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3篇文章
< 1 2 4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Wang Shipeng's People-oriented Thought
1
作者 Xiong Maosong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286-291,共6页
Wang Shipeng lived in a period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when national conflicts,class contradictions and social problems were very serious.He insisted that the emperor should take the people as the foundation of h... Wang Shipeng lived in a period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when national conflicts,class contradictions and social problems were very serious.He insisted that the emperor should take the people as the foundation of his country and local officials' administration be the critical factor in carrying out this people-oriented thought.Aiming at dealing with those phenomena which endanger the people's interests,Wang Shipeng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measures,such as selecting virtuous competent officials,punishing merciless officials,being more cautious in passing sentences and relieving people's taxes burden and so on.Those measures were practiced in Wang's tenure of office.Wang's people-oriented thought had a high pertinence and reality in his period and was helpful in alleviating the conflicts and stabilizing the social situation.The economy was developed and so was the imperial court's cohesion.In spite of its limitation in protecting the rule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Wang's people-oriented thought made a great historical progr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南宋时期 社会问题 人民群众 经济发展 官员 凝聚力 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中国乡村教师媒介形象的国家叙事研究——基于《人民日报》报道的文本分析(1949-2021) 被引量:2
2
作者 张文明 陈嘉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0-131,181,共13页
1949年以来,乡村教师的媒介形象在国家叙事中是如何被呈现的?这是一个值得在推进一系列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之际深入探讨的问题。通过选取1949~2021年《人民日报》关于乡村教师的报道进行LDA主题建模与案例分析,可以呈现不同时代、不同阶... 1949年以来,乡村教师的媒介形象在国家叙事中是如何被呈现的?这是一个值得在推进一系列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之际深入探讨的问题。通过选取1949~2021年《人民日报》关于乡村教师的报道进行LDA主题建模与案例分析,可以呈现不同时代、不同阶段乡村教师媒介形象的国家建构与国家期待。研究发现:其一,乡村教师的报道焦点从地方典型经验向国家视角转变并且数量持续上升,说明国家对乡村教师问题的重视度逐渐提升;其二,乡村教师媒介形象经历了从集体化时期的“国家集体主义奉献者”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地方实用主义奋斗者”再到乡村振兴时期的“城乡公平主义实践者”的变化;其三,“又红又专”的道德话语逐渐淡化,而基于教师个体乡土情感的在地化形象建构得到强化,塑造了“扎根泥土的向日葵”的职业知识分子理想形象,其价值导向意义鲜明。研究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乡村教师媒介形象的变迁折射出了乡村教育从“外生扶持”向“内生发展”模式转向,其动力机制是城乡均衡与教育公平的理念及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教师 媒介职业形象 人民日报 国家建构 价值导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美洲Oriente盆地斜坡带W区块构造-岩性复合油藏成藏模式及有利区预测
3
作者 马文杰 王景春 +5 位作者 田作基 马中振 万学鹏 林金逞 许翔麟 周玉冰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9-36,共8页
通过岩心观察、地震解释、储层反演、原油地化分析、油源对比、油气运移示踪分析等对南美洲Oriente盆地斜坡带W区块典型构造-岩性复合油藏的成藏规律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下一步的有利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Oriente盆地斜坡带W区块构... 通过岩心观察、地震解释、储层反演、原油地化分析、油源对比、油气运移示踪分析等对南美洲Oriente盆地斜坡带W区块典型构造-岩性复合油藏的成藏规律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下一步的有利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Oriente盆地斜坡带W区块构造-岩性复合油藏整体为西倾和西南倾单斜构造,局部发育鼻隆,油藏目的层为白垩系Napo组M1ss段,砂体呈北西—南东向,储层厚度大、物性好。②研究区河口湾砂坝控制有利储层分布,W区块平稳的西倾和西南倾单斜鼻隆构造背景与NW—SE走向的泥岩条带配合控制圈闭形成,有效油气运移通道的空间展布控制成藏。③构造-岩性油藏为三阶段成藏模式,早期常规原油充注,中期原油遭受降解,晚期常规原油混合降稠。④W区块南部地区2个泥岩条带的西南部位是W区块构造-岩性复合圈闭的有利发育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岩性复合油藏 成藏模式 斜坡带 白垩系 前陆盆地 oriente盆地 南美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住区建成环境对老年人生活品质影响的实证研究--以大连市既有住区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于文婷 朴正浩 +2 位作者 张玲玲 王洪羿 周博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5-20,共6页
伴随着生活圈的不断收缩,住区逐渐成为了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然而,既有住区的建成环境却往往不能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影响老年人的生活品质。研究以大连市既有住区建成环境为对象,基于扎根理论采用拍照、测绘、半开放式访谈的方法... 伴随着生活圈的不断收缩,住区逐渐成为了老年人日常生活的主要场所,然而,既有住区的建成环境却往往不能满足老年人生活需求,影响老年人的生活品质。研究以大连市既有住区建成环境为对象,基于扎根理论采用拍照、测绘、半开放式访谈的方法,结合文献梳理,分析了住区建成环境对老年人生活品质的影响。研究认为住区建成环境现状问题主要体现于无障碍设计缺失、规划缺失以及管理缺失。这些问题均导致了老年人生活品质下降,且主要体现于无法满足营养需求、安全感需求、卫生需求以及社交需求。因此,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在进行建成环境改造时,应该充分考虑导致老年人生活品质下降背后的动因,并以需求为导向进行统筹优化。研究认为老年人生活品质是一项综合的指标,通过建成环境的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提升,但只有建成环境与社会环境协同作用,才能更有效的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品质 老年人 既有住区 建成环境 需求导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三个时态”
5
作者 上官酒瑞 陈琳 《社会主义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77,共8页
基于历史的总体性,研究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可在时间序列上将其理论主张与实践取向概括为“三个时态”。“过去时”坚持发展要尊崇人民创造的历史与创造历史的人民;“现在时”主张发展要顺应民意、实现民利、保障民权,满... 基于历史的总体性,研究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可在时间序列上将其理论主张与实践取向概括为“三个时态”。“过去时”坚持发展要尊崇人民创造的历史与创造历史的人民;“现在时”主张发展要顺应民意、实现民利、保障民权,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将来时”强调要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永续发展奠定基础。“三个时态”既有显著区别,也相互贯通,全景式呈现了该思想的丰富理论内涵与实践面向,并将“人民的选择”与“历史的选择”统一起来,对巩固党长期领导与执政基础有着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民为中心 “三个时态” 理论主张 实践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本思想的理路——从《尚书》到《孟子》
6
作者 谢远笋 郭齐勇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93,共9页
民本主义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主流和特色,作为一种成熟的思想,它有其一贯的线索。《尚书》中“以德配天”的思想,集中体现了儒家对政治正当性的寻求。儒家提出德位相配,这是它对权力来源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与德位相配相对的是德位不... 民本主义是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主流和特色,作为一种成熟的思想,它有其一贯的线索。《尚书》中“以德配天”的思想,集中体现了儒家对政治正当性的寻求。儒家提出德位相配,这是它对权力来源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与德位相配相对的是德位不配,其一是“德不配位”,即无德之人登上了不该有的权位,这牵涉到革命的问题;其二是“有德无位”,即大德之人没有取得应有之位,此种情形涉及时遇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本 德位 革命 《尚书》 《孟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心性到政治:陆九渊民本思想的政治向度
7
作者 欧阳祯人 杨永涛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84,共9页
民本思想是陆九渊心学的核心指向,它的政治向度从心学母体中孕育而生,转进为一种具有平民精神的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理论范式。陆九渊将“本心”提撕到“天理”的哲学高度,以“人无贫贱皆向善”的悲悯情怀彰显“不识一字,亦还我堂堂地做个... 民本思想是陆九渊心学的核心指向,它的政治向度从心学母体中孕育而生,转进为一种具有平民精神的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理论范式。陆九渊将“本心”提撕到“天理”的哲学高度,以“人无贫贱皆向善”的悲悯情怀彰显“不识一字,亦还我堂堂地做个人”的人学立场。陆九渊从理势之辨、君臣之分、君民之义等多个视角构建起以生民关怀为理论诉求的政治哲学和以政治向度为核心表征的民本思想。以“从心性到政治”的阐释理路进行分析,陆九渊民本思想的政治向度体现在政治理念、政治实践和政治教化三个层面。由此,陆九渊民本思想的现代诠释得以深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九渊 本心 民本思想 政治向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科学技术对现代化动力的巨大生成意义
8
作者 吴忠民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9,共19页
科学技术是现代化进程得以不断推进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动力来源。就科学技术对于现代化动力的巨大生成意义而言,可以从科学技术对“人的”和“物的”这样两个层面影响的角度来进行认知。通过对人的解放和现代生产力的双重推动,科学技术极... 科学技术是现代化进程得以不断推进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动力来源。就科学技术对于现代化动力的巨大生成意义而言,可以从科学技术对“人的”和“物的”这样两个层面影响的角度来进行认知。通过对人的解放和现代生产力的双重推动,科学技术极大地增强了现代化动力。从“人的”层面上看,科学技术有助于以人为本基本价值取向的形成,有助于人的潜能的充分开发,有助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催生现代化的巨大内生动力。从“物的”层面上看,科学技术对于现代生产的动力源泉、现代生产的生产能力以及现代生产的生产环境均有着巨大的影响,进而增强了现代化动力。同时还应注意到,科学技术本身并不是人的目的,科学技术只是人们用来实现以人为本的基本目的的“工具性”手段。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旦失去其目的性,便会不可避免地造成有损于人本身的“异化”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 现代化动力 以人为本 现代生产 负面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推进策略研究
9
作者 李晓壮 《行政管理改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35,共12页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由人的城镇化、空间城镇化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等核心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架构。需采取整体视角分析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形”“效”“质”叠加性不佳、城市内部部分管理机制不顺畅、城市物理空间结构性均...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是由人的城镇化、空间城镇化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等核心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架构。需采取整体视角分析中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形”“效”“质”叠加性不佳、城市内部部分管理机制不顺畅、城市物理空间结构性均衡不足、城乡融合发展有差距等挑战。未来,可从提高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整体性理念认知,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以及从人、空间等多个方面的城镇化具体举措加以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科学内涵 城乡融合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监管到治理:构建金融消费者“大消保”的法治工作新格局
10
作者 郭雳 唐峰 《商业经济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2-93,共12页
伴随国家机构改革,金融消费者保护体制步入构建“大消保”格局新阶段,要求构建全覆盖、高水平的金融消保体制机制,体现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然而,消保私法体制的滞后性和消保监管体制的适应性不足造成不小困难。究其原因,金融消... 伴随国家机构改革,金融消费者保护体制步入构建“大消保”格局新阶段,要求构建全覆盖、高水平的金融消保体制机制,体现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然而,消保私法体制的滞后性和消保监管体制的适应性不足造成不小困难。究其原因,金融消费者保护制度的定位偏差模糊了其在金融增长和金融共享上的正当性,导致制度效能局限于金融风险防范。故有必要重构金融消保制度的多功能定位,从被动式社会矫治迈向主动式环境建构,以生态化治理模式理顺金融消保法治水平的提升进路。从责任共同体构建、主要生态位纪律和扩展生态位法律的设定以及二者间的共演共进机制等方面,实现适配“大消保”格局的金融消保法治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消费者法 “大消保” 人民性 生态化治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以病为中心”到“以人为本”:健康模式的转型与发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廖若君 李洪皎 +1 位作者 何丽云 刘保延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1-145,共5页
“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与需求不断演变,促进健康模式从“以病为中心”向“以人为本”的转变。探讨了“以病为中心”的健康模式的特征和局限,提出“以人为本”健康模式的内涵与中医维护健康的方法,强调以预... “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深入实施,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与需求不断演变,促进健康模式从“以病为中心”向“以人为本”的转变。探讨了“以病为中心”的健康模式的特征和局限,提出“以人为本”健康模式的内涵与中医维护健康的方法,强调以预防为主、个体为中心的整体健康,并具体讨论了“以人为本”健康模式的落实措施:推动思想观念的转变,发挥现代中医药优势,建立健康模式的系统网络。并关联主动健康范式变革,以期突破现有健康模式局限,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健康模式 以人为本 治未病 主动健康 健康定义 健康中国 科学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引致生产力要素质态重构的理论纵深——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的理论阐释 被引量:2
12
作者 米加宁 李大宇 董昌其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2,共12页
文章聚焦创新、智能技术等重大命题,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审视新质生产力发展变革带来的社会影响,对于剖析生产力要素质态重构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征体现在:创新驱动与智能化发展带来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因素和方式变革;数据... 文章聚焦创新、智能技术等重大命题,从马克思主义视角审视新质生产力发展变革带来的社会影响,对于剖析生产力要素质态重构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征体现在:创新驱动与智能化发展带来生产力发展的主导因素和方式变革;数据要素的崛起和价值机制的重构深刻改变生产要素禀赋和价值实现机制;以人民为中心构成衡量新质生产力发展成效的根本标准。这些变化标志着生产力要素正经历从物质型、资源型向智能型、数据型的系统性、革命性重构,生产关系正经历从资本逻辑向创新逻辑、从物质本位向以人为本的深刻调整。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新质生产力理论体系,对于破解现实发展难题、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人工智能 创新驱动 数据要素 人本化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合视域下卫生服务“以人为本”的语义解构、建构与实践指引--基于Python爬虫搜索的文本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张皓 吴梦洁 +7 位作者 陈星宇 杨玉辉 胡婉慈 张萌 施越 龙思颖 曹钰 黄仙红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9-17,共9页
目的:针对“以人为本”在卫生服务中的概念尚未有普适性清晰界定的问题,解构、建构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的卫生服务“以人为本”的概念。方法:采用Python获取“以人为本”的概念文本,采用内容分析法解构语义,基于时代特征建构语义,并分析... 目的:针对“以人为本”在卫生服务中的概念尚未有普适性清晰界定的问题,解构、建构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的卫生服务“以人为本”的概念。方法:采用Python获取“以人为本”的概念文本,采用内容分析法解构语义,基于时代特征建构语义,并分析其对卫生服务实践的指引。结果:纳入文本154份,识别出67个分析指标,经四阶段发展,“整合”成为“以人为本”演化的时代特征。基于宏观系统整合、中观组织和专业整合、微观服务整合和支持保障的角度,建构卫生服务“以人为本”五个层次的语义,包括精神本质、人本需求、人本服务、人本治理和健康保障。结论:以整合为特征的“以人为本”的语义呈现多维度的丰富内涵,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践提供了方向指引,精准捕捉全人群健康需求、提供高价值整合服务、激励多元主体价值共创、建立全面的健康保障成为实践叙事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人为本 整合 文本分析 语义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异化呼唤体育文化多样性--在《体育价值论》中探求体育人文价值 被引量:5
14
作者 倪依克 李睛慧 刘文沃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1-25,29,共6页
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的环节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体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发展,一些诸如假球黑哨、兴奋剂等问题也相伴而生,其根源之一,在于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的缺失。在经历了同质化... 体育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调节社会成员的身心健康的环节起着重要作用。随着体育在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发展,一些诸如假球黑哨、兴奋剂等问题也相伴而生,其根源之一,在于发展过程中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的缺失。在经历了同质化、异化后,体育运动终将回归其终极价值——体育的人文价值,而其外化的形态,就是以人为本的多元体育文化。在全球化的今天,体育文化多样性既尊重人们对体育的多元需求,尊重人们自由选择的权利,也尊重各族群(民族及国家)间不同体育文化的多元共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 价值 以人为本 文化 多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以人为本 知识服务大众--高校图书馆服务中的人文关怀 被引量:4
15
作者 刘世影 杨雨师 赵艳波 《现代情报》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26-127,共2页
高校图书馆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在读者服务工作中体现人本主义精神,而高水平的员工队伍则是开展人性化服务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以人为本 人性化服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赋能、风险与使能: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重塑基础教育 被引量:3
16
作者 蔡庆悦 范昕若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2期3-9,共7页
作为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新型数字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场景和数据来源,生成式人工智能所代表的不断涌现的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迭代升级必将对基础教育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起到一定... 作为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新型数字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基础教育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场景和数据来源,生成式人工智能所代表的不断涌现的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迭代升级必将对基础教育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起到一定的变革优化和赋能改良效应,能够改善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养,推动教育资源的有效管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以其强大的智能技术范式重塑基础教育的过程中,也对现行的“以人为本”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产生了一定的风险,导致数据驱动的信息认知风险、技术至上的主体弱化风险以及数字化教育的数据治理风险。生成式人工智能重塑基础教育的使能策略是:坚守数字道德伦理,提高师生的数字素养水平;回归以人为本的教育本位,辨明人工智能技术本质及其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完善数字教育,坚持高质量数据治理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基础教育 道德伦理 以人为本 数字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儒家对《老子》“以百姓心为心”的概念转换与发展——以汉儒为中心的研究
17
作者 乐爱国 《学习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1-130,共10页
作为儒家民本思想的源头,《尚书》既主张以民为本,强调听从民意,又注重对民众的教化。早期儒家较多强调以德教民,因而并未在治国理政层面完全认同管仲讲“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也没有在道德修养层面接受《老子》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 作为儒家民本思想的源头,《尚书》既主张以民为本,强调听从民意,又注重对民众的教化。早期儒家较多强调以德教民,因而并未在治国理政层面完全认同管仲讲“政之所兴,在顺民心”,也没有在道德修养层面接受《老子》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与此不同,汉代儒家多讲“顺民心”,并与黄老之学相互影响。东汉郑玄注《周礼》所言“使民兴贤,出使长之;使民兴能,入使治之”,将《尚书》“天聪明,自我民聪明;天明畏,自我民明威”与《老子》“以百姓心为心”结合起来,以此表达“为政以顺民为本”的理念。这不仅继承了《尚书》的民本思想,而且进一步改造和发展了《老子》“以百姓心为心”的思想,赋予其更为深刻的内涵,影响后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以百姓心为心” 儒家 郑玄 民本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民体育价值观引领下的知识创新与治理体系再造
18
作者 李树旺 陈浩云 车俊霖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47,共10页
人民体育理念是中国体育现代化的重要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向。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下的体育实践,系统分析并构建了“人民性-主体性-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体育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搭建“政策嵌入-... 人民体育理念是中国体育现代化的重要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向。研究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视域下的体育实践,系统分析并构建了“人民性-主体性-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体育理论框架,并在此基础上搭建“政策嵌入-主体赋权-效能协同”三维分析框架,探赜人民体育理念在新时代体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理论生成机制、治理张力和实践转化效能。当前我国体育治理存在政策系统的结构性矛盾、主体实践的双重困境以及价值坐标的现代性困境等突出问题。基于此,研究从理论层面阐释了中国体育价值观从工具理性到人民本位的重大价值转向,解释了新时代体育知识创新和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性,论证了以人民需求为核心的体育治理逻辑。最后,研究提出坚守人民体育价值、激活多元主体共治、强化政策链闭环赋能机制、驱动数字化精准供给的体育治理现代化发展的实践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民体育 人民性 体育治理 知识创新 治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立和践行以民为本的权力观--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权力观的重要论述 被引量:7
19
作者 田芝健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共5页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权力观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树立和践行以民为本的权力观,更好地创新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权为民所有、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权为民... 学习习近平同志关于权力观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权力观,树立和践行以民为本的权力观,更好地创新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权为民所有、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监、权为民造福,构成了以民为本权力观的基本内涵,体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权力文明的本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民为本 权力观 政治定力 权力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先秦“王畿”到近代民族国家--论中国传统“国家安全观”的流变与转型 被引量:13
20
作者 张永攀 《国际安全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59-81,154,155,共25页
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发展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历朝历代均有不同的特征。当下探讨“国家安全”,应注意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的联系和区别,古代“国家安全观”可以体现在历代王朝对君王贤能、仁义、礼法、政治制度、民本思想的评议上。中... 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发展与时代变迁息息相关,历朝历代均有不同的特征。当下探讨“国家安全”,应注意古代中国与近代中国的联系和区别,古代“国家安全观”可以体现在历代王朝对君王贤能、仁义、礼法、政治制度、民本思想的评议上。中国古代特定的社会存在奠定了中国古代国家安全的总基调,其特征是有备无患、具有防御性。“国家安全”与“天子”“臣民”的能动性存在依附关系,与礼法秩序、政治制度、军事战略统合存在构建关系,民本思想是“国家存亡”的关键,“国家安全”是“外”与“内”的统合体。由于时代局限,古代“国家安全观”存在重中原而轻“夷狄”、重文轻武、重谋轻力等种种局限。历代政权在具体实现“国家安全”方面,重视遣师戍守、设界立关,重视舆图绘制,通过以边拱安、屯田守边、设立“情报”机构等手段强化国家安全。近代以来,维护国家安全的国家“边界线”越来越清晰,中华民族的“总体安全观”越来越强烈,安全观从以皇权为核心转变为以“民族国家”为核心,从“内防”“陆防”为主转向以“外防”“海防”为主,进一步向现代概念上的“国家安全观”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安全 安全观 边疆 民本思想 中国古代国家安全防御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