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1篇文章
< 1 2 4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lication of ADER Scheme in MHD Simula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ZHANG Yanyan FENG Xueshang +1 位作者 JIANG Chaowei ZHOU Yufen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70-181,共12页
The Arbitrary accuracy Derivatives Riemann problem method(ADER) scheme is a new high order numerical schem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finite volume integration,and it is very easy to be extended up to any order of space... The Arbitrary accuracy Derivatives Riemann problem method(ADER) scheme is a new high order numerical schem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finite volume integration,and it is very easy to be extended up to any order of space and time accuracy by using a Taylor time expansion at the cell interface position.So far the approach has been applied successfully to flow mechanics problems.Our objective here is to carry out the extension of multidimensional ADER schemes to multidimensional MHD systems of conservation laws by calculating several MHD problems in one and two dimensions: (ⅰ) Brio-Wu shock tube problem,(ⅱ) Dai-Woodward shock tube problem,(ⅲ) Orszag-Tang MHD vortex problem.The numerical results prove that the ADER scheme possesses the ability to solve MHD problem,remains high order accuracy both in space and time,keeps precise in capturing the shock.Meanwhile,the compared tests show that the ADER scheme can restrain the oscillation and obtain the high order non-oscillatory resul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DER scheme Generalized Riemann problem MHD numerical simulation HLL schem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ast weighting method for plasma PIC simulation on GPU-accelerated heterogeneous systems 被引量:2
2
作者 杨灿群 吴强 +3 位作者 胡慧俐 石志才 陈娟 唐滔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6期1527-1535,共9页
Particle-in-cell (PIC) method has got much benefits from GPU-accelerated heterogeneous systems.However,the performance of PIC is constrained by the interpolation operations in the weighting process on GPU (graphic pro... Particle-in-cell (PIC) method has got much benefits from GPU-accelerated heterogeneous systems.However,the performance of PIC is constrained by the interpolation operations in the weighting process on GPU (graphic processing unit).Aiming at this problem,a fast weighting method for PIC simulation on GPU-accelerated systems was proposed to avoid the atomic memory operations during the weighting process.The method was implemented by taking advantage of GPU's thread synchronization mechanism and dividing the problem space properly.Moreover,software managed shared memory on the GPU was employed to buffer the intermediate data.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thod achieves speedups up to 3.5 times compared to previous works,and runs 20.08 times faster on one NVIDIA Tesla M2090 GPU compared to a single core of Intel Xeon X5670 CP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PU computing heterogeneous computing plasma physics simulations particle-in-cell (PI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管线计划性放空回收数值仿真模拟 被引量:1
3
作者 左丽丽 王珑云佳 +7 位作者 雷宏峰 孙恒 潘彪 田望 郭宇飞 孙晓阳 吴晓飞 郝千千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5-186,共12页
天然气中甲烷的温室效应强度远高于二氧化碳,消除或减少输气管线放空作业中的天然气排放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针对需计划性放空的输气管线,分别对采用下游压气站离心压缩机和移动式往复压缩机的2种天然气回收过程以及传统... 天然气中甲烷的温室效应强度远高于二氧化碳,消除或减少输气管线放空作业中的天然气排放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针对需计划性放空的输气管线,分别对采用下游压气站离心压缩机和移动式往复压缩机的2种天然气回收过程以及传统冷放空过程建立了瞬态仿真模型,并对放空回收所需总时间、放空气量、回收气量等参数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隐式中心差分法求解这些模型,获得的回收时长、排放时长、回收气量、排放气量等参数与相应的TGNET软件仿真结果及放空过程实际数据的偏差均在±8%以内;(2)针对放空气回收过程的仿真模型,离心压缩机和往复压缩机需要考虑进行边界条件的转换;在放空过程的模拟中,需要考虑立管出口处压力和流速边界条件的转换;(3)针对输气管线计划性放空提出了3种天然气回收方案,其中方案1利用下游压气站的离心压缩机,方案2利用移动式往复压缩机,方案3为方案1和方案2的组合,即先用下游压气站的离心压缩机进行回收,当其进口压力降至允许最低值时,再切换至移动式往复式压缩机继续回收过程。结论认为:(1)方案1的回收时长最短但回收率最低,方案2的情况刚好相反,而方案3的回收率与方案2相近但回收时长介于方案1和方案2之间;(2)针对阀室间管线放空气回收方案的选择,离心压缩机与往复式压缩机结合进行回收的方案,可同时兼顾回收时长和回收效率,具有较好的经济性和可行性,因而具有较好的综合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气管线 放空 天然气回收 瞬态仿真 压缩机 方案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气地面集输系统中后期增压模拟与分析
4
作者 李超 何泉 +4 位作者 李怡超 练兴元 李俊妤 周军 梁光川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0-235,共6页
剖析了致密气集输系统中后期增压所面临的问题。首先根据增压位置的不同,分析了致密气集输系统中的6种增压工艺,并以致密气田某井区管网结构为例,通过TGNET仿真建模,反算各平台增压时机和执行间歇生产的最低压力,模拟了集输系统在不同... 剖析了致密气集输系统中后期增压所面临的问题。首先根据增压位置的不同,分析了致密气集输系统中的6种增压工艺,并以致密气田某井区管网结构为例,通过TGNET仿真建模,反算各平台增压时机和执行间歇生产的最低压力,模拟了集输系统在不同生产时期和进站压力下,共20组增压方案的压缩机配置和运行情况,以及间歇生产阶段对压缩机运行参数的影响,为致密气地面集输系统中后期增压方案的确定提供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气 集输系统 增压方案 管网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RF的郑州市双峰降雨模拟方案分析
5
作者 张金萍 张熙 +2 位作者 王祥 王尧 杨沂荣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34,44,共8页
为探究WRF模式模拟郑州市双峰降雨现象时的性能表现,特别是针对2011—2017年期间发生的10场双峰暴雨事件,选取了3种(WDM6、Morrison和Thompson)不同的微物理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并将3种方案的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显示:3... 为探究WRF模式模拟郑州市双峰降雨现象时的性能表现,特别是针对2011—2017年期间发生的10场双峰暴雨事件,选取了3种(WDM6、Morrison和Thompson)不同的微物理方案进行模拟分析,并将3种方案的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显示:3种微物理方案的误差指标均表明Morrison方案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并且其结果更加稳定,3种微物理方案在相关系数方面都具有较好的数据体现;Morrison方案在模拟降雨过程线方面优于其他2种方案,对于雨型及雨峰贴合度,Morrison方案总体上比其他2种方案表现更佳,尽管在个别场次中存在例外情况。研究结果可为郑州市双峰降雨预报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峰降雨 降雨模拟 WRF模式 微物理方案 郑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软岩深基坑锚索预应力损失与张拉方案研究
6
作者 张燕 《铁道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22,34,共8页
研究目的:为研究软岩地层超深基坑锚索预应力损失情况并制定相应的张拉方案,本文依托长赣高铁黄花机场地下站超深基坑项目,开展锚索轴力传统监测和分布式光栅光纤监测对比实测研究,建立软岩地层超深基坑锚索张拉全过程数值分析模型,分... 研究目的:为研究软岩地层超深基坑锚索预应力损失情况并制定相应的张拉方案,本文依托长赣高铁黄花机场地下站超深基坑项目,开展锚索轴力传统监测和分布式光栅光纤监测对比实测研究,建立软岩地层超深基坑锚索张拉全过程数值分析模型,分析各锚索张拉过程中的预应力损失以及基坑的侧壁变形。研究结论:(1)软岩地层超深基坑锚索预应力损失情况较为严重,部分锚索的预应力损失量可以达到30%以上;(2)锚索预应力的损失以锚固损失为主,其主要发生在锚固后的120 min以内,且锚索初始张拉力越大,锚固后的预应力损失越显著;(3)针对软岩地层超深基坑预应力锚索,采用分步超张拉方案能够更有效地降低锚索的锚固以及张拉过程中的预应力损失,减小基坑侧壁的变形量,降低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对于指导预应力锚索的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基坑 光栅光纤 张拉方案 数值模拟 预应力锚索 预应力损失 灌注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客货争能的中老铁路货物列车开行方案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廖宇霞 赵雁峰 +1 位作者 汤银英 陈思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3-151,共9页
在中老铁路既有技术运输条件下,以保证客运服务能力为前提,为提高中老铁路货物运输收益,研究提出考虑中老双方作业时间不匹配的货物列车开行方案,以确定货物列车开行的始发终到站、开行数量、编组内容、编组辆数和开行时段等内容。基于... 在中老铁路既有技术运输条件下,以保证客运服务能力为前提,为提高中老铁路货物运输收益,研究提出考虑中老双方作业时间不匹配的货物列车开行方案,以确定货物列车开行的始发终到站、开行数量、编组内容、编组辆数和开行时段等内容。基于中老铁路通道运输作业特点和市场需求特征,以通道货物运输收益最大化为目标,考虑车流选择径路唯一、区段通过能力、列车编组辆数及运到时间等约束,构建中老铁路通道货物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并采用遗传模拟退火算法求解。以中老铁路跨境通道下行方向相关数据进行算例求解分析,结果显示研究中的优化模型能够在满足运输需求的同时提高货物运输收益,并合理分配列车开行时段,验证了模型及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老铁路通道 作业时间 货物列车 开行方案 遗传模拟退火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模拟退火算法的盐穴储气库注气方案多目标优化 被引量:2
8
作者 徐刘伟 张引弟 +3 位作者 鲁宇涛 盛钲钦 梁晓博 宋珍珍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87-1895,共9页
在天然气调峰中,储气库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在注气期间若注气方案分配的不合理不仅会导致完成注气任务时压缩机能耗过大,更可能导致部分单井压力变化过大,盐岩溶腔收敛加剧,影响储气库长期稳定运行。通过结合模拟退火算法和现场实际条件... 在天然气调峰中,储气库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在注气期间若注气方案分配的不合理不仅会导致完成注气任务时压缩机能耗过大,更可能导致部分单井压力变化过大,盐岩溶腔收敛加剧,影响储气库长期稳定运行。通过结合模拟退火算法和现场实际条件,综合考虑压缩机能耗和同一区块内所有储气井井口压力离散程度建立多目标优化函数,设置储气井任务期内注气量为变量,以管道最大设计压力,储气井最低运行压力和最高运行压力,配套的靶式流量计最大设计流量等作为约束条件进行多目标优化。结果表明压缩机功耗降低40%以上的同时,地层压力标准差降低90%以上。可见能够通过该方法指导实际生产运行,为储气库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穴储气库 注气方案优化 模拟退火算法 压缩机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基准线与高通滤波方法的大跨度桥上轨道精调方案论证 被引量:1
9
作者 谭社会 张雨潇 +1 位作者 周丽 时瑾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13-624,共12页
为剖析高速铁路大跨度桥上轨道不平顺调控方法的原理和实施效果,将大跨度桥上轨道线形仿真结果与实测数据相结合,在综合考虑大桥温度变形、线路随机不平顺和线形拟合偏差的条件下,研究多基准线法的技术原理,分析不同轨道不平顺滤波波长... 为剖析高速铁路大跨度桥上轨道不平顺调控方法的原理和实施效果,将大跨度桥上轨道线形仿真结果与实测数据相结合,在综合考虑大桥温度变形、线路随机不平顺和线形拟合偏差的条件下,研究多基准线法的技术原理,分析不同轨道不平顺滤波波长条件下高速列车车体垂向加速度变化规律,提出高通滤波法的滤波原则。在此基础上依据垂向偏差和60 m中点弦测值分析多基准线与高通滤波方法在处理轨道不平顺方面的时域特征,通过计算功率谱密度对比了2种方法在处理轨道不平顺方面的频域特征。通过论证调整效果,揭示了二者在理论特性和应用效果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1)多基准线法应在温度每变化7℃设置一条基准线,该方法操作简单,但对不同跨度、不同类型桥上轨道线形的通用性较差;2)高通滤波法则应采用200 m作为滤波波长,该方法通用性强,但施工现场需依赖滤波软件完成运算;3)2种方法均可有效剔除大跨桥温度变形引起的长波不平顺,消除60 m中点弦测值在大跨度桥上跨中和主塔位置的趋势项,均可用于评判大跨度桥上轨道平顺性状态;4)应用高通滤波法制定的精调方案起道量更小,且调整后平顺性更优,这是由于多基准线受轨道线形设计参数限制,其长波平顺性相比滤波线形略差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大跨度桥梁 轨道不平顺 精调方案 有限元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通一次飑线大风过程数值模拟及诊断分析
10
作者 李昌昕 许冬梅 +5 位作者 李泓 刘德强 费海燕 孙启龙 王易 沈菲菲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86-704,共19页
利用实况资料和再分析资料,结合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对南通一次极端大风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及数值模拟。分析了该个例发生的天气形势背景和系统的水平、垂直结构,探究大风天气成因,并进一步对比不同参数化方案的模... 利用实况资料和再分析资料,结合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模式对南通一次极端大风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及数值模拟。分析了该个例发生的天气形势背景和系统的水平、垂直结构,探究大风天气成因,并进一步对比不同参数化方案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1)大风过程发生在高空深厚冷涡和地面强暖湿低压的环流背景下,上空存在不稳定层结和不稳定能量的累积;雷暴大风在12—13时经历了发展、成熟、消散3个阶段,飑线以碎块型的方式形成。2)3种微物理方案中,MG方案模拟出更大面积的层云、强回波和极端大风,模拟的最大地面阵风为44.47 m·s^(-1)。Lin方案较好地模拟出飑线的演变过程和垂直结构特征,模拟的最强上升气流达23.55 m·s^(-1),下沉气流达-13.21 m·s^(-1)。3)水平方向上,雷暴大风附近存在成熟的飑线地面中尺度系统,地面存在深厚冷池出流、变压梯度大值区和冷锋过境,它们共同促进了地面大风的生成。4)垂直方向上,对流单体上空高层辐散、低层辐合,存在强上升气流和水汽潜热释放;后侧的干空气蒸发和粒子的拖曳加强下沉运动,配合地面冷池出流和辐散气流,造成了极端大风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暴风 飑线 数值模拟 微物理参数化方案 中尺度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河上游高寒山区土壤水分模拟对Noah-MP模型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评估
11
作者 黄克秀 尤元红 +3 位作者 卢燕宇 郝莹 汪左 孙京 《高原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70-779,共10页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利用陆面过程模型准确模拟土壤水分对气象预报、农业生产和水文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黑河上游阿柔站的气象观测资料作为Noah-MP模型的驱动数据,开展了土壤水分模拟试验,评估了Noah-MP模型在黑河上游高寒山...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利用陆面过程模型准确模拟土壤水分对气象预报、农业生产和水文过程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黑河上游阿柔站的气象观测资料作为Noah-MP模型的驱动数据,开展了土壤水分模拟试验,评估了Noah-MP模型在黑河上游高寒山区的土壤水分模拟性能。在不考虑模型参数和驱动数据不确定性的条件下,对Noah-MP模型不同物理过程的参数化方案进行任意组合,设计了包含17280种不同组合方案的土壤水分多参数化方案集合模拟试验,选用Natural Selection敏感性分析方法分析了浅层土壤水分模拟结果对参数化方案的敏感性,并进一步量化了土壤水分多参数化方案集合模拟结果的不确定性范围。研究结果表明,Noah-MP模型可用于黑河上游高寒山区的土壤水分模拟,模型对浅层土壤水分的模拟精度较高,模拟的土壤水分变化趋势与观测资料基本一致;而深层土壤水分模拟结果精度较差,模拟的土壤水分变化趋势与观测资料偏差较大。浅层土壤水分模拟结果对冻结土壤中过冷液态水、冻结土壤渗透、雨雪分离和第一层积雪或土壤温度的时间方案4个物理过程的参数化方案敏感,其中对冻结土壤渗透物理过程的参数化方案特别敏感。上游高寒山区土壤冻融循环过程中,冻结时段内的土壤水分模拟结果对参数化方案更加敏感,使得土壤冻结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的选择是导致土壤水分多参数化方案集合模拟结果不确定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集合模拟 参数化方案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穿采空区隧道围岩加固方案控制效果分析
12
作者 赵猛 李少华 +3 位作者 郭军 郭佳奇 孙峰伟 梁世凡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104,共11页
为研究隧道下穿采空区时不同加固措施对隧道围岩与初期支护的控制效果,依托某在建高铁隧道项目,在FLAC3D中通过不同加固方案的设计,对比分析隧道开挖过程中不同方案对隧道围岩的变形特征、应力变化规律与初期支护最大轴力的影响,得出锚... 为研究隧道下穿采空区时不同加固措施对隧道围岩与初期支护的控制效果,依托某在建高铁隧道项目,在FLAC3D中通过不同加固方案的设计,对比分析隧道开挖过程中不同方案对隧道围岩的变形特征、应力变化规律与初期支护最大轴力的影响,得出锚杆注浆加固与管棚注浆加固的围岩控制规律,由此设计用料较少且能达到较好围岩控制效果的组合加固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锚杆注浆加固方案中,增加锚杆注浆厚度可有效控制围岩变形、受力与初期支护最大轴力,但注浆厚度不变时,增大锚杆长度对隧道稳定性控制效果影响较小;管棚注浆加固方案中,保持管棚长度不变增大注浆范围时可减小围岩变形、受力与初期支护最大轴力,从而增加围岩稳定性,但保持注浆角度不变增加管棚长度时,将增大围岩变形与受力;组合加固方案在控制用料的同时达到较好的围岩控制效果,本算例中注浆厚度与角度相同时,组合加固方案的隧道围岩变形、拱顶应力、初期支护最大轴力较单一锚杆注浆加固相比分别减少了22.3%,53.0%,10.7%,较单一管棚注浆加固相比分别减少了13.0%,36.1%,17.8%。组合加固方案较无加固措施时相比可减小60%~70%围岩变形与受力。研究结果可为类似隧道的加固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下穿采空区 围岩 加固方案 效果分析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某大型地下厂房开裂岩锚梁支撑墙加固方案研究
13
作者 张鑫 方华超 +4 位作者 钟洪星 叶飞 陈东斌 何军 张雨霆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5-168,214,共5页
针对某大型地下厂房岩锚梁纵、横向开裂情况,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论证了纵、横向开裂岩锚梁无加固、全墙加固、窄墙加固等多种方案,选定加固方案,并基于对岩锚梁运行期长时序的监测数据分析验证了加固效果。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大量地下... 针对某大型地下厂房岩锚梁纵、横向开裂情况,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比论证了纵、横向开裂岩锚梁无加固、全墙加固、窄墙加固等多种方案,选定加固方案,并基于对岩锚梁运行期长时序的监测数据分析验证了加固效果。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大量地下厂房岩锚梁工程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厂房 岩锚梁 裂缝 数值模拟 加固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性泄洪对鱼类躲避TDG过饱和胁迫空间的影响研究
14
作者 王莉 唐琦 +2 位作者 冀前锋 梁瑞峰 李克锋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8-83,共6页
高坝泄洪造成的总溶解气体(TDG)过饱和威胁河道生态安全,目前尚无较好的解决方法。因此,采用平面二维数值模型,针对日调节水库运行特征,研究了不同间歇性泄洪工况下的TDG饱和度分布。结合鱼类对TDG饱和度的耐受能力,分析了间歇性泄洪工... 高坝泄洪造成的总溶解气体(TDG)过饱和威胁河道生态安全,目前尚无较好的解决方法。因此,采用平面二维数值模型,针对日调节水库运行特征,研究了不同间歇性泄洪工况下的TDG饱和度分布。结合鱼类对TDG饱和度的耐受能力,分析了间歇性泄洪工况下可供鱼类躲避区域面积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等时段间歇性泄洪模式下,随着间歇时间增加,鱼类可躲避区域面积平均值逐渐增加,但可躲避区域面积最小值随间歇时间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在不等时段间歇性泄洪模式下,提高间歇时间与泄洪时间之比将增加鱼类可躲避区域面积,降低可躲避区域面积最小值。研究结果可为高坝工程制定生态调度提供方法参考,对维护河流生态安全具有一定的生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度方案 数值模拟 TDG过饱和 可躲避区域 间歇性泄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并联式单向单颗粒阻尼器减震控制的试验与数值模拟研究
15
作者 王宝顺 薛建阳 +1 位作者 魏敬徽 刘康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2,共11页
为研究颗粒阻尼器布置方案对多层结构减震性能的影响,制作了缩尺比为1/5的三层钢框架模型结构,进行了5条天然波下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并联式单向单颗粒阻尼器(Parallel Single-dimensional Single Particle Damper,PSSPD)的减震... 为研究颗粒阻尼器布置方案对多层结构减震性能的影响,制作了缩尺比为1/5的三层钢框架模型结构,进行了5条天然波下的地震模拟振动台试验,研究并联式单向单颗粒阻尼器(Parallel Single-dimensional Single Particle Damper,PSSPD)的减震控制效果。基于试验获得的模型自振频率、阻尼比等动力特性设计3种PSSPD布置方案,分析不同布置方案下模型结构的试验现象及位移和加速度响应。试验结果表明:PSSPD对结构响应峰值减震率可达到43.43%,均方根减震率可达到38.18%,其对多层结构具有良好的减震控制效果;PSSPD对结构均方根的平均减震效果要优于对峰值的平均减震效果;PSSPD布置方案对其减震效果影响显著,且其减震性能与本身参数、受控结构振动特性、地震动参数之间的耦合关系复杂。最后,建立PSSPD在任意布置方案下受控结构的力学模型,提出其数值分析流程。数值计算结果和试验结果在位移峰值及均方根方面具有良好的吻合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振动控制 颗粒阻尼器 振动台试验 布置方案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BSE的航天器飞行方案分层设计与验证技术研究
16
作者 彭坤 黄震 +2 位作者 何熊文 侯振东 刘霞 《航天器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8,共11页
采用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思想对航天器飞行方案进行分层设计、建模和验证,并结合需求和架构模型开展联动分析,多层次多视角验证飞行方案的正确性和完整性。首先提出一种基于模型的航天器飞行方案分层原则和设计方法,采用SysML语言自上而... 采用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思想对航天器飞行方案进行分层设计、建模和验证,并结合需求和架构模型开展联动分析,多层次多视角验证飞行方案的正确性和完整性。首先提出一种基于模型的航天器飞行方案分层原则和设计方法,采用SysML语言自上而下按照飞行阶段、飞行子阶段、飞行策略和事件、飞行动作的层级,以及工程总体、系统总体、分系统、单机的维度对航天器飞行方案进行逐层分解和多专业协同建模。其次基于飞行方案模型针对每个飞行动作逐项推导出航天器多专业需求,建立飞行方案与需求模型的关联和追溯关系,完善航天器系统级功能性能需求,同时便于两者间影响域快速分析。再次建立飞行方案模型和航天器架构模型的联动仿真关系,通过飞行动作和指令驱动架构模型状态显示、内部信号传递,全面验证航天器飞行程序设计与分系统设备间协调运转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此外,基于飞行方案模型开展动态仿真以验证方案逻辑正确性,进而生成航天器飞行程序。最后,通过轻量化模型进行飞行方案评审,同时建立模型和文档模板映射关系自动生成飞行方案报告进行固化。文章通过对载人月球探测飞行方案进行分层设计和应用,验证了基于模型的飞行方案分层建模方法的有效性,以及与航天器需求模型和架构模型联动的优越性,为其他复杂任务航天器飞行方案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模型的系统工程 飞行方案 分层设计 逻辑仿真 需求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的集装箱船堆垛方案优化研究
17
作者 吴炳良 韦琪 +2 位作者 王一鸣 陈智同 谷家扬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40-45,共6页
为探索集装箱船在航行过程中,不同堆垛方案对航行风阻的影响规律,基于某型装箱数的典型非满载工况,在保证装箱数量相同的情况下,设计了4种新型堆垛模式,采用CFD方法评估了总计5种堆垛模式下所受风载荷之间的差异。研究表明,艏部外形呈... 为探索集装箱船在航行过程中,不同堆垛方案对航行风阻的影响规律,基于某型装箱数的典型非满载工况,在保证装箱数量相同的情况下,设计了4种新型堆垛模式,采用CFD方法评估了总计5种堆垛模式下所受风载荷之间的差异。研究表明,艏部外形呈流线型布置的堆垛模式相较原始堆垛模式迎风阻力降低21.24%。集装箱船在装载过程中应避免艏部有较大的形状突变,艏部至中部应呈流线型或者阶梯型布置。甲板以上集装箱的形心尽量向船中靠近,在集装箱非满载情况下,应让集装箱靠近船中堆垛,以减少船舶所受风致横向力和艏摇力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阻力 堆垛方案 集装箱船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极地区WRF模式3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评估
18
作者 胡杰 杨堤益 +1 位作者 邹小伟 丁明虎 《极地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5,共15页
由于极地自然环境恶劣,大气观测受到较大的限制,因此,极地数值天气预报模式(Polar WRF)是在该地区开展大气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利用Polar WRF 4.1.1模式对2020年3月—2021年3月东南极近地面气象要素进行模拟,对模式中3种边界... 由于极地自然环境恶劣,大气观测受到较大的限制,因此,极地数值天气预报模式(Polar WRF)是在该地区开展大气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利用Polar WRF 4.1.1模式对2020年3月—2021年3月东南极近地面气象要素进行模拟,对模式中3种边界层参数化方案进行适用性评估,并利用4个从东南极海岸至冰盖穹顶分布的自动气象站逐小时地面常规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分析验证。结果表明,在沿海站点,ACM2方案考虑了热量和湍流通量的多层结构,对相对湿度、风速和气压的模拟效果最好(偏差分别为–12.53%,–1.38 m·s^(–1)和0.37 hPa),整体表现出最好的模拟效果;在内陆站点,ACM2和YSU方案较强的非局地作用使得热力强迫引导的湍流混合增加,模拟效果更好;在穹顶站点,下垫面类型较为单一,局地方案(MYJ)对气温和风速的模拟效果最好(偏差分别为3.32℃和3.76 m·s^(–1))。本研究结果对未来极区边界层参数化方案改进与更系统地开展极区边界层数值模拟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arWRF 东南极 数值模拟 边界层方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RF模式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海南岛一次飑线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19
作者 毛志远 黄彦彬 +4 位作者 付丹红 曾敏 邢峰华 敖杰 王雨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98-312,共15页
利用WRF模式中8种云微物理方案,模拟2020年4月22日发生在海南岛的一次飑线降水过程,对比分析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地面降水、雷达组合反射率,以及热力、动力场的模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Thompso... 利用WRF模式中8种云微物理方案,模拟2020年4月22日发生在海南岛的一次飑线降水过程,对比分析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地面降水、雷达组合反射率,以及热力、动力场的模拟存在显著差异,其中Thompson方案模拟的降水落区与中心强度最接近实况,WSM6方案在最大降水时刻模拟的雷达组合反射率在强度、范围和形态上与实况相似;在热力、动力场中,各方案均模拟出了地面冷池、低层垂直风切变与冷池出流等飑线特征,降水中心对应强上升气流区,低层辐合与高层辐散的散度场结构有利于强对流出现和降水形成,但在强度和分布上不尽相同。从云微物理特征上看,液相粒子主要分布在5 km以下,冰相粒子在6 km以上,云水的模拟结果对云微物理方案的选择响应最弱,雪和霰的分布则表现出较高的敏感性,这是由于不同云微物理方案对雪、霰生成、转化与消耗的过程处理存在差异,且同一云微物理过程在各方案中的转化率也不尽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微物理方案 飑线 数值模拟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压流改造方案对渡槽过流能力提升的影响
20
作者 李屾 杨康华 +1 位作者 刘培 薛海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111,共10页
南水北调工程作为我国水资源调配的重大水利工程,对优化我国水资源时空配置有着战略性意义。随着中线工程加大流量输水工作的顺利完成,大流量输水期间渡槽段出现了波浪交替回涌的复杂流态,不仅干扰输水工作的正常进行,而且对渡槽结构的... 南水北调工程作为我国水资源调配的重大水利工程,对优化我国水资源时空配置有着战略性意义。随着中线工程加大流量输水工作的顺利完成,大流量输水期间渡槽段出现了波浪交替回涌的复杂流态,不仅干扰输水工作的正常进行,而且对渡槽结构的安全产生隐患。为此,研究渡槽复杂波浪流态的产生机理,提出波浪消减方案,对提升渡槽的过流能力和水流稳定性具有重要工程价值。采用现场观测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探究波浪回涌的机理,为了抑制波浪并提升流量,提出针对某渡槽的有压流改造方案,并用4座不同形式的渡槽来验证方案的普适性。结果表明:有压流改造方案对某渡槽波浪交替回涌现象具有良好的抑制效果,渡槽过流能力最高可提升31.0%;通过有压流改造方案,4座不同形式渡槽的过流能力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提升,这对提升渡槽的过流能力和水流稳定性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流能力提升 有压流改造方案 波浪回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