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croscopic analysis of saturated soft clay in Pearl River Delta 被引量:3
1
作者 周晖 房营光 +1 位作者 谷任国 曾铖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2期504-510,共7页
A series of researches were carried out for the soil sampl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under the action of consolidation loads,such as the quantitative analyses of the pore scale,shape and size distributions of micro-s... A series of researches were carried out for the soil sampl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under the action of consolidation loads,such as the quantitative analyses of the pore scale,shape and size distributions of micro-structure units,with an environmental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ESEM),a mercury intrusion analyzer and a mineral diffractometer.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nsolidation pressures remarkably change the pore sizes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ilt,thus changing its compressibility and permeability. This can be proved by the fact that,in the earlier stage with a consolidation pressure of p<200 kPa,the pore sizes are greater and the compressibility and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s are larger. However,they rapidly de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in consolidation pressure. And in the later stage with a consolidation pressure of p>200 kPa,the pore sizes are smaller and the compressibility and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s are less. Therefore,the empirical formulas of compression coefficient and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vs consolidation load and average pore diameter are deduc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turated soft soil pearl river delta (PRD) MICRO-STRUCTURE microscopic analysis pore distribution engineeringpropertie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珠三角城市群自然资源生态风险评价及其时空跃迁特征分析
2
作者 王楠 陈敏 +1 位作者 刘加敏 吴辉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4-168,共5页
协调城市发展和自然资源生态关系是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考虑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构建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的自然资源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灰色-TOPSIS多目标决策评价方法和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方法,对珠三角城市群自然... 协调城市发展和自然资源生态关系是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考虑的重大问题,本文通过构建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的自然资源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灰色-TOPSIS多目标决策评价方法和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方法,对珠三角城市群自然资源生态风险时空格局及其时空跃迁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2012-2022年珠三角城市群超3/4的城市自然资源生态风险在逐渐降低,但超半数城市自然资源生态风险处于中等风险及以上,总体风险程度较高;②珠三角城市群的东部和南部地区表现出更加动态的空间结构特性,城市群的西北部自身自然资源生态风险水平受邻近城市影响较大,时空依赖性较强,超50%的城市自然资源生态风险在空间格局演化上呈现出较强的空间整合性;③Moran's I的空间凝聚度仅为11.11%,表明珠三角城市群各城市生态安全水平存在较大的格局变动,自身相对位置容易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风险评价 灰色-TOPSIS 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 珠三角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何以提升区域创新绩效?——基于长三角核心城市的fsQCA分析
3
作者 彭奕潇 朱李鸣 李建琴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2-34,共13页
文章以长三角27个核心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fsQCA方法分析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提升区域创新绩效的路径与条件。研究发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提升区域创新绩效呈现多路径交互的复杂协同关系,单个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 文章以长三角27个核心城市为研究对象,采用fsQCA方法分析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提升区域创新绩效的路径与条件。研究发现: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提升区域创新绩效呈现多路径交互的复杂协同关系,单个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路径并不构成引致高区域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提升区域创新绩效既有路径差异又有生效门槛,高政务数字化和高数字产业化是引致高区域创新绩效的核心前因条件;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数字化转型及其对区域创新绩效的提升效应在长三角核心城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原因在于“同群效应”导致城市之间“数字鸿沟”日益扩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数字化转型 区域创新绩效 模糊集定性分析法 长三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东西部SRED系统动态对比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李维敏 孙贤国 《生态经济》 CSSCI 2000年第8期15-18,共4页
一个区域要做到健康、有序、持续地发展 ,其中一个重点在于保持区域内部各子分区的平衡发展。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区之一 ,但其内部也存在许多不平衡因素。通过对珠三角洲东西部SRED系统的对比分析 ,以及动态模拟 ,可以得到目... 一个区域要做到健康、有序、持续地发展 ,其中一个重点在于保持区域内部各子分区的平衡发展。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区之一 ,但其内部也存在许多不平衡因素。通过对珠三角洲东西部SRED系统的对比分析 ,以及动态模拟 ,可以得到目前和未来珠江三角洲东西部的不平衡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从而为未来珠江三角洲的持续发展提出有益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sred系统 动态对比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营商环境生态促进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组态路径——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7
5
作者 胡若晨 朱菊芳 +1 位作者 周铭扬 曾鑫峰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7-113,共7页
优化营商环境是促进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必要条件。立足生态系统理论,基于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截面数据,运用DEA-SBM模型测算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并结合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实证分析城市营商环境生态的7个前... 优化营商环境是促进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必要条件。立足生态系统理论,基于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截面数据,运用DEA-SBM模型测算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并结合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实证分析城市营商环境生态的7个前因条件对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组态路径。研究发现:长三角城市群营商环境生态中的法治环境、政务环境、人力资源、创新环境和金融服务等核心条件“多因并发”,形成“政务环境+法治环境”联合保障型、“政务环境+金融服务”均衡推动型、“人力资源+创新环境”协同驱动型3条促进体育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等效路径。基于此,提出夯实法治环境的基石作用,创新产业监管方式;深化体育产业“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服务;建立“体育+金融”合作框架,强化“创新+人力”耦合效应等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营商环境 区域体育产业 高质量发展 长三角城市群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企业组织关系的珠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关联格局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谷斌 吴坤彦 +2 位作者 汤晟 周天怡 王岩立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5-519,共15页
运用连锁网络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基于数字经济上市企业总部-分支机构数据构建网络,分析2005—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关联格局。结果显示:1) 2005—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上市企业数量增长迅猛,企业跨城市联系增强,深圳、... 运用连锁网络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基于数字经济上市企业总部-分支机构数据构建网络,分析2005—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关联格局。结果显示:1) 2005—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数字经济上市企业数量增长迅猛,企业跨城市联系增强,深圳、广州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引擎和关联网络的控制中心。2)城市群整体关联结构从2005年的广-珠-深及连线城市组成的单三角形转变为2020年的广-佛-深和广-珠-深及连线城市组成的双三角形,网络密度提升,不对称性减弱,由单区域中心向多区域中心转变。3)分行业看,数字经济发展的行业间差距明显,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网络联系最强,金融业最弱,制造业居中,深圳、广州双核心地位凸显,肇庆、江门位于网络边缘。4)推动城市群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需进一步增强城市间数字经济合作,更好地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边缘城市的数字经济发展政策和基础设施;在细分行业上统筹规划行业布局,促进各行业均衡发展,形成数字经济发展合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锁网络模型 社会网络分析 数字经济 上市企业 珠三角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2020年泛珠三角区域大气氨排放清单及分布特征 被引量:7
7
作者 方利江 虞丹君 +2 位作者 余朝毅 杨一群 叶观琼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6-277,共12页
精确的区域氨排放清单编制对于制定有效的空气污染控制措施至关重要.以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等9省份为研究区域,基于10种不同氨排放源活动水平数据,采用排放因子法建立了泛... 精确的区域氨排放清单编制对于制定有效的空气污染控制措施至关重要.以福建省、江西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等9省份为研究区域,基于10种不同氨排放源活动水平数据,采用排放因子法建立了泛珠三角区域2008−2020年的氨排放清单,并利用ArcGIS软件对2020年研究区的氨排放量进行1 km×1 km空间网格分配.结果表明:①2008−2020年泛珠三角区域氨排放量为2685.40×10^(3)~2839.35×10^(3) t,总体较为稳定,年变化率在−1.42%~1.88%之间,农业源占氨排放总量的92.23%~93.79%,非农业源贡献率为6.21%~7.77%.②2020年,四川省氨排放量最大,为689.07×10^(3) t,占研究区氨排放总量的24.53%;其次为云南省和湖南省,贡献率分别为14.70%和13.90%.蛋鸡、肉牛和生猪是畜禽养殖氨排放主要贡献源,其氨排放量分别为661.75×10^(3)、339.88×10^(3)和310.97×10^(3) t.尿素占氮肥施用氨排放量的97.17%.③2020年,泛珠三角区域氨排放呈显著的空间分布差异,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四川省中部地区,排放强度高达481.03 t/km^(2);低值区主要位于四川省西部和云南省西北部区域.④在95%置信区间上,2020年研究区氨排放量的不确定度范围为−18.08%~20.97%,其中畜禽养殖和燃料燃烧的不确定度较低,分别为−7.43%~8.15%和−9.50%~10.32%.研究显示,泛珠三角区域历年氨排放趋势总体变化较小,以畜禽养殖排放源为主,加强畜牧业氨减排技术的积极推广和普遍实施将是显著削减氨排放的实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排放清单 年际变化 空间分布 不确定性分析 泛珠三角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地区前后汛期强对流过程物理量指数对比分析及阈值选取 被引量:22
8
作者 庞古乾 伍志方 +3 位作者 叶爱芬 谌志刚 刘运策 孙广凤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19-923,共5页
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地区前汛期强对流是由锋面系统引起,后汛期强对流则多由热力系统引起。利用2004—2006年探空资料计算的物理量,选取与强对流天气相关性好的大气温湿类(整层比湿积分IQ)、层结稳定度类(K指数)、动力类(潜在下冲气... 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地区前汛期强对流是由锋面系统引起,后汛期强对流则多由热力系统引起。利用2004—2006年探空资料计算的物理量,选取与强对流天气相关性好的大气温湿类(整层比湿积分IQ)、层结稳定度类(K指数)、动力类(潜在下冲气流指数MDPI)、热力动力综合类(瑞士第一雷暴指数SWISS00)作为指示因子,通过对各指数的分布特征进行对比分析,分别得到珠三角地区前、后汛期的物理量指数的阈值,为进一步做好珠三角地区未来12小时强对流预报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量 对比分析 阈值选取 珠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一些表层沉积物中多氯联苯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51
9
作者 康跃惠 盛国英 +4 位作者 傅家谟 麦碧娴 林峥 张干 闵育顺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62-269,共8页
本文报导了采自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些水体(包括澳门河口湾)的1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多氯联苯(HCBs)的含量、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结果.结果表明:①分布于五个地区的17个表层样品中PCBs的含量以广州市附近的样品含量最高,澳门内港次之,分别为4... 本文报导了采自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些水体(包括澳门河口湾)的17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多氯联苯(HCBs)的含量、分布特征的初步研究结果.结果表明:①分布于五个地区的17个表层样品中PCBs的含量以广州市附近的样品含量最高,澳门内港次之,分别为485.45μg.kg^(-1)和338.53μkg^(-1),其余样品均比广州、澳门低一个数量级,而且从珠江干流上游至下游,PCBs含量具有明显降低的趋势;②广州工业区和澳门内港样品的PCBs组成有明显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珠江三角洲 多氯联苯 环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空间自相关分析 被引量:60
10
作者 李慧 王云鹏 +2 位作者 李岩 王兴芳 陶亮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879-1885,共7页
通过对复杂土地利用地学现象的空间与时间上的综合表达和描述,可揭示土地利用时空结构演变的内在规律,可以为研究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珠江三角洲1990—200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空间自... 通过对复杂土地利用地学现象的空间与时间上的综合表达和描述,可揭示土地利用时空结构演变的内在规律,可以为研究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珠江三角洲1990—200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空间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研究区全域空间自相关、单变量区域空间自相关、双变量区域空间自相关的计算,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的全域空间自相关较弱,土地利用和开发存在随机性。单变量区域空间自相关和双变量区域空间自相关在不同区域、不同时期显现不同形态,揭示了研究区内部发展的差异性。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可直观地显示分析结果,不失为一种深入理解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和变化的重要和有益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自相关分析 土地利用/覆盖 珠江三角洲 Moran's 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北部背景站臭氧浓度变化特征 被引量:28
11
作者 沈劲 何灵 +4 位作者 程鹏 谢敏 江明 陈多宏 周国强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2006-2011,共6页
O3已取代PM2.5成为珠三角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深入研究珠三角背景地区O3浓度变化特征对全面掌握珠三角空气质量概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珠三角北部郊区背景监测点位广州市从化区天湖站点2006-2018年的监测数据为基础,结合空气质量... O3已取代PM2.5成为珠三角空气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深入研究珠三角背景地区O3浓度变化特征对全面掌握珠三角空气质量概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珠三角北部郊区背景监测点位广州市从化区天湖站点2006-2018年的监测数据为基础,结合空气质量模型与过程分析等工具,对珠三角背景地区的O3浓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6年以来,珠三角背景地区的O3年平均质量浓度均在80μg·m^-3左右波动,年均值在2014年达到自动监测以来的历史峰值91μg·m^-3,2014年以来有逐年下降的趋势。2006-2018年O3小时质量浓度的频数分布表明30-100μg·m^-3是主要的小时质量浓度水平,占比约为59%,100μg·m^-3以下质量浓度的占比约为70%,160μg·m^-3以下质量浓度的占比约为94%,天湖站小时质量浓度超标(大于200μg·m^-3)概率为1.8%。平均而言,天湖站6-7月的O3质量浓度最低,分别为71μg·m^-3与73μg·m^-3。冷暖交替的月份质量浓度相对较高,10月与4月分别达到102μg·m^-3与84μg·m^-3,过程分析结果显示,在下沉气流等影响下,近地面层上层边界O3垂直输送是4月与10月高质量浓度O3的主要来源。天湖站的日均与月均O3质量浓度与日照时数均存在正相关关系,O3昼高夜低且与NO2呈反相关关系,O3质量浓度远高于NO2,说明天湖受人为源排放影响少。天湖站化学过程对O3的影响因季节而异,夏季光化学过程对O3的影响明显,白天平均O3净化学生成速率为18.5μg·m^-3·h-1;其他季节珠三角背景地区的O3质量浓度主要受物理过程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角 郊区 臭氧 过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和来源解析 被引量:63
12
作者 韩志轩 王学求 +4 位作者 迟清华 张必敏 刘东盛 吴慧 田密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3455-3463,共9页
利用全国地球化学基准计划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22个点位上采集的44件冲积平原土壤样品,分析了As、Cd、Cr、Cu、Hg、Ni、Pb、Zn等8个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特征,并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铅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重金属元素的来源.结果表明,珠... 利用全国地球化学基准计划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22个点位上采集的44件冲积平原土壤样品,分析了As、Cd、Cr、Cu、Hg、Ni、Pb、Zn等8个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特征,并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和铅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重金属元素的来源.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冲积平原土壤8个重金属元素含量均高于全国土壤背景值,Hg在表层土壤中显著富集,As、Cd、Cu、Pb、Zn在表层土壤的含量略高于深层土壤中含量,Cr、Ni在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中含量相当.因子分析结果显示,土壤Cu、Cr、Ni主要受地质背景控制,Zn、Cd的高含量既与地质背景有关,也受人类活动影响,As、Pb、Hg的异常则受人为活动影响较严重.富集因子法得出8个重金属元素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大小排序为:Hg>As>Cd>Cu>Pb>Zn>Cr>Ni,当深层土壤某元素有外源输入时,会导致其富集因子偏低.铅同位素示踪结果显示,表层土壤铅含量与^(206)Pb/^(207)Pb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根据二元混合模型推测表层土壤中有超过30%的外源铅输入.综合来看,珠三角地区冲积平原土壤Hg、Cd、As、Pb受到较为严重的人为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积土壤 重金属 富集因子 因子分析 铅同位素示踪 珠三角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54-2004年珠江三角洲大气能见度变化趋势 被引量:101
13
作者 黄健 吴兑 +4 位作者 黄敏辉 李菲 毕雪岩 谭浩波 邓雪娇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1-70,共10页
利用珠江三角洲5个城市气象观测站(广州、深圳、台山、惠州、高要)的长期能见度观测资料,采用累积百分率、Ridit分析法和烟幕/霾日频率3种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1954—2004年珠江三角洲能见度变化趋势,初步探讨了珠江三角洲大气环境的变... 利用珠江三角洲5个城市气象观测站(广州、深圳、台山、惠州、高要)的长期能见度观测资料,采用累积百分率、Ridit分析法和烟幕/霾日频率3种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1954—2004年珠江三角洲能见度变化趋势,初步探讨了珠江三角洲大气环境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近50年来,珠江三角洲城市能见度呈显著下降趋势。能见度的下降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80—90年代初进一步恶化,90年代中期之后虽然能见度变化趋于平缓,但能见度下降的趋势仍未从根本上改变。珠江三角洲能见度与当地的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同时污染物的区域输送对西部下风向城市能见度也有很大影响。珠江三角洲能见度未得到有效改善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由于细粒子污染,尤其是二次粒子前体物如SO2和NOX等的排放未得到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能见度变化 累积百分率 RIDIT分析法 烟幕/霾日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GZ-2孔全新统孢粉特征及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建华 王晓静 +3 位作者 曹玲珑 郑卓 杨小强 阳杰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61-669,共9页
根据珠江三角洲GZ-2孔测年结果、岩相特征和孢粉地层信息推断,该地区全新统约在6.0kaBP开始沉积,全新统孢粉组合特征与更新统相比有明显的区别,表明全新世与更新世的气候相比有明显变化。孢粉与沉积信息揭示,全新世本区气候基本以暖湿为... 根据珠江三角洲GZ-2孔测年结果、岩相特征和孢粉地层信息推断,该地区全新统约在6.0kaBP开始沉积,全新统孢粉组合特征与更新统相比有明显的区别,表明全新世与更新世的气候相比有明显变化。孢粉与沉积信息揭示,全新世本区气候基本以暖湿为主,气候波动不大,在5.0~2.4kaBP表现最为热湿,在2.4~1.9kaBP相对偏凉干,随后恢复暖湿。在这些相对较明显的波动中还包含有次一级的微弱波动。除了反映气候变化,孢粉信息也指示了一定的沉积环境变迁以及人类活动信息。该区在中全新世经历了一次明显的海侵过程,进入晚全新世后人类活动对三角洲植被和环境的影响加剧,期间水深逐渐变浅,沉积环境由河口湾、浅海、滨海潮滩逐渐演变为三角洲平原,区域气候的变化与海平面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全新世 孢粉分析 古气候 古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秋季典型气溶胶污染的过程分析 被引量:18
15
作者 刘一鸣 洪莹莹 +4 位作者 张舒婷 王雪梅 范绍佳 冯业荣 樊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017-3025,共9页
为了解大气中各物理和化学过程对气溶胶浓度的贡献情况,利用Models-3/CMAQ模式系统对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秋季典型气溶胶污染进行研究.模拟时间是2012年10月,期间珠三角主要受高压系统的控制,在17日冷锋过境前后高压天气形势发... 为了解大气中各物理和化学过程对气溶胶浓度的贡献情况,利用Models-3/CMAQ模式系统对珠江三角洲(以下简称珠三角)秋季典型气溶胶污染进行研究.模拟时间是2012年10月,期间珠三角主要受高压系统的控制,在17日冷锋过境前后高压天气形势发生转变,风向从东北风转为偏东风.结果表明,珠三角秋季PM2.5浓度呈现西高东低的水平分布特征,随着高度的上升浓度高值中心也向西南方向偏移;受大气边界层高度的影响,陆地上PM2.5输送高度呈现白天高夜晚低的变化特征;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源排放,水平输送和垂直输送是影响近地面PM2.5浓度变化的主要过程;本地污染物排放是城市中心(广州站)PM2.5浓度升高的主要原因,而在下风向位置(江门站)外来污染物的水平输送过程是PM2.5的最主要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Models-3/CMAQ模式 气溶胶污染 过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秋季PM_(10)污染模拟与形成过程分析 被引量:22
16
作者 刘宁 王雪松 +4 位作者 胡泳涛 郑君瑜 钟流举 胡敏 张远航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537-1545,共9页
利用Models-3/CMAQ模式系统对珠江三角洲2009年11月下半月的大气PM10污染状况进行模拟,重点针对23~29日期间的严重PM10污染事件,采用过程分析技术,探讨各种大气物理、化学过程对PM10浓度演变的作用规律.对代表性站点的分析结果表明,导... 利用Models-3/CMAQ模式系统对珠江三角洲2009年11月下半月的大气PM10污染状况进行模拟,重点针对23~29日期间的严重PM10污染事件,采用过程分析技术,探讨各种大气物理、化学过程对PM10浓度演变的作用规律.对代表性站点的分析结果表明,导致污染期间近地面PM10浓度升高的大气过程主要是源排放(例如麓湖、开平)和大气传输(万顷沙、金果湾),重要的PM10去除途径包括大气传输(麓湖、开平)、干沉降(万顷沙)和气溶胶过程(金果湾).空间分布上,PM10源排放强度较高的珠三角中部地区,同时也是向外输出PM10的主要区域和干沉降去除的高值地区.在近地面,气溶胶过程在珠三角中部主要起消耗PM10的作用,二次颗粒物的生成多发生在珠三角西部和南部;气溶胶过程对高空PM10主要表现为生成作用,尤其珠三角中部地区的生成速率相对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江三角洲 PM10 CMAQ模式 过程分析 积分过程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元统计和傅立叶和谱分析的土壤重金属的来源解析及其风险评价 被引量:17
17
作者 李勇 周永章 +5 位作者 窦磊 杜海燕 赖启宏 林小明 范瑞 杜敏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53-261,共9页
分析珠江三角洲腹地佛山顺德区208个蔬菜地表层土样Cu、Ni、Cr、As、Pb、Zn、Cd和Hg等8种重金属的全量,结果表明,8种重金属的平均浓度高于广东省土壤背景值。Cd和Hg的最高浓度和变异系数分别为6.54mg/kg、115%和4.82mg/kg、151%,暗示Cd... 分析珠江三角洲腹地佛山顺德区208个蔬菜地表层土样Cu、Ni、Cr、As、Pb、Zn、Cd和Hg等8种重金属的全量,结果表明,8种重金属的平均浓度高于广东省土壤背景值。Cd和Hg的最高浓度和变异系数分别为6.54mg/kg、115%和4.82mg/kg、151%,暗示Cd和Hg的人为来源。多元统计与傅立叶和谱分析的结合,解释了Cr、Ni和Cu的自然来源,Pb、Zn、As、Cd和Hg的人为来源;傅立叶和谱分析进一步阐释了Zn与Cu的双重来源,并推断土壤Hg来源于大气沉降。研究区内大约21.7%的土壤受重金属污染,表明需要调整该区的农业生产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多元统计 傅立叶和谱分析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耦合协调度的城镇化质量评价: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21
18
作者 李国敏 匡耀求 +2 位作者 黄宁生 常向阳 姚三军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3-100,共8页
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将城市系统看作是由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四个子系统耦合而成的开放型的耗散结构系统,构建了基于耦合协调度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模型,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客观赋权。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进行实证研... 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将城市系统看作是由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四个子系统耦合而成的开放型的耗散结构系统,构建了基于耦合协调度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模型,并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客观赋权。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研究区2003-2012年间耦合协调度的时序特征,然后以耦合协调度为基准,对研究区城镇化质量的分布特征及空间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群的城镇化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两个子系统之间初步形成了良性耦合关系;人口与资源两个子系统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其它子系统的发展,成为阻碍珠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提升的不利因素;在空间分布上,珠三角城市群城镇化质量分布呈现中部高于两翼的特征,城镇化质量的提升在空间上呈现出由中部向两翼扩展的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质量 耦合协调度模型 数据包络分析 主成分分析 珠三角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88―2006年珠三角建设用地扩展的空间差异分析 被引量:16
19
作者 叶玉瑶 张虹鸥 +1 位作者 刘凯 苏泳娴 《热带地理》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93-500,共8页
采用珠三角1988、1998、2006年3个时相的建设用地解译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工具,采用空间重心分析、象限缓冲区分析、典型区位空间分析、景观形态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对1988年以来珠三角建设用地扩展的空间特征进行研究。其结果表明:198... 采用珠三角1988、1998、2006年3个时相的建设用地解译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工具,采用空间重心分析、象限缓冲区分析、典型区位空间分析、景观形态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对1988年以来珠三角建设用地扩展的空间特征进行研究。其结果表明:1988年以来,珠三角的建设用地进入高速扩展时期,建设用地空间重心总体向东南方向移动,整个区域东部及南部的建设用地扩展占绝对优势,特别在近珠江口以及珠江口东岸地区表现得更加明显,围绕珠江口形成"剧烈扩展型―强扩展型―弱扩展型―稳定型"递变圈层结构;建设用地总体上呈现向沿路、沿海和平原区等典型区位集聚的特征,但在斑块层面上则表现出形态复杂和布局散乱的特点,且围绕城市中心区形成"集聚(高水平)―分散―集聚(低水平)"的圈层递变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扩展 空间分析 珠三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三角洲腹地洪水位异常变化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0
20
作者 彭静 廖文根 禹雪中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50-54,共5页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三角洲地区的防洪安全保障对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三角洲地区复杂的网河及口门构成,以及径流和潮汐共同影响的水动力条件,使三角洲的洪水水势表现出随时间和空间复杂... 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东南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三角洲地区的防洪安全保障对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三角洲地区复杂的网河及口门构成,以及径流和潮汐共同影响的水动力条件,使三角洲的洪水水势表现出随时间和空间复杂变化的动态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角洲地区受水土资源无序开发的人类活动的影响,90年代的洪水表现出了网河腹地河段洪水位异常壅高的现象,使区域的防洪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结合"94.6","98.6"洪水期间三角洲腹地洪水水位异常壅高现象,综合分析了区域洪水位异常壅高的外部及内在成因,为科学制订三角洲地区防洪对策提供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水 水位异常 防洪 径流 潮汐 江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