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威海周边海域表层沉积物粒度组成及其运移趋势
1
作者 张剑 刘焕好 +6 位作者 俞永庆 王磊 田维东 王红良 田若楠 田浩正 王中波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31,共11页
海洋沉积物粒度综合分析可以反映沉积环境变化及沉积物搬运趋势,是海洋沉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选取威海周边海域10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组分、参数及粒度粒径趋势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沉积物类型主要是砂质粉砂和粉砂,其... 海洋沉积物粒度综合分析可以反映沉积环境变化及沉积物搬运趋势,是海洋沉积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本文选取威海周边海域10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组分、参数及粒度粒径趋势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沉积物类型主要是砂质粉砂和粉砂,其平均粒径介于3.14Φ~5.87Φ,分选系数介于1.57Φ~2.91Φ,粒径分布分别呈近对称偏态和尖锐峰态。对比沉积物的粒度参数和频率曲线分布特征,结合已有物源示踪结果,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沉积区,分别是潮流影响的黄河物质沉积区(Ⅰ区)、黄河物质和近岸细粒碎屑沉积区(Ⅱ区)、波浪影响的近岸陆源碎屑和黄河细粒物质沉积区(Ⅲ区)和近岸粗粒沉积区(Ⅳ区)。Gao-Collin模型粒径趋势分析揭示,威海周边表层沉积物净输运表现为离岸、向岸和顺岸3种趋势,与砂、粉砂和黏土组分的分布特征一致,形成2个汇聚中心。西部和刘公岛东北侧沉积物运移呈现离岸趋势,运输方向为逆时针;东侧沉积物表现为向岸净运输,运输趋势由SW向转为SE向。二者在崮山至泊于北部海域交汇,形成细颗粒汇聚区。相关认识可为海域规划及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地质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海周边海域 表层沉积物 粒度 沉积物搬运趋势分析 沉积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岱衢洋海域春秋季游泳动物群落结构及生物量粒径谱特征
2
作者 徐菲 徐开达 +6 位作者 张洪亮 卢占晖 周永东 李羽如 叶莹莹 马文静 金梓慧 《海洋与湖沼》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5-174,共10页
为了解岱衢洋海域游泳动物资源及其群落稳定性特征,根据2023年10月(秋)和2024年4月(春)对岱衢洋海域两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运用ABC曲线法和聚类分析对游泳动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并构建了鱼类和甲壳类生物量粒径谱,比较分析了春、... 为了解岱衢洋海域游泳动物资源及其群落稳定性特征,根据2023年10月(秋)和2024年4月(春)对岱衢洋海域两个航次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运用ABC曲线法和聚类分析对游泳动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并构建了鱼类和甲壳类生物量粒径谱,比较分析了春、秋季节两个群落生物量粒径谱的特征参数差异性。结果显示,鱼类种类数减少,甲壳类种类增加;春季鱼类、甲壳类Sheldon型生物量粒径谱均呈现不规则锯齿状,秋季鱼类、甲壳类生物量粒径谱呈现“M”形;春季标准化生物量粒径谱鱼类曲率大于秋季,曲线较平缓,受干扰程度较小;春、秋季甲壳类群落结构较稳定。研究表明,岱衢洋海域鱼类群落、甲壳类群落均以小型个体为主,缺少大粒径游泳动物,能量传递效率较低,后期还需对岱衢洋海域加强养护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岱衢洋海域 ABC曲线 聚类分析 生物量粒径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烘焙预处理条件对竹屑颗粒可磨性的影响
3
作者 陈剑峰 成伟 +5 位作者 张俊杰 蒋好 李赓 田旭 邵敬爱 陈汉平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37-246,共10页
生物质本身可磨性差,原料磨细制粉困难,而烘焙是清洁高效的预处理方法之一。该研究以竹屑颗粒作为原料,探究了不同烘焙温度与氧气浓度对生物质基本理化性质、可磨性与粒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焙烧温度和氧浓度的提高,样品的热值... 生物质本身可磨性差,原料磨细制粉困难,而烘焙是清洁高效的预处理方法之一。该研究以竹屑颗粒作为原料,探究了不同烘焙温度与氧气浓度对生物质基本理化性质、可磨性与粒度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焙烧温度和氧浓度的提高,样品的热值提升明显,且烘焙后样品的H/C比和O/C比下降明显;在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中,烘焙生物质的主要官能团的典型峰峰值随着烘焙程度的加深而下降;烘焙程度的加深也有助于样品可磨性的提升,烘焙后样品的哈氏可磨指数明显提升;烘焙预处理同样能改善研磨后样品的粒度分布,但会使样品的均匀性降低;采用响应面分析进一步优化试验,得到竹屑颗粒最佳烘焙条件为:270℃左右的烘焙温度、10%左右的氧气浓度。该研究结果将为竹屑颗粒的进一步高质化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烘焙 生物质 可磨性 粒度分析 响应面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大小对集胞藻PCC 6803光合活性的影响
4
作者 徐杰佳 朱飞霞 +2 位作者 阮港 谢作明 毕永红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7-174,共8页
为探究细胞大小对光合活性的具体影响研究以集胞藻(Synechocystis sp.)PCC 6803为对象,比较了野生型与体积增大突变体的光合活性。结果表明,小细胞由于较大的比表面积,具备更高的单位体积叶绿素a浓度和叶绿素a特异性吸光系数。但其总体... 为探究细胞大小对光合活性的具体影响研究以集胞藻(Synechocystis sp.)PCC 6803为对象,比较了野生型与体积增大突变体的光合活性。结果表明,小细胞由于较大的比表面积,具备更高的单位体积叶绿素a浓度和叶绿素a特异性吸光系数。但其总体叶绿素储量不足及反应中心容量有限,高光条件下光量子利用效率偏低。大细胞虽在物质交换和光捕获方面存在限制,但其通过优化光量子的吸收、利用和分配,在高光条件下呈现出更高的光合作用效率和更好的适应性,具体表现为更高的最大光化学量子产率(F_(v)/F_(m))、光系统Ⅱ的实际量子产率(ФPSⅡ)、最大光合速率(ETR_(max))、单位激发态面积反应中心数量(RC/CS_(O))、单位叶绿素a光合速率以及更强的呼吸稳定性。研究揭示了细胞大小与光合活性间的协调耦合关系,确认了小细胞在快速光捕获方面的优势及大细胞良好的高光强适应性,为探索蓝藻的光合适应机制提供了新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大小 光合作用 比表面积 内部适应机制 集胞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比表面积窖池出窖糟醅微生物群落与其基酒品质相关性分析
5
作者 王阳 李德林 +4 位作者 贾俊杰 余小斌 马龙 敖宗华 张宿义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64,共9页
采用高通量测序检测不同比表面积窖池出窖糟醅微生物群落,气质联用(GC-MS)法检测其基酒风味,结合理化指标及感官品评,探讨不同比表面积窖池糟醅微生物群落、基酒理化特性、感官评分及风味差异,并对结果进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 采用高通量测序检测不同比表面积窖池出窖糟醅微生物群落,气质联用(GC-MS)法检测其基酒风味,结合理化指标及感官品评,探讨不同比表面积窖池糟醅微生物群落、基酒理化特性、感官评分及风味差异,并对结果进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聚类分析(CA)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比表面积窖池基酒理化指标及感官评分均有显著差异(P<0.05),共检出98种风味物质,其中酯类62种,醇类9种,酸类2种,醛类4种,酮类6种,其他15种,利用变量投影重要性(VIP)值筛选出19种差异挥发性风味物质(VIP>1)。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糟醅优势细菌属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己酸菌属(Caproiciproducens)、norank_f__Caloramatoraceae、梭菌属(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2);优势真菌属包括酵母属(Saccharomyces)、曲霉属(Aspergillus)、复膜孢酵母属(Saccharomycopsis)等17种。通过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共得到6种差异细菌属和11种差异优势真菌属。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己酸菌属、梭菌属_sensu_stricto_12与大部分酯类呈显著正相关(P<0.05);曲霉属、热子囊菌属、埃默森氏菌属、威克汉姆酵母属、青霉属、枝孢霉属与大部分酯类呈显著负相关(P<0.05)。窖池比表面积越大,糟醅中功能细菌多样性及丰富度越大,其基酒品质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窖池 比表面积 糟醅 基酒 微生物群落 理化特性 感官评价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合肼-硼氢化钾-氢还原法制备超细镍粉工艺研究
6
作者 路文 施善林 +2 位作者 舒方霞 赵宣泊 张家赫 《中国有色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5-92,共8页
针对目前超细镍粉制备存在的粒度分布控制和防氧化问题,本文以硫酸镍为原料,提出采用水合肼-硼氢化钾-氢还原体系制备超细镍粉的方法,并采用SEM、XRD等表征方法对优化条件下制备的镍粉进行性能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水合肼还原工艺优... 针对目前超细镍粉制备存在的粒度分布控制和防氧化问题,本文以硫酸镍为原料,提出采用水合肼-硼氢化钾-氢还原体系制备超细镍粉的方法,并采用SEM、XRD等表征方法对优化条件下制备的镍粉进行性能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水合肼还原工艺优化条件为还原温度333.15 K、还原时间150 min、溶液pH8.0~8.5、镍离子物质的量浓度1.25 mol/L、水合肼与镍离子物质的量比1.35、六偏磷酸钠质量浓度1.5‰,在此条件下,镍还原率可稳定在99%左右;镍粉还原沉淀过程中引入适量的硼氢化钾,可克服水合肼还原所具有的诱导期,改善镍粉粒度的可控制性,在试验条件下,加入8.37×10^(-3)g/L硼氢化钾可以使镍粉粒径达到1μm以下;采用氢气还原镍粉可以降低产物氧含量,控制粉末颗粒的长大幅度,在还原温度673.15 K、还原时间120 min的条件下,镍粉含氧量为0.56%,粒径为0.51μm;在优化工艺条件下所制备的镍粉纯度高于99.5%、粒度0.5~1μm、比表面积3.6~4.24 m^(2)/g、松装比重0.5~0.6 g/cm^(3),该指标由于国内同类产品,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水平。本研究方法的创新之处在于镍粉制备过程中引入硼氢化钾控制粒径范围及采用氢还原进行防氧化处理,此方法工艺流程短、劳动环境好、无污染,具有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细镍粉 水合肼 还原法制备 防氧化技术 粒度控制 比表面积 松装比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石膏对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碳化及抗渗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罗国仪 徐桂弘 +3 位作者 任旭 邓文波 陈孜伟 刘次啟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1-242,共12页
将磷石膏作为水泥基充填材料替代胶凝材料,是一种有效的综合利用方式。目前对磷石膏掺入混凝土后的内部孔隙分布特征和碳化、抗渗等易导致结构失效的性能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制备了6组不同磷石膏掺量的玄武岩纤维混凝土试件,并对其进... 将磷石膏作为水泥基充填材料替代胶凝材料,是一种有效的综合利用方式。目前对磷石膏掺入混凝土后的内部孔隙分布特征和碳化、抗渗等易导致结构失效的性能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制备了6组不同磷石膏掺量的玄武岩纤维混凝土试件,并对其进行碳化和抗渗试验,结合XRD、SEM和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研究了不同磷石膏掺量对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碳化及抗渗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磷石膏掺量和碳化龄期的增加,玄武岩纤维混凝土的碳化深度增加,并且磷石膏掺量、碳化龄期和碳化深度三者之间存在函数关系。玄武岩纤维混凝土渗水高度随磷石膏掺量的增加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通过微观结构分析发现,随着磷石膏掺量的增加,玄武岩纤维混凝土比表面积及不同孔径的孔体积增长,钙钒石(AFt)生成量上升。总孔体积的增长导致早期碳化速率提高、渗水高度增长。AFt具有微膨胀性,与水化硅酸钙(C-S-H)凝胶的共同作用填充了部分孔隙通道,这不仅使玄武岩纤维混凝土后期碳化速率下降,在磷石膏掺量超过6%(质量分数)后渗水高度也出现下降,还使磷石膏掺量为15%(质量分数)的玄武岩纤维混凝土比表面积和不同孔径的孔体积下降。研究成果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磷石膏资源利用技术提供了可参考的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石膏 玄武岩纤维混凝土 碳化 抗渗性能 微观机理 比表面积分析 孔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还原颗粒对地下水中氯代乙烷的降解动力学差异及机制
8
作者 刘一舟 宋久浩 +3 位作者 吴乃瑾 李培中 王海见 张骥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73-1684,共12页
以零价铁(ZVI)为代表的铁还原颗粒广泛应用于氯代烃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治理,然而其对难降解饱和氯代烃的反应活性及其中主导影响因素仍缺乏系统研究和深入探讨。采集华北某废弃有机溶剂厂高浓度氯代乙烷污染地下水,评估了6种铁还原颗粒[4... 以零价铁(ZVI)为代表的铁还原颗粒广泛应用于氯代烃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治理,然而其对难降解饱和氯代烃的反应活性及其中主导影响因素仍缺乏系统研究和深入探讨。采集华北某废弃有机溶剂厂高浓度氯代乙烷污染地下水,评估了6种铁还原颗粒[4种粒径(100、200、400、800目)的微米尺度零价铁(mZVI)、纳米尺度零价铁(nZVI)和黄铁矿]对实际污染地下水中1,1,2-三氯乙烷(1,1,2-TCA)的降解动力学差异,并结合冗余和相关性分析揭示影响铁还原颗粒反应活性的因素和规律。结果表明:nZVI反应组中,1,1,2-TCA的表观速率常数(kobs)和质量归一化速率常数(k_(M))最高,分别达到0.012 5 d^(-1)和0.008 L/(g·d),其次是mZVI,黄铁矿还原作用最弱。铁还原颗粒添加量的增加虽可提升污染物降解率,但却导致单位质量的反应速率降低。表面归一化速率常数(kSA)方面m ZVI更具优势,在相同添加量条件下,200目mZVI的kSA为nZVI的22倍。冗余分析表明,S、O、Cl、C等杂质含量及颗粒添加量制约了kobs和k_(M),而O、C、S含量及颗粒比表面积与kSA相关性最大,且相关性分析表明O、C含量及颗粒比表面积与kSA呈显著负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氯代烃污染地下水规模化治理中进行药剂设计时,应首选杂质含量较低的铁还原颗粒,且适宜添加量的mZVI在成本和表面利用率方面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氯代乙烷 铁还原颗粒 化学还原 动力学常数 比表面归一化速率常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粒度端元模型的烟台市养马岛海域沉积动力及物源解析
9
作者 汤世凯 李亨健 +4 位作者 强萌麟 黎奕宏 孙韶泽 殷焘 于林弘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71,共10页
基于养马岛海域30个表层沉积物粒度测试数据,计算沉积物粒度参数、分解粒度端元,结合区域水动力、岸线类型等因素对沉积物的沉积动力环境和物质来源解析判别。结果表明,海域沉积物平均粒径Φ值从河流入海口向远离岸线方向逐渐变大,分选... 基于养马岛海域30个表层沉积物粒度测试数据,计算沉积物粒度参数、分解粒度端元,结合区域水动力、岸线类型等因素对沉积物的沉积动力环境和物质来源解析判别。结果表明,海域沉积物平均粒径Φ值从河流入海口向远离岸线方向逐渐变大,分选性由中等逐渐变差,偏度以极正偏为主,峰度为中等—尖锐。粒度数据中提取出4个单峰端元组分,EM1、EM2、EM3和EM4粒级Φ值范围分别为2.75~8.75、3.00~6.25、2.25~4.25和1.50~3.75,EM1端元代表了水深较深、水动力弱沉积环境,物源是黄海沿岸流携带的黄河入海泥沙细粒物质;EM2端元代表了潮流波浪叠加作用下水动力较弱的沉积环境,物源是黄海沿岸流携带的黄河入海泥沙与海水侵蚀基岩海岸产生碎屑的混合物质;EM3端元为潮流、波浪叠加和航道影响下水动力较强的沉积环境,物源是入海河流携带泥沙混合海水侵蚀砂、泥岸线的碎屑。EM4端元代表了水深浅,海水与河水动力共同作用下强水动力沉积环境,物源为入海河流携带泥沙混合海水侵蚀砂、泥岸线以及人类活动产生的碎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层沉积物 粒度参数 端元解析 沉积动力 养马岛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作用下花岗岩能量演变的尺度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贾鹏 郤保平 +2 位作者 李晓科 解瑾 蔡佳豪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20-1030,共11页
【目的】为了定量探究岩石受热作用损伤的过程。【方法】从能量角度出发,通过冷却法研究实验室尺度下不同尺寸类型花岗岩试件在空气中冷却时热物理参数演变规律,讨论花岗岩受非稳态传热全过程能量吸收、能量释放及能量耗散特性,揭示非... 【目的】为了定量探究岩石受热作用损伤的过程。【方法】从能量角度出发,通过冷却法研究实验室尺度下不同尺寸类型花岗岩试件在空气中冷却时热物理参数演变规律,讨论花岗岩受非稳态传热全过程能量吸收、能量释放及能量耗散特性,揭示非稳态过程中能量演变规律与花岗岩试件尺寸特征的内在联系。【结果】结果表明:不同尺寸类型高温花岗岩试件空冷至室温的过程中,比热持续降低;非稳态传热能量演变过程中,同一种尺寸试件耗散能与耗散比的大小与初始高温状态呈正相关;花岗岩在非稳态传热条件一致的情况下,随试件体积的增大,用于损伤的这部分能量绝对值在增加但相对值在减小;随着试件比面的增大,用于损伤的这部分能量绝对值在减小但相对值在增大。研究结果能够丰富高温岩石力学理论研究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岩石力学 非稳态传热 不同尺寸试件 能量演变 比表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图像分析的掘进工作面粉尘颗粒检测方法 被引量:1
11
作者 龚晓燕 冯浩 +6 位作者 付浩然 陈龙 常虎强 刘壮壮 贺子纶 裴晓泽 薛河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62,77,共9页
基于光散射原理测定粉尘质量浓度只能定时定点手动检测,实时性差,且只能检测出粉尘质量浓度,并不能给出粒径分布范围。目前基于图像分析的粉尘颗粒检测研究主要是针对粉尘质量浓度或粒径分布进行单方面研究,并不能实现粉尘质量浓度和粒... 基于光散射原理测定粉尘质量浓度只能定时定点手动检测,实时性差,且只能检测出粉尘质量浓度,并不能给出粒径分布范围。目前基于图像分析的粉尘颗粒检测研究主要是针对粉尘质量浓度或粒径分布进行单方面研究,并不能实现粉尘质量浓度和粒径分布范围的同时检测。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图像分析的掘进工作面粉尘颗粒检测方法,探究图像特征与粉尘质量浓度、粒径分布间的关系。通过粉尘样本收集及图像采集装置,采集粉尘颗粒图像并获取采集图像时的粉尘质量浓度。编写粉尘样本图像处理算法,提取图像的灰度特征、纹理特征、几何特征相关参数。对提取的图像特征与实测粉尘质量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选取相关性较大的图像特征作为参数建立回归数学模型。提取粉尘颗粒对象像素点个数,结合转换系数,基于几何当量等效面积径计算粉尘粒径大小及分布范围。实验结果表明:实测粉尘质量浓度与建立的图像特征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数学模型计算值间的平均相对误差为12.37%,标准实测粒径与几何当量等效面积径得到的粒径分布间的最大相对误差为8.63%,平均相对误差为6.37%,验证了基于图像特征的粉尘质量浓度回归数学模型和基于几何当量等效面积径分布数学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掘进工作面 粉尘质量浓度 粉尘粒径分布范围 图像分析 几何当量等效面积径 皮尔逊相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石灰湿法消化制备高比表面积氢氧化钙及结构表征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杰 赵旭波 +5 位作者 汤勇 覃玲意 陈小鹏 廖丹葵 童张法 王琳琳 《无机盐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4-112,共9页
高比表面积氢氧化钙可以提升其在烟气脱硫过程中的反应效率。采用工业级生石灰为原料湿法消化制备高比表面积氢氧化钙,以二甘醇(DEG)和三乙醇胺(TEA)作为复配消化助剂(DEG/TEA),考察了DEG/TEA复配质量比、DEG/TEA复配助剂添加量、消化... 高比表面积氢氧化钙可以提升其在烟气脱硫过程中的反应效率。采用工业级生石灰为原料湿法消化制备高比表面积氢氧化钙,以二甘醇(DEG)和三乙醇胺(TEA)作为复配消化助剂(DEG/TEA),考察了DEG/TEA复配质量比、DEG/TEA复配助剂添加量、消化温度、水灰比、消化时间和生石灰活性度对氢氧化钙比表面积及粒径的影响;利用比表面积分析仪、纳米粒度仪、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及红外光谱仪对氢氧化钙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较佳的湿法消化反应条件:DEG/TEA复配质量比1∶2、DEG/TEA复配助剂添加量7.5%(质量分数)、消化温度为70℃、水灰质量比为4∶1、消化时间为40 min,所制备的氢氧化钙比表面积为64.44 m^(2)/g,总孔容积为0.265 cm~3/g,平均粒径为0.800μm,其微观形貌为纳米片状层层堆叠而成的团聚体,且具有发达的狭缝孔结构。研究发现,同样消化条件下,生石灰活性度越高,所制得的氢氧化钙比表面积越大。最后,提出了高比表面积氢氧化钙可能的形成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化钙 比表面积 粒径 消化反应 生石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矿区重构土体蓄水层适宜粒径级配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伟 郭小平 李文烨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90-298,共9页
[目的]探究粒径级配对重构土体蓄水层持水性能的影响,以期提高西部矿区排土场重构土体保蓄水能力。[方法]基于砂土的颗粒级配标准,将砂岩和泥岩风化物筛分成4个粒径等级(极粗砂:2~5 mm;粗砂:0.5~2 mm;中砂:0.25~0.5 mm;细砂:<0.25 m... [目的]探究粒径级配对重构土体蓄水层持水性能的影响,以期提高西部矿区排土场重构土体保蓄水能力。[方法]基于砂土的颗粒级配标准,将砂岩和泥岩风化物筛分成4个粒径等级(极粗砂:2~5 mm;粗砂:0.5~2 mm;中砂:0.25~0.5 mm;细砂:<0.25 mm),设计了砾砂土、粗砂土和中砂土各11组不同粒径级配方案,进行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重构土体在入渗和蒸发条件下的持水性能。[结果](1)重构土体各入渗指标受粒径级配影响显著,累积入渗量与极粗砂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入渗时间与极粗砂和粗砂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中砂和细砂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2)重构土体土壤累积蒸发量随着粒径增大而减小,随着粒径减小而增大。(3)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极粗砂∶粗砂∶中砂∶细砂以4∶2∶2∶2,0∶2∶4∶4质量比混合的重构蓄水层在持水性能综合评价结果中得分较高;但第二组细砂、中砂需求量大,并不适合实际应用。[结论]粒径级配对重构土体持水性能影响显著,且本研究所筛选出的粒径级配(粒径依次降低)为4∶2∶2∶2的蓄水层结构持水能力强,可作为西部干旱矿区排土场适宜推广的蓄水层粒径级配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矿区 重构土体 粒径 主成分分析 持水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饱和土体渗透系数与孔径关系初探 被引量:4
14
作者 徐用之 刘金阳 +2 位作者 许成波 罗金 任兴伟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74,共8页
土体渗透系数是研究土体固结沉降、渗透变形、溶质运移等众多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问题的关键参数。经典的土体渗透系数预测模型通常是利用土体渗透系数与孔隙比或粒径间的关系来预测,这些模型往往可以较好地预测单一土体的土体渗透系数,... 土体渗透系数是研究土体固结沉降、渗透变形、溶质运移等众多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问题的关键参数。经典的土体渗透系数预测模型通常是利用土体渗透系数与孔隙比或粒径间的关系来预测,这些模型往往可以较好地预测单一土体的土体渗透系数,但一般不具备普适性。通过大量的试验数据分析,指出传统的土体渗透系数预测模型不具备普适性的原因,明晰孔径特征而非孔隙比或者粒径是决定土体渗透系数的关键因素,并基于Kozeny-Carman方程,建立土体渗透系数与孔径的关系模型。该模型对于粗颗粒土和细颗粒土都具适用性,且预测精度在1个数量级内。研究结果加深了对多孔介质渗透特性的认识,并为土体渗透系数预测模型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饱和土体 渗透系数 孔径 孔隙比 比表面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2)O_(3)气凝胶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任河 佟天白 +1 位作者 刘梅 范召东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68-472,共5页
为优化氧化铝气凝胶的制备工艺,以异丙醇铝(AIP)为前驱体,乙醇(EtOH)为溶剂,乙酸(HAc)为催化剂,通过溶胶-凝胶法经超临界干燥方式制备了Al_(2)O_(3)气凝胶。研究乙醇用量[n(AIP)∶n(EtOH)∶n(H_(2)O)∶n(HAc)分别为1∶8∶0.8∶2、1∶12... 为优化氧化铝气凝胶的制备工艺,以异丙醇铝(AIP)为前驱体,乙醇(EtOH)为溶剂,乙酸(HAc)为催化剂,通过溶胶-凝胶法经超临界干燥方式制备了Al_(2)O_(3)气凝胶。研究乙醇用量[n(AIP)∶n(EtOH)∶n(H_(2)O)∶n(HAc)分别为1∶8∶0.8∶2、1∶12∶0.8∶2、1∶16∶0.8∶2、1∶20∶0.8∶2]及乙酸用量[n(AIP)∶n(EtOH)∶n(H_(2)O)∶n(HAc)分别为1∶16∶0.8∶1、1∶16∶0.8∶2、1∶16∶0.8∶3、1∶16∶0.8∶4]对Al_(2)O_(3)气凝胶孔结构及比表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乙醇通过影响Al—OH基团的缩聚概率来影响Al_(2)O_(3)气凝胶的孔结构,乙酸通过影响反应速率来影响Al_(2)O_(3)气凝胶的孔结构。当n(AIP)∶n(EtOH)∶n(H_(2)O)∶n(HAc)=1∶16∶0.8∶2时,制备的Al_(2)O_(3)气凝胶具有多孔的显微结构,且内部孔径普遍小于空气分子平均自由程,具有优良的隔热特性,密度低至0.20 g·cm^(-3),在25、1 000和1 200℃下比表面积分别为458、102、51 m^(2)·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_(2)O_(3)气凝胶 隔热材料 比表面积 孔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热解褐煤焦的比表面积及孔隙结构 被引量:64
16
作者 刘辉 吴少华 +4 位作者 孙锐 徐睿 邱朋华 李可夫 秦裕琨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86-90,共5页
利用热力工况与实际煤粉锅炉相似的管式沉降炉,获得快速热解条件下不同粒度、不同热解时间的煤焦试样,采用美国Micromeritics公司ASAP2020自动吸附仪测定低温氮吸附等温线,不同粒度及不同热解时间的煤焦其吸附等温线都是带回线的Ⅱ型吸... 利用热力工况与实际煤粉锅炉相似的管式沉降炉,获得快速热解条件下不同粒度、不同热解时间的煤焦试样,采用美国Micromeritics公司ASAP2020自动吸附仪测定低温氮吸附等温线,不同粒度及不同热解时间的煤焦其吸附等温线都是带回线的Ⅱ型吸附等温线,说明其具有较连续的完整的孔系统,孔径范围小至分子级孔,大至无上限孔(相对而言).各煤焦试样的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具有相似的特点,分布曲线起始部分上翘,在孔直径3~4nm内出现峰值.试验条件下,随着热解时间的增加,煤焦的比表面积和孔容积减小.在各个相同的热解时间条件下,平均粒度29.61μm煤样的煤焦比表面积和孔容积均大于平均粒度72.79μm煤样的煤焦,表明煤粉粒度的减小对其热解后煤焦的孔隙结构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表面积 孔隙结构 煤焦 快速热解 吸附等温线 平均粒度 管式沉降炉 自动吸附仪 煤粉锅炉 热力工况 热解条件 孔径分布 分布曲线 试验条件 煤粉粒度 孔容积 时间 分子级 相似 试样 减小 煤样 上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NS的细化工艺研究 被引量:18
17
作者 王平 秦德新 +4 位作者 聂福德 陈娅 辛芳 梁叶明 刘春 《含能材料》 EI CAS CSCD 2001年第4期153-155,共3页
研究了低温结晶法制备超细六硝基 (HNS)的工艺 ,把炸药溶液高度分散成细流状态加到低温水中 ,并加入合适的表面活性剂 ,得到比表面积达 2 3m2 ·g-1,平均粒径为 0 .36 μm ,纯度为98.5 %的亚微米HNS。
关键词 六硝基Di 比表面积 颗粒度 低温结晶法 炸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等离子体制备银纳米粉末的研究 被引量:25
18
作者 魏智强 马军 +2 位作者 冯旺军 乔宏霞 闫鹏勋 《贵金属》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9-32,共4页
采用阳极弧放电等离子体制备银纳米粉末,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能谱仪(XEDS)和BET吸附等测试手段对样品的成分、形貌、晶体结构、粒度及其分布、比表面积等进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本法所制备的银纳米粉末纯... 采用阳极弧放电等离子体制备银纳米粉末,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能谱仪(XEDS)和BET吸附等测试手段对样品的成分、形貌、晶体结构、粒度及其分布、比表面积等进行性能表征。结果表明本法所制备的银纳米粉末纯度高,分散性好,呈类球形均匀分布;晶体结构与相应的块体材料基本相同,为fcc结构,其平均粒径为24nm,粒径范围在10~50nm,比表面积为23.81m2/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粉末 银粉 等离子体 粒度 比表面积 XRD TEM XED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煅烧温度对二氧化钛纳米晶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4
19
作者 张青红 高濂 孙静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833-838,共6页
研究了不同煅烧温度下,锐钛矿相、混晶和金红石相二氧化钛纳米晶的粒径、比表面积和吸收光谱的变化.经相同的温度煅烧后,金红石相二氧化钛纳米晶的生长速率和比表面积下降速率均大大高于锐钛矿相,表明高温反应或煅烧难以获得金红石... 研究了不同煅烧温度下,锐钛矿相、混晶和金红石相二氧化钛纳米晶的粒径、比表面积和吸收光谱的变化.经相同的温度煅烧后,金红石相二氧化钛纳米晶的生长速率和比表面积下降速率均大大高于锐钛矿相,表明高温反应或煅烧难以获得金红石相纳米晶.真空热处理的金红石相二氧化钛纳米晶可以保持较高的比表面积和较小的粒径,但易导致非化学配比、晶格缺陷并降低了粉体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钛 煅烧 比表面积 粒径 性能 纳米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氧化镧的制备 被引量:34
20
作者 姚超 马江权 +1 位作者 林西平 汪信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85-688,共4页
以氯化镧水溶液为原料,通过水解和热处理制备出纳米氧化镧粉体。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物浓度、分散剂和煅烧温度对纳米氧化镧原始粒径、比表面积和团聚现象的影响。利用BET、TEM和XRD等技术对纳米氧化镧粉体进行表征。XRD、 DSC 和 TG表... 以氯化镧水溶液为原料,通过水解和热处理制备出纳米氧化镧粉体。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物浓度、分散剂和煅烧温度对纳米氧化镧原始粒径、比表面积和团聚现象的影响。利用BET、TEM和XRD等技术对纳米氧化镧粉体进行表征。XRD、 DSC 和 TG表明,氢氧化镧在750℃下煅烧2小时,完全转化为纳米氧化镧;BET结果说明,当热处理温度超过800℃时,纳米氧化镧粒子快速增大,比表面积急剧下降。TEM显示,反应温度和反应浓度是影响纳米氧化镧的原始粒径的重要因素, 反应温度升高,平均原始粒径逐渐增大;反应浓度增加,平均原始粒径下降,团聚现象加剧。通过加入聚乙二醇可有效减轻纳米氧化镧的团聚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氧化镧 原始粒径 比表面积 团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