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破骨细胞分化情况及其与骨破坏的关系 被引量:19
1
作者 蔡辉 徐子涵 +3 位作者 商玮 郭郡浩 赵智明 沈俊逸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04-607,共4页
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破骨细胞(OC)的分化情况,并分析其与RA骨破坏的关系。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12例RA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 目的:观察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破骨细胞(OC)的分化情况,并分析其与RA骨破坏的关系。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12例RA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和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诱导培养为OC,进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并计数阳性细胞数,分别通过甲苯胺蓝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骨吸收陷窝;对RA组患者进行Sharp评分及骨密度(BMD)检测,将RA组外周血生成的OC数量与Sharp评分、BMD(T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RA组和对照组生成的OC形态相似; RA组TRAP阳性细胞数(个/10个视野)为127. 67±6. 96,较对照组79. 40±3. 86显著升高(P<0. 05); RA组OC骨吸收功能较对照组明显增强; RA组OC数量与Sharp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 810,P=0. 001),与BMD(T值)呈显著负相关(r=-0. 685,P=0. 014)。结论:RA患者PBMC向OC分化的能力明显增强,RA患者OC的分化能力与RA骨破坏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破骨细胞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骨吸收陷窝 双能X线吸收法 骨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经后妇女前臂骨骨量丢失的相关危险因素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敏 陈晓 +3 位作者 朱国英 施燕 高林峰 顾淑珠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11年第3期213-218,共6页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前臂骨骨量丢失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美国NORLAND-Stratec周围型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pDXA)测量了183例绝经1年以上的女性健康志愿者非优势侧前臂远端桡+尺骨(distal radius+ulna)、近端桡+尺骨(proximal radius+ul...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前臂骨骨量丢失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美国NORLAND-Stratec周围型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pDXA)测量了183例绝经1年以上的女性健康志愿者非优势侧前臂远端桡+尺骨(distal radius+ulna)、近端桡+尺骨(proximal radius+ulna)以及近端桡骨(proximalradius)的BMD值,以问卷调查方法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并测定了尿吡啶酚、血清雌二醇、甲状旁腺激素、骨钙素和碱性磷酸酶等指标。结果绝经后妇女前臂骨不同测量部位的BMD值均随年龄增长和绝经年限的延长呈加速下降,尤其是绝经后头十年内下降速度明显,此后逐步趋向缓和,其趋势与中轴骨测量结果一致。绝经早、绝经年限长、怀孕次数多和哺乳时间长等因素是绝经后女性骨丢失和骨质疏松症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此外,与非OP的绝经后健康妇女相比,绝经后患OP妇女的雌激素水平明显下降、血钙水平较低,血PTH和尿Pyd/Cr等明显升高,表现为高骨转换型。使用雌激素替代治疗可减缓绝经后早期骨量丢失,但使用人数比例仅为9.3%。结论妇女绝经后前臂骨骨量丢失规律同中轴骨改变,可采用周围型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测量前臂骨BMD用于社区高危人群筛查。绝经年限、生育状况和雌激素使用情况等是影响绝经后妇女骨量值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型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 密度 骨质疏松症 绝经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地区女性前臂骨峰值骨量的建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李敏 朱国英 +3 位作者 施燕 高林峰 翁世芳 胡和平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9年第12期877-881,共5页
目的建立女性前臂骨不同测量部位的峰值骨量和标准差值,并探讨其可能影响因素,为周围型DEXA测定开展OP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对上海市区365例21~59岁社区女性健康志愿者,采用美国NORLAND-Stratec周围型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pDEXA)测量... 目的建立女性前臂骨不同测量部位的峰值骨量和标准差值,并探讨其可能影响因素,为周围型DEXA测定开展OP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对上海市区365例21~59岁社区女性健康志愿者,采用美国NORLAND-Stratec周围型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pDEXA)测量了非优势侧(左侧)前臂远端桡骨和尺骨(Distal radius and ulna,Dist.R+U)、近端桡骨和尺骨(Proximal radius and ulna,Prox.R+U)和近端桡骨(Proximal radius,Prox.R)的BMD值,并分析了其年龄分布,建立了女性前臂骨不同测量部位的峰值骨量和标准差值。同时,以问卷调查了可能影响因素。结果前臂骨各部位的BMD值均符合正态分布,可以采用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OP的骨量诊断标准也可以用骨量峰值的算术均数降低标准差的形式建立。45岁以前女性前臂骨不同测量部位的BMD值均随年龄增加而逐步上升,但不同年龄段BMD值的差异并不显著(P>0.05),45岁以后BMD值明显下降。前臂骨不同测量部位的骨量峰值均出现在40~44岁年龄段,前臂远端桡+尺骨(Dist.R+U)、近端桡+尺骨(Prox.R+U)和近端桡骨(Prox.R)的骨量峰值及标准差分别为(0.3717±0.0423)g/cm2、(0.7958±0.0771)g/cm2和(0.7802±0.0671)g/cm2。此外,体重和怀孕次数对峰值骨量的形成有较大影响,体重过轻和怀孕次数过多均不利于峰值骨量的形成。结论建立女性前臂骨不同部位的骨量峰值和标准差,可为周围型DEXA测定开展OP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尤其是用于高危人群筛查以确定是否需进一步开展中轴骨测量或进行药物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值骨量 骨密度 周围型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前臂骨骨密度测定诊断骨质疏松标准的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朱国英 陈晓 +3 位作者 李敏 施燕 高林峰 顾淑珠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2010年第4期291-297,共7页
目的探讨女性前臂骨骨量的年龄分布规律,为建立周围骨骨密度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积累数据。方法采用美国NORLAND-Stratec周围型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pDXA)测量了452名20~79岁女性健康志愿者非优势侧前臂远端桡骨和尺骨(distal radius+ulna... 目的探讨女性前臂骨骨量的年龄分布规律,为建立周围骨骨密度的骨质疏松诊断标准积累数据。方法采用美国NORLAND-Stratec周围型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pDXA)测量了452名20~79岁女性健康志愿者非优势侧前臂远端桡骨和尺骨(distal radius+ulna)、近端桡骨和尺骨(proximal radius+ulna)以及近端桡骨(proximal radius)的BMD值,以问卷调查方法收集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分析前臂骨不同测量部位BMD变化的年龄分布规律。结果前臂骨不同测量部位的BMD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规律。健康女性峰值骨密度出现在40~44岁年龄段,此后随年龄增加而下降,在50~59岁和70岁以上年龄段出现快速骨丢失,尤其是前臂远端骨丢失速率较快,55~59岁年龄段女性骨累积丢失率达25%,与DXA测定中轴骨的骨量丢失规律一致。前臂远端桡+尺骨的骨质疏松(OP)检出率较高,是围绝经期妇女OP检出的敏感部位。50~54岁年龄段女性低骨量发生率为57.6%,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为25.8%(以低于PBM-2.0s为诊断标准)和12.1%(以低于PBM-2.5s为诊断标准);55~59岁年龄段女性低骨量发生率上升至80.9%,骨质疏松的发生率上升至50.0%和30.9%。60岁以后,低骨量和骨质疏松发生率的增加速度趋缓,但70岁以后低骨量和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再次上升。结论前臂骨骼BMD测定可以作为骨质疏松高危人群筛查的有效工具。将前臂远端桡+尺骨为BMD主要检测部位,以低于PBM-2.0s为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是筛查骨质疏松人群和评估干预措施较适宜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围型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 前臂骨 骨密度 骨质疏松 诊断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城地区健康人群前臂骨峰值骨量的建立
5
作者 李中青 霍毓平 +2 位作者 李从力 王会芳 李莉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478-1480,1513,共4页
目的:建立晋城地区健康人群前臂骨密度( BMD)的峰值骨量和标准差值,为开展周围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及骨质疏松症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韩国产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 EXA-3000)对晋城地区1400例21~55岁的健康体检人群进行左... 目的:建立晋城地区健康人群前臂骨密度( BMD)的峰值骨量和标准差值,为开展周围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及骨质疏松症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采用韩国产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 EXA-3000)对晋城地区1400例21~55岁的健康体检人群进行左侧前臂骨密度测定,进行非优势侧(左侧)前臂远端尺桡骨的BMD值测定,并分析其年龄分布,建立晋城地区健康人群前臂远端骨密度的峰值骨量和标准差值。骨质疏松的骨量诊断以骨量峰值的均数&#177;标准差的形式建立,均数的计算采用三次方回归方程模型进行拟合。结果男、女性前臂骨的BMD值均符合正态分布,可采用均数&#177;标准差( xˉ&#177;s)的形式表示。40岁以前男、女性前臂骨的BMD值均随年龄增加而逐步上升,且各年龄段BMD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岁以后男、女性前臂骨的BMD值开始下降,且50岁以后下降明显( P<0.05)。男、女性前臂骨的骨量峰值均出现在41~45岁年龄段。男、女性前臂远端尺桡骨的骨量峰值及标准差分别为(0.5682&#177;0.0647)g/cm2、(0.4209&#177;0.0689)g/cm2。结论建立了晋城地区健康人群男、女性前臂骨的骨量峰值和标准差,为周围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并开展骨质疏松症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尤其是用于高危人群筛查,以便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开展中轴骨测量或进行药物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峰值骨量 骨密度 周围型双能X线骨矿测量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