 组分 空气驱 驱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渗透油藏化学驱开发效果影响因素研究
13
作者 于洪敏 《复杂油气藏》 2024年第2期182-187,共6页
针对中国石化中渗透油藏化学驱开发效果主要影响因素不明确的问题,选取典型中渗透区块,采用数值模拟手段,以驱油效果和经济指标为目标,开展了油藏地质参数、开发动态参数及驱油体系参数对化学驱开发效果的影响规律研究,并结合中国石化... 针对中国石化中渗透油藏化学驱开发效果主要影响因素不明确的问题,选取典型中渗透区块,采用数值模拟手段,以驱油效果和经济指标为目标,开展了油藏地质参数、开发动态参数及驱油体系参数对化学驱开发效果的影响规律研究,并结合中国石化化学驱现场应用情况,给出了中渗透油藏实施化学驱的相关参数建议。建议优先实施块状油藏化学驱,储量规模150×10^(4)t左右、井组采注井数比介于1.5~2.5之间实施化学驱能取得较好效果;在油藏进入高含水阶段需尽早实施化学驱,注入含水时机越早(含水低于90%)、剩余油饱和度越高(剩余油饱和度高于30%),则化学驱效果越好;驱油体系的注入总量、注入方式、注入段塞PV及注入浓度等决定了化学驱的经济有效性,二元复合驱效果要好于聚合物驱,且注入总量控制在1200 PV•mg/L以内,注入方式以小段塞高浓度高频为主,注入段塞PV数控制在0.5~0.6 PV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渗透 化学驱 油藏形状 含水时机 驱油方法 影响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盐聚合物污水配聚体系驱油可行性实验研究
14
作者 寇子健 黄立凯 《石化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166-168,共3页
通过不同水质抗盐聚合物污水配聚体系回注1000mD岩心的流动性实验,以渗透率损失率评价配聚体系对岩心的伤害程度,确定了其注入界限并通过驱油实验评价了驱油效果,研究结果对抗盐聚合物污水配聚回注的油层保护和提高采收率具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 抗盐聚合物污水 渗透率损失 油层保护 驱油效果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注聚油藏波及系数研究
15
作者 张静 陈晓明 +2 位作者 刘玉娟 郑彬 李金宜 《重庆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17-22,共6页
对于早期注聚油藏开发,需解决波及系数动态变化规律难以定量刻画,以及未来波及系数难以准确预测等问题。为此,基于改进的相渗曲线、水驱曲线及Welge方程,提出一种早期注聚油藏体积波及系数计算及预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早期注聚低中... 对于早期注聚油藏开发,需解决波及系数动态变化规律难以定量刻画,以及未来波及系数难以准确预测等问题。为此,基于改进的相渗曲线、水驱曲线及Welge方程,提出一种早期注聚油藏体积波及系数计算及预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在早期注聚低中含水阶段,体积波及系数的增长速度随着含水率上升而逐渐增大;进入注聚高含水阶段后,长期冲刷形成低效驱替,体积波及系数的增长速度随着含水率上升而逐渐降低;进入后续水驱阶段后,油水流度比增大,体积波及系数下降;当采取稳油控水措施后,体积波及系数再次缓慢上升。以渤海L油田动态资料为基础,定量表征油田及单井区的波及系数及洗油程度,并形成图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注聚 相渗曲线 水驱曲线 波及系数 洗油程度 调整挖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反演的“双高”油田驱油效率研究及挖潜实践
16
作者 张鹏 葛丽珍 +2 位作者 张烈 张俊廷 张国浩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3期91-98,共8页
“双高”开发阶段油田水淹程度强,剩余油呈现整体分散、局部富集的分布特点,开展剩余油潜力精准评价对该阶段调整挖潜意义重大。以矿场实际生产数据为基础,在极限驱油效率室内试验认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矿场典型井网模式、水淹厚度、采... “双高”开发阶段油田水淹程度强,剩余油呈现整体分散、局部富集的分布特点,开展剩余油潜力精准评价对该阶段调整挖潜意义重大。以矿场实际生产数据为基础,在极限驱油效率室内试验认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矿场典型井网模式、水淹厚度、采出程度和含水率等因素,建立矿场级别下极限驱油效率动态反演数学模型,定量计算典型井网模式极限驱油效率。研究结果表明:1)原油黏度不同,驱油效率有差异,原油黏度为50 mPa·s时,驱油效率可达68%,原油黏度为300 mPa·s时,驱油效率可达62%;2)井网模式不同,驱油效率变化规律差异较大,结合SZ油田开发实际,定向井网极限驱油效率可达48%,水平井-定向井联合井网驱油效率可达61%~68%。SZ油田驱油效率仍有大幅提高空间,后续可通过调整井网进一步提高驱油效率。该研究成果考虑黏度差异的影响,定量评价高含水期油田井网调整对提高驱油效率的影响,为SZ油田潜力评价提供了指导,同时也为其他相同开发阶段油田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高”开发阶段 动态反演 驱油效率 调整挖潜 渤海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字岩心的海上砂砾岩油藏提高采收率研究
17
作者 黄琴 桑丹 +2 位作者 张俊 张占华 王雨 《复杂油气藏》 2024年第2期208-216,共9页
海上砂砾岩油藏岩心收获率低,岩心品质差,难以开展常规岩心实验研究。为了分析旅大29油田砂砾岩油藏储层孔隙结构分布与油水相渗特征,采用数字岩心分析技术,建立三维数字岩心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岩心静态孔隙特征描述、油水渗流规律... 海上砂砾岩油藏岩心收获率低,岩心品质差,难以开展常规岩心实验研究。为了分析旅大29油田砂砾岩油藏储层孔隙结构分布与油水相渗特征,采用数字岩心分析技术,建立三维数字岩心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岩心静态孔隙特征描述、油水渗流规律及微观剩余油分布研究。研究表明:旅大29油田砂砾岩油藏在水驱油初期微观剩余油主要分布于狭窄吼道处以及小孔隙中,水驱油末期以不连续的点状或者斑状分布于岩样死角、孔隙盲端及渗流阻力相对较大的微小孔隙和吼道中;含水变化规律整体呈现初期见水晚、含水上升速度慢,中后期含水上升速度快的特点。建议旅大29油田应适时转注水开发,在开发过程中采取控水措施,减缓含水上升速度,采用高性能驱油体系挖潜零散分布的剩余油,从而改善驱替效果,提高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岩心 孔隙特征 岩心驱替 油水相渗曲线 剩余油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层聚合物驱渗透率界限及驱油效果实验研究 被引量:38
18
作者 曹瑞波 丁志红 +3 位作者 刘海龙 侯维虹 刘英杰 卜新刚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1-73,共3页
针对低渗透油层能否进行聚合物驱的问题,运用物理模拟方法开展了室内研究。渗流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低渗透油层,当孔隙喉道半径与聚合物分子回旋半径之比大于5倍时,注入低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不会发生堵塞,小于5倍时会出现堵塞。驱油... 针对低渗透油层能否进行聚合物驱的问题,运用物理模拟方法开展了室内研究。渗流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低渗透油层,当孔隙喉道半径与聚合物分子回旋半径之比大于5倍时,注入低相对分子质量聚合物不会发生堵塞,小于5倍时会出现堵塞。驱油实验结果表明:聚驱比水驱提高采收率的幅度在3.79%~6.82%之间,平均5%左右。这说明低渗透油层可以开展聚合物驱,但由于受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与低渗透油层渗透率匹配关系的限制,低渗透油层只能选用较低相对分子质量的聚合物,因此聚驱采收率提高幅度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层 聚合物驱 渗透率 匹配关系 驱油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裂缝水驱油机理的真实砂岩微观模型实验研究 被引量:47
19
作者 赵阳 曲志浩 刘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16-119,共4页
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层中的构造裂缝对驱油效率有明显影响。研究微观水驱油机理的理想手段是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油、水驱替实验。采用该技术对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层进行了单模型和组合模型的水驱油实验研究 ,在实验过程中 ,不同类型裂缝的... 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层中的构造裂缝对驱油效率有明显影响。研究微观水驱油机理的理想手段是真实砂岩微观模型油、水驱替实验。采用该技术对裂缝性低渗透砂岩油层进行了单模型和组合模型的水驱油实验研究 ,在实验过程中 ,不同类型裂缝的渗流现象不同 ,对驱油效率的影响也不同。在水驱油过程中 ,不存在裂缝的模型 ,注入水沿多条路线向出口端比较均匀地推进 ;较粗 (3 0 μm以上 )且延伸较长的裂缝 ,油、水在裂缝中的渗流速度很快 ;粗但延伸较短的裂缝在水驱油过程中不起特殊作用 ;孔隙级别的裂缝无论长短 ,对水驱油过程都没有不利影响 ,反而可以改善渗透性 ;完全被充填的裂缝对油、水渗流起隔挡作用 ;裂缝方向垂直于流线 ,对渗流有一定影响。多油层合注合采时 ,渗透性越好的层驱油效果越好 ,渗透性越差的层驱油效果越差。图 1表 2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油开采 低渗透砂岩 水驱油机理 驱油效率 渗流现象 实验 微地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透砂岩油藏渗流特性研究 被引量:36
20
作者 祝春生 程林松 +1 位作者 阳忠华 陈璞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2-104,共3页
通过分析中国西部某特低渗透油藏岩心相对渗透率的曲线特征,认为特低渗透岩心油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可近似看成"直线型",水相相对渗透率曲线主要为"直线型"和"上凸型"。研究结果亦表明:随着渗透率的增大,岩... 通过分析中国西部某特低渗透油藏岩心相对渗透率的曲线特征,认为特低渗透岩心油相相对渗透率曲线可近似看成"直线型",水相相对渗透率曲线主要为"直线型"和"上凸型"。研究结果亦表明:随着渗透率的增大,岩心的束缚水饱和度和残余油饱和度逐渐减小,两相共渗区变宽;无水期驱油效率和最终驱油效率同时增大。对残余油饱和度下水相相对渗透率大于1这类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形成原因进行了初步的理论分析,认为油水启动压力的存在以及岩心的均质程度可能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渗透率 束缚水 残余油 驱油效率 渗流特征 特低渗透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