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2S对Pd/α-Al_(2)O_(3)催化剂催化草酸二甲酯合成反应性能的影响
1
作者 赵立红 梁旭 +4 位作者 蒋元力 刘振峰 谢肥东 蔡教民 谢进军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1-57,共7页
草酸二甲酯(DMO)是合成气制乙二醇的中间产品,工业上通常采用CO和亚硝酸甲酯(MN)在Pd/α-Al_(2)O_(3)催化剂作用下制备DMO,但是在以含CO工业尾气为原料生产DMO的过程中无法避免负荷大范围波动的问题,会出现H_(2)S等毒物含量超标情况,因... 草酸二甲酯(DMO)是合成气制乙二醇的中间产品,工业上通常采用CO和亚硝酸甲酯(MN)在Pd/α-Al_(2)O_(3)催化剂作用下制备DMO,但是在以含CO工业尾气为原料生产DMO的过程中无法避免负荷大范围波动的问题,会出现H_(2)S等毒物含量超标情况,因此探究H_(2)S对催化剂的毒害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固定床微反装置考察了H_(2)S对利用CO和MN合成DMO的Pd/α-Al_(2)O_(3)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在反应温度为120℃、常压、n(CO)/n(MN)为2.0以及空速为3000 h^(-1)条件下,H_(2)S毒化处理催化剂后,其MN转化率由83%降低至64%左右。对中毒处理后的催化剂进行H_(2)还原处理,发现催化剂活性进一步降低,MN转化率稳定在51%左右。采用XRD、FT-IR、HRTEM和XPS等对新鲜催化剂、中毒处理后催化剂及H_(2)还原处理后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H_(2)S优先与催化剂表面Pd活性物种反应生成PdSO_(4)、PdO_(x)-S和PdO_(x)-SO_(x)等惰性物种,Pd颗粒内部仍保持Pd^(0)状态。H_(2)还原处理会脱除掉部分表面硫,部分氧化态Pd物种重新被还原为Pd^(0),但是还原处理造成Pd^(0)颗粒团聚长大。表面PdSO_(4)、PdO_(x)-S和PdO_(x)-SO_(x)等惰性物种占据并覆盖活性中心及Pd^(0)团聚长大是造成催化剂催化活性下降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酸二甲酯 Pd/α-Al_(2)O_(3)催化剂 H2S预处理 再生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L2调控EMT影响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转移的机制研究
2
作者 余小雪 孙孟宇 +4 位作者 刘超 郑建伟 梅玫 周旋 任玉 《中国肿瘤临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50-556,共7页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2(programmed death-ligand 2,PD-L2)和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指标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中的特征性表达及其影响HNSCC转... 目的:探讨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2(programmed death-ligand 2,PD-L2)和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指标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HNSCC)中的特征性表达及其影响HNSCC转移的机制。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3年7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94例HNSCC患者肿瘤组织样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估PD-L2蛋白的表达水平,统计评估其与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Western blot实验检测HNSCC中PD-L2的表达水平。慢病毒载体构建过表达和敲除PD-L2的稳转单克隆细胞系,Transwell实验探究PD-L2对HNSCC细胞系的侵袭迁移的影响。RNA测序技术确定受PD-L2调控的下游靶基因。通过Western blot分析检测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等关键EMT标志物的表达水平,以阐明PD-L2通过激活EMT通路促进肿瘤细胞转移的分子机制。结果:HNSCC中PD-L2高表达与N分期呈正相关(P<0.05),并且PD-L2高表达预示HNSCC患者预后不良。结论:PD-L2调控EMT促进HNSCC转移,靶向PD-L2有望成为治疗转移性HNSCC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颈部鳞状细胞癌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2 上皮间充质转化 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掺杂方式对Cu/ZnO低温催化CO_(2)加氢制甲醇性能的影响
3
作者 张培培 辛靖 +5 位作者 李思漩 米晓彤 杨国明 刘影 陈新国 夏林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24,共9页
CO_(2)加氢制甲醇是CO_(2)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Cu/ZnO催化剂因具有独特的催化性能而备受关注。采用共沉淀法、浸渍法和机械混合法制备了一系列掺杂Pd的Cu/ZnO催化剂,利用ICP-OES、N_(2)物理吸/脱附和XRD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 CO_(2)加氢制甲醇是CO_(2)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Cu/ZnO催化剂因具有独特的催化性能而备受关注。采用共沉淀法、浸渍法和机械混合法制备了一系列掺杂Pd的Cu/ZnO催化剂,利用ICP-OES、N_(2)物理吸/脱附和XRD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在温度为170~250℃、压力为5.0 MPa和气体空速为4000 mL/(g·h)的条件下对各催化剂催化性能进行了测试,深入研究了不同Pd掺杂方式对催化剂结构、形貌和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于未掺杂的Cu/ZnO催化剂,共沉淀法制备的Pd-Cu/ZnO-C催化剂具有更高的CO_(2)转化率、甲醇选择性和甲醇时空收率。共沉淀法促使Pd在催化剂中均匀分布且高度分散,贵金属Pd与Cu的协同催化作用有效增强了氢解离和溢流性能。此外,Pd-Cu/ZnO-C催化剂的粒径较小、比表面积较大且还原性能较为优异,从而有效降低了反应活化能。在170℃和190℃的低温下,Pd-Cu/ZnO-C催化剂的CO_(2)转化率分别为5.5%和8.9%,甲醇选择性分别为82.2%和74.9%,甲醇时空收率分别为0.058 g/(g·h)和0.088 g/(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加氢 Pd掺杂 Cu/ZnO催化剂 低温甲醇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含五配位Al^(3+)的γ-Al_(2)O_(3)载体的合成及蒽醌加氢制H_(2)O_(2)催化性能评价
4
作者 黄丹颖 杨卫亚 +3 位作者 程栖桐 白红鑫 周明东 陈阳 《石油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073-1078,共6页
以硝酸铝和尿素为原料,通过水热法成功合成富含五配位Al^(3+)的γ-Al_(2)O_(3)载体,采用XRD、SEM、STEM-HAADF、27Al MAS NMR、N_(2)吸附-脱附等手段表征了载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并对采用该载体制备的Pd/Al_(2)O_(3)催化剂进行了蒽醌加氢... 以硝酸铝和尿素为原料,通过水热法成功合成富含五配位Al^(3+)的γ-Al_(2)O_(3)载体,采用XRD、SEM、STEM-HAADF、27Al MAS NMR、N_(2)吸附-脱附等手段表征了载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并对采用该载体制备的Pd/Al_(2)O_(3)催化剂进行了蒽醌加氢制H_(2)O_(2)的初步性能评价。表征结果显示,合成的载体中的五配位Al^(3+)相对含量可达40.88%(w),微观粒子呈棒状,棒的长度1~4μm,直径0.1~0.3μm,BET比表面积可达494 m^(2)/g;所制备的Pd/Al_(2)O_(3)催化剂中Pd纳米粒子分散良好,平均粒径为3.51 nm,且分布较窄。评价结果表明,该催化剂相对于参比剂具有较高的加氢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法 五配位Al^(3+) Pd/Al_(2)O_(3)催化剂 活性 选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焙烧温度对Pd/LDH催化剂上CH_(4)-CO_(2)两步梯阶转化合成乙酸的影响
5
作者 王小双 吴怡枭 +3 位作者 王菲 张凯玮 刘勇军 黄伟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3-132,共10页
CH_(4)和CO_(2)直接转化为乙酸是一种100%原子经济性的反应,但其反应条件较苛刻。水滑石(LDH)因具有比表面积大、活性组分分散性好和酸碱性可调等优点,在CH_(4)-CO_(2)催化转化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以n(Mg)/n(Al)为5的MgAl-LDH为载... CH_(4)和CO_(2)直接转化为乙酸是一种100%原子经济性的反应,但其反应条件较苛刻。水滑石(LDH)因具有比表面积大、活性组分分散性好和酸碱性可调等优点,在CH_(4)-CO_(2)催化转化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以n(Mg)/n(Al)为5的MgAl-LDH为载体,采用离子交换法负载质量分数为5%的钯(Pd)作为活性组分,将所得前驱体在不同温度下进行焙烧制得了一系列Pd/LDH-X催化剂(X代表焙烧温度)。采用XRD、FT-IR和SEM等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催化剂在CH_(4)-CO_(2)两步梯阶转化合成乙酸过程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本研究设定的CH_(4)-CO_(2)两步梯阶转化反应条件下反应30 min,150℃下焙烧所得Pd/LDH-150的催化性能最优,其乙酸时空收率为61.8μmol/(g·h),明显优于CH_(4)-CO_(2)共进料条件下的乙酸时空收率(2.4μmol/(g·h)),且乙酸是唯一的液体产物。LDH的结构完整性是影响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关键因素,催化剂表面存在较多的中强酸性位点和中强碱性位点有利于乙酸的合成。焙烧温度过高会导致LDH的层状结构坍塌,造成表面中强酸性位点和中强碱性位点数量减少,从而对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_(4)-CO_(2)两步阶梯转化 MgAl水滑石 PD催化剂 乙酸 焙烧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啤酒酵母废菌体吸附Pd^(2+)的物理化学特性 被引量:19
6
作者 刘月英 杜天生 +4 位作者 陈平 汤丁亮 倪子绵 古萍英 傅锦坤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2248-2251,共4页
以啤酒酿造厂的啤酒酵母废菌体为生物吸附剂 ,研究死的啤酒酵母菌体从 Pd Cl2 溶液中吸附 Pd2 + 的物理化学特性 .结果表明 ,该菌体吸附 Pd2 +受吸附时间、溶液 p H值、菌体浓度和 Pd2 +起始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菌体吸附 Pd2 + 是个快速... 以啤酒酿造厂的啤酒酵母废菌体为生物吸附剂 ,研究死的啤酒酵母菌体从 Pd Cl2 溶液中吸附 Pd2 + 的物理化学特性 .结果表明 ,该菌体吸附 Pd2 +受吸附时间、溶液 p H值、菌体浓度和 Pd2 +起始浓度等因素的影响 .菌体吸附 Pd2 + 是个快速的过程 ,吸附 45 min时吸附量达最大 ,但在最初的 3 min内 ,吸附量可达到最大吸附量的 92 % .在 5~ 60℃范围内 ,吸附作用不受温度影响 .吸附作用的最适 p H值为 3 .5 .在 Pd2 + 起始质量浓度为 3 0~ 3 0 0 mg/L范围内和菌体质量浓度为 2 g/L的条件下 ,菌体对 Pd2 + 的吸附作用符合 Langmuir和 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 .在 p H=3 .5 ,Pd2 +与菌体质量比为 0 .2和 3 0℃条件下吸附 60 min,吸附量达94.5 mg/g.从废钯催化剂处理液回收钯 ,吸附量为 3 2 .2 mg/g.XPS分析表明 ,该菌体能吸附水溶液中的Pd2 + .TEM结果表明 ,在无外加电子供体时 ,死的啤酒酵母废菌体能够吸附和还原溶液中的 Pd2 + 成 Pd0 微粒 ,Pd0微粒可进一步形成有一定形状的钯晶粒 ;该菌体还能使吸附在 γ-Al2 O3 上的 Pd2 +还原成 Pd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啤酒酵母废菌体 生物吸附剂 Pd^2+ 物理化学 非酶促生物还原 废水处理 工业废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相催化C_(2)混合气烷氧羰基化制丙酸甲酯反应性能
7
作者 郭少霞 郜亮 +4 位作者 李苏爽 高永杰 邢恩会 罗一斌 舒兴田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5-593,共9页
乙烯烷氧羰基化反应原料主要是纯乙烯,采用低成本的乙烯-乙烷混合气替代高成本的纯乙烯,对C_(2)混合气烷氧羰基化制丙酸甲酯均相反应体系进行了系统性的工艺条件优化,主要考察均相催化剂膦配体、Pd前体、酸剂的类型及三者的最优配比、... 乙烯烷氧羰基化反应原料主要是纯乙烯,采用低成本的乙烯-乙烷混合气替代高成本的纯乙烯,对C_(2)混合气烷氧羰基化制丙酸甲酯均相反应体系进行了系统性的工艺条件优化,主要考察均相催化剂膦配体、Pd前体、酸剂的类型及三者的最优配比、原料气配比,均相催化反应器转速、均相催化剂循环使用次数及热稳定性等对C_(2)混合气烷氧羰基化制丙酸甲酯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3 h、反应器转速600 r/min、乙烯/CO摩尔比1/1时,二(乙酰丙酮)钯(Pd(acac)_(2))、1,2-双(二叔丁基亚膦酸甲基)苯(d~tbpx)和甲基磺酸(MSA)摩尔比为1/4/15的均相催化剂展现出最优的催化性能,乙烯转化率达98.30%,丙酸甲酯选择性达100%;研究结果实现了C_(2)混合气中浓乙烯的高值利用与乙烯-乙烷的高效分离,为C_(2)混合气烷氧羰基化反应能够工业化应用提供有利的基础依据和指导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均相催化 烷氧羰基化反应 C_(2)混合气 丙酸甲酯 Pd基催化剂 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固化单宁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Pd^(2+)的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曾运航 孙霞 +1 位作者 廖学品 石碧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2007年第5期16-20,共5页
用牛皮制备水解胶原,通过胶原-单宁-醛反应制备胶原固化单宁吸附剂(TICA),并研究了该吸附材料对Pd2+的吸附特性。实验表明,在pH 3.0~4.0范围内,TICA对Pd2+表现出较强的吸附能力。当温度为30℃,Pd2+初始浓度为1.00 mmol/L时,平衡吸附量... 用牛皮制备水解胶原,通过胶原-单宁-醛反应制备胶原固化单宁吸附剂(TICA),并研究了该吸附材料对Pd2+的吸附特性。实验表明,在pH 3.0~4.0范围内,TICA对Pd2+表现出较强的吸附能力。当温度为30℃,Pd2+初始浓度为1.00 mmol/L时,平衡吸附量可达到0.67 mmol/g。吸附平衡符合Freundlich方程,平衡吸附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吸附动力学可以用拟二级速度方程来描述,由动力学方程计算得到的平衡吸附量与实测值,误差在3.5%以内。进一步研究表明,NaNO3对TICA吸附Pd2+的影响不明显,而NaCl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 单宁 树脂 Pd^2+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酚醛型苯基硫脲树脂对Pt^(4+)、Pd^(2+)的吸附性能 被引量:2
9
作者 刘春萍 孙洪彬 +3 位作者 徐强 王明华 季衍卿 裴红云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67-869,共3页
The swelling and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the F44-PTU resin for metal ions Cu2+,Pb2+,Cd2+,Hg2+,Pt4+ and Pd2+ were studied, and the adsorption properties and mechanism for nobel metal ions Pt4+ and Pd2+ were studied es... The swelling and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the F44-PTU resin for metal ions Cu2+,Pb2+,Cd2+,Hg2+,Pt4+ and Pd2+ were studied, and the adsorption properties and mechanism for nobel metal ions Pt4+ and Pd2+ were studied especiall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sin had the better adsorption properties for Pt4+ and Pd2+ than other metal ions, and also had bigger adsorption velocity. The adsorption process of the resin for Pt4+ fited the langmuir equation, while the adsorption of the resin for Pd2+ fited the Freundich equation. The process of adsorption of the resin for Pt4+ and Pd2+ were all exotherm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酚醛树脂 吸附 苯基硫脲 Pt^4+ Pd^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掺杂对PdM/ZnO催化CO_(2)加氢制甲醇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生学良 李娘修 +5 位作者 金建飞 何建云 李世民 张潇 刘锋 蒋云波 《贵金属》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8,25,共10页
Pd催化剂可用于CO_(2)加氢制甲醇。采用浸渍沉淀法制备了不同负载量的x%Pd/ZnO(x=1,3,5),并制备了系列掺杂催化剂PdM/ZnO(M=In,Zn,Bi),研究其催化性能并对使用前后催化剂的形貌结构和化学形态进行分析表征。TEM表征结果显示,Pd以3.5 nm... Pd催化剂可用于CO_(2)加氢制甲醇。采用浸渍沉淀法制备了不同负载量的x%Pd/ZnO(x=1,3,5),并制备了系列掺杂催化剂PdM/ZnO(M=In,Zn,Bi),研究其催化性能并对使用前后催化剂的形貌结构和化学形态进行分析表征。TEM表征结果显示,Pd以3.5 nm的PdO形态负载于纳米ZnO表面,反应后催化剂表面的Pd由PdO转化为Pd^(0)和PdZn。催化性能评价对比结果显示,较低的温度条件(250℃)更有利于甲醇的生成,负载量较低的1%Pd/ZnO催化剂性能较佳;加入In、Zn、Bi金属掺杂有助于钯颗粒的均匀分散,抑制副反应发生,其中掺杂Bi后转化率和选择性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加氢制甲醇 催化剂 PdM/ZnO Pd负载量 金属掺杂 化学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罗丹明B衍生物的Pd^(2+)探针的合成与应用
11
作者 陶文波 张婷 胡乃梁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353-2357,共5页
以罗丹明B衍生物和8-喹啉甲酸为原料制备了一种离子比色探针(RC),并将该新型比色探针用于识别金属离子。实验表明,探针RC在甲醇-水溶液中可以快速识别Pd^(2+),Pd^(2+)的加入使探针RC溶液的颜色由无色变为粉紫色,可以实现对Pd^(2+)的裸... 以罗丹明B衍生物和8-喹啉甲酸为原料制备了一种离子比色探针(RC),并将该新型比色探针用于识别金属离子。实验表明,探针RC在甲醇-水溶液中可以快速识别Pd^(2+),Pd^(2+)的加入使探针RC溶液的颜色由无色变为粉紫色,可以实现对Pd^(2+)的裸眼识别。紫外可见光谱研究表明,探针RC对Pd^(2+)表现出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并具有良好抗干扰能力,在569 nm处的最大吸光度在0.10-20μmol·L^(-1)范围内对Pd^(2+)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测限为0.056μmol·L^(-1),该探针实现了对Pd^(2+)的比色分析和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丹明B衍生物 比色探针 裸眼识别 Pd^(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萘酰亚胺荧光聚合物的合成及对Pd^(2+)识别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童伟芳 杨坚 +1 位作者 武照强 陈红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9-41,63,共4页
以4-溴-1,8-萘二甲酸酐为原料,经亚胺化、酯化等反应,设计合成了一种新的乙烯基荧光功能单体N-甲基丙烯酰氧乙基-4-溴-1,8-萘酰亚胺(NPMA),并用此单体与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Am)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备了荧光共聚物PⅠ、PⅡ和PⅢ。采用1 H ... 以4-溴-1,8-萘二甲酸酐为原料,经亚胺化、酯化等反应,设计合成了一种新的乙烯基荧光功能单体N-甲基丙烯酰氧乙基-4-溴-1,8-萘酰亚胺(NPMA),并用此单体与N-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Am)通过自由基聚合制备了荧光共聚物PⅠ、PⅡ和PⅢ。采用1 H NMR(核磁共振氢谱)、UV-vis(紫外-可见)光谱和荧光光谱对共聚物的结构及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聚合物对金属Pd2+具有高灵敏度的选择性识别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萘酰亚胺 N-异丙基丙烯酰胺 荧光聚合物 pd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掺杂碳点的合成及在Pd^(2+)传感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鲁诗言 于淑娟 +1 位作者 陈国全 朱永飞 《发光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53-60,共8页
以间苯二胺和磷酸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种高荧光量子产率(67.53%)的氮、磷掺杂碳点(N,P-CDs),对其合成条件(反应时间和温度)进行了优化。采用红外光谱、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光电子能谱对N,P-CDs的结构和光学性能进行了表征,... 以间苯二胺和磷酸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一种高荧光量子产率(67.53%)的氮、磷掺杂碳点(N,P-CDs),对其合成条件(反应时间和温度)进行了优化。采用红外光谱、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光电子能谱对N,P-CDs的结构和光学性能进行了表征,并用透射电镜对其形貌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N,P-CDs呈球形,平均粒径约为7.5 nm,在365 nm紫外光激发下发出亮绿色荧光,最大激发与发射波长分别为442 nm和515 nm。将N,P-CDs应用于金属离子检测中,发现其对Pd^(2+)具有良好的选择性,检测限为0.995μmol/L。通过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寿命的测定研究了Pd^(2+)对N,P-CDs的荧光猝灭机制,结果表明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分析是因为Pd^(2+)与N,P-CDs形成了复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苯二胺 荧光碳点 离子检测 Pd^(2+)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丁炔二醇选择性加氢催化剂:Pd/ZrO_(2)及其碱金属改性
14
作者 周港 谭平华 +4 位作者 吴潘 何坚 蒋炜 刘长军 梁斌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40-648,共9页
以Zr(OH)_(4)焙烧得到的ZrO_(2)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负载型Pd/ZrO_(2)和碱金属(M)改性的催化剂(Pd/M/ZrO_(2)),通过XRD、BET、TEM及HRTEM、CO_(2)-TPD、XPS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评价了其在1,4-丁炔二醇(BYD)选择性加氢制1,4... 以Zr(OH)_(4)焙烧得到的ZrO_(2)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负载型Pd/ZrO_(2)和碱金属(M)改性的催化剂(Pd/M/ZrO_(2)),通过XRD、BET、TEM及HRTEM、CO_(2)-TPD、XPS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评价了其在1,4-丁炔二醇(BYD)选择性加氢制1,4-丁烯二醇(BED)反应中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探究了反应气氛及碱金属改性对其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0%Pd/ZrO_(2)(1.0%为Pd的质量分数)在50℃,2.40 MPa H_(2)下,能够催化BYD选择性加氢生成BED,有较高的催化活性[0.048 molBYD/(g Pd·s)],在BYD完全转化的条件下,BED的选择性为91.2%。氨的引入能够显著抑制催化剂加氢活性,提高BED的选择性。在BYD接近完全转化时,BED的选择性可达95.6%。向ZrO_(2)载体中引入少量碱金属(Li、Na、K、Rb、Cs),能够提高BED的选择性,其中,Rb的影响最为显著,BED的选择性可达94.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ZrO_(2)催化剂 改性 1 4-丁炔二醇 选择性加氢 1 4-丁烯二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PS1通过调控口腔鳞状细胞癌内ROS/SHP-2/AMPK活性促进PD-L1丝氨酸磷酸化进而加速肿瘤凋亡
15
作者 张晋弘 刘昕 刘健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69-2476,共8页
目的探讨PHPS1通过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ROS/酪氨酸磷酸酶SHP-2/AMPK活性进而促进PD-L1丝氨酸磷酸化进而加速肿瘤凋亡的机制研究,分析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对于低氧环境下肿瘤内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6~8周龄健康裸鼠16只,皮下移植... 目的探讨PHPS1通过对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ROS/酪氨酸磷酸酶SHP-2/AMPK活性进而促进PD-L1丝氨酸磷酸化进而加速肿瘤凋亡的机制研究,分析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对于低氧环境下肿瘤内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6~8周龄健康裸鼠16只,皮下移植瘤模型分为Control组和PHPS1组,8只/组,培育14 d后观察肿瘤的生长情况,并将其切片进行HE染色固定并拍照。将人口腔鳞状细胞癌Ca9-22细胞系培养后分为Control组、PHPS1组、Control+Compound C组(Compound C为AMPK抑制剂)、PHPS1+Compound C组在1%低氧环境下培养,通过Western blotting对细胞内SHP-2、AMPK、HIF-1α、PD-L1、caspase-8、caspase-3和BAX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裸鼠成瘤与血管新生实验结果显示PHPS1抑制了裸鼠体内肿瘤生长和血管新生(P<0.05)。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PHPS1降低了SHP-2、HIF-1α、PD-L1、ERK2、STAT3和VEGF的表达,同时增加了AMPK的表达(P<0.05)。加入AMPK抑制剂后,PHPS1对HIF-1α和PD-L1的抑制作用减弱(P<0.05)。此外,PHPS1促进了caspase-3、caspase-8、PD-L1 S195磷酸化和Bax蛋白的表达,这些效应在加入AMPK抑制剂后也有所减弱(P<0.05)。HE染色结果表明PHPS1组肿瘤血管生成数量减少(P<0.01)。结论在缺氧环境下可以通过调节SHP-2/AMPK活性进而促进PD-L1丝氨酸磷酸化进而加速肿瘤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P-2 AMPK 口腔鳞状细胞癌 PD-L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逆型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对Cu^(2+)和Pd^(2+)的双重检测
16
作者 邵琦 鞠立鑫 +1 位作者 蒋春辉 陆鸿飞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943-1951,共9页
以6-肼基-8,9-二(萘-1-基)-9H-嘌呤、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为原料,通过简单的席夫碱反应合成了一种用于检测溶液中Cu^(2+)和Pd^(2+)的可逆型荧光探针(E)-4-({2-[8,9-二(1-萘基)-9H-嘌呤-6-基]肼亚基}甲基)-2-甲氧基苯酚(PHM)。并通过^(... 以6-肼基-8,9-二(萘-1-基)-9H-嘌呤、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为原料,通过简单的席夫碱反应合成了一种用于检测溶液中Cu^(2+)和Pd^(2+)的可逆型荧光探针(E)-4-({2-[8,9-二(1-萘基)-9H-嘌呤-6-基]肼亚基}甲基)-2-甲氧基苯酚(PHM)。并通过^(1)HNMR、^(13)CNMR、M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荧光光谱表明,PHM可以快速识别4-羟乙基哌嗪乙磺酸(HEPES)缓冲溶液中的Pd^(2+)和Cu^(2+),并且不受其他金属离子的干扰。其在V(二甲基亚砜)∶V(H_(2)O)=9∶1(pH 7.4,用0.2 mmol/L HEPES缓冲液调节)溶液中对Cu^(2+)和Pd^(2+)的检出限分别为72.97和839.00 nmol/L。PHM对Cu^(2+)和Pd^(2+)的响应时间在1 min内,PHM与Cu^(2+)和Pd^(2+)以物质的量比1∶1和1∶2形成配合物。同时,肉眼可以察觉到视觉色调的明显变化。向配合物PHM-Cu^(2+)溶液中加入乙二胺四乙酸(EDTA)后,探针PHM呈现出明显荧光恢复响应,证实了PHM的可逆性。Job’s曲线和密度泛函理论均验证了探针PHM与Pd^(2+)和Cu^(2+)可能的络合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逆型荧光探针 Cu^(2+) Pd^(2+) 双重检测 试纸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条件Fe/Cu-MCM-41光催化活化H_(2)O_(2)/PDS的构-效关系
17
作者 张传波 熊志超 +4 位作者 邓佩 刘力章 冯斐 邵莉 陈建新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36-2046,共11页
本文在室温下制备了Fe-MCM-41和Cu-MCM-41,利用XRD、BET、SEM和TEM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选取金橙Ⅱ为探针分子、H_(2)O_(2)和PDS作为氧化剂,构建了多相光催化氧化体系,研究中性条件下Fe-MCM-41和Cu-MCM-41光催化活化H_(2)O_(2)和PD... 本文在室温下制备了Fe-MCM-41和Cu-MCM-41,利用XRD、BET、SEM和TEM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选取金橙Ⅱ为探针分子、H_(2)O_(2)和PDS作为氧化剂,构建了多相光催化氧化体系,研究中性条件下Fe-MCM-41和Cu-MCM-41光催化活化H_(2)O_(2)和PDS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Fe-MCM-41为同晶替换型催化剂,Cu-MCM-41为同晶替换和CuO孤岛共存型催化剂.中性条件下,H_(2)O_(2)受空间位阻和电性排斥影响小,能被Fe-MCM-41孔道内外铁离子高效光催化产生·OH,但难以被Cu-MCM-41中同晶替换和孤岛的铜离子高效光催化;PDS由于受到空间位阻和电性排斥的影响,难以进入Fe-MCM-41和Cu-MCM-41孔道之中,但Cu-MCM-41表面和孤岛上的铜离子能高效光催化PDS产生^(1)O_(2)和SO_(4)^(−·)·UV+H_(2)O_(2)体系中加入Fe-MCM-41,金橙Ⅱ的脱色速率提升了52.9%,反应180 min时体系矿化率从43%提高到了57%;UV+PDS体系中加入Cu-MCM-41,金橙Ⅱ的脱色速率提升了38.7%,反应180 min时体系矿化率从48%提高到了76%.本研究为介孔分子筛光催化剂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M-41 过氧化氢 过二硫酸盐 光催化活化 构-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2-乙基蒽醌在Pd催化剂上的加氢机理 被引量:3
18
作者 叶蔚甄 任强 +1 位作者 曲亚坤 王春璐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1-509,共9页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2-乙基蒽醌(eAQ)和H_(2)分子在Pd(111)催化剂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eAQ平行吸附在Pd(111)表面,金属Pd转移了部分电子给eAQ;H_(2)分子在Pd(111)面上发生了解离吸附,且解离能垒较低,表明金属Pd具有较强的H_(2...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研究了2-乙基蒽醌(eAQ)和H_(2)分子在Pd(111)催化剂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eAQ平行吸附在Pd(111)表面,金属Pd转移了部分电子给eAQ;H_(2)分子在Pd(111)面上发生了解离吸附,且解离能垒较低,表明金属Pd具有较强的H_(2)催化解离能力。在此基础上,根据eAQ的Fukui(0)指数和前线轨道等电子结构性质分析,研究了eAQ加氢机理,提出了eAQ加氢生成2-乙基蒽氢醌(eAQH_(2))的2条可能的反应路径,路径1是H自由基先进攻离乙基近的羰基O原子,路径2是H自由基先进攻离乙基远的羰基O原子。研究发现,Pd催化剂催化蒽醌加氢选择性较高的原因,一是与eAQ自身电子结构性质相关,二是生成副产物的反应能垒远高于主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催化剂 2-乙基蒽醌 吸附 前线轨道 蒽醌加氢机理 密度泛函理论 反应能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ZnIn_(2)S_(4)负载型催化剂光催化降解水中阿特拉津
19
作者 高宁 唐西梅 +1 位作者 刘梦娇 卜龙利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71,共5页
光催化降解水体中痕量除草剂阿特拉津(ATZ)可有效消除其对水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以鹅卵石为载体,采用简便的胶粘法制备Pd-ZnIn_(2)S_(4)负载型催化剂,氙灯光源下开展光催化降解水中ATZ试验,同时对催化剂形貌特征和光学特性... 光催化降解水体中痕量除草剂阿特拉津(ATZ)可有效消除其对水生态环境及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以鹅卵石为载体,采用简便的胶粘法制备Pd-ZnIn_(2)S_(4)负载型催化剂,氙灯光源下开展光催化降解水中ATZ试验,同时对催化剂形貌特征和光学特性进行了表征。结果发现,鹅卵石负载型催化剂禁带宽度变小、比表面积增大,光催化降解水中ATZ活性良好;鹅卵石负载型催化剂选用环氧树脂为最佳粘结剂,0.1wt%Pd-ZnIn_(2)S_(4)粉末最佳黏附量为100 mg;薄涂方式制备的鹅卵石负载型催化剂对初始浓度5 mg/LATZ的光降解效率为62%,大于厚涂的41%。这是因为环氧树脂薄涂既能固定催化剂,又不会使催化剂被环氧树脂完全包裹而影响活性组分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Z 光催化 Pd-ZnIn_(2)S_(4) 负载型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MoS_(2)花状超结构的制备及其光热催化铃木偶联反应性能研究
20
作者 林敏 吕函函 +3 位作者 刘子潇 王海风 姜琴 陈志钢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37-643,共7页
Pd作为高活性的贵金属催化剂广泛用于铃木偶联反应等有机反应。为提高Pd催化剂对铃木偶联反应的催化性能,采用具有光热效应的MoS_(2)作为载体,设计并制备Pd/MoS_(2)复合纳米催化剂。首先通过水热法合成MoS_(2)花状超结构,该结构由纳米片... Pd作为高活性的贵金属催化剂广泛用于铃木偶联反应等有机反应。为提高Pd催化剂对铃木偶联反应的催化性能,采用具有光热效应的MoS_(2)作为载体,设计并制备Pd/MoS_(2)复合纳米催化剂。首先通过水热法合成MoS_(2)花状超结构,该结构由纳米片(片径为200~300 nm,厚度约为7 nm)组装而成。利用还原法在MoS_(2)花状超结构的表面负载Pd纳米颗粒,其直径约为11 nm。随后,以Pd/MoS_(2)花状超结构为催化剂研究了激光加热和油浴加热两种条件下的铃木偶联反应效率。随着波长808 nm的激光的强度从1增加到4 W/cm^(2),激光加热使溶液平衡温度从29.4升高到60.8℃,相应的光热催化产率从30.5%提高到86.3%,明显高于油浴加热同等温度下的热催化产率(24.3%~60.4%)。当反应温度为40℃时,光热催化速率是热催化的1.5倍。综上,Pd/MoS_(2)花状超结构展现了较好的光热催化性能,为设计高活性的铃木偶联反应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硫化钼纳米片 钯纳米颗粒 铃木偶联反应 光热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