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职业教育“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的内涵解析、现实痛点与实践策略 被引量:3
1
作者 郑金鹏 赵景欣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5-112,共8页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本质要求。职业教育“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要凸显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职业教育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还面... 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本质要求。职业教育“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要凸显政治属性、人民属性和战略属性。职业教育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还面临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需要转变,课堂教学模式需要创新,社会资源利用需要加强等现实痛点。我们应该树立系统思维和创新理念,加强顶层设计谋划,发挥好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有效统筹家校社企思政资源,建设好思政师资队伍,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职业教育各环节、各层面,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大思政课 立德树人 思想政治教育 三全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塑造“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2
2
作者 梁晴雪 孙博文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0,共7页
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是对传统思政课模式的思想性升华、系统性改革、体系化完善,是开创思政教育新局面的重要改革方向。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强化“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价值导向、拓展立德树人综合育人框架、创新思政教育实践提供... 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是对传统思政课模式的思想性升华、系统性改革、体系化完善,是开创思政教育新局面的重要改革方向。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强化“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价值导向、拓展立德树人综合育人框架、创新思政教育实践提供了根本遵循,其价值导向体现为五个方面: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政治遵循,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归宿,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三大原则立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精神底色,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实践引领。基于习近平文化思想和“大思政课”建设的理论衔接点,构建包括把握大方向、塑造大格局、构建大师资、创新大课堂、搭建大平台、推动大教改等在内的“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理论分析框架,从强化顶层设计、拓展“三全”育人格局、健全大师资体系、构建思政教研智慧平台以及深化大思政课改革创新等方面提出塑造“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实践创新路径,以形成一个由理论指导到实践落实、由内生动力到外部支持的完整“大思政课”建设的生态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大思政课 育人新格局 价值取向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问题及策略——以研读《大学》之“道”为例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骁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50-53,共4页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典名作数不胜数,具有培养大学生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作用,其中,《大学》之“道”德育价值突出。大学生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出现的问题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不足、教师运用...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典名作数不胜数,具有培养大学生的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的作用,其中,《大学》之“道”德育价值突出。大学生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出现的问题有,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不足、教师运用经典之“道”能力不足、现行的德育方式缺乏吸引力。大学生研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应加大课程开发与利用,建设高素质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期汲取经典之“道”,提升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大学》之“道” 思想政治教育 德育方式 文化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生态圈构建路径研究
4
作者 丁彩瑶 《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0期29-34,共6页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生态圈,是基于建构主义认知学习理论,以实践为导向、以资源重组为主脉、以数字化技术融合为呈现方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协作共享为工作格局的教育生态系统。深刻回答了时代发展之“问”、切实迎合了课程改... “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生态圈,是基于建构主义认知学习理论,以实践为导向、以资源重组为主脉、以数字化技术融合为呈现方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协作共享为工作格局的教育生态系统。深刻回答了时代发展之“问”、切实迎合了课程改革之“势”、有力回应了学生成长之“需”。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生态圈包含以学生为主体的内核圈、以教学实施为核心的组织圈、以“云平台”为阵地的资源平台圈、以教学保障为目标的环境圈,具有实践性、系统性、开放性的特征。构建高职院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生态圈,需要推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搭建“革命文化”大资源云平台、构建协同发展的合作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大思政课” 实践教学 育人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炎培大职业教育思想对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的实践启示
5
作者 刘晓梅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01-106,共6页
职业教育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面临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系统性仍需加强、多场域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职普融通思政育人链条贯通性不足的现实困境。黄炎培大职业教育思想中的“全过程教育体系”思想、“职业教育社会化”思想、“敬业乐群... 职业教育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面临课程思政育人机制系统性仍需加强、多场域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职普融通思政育人链条贯通性不足的现实困境。黄炎培大职业教育思想中的“全过程教育体系”思想、“职业教育社会化”思想、“敬业乐群”思想,对破解思政育人实践问题意义重大。据此,提出职业教育应坚持“因人而育、因地而育、因时而育、因事而育”的实践原则,凸显德育价值,创新协同模式,凸显政治属性,贯通育人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炎培 大职业教育思想 “大思政”育人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转型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边界与未来进路 被引量:55
6
作者 王建颖 张红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4-152,共9页
对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而言,数字化转型既是机会又潜藏危机。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趋势,并引发其在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技术媒介等方面的逻辑转向,表现为从集群化“思政课+专业课”到数字化“大思政课”,从思政... 对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而言,数字化转型既是机会又潜藏危机。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趋势,并引发其在课程建设、实践教学、技术媒介等方面的逻辑转向,表现为从集群化“思政课+专业课”到数字化“大思政课”,从思政知识“口耳相授”到数智思政“具身沉浸”,从思政课堂“云上平台”到课程思政“数字生态”。其间,亟待澄清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主体理性、内容理性与过程理性,秉持课程思政教育思维与数字思维,兼顾思政理论知识与虚拟仿真体验,协同“三全育人”与思政数字治理。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数字化转型实现共生发展,需要警惕数字技术异化,重塑高校课程思政的制度体系;分类组建数字联盟,打造高校课程思政的数智生态;探索多元表达方式,构建课程思政的数字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教育数字化 课程思政 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机械思维:生成式人工智能如何改变高校“大思政课”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阳 徐业坤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54,共8页
作为基于算法、模型、规则自动化生成文本、图片、声音、视频、代码等多模态内容的新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突出特征就是高智能、自主性、全面性和学习能力。但由于技术的“双刃剑”性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重塑我国教育生态的同时,也因... 作为基于算法、模型、规则自动化生成文本、图片、声音、视频、代码等多模态内容的新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突出特征就是高智能、自主性、全面性和学习能力。但由于技术的“双刃剑”性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重塑我国教育生态的同时,也因其即时交互、快速迭代和人机互动对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育者提出更高要求,致使高校“大思政课”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明确目标导向、强化技术赋能、聚焦核心要素、提升媒介素养,全面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与“大思政课”建设有机融合,进而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成式人工智能 大思政课建设 教育数字化 媒介素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思政”育人背景下的高校舞蹈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被引量:6
8
作者 索越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6-39,共4页
为使思政元素更好地融入艺术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教育理念方面,教师要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明确舞蹈专业课程思政的方向,树立协同育人的理念,承担起课程思政的职责;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需挖掘舞蹈之文化意蕴,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丰富舞蹈... 为使思政元素更好地融入艺术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教育理念方面,教师要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明确舞蹈专业课程思政的方向,树立协同育人的理念,承担起课程思政的职责;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需挖掘舞蹈之文化意蕴,引导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丰富舞蹈教学理论,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考能力;在教学实践方面,教师不仅要丰富舞蹈教学的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要融合多元艺术,开拓思政视野,促进舞蹈课堂的高质量建设,完成高校舞蹈课堂“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 高校 舞蹈专业 课程思政 协同育人 思政元素 课堂教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逻辑、现实审视与优化路径 被引量:2
9
作者 梅萍 杨浩英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0-126,共7页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征程上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要更好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须科学把握“融入”的理论逻辑,深入了解“融入”...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新征程上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要更好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须科学把握“融入”的理论逻辑,深入了解“融入”的现实状况,积极探索“融入”的优化路径,从而充分激发伟大建党精神铸魂育人的深厚力量,着力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大建党精神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铸魂育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优秀文化档案元素代入思政教育体系研究述评和推进策略 被引量:2
10
作者 申晓晶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7-110,共4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能够切实提升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的厚度和效度。目前,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元素代入思政教育相关文献的研究观点主要集中在建设现状、价值意义及方法策略等三个方面,体现出学科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能够切实提升思政教育体系建设的厚度和效度。目前,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元素代入思政教育相关文献的研究观点主要集中在建设现状、价值意义及方法策略等三个方面,体现出学科交叉、着力点较为分散、理论和实践研究不平衡等特点。本文通过梳理该主题的成果,总结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元素代入思政教育体系的研究现状,对其推进路径进行探究,以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档案的全景呈现与全民共享,为推动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档案 思政教育 文化记忆 档案式保护 数字媒介 数智化 开放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思政课”视域下“五维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梅纪萍 周建祥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3-107,共5页
“大思政课”概念高度契合“三全育人”的本质要求,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推进作用。长期以来,“三全育人”存在育人与教育教学的割裂、育人有效供给与学生多样需求的失衡、育人面向全体与分类精准施策的矛盾等问题。通过构... “大思政课”概念高度契合“三全育人”的本质要求,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推进作用。长期以来,“三全育人”存在育人与教育教学的割裂、育人有效供给与学生多样需求的失衡、育人面向全体与分类精准施策的矛盾等问题。通过构建以“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队伍育人”五个维度相协同的育人模式,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课 三全育人 育人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13
12
作者 汪长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3-64,共12页
当前,科学家精神在高等教育场域的实践样态与理论样态之间出现功能性偏位,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价值引领功能发挥不畅、弱化科学家精神育人力度,内涵揭示话语质感不够、降低科学家精神理论深度,思政课教学方式不够鲜活、影响科学... 当前,科学家精神在高等教育场域的实践样态与理论样态之间出现功能性偏位,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价值引领功能发挥不畅、弱化科学家精神育人力度,内涵揭示话语质感不够、降低科学家精神理论深度,思政课教学方式不够鲜活、影响科学家精神融入效度等问题。在弘扬科学家精神和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双重背景下,破解弘扬科学家精神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二元分裂现象,有赖强化“大思政课”载体与教育功能,推进科学家精神融入力探索与实践。科学家精神融入科学素养教育、培养“三种思维”,融入理想信念教育、扣好“人生首扣”,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砥砺“青春之我”,融入科研诚信教育、筑牢道德底线,融入科技实践教育、做到知行相济,是科学家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目标,成为新时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场域和新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家精神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价值意蕴 实践进路 “大思政课” 立德树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协同治理视域下“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 被引量:11
13
作者 王强 金维民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1-145,共5页
“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一环。基于协同治理理论视角分析,当前,“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存在协同育人主体目标的不一致性、沟通信息的不对称性、动力保障的不稳定性、制度设计的不系统性等现实问... “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一环。基于协同治理理论视角分析,当前,“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存在协同育人主体目标的不一致性、沟通信息的不对称性、动力保障的不稳定性、制度设计的不系统性等现实问题。因此,必须从促进多主体达成共识、整合多元化有效资源、探索多中心领导结构、完善多层面制度设计等方面推进“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更好地发挥“大思政课”协同育人作用,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课 协同育人 协同治理理论 机制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思政”格局下的大学生价值观培养——艺术理论类课程思政的创新与实践 被引量:5
14
作者 徐子涵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105,共4页
在“大思政”格局下,高等院校课程全面实现思政化改革。艺术理论类课程思政主要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播,思想的启迪与审美的浸润,为学生的价值观塑造提供正确的方法、路径。在艺术理论类课程思政教学中,通过案例剖析、沉浸式欣... 在“大思政”格局下,高等院校课程全面实现思政化改革。艺术理论类课程思政主要通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播,思想的启迪与审美的浸润,为学生的价值观塑造提供正确的方法、路径。在艺术理论类课程思政教学中,通过案例剖析、沉浸式欣赏与解析等方式,让学生在传统艺术作品中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境,在传统文化精神中领悟勤于钻研、追求卓越的优秀品格。艺术理论类课程思政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路,其深层的作用在于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为学生的高质量培养提供新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格局 价值观 艺术类课程 艺术设计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思政课”视域下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意涵、问题与路径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瑶琳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7-172,共6页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对改进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教学实践中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范式缺乏实践性、专业师资队伍不足等问题。为此,应充分...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是新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对改进大学生法治思维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大学生法治思维培养的教学实践中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范式缺乏实践性、专业师资队伍不足等问题。为此,应充分发挥“大思政课”建设在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方面所具有的整体性、引领性、组织性作用,系统整合法治课程教学体系、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性范式、全面提升法治教育专业的师资队伍水平,以此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法治素养,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实现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法治时代新人培养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课” 法治思维培育 习近平法治思想 课程思政 法治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继续教育改革路径探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赵金梅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34,共4页
高校继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提高素质、增长知识、拓展技能的重要途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的目标,对继续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高校继续教育存在办学理念出现偏差... 高校继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提高素质、增长知识、拓展技能的重要途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了建成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的目标,对继续教育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高校继续教育存在办学理念出现偏差、管理存在短板、教学质量低下、师资队伍建设薄弱等现实问题,基于此,以“大思政”为视角,从彰显教育初心、推进教育数字化、建立特色教学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突出教育评价五个维度探究继续教育改革路径,助力高校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 高校 继续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思政课”运行的现实样态、价值旨归与路径优化 被引量:2
17
作者 聂迎娉 傅安洲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5-62,共8页
“大思政课”运行,是指“大思政课”由理念走向行动的动态过程,在课程与社会融合贯通的视角下呈现出贯通运行、协同运行和全景运行三重样态。从大中小学学段间的思政课程贯通,延伸到思政课与社会系统诸要素的全景联动,“大思政课”运行... “大思政课”运行,是指“大思政课”由理念走向行动的动态过程,在课程与社会融合贯通的视角下呈现出贯通运行、协同运行和全景运行三重样态。从大中小学学段间的思政课程贯通,延伸到思政课与社会系统诸要素的全景联动,“大思政课”运行不断突破课程界限,逐步澄清其与传统思政课的理念“大”“小”之论争,纾解“课”“社”联动之困境,解决制度“破”“立”之难题。推动“大思政课”高质量运行,应以促进师资队伍协同力、叙事力、转化力和“数智力”提升为运行赋能,锻造一支“认识同频、目标同向、行动同步”的高素质队伍;以强化问题意识和突出实践导向为运行纾困,为课程向社会有序延展提供抓手;以健全社会参与的动力激发机制、资源转化机制和支持保障机制为运行解题,从而更好实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课” “大思政课”运行 运行样态 运行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想政治教育何以言说历史:素材类型、话语模式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2
18
作者 李忠伟 赵鹭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3期84-95,共12页
历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的发展始终具有紧密关联,正确地言说历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任何时代的基本任务。在二者的互动关系上,历史素材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与实践平台,二者的互动也体现了政史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历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的发展始终具有紧密关联,正确地言说历史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任何时代的基本任务。在二者的互动关系上,历史素材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与实践平台,二者的互动也体现了政史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思想政治教育言说历史主要包括了图片、文字、视频、实物四种素材。在话语模式上,通过描述、解释、阐述、实践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将历史嵌入具体的教育活动中。为进一步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未来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创新历史素材,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严选历史素材,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灵活运用素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优化历史素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国化;树立融合观念,培养思想政治教师的专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历史素材 话语模式 政史结合 立德树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思政课”视域下冀中红色文化的价值赋能与育人进路 被引量:1
19
作者 冯译冉 《教育理论与实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6期27-30,共4页
冀中红色文化博大精深、意蕴深厚,既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上好新时代“大思政课”的重要源泉。冀中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思政课”,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坚韧品质、涵养大学生的为民情怀、砥砺大学生的奋进素养。新时代上好“大思政课... 冀中红色文化博大精深、意蕴深厚,既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上好新时代“大思政课”的重要源泉。冀中红色文化融入新时代“大思政课”,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坚韧品质、涵养大学生的为民情怀、砥砺大学生的奋进素养。新时代上好“大思政课”,需要用好、用实、用活冀中红色资源,实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课程推进、实践探索等多维联动、互为呼应的育人进路,更好地提升思政育人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课 冀中红色文化 大学生 思政课教师 课程思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事增强档案数字编研服务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向——以高校大思政数智资源建设为对象 被引量:1
20
作者 史可 周梦瑶 彭均 《档案管理》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9-71,共3页
叙事作为人们表达和传播思想情感、观念理论的重要方式,对做好档案数字编研服务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叙事利于明确档案数字编研模块构成、协调模块关系和厘清模块之间的运行机理,并通过加强档案叙事的数字资源建设、注重档案数字编研的... 叙事作为人们表达和传播思想情感、观念理论的重要方式,对做好档案数字编研服务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叙事利于明确档案数字编研模块构成、协调模块关系和厘清模块之间的运行机理,并通过加强档案叙事的数字资源建设、注重档案数字编研的分类实施、强化档案数字编研的成果呈现等途径,增强叙事在档案数字编研中的作用发挥,以助益于档案数字编研服务实效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档案 叙事 数字编研 数智资源 大思政 参与式 沉浸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