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临沂市大气污染物浓度站点差异及PM_(2.5)空间代表性分析
1
作者 刘一伊 高文康 +5 位作者 王帅 孔凡华 白鹤鸣 马占云 田嘉菁 张井贝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43-1752,共10页
随着未来空气质量标准持续加严和污染物浓度进一步下降,研究不同站点类型、站点间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差异和站点代表性问题,对于精准制定环境治理政策和保护公共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临沂市2015-2024年监测站点分布变化、不同站点... 随着未来空气质量标准持续加严和污染物浓度进一步下降,研究不同站点类型、站点间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差异和站点代表性问题,对于精准制定环境治理政策和保护公共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临沂市2015-2024年监测站点分布变化、不同站点类型大气污染物浓度及其组分差异,并以PM_(2.5)为例,采用浓度相似频率方法评估了临沂市PM_(2.5)国控站点的空间代表性。结果表明:①2015-2024年,临沂市国控站点由4个增至7个。2024年,除O_(3)日最大8小时平均值第90百分位数浓度均为182μg/m^(3)外,7个国控站点PM_(2.5)、PM10、SO_(2)、NO_(2)和CO年平均浓度分别为51.3μg/m^(3)、97.3μg/m^(3)、16.4μg/m^(3)、35.5μg/m^(3)和0.9 mg/m^(3),而同年原4个国控站点PM_(2.5)、PM10、SO_(2)、NO_(2)和CO年平均浓度分别为39.4μg/m^(3)、69.7μg/m^(3)、9.2μg/m^(3)、27.6μg/m^(3)和0.6 mg/m^(3)。②2022-2024年临沂市国控站点、城区站点、城区周边站点、农村站点、交通站点和背景站点的PM_(2.5)年平均浓度分别为39.3、42.6、38.6、39.3、42.0和23.5μg/m^(3),呈城区站点>交通站点>农村站点和国控站点>城区周边站点>背景站点的特征,其他污染物浓度分布与其基本一致;而背景站点O_(3)年平均浓度高于国控站点、城区站点、城区周边站点、农村站点、交通站点和背景站点,其余不同点位O_(3)浓度空间分布差异性并不显著。③国控站点大气污染物浓度平均值已不足以代表城市整体污染情况,2018年国控站点PM_(2.5)浓度的空间代表性区域面积仅占整个城市面积的1.95%,2022年增至2.27%。研究显示:2015-2024年临沂市逐步增设不同类型监测站点,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征,其中新增3个国控站点后,其覆盖区域污染情况较原4个国控站点大气复合污染特征更明显;同时,不同类型监测站点VOCs和PM_(2.5)排放源贡献存在显著差异,2022年临沂市国控站点PM_(2.5)浓度空间代表性范围相对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 环境空气质量 背景站点 细颗粒物(pm_(2.5)) 站点代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尘降雨叠加条件下PM_(2.5)中水溶性有机物光吸收特性和来源差异
2
作者 杨依诺 杨毅 +4 位作者 董承璇 王萍萍 舒麒麟 杨扬 薛力颖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32-1040,共9页
为探究沙尘降雨叠加过程PM_(2.5)中水溶性有机物(WSOM)的光吸收特性和来源差异,本文利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结合平行因子分析和后向轨迹模型,揭示西安市2023年4月1−14日沙尘和降雨对PM_(2.5)中WSOM的浓度、荧光组分、分子特性和来... 为探究沙尘降雨叠加过程PM_(2.5)中水溶性有机物(WSOM)的光吸收特性和来源差异,本文利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光谱法,结合平行因子分析和后向轨迹模型,揭示西安市2023年4月1−14日沙尘和降雨对PM_(2.5)中WSOM的浓度、荧光组分、分子特性和来源影响。结果表明:①在沙尘暴发当天和降雨量较大(中雨)时,WSOM中水溶性有机碳(WSOC)日平均浓度、类腐殖质含量均降低,所含腐殖质的腐殖化特征相对较弱。②沙尘暴发当天WSOM中类色氨酸含量增大,WSOM的质量吸收效率(MAE_(365))比前一天增加了38.64%~50.77%,吸光能力增强,4月6日和11日荧光指数(1.70和1.63)均较低,陆源输入比例增大。而降雨量较大(中雨)时,WSOM的荧光指数、自生源指数、新鲜度指数、Ångström吸收指数(AAE)均较大,WSOM以内源输入为主,自生源特征强,光波长依赖性较强,吸光能力显著减弱。③监测期间,WSOM的AAE值与降雨量、能见度、自生源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R=0.56~0.62),与PM_(2.5)和WSOC日平均浓度均呈负相关(R=−0.64~−0.46);表征溶解性有机物中腐殖质类别的吸光度之比(E3/E4)与相对湿度、降雨量均呈显著负相关(R=−0.62~−0.58),说明PM_(2.5)和WSOC浓度越低,WSOM的波长依赖性越强。④监测期间,沙尘气团主要来源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通过西北路径到达陕西省,且WSOM吸光性和陆源输入增大。研究显示,沙尘暴发当天及中雨天气时,PM_(2.5)中WSOM所含类腐殖质腐殖化程度均有所降低,沙尘暴发当天WSOM陆源输入比例增大,但在中雨天气下有所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 降雨 pm_(2.5) 水溶性有机物(WSOM) 光吸收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安PM_(2.5)碳组成及水溶性有机物分子特性和来源季节差异
3
作者 杨毅 赵明佳 +1 位作者 张亚楠 刘伟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860-2868,共9页
利用平行因子分析和后向轨迹模型,采用紫外光谱法、三维荧光光谱法,分析西安市PM_(2.5)碳组成及水溶性有机物(Water-Soluble Organic Matters,WSOM)的荧光组分、分子特性和来源。结果显示,西安市各季节PM_(2.5)及其有机碳(Organic Carbo... 利用平行因子分析和后向轨迹模型,采用紫外光谱法、三维荧光光谱法,分析西安市PM_(2.5)碳组成及水溶性有机物(Water-Soluble Organic Matters,WSOM)的荧光组分、分子特性和来源。结果显示,西安市各季节PM_(2.5)及其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和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EC)的质量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冬、秋、春、夏,且南北郊差异不显著。PM_(2.5)中水溶性有机碳(Water-Soluble Organic Carbon,WSOC)质量浓度为3.50~17.29μg/m^(3),冬季WSOC质量浓度最高。四季的WSOM中均含有紫外光类腐殖质和可见光类腐殖质。秋、冬和夏季类富里酸的荧光强度占比最大。WSOM的E_(2)/E_(3)、E_(3)/E_(4)和AAE值由高到低依次是:冬、春、夏、秋。SUVA 254和MAE_(3)65值均在冬季最高,夏季最低。冬季WSOM的相对分子质量和腐殖化程度较小,分子苯环取代程度最大,光吸收能力对光吸收的波长依赖性较强;秋季WSOM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腐殖化程度较强,光吸收的波长依赖性较弱;夏季WSOM的芳香化程度和光吸收能力及春季WSOM分子苯环取代程度最弱。碳组分质量浓度、UV 254、α350和荧光强度两两呈显著正相关(p<0.01)。WSOM的荧光指数(Fluorescence Index,FI)、生物源指数(Biogenic Index,BIX)和腐殖化指数(Humification Index,HIX)值分别为1.51~2.15、0.88~1.46、1.18~3.19。冬季WSOM的自生来源最高,夏季WSOM的陆源来源比例相对较大。西安市污染气团主要来自于陕西省区域气团传输。西安市四季PM_(2.5)碳组成及WSOM的荧光组分、分子特性和来源存在季节差异,但北郊和南郊的紫外荧光光谱特性和来源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pm_(2.5) 水溶性有机物(WSOM) 荧光特性 平行因子分析 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郑州市大气PM_(2.5)与O_(3)浓度预测方法及气象因子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容硕 谢沛远 +5 位作者 陈宏飞 杨清荣 关民普 马南 尉鹏 朱仁成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9-478,共10页
近年来,我国面临着细颗粒物(PM_(2.5))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以及臭氧(O_(3))污染日益凸显的双重压力.为进一步准确预测郑州市大气PM_(2.5)与O_(3)浓度并探明气象因子的影响,本研究使用2018−2022年郑州市大气污染物和气象因子逐时数据,结合... 近年来,我国面临着细颗粒物(PM_(2.5))污染形势依然严峻以及臭氧(O_(3))污染日益凸显的双重压力.为进一步准确预测郑州市大气PM_(2.5)与O_(3)浓度并探明气象因子的影响,本研究使用2018−2022年郑州市大气污染物和气象因子逐时数据,结合统计学单因素分析和机器学习LightGBM模型多因素分析,建立了一种基于长时间序列数据的PM_(2.5)与O_(3)浓度预测及气象因子影响分析的综合分析方法.结果表明:①训练后的LightGBM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PM_(2.5)污染,准确率达80.8%;对O_(3)污染预测的准确率为52.5%.②郑州市大气PM_(2.5)浓度与气压呈正相关,与比湿和环境温度均呈负相关;大气O_(3)8 h滑动平均浓度(O_(3)-8 h浓度)与比湿和太阳辐射均呈正相关,与气压呈负相关.③有利的气象条件可能是2021年PM_(2.5)年均浓度得到显著改善的重要因素;同时,不利的气象条件也促使2021年和2022年6月O_(3)月评价值(O_(3)日最大8 h滑动平均90百分位浓度)有所上升.研究显示,这种基于长时间序列的综合分析方法适用于大气PM_(2.5)与O_(3)浓度的气象因子影响分析,也能有效预测PM_(2.5)与O_(3)的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防控 细颗粒物(pm_(2.5)) 臭氧(O_(3)) 气象因素 机器学习 郑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汾渭平原PM_(2.5)和O_(3)污染导致的健康效应及情景预测 被引量:9
5
作者 郝永佩 宋晓伟 +3 位作者 朱晓东 王京伟 程鹏 毕旭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6-707,共12页
细颗粒物(PM_(2.5))和臭氧(O_(3))已成为主要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本文选取大气污染防控重点区域汾渭平原作为研究区,分析2014-2021年PM_(2.5)和O_(3)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健康效应,并估算2030年实现不同减排标准的潜在健康效益.... 细颗粒物(PM_(2.5))和臭氧(O_(3))已成为主要大气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较大.本文选取大气污染防控重点区域汾渭平原作为研究区,分析2014-2021年PM_(2.5)和O_(3)浓度变化特征及其健康效应,并估算2030年实现不同减排标准的潜在健康效益.结果表明:①2014-2021年汾渭平原PM_(2.5)年均浓度呈下降趋势,而O_(3)年均浓度却呈波动上升趋势,PM_(2.5)和O_(3)复合污染天数下降趋势显著.②归因于PM_(2.5)污染的早逝人数和经济损失均呈下降趋势;而归因于O_(3)污染的早逝人数及经济损失均呈上升趋势,2021年归因于O_(3)污染的全因、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血管疾病早逝人数较2014分别增加了60.36%、11.94%和74.32%,经济损失增加了136.60%、65.18%和157.20%,其中西安市和洛阳市健康风险与经济损失问题相对突出.③若2030年PM_(2.5)和O_(3)年均浓度均达《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二级标准限值,汾渭平原归因于PM_(2.5)和O_(3)的早逝人数较2021年将分别下降15.99%和2.71%,而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逐年增加,健康经济损失将分别增加6.39×10^(8)元(95%CI:5.20×10^(8)~7.56×10^(8)元)和30.05×10^(8)元(95%CI:16.17×10^(8)~43.26×10^(8)元);若进一步将PM_(2.5)和O_(3)浓度降至更低,可进一步避免早逝人数的增加,且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研究显示,汾渭平原PM_(2.5)治理有所成效,但是O_(3)污染问题凸显,其导致的健康死亡人数及经济损失均呈上升趋势,应保证达到现有标准的基础上制定更高目标标准,才能有效改善居民健康状况,并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pm_(2.5)) 臭氧(O_(3)) 汾渭平原 健康效益 情景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凝结颗粒物排放对北京市PM_(2.5)污染的影响估计 被引量:2
6
作者 李虹霖 宋国君 +3 位作者 姜艺婧 姜晓群 李辰 时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301-6312,共12页
可凝结颗粒物(CPM)是PM_(2.5)的前体物之一.行业研究发现我国燃煤燃气锅炉、冷却塔等存在大量CPM排放,理论上存在致霾可能,但环境污染研究很少将CPM纳入PM_(2.5)排放成因分析中.基于北京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PM_(2.5)超标... 可凝结颗粒物(CPM)是PM_(2.5)的前体物之一.行业研究发现我国燃煤燃气锅炉、冷却塔等存在大量CPM排放,理论上存在致霾可能,但环境污染研究很少将CPM纳入PM_(2.5)排放成因分析中.基于北京市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发现,PM_(2.5)超标时PM_(2.5)/PM10显著上升,二次污染特征明显,且有逐年加剧趋势.而当前被视为主要前体物的SO_(2)和NO_(2)排放量和环境浓度逐年下降,且环境浓度与PM_(2.5)/PM10和PM_(2.5)积累速率无显著相关关系.估算北京市燃气采暖源的CPM排放量对环境空气中PM_(2.5)含量的贡献至少与NOx相当,且PM_(2.5)污染高发的静稳高湿气象极易导致CPM集聚转化,推测当前监测管理中忽视的CPM是影响北京市PM_(2.5)继续削减的原因,建议制定法规对CPM排放予以控制,筛选并推广先进技术,实现水蒸气余热回收和雾霾治理双重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可凝结颗粒物 排放原因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M_(2.5)通过激活NLRP3/Caspse-1通路诱导大鼠子宫炎症反应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丰泉 赵杉 董恩恒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34-1241,共8页
颗粒物(PM)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均有损害,但目前关于吸入颗粒物对生殖损伤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细颗粒物(PM_(2.5))短期暴露对大鼠子宫炎症损伤及其作用机制。PM_(2.5)暴露30 d后,高剂量组大鼠的子宫脏器... 颗粒物(PM)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均有损害,但目前关于吸入颗粒物对生殖损伤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细颗粒物(PM_(2.5))短期暴露对大鼠子宫炎症损伤及其作用机制。PM_(2.5)暴露30 d后,高剂量组大鼠的子宫脏器系数、内膜上皮细胞厚度和腺上皮高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抑制剂MCC950则能明显降低PM_(2.5)对子宫的影响。子宫组织免疫荧光双染色结果显示,PM_(2.5)暴露组子宫内CD45白细胞和CD11b巨噬细胞均明显增加(P<0.05)。Elisa法检测子宫组织和血清中白介素1β(IL-1β)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暴露组子宫组织和血清中IL-1β和TGF-β1含量明显升高(P<0.05)。Western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PM_(2.5)上调核苷酸结合低聚体结构域样受体3(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质(ASC)、pro-IL-1β、pro-Caspase-1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的蛋白质表达量(P<0.05)。与高剂量组相比,NLRP3抑制剂MCC950能明显降低NLRP3/Caspase-1通路中关键蛋白质表达水平(P<0.05)。综上,PM_(2.5)通过激活NLRP3/Caspase-1信号,诱导大鼠子宫炎症反应,为PM_(2.5)生殖毒性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 核苷酸结合低聚体结构域样受体3 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质 NLRP3抑制剂MCC950 白介素1Β 转化生长因子-β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行业PM_(2.5)排放特征及源谱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侯素霞 郭京豪 李博 《化工环保》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00-506,共7页
选取5个典型玻璃生产企业,分析了不同采样方式、燃料类型PM_(2.5)的排放特征和源成分谱。结果表明:不同采样方式对PM_(2.5)中的化学组分构成影响不大;玻璃行业排放的PM_(2.5)中含量较高的无机元素为Ca,Fe,Na,S,Si等;含量较高的水溶性离... 选取5个典型玻璃生产企业,分析了不同采样方式、燃料类型PM_(2.5)的排放特征和源成分谱。结果表明:不同采样方式对PM_(2.5)中的化学组分构成影响不大;玻璃行业排放的PM_(2.5)中含量较高的无机元素为Ca,Fe,Na,S,Si等;含量较高的水溶性离子为SO_(4)^(2-),Na^(+),NH4^(+),Ca^(2+)等;含量较高的碳组分为有机碳(OC)。通过构建PM_(2.5)源成分谱,得出玻璃行业排放的PM_(2.5)中含量最高的无机元素为Ca,主要水溶性离子为SO_(4)^(2-)、Na^(+)和Ca^(2+)。该源成分谱为玻璃行业精细化环境管理及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行业 废气 颗粒物 pm_(2.5) 排放特征 源谱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典型农业区PM_(2.5)组分分析与来源解析 被引量:6
9
作者 曹宇坤 温天雪 +7 位作者 张小玲 司瑞瑞 武欣蕊 李安娜 刘光静 马永翔 刘子锐 辛金元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819-832,共14页
华北大气污染区域化正在对农业生态区域产生显著影响,为了了解华北农业地区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季节分布特征,2017年7月、9月、12月以及2018年4月在中国科学院禹城农业生态综合实验站进行分季节PM_(2.5)样品采集,并测定分析了样品中3... 华北大气污染区域化正在对农业生态区域产生显著影响,为了了解华北农业地区大气细颗粒物PM_(2.5)的季节分布特征,2017年7月、9月、12月以及2018年4月在中国科学院禹城农业生态综合实验站进行分季节PM_(2.5)样品采集,并测定分析了样品中31种化学成分。结果表明,碳质气溶胶总体的浓度水平为13.11±8.37μg m^(−3),有机碳(OC)冬春季节浓度较高,元素碳(EC)浓度在秋冬季节较高。同时OC/EC的比值在秋季明显偏低,表明在秋季二次碳质气溶胶对PM_(2.5)贡献较小。水溶性离子浓度总体在冬季最高。NO_(3)^(-)/SO_(4)^(2-)比值在夏季明显偏低为0.69,华北地区夏季固定点源对大气污染的贡献相对较高。PM_(2.5)中金属元素以Na、Mg、Al、Ca、K、Fe等地壳元素为主,具有致癌风险的Co、Cr、Ni、Pb、As等金属元素年均浓度为0.32±0.24 ng m^(−3)、5.40±5.42 ng m^(−3)、10.23±7.46 ng m^(−3)、42.23±27.75 ng m^(−3)、5.66±3.79 ng m^(−3)。受体模型(PMF)计算结果表明,PM_(2.5)的主要来源为二次污染源、生物质燃烧源、燃煤燃油源、柴油车尾气和土壤源,贡献率分别达37.1%、18.2%、14.2%、9.4%和7.9%,表明农业区细颗粒物污染受到华北工业、农业与自然排放的多重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fine particulate matter) 化学组分 pmF(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污染源 华北农业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主要城市森林对大气PM_(2.5)的削减量及其占大气PM_(2.5)总量比例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家馨 韩立建 +3 位作者 张志明 周伟奇 李伟峰 钱雨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640-2649,共10页
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_(2.5))是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严重威胁着城市居民的健康,限制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PM_(2.5)去除的自然途径有两种,分别是干沉降和湿沉降,其中干沉降占据主导作用,且干沉降的过程和效率与城市森林紧... 空气中的细颗粒物(PM_(2.5))是我国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之一,严重威胁着城市居民的健康,限制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PM_(2.5)去除的自然途径有两种,分别是干沉降和湿沉降,其中干沉降占据主导作用,且干沉降的过程和效率与城市森林紧密关联。目前针对城市森林对干沉降作用的研究主要是在小尺度中从不同树种、不同群落结构、不同景观类型等角度来估算并比较其滞尘量,较少关注其占空气污染总量的比率,从而可能影响对城市森林滞尘服务能力的判断。因此,利用城市森林效益(Urban Forest Effect,UFORE)模型中的大气污染干沉降模块的核心算法,以2015年为例,估算了我国主要城市辖区的城市森林一年内对大气中的PM_(2.5)削减量以及其占空气中PM_(2.5)污染总量的比重。结果显示:(1)2015年全国主要城市单位绿地面积日均滞尘量较高地区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华东地区、以及东北地区。其中北京30.47mg/m^(2),苏州24.63mg/m^(2),沈阳28.55mg/m^(2)。(2)城市森林的滞尘效果具有明显的季节效应,冬季滞尘量明显高于夏季,而夏季滞尘率高于冬季。(3)虽然滞尘总量较大,但城市森林对城市空气污染物的滞尘量占空气PM_(2.5)污染总量的最大值不到4%,凸显出客观认识城市森林滞尘作用的必要性。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城市大气污染的生态解决方案和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提供一定的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森林 细颗粒物(pm_(2.5)) 城市森林效益模型 绿地滞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城市绿地类型对PM_(2.5)、PM_(10)以及TSP的消减效应研究 被引量:10
11
作者 桂艳 王海洋 +1 位作者 陈红 林立揩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1年第5期50-57,共8页
一直以来,绿地系统都是城市户外公共活动、文化展示、景观美化等功能的重要载体。此外,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绿地系统研究使其生态调节功能进一步强化。作为城市的主要户外公共空间,城市绿地的空气质量关乎整个城市居民的健康,虽然已有部分... 一直以来,绿地系统都是城市户外公共活动、文化展示、景观美化等功能的重要载体。此外,基于景观生态学的绿地系统研究使其生态调节功能进一步强化。作为城市的主要户外公共空间,城市绿地的空气质量关乎整个城市居民的健康,虽然已有部分研究开始初步探索城市绿地在消减空气颗粒物上的作用,但仍缺乏更加系统性的对比研究,以揭示不同绿地类型中绿地率、植物群落结构等特征对空气颗粒物的不同消减效应。本文采用定量测定的方法,对重庆市典型的绿地类型进行全年的测试分析。研究表明:绿地率最高的公园绿地对于空气颗粒物的消减率最明显;在一年四季中,TSP在夏季的消减率最高,PM_(10)的消减率春季最高,PM_(2.5)的消减率冬季最高;在不同空气颗粒物的消减率对比分析中,各种城市绿地对TSP的消减率最高,能达到15%以上,对PM_(2.5)的消减率最低,在夏季甚至出现负值。由此可见,城市绿地对总悬浮颗粒物(TSP)和粗颗粒物(PM_(10))都具有很好的消减效果,但是在对细颗粒物(PM_(2.5))的消减效果则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空气颗粒物 pm_(2.5) pm_(10) T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可燃物化学性质对燃烧释放PM_(2.5)元素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朱忠盼 郭雨萱 +4 位作者 魏帽 朱贺 马远帆 郑文霞 郭福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2050-2059,共10页
通过自主设计的燃烧装置,对云南省6种典型乔木树种的不同器官(枝、叶、皮)室内模拟阴、明燃两种燃烧过程,收集燃烧排放颗粒物(PM_(2.5))并测定K、Mg等8种元素排放因子,比较不同燃烧状态释放PM_(2.5)中元素含量的差异,同时分析各元素排... 通过自主设计的燃烧装置,对云南省6种典型乔木树种的不同器官(枝、叶、皮)室内模拟阴、明燃两种燃烧过程,收集燃烧排放颗粒物(PM_(2.5))并测定K、Mg等8种元素排放因子,比较不同燃烧状态释放PM_(2.5)中元素含量的差异,同时分析各元素排放因子与可燃物自身元素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可燃物中K、Mg和Ca元素含量较高,范围为(137.74~4670.70)mg/kg,微量元素Mn含量突出;阔叶可燃物元素含量普遍高于针叶,器官间元素含量差异显著;燃烧释放PM_(2.5)中K、Na元素排放因子较高,范围为(0.4269~4.9321)~(0.6311~3.0856)mg/kg,微量元素Zn较高、Cu最少,范围为(0.0409~0.3670)~(0.0029~0.0458)mg/kg,常量元素高于微量;树种间元素排放因子表现针叶高于阔叶,器官间较可燃物自身差异增大;燃烧状态对排放因子存在影响,常量元素普遍表现为明燃>阴燃,微量元素无明显规律;PM_(2.5)与可燃物各元素含量比值中,Na元素最高,其余元素占比普遍0~1%范围,微量元素含量比高于常量,针叶高于阔叶;可燃物的化学性质对其排放特性影响显著,可燃物与PM_(2.5)的元素间相关性较高,相关水平普遍达0.600以上,器官间不同元素相关水平表现为:常量元素普遍高于微量元素,针叶略高于阔叶,叶>皮>枝,明燃高于阴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pm_(2.5)) 生态系统 不同燃烧状态 相关性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D抑制细颗粒物(PM_(2.5))诱导的A549人肺泡上皮细胞自噬及细胞因子释放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婧 毛旭 +1 位作者 丁朵 王蕾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14,共6页
目的探讨维生素D(VD)在细颗粒物(PM_(2.5))诱导A549人肺泡上皮细胞发生自噬过程中的作用及对上皮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方法燃烧器的乙炔扩散火焰上部采集制备PM_(2.5),采用PM_(2.5)体外处理A549细胞,并给予VD或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 目的探讨维生素D(VD)在细颗粒物(PM_(2.5))诱导A549人肺泡上皮细胞发生自噬过程中的作用及对上皮细胞因子产生的影响。方法燃烧器的乙炔扩散火焰上部采集制备PM_(2.5),采用PM_(2.5)体外处理A549细胞,并给予VD或自噬抑制剂3-甲基腺嘌呤(3-MA)处理。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Ⅱ/Ⅰ(LC3Ⅱ/Ⅰ)及beclin-1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A549细胞白细胞介素25(IL-25)、IL-33及胸腺间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的mRNA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自噬体的形成。结果PM_(2.5)导致A549细胞中LC3Ⅱ/Ⅰ比值、beclin-1蛋白表达增加,自噬体形成增多,给予VD处理后,PM_(2.5)诱导的细胞自噬水平降低;在3-MA抑制A549细胞自噬水平后,PM_(2.5)仍可诱导细胞自噬,且VD依然可逆转PM_(2.5)诱导的自噬;PM_(2.5)通过诱导自噬促进A549细胞分泌IL-25、IL-33及TSLP,而3-MA及VD可抑制该过程。结论VD抑制PM_(2.5)诱导的A549细胞自噬及细胞因子释放,发挥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549细胞 肺泡上皮细胞 细颗粒物(pm_(2.5)) 自噬 免疫激活 维生素D(V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2020年上海市PM_(2.5)化学组成特征和来源解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赵倩彪 胡鸣 伏晴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036-5046,共11页
2016~2020年在上海市区和郊区的6个点位开展了颗粒物系统性观测研究,分析了PM_(2.5)的质量浓度以及水溶性离子、有机碳/元素碳、无机元素等化学组分,并利用正矩阵因子分解模型对PM_(2.5)的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上海PM_(2.5)浓度水... 2016~2020年在上海市区和郊区的6个点位开展了颗粒物系统性观测研究,分析了PM_(2.5)的质量浓度以及水溶性离子、有机碳/元素碳、无机元素等化学组分,并利用正矩阵因子分解模型对PM_(2.5)的来源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上海PM_(2.5)浓度水平呈现下降趋势,年均质量浓度依次为46,43,37,40,39μg/m3,表现为冬高夏低,西高东低的时空分布特征.有机物在PM_(2.5)中占比最高(30%~32%),不同年份和季节间的差异较小.二次无机离子(硫酸盐、硝酸盐和铵盐)的区域性特征明显,其中硝酸盐的占比在5a间升高最多,且在冬季污染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解析得到PM_(2.5)的来源有9类,分别为二次硝酸盐(30.6%)、二次硫酸盐(20.7%)、机动车(12.6%)、工业(8.0%)、生物质燃烧(7.7%)、扬尘(6.5%)、燃煤(5.8%)、海盐(4.8%)和船舶(3.2%).机动车和船舶等移动源、秸秆焚烧和烟花爆竹燃放等生物质燃烧源的贡献浓度在研究期间呈现下降趋势,体现了相关治理措施的管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pm_(2.5)) 上海 化学组分 来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市数码公园不同植物群落对PM_(2.5)和PM_(10)浓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柄权 赵佳伦 +1 位作者 孙晓燕 张凌 《林业调查规划》 2023年第5期70-82,共13页
以郑州市数码公园为例,研究不同植物群落对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影响。2020年4月—2021年3月,监测郑州市数码公园内不同植物群落结构(乔灌草、乔草、乔灌、灌草、草坪)在春夏秋冬四季的PM_(2.5)和PM_(10)浓度以及温度、湿度和风速等气象因子... 以郑州市数码公园为例,研究不同植物群落对大气颗粒物污染的影响。2020年4月—2021年3月,监测郑州市数码公园内不同植物群落结构(乔灌草、乔草、乔灌、灌草、草坪)在春夏秋冬四季的PM_(2.5)和PM_(10)浓度以及温度、湿度和风速等气象因子,分析不同植物群落PM_(2.5)、PM_(10)浓度的变化规律,并研究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样地内PM_(2.5)和PM_(10)浓度日变化基本一致,呈早高晚低趋势。不同样地内PM_(2.5)和PM_(10)浓度均表现为秋冬季高,春夏季低;PM_(2.5)和PM_(10)浓度高低依次为草坪和广场样地>灌草和乔草结构样地>乔灌草和乔灌结构样地;复合群落结构绿地对颗粒物滞尘能力大于单一群落结构。乔灌草、乔灌结构样地对PM_(2.5)和PM_(10)的阻滞率较高。PM_(2.5)和PM_(10)浓度与温度、相对湿度、风速等气象因子间呈不同相关性,PM_(2.5)浓度与各气象因子的相关性高于PM_(10)浓度。由于数码公园为紧邻城市道路的开放公园,适宜种植郁闭度较高、以常绿树种为主的植物群落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公园 植物群落 pm_(2.5) pm_(10) 大气颗粒物浓度 气象因子 郑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气颗粒物PM_(2.5)诱导机体损伤相关研究中的代谢组学进展
16
作者 田一 张辰霄 +1 位作者 张敏 邓晓蓓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18-230,共13页
目前,中国大气污染问题仍然普遍存在,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 2.5,PM_(2.5))是一种空气动力学直径<2.5μm的大气污染物。其较小的粒径赋予其强大的穿透性,可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可以对多种器官和组织造成损伤,因此,探究PM_... 目前,中国大气污染问题仍然普遍存在,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 2.5,PM_(2.5))是一种空气动力学直径<2.5μm的大气污染物。其较小的粒径赋予其强大的穿透性,可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可以对多种器官和组织造成损伤,因此,探究PM_(2.5)的毒理机制尤为重要。代谢组学作为一种分析代谢物变化的方法在许多研究领域中广泛应用,目前关于PM_(2.5)引起机体代谢物紊乱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得到关注。本文综述了目前PM_(2.5)相关研究中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总结了PM_(2.5)暴露显著影响的机体代谢通路,分别为脂代谢通路、TCA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TCA cycle)代谢通路、氨基酸代谢通路和核苷酸代谢通路,进一步分析了代谢物变化与PM_(2.5)暴露之间的可能关系,对后续相关的代谢组学研究提出建议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物 细颗粒物 pm_(2.5) 代谢组学 代谢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山北坡城市群大气氨季节性污染特征及成因分析
17
作者 乔一童 刘建斌 +4 位作者 张众志 王涵 赵晓亮 何友江 程苗苗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173-2184,共12页
新疆天山北坡城市群秋冬季因大气细颗粒物(PM_(2.5))导致的重污染频发,而铵盐(NH_(4)^(+))是PM_(2.5)的重要组成成分,为揭示天山北坡城市群大气NH_(3)浓度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选取石河子市为研究对象,开展为期1年的大气氨浓度观测,获... 新疆天山北坡城市群秋冬季因大气细颗粒物(PM_(2.5))导致的重污染频发,而铵盐(NH_(4)^(+))是PM_(2.5)的重要组成成分,为揭示天山北坡城市群大气NH_(3)浓度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选取石河子市为研究对象,开展为期1年的大气氨浓度观测,获取2022年3月−2023年2月NH_(3)浓度逐时监测数据,结合本地气象参数开展年、季、日尺度的大气NH_(3)浓度特征分析,并与我国东部典型城市进行对比。结果表明:①石河子市NH_(3)年均浓度为22.5μg/m^(3),显著高于我国东部其他城市(5.0~17.9μg/m^(3)),高浓度主要由高排放强度及不利气象条件共同造成。石河子市NH_(3)浓度季节性波动幅度较小,呈夏季(26.3±6.1)μg/m^(3)>春季(22.1±7.1)μg/m^(3)≈秋季(21.9±3.3)μg/m^(3)>冬季(19.6±5.4)μg/m^(3)的特征。②NH_(3)月均浓度变化趋势与温度、NH_(3)排放量、边界层高度变化趋势整体一致,其中1月和3月的异常偏离主要受扩散条件影响。NH_(3)浓度日变化趋势表现为昼高夜低的特征,春季、夏季、秋季均呈“N”型变化特征,即日间先增后降,夜间存在明显的“谷后回升”现象;冬季则呈单峰型波动,夜间回升现象不明显。③气象标准化分析结果表明,全年气象要素对大气NH_(3)浓度变化贡献率为64.7%,在NH_(3)高排放情景下,气象因素具有“放大器”效应,在排放稳定或较低时气象因素则对浓度起主导作用。不同季节气象要素对大气NH_(3)浓度的影响差异性显著,其中,春季气象因素略占主导,其贡献高于人为因素;夏季整体受气象因素驱动较弱;秋、冬两季则以不利气象条件为主导因素。研究显示,石河子市NH_(3)污染水平偏高,主要受高排放强度与不利气象条件共同影响,未来在NH_(3)减排及PM_(2.5)协同治理中应充分考虑气象条件的动态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氨(NH_3) 污染特征 气象要素 季节变化 细颗粒物(pm_(2.5))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BM-LES模型用于城市街区细颗粒物浓度研究
18
作者 高然 叶舟 +3 位作者 杨强 梁艳霞 钱跃竑 李金页 《环境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3-141,共9页
掌握颗粒物在实际街区中的扩散过程可为及时采取有效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该研究创新性地采用基于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BM)的三维LBM-LES模型,以金华市某街区2022年气象与颗粒物浓度监测数据为基础开展了风场和颗粒物... 掌握颗粒物在实际街区中的扩散过程可为及时采取有效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该研究创新性地采用基于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BM)的三维LBM-LES模型,以金华市某街区2022年气象与颗粒物浓度监测数据为基础开展了风场和颗粒物扩散模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风向条件下,该街区扩散条件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东南偏东风条件下扩散最佳,而东南偏南风下最差,主要受到街区建筑布局和其他气象因素的影响;不同高度处颗粒物浓度随着高度增加而减小,尤其在东南偏东风主导下,20 m高度的街区颗粒物浓度显著低于5 m高度处浓度;通过与实测数据对比,该研究中LBM模型模拟的误差均小于20%,最小误差为6.84%,展示了LBM模型在模拟城市街区细颗粒物浓度的应用中具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扩散 细颗粒物 城市街区 格子玻尔兹曼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影响我国大气重污染事件的研究进展
19
作者 秦卓凡 廖宏 代慧斌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8,共13页
地表细颗粒物(PM_(2.5))和臭氧(O_(3))重污染事件是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关注对象。文中综述了中国近几年关于气候变化对PM_(2.5)和O_(3)重污染事件影响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PM_(2.5)重污染事件主要发生在静稳天气条件下而O_(3)重污... 地表细颗粒物(PM_(2.5))和臭氧(O_(3))重污染事件是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重点关注对象。文中综述了中国近几年关于气候变化对PM_(2.5)和O_(3)重污染事件影响的研究进展。结果表明,PM_(2.5)重污染事件主要发生在静稳天气条件下而O_(3)重污染事件主要发生在高温低湿天气条件下。气候变化(包括气候系统内部变率和大气成分变化驱动的全球变暖),主要通过影响大尺度环流和区域环流进而影响局地重污染气象条件。目前关于气候变化影响PM_(2.5)的研究较为系统,能识别气候因子或全球变暖对典型重污染事件或重污染事件长期变化趋势的影响,但气候变化影响O_(3)重污染事件的研究还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颗粒物(pm_(2.5)) 臭氧(O_(3)) 大气重污染事件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经济活动强度的区域臭氧浓度多尺度预测
20
作者 姜明栋 王馨阳 +2 位作者 颜蓉 于欣鑫 毋泽鹏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737-4748,共12页
以夜间灯光作为经济活动强度的代理变量,借助随机森林技术构建耦合人类活动和气象因素的O_(3)浓度预测模型,并基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2014~2022年数据展开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比较研究经济活动强度对不同时间尺度,不... 以夜间灯光作为经济活动强度的代理变量,借助随机森林技术构建耦合人类活动和气象因素的O_(3)浓度预测模型,并基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2014~2022年数据展开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比较研究经济活动强度对不同时间尺度,不同地区和不同污染物浓度预测的贡献差异.结果发现:①在不同时间尺度,经济活动强度均对O_(3)浓度预测均有显著贡献,在年尺度,经济活动强度对O_(3)浓度预测的贡献度达到0.7053,超过各类气象因子成为首要贡献因素,但在日尺度,气温等气象因素的贡献度相对更高,经济活动强度贡献度仅为0.0869.②不同因素对O_(3)浓度高值区与低值区的预测贡献存在显著差异,气温和经济活动对高值区O_(3)浓度影响显著,而低值区城市表现出不同因子预测贡献的区域性和不连续性特点.③在长时间尺度,人类经济活动对城市PM_(2.5)和O_(3)浓度均有决定性贡献;在短时间尺度,经济活动对PM_(2.5)浓度的影响仅次于气温,但对O_(3)浓度的驱动贡献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随机森林模型 臭氧(O_(3)) 细颗粒物(pm_(2.5)) 气象因素 夜间灯光 污染预测 “2+26”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