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频超声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的诊断价值
1
作者 焦新宇 郭颖 +5 位作者 刘宏鹏 祝鹏宇 曹宇 陈巍 霍宏 谢丹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2258-2263,共6页
目的通过高频超声(HFUS)探讨周围性面瘫(PFP)急性期患者颅外段面神经主干直径、局部血流动力学、面肌厚度的改变。方法纳入60例急性PFP患者作为PFP组,另纳入3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通过HFUS扫查并记录颅外段面神经主干直径(FN-d),面... 目的通过高频超声(HFUS)探讨周围性面瘫(PFP)急性期患者颅外段面神经主干直径、局部血流动力学、面肌厚度的改变。方法纳入60例急性PFP患者作为PFP组,另纳入3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通过HFUS扫查并记录颅外段面神经主干直径(FN-d),面动脉直径(FA-d),面动脉收缩期流速(FA-Vs)、面动脉舒张期流速(FA-Vd)、面动脉阻力指数(FA-RI)、额肌厚度(FM-t)、降口角肌厚度(DAOt)、降口唇肌厚度(DLI-t)等面部参数。评估各面部参数在PFP急性期诊断中的可行性,并进行组内及组间差异性比较,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PFP患者急性期面部参数与House-Brackmann(H-B)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1)PFP组H-B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检测者重复测量面部参数可信度良好(ICC>0.75)。(3)PFP组患侧FN-d、FA-RI值高于健侧和对照组、FA-Vs、FA-Vd、DAO-t、DLI-t值低于健侧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PFP组患侧FN-d、FA-RI值与H-S量表评分成负相关(r=-0.847,P<0.05;r=-0.863,P<0.05);FA-Vs、FA-Vd、DAO-t、DLI-t与H-S量表评分成正相关(r=0.808,P<0.05;r=0.757,P<0.05;r=0.836,P<0.05;r=0.694,P<0.05)。结论HFUS可有效检出PFP患者急性期颅外段面神经主干直径的增加、局部微循环障碍以及面肌萎缩等特征性改变,且FNd、FA-Vs、FA-Vd、FA-RI、DAO-t、DLI-t的增高与减低能够准确反映PFP的改善或进展,对临床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高频超声 面神经 面肌萎缩 微循环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针引气归元法联合透刺电针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Portmann评分、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 被引量:9
2
作者 刘敏肖 李鑫 +2 位作者 唐进松 闫昆 姚玉婷 《辽宁中医杂志》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18,共4页
目的 观察腹针引气归元法联合透刺电针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Portmann评分、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6月期间80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基础... 目的 观察腹针引气归元法联合透刺电针对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Portmann评分、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6月期间80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配合透刺电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腹针引气归元法治疗,连续治疗4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急性伴随症状积分、Portmann评分、血清神经营养因子水平。结果 观察组总显效率和痊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7 d时,两组耳痛、面部肿痛、颈强不适、恶寒发热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Portmann评分皱眉、闭眼、张大鼻孔、吹口哨、微笑、鼓腮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后,两组血清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 NGF)、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GDNF)水平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腹针引气归元法联合透刺电针可显著提高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疗效果,有效缓解伴随症状,提高Portmann评分,促进神经营养因子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急性期 透刺电针 腹针 引气归元法 Portmann评分 神经营养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线针法联合祛风愈瘫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李为成 王天磊 +3 位作者 潘能毅 彭亚婷 樊伟 刘建浩 《世界中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6-700,共5页
目的:观察三线针法联合口服祛风愈瘫丸与单纯三线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海南省三亚市中医院针灸科收治诊断为周围性面瘫的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观察三线针法联合口服祛风愈瘫丸与单纯三线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海南省三亚市中医院针灸科收治诊断为周围性面瘫的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单纯三线针法治疗,观察组采用三线针法联合口服祛风愈瘫丸治疗。1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分别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House-Brackmann(H-B)分级、Sunnybrook(S-B)评分、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潜伏期和波幅变化、面部残疾指数(FDI)评分的身体功能指数(FDIp)和社会功能指数(FDIs)比较及血清内皮素(ET)、血清一氧化氮(NO)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疗效(P<0.05)。治疗后2组患者H-B(P<0.05)、S-B(P<0.001)及FDIp(P<0.001)评分较治疗前提高,且观察组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FDI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CMAP潜伏期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波幅明显延长,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比较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波幅明显延长(P<0.001)。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ET水平显著低于治疗,血清NO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P<0.001);且观察组血清E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血清NO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三线针法联合祛风愈瘫丸对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肌电图指标及血清ET、NO水平,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三线针法 面神经功能损伤 祛风愈瘫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面部残疾指数 内皮素 一氧化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围性面瘫病人心理困扰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4
作者 张泽敏 闫欣 +3 位作者 张嘉瑜 姚泽坤 乔娇娇 彭艺轩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3490-3494,共5页
对周围性面瘫病人心理困扰现状、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进行综述,为今后构建并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从而有效降低周围性面瘫病人心理困扰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心理困扰 影响因素 护理干预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耳术后周围性面瘫8例临床特点及诊治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何星辰 来育斌 +5 位作者 刘红生 杨润琴 李瑞 杜苗苗 查定军 韩宇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8-92,共5页
目的分析和探讨中耳炎性疾病手术后发生周围性面瘫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诊治过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6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因中耳炎性病变手术且术后发生周围性面瘫的8例患者,分析其面瘫原因、... 目的分析和探讨中耳炎性疾病手术后发生周围性面瘫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诊治过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6月于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因中耳炎性病变手术且术后发生周围性面瘫的8例患者,分析其面瘫原因、术中面神经情况及面瘫治疗效果。结果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中,迟发性面瘫6例、术腔感染致面瘫1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中耳炎1例;术中面神经骨管完整者4例、有面神经管骨质缺损者4例;给予保守治疗6例,保守治疗联合手术治疗1例,免疫治疗1例。面瘫持续时间,最短5 d、最长3年;随访至今,6例恢复至面神经功能HB I级,2例恢复至HBⅡ级。结论周围性面瘫为中耳术后少见并发症之一,以迟发性面瘫最为多见,保守治疗效果好;部分患者则为术后术腔感染、病变残留或复发导致面神经炎而出现面瘫;尚有少见免疫相关疾病。临床医师需仔细鉴别,避免误诊,并针对性提供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中耳炎性疾病 手术 诊断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兴奋与周围性面瘫预后相关性的研究
6
作者 郑毅 李珊珊 +2 位作者 方筱钦 徐世芬 宓轶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822-2829,共8页
周围性面瘫明确面神经损伤程度,对判断预后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指导意义。电生理检查已广泛用于周围性面瘫的预后推断,神经兴奋性试验作为电生理检查的方法之一,相对于神经电图和肌电图更易于被患者接受。而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时,根... 周围性面瘫明确面神经损伤程度,对判断预后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指导意义。电生理检查已广泛用于周围性面瘫的预后推断,神经兴奋性试验作为电生理检查的方法之一,相对于神经电图和肌电图更易于被患者接受。而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时,根据电兴奋性观察面部肌群随电流频率收缩的幅度,同样可得到可靠的预后评价。电针电兴奋性和神经兴奋性试验概称为电兴奋,二者检查原理类似,都是通过电兴奋来检测周围性面瘫的面神经损伤情况,进而推断该病的预后。但是,电兴奋相关的研究较少,尚未在临床广泛运用。本文收集整理了近20年来相关的文献,从电兴奋的认识、电针电兴奋性、神经兴奋性试验等方面全面梳理电兴奋与周围性面瘫预后相关性的研究,以期提高临床对电兴奋的重视,为临床研究和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电针 电兴奋性 神经兴奋性试验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周围性面瘫为首发症状快速进展的吉兰-巴雷综合征1例报告
7
作者 许宁海 岳志鹏 唐斌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60-1462,共3页
1病例资料患者女,25岁,未婚,因“四肢力弱伴口角左歪2 d”于2021年12月27日入住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七医院神经内科。患者于2021年12月25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角向左侧歪斜,进食时食物存留于峡部,漱口时漱口水从右侧嘴角流出... 1病例资料患者女,25岁,未婚,因“四肢力弱伴口角左歪2 d”于2021年12月27日入住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七医院神经内科。患者于2021年12月25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口角向左侧歪斜,进食时食物存留于峡部,漱口时漱口水从右侧嘴角流出,无耳后乳突区疼痛,自觉伴有四肢力弱、乏力感,居家休息后症状无好转,翌日上述症状仍存在,新发言语含糊、行走困难等症状,需家属搀扶行走,遂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七医院神经内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吉兰-巴雷综合征 周围神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训练专家共识 被引量:23
8
作者 陈芸梅 刘艳 +6 位作者 黄秋雨 罗姜 吴红梅 王烨华 吴玲 李秀娥 毕小琴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13-621,共9页
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面神经训练可预防面部表情肌萎缩,促进面瘫康复。目前临床尚缺乏具体、统一的面神经训练技术标准,这造成了临床上训练方法繁多、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为了规范护理人员面神经功能训练技术的应用,本团队召集国内相关专... 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面神经训练可预防面部表情肌萎缩,促进面瘫康复。目前临床尚缺乏具体、统一的面神经训练技术标准,这造成了临床上训练方法繁多、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为了规范护理人员面神经功能训练技术的应用,本团队召集国内相关专家,基于循证结合周围性面瘫的疾病特点和专家临床经验,通过深度访谈专家,进行专家函询和专家会议,最终制定了《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训练专家共识》,对面神经功能训练时机、训练方法、评价方法、健康教育等方面给出了规范化建议,供临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面神经功能训练 专家共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围性面瘫的定位诊断与中西医结合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6
9
作者 陈增力 吴刚 +1 位作者 崔福玲 齐鹏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2160-2161,共2页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周围性面瘫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方法根据面神经各节段的分布,将面瘫分为:面神经核损害性面瘫(Ⅰ型面瘫)、膝状神经节损害性面瘫(Ⅱ型面瘫)、镫骨肌神经段面瘫(Ⅲ型面瘫)、鼓锁神经段面瘫(Ⅳ型面瘫)和茎乳孔处面瘫(...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周围性面瘫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方法根据面神经各节段的分布,将面瘫分为:面神经核损害性面瘫(Ⅰ型面瘫)、膝状神经节损害性面瘫(Ⅱ型面瘫)、镫骨肌神经段面瘫(Ⅲ型面瘫)、鼓锁神经段面瘫(Ⅳ型面瘫)和茎乳孔处面瘫(Ⅴ型面瘫)。观察180例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结果 5种不同部位面瘫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Ⅰ型面瘫与Ⅱ型面瘫、Ⅱ型面瘫与Ⅲ型面瘫、Ⅲ型面瘫和Ⅳ型面瘫、Ⅳ型面瘫和Ⅴ型面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效与病变损害部位有明显相关性,茎乳孔以下受损者部位最低,效果最好,病变于面神经管内以上者,部位越高,疗效越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面神经定位诊断 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尔面瘫的研究进展及诊疗现状 被引量:70
10
作者 朱玉华 郑雪丽 +2 位作者 塞娜 刘达 韩维举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68-773,共6页
贝尔面瘫为不明原因的、72小时内发生的急性单侧面神经麻痹,是周围性面瘫最常见的。尽管贝尔面瘫是自限性疾病,但仍有部分患者面神经功能不能完全恢复、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和心理压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外诊治现状,针对... 贝尔面瘫为不明原因的、72小时内发生的急性单侧面神经麻痹,是周围性面瘫最常见的。尽管贝尔面瘫是自限性疾病,但仍有部分患者面神经功能不能完全恢复、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和心理压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外诊治现状,针对贝尔面瘫的诊断、面神经功能评估、激素和抗病毒药物治疗、面神经减压手术适应证的选择等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贝尔面瘫的规范诊疗提供依据,从而进一步提高贝尔面瘫的治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尔面瘫 周围性面瘫 面神经麻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周围性面瘫患者穴位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16
11
作者 韩俊洲 徐海波 +5 位作者 唐宏图 王华 官瑾 刘定西 孔祥泉 冯敢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167-1170,共4页
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电针周围性面瘫患者不同穴位时脑功能区变化。方法将18例左侧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电针左侧地仓穴(6例)、左侧合谷穴(6例)、左侧后溪穴(6例),同时行全脑fMRI扫描。以SPM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 目的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电针周围性面瘫患者不同穴位时脑功能区变化。方法将18例左侧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3组,分别电针左侧地仓穴(6例)、左侧合谷穴(6例)、左侧后溪穴(6例),同时行全脑fMRI扫描。以SPM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t检验(P<0.05)分析得出电针不同穴位的脑功能图像。结果电针左侧地仓穴、左侧合谷穴信号降低区:双侧额中回,左扣带回;信号升高区:右侧中央前回,双侧中央后回,左侧颞上回,右侧脑岛。电针左侧后溪信号降低区:双侧额下回,左侧豆状核,右侧颞中回,右侧小脑扁桃体;信号升高区:右侧尾状核头,右侧扣带回,脑干,小脑蚓,右侧海马回。结论电针周围性面瘫患者合谷穴和地仓穴可引起大脑相应的功能区激活,而电针后溪穴未见和前两者有相似的激活区域,推测穴位与大脑的联系与其所属的经脉有密切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周围性面瘫 穴位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和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不同灸位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37
12
作者 钱海良 付勇 +3 位作者 熊俊 陈日新 罗小军 李君仙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21-224,共4页
目的观察温和灸不同腧穴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为艾灸选穴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85例,随机分为翳风组和下关组,分别对2组患者的翳风和下关穴施以温和灸,每次45min,每日1次,共10d;每... 目的观察温和灸不同腧穴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临床疗效,为艾灸选穴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85例,随机分为翳风组和下关组,分别对2组患者的翳风和下关穴施以温和灸,每次45min,每日1次,共10d;每次艾灸治疗后予以常规针刺治疗,每日1次,共20d,针灸10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采用改良Portmann评分标准作为疗效观察指标,并观察2组患者的热敏灸感出现情况。结果 2个疗程后,翳风组临床显效率为69.77%,下关组临床显效率为47.6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翳风组热敏灸感出现率为81.40%,下关组热敏灸感出现率为59.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翳风穴是温和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较佳选穴,重视热敏灸感出现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和灸 周围性面瘫 翳风穴 下关穴 热敏灸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周围性面瘫患者合谷穴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被引量:15
13
作者 韩俊洲 徐海波 +5 位作者 唐宏图 王华 刘定西 官瑾 孔祥泉 冯敢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36-340,共5页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方法研究电针(EA)周围性面瘫患者合谷穴的脑功能区变化,试图从可视化的角度研究穴位功效和主治作用的现代医学原理,从神经学及脑科学角度部分揭示针灸的作用机制,从而对针灸的现代化和针灸临床疗效的提高...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方法研究电针(EA)周围性面瘫患者合谷穴的脑功能区变化,试图从可视化的角度研究穴位功效和主治作用的现代医学原理,从神经学及脑科学角度部分揭示针灸的作用机制,从而对针灸的现代化和针灸临床疗效的提高产生积极的作用。方法筛选6例左侧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刺左侧合谷穴,同时行全脑fMRI扫描;SPM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t检验(P<0.05)分析得出电针谷穴的脑功能图像。结果电针左侧合谷信号降低区:左侧扣带回,双侧额中回,右侧枕中回;信号升高区:左侧中央后回,右侧额下回,右侧颞上回,右侧脑岛,左侧中央前回。结论穴位刺激与人脑各区域的确存在一定相关性,电针周围性面瘫患者合谷穴,在多个脑区均出现信号的变化,受影响的区域与穴位的功效、主治作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电针 合谷穴 周围性面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周围性面瘫患者左侧合谷穴的fMRI研究 被引量:29
14
作者 唐宏图 王华 +1 位作者 徐海波 韩俊洲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0年第5期964-966,共3页
目的: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电针周围性面瘫患者合谷穴对脑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左侧周围性面瘫患者6例为研究对象,电针刺激左侧合谷穴,同时行全脑fMRI扫描,SPM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t检验(P<0.01)分析得出电针合谷穴... 目的: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电针周围性面瘫患者合谷穴对脑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左侧周围性面瘫患者6例为研究对象,电针刺激左侧合谷穴,同时行全脑fMRI扫描,SPM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t检验(P<0.01)分析得出电针合谷穴的脑功能图像。结果:刺激左侧合谷穴引起同侧(左侧)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及多个脑区信号的变化。结论:从"可视性"角度揭示了电针合谷穴与面部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并进行了推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周围性面瘫 脑/针刺效应 合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刺联合通心络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神经功能和肌电图的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沈双 卢振产 +1 位作者 胡正刚 叶国芬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521-1523,共3页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通心络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神经功能和肌电图的影响。方法:将84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治疗组42例,两组患者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针刺联合口服...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通心络对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神经功能和肌电图的影响。方法:将84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2例和治疗组42例,两组患者在西医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研究组患者给予针刺联合口服通心络胶囊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检测眼轮匝肌、鼻肌及口轮匝肌的神经电图潜伏期及患健侧波幅比值。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86,P=0.043)。治疗组患者的眼裂闭合评分、口角偏斜评分和FNFI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眼轮匝肌、鼻肌及口轮匝肌的神经电图潜伏期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患健侧波幅比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通心络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临床疗效明确,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肌电图,利于患者康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通心络胶囊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神经功能 肌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研究概况 被引量:44
16
作者 王苏婷 马铁明 苏显红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2年第9期2110-2112,共3页
从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及病理、辨证分型、以及毫针、电针、穴位注射、火针、艾灸、耳针治疗方法治疗面瘫做了综述。认为针灸治疗面瘫疗效较好,在选穴,及治疗时间上主张辨证取穴、尽早治疗、疗效更好,发挥了中医针灸快洁、方便的优势。存... 从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及病理、辨证分型、以及毫针、电针、穴位注射、火针、艾灸、耳针治疗方法治疗面瘫做了综述。认为针灸治疗面瘫疗效较好,在选穴,及治疗时间上主张辨证取穴、尽早治疗、疗效更好,发挥了中医针灸快洁、方便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在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法中进一步明确毫针、电针、耳针、艾灸、穴位注射等方法的适应症,禁忌症,整理统一标准,如:分型标准、诊断标准、治疗方案。确立临床路径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针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针灸配合揿针贴压耳穴和蜡疗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0例 被引量:28
17
作者 于婧洁 张曼 +1 位作者 李海天 吕忠礼 《世界中医药》 CAS 2016年第9期1868-1872,共5页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揿针贴压耳穴和蜡疗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0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急性期(发病7 d之内)给予快针浅刺,恢复期(发病第8天以后)给予针灸联合透...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揿针贴压耳穴和蜡疗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0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急性期(发病7 d之内)给予快针浅刺,恢复期(发病第8天以后)给予针灸联合透刺治疗,留针20 min。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揿针贴压耳穴和蜡疗。2组治疗均1次/d,10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21例,显效17例,好转12例,无效0例,愈显率为76.0%;对照组治愈15例,显效11例,好转23例,无效1例,愈显率为52.0%。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配合揿针贴压耳穴和蜡疗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优于对照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 针灸 揿针 蜡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神经减压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18
作者 聂智樱 毛弈韬 +2 位作者 彭安全 谢鼎华 伍伟景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15-418,共4页
目的总结各种原因所致周围性面瘫行面神经减压术的经验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7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资料、面神经减压的手术方式及疗效。结果 37例中,包括颞骨骨折、中耳乳突手术后、中耳乳突炎、面神经瘤、听神经瘤及中耳癌等不同原因。... 目的总结各种原因所致周围性面瘫行面神经减压术的经验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7例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资料、面神经减压的手术方式及疗效。结果 37例中,包括颞骨骨折、中耳乳突手术后、中耳乳突炎、面神经瘤、听神经瘤及中耳癌等不同原因。术后随访3月至4年,其中25例面神经功能恢复至House-BrackmannⅠ、Ⅱ级(68%)。面瘫病程<2月者手术减压效果明显优于>2月者。结论面神经减压术是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手段,对保守治疗恢复不满意、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应尽早行面神经减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性面瘫 面神经减压 耳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围性面瘫针灸临床研究中对照组设立的分析 被引量:6
19
作者 陈晓琴 李瑛 +2 位作者 吴曦 邙玲玲 余姝媛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560-1563,共4页
目的:分析目前周围性面瘫针灸临床研究中对照组设立的现状,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进一步深入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目前发表在国内杂志上设有对照组的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了检索,按照影响针刺对照质量的关键因素... 目的:分析目前周围性面瘫针灸临床研究中对照组设立的现状,为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进一步深入临床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对目前发表在国内杂志上设有对照组的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了检索,按照影响针刺对照质量的关键因素对有效文献进行了提取,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论:检索到的90%以上的文章未对研究目的进行明确、未对研究目的进行深入考虑、未细化对照组的每个因素,对照设计存在很明显的局限性,以致影响结果的干扰因素过多,从而使临床对照研究结果不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灸疗法 周围性面瘫 对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周围性面瘫患者地仓穴的fMRI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唐宏图 王华 +1 位作者 徐海波 韩俊洲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09年第2期283-285,共3页
目的: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电针周围性面瘫患者地仓穴对脑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6例左侧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电针刺激,同时行全脑fMR I扫描,SPM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t检验(P<0.01)分析得出电针不同穴位的脑功能... 目的:采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研究电针周围性面瘫患者地仓穴对脑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6例左侧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电针刺激,同时行全脑fMR I扫描,SPM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t检验(P<0.01)分析得出电针不同穴位的脑功能图像。结果:双侧中央前回、双侧中央后回等多个脑区信号发生变化。结论:电针刺激引起了多个脑区信号的变化,穴位治疗作用的发生可能是多个脑区互相联络,对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周围性面瘫 脑/针刺效应 地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