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颗粒尺度的离散颗粒传热模型
被引量:
11
1
作者
卜昌盛
陈晓平
+1 位作者
刘道银
段钰锋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98-704,共7页
颗粒间传热在诸多工业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详细考虑颗粒间传热机理,对颗粒间各传热途径建模,包括颗粒内部导热、颗粒粗糙表面传热、颗粒表面气膜及接触颗粒间隙气膜传热,并与离散颗粒模型(DEM)耦合,建立颗粒尺度下离散颗粒传热...
颗粒间传热在诸多工业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详细考虑颗粒间传热机理,对颗粒间各传热途径建模,包括颗粒内部导热、颗粒粗糙表面传热、颗粒表面气膜及接触颗粒间隙气膜传热,并与离散颗粒模型(DEM)耦合,建立颗粒尺度下离散颗粒传热模型。以固定床为对象,考察颗粒粒径、颗粒比热容、颗粒热导率及压缩负载对固定床有效传热系数的影响,并将本文计算值和文献的实验值及模型预测值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可定量预测固定床有效传热系数。本文建立的离散颗粒传热模型为合理预测颗粒体系内的传热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尺度
离散颗粒模型
传热
固定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流化床内颗粒碰撞传热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
28
2
作者
刘安源
刘石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61-165,共5页
流化床内颗粒碰撞传热对床内传热规律具有重要影响。在分析颗粒碰撞传热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颗粒碰撞传热理论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固体颗粒内部导热热阻及颗粒间接触热阻对颗粒碰撞传热的影响。利用该模型及离散元素方法(DEM)...
流化床内颗粒碰撞传热对床内传热规律具有重要影响。在分析颗粒碰撞传热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颗粒碰撞传热理论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固体颗粒内部导热热阻及颗粒间接触热阻对颗粒碰撞传热的影响。利用该模型及离散元素方法(DEM),对流化床内床层与壁面的碰撞传热系数在颗粒层次上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与Syamlal等人采用颗粒相拟流体模型的计算结果以及Ozkaynak等人的实验结果相一致。但与Syamlal等人所用模型相比,该文模型所需主观假设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化床
颗粒碰撞
传热理论
传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重力驱动颗粒流横掠倒置滴形管管外流动传热特性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
2
3
作者
谈周妥
郭志罡
+1 位作者
杨剑
王秋旺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2期94-100,共7页
采用离散单元方法(DEM)模拟了重力驱动的颗粒流横掠圆管和不同椭圆度(e=1.0,1.5,2.0,2.5)的滴形管下的流动与换热情况,分析了滴形管的椭圆度对停滞区大小、管周受力以及有效传热系数的影响,并与圆管进行了对比。主要结论如下:滴形管的...
采用离散单元方法(DEM)模拟了重力驱动的颗粒流横掠圆管和不同椭圆度(e=1.0,1.5,2.0,2.5)的滴形管下的流动与换热情况,分析了滴形管的椭圆度对停滞区大小、管周受力以及有效传热系数的影响,并与圆管进行了对比。主要结论如下:滴形管的停滞区和空区均小于圆管,随着椭圆度增大,管顶部颗粒流速增加,流动性变好;滴形管受颗粒流的法向力和切向力均小于圆管,在椭圆度大于1.0后,增加椭圆度,两力不再减小;滴形管的有效传热系数小于圆管,且随着椭圆度增大,有效传热系数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过程
颗粒流传热
离散单元法
滴形管
数值研究
移动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颗粒尺度的离散颗粒传热模型
被引量:
11
1
作者
卜昌盛
陈晓平
刘道银
段钰锋
机构
东南大学能源热转换及其过程测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98-704,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876021,51076030)~~
文摘
颗粒间传热在诸多工业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详细考虑颗粒间传热机理,对颗粒间各传热途径建模,包括颗粒内部导热、颗粒粗糙表面传热、颗粒表面气膜及接触颗粒间隙气膜传热,并与离散颗粒模型(DEM)耦合,建立颗粒尺度下离散颗粒传热模型。以固定床为对象,考察颗粒粒径、颗粒比热容、颗粒热导率及压缩负载对固定床有效传热系数的影响,并将本文计算值和文献的实验值及模型预测值对比,结果表明,该模型可定量预测固定床有效传热系数。本文建立的离散颗粒传热模型为合理预测颗粒体系内的传热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
颗粒尺度
离散颗粒模型
传热
固定床
Keywords
particle scal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heat transfer; fixed beds;
分类号
TQ021.3 [化学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流化床内颗粒碰撞传热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
28
2
作者
刘安源
刘石
机构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出处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61-165,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076045)。 ~~
文摘
流化床内颗粒碰撞传热对床内传热规律具有重要影响。在分析颗粒碰撞传热机理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颗粒碰撞传热理论模型,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固体颗粒内部导热热阻及颗粒间接触热阻对颗粒碰撞传热的影响。利用该模型及离散元素方法(DEM),对流化床内床层与壁面的碰撞传热系数在颗粒层次上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与Syamlal等人采用颗粒相拟流体模型的计算结果以及Ozkaynak等人的实验结果相一致。但与Syamlal等人所用模型相比,该文模型所需主观假设较少。
关键词
流化床
颗粒碰撞
传热理论
传热系数
Keywords
Fluidized
bed
particle
s impact
heat
transfer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分类号
TK124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工程热物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重力驱动颗粒流横掠倒置滴形管管外流动传热特性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
2
3
作者
谈周妥
郭志罡
杨剑
王秋旺
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热流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2期94-100,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7YFB0603500)
文摘
采用离散单元方法(DEM)模拟了重力驱动的颗粒流横掠圆管和不同椭圆度(e=1.0,1.5,2.0,2.5)的滴形管下的流动与换热情况,分析了滴形管的椭圆度对停滞区大小、管周受力以及有效传热系数的影响,并与圆管进行了对比。主要结论如下:滴形管的停滞区和空区均小于圆管,随着椭圆度增大,管顶部颗粒流速增加,流动性变好;滴形管受颗粒流的法向力和切向力均小于圆管,在椭圆度大于1.0后,增加椭圆度,两力不再减小;滴形管的有效传热系数小于圆管,且随着椭圆度增大,有效传热系数降低。
关键词
颗粒过程
颗粒流传热
离散单元法
滴形管
数值研究
移动床
Keywords
particle
process
granular flow
heat
transfer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drop-shaped tube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moving
bed
分类号
TQ025.2 [化学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颗粒尺度的离散颗粒传热模型
卜昌盛
陈晓平
刘道银
段钰锋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流化床内颗粒碰撞传热的理论研究
刘安源
刘石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
2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重力驱动颗粒流横掠倒置滴形管管外流动传热特性的数值研究
谈周妥
郭志罡
杨剑
王秋旺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