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类固醇激素反应性慢性淋巴细胞性炎症伴脑桥周围血管强化症5例临床分析
1
作者 孙桂芳 袁志浩 +5 位作者 胡文涛 高远 李新强 白蓉 田德才 卢宏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27-731,共5页
目的:总结类固醇激素反应性慢性淋巴细胞性炎症伴脑桥周围血管强化症(CLIPPERS)的临床、影像学及神经病理特征。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至2023年诊治的5例CLIPPER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和结论:5例均表现为头晕、共... 目的:总结类固醇激素反应性慢性淋巴细胞性炎症伴脑桥周围血管强化症(CLIPPERS)的临床、影像学及神经病理特征。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至2023年诊治的5例CLIPPER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和结论:5例均表现为头晕、共济失调等症状,头部MRI均见典型的胡椒盐样强化病灶,病理可见大量T淋巴细胞在血管旁形成围管样浸润,其中3例临床和病理均符合诊断标准。5例在类固醇激素冲击治疗后症状及影像学均明显好转,其中3例停药后复发。CLIPPERS具有独特的临床、影像学及神经病理特征,不能排除肿瘤时可考虑脑活检明确诊断。激素冲击治疗可有效改善症状,但过早停用易复发,需长期规范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IPPERS 类固醇激素冲击治疗 胡椒盐样强化灶 T细胞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诊断乳腺非肿块强化病变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赵盈 赵楠 +3 位作者 王寅中 许永生 赵文慧 雷军强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6-191,共6页
乳腺疾病对女性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其中乳腺非肿块强化(non-mass enhancement,NME)病变因其病理类型繁杂且影像征象不典型,在诊断及鉴别方面一直存在困难。近年来,以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扩散峰度成像(... 乳腺疾病对女性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其中乳腺非肿块强化(non-mass enhancement,NME)病变因其病理类型繁杂且影像征象不典型,在诊断及鉴别方面一直存在困难。近年来,以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为代表的功能成像技术及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算法,显著提升了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对NME病变的诊断效能。基于此,本文系统梳理了MRI技术在NME病变中的研究进展,重点探讨功能成像、多模态融合及AI模型在其诊断及鉴别方面的临床应用价值,并针对技术瓶颈提出未来优化方向,旨在为NME病变的临床及科研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非肿块强化病变 诊断及鉴别 磁共振成像 人工智能 影像组学 多参数及多模态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结合瘤内瘤周影像组学在预测乳腺非肿块强化病灶良恶性中的价值研究
3
作者 杨亭 刘雪雯 +2 位作者 刘瑶 白芙蓉 姚娟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7-163,203,共8页
目的旨在基于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men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结合肿瘤内区域(intratumoral region,ITR)和肿瘤周围区域(peritumoral region,PTR)影像组学在乳腺非肿块样强化(non-mass enhan... 目的旨在基于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men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结合肿瘤内区域(intratumoral region,ITR)和肿瘤周围区域(peritumoral region,PTR)影像组学在乳腺非肿块样强化(non-mass enhanced,NME)病灶中的优势,探讨不同PTR范围对乳腺NME病灶诊断效能的差异。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4年9月期间的168例患者资料。按照7∶3的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n=117)和验证集(n=51)。基于DCE-MRI图像,使用ITK-SNAP软件半自动勾画病灶ITR并自动扩展PTR。提取肿瘤内部以及肿瘤周围3、4、5 mm扩展区域的影像组学特征,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进行特征筛选并构建ITR、PTR 3 mm、PTR4 mm和PTR 5 mm的影像模型。将最优PTR模型与ITR模型相结合组成最优影像组学模型。加入临床特征,使用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建立临床模型。最后,对临床模型、最优影像组学模型和引入临床特征与最优影像组学特征的联合模型进行综合评估。结合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进行分析。此外,采用SHAP图(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SHAP)对模型特征进行深入解析。结果研究结果发现,ITR-PTR 4 mm区域的影像组学模型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最优(训练集:0.822,验证集0.782)。多因素分析发现,临床模型中仅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 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类型与良恶性病灶呈显著正相关(r=0.681,P<0.001)。最终联合模型在训练集中AUC达到了0.912;在验证集中,AUC为0.806。DCA曲线表明联合模型的临床效能最高,同时在校准曲线中贴近对角线,证明联合模型的拟合效果和泛化能力也较好。结论研究发现,结合影像组学特征与临床特征的联合模型能够有效鉴别乳腺MRI中性质待定的良恶性NME病灶,为临床诊断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非肿块强化病灶 放射组学 瘤周区域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RI定量参数及三维断层摄影构建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模型及其效能分析
4
作者 高树波 胡云婷 +2 位作者 曹桂娟 胡芸 王翔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77-483,共7页
目的:基于MRI定量参数及数字乳腺体层合成(DBT)构建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模型,并分析其效能。方法:选取医院2022年1月至2024年6月126例乳腺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DB... 目的:基于MRI定量参数及数字乳腺体层合成(DBT)构建乳腺良恶性病变诊断模型,并分析其效能。方法:选取医院2022年1月至2024年6月126例乳腺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I-DWI)、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DBT检查,根据病理结果分为恶性组(n=80)及良性组(n=46)。比较两组MRI形态学、T2WI特征及定量参数[表观弥散系数(ADC)、容积转换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_(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百分比(V_(e))],对比两组DBT影像学特征,乳腺良恶性肿块鉴别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并构建诊断模型,分析其效能。结果:2名观察者测量ADC、K^(trans)、K_(ep)、V_(e)的一致性良好(ICC>0.75);恶性组及良性组在病灶形态、边缘、微钙化、强化特点、T2WI特征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ADC低于良性组,K^(trans)、K_(ep)、V_(e)高于良性组(P<0.05);恶性组病灶形态不规则、边缘模糊、微钙化占比分别为71.25%、73.75%、77.50%,高于良性组的39.13%、36.96%、30.43%(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强化特点、T2WI特征、ADC、K^(trans)、K_(ep)、病灶形态、边缘及微钙化为影响乳腺良恶性肿块鉴别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Hosmer-Lemeshow检验结果显示χ^(2)=4.569,P=0.799,回归方程拟合度较好;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模型的预测效能发现,基于MRI定量参数及DBT构建的诊断模型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60(95%CI0.930~0.990;P<0.05),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结论:乳腺良恶性病变MRI定量参数及DBT影像学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基于两者构建的诊断模型可以准确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良恶性病变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 数字乳腺体层合成 诊断模型 诊断效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造影鉴别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性质的多中心研究 被引量:4
5
作者 贾丽刚 费翔 +16 位作者 经翔 李明星 聂芳 蒋栋 唐少珊 张巍 丁红 宋涛 周琦 张蓓 孙志霞 马晓娟 何年安 李芳 祝英乔 程文 罗渝昆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47-1154,共8页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直径≥10 mm)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12月1日—2024年6月30日17家医院行胆囊切除术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229例,分析患者一般情况、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特征与息肉性质的关系,采...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直径≥10 mm)的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12月1日—2024年6月30日17家医院行胆囊切除术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229例,分析患者一般情况、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特征与息肉性质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肿瘤性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不同指标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胆固醇性息肉108例,腺瘤102例,息肉型胆囊癌19例。胆固醇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患者年龄(Z=-4.476,P<0.001)、息肉数量(χ^(2)=15.561,P<0.001)、直径(Z=-8.149,P<0.001)、回声(χ^(2)=9.241,P=0.010)、血流信号(χ^(2)=23.107,P<0.001)、增强强度(χ^(2)=47.610,P<0.001)、增强模式(χ^(2)=6.468,P=0.011)、血管形态(χ^(2)=84.470,P<0.001)、胆囊壁完整性(χ^(2)=7.662,P=0.006)、基底部宽度(Z=-9.831,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腺瘤和息肉型胆囊癌患者年龄、息肉部位、直径、回声、增强模式、血管形态、基底部宽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333、-3.902、-5.042,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增强、分支型血管形态、基底部宽度是肿瘤性息肉的独立危险因素(OR=4.563、5.770、3.075,P均<0.001)。独立危险因素联合鉴别胆固醇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优于单一指标和息肉直径(P均<0.01)。结论 超声造影可有效鉴别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性质,为选择治疗方式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息肉样病变 腺瘤性息肉 胆固醇息肉 超声检查 超声造影 诊断 鉴别 多中心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特征在BRCA基因突变与非突变型乳腺癌间的差异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蔺璐奕 王泽洲 +3 位作者 肖勤 胡震 顾雅佳 尤超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27,共7页
目的 探讨临床病理特征和MRI特征在乳腺癌易感基因(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BRCA)基因突变与非突变型乳腺癌患者中的差异。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7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手术并经二代测序确定BRCA... 目的 探讨临床病理特征和MRI特征在乳腺癌易感基因(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BRCA)基因突变与非突变型乳腺癌患者中的差异。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7年7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手术并经二代测序确定BRCA基因状态的81名BRCA基因非突变型和76例BRCA基因突变型乳腺癌患者(包括BRCA1基因突变38例,BRCA2基因突变38例)的临床病理资料、活检前MRI扫描图像和预后资料。采用卡方检验、Fisher’s精确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BRCA基因突变型与非突变型、BRCA1突变型和BRCA2突变型乳腺癌之间临床病理特征及MRI特征的差异。结果 在BRCA基因突变组和非突变型乳腺癌之间,组织学类型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7)。BRCA基因突变乳腺癌组织学类型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IDC)的比例较高,BRCA1基因和BRCA2基因突变乳腺癌中表现为IDC的比例分别为92.11%和94.74%。单因素分析中,BRCA非突变型乳腺癌更多表现为流入(Ⅰ型)或平台型(Ⅱ型)而非廓清型(Ⅲ型)强化曲线(P=0.041)。BRCA1基因突变乳腺癌和BRCA2基因突变乳腺癌患者间肿块型病灶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0),BRCA2基因突变的病灶表现为不规则形的比例较高,占表现为肿块型的BRCA2基因突变病灶的87.10%。纤维腺体组成和BPE特征在BRCA基因突变和非突变乳腺癌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RCA基因突变型和非突变型乳腺癌的组织学类型、分子分型和Ki-67指数存在显著差异,MRI中的病灶形态和强化曲线在单因素分析中也与BRCA基因状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BRCA基因突变 鉴别 病灶形态特征 强化曲线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WI联合DCE-MRI鉴别呈环形强化的脑GBM和感染性病变 被引量:3
7
作者 李艳 康晓伟 +4 位作者 席一斌 胡文鍾 吴旭莎 徐永强 印弘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5-180,共6页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和3D肝脏容积快速采集(LAVA)序列动态对比增强(DCE)MRI扫描对颅内呈环形强化的胶质母细胞瘤(GBM)和感染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15年9月-2020年9月在本院经病理证实的23例脑GBM和17例颅内...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和3D肝脏容积快速采集(LAVA)序列动态对比增强(DCE)MRI扫描对颅内呈环形强化的胶质母细胞瘤(GBM)和感染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搜集2015年9月-2020年9月在本院经病理证实的23例脑GBM和17例颅内感染性病变(脑脓肿11例,结核瘤6例)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所有患者在术前2周内行3.0T颅脑MRI扫描,扫描序列包括常规序列、对比增强T_(1)WI、DWI和LAVA序列DCE-MRI扫描。分别使用Firevoxel软件和GE Omni-Kinetics软件在每例患者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和DCE图像中选取病灶最大层面于病灶内环形强化区域手动勾画ROI,测量并比较两组病变的ADC第一四分位数(ADC-P25)、容积转移常数(K_(trans))、血管外细胞外体积分数(V_(e))、增强曲线下初始面积(IAUGC)、速率常数(K_(ep))、血浆容积分数(V_(p))、达峰时间(TTP)和最大斜率(S_(MAX))测量值的差异。K_(trans)、V_(p)和IAUGC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ADC-P25、K_(ep)、V_(p)、TTP和S_(MAX)的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绘制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单个参数和多参数联合后对GBM和感染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效能。将AUC<0.7、0.7~0.9和>0.9分别定义为具有低、中和高度诊断效能。结果:GBM的K_(trans)、IAUGC和S_(MAX)值均显著高于感染性病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45、0.011),而ADC-P25显著低于感染性病变(P=0.042)。K_(trans)、ADC-P25和S_(MAX)值对两种病变均达到了中度以上的鉴别诊断效能,单一参数诊断效能最佳的是K_(trans),联合ADC-P25、K_(trans)和S_(MAX)三个参数的诊断效能最佳,其ROC曲线下面积、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967、0.900和1.000。结论:DWI和DCE-MRI定量及半定量参数对呈环形强化的GBM和感染性病变均具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两类参数联合可显著提高鉴别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胶质母细胞瘤 感染性病变 动态对比增强 表观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图像增强内窥镜在结直肠病变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丁亚利 陈日寿 曾今诚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3006-3012,共7页
图像增强内窥镜(IEE)是一种内窥镜成像技术,可用于改善胃肠道病变的黏膜表面形态和微血管系统特征的可视化,在实时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技术可以进行实时光学诊断,例如窄带成像(NBI)、宾得内窥镜(i-SCAN)、柔性... 图像增强内窥镜(IEE)是一种内窥镜成像技术,可用于改善胃肠道病变的黏膜表面形态和微血管系统特征的可视化,在实时诊断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使用不同的工具和技术可以进行实时光学诊断,例如窄带成像(NBI)、宾得内窥镜(i-SCAN)、柔性光谱成像色彩增强(FICE)、蓝色激光成像(BLI)和联动彩色成像(LCI)等。该文就IEE在结直肠病变检测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检测结直肠病变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增强内窥镜 结直肠病变 基于染料的色素内窥镜 基于设备的虚拟色素内窥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造影到达时间参数成像在乳腺病灶血流灌注的应用研究
9
作者 蒋南 张筠 +4 位作者 金壮 于馨 李玥 于天琦 曹军英 《医学研究与战创伤救治》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060-1064,共5页
目的评价到达时间参数成像(At-PI)定量参数颜色占比在乳腺良恶性结节早期血流灌注程度中的研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1年1月至2024年3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行超声造影(CEUS)检查且有明确病理结果的66个乳腺结节,在超声诊断仪内置软件... 目的评价到达时间参数成像(At-PI)定量参数颜色占比在乳腺良恶性结节早期血流灌注程度中的研究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21年1月至2024年3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行超声造影(CEUS)检查且有明确病理结果的66个乳腺结节,在超声诊断仪内置软件上将造影剂进入病灶的前6 s设为红色,7~12 s设为黄色,计算结节红色部分面积与黄色部分面积的比值(R/Y)、结节红色部分面积与结节总面积的比值(R/T)、结节内灌注缺损部分面积与结节总面积的比值(N/T)。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参数观察者间一致性,分析各颜色比评估乳腺良恶性结节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与截断值,并计算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结果各参数观察者间一致性极佳,R/Y、R/T、N/T相对应的ICC值分别为0.955、0.928、0.925,乳腺良恶性结节间R/T、R/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6)。R/Y的截断值、AUC、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593、0.800、0.851、0.789、0.833、0.909、0.682。R/T的截断值、AUC、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0.366、0.673、0.766、0.600、0.716、0.818、0.522。结论At-PI定量参数颜色占比能反应乳腺结节的早期血流灌注程度,可以有效提高At-PI对乳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到达时间参数成像 乳腺良恶性结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比增强超声与常规超声在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转移中的意义 被引量:41
10
作者 张艳 罗渝昆 +4 位作者 张明博 杨明 张颖 李俊来 唐杰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77-182,共6页
目的对比分析颈部淋巴结转移(LNM)组与无LNM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超声特征的差异。方法对怀疑为甲状腺癌并拟行手术切除的患者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及超声造影(CEUS)检查,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灶超声特征。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 目的对比分析颈部淋巴结转移(LNM)组与无LNM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超声特征的差异。方法对怀疑为甲状腺癌并拟行手术切除的患者进行常规超声检查及超声造影(CEUS)检查,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及病灶超声特征。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上述特征在LNM组与非LNM组之间的差异。结果共144例患者,其中51例伴颈部LNM,93例不伴LNM。年龄、性别、病灶数目在LNM组与非LNM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NM组癌灶最大径大于0.85 cm,边界不清(P=0.000),形态不规则(P=0.007),内部回声不均匀(P=0.007),伴有微钙化(P=0.020),内部不均匀低增强(P=0.002),周边不规则无增强环(P=0.030)及包膜侵犯(P=0.000)。结论常规超声及CEUS特征可为预测PTC是否发生颈部LNM转移提供有效帮助,特别是CEUS对病灶包膜外侵犯的评估较准确,对LNM的预测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超声 病灶 超声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在乳腺良、恶性病灶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3
11
作者 张璟 姜玉新 +4 位作者 戴晴 孙强 吕珂 谭莉 高嫔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9-53,共5页
目的观察乳腺病灶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增强模式,评价其诊断乳腺良、恶性病灶的临床价值。方法观察116个乳腺病灶(良性63个,恶性53个)的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增强程度;(2)增强方式;(3)是否完全增强;(4)是... 目的观察乳腺病灶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增强模式,评价其诊断乳腺良、恶性病灶的临床价值。方法观察116个乳腺病灶(良性63个,恶性53个)的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增强程度;(2)增强方式;(3)是否完全增强;(4)是否均匀增强;(5)增强时病灶边界是否清晰;(6)病灶有无周边放射状增强。按照增强明显/不明显,向心/非向心、完全/不完全、均匀/不均匀,边界清晰/不清晰,周边出现/未出现放射状增强,对良、恶性病灶的增强模式进行研究。结果116个乳腺病灶中5个无增强,其余111个病灶有不同程度增强。良、恶性病灶增强模式,除是否明显增强一项特征外,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恶性病灶多呈向心性、不均匀增强(83%、86.8%),增强时病灶边界不清(81.1%),出现不完全增强和病灶周边放射状增强两个征象的病灶中均以恶性占多数,分别为72.2%和96.8%。结论乳腺良、恶性病灶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病灶 实时灰阶超声造影 增强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超声造影技术诊断肾脏实性占位病变的价值 被引量:19
12
作者 李鑫 梁萍 +5 位作者 于晓玲 于杰 程志刚 韩志宇 刘方义 穆梦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90-895,共6页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在肾脏实性占位病变中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40例肾脏实性占位病变患者,年龄22~87岁(平均61.3±15.5岁),共152个病灶,大小0.6~9.7 cm(平均3.1±1.9 cm)。采用经外周静脉团...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在肾脏实性占位病变中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40例肾脏实性占位病变患者,年龄22~87岁(平均61.3±15.5岁),共152个病灶,大小0.6~9.7 cm(平均3.1±1.9 cm)。采用经外周静脉团注声诺维(SonoVue),使用对比脉冲序列(CPS)技术进行实时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肾脏实性占位病变造影剂的灌注过程,分析其灌注特点。结果经病理学证实,137个为恶性病变(127个肾透明细胞癌、8个肾乳头状癌及2个肾嫌色细胞癌);15个为良性病变(13个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及2个肾嗜酸性细胞瘤),均表现出不同的增强特征。137个恶性病变中98个(71.5%)表现为造影剂皮质期快速增强,104个(75.9%)表现为髓质晚期或延迟期快速廓清,即“快进快出”,并125个(91.2%)具有假包膜的恶性病灶周边环状高增强。病灶直径D≤2 cm,表现为均匀增强为主;2 cm〈D≤4 cm,表现为不均匀“蜂窝状”增强;D〉4 cm,表现为不均匀增强伴大片坏死。15个良性病变表现为造影剂皮质期缓慢或与肾实质同步增强,随后延迟期缓慢廓清,即“慢进慢出”。与病理诊断比较,实时超声造影技术诊断的特异性、准确性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4.9%、96.1%、73.7%,均高于常规超声诊断(分别为72.3%、71.1%、19.1%),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实时超声造影技术诊断的敏感性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3%及99.2%,均高于常规超声诊断(分别为60%及9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4及0.062,〉0.05)。结论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对肾脏实性占位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肾脏 实性占位 影像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时超声造影技术诊断肝脏微小局灶性病变的价值 被引量:16
13
作者 于晓玲 梁萍 +7 位作者 唐杰 刘利萍 李华 王旸 范瑾 李猛 冯蕾 曹晓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3期161-164,共4页
目的:探讨肝脏微小局灶性病变(最大径≤2cm)的实时超声造影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05个≤2cm肝脏局灶性病变分别进行实时超声造影及常规超声检查,将诊断结果分为良性、恶性和不能确定,最终诊断经病理学、同期其他影像及实验室检查... 目的:探讨肝脏微小局灶性病变(最大径≤2cm)的实时超声造影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205个≤2cm肝脏局灶性病变分别进行实时超声造影及常规超声检查,将诊断结果分为良性、恶性和不能确定,最终诊断经病理学、同期其他影像及实验室检查证实,并随访10~30个月.结果:恶性肿瘤65个病灶,良性病灶140个.与病理诊断比较,超声造影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5.0%、90.5%及88.5%,常规超声分别为40.0%、47.6%及42.6%.病灶动脉期高增强及门静脉期或延迟期低增强为诊断恶性的重要指标.结论:实时超声造影技术对鉴别诊断肝脏微小(≤2cm)局灶性病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肝脏 局灶性病变 微小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造影对肝局灶性病变病灶类型诊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2
14
作者 刘利平 董宝玮 +5 位作者 于晓玲 康春松 王旸 李华 王月香 王知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680-1683,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局灶性病变病灶类型判断的能力。方法比较研究常规超声及低机械指数超声造影对238例298个肝局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效能。结果298个肝局灶性病变常规超声正确诊断病变类型159个(53.4%),超声造影正确诊断病变类型279个...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肝局灶性病变病灶类型判断的能力。方法比较研究常规超声及低机械指数超声造影对238例298个肝局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效能。结果298个肝局灶性病变常规超声正确诊断病变类型159个(53.4%),超声造影正确诊断病变类型279个(93.6%),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超声造影提高了超声正确诊断肝局灶性病变病灶类型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肝局灶性病变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造影动脉期增强模式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7
15
作者 夏宇 姜玉新 +2 位作者 戴晴 吕珂 高嫔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92-695,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动脉期增强模式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1个肝脏局灶性病变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对其中25例病灶行微血管显像(MFI),分析超声造影动脉期增强模式的诊断价值以及MFI显像技术对于增强模式判断的帮助。结果超声造...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动脉期增强模式对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1个肝脏局灶性病变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对其中25例病灶行微血管显像(MFI),分析超声造影动脉期增强模式的诊断价值以及MFI显像技术对于增强模式判断的帮助。结果超声造影向心性增强对肝血管瘤诊断的敏感性85.7%、特异性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98.7%、准确性98.8%;环状增强对于肝转移瘤诊断的敏感性80.0%、特异性98.2%、阳性预测值95.2%、阴性预测值91.7%、准确性92.6%;超声造影动脉期离心性增强在肝细胞肝癌也可见到,25例病灶使用MFI后对其中14例(14/25,56.0%)动脉期增强模式的判断有帮助,对离心性增强模式及向心性增强模式的判断帮助尤为明显。结论超声造影动脉期向心性增强及环状增强分别对于肝血管瘤及肝转移瘤有很好的诊断价值,离心性增强可见于肝细胞肝癌,MFI技术的应用对于增强模式的判断有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局灶性病变 超声检查 介入性 动脉期增强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声压动态超声造影技术对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伟民 胡建群 +3 位作者 包作伟 周敏华 储立成 储仁华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4-77,共4页
目的:评价低声压超声造影技术在肝占位性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应用Sonovue超声造影剂对181例共209个肝脏病灶行超声造影,并对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病灶经病理证实或随访6 ̄12个月证实。结果:144个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CC)病灶和血... 目的:评价低声压超声造影技术在肝占位性病变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应用Sonovue超声造影剂对181例共209个肝脏病灶行超声造影,并对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病灶经病理证实或随访6 ̄12个月证实。结果:144个原发性肝细胞性肝癌(HCC)病灶和血管肉瘤、胆管细胞癌、结核各1个病灶呈现“快进快出”模式;25个血管瘤病灶呈现“慢进慢退”;21个肝硬化不典型增生结节,动脉期无增强,门脉期增强;5例转移性肝癌均为快速廓清,但动脉相增强方式不同;1例FNH和炎性假瘤呈“快进慢出”;5例脓肿为快速融合性增强;3例炎性假瘤2例结核未见造影增强。结论:低声压超声造影技术对肝脏局灶性病变定性诊断提供一种选择模式,超声造影较CDFI可显著提高局灶性肝脏病变的发现和定性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局灶病变 超声造影 诊断 临床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动态增强定量参数对鉴别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及与血清PSA的相关性 被引量:13
17
作者 吴斌 金彪 +2 位作者 王永杰 陈建华 陈峰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52-255,共4页
目的:探讨MR动态增强(DCE-MRI)定量测量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以及定量参数值与血清特异性抗原(PSA)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行DCE-MRI扫描且经病理穿刺活检证实的前列腺疾病患者,其中前列腺癌(PCa)30例,前列腺增... 目的:探讨MR动态增强(DCE-MRI)定量测量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以及定量参数值与血清特异性抗原(PSA)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行DCE-MRI扫描且经病理穿刺活检证实的前列腺疾病患者,其中前列腺癌(PCa)30例,前列腺增生(BPH)45例。测量两组病变感兴趣区(ROI)定量参数K^(trans)、K_(ep)、V_e值,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进分析比较,并分析三组数值与PSA的关系。结果:K^(trans)及K_(ep)值在PCa和BPH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V_e值无统计学意义(P=0.72);PCa组K^(trans)、K_(ep)值与血清PSA值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9、0.63,P<0.05),V_e值与血清PSA值无相关性(r=0.78,P>0.05);BPH组K^(trans)、K_(ep)、V_e值与血清PSA值均无相关性(r=0.0.36、-0.077、-0.045,P>0.05)。结论:定量参数K^(trans)及K_(ep)值对PCa和BPH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V_e无明显价值,且PCa K^(trans)、K_(ep)值与血清PSA值呈正相关,可为PCa的诊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病变 动态增强 定量测量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造影在囊性肾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金锐 苗立英 +3 位作者 崔立刚 杨敬英 王淑敏 刘国辉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2-26,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肾囊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8例患者97个声像图表现不典型肾囊性病变行常规超声(包括彩色和能量多普勒)检查、CEUS和增强CT(CECT)检查,按照Bosniak方法进行分级,并对3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另以手术病例的...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在肾囊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8例患者97个声像图表现不典型肾囊性病变行常规超声(包括彩色和能量多普勒)检查、CEUS和增强CT(CECT)检查,按照Bosniak方法进行分级,并对3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另以手术病例的病理结果为标准,验证CEUS诊断的准确性。结果CEUS与CECT对不典型肾囊性病变的分级差异无显著性(P>0.05);常规超声与CEUS和CECT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32例手术后病理结果比较,常规超声、CEUS和CECT提示肾良性、可疑恶性和恶性囊性肿瘤的敏感性分别为63.2%、95.0%和94.7%,特异性分别为92.9%、76.9%和85.7%,准确性分别为75.8%、87.9%和90.0%。结论CEUS对肾囊性病变的分级与CECT高度一致,对预测不典型肾囊性病变良、恶性有重要价值,明显优于常规超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造影剂 肾囊性病变 增强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造影联合常规超声检查在乳腺病变(BI-RADS3-5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9
作者 栗翠英 林红军 +5 位作者 叶新华 陈偲 陈琳 李奥 汪惠宁 孙小林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256-1260,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联合常规超声(US)检查在乳腺病变(BI-RADS3-5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对99个乳腺病灶(BI-RADS 3-5)进行检查,分析乳腺病灶的增强模式、时间-强度曲线参数等指标,判定肿块的BI-RADS分...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联合常规超声(US)检查在乳腺病变(BI-RADS3-5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对99个乳腺病灶(BI-RADS 3-5)进行检查,分析乳腺病灶的增强模式、时间-强度曲线参数等指标,判定肿块的BI-RADS分类,以BI-RADS 4B判定恶性,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术后病理良性58例,恶性41例,US诊断乳腺恶性病灶的敏感度100%,特异度55.17%,CEUS联合US诊断乳腺恶性病灶的敏感度97.56%,特异度91.23%。肿块内部血管走行紊乱、边缘见放射状增强、造影后范围增大等在良恶性间差异有意义(P<0.05),时间强度曲线参数(Peak、TTP、AUC)恶性与正常组织差值及良性与正常组织差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恶性间仅Peak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良性与正常组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EUS联合US检查对乳腺肿块的BI-RADS分类较单纯US更为准确,可更好地指导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常规超声 乳腺 BI—RA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胰腺局灶性病变的超声造影表现及与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 被引量:16
20
作者 王丹 唐少珊 +1 位作者 高金梅 富崴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069-2072,共4页
目的探讨胰腺局灶性病变(FLPs)的增强超声(CEUS)造影模式及定量参数特征,分析定量参数与病灶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对26例疑有胰腺占位的患者进行CEUS检查。分析不同病理类型FLPs的造影表现,并定量分析病灶的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及峰... 目的探讨胰腺局灶性病变(FLPs)的增强超声(CEUS)造影模式及定量参数特征,分析定量参数与病灶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对26例疑有胰腺占位的患者进行CEUS检查。分析不同病理类型FLPs的造影表现,并定量分析病灶的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及峰值强度,计算始增-峰值时间进行分析。对病灶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标记CD34,计数病灶组织的MVD,分析病灶MVD与TIC定量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在CEUS中,胰腺腺癌多呈低增强,胰腺内分泌肿瘤呈高增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表现为周边环状等增强及内部不均匀增强。用低增强模式诊断胰腺腺癌的敏感性为85.71%,特异性为100%,阳性预测值100%,阴性预测值80.00%,准确性为90.91%。恶性组病灶与正常胰腺实质的平均始增-峰值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灶的峰值强度与MVD呈显著正相关(r=0.75,P<0.01)。结论不同病理类型FLPs的CEUS增强表现不同,CEUS能评价病灶的血管生成情况,在病灶的分期及预后评估上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局灶性病变 超声造影 时间-强度曲线 微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