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粒尺寸分布(PSD)在污水处理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
作者 万巧玲 阳春 +1 位作者 张智 胡碧波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7-101,共5页
介绍了污水中微粒的分类、尺寸分布(PSD)和检测PSD的方法。PSD与污水化学成分相关,不同来源的污水PSD各不相同,且PSD会随着污水处理流程变化。PSD可对污水进行表征,对传统方法进行辅助和补充。在生物处理中,微粒尺寸与BOD降解速率呈反... 介绍了污水中微粒的分类、尺寸分布(PSD)和检测PSD的方法。PSD与污水化学成分相关,不同来源的污水PSD各不相同,且PSD会随着污水处理流程变化。PSD可对污水进行表征,对传统方法进行辅助和补充。在生物处理中,微粒尺寸与BOD降解速率呈反比例关系,PSD可提供COD组分迁移变化的必要信息,直接影响着生物处理的效果。无论是对传统活性污泥法还是对生物膜法中的PSD进行研究,均可评估生物处理中碳源是否足够,分析去除机理,优化处理效果。PSD对痕量物质的去除和迁移具有重要意义,在深度过滤中,污水中PSD呈幂函数关系,PSD可研究雌激素等痕量物质的去除机理。PSD作为一个新型的研究工具,可以进一步深入应用于污水处理领域,对该领域的研究和技术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分析 微粒尺寸分布 生物处理 雌激素 机理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夯消除黄土湿陷性的机理
2
作者 靳彤舟 倪万魁 +3 位作者 穆彦仕 马海涵 王海曼 荣誉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4724-4732,共9页
强夯法是消除黄土地基湿陷性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研究强夯消除黄土湿陷性的机理,对铜川市天然黄土和夯芯黄土进行了颗分试验、湿陷试验、扫描电镜试验和土-水特征曲线(soil-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 SWCC)试验,以分析强夯在黄土粒... 强夯法是消除黄土地基湿陷性的有效方法之一。为了研究强夯消除黄土湿陷性的机理,对铜川市天然黄土和夯芯黄土进行了颗分试验、湿陷试验、扫描电镜试验和土-水特征曲线(soil-water characteristic curve, SWCC)试验,以分析强夯在黄土粒度组成、微观结构特征和非饱和特征方面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与湿陷性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强夯作用下,铜川地区黄土中黏粒含量显著增加,当黏粒含量大于36.2%时,黄土不再具有湿陷性。强夯导致坍塌的大中孔隙形成了小微孔隙,土颗粒排列更为紧密,湿陷性减小。夯芯黄土SWCC曲线过渡段斜率大于天然黄土过渡段斜率,这是因为强夯作用下形成的黏粒作为胶结物质,一方面增加了胶结强度,另一方面填充于孔隙中,提高了黄土的密实度。最终对比发现,SWCC曲线拟合参数a与小微孔隙面积占比和湿陷系数间有良好的相关性。黄土的湿陷性可间接地由SWCC曲线特征判断得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湿陷 强夯作用 粒径级配 微观结构 土-水特征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粒径分布和薄膜水的土水特征曲线模型
3
作者 朱世旺 李双洋 +3 位作者 姜琪 赵建沅 周尚琪 刘慧颖 《长江科学院院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0-207,共8页
利用粒径分布曲线预测土水特征曲线(SWCC)的传统模型在计算含水量时通常需要将粒径分布曲线分段处理,且往往忽略了土壤颗粒表面的薄膜水含量,导致预测精度受到很大限制。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基于颗粒点对点接触假设,使用威布尔函数描述粒... 利用粒径分布曲线预测土水特征曲线(SWCC)的传统模型在计算含水量时通常需要将粒径分布曲线分段处理,且往往忽略了土壤颗粒表面的薄膜水含量,导致预测精度受到很大限制。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基于颗粒点对点接触假设,使用威布尔函数描述粒径分布曲线,通过杨拉普拉斯方程确定毛细水含水量,并考虑薄膜水含量的影响,建立一个基于粒径分布和薄膜水的土水特征曲线模型。然后选取非饱和土壤数据库(UNSODA)中26个土壤样品进行验证,并与AP模型和MV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AP模型和MV模型,新模型能更准确地预测土壤的土水特征曲线,且由于考虑了薄膜水含量,使新模型在高基质吸力段的含水量预测误差显著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水特征曲线 粒径分布曲线 毛细水 薄膜水 含水量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羊河尾闾青土湖表层土壤粒度空间分布特征
4
作者 安富博 郭树江 +4 位作者 赵赫然 赵艳丽 王飞 李雪娇 宋德伟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6-54,共9页
[目的]揭示石羊河尾闾青土湖土壤粒度空间分布特征,为该区域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湖区为中心分别在西北、正东、东南方向上布设样线并采集0—20 cm深度土壤样品,对比分析了青土湖周边不同区域沙物质粒配组成、粒配曲线等参数... [目的]揭示石羊河尾闾青土湖土壤粒度空间分布特征,为该区域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湖区为中心分别在西北、正东、东南方向上布设样线并采集0—20 cm深度土壤样品,对比分析了青土湖周边不同区域沙物质粒配组成、粒配曲线等参数特征。[结果](1)青土湖表层土壤粒度组成以细砂为主(26.26%~84.97%),其中西北方向上表层土壤粒度以细砂为主(26.26%~66.62%),其次是粉粒(4.23%~46.35%);正东、东南方向上表层土壤粒度组成以细砂为主(43.41%~86.30%),其次是极细砂(1.86%~29.60%)。不同样线同粒级间含量存在差异。(2)研究区表层土壤颗粒总体较粗,分选较差,偏度为正偏度,峰度属尖窄。粒度参数的空间分布表现为:西北方向表层土壤平均粒径较其他方向偏细,分选性较差,偏度也更为正偏,峰值小于正东方向。正东、东南方向表层土壤平均粒径较为一致,明显偏粗,分选性分别属中等、较好,均为近于对称,峰度为尖窄、中等。(3)西北方向土壤粒度频率平均值分布曲线表现为双峰型,正东、东南方向为单峰型。粒度累计分布曲线反映出,东南方向风沙活动较正东、西北方向频繁、强烈。(4)通过沉积环境判别得出西北方向主要是湖相沉积,正东、东南主要是风成沉积。[结论]成土过程和干旱多风的环境条件影响青土湖土壤的基本特性,而通过生态输水形成水面改善了该区的土壤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粒度 粒度参数 粒配曲线 青土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Mask R-CNN和SAM获取堆石混凝土坝堆石级配曲线
5
作者 付立群 金峰 +2 位作者 张喜喜 杨家琦 周虎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7-11,130,共6页
堆石混凝土坝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是浇筑密实度,其不仅决定于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也与堆石体中的空隙性质密切相关。快速获取堆石粒径级配可以保障浇筑质量的同时,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成本。现场的堆石数量巨大,依靠手工测量块石粒度... 堆石混凝土坝施工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是浇筑密实度,其不仅决定于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也与堆石体中的空隙性质密切相关。快速获取堆石粒径级配可以保障浇筑质量的同时,有利于进一步降低成本。现场的堆石数量巨大,依靠手工测量块石粒度不切实际,依靠图像识别技术快速获取堆石粒径是可行的办法。利用MaskR-CNN算法和大模型Segment Anything算法,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获取现场堆石粒径级配曲线的方法。该级配计算方法利用了MaskR-CNN算法和Segment Anything算法各自的优势,提高了堆石料粒径识别结果的准确性,拓展了堆石粒径识别的应用场景。将该方法应用于某堆石混凝土拱坝施工现场,取得了良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石混凝土坝 SAM 神经网络算法 图像处理技术 级配曲线(ps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串联式PM_(10)-PM_(2.5)切割器评价研究
6
作者 刘佳琪 张国城 +6 位作者 吴丹 田莹 沈上圯 李博雅 霍胜伟 屈晓虎 张艳伟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25-129,共5页
在环境监测中,为更好将不同粒径粒子分离开,会将不同切割粒径的切割器串联使用。目前串联式切割器缺乏评价标准或规范,该研究以模式最简单的串联PM_(10)-PM_(2.5)切割器为对象,研究串联PM_(10)切割器对PM_(2.5)捕集效率曲线的影响,并研... 在环境监测中,为更好将不同粒径粒子分离开,会将不同切割粒径的切割器串联使用。目前串联式切割器缺乏评价标准或规范,该研究以模式最简单的串联PM_(10)-PM_(2.5)切割器为对象,研究串联PM_(10)切割器对PM_(2.5)捕集效率曲线的影响,并研究不同粒径分布的颗粒物对两个品牌的PM2.5切割器评价的影响,包括ISO A1尘、Da50分别为2.67μm和7.73μm的多分散聚苯乙烯微球。结果表明,PM_(2.5)切割器的捕集效率曲线是切割器独立的计量特性,不受环境中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影响,也不受串联PM_(10)切割器的影响。该结论对于串联式切割器或分级器的评价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推荐单级独立评价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切割器 PM_(10)切割器 捕集效率曲线 串联式切割器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4种土壤粒径分布的分形特征研究 被引量:55
7
作者 刘云鹏 王国栋 +1 位作者 张社奇 党亚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2-94,共3页
采用分形模型 ,研究了陕西 4种不同质地的土壤粒径的重量分布。结果表明 ,土壤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 ,其粒径分布分形维数为 0~ 3。分形维数与土壤中粘粒含量呈明显的线性相关 ,表现为粘粒含量越高的土壤 ,其分形维数也越高。分形维... 采用分形模型 ,研究了陕西 4种不同质地的土壤粒径的重量分布。结果表明 ,土壤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 ,其粒径分布分形维数为 0~ 3。分形维数与土壤中粘粒含量呈明显的线性相关 ,表现为粘粒含量越高的土壤 ,其分形维数也越高。分形维数不仅受粘粒含量的支配 ,还与土壤质地的均一程度有关 ,土壤质地均匀指数 Iu与分形维数也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 ,但相关性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西 土壤粒径分布 分形特征 土壤结构 粘粒含量 土壤质地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衍射法和吸管法分析黏性富铁土颗粒粒径分布的比较 被引量:25
8
作者 杨艳芳 李德成 +3 位作者 杨金玲 张甘霖 赵玉国 赵文君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05-412,共8页
激光衍射技术(Laser diffraction technique,简称LD法)近年来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分析土壤颗粒粒径分布(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PSD)的手段。为检验LD法在黏粒含量高的富铁土上应用的可行性,用LD法和传统的吸管法实测了6个黏性富铁... 激光衍射技术(Laser diffraction technique,简称LD法)近年来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分析土壤颗粒粒径分布(Particle size distribution,PSD)的手段。为检验LD法在黏粒含量高的富铁土上应用的可行性,用LD法和传统的吸管法实测了6个黏性富铁土剖面(黏粒含量>40%)不同层次土样的PSD数据,比较发现:LD法能够提供更多颗粒粒径级别,尤其是黏粒部分(<2μm)的PSD信息,且分析耗时短,效率高。但是LD法与吸管法测定的不同粒级土壤颗粒的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两种方法相比,激光衍射法"低估"黏粒和"高估"粉粒,或者沉降法"高估"了黏粒和"低估"了粉粒。虽然在黏性富铁土的黏粒部分未发现两种方法的线性关系,但粉粒和砂粒分别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供试土壤黏粒含量高且分布范围窄是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经过模型转换后,LD法和吸管法PSD实测数据之间的误差明显降低,这说明LD法可以用于黏性土壤的PSD分析。但是LD法PSD测定结果尚不能直接用于目前基于沉降法的土壤质地三角图,需要一定的数据转换。应该尽快通过对各类代表性土壤进行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对比研究,提高LD技术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建立起基于LD技术的新的土壤质地三角图,以便进一步深化其在土壤科学上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粒径分布 激光衍射 吸管法 富铁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垦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长江口滩地土壤粒径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31
9
作者 周学峰 赵睿 +1 位作者 李媛媛 陈小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5544-5551,共8页
土壤粒径分布影响土壤水分、肥力等传输与保持,是土壤的重要物理性质。崇明东滩滩地围垦后,表层0~20 cm及20~40 cm土层土壤粒径分布受土地利用方式和利用年限的显著影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平均粒径为高潮滩<稻田<菜地<... 土壤粒径分布影响土壤水分、肥力等传输与保持,是土壤的重要物理性质。崇明东滩滩地围垦后,表层0~20 cm及20~40 cm土层土壤粒径分布受土地利用方式和利用年限的显著影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平均粒径为高潮滩<稻田<菜地<林地。不同围垦年限下,土地利用15 a间土壤平均粒径逐渐增加,但土地利用年限延长至38 a时,平均粒径显著降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水分、植被覆盖和受风蚀程度,以及不同土地利用年限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受风蚀影响程度,改变了粘粒和细粉粒等土壤细颗粒的含量,引起土壤粒径分布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崇明东滩 围垦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土壤粒径分布特征 被引量:21
10
作者 陈宇轩 张飞岳 +3 位作者 高广磊 丁国栋 张英 刘雪锋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051-1058,共8页
为揭示科尔沁沙地不同林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对风沙土粒径分布特征的影响,以中龄、近熟和成熟沙地樟子松人工林风沙土为研究对象,以裸沙地风沙土为实验对照,采用激光衍射技术测定.土壤样品粒度组成,计算分析土壤粒度参数特征,绘制土壤粒... 为揭示科尔沁沙地不同林龄沙地樟子松人工林对风沙土粒径分布特征的影响,以中龄、近熟和成熟沙地樟子松人工林风沙土为研究对象,以裸沙地风沙土为实验对照,采用激光衍射技术测定.土壤样品粒度组成,计算分析土壤粒度参数特征,绘制土壤粒配曲线。结果显示:(1)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风沙土以砂粒为主,其次是粉粒,黏粒含量最少。随林龄的增长,土壤黏粒、粉粒含量呈增加趋势,砂粒含量呈减少趋势。裸沙地风沙土砂粒含量多高于同层林地土壤。(2)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风沙土质地较粗,分选性较差,偏度值多为正偏度,峰度值多为尖窄,0~10cm和10~20 cm风沙土分形维数分别为2.18~2.43和1.98~2.17。裸沙地风沙土质地更粗,分选性更好,分形维数更小。(3)科尔沁沙地樟子松人工林风沙土的粒度频率分布曲线均为双峰型。随林龄的增长,10~20cm.风沙土的土壤颗粒细化滞后于0~10cm。林地悬移组分的含量高于裸沙地,裸沙地跃移组分的分选性高于林地。科尔沁沙地不同樟子松人工林风沙土粒径分布特征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可为科尔沁沙地土地沙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尔沁沙地 沙地樟子松 粒径分布 粒度参数 粒配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设障年限沙丘土壤粒径和有机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28
11
作者 许婷婷 董智 +2 位作者 李红丽 邵水仙 王丽琴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28-634,共7页
为探讨沙柳沙障对毛乌素沙地土壤粒径和SOC(土壤有机碳)的影响,选取流动沙丘、设障2和7 a的半固定和固定沙丘为研究对象,利用多重分形理论分析不同设障年限沙丘PSD(土壤粒径分布)(以φ计)和w(SOC)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设置沙障... 为探讨沙柳沙障对毛乌素沙地土壤粒径和SOC(土壤有机碳)的影响,选取流动沙丘、设障2和7 a的半固定和固定沙丘为研究对象,利用多重分形理论分析不同设障年限沙丘PSD(土壤粒径分布)(以φ计)和w(SOC)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设置沙障后,φ(黏粒)、φ(粉粒)与φ(极细砂)增加,φ(细砂)与φ(中砂)下降;土壤粒径的多重分形参数D1/D0(D1为PSD均匀性程度,D0为PSD宽度)和δ-f(δ)谱图可以反映沙丘土壤PSD的宽度与均匀性程度,随着设障年限延长,PSD的D1/D0均小于流动沙丘,土壤中细粒物质显著增多.D0表现为设障7 a沙丘(1.01)〉流动沙丘(1.00)〉设障2 a沙丘(0.93),D1表现为流动沙丘(0.91)〉设障2 a沙丘(0.88)〉设障7 a沙丘(0.65).w(SOC)随着设障年限的延长而显著增加,设障7 a沙丘与其他2类沙丘间w(SOC)差异显著;多重分形参数可以表征土壤养分状况与流沙防治状况,设障沙丘上部、下部的w(SOC)与PSD的D1/D0之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设障沙丘上部、下部D1/D0间呈明显负相关,设障沙丘中部D1/D0之间则呈正相关,流动沙丘各部位w(SOC)与D1/D0间无显著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柳沙障 土壤粒径分布 多重分形参数 有机碳 毛乌素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及其应用 被引量:234
12
作者 黄冠华 詹卫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490-497,共8页
本文应用土壤颗粒的质量分布原理来描述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通过对10种土壤颗粒的机械组成进行分析,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分形维数(D=2.489~2.896),并分析了其与土壤质地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所对应土壤的幂函数型水分... 本文应用土壤颗粒的质量分布原理来描述土壤颗粒的分形特征。通过对10种土壤颗粒的机械组成进行分析,分别计算出它们的分形维数(D=2.489~2.896),并分析了其与土壤质地之间的关系。同时对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所对应土壤的幂函数型水分特征曲线的拟合分形维数进行比较分析,建立了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分形维数的大小反映了土壤质地中粘粒、粉粒和砂粒含量的变化,随粘粒含量的增多分形维数增大,随砂粒含量的增多分形维数减小;同时土壤颗粒分形维数与所对应的水分特征曲线的拟合分形维数呈现出良好的一致性,因而对所研究的土壤而言,可应用土壤颗粒的质量分形维数结合幂函数模型来估算土壤水分特性曲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颗粒 分形特征 应用 分形维数 土壤水分特性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激光衍射的土壤粒径测定法的评价与校正 被引量:9
13
作者 王伟鹏 刘建立 +1 位作者 张佳宝 李晓鹏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163-169,共7页
为比较与评价激光法与吸管法测定土壤粒径分布的准确性,该文采用激光法与吸管法测定了23组来自中国13个不同省份或自治区土壤样本的粒径分布,将激光法与传统吸管法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对激光法测定参数进行了修正。结果表明... 为比较与评价激光法与吸管法测定土壤粒径分布的准确性,该文采用激光法与吸管法测定了23组来自中国13个不同省份或自治区土壤样本的粒径分布,将激光法与传统吸管法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并在此基础上对激光法测定参数进行了修正。结果表明:1)与吸管法相比,激光衍射法低估土壤样品中的黏粒含量,其相对误差为36.33%;高估粉粒含量,其相对误差为36.51%;2)对吸管法与激光衍射法的实测结果进行线性关系分析表明,其中黏粒与粉粒的线性关系较好,决定系数分别为0.91,0.90;3)经过模型转换后,基于激光衍射法的土壤粒径分布结果的相对误差明显降低:黏、粉的相对误差分别降低至16.25%、12.83%,说明激光衍射法可以用于大规模不同类型的土壤粒径分析。该研究可为土壤系统化和规范化的对比研究以及建立基于激光衍射技术的土壤质地划分标准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粒径 激光 激光衍射法 吸管法 土壤吸收系数 土壤折射系数 土壤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正Van Genuchten模型拟合干旱、半干旱地区遗址土颗分曲线的可靠性研究 被引量:5
14
作者 谌文武 毕骏 +3 位作者 沈云霞 李文娟 陆恺 刘伟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41-348,共8页
不均匀系数、曲率系数在土力学中的应用很广,但对精确求解d_(10)、d_(30)、d_(60) 3个参数的方法研究较少。提出了一种修正Van Genuchten(MVG)方程描述颗分曲线。以Matlab编程语言中的cftool为拟合工具,以青海黄土、青海遗址土、甘肃遗... 不均匀系数、曲率系数在土力学中的应用很广,但对精确求解d_(10)、d_(30)、d_(60) 3个参数的方法研究较少。提出了一种修正Van Genuchten(MVG)方程描述颗分曲线。以Matlab编程语言中的cftool为拟合工具,以青海黄土、青海遗址土、甘肃遗址土和新疆遗址土等33组土为研究对象,对比拟合方程描述遗址土颗分曲线的效果,分析MVG模型中3个参数a、m、n对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MVG模型在拟合33组土的颗分曲线时均具有较好的效果,相关系数2R(29)0.98;参数a导致曲线偏移并可以推测土粒中的最大粒径,参数m影响土中的各颗粒组分的比例,参数n影响曲线的斜率。提出的MVG方程能够精确地求解d_(10)、d_(30)、d_(60) 3个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分曲线 修正Van Genuchten(MVG)方程 最大粒径 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据土壤粒径分形估计紫色土水分特征曲线 被引量:30
15
作者 程冬兵 蔡崇法 +1 位作者 彭艳平 莫琼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0-36,共7页
选择不同质地紫色土,分别根据土壤颗粒的数量和重量分布计算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并与Tyler和Wheatcraft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型的拟合分形维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种途径获得的分形维数与土壤质地密切相关,均表现出土壤黏粒含量越高,... 选择不同质地紫色土,分别根据土壤颗粒的数量和重量分布计算土壤粒径分形维数,并与Tyler和Wheatcraft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型的拟合分形维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三种途径获得的分形维数与土壤质地密切相关,均表现出土壤黏粒含量越高,质地越细,分形维数越高。土壤粒径数量分布分形维数(2.98~3.26)和土壤粒径重量分布分形维数(2.73~2.81)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二者间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土壤粒径分形维数与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型拟合分形维数(2.72~2.84)均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尤其是土壤粒径重量分布分形维数与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型拟合分形维数数值十分接近。通过建立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模型分形维数与土壤粒径分布分形维数关系式,结合Tyler和Wheatcraft模型进行土壤水分特征曲线预测,预测值与实测值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因而根据土壤粒径分形预测紫色土水分特征曲线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粒径分形 紫色土 水分特征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法与比重计法粒径分布相关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曹玉鹏 邓永锋 +1 位作者 洪振舜 丁建文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55-760,共6页
为了建立激光法与比重计法粒径分布试验结果的相关关系,通过系列室内颗粒分析试验,描述了激光法与比重计法的粒径分布曲线特征,并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定量给出了2种方法测得的砂粒含量、细颗粒含量以及d30,d50粒径之间的相关性,提出... 为了建立激光法与比重计法粒径分布试验结果的相关关系,通过系列室内颗粒分析试验,描述了激光法与比重计法的粒径分布曲线特征,并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定量给出了2种方法测得的砂粒含量、细颗粒含量以及d30,d50粒径之间的相关性,提出了激光法与比重计法测试结果相互转换的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激光法和比重计法测得的颗粒分布曲线特征受土性影响较大;激光法能够给出更加完整的粒径曲线分布图;2种方法测得的砂、黏粒含量值以及d30,d50粒径值不同,但可相互转换.结合Kerry和Konert等提出的建议,激光法和比重计法的测试结果有可能在土体粒级分类图中实现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粒径分布 比重计法 激光法 液限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据颗粒大小分布估计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分形模型的应用 被引量:54
17
作者 刘建立 徐绍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6-52,共7页
根据UNSODA数据库和文献中的 1 1种质地共 5 5 4个样品的颗粒大小分析和水分特征曲线资料 ,对Tyler Wheatcraft、Brooks Corey和Rieu Sposito三种分形模型在预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中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Brooks Corey形式的分... 根据UNSODA数据库和文献中的 1 1种质地共 5 5 4个样品的颗粒大小分析和水分特征曲线资料 ,对Tyler Wheatcraft、Brooks Corey和Rieu Sposito三种分形模型在预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中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Brooks Corey形式的分形模型预测精度高于其它两种模型。同时本文还指出了这三种模型适用的土壤质地范围 ,即Brooks Corey模型对于中、粗质地的土壤预测效果好于另外两种模型 ,Rieu Sposito分形模型则适用于细质地土壤 ,Tyler Wheatcraft模型的预测误差界于二者之间 ,也适用于中、粗质地的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大小分布 估计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分形模型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煤浆燃烧可吸入颗粒物分布及排放规律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光学 刘建忠 +3 位作者 周俊虎 叶琳 张保生 岑可法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1817-1821,共5页
采用冲击式尘粒分级仪对水煤浆锅炉电除尘器前后的细灰粒径分布进行研究.发现除尘器前细灰粒径分布基本上完全符合对数正态分布,相关系数大于0.999;而除尘器后粒径分布更接近罗辛-拉姆勒分布,相关系数约为0.989.由于电除尘器对粗颗粒的... 采用冲击式尘粒分级仪对水煤浆锅炉电除尘器前后的细灰粒径分布进行研究.发现除尘器前细灰粒径分布基本上完全符合对数正态分布,相关系数大于0.999;而除尘器后粒径分布更接近罗辛-拉姆勒分布,相关系数约为0.989.由于电除尘器对粗颗粒的除尘效率高于对细颗粒的除尘效率,导致除尘器后PM1、PM2.5和PM10的质量分数均有很大幅度的提高.烟气中细颗粒的质量分数与锅炉负荷有关,负荷降低将导致烟气中细颗粒的质量分数增大.水煤浆锅炉由于燃料中存在的水分,以及燃烧时雾化和结团的影响,PM2.5和PM10的质量分数低于一般煤粉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 .5 PM10 水煤浆 细颗粒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粒径分布对氧化铝多孔支撑体孔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3
19
作者 丁贯保 漆虹 邢卫红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3-27,共5页
采用中位粒径(D50)分别为(20±2)μm、(15±2)μm、(10±2)μm的α-Al2O3粉体为原料,通过调整其粒径分布,考察了粒径分布参数占的变化对片状支撑体孔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本研究的三种中位粒径(D50)下,当... 采用中位粒径(D50)分别为(20±2)μm、(15±2)μm、(10±2)μm的α-Al2O3粉体为原料,通过调整其粒径分布,考察了粒径分布参数占的变化对片状支撑体孔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本研究的三种中位粒径(D50)下,当δ〈4.0时,随δ值的增大,支撑体的孔隙率由40%下降到30%左右;当δ〉4.0以后,支撑体的孔隙率基本稳定在28%.对于采用中位粒径分别为(20±2)μm和(15±2)μm的原料制备的支撑体,当艿〈3.0时,随δ值的增大,支撑体的平均孔径分别从3.5μm减小到1.1μm,从2.0μm减小到1.3μm;而对D50为(10±2)μm的原料制备的支撑体,δ在1.5~8.0范围内变化时,支撑体的平均孔径基本稳定在0.8μm.采用中位粒径D50为(20±2)μm、(15±2)μm、(10±2)μm的三种原料制备的支撑体,随δ值的增大,其孔径分布变窄,最可几分布峰高变高,分布向小孔径方向移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机膜 多孔支撑体 氧化铝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颗粒级配曲线预测非饱和土持水曲线的物理方法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昭 刘奉银 +3 位作者 齐吉琳 柴军瑞 李会勇 李建军 《岩土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S1期241-246,共6页
持水曲线模型中若含有未知经验参数,则可能会降低对持水曲线预测的可靠度。为此,对土样颗粒级配曲线上划分的粒组分别构建形如立方体的天然土颗粒以及理想球体颗粒集合体,依据这两者的几何特征和物理性质推得其比例关系;基于粒组信息、... 持水曲线模型中若含有未知经验参数,则可能会降低对持水曲线预测的可靠度。为此,对土样颗粒级配曲线上划分的粒组分别构建形如立方体的天然土颗粒以及理想球体颗粒集合体,依据这两者的几何特征和物理性质推得其比例关系;基于粒组信息、干密度以及土粒密度提出了计算土孔隙半径和持水曲线的物理方法,无需引入未知经验参数。最后,利用非饱和土水力特性数据库UNSODA中40个土样的持水试验结果对该方法进行了验证,通过计算基质吸力预测值及其实测值之间的均方根残差(RMSR)发现物理方法的RMSR在0.179~0.833范围内变化,并对其中37个土样的持水曲线预测精度优于含有两个未知经验参数的传统Arya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饱和土 持水曲线 土孔隙 颗粒级配曲线 球体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