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机肥替代化肥对绿洲灌区甜玉米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1
作者 霍建喆 于爱忠 +7 位作者 王玉珑 王鹏飞 尹波 刘亚龙 张冬玲 姜科强 庞小能 王凤 《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87-1900,共14页
针对西北灌区化学氮肥施用量高、利用率低等问题,探究有机肥替代部分化学氮肥对甜玉米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以期为绿洲灌区甜玉米高产优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田间试验于2023—2024年在武威绿洲农业试验站进行,设置5个不同的有机... 针对西北灌区化学氮肥施用量高、利用率低等问题,探究有机肥替代部分化学氮肥对甜玉米产量、品质及氮素利用的影响,以期为绿洲灌区甜玉米高产优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田间试验于2023—2024年在武威绿洲农业试验站进行,设置5个不同的有机肥替代梯度处理(传统施肥,CK;有机肥替代10%化肥,M1;有机肥替代20%化肥,M2;有机肥替代30%化肥,M3;有机肥替代40%化肥,M4)对甜玉米产量、品质和氮素积累、分配及利用效率的影响。与CK处理相比,M2处理甜玉米鲜穗和鲜籽粒产量分别提高4.51%和6.31%,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提高2.65%和7.01%,籽粒蛋白质、淀粉、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分别提高14.18%、8.67%、8.83%和19.75%,同时该处理降低了茎秆中的中、酸性洗涤纤维含量,提高了茎秆粗蛋白、粗脂肪含量及相对饲用价值。与CK相比,M2处理促进了玉米根系生长,提高了开花期和采收期植株地上部氮素积累量,并保证氮素在籽粒中的分配比例。此外,M2处理显著提高了鲜穗、鲜籽粒氮肥偏生产力和氮素吸收效率,较CK处理分别提高4.64%、6.41%和20.05%。相关性分析表明,甜玉米鲜穗、鲜籽粒产量与根系生物量、植株氮素积累量、氮素利用各指标呈显著正相关,籽粒蛋白质含量、茎秆粗蛋白含量与氮肥偏生产力、氮素吸收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呈显著正相关。随机森林模型进一步显示,鲜穗氮肥偏生产力、千粒重、根系生物量、氮素收获指数、穗粒数是影响甜玉米鲜穗和鲜籽粒产量的关键因素。综上所述,有机肥替代20%化肥能够优化甜玉米根系生长,促进氮素的积累分配及高效利用,实现产量与品质协同提升,可作为绿洲灌区甜玉米高产优质生产的合理有机无机配施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有机肥替代化肥 产量 品质 氮素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宏基因组学方法分析改良肥料对稻田氮循环细菌群落的影响
2
作者 王珂 聂新军 +1 位作者 姜培坤 阿卜来提·艾拜 《热带农业工程》 2025年第2期8-12,共5页
为揭示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和炭基肥两种常用改良肥料对水稻田氮循环细菌群落的影响。在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开展田间定位试验,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不施肥(CK)、常规施肥(CT)、施有机肥替代50%化肥(BS)和施炭基肥(CB)4种处理下土壤... 为揭示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和炭基肥两种常用改良肥料对水稻田氮循环细菌群落的影响。在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开展田间定位试验,采用宏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不施肥(CK)、常规施肥(CT)、施有机肥替代50%化肥(BS)和施炭基肥(CB)4种处理下土壤细菌丰度、群落组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相对CT处理,BS处理显著提升了土壤细菌丰度,增加了细菌芽孢杆菌属、无色菌属和鞘氨醇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降低了硫杆菌属和固氮菌属的相对丰度;CB处理增加了芽孢杆菌属、寡养单胞菌属和地杆菌属的相对丰度,降低了假单胞菌属、亚硝化螺菌属和固氮菌属的相对丰度;冗余分析表明,NH_(4)^(+)-N和NO_(3)^(-)-N是导致细菌群落组成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BS处理可显著提高土壤细菌丰度,增加反硝化菌属相对丰度,促进稻田氮循环,而CB处理抑制了稻田氮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宏基因组 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 炭基肥 细菌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夏播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胡远彬 张靓 +2 位作者 梁小玉 刘亚男 季杨 《草学》 2024年第4期26-32,共7页
为探索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全株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以乐玉1号玉米为试材,通过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CK)、全部化肥(HF)、牛粪单施(N1)、牛粪替代20%化肥(N2)、牛粪替代30%化肥(N3)、羊粪单施(Y1)、羊粪替代20%化肥(Y2)、羊粪替代30... 为探索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全株玉米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以乐玉1号玉米为试材,通过田间试验,设置不施肥(CK)、全部化肥(HF)、牛粪单施(N1)、牛粪替代20%化肥(N2)、牛粪替代30%化肥(N3)、羊粪单施(Y1)、羊粪替代20%化肥(Y2)、羊粪替代30%化肥(Y3)共8个处理,测定全株玉米干草产量、氮磷钾素积累量和重金属含量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Y2和Y3处理的全株玉米干草产量和氮磷钾积累量优于其他处理;N2处理的Cu积累量和Y1处理的Zn积累量最高;0~20cm土层以N3处理的有机质、速效磷、铵态氮、硝态氮和阳离子交换含量最高。可见,低总氮水平下,羊粪替代20%和30%化肥处理对全株玉米生长及养分积累有积极作用,牛粪替代30%化肥改良土壤肥力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粪 羊粪 有机肥替代化肥 玉米产量 土壤养分 重金属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外源有机物料添加对土壤无机碳库的影响
4
作者 曾婷婷 王路明 +3 位作者 杨康 胡春胜 李晓欣 董文旭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34-2044,共11页
长期外源有机物料添加对农田土壤无机碳库的具体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华北农田16年的长期定位试验,开展了6个施肥处理[对照(CK)、单施氮肥(N)、单施化肥(NPK)、氮肥配施有机肥(MN)、化肥配施有机肥(MNPK)和化肥配施秸秆(SNPK)]对土... 长期外源有机物料添加对农田土壤无机碳库的具体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华北农田16年的长期定位试验,开展了6个施肥处理[对照(CK)、单施氮肥(N)、单施化肥(NPK)、氮肥配施有机肥(MN)、化肥配施有机肥(MNPK)和化肥配施秸秆(SNPK)]对土壤碳库分布及其相关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外源有机物料添加对土壤碳库变化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与CK相比,长期外源有机物料添加使0~20c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平均提高45%;MNPK处理使40~50 cm土层的土壤无机碳(SIC)含量提高21%,而SNPK处理使50~60 cm土层的SIC含量降低28%。土壤pH和水分条件是SIC变化的关键因素,同时SOC含量、有机物料投入量、土壤母质等因子共同影响该过程;秸秆分解会产生有机酸和CO_(2)并促进本底SOC矿化产生更多CO_(2),进而导致土壤pH显著下降,这是SNPK处理导致深层SIC显著损失的主要原因。综上,化肥配施有机肥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和无机碳的积累,而化肥配施秸秆则可能导致深层无机碳的损失,这不仅为揭示外源有机物料添加后土壤碳库的转化机制提供理论依据,而且对评估SIC在土壤碳储存中的关键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无机碳 秸秆还田 有机肥料 次生碳酸盐 化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橘园土壤肥力和金秋砂糖橘果实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陈星月 孙毛毛 +4 位作者 付鹏鸿 胡婷婷 车奇风 张婧 涂起红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86-1195,共10页
【目的】施用有机肥是改善金秋砂糖橘品质、提高金秋砂糖橘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旨在探讨不同有机肥施用比例对橘园土壤肥力、金秋砂糖橘产量以及品质影响。【方法】试验设T_(1)-常规施肥、T_(2)-有机无机配施(M替代15%化肥氮)、T_(3)-... 【目的】施用有机肥是改善金秋砂糖橘品质、提高金秋砂糖橘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旨在探讨不同有机肥施用比例对橘园土壤肥力、金秋砂糖橘产量以及品质影响。【方法】试验设T_(1)-常规施肥、T_(2)-有机无机配施(M替代15%化肥氮)、T_(3)-有机无机配施(M替代30%化肥氮)、T_(4)-有机无机配施(M替代45%化肥氮)、T_(5)-有机无机配施(M替代60%化肥氮)共5个施肥处理。研究了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化肥对金秋砂糖橘产量、品质、果园土壤肥力以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并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分析了产量、品质以及土壤肥力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时利用隶属度函数值法综合评价了不同施肥处理的效果。【结果】施用有机肥对金秋砂糖橘产量及品质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与常规施肥相比,T_(4)处理(M替代45%化肥氮)的效果最佳,45%的有机肥替代化肥处理的产量较常规施肥处理可提高16.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以及维C含量较常规施肥处理可分别提高14.8%、25.3%、18.8%。同时随着有机肥施用比例的增加,土壤pH、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全氮以及阳离子交换量整体呈升高的趋势,其中以T_(4)处理的效果最佳。从投入产出比来看,T_(4)处理的纯收入较常规施肥处理提高了25%,投入产出比也达到最高。由皮尔逊相关分析可知,金秋砂糖橘的产量与品质、土壤肥力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借助隶属度函数值对其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T_(4)处理的评价系数最高,其次为T_(5)处理,其余施肥处理的评价系数为T_(3)>T_(2)>T_(1)。【结论】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是提高金秋砂糖橘产量、品质以及培肥土壤的有效方法,综合考虑金秋砂糖橘的产量、品质以及土壤肥力和经济效益各方面因素,各施肥处理的综合效果由优到劣依次为T_(4)、T_(5)、T_(3)、T_(2)、T_(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秋砂糖橘 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 产量和品质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不同施肥下塿土有机碳和全氮在团聚体中的分布 被引量:22
6
作者 谢钧宇 杨文静 +4 位作者 强久次仁 薛文 李婕 张树兰 杨学云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13-1422,共10页
【目的】研究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在(?)土不同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分布特征,以期深入理解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碳、氮固持的机制。【方法】采集(?)土21年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不同施肥处理0-10 c... 【目的】研究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不同施肥方式下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在(?)土不同水稳性团聚体中的分布特征,以期深入理解不同施肥方式对土壤碳、氮固持的机制。【方法】采集(?)土21年长期肥料定位试验不同施肥处理0-10 cm和10-20 cm土层土样,分析其水稳性团聚体(〉2 mm、2-1 mm、1-0.5 mm、0.5-0.25 mm以及〈0.25 mm)有机碳和全氮的分布特征。试验设不施肥(CK),化肥氮磷钾配施(N、NP、NK、PK、NPK)和秸秆还田配施氮磷钾(SNPK)以及两个水平有机肥与氮磷钾配施(M1NPK、M2NPK)9个处理。【结果】长期施肥0-10 cm土层土壤团聚体SOC和TN含量明显高于10-20 cm,平均增幅20%以上。2-1 mm或1-0.5mm团聚体中SOC和TN的含量最高,〈0.25 mm团聚体最低。长期不施磷肥处理的土壤团聚体SOC和TN含量均与CK相似。NP、NPK以及SNPK处理,0-10 cm土层SOC较CK分别增加16%-43%、9%-40%和22%-47%;TN增幅分别为28%-48%、39%-61%和39%-91%。10 20 cm土层,NP、NPK以及SNPK处理〉2mm、2-1 mm、1-0.5 mm土壤团聚体SOC较CK增幅分别为35%-49%、17%-40%和45%-46%,TN增幅分别为44%-47%、39%-54%和54%-64%。长期有机肥与氮磷钾配施处理(M1NPK、M2NPK),0-10 cm土层的团聚体SOC平均较CK分别增加68%-122%和61%-163%,TN平均分别增加84%-133%和97%-175%;10-20 cm土层,SOC较CK平均增幅分别为20%-61%和39%-118%,TN增幅平均分别为43%-86%和107%-136%。SOC和TN主要储存于〈0.25 mm团聚体中(〉40%)2-1 mm团聚体储存最少(〈10%)。长期不施氮或不施磷对SOC和TN在团聚体中的储存比例基本没有影响。长期NP、NPK以及M1NPK、M2NPK均降低了各土层SOC和TN在〉2 mm或2-1 mm的储存比例增加了在1-0.25 mm团聚体储存比例。〉2 mm或2-1 mm团聚体的C/N比值高于微团聚体(〈0.25 mm),而与CK相比,长期施肥降低了土壤团聚体的C/N比值。【结论】关中地区(?)土长期偏施化肥对有机碳和全氮在团聚体的含量及分布没有显著影响而长期氮磷或氮磷钾化肥配合、氮磷钾与有机物配合均明显增加土壤团聚体的有机碳及全氮含量,特别是长期氮磷钾配合有机肥能显著增加土壤1-0.25 mm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固存比例,提高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储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 有机肥 秸秆还田 有机碳 全氮 水稳性团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肥管理对塿土全碳和易氧化有机碳的影响 被引量:19
7
作者 李平儒 任卫东 +2 位作者 李志军 史银光 张树兰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94-201,共8页
采用不施肥(CK),秸秆和化肥配施(SNPK),低量有机肥和化肥配施(M1NPK),高量有机肥和化肥配施(M2NPK)以及单施化肥N、NP、NPK、NK、PK 9个施肥处理,休闲(Fallow)和撂荒(Setaside)2种土壤管理方式,研究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 采用不施肥(CK),秸秆和化肥配施(SNPK),低量有机肥和化肥配施(M1NPK),高量有机肥和化肥配施(M2NPK)以及单施化肥N、NP、NPK、NK、PK 9个施肥处理,休闲(Fallow)和撂荒(Setaside)2种土壤管理方式,研究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系统长期施肥以及土壤管理方式对土壤全碳(TOC)和易氧化有机碳(ROOC)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各施肥处理的TOC和ROOC含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土壤TOC含量均值变化为处理M2NPK〉M1NPK〉SNPK〉Setaside〉NPK〉NP〉N〉PK〉NK〉CK〉Fallow,土壤ROOC含量均值变化为处理M2NPK〉M1NPK〉SNPK〉Setaside〉NPK〉N〉NP〉PK〉NK〉CK〉Fallow。土壤TOC和ROOC含量的变化均为处理MNPK〉SNPK〉Setaside〉NPK〉偏施化肥〉CK〉Fallow。土壤剖面TOC和ROOC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NPK处理较CK显著增加0~10 cm土层TOC含量,却明显降低30~60 cm土层TOC含量;SNPK处理显著增加0~20cm土层TOC含量;M2NPK处理显著提高0~30 cm TOC含量。不同施肥管理均显著影响了0~60 cm土层ROOC含量。可见,塿土长期有机物投入有助于土壤有机碳的固持,而长期施用化肥效果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化肥 有机肥 土壤剖面 塿土 土壤全碳 易氧化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施肥对塿土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甄丽莎 谷洁 +2 位作者 高华 秦清军 陈强龙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96-201,共6页
采用大田定位试验,在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以小麦品种"西农889"和玉米品种"郑单958"为供试作物,研究秸秆还田与厩肥和氮磷肥,不同配施方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配合... 采用大田定位试验,在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以小麦品种"西农889"和玉米品种"郑单958"为供试作物,研究秸秆还田与厩肥和氮磷肥,不同配施方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小麦-玉米轮作条件下,秸秆还田配合施用氮肥,土壤纤维素酶、蔗糖酶和脲酶的活性最高。土壤纤维素酶活性最大值为0.63U1,比对照高18.20%;蔗糖酶活性最大值为70.62U1,是对照的1.36倍;脲酶活性最大值为3.58U2,比对照高0.18U2。秸秆还田后配合施用氮肥,可提高土壤酶活性。土壤酶活性间关系分析表明,蔗糖酶与脲酶活性显著相关,纤维素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间、纤维素酶活性和脲酶活性间相关性不显著。土壤酶活性与温度间关系分析表明,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温度均呈显著相关,土壤纤维素酶和蔗糖酶活性与土壤温度的相关性不显著。秸秆还田配合施用氮肥可提高土壤酶活性,是较好的施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 有机肥 化肥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园施肥模式对茶叶黄酮类及糖苷类代谢物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龚雪蛟 秦琳 +6 位作者 黄颖博 张翔 叶玉龙 李兰英 尧渝 王迎春 罗凡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867-1883,共17页
【目的】研究施肥模式对茶叶生化成分含量和黄酮类及糖苷类代谢物累积的影响,为实现茶叶优质高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试验设在四川茶树种植典型区域—雅安,试验连续进行了3年,设置不施肥(CK)、常量化肥(N 585 kg/hm^(2),TF)、有... 【目的】研究施肥模式对茶叶生化成分含量和黄酮类及糖苷类代谢物累积的影响,为实现茶叶优质高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田间试验设在四川茶树种植典型区域—雅安,试验连续进行了3年,设置不施肥(CK)、常量化肥(N 585 kg/hm^(2),TF)、有机肥替代25%化肥氮(OF)、减施25%氮肥(SF)4个处理。分析了不同处理茶叶主要品质成分含量,并基于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结果分析了黄酮类及糖苷类代谢物累积差异。【结果】与C K处理相比,T F、O F、S F处理茶氨酸、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了7.22%~13.40%、23.15%~25.50%,可溶性糖和茶多酚含量分别降低了8.17%~13.86%、6.08%~11.49%,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芸香苷等10种代谢物累积水平显著下降。与TF处理相比,SF处理茶氨酸、咖啡碱和水浸出物含量分别降低了5.45%、5.97%、8.91%,茶多酚、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含量和酚氨比无显著差异;芍药素-3-O-葡萄糖苷、肉桂萜醇C1-19-葡萄糖苷、查耳酮樱花素等7种代谢物累积水平显著降低,川陈皮素、牡荆素-4'-O-α-L-吡喃鼠李糖苷、(S)-橙花醇-3-O-[a-L-鼠李糖吡喃醇-(1->2)-β-D-吡喃葡萄糖苷]和Ranupenin3-rutinoside等4种代谢物累积水平显著增加。与TF处理相比,OF处理茶叶咖啡碱含量降低了5.73%;茶氨酸、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茶多酚、水浸出物含量差异不显著;10种黄酮苷、2种黄酮、6种萜苷、5种甾体皂甙和2种脂酰苷共25种代谢物累积水平显著增加,以川陈皮素、飞燕草素-3-(6-对香豆酰基半乳糖苷)增幅较大,分别为2280.20%、1355.11%。4个处理相比,OF处理下有15种黄酮类及糖苷类代谢物累积水平显著高于CK、TF和SF处理。【结论】有机肥替代25%化肥氮降低了茶叶咖啡碱含量,提高了川陈皮素、飞燕草素、槲皮素、芹黄素、山奈酚、牡荆素等多种黄酮类代谢物和去氢大豆皂甙I、珠子参苷R2、孕甾烷甙等多种糖苷组分累积水平。减施25%氮肥降低了茶氨酸、咖啡碱、水浸出物含量和糖苷类代谢物(如杨梅酮-3-O-洋槐糖苷、芍药素-3-O-葡萄糖苷、肉桂萜醇C1-19-葡萄糖苷等)累积水平,对茶多酚、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含量影响较小。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氮有利于茶叶黄酮类及糖苷类物质累积,单纯减少氮肥投入会降低茶叶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 有机肥替代化肥 氮肥减施 黄酮 糖苷 茶叶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水解类酶活性在玉米秸秆与肥料配合施用下的变化 被引量:5
10
作者 甄丽莎 谷洁 +4 位作者 高华 秦清军 陈强龙 陈胜男 孙利宁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57-261,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进行了玉米秸秆与厩肥、N肥和P肥配合施入农田后土壤中水解类酶活性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麦生长期内,秸秆配合氮磷肥处理的蔗糖酶活性最高60.09±2.74mgGLU/(g.24h),比对照处理高出28.09±1.79%,脲酶也以秸... 通过田间试验,进行了玉米秸秆与厩肥、N肥和P肥配合施入农田后土壤中水解类酶活性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小麦生长期内,秸秆配合氮磷肥处理的蔗糖酶活性最高60.09±2.74mgGLU/(g.24h),比对照处理高出28.09±1.79%,脲酶也以秸秆配合氮磷肥处理最高2.86±0.10mgNH3-N/(g.24h),是对照处理的1.04±0.03倍,秸秆配合氮肥处理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4.01±0.05mg酚/(g.24h),比对照高出0.28±0.05mg酚/(g.24h),秸秆还田处理的3种酶活性都高于对照,配合施用的有机肥和氮磷肥则在小麦的不同生长期、不同酶活性间表现出不同的作用。脲酶活性与蔗糖酶活性、土壤温度都呈极显著相关,蔗糖酶活性、碱性磷酸酶和土壤温度之间相关性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有机肥 化肥 水解类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物替代部分化肥对土壤活性有机质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玉军 董士刚 +6 位作者 刘世亮 姜桂英 张弘 李影 郭斗斗 黄绍敏 申凤敏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43-47,共5页
为探索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采用大田模拟试验,分析了秸秆、秸秆掺混牛粪替代不同比例化肥后土壤有机质、活性有机质、碳库管理指数等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有机物替代处理均能提高土壤总有机质含量,秸秆替代40%化肥... 为探索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土壤肥力的影响,采用大田模拟试验,分析了秸秆、秸秆掺混牛粪替代不同比例化肥后土壤有机质、活性有机质、碳库管理指数等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有机物替代处理均能提高土壤总有机质含量,秸秆替代40%化肥(S3)处理效果最好,提高14.25%。秸秆替代、秸秆牛粪共同替代处理在提高土壤中活性、低活性有机质含量方面效果较好。不同活性有机质的碳库管理指数总体上以牛粪秸秆共同替代处理较高,其中高活性有机质的碳库管理指数以MS3(秸秆和牛粪共同替代40%化肥)处理最高,为175.7,中活性有机质以MS4(秸秆牛粪配施全量化肥)处理最高,为407.7,低活性有机质以MS2(秸秆牛粪共同替代30%化肥)处理最高,为533.7。总之,不同有机物替代部分化肥能有效提升土壤总有机质、不同活性有机质含量及碳库管理指数,其中秸秆牛粪共同替代30%~40%化肥效果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 秸秆 牛粪 土壤 活性有机质 碳库管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秸-有机肥联合还田对黄泥田水稻产能与化肥替代的影响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飞 李清华 +3 位作者 何春梅 刘彩玲 游燕玲 黄毅斌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024-2033,共10页
作物秸秆和畜禽粪肥是有机肥资源的主要组成。研究等氮施肥下稻秸-有机肥联合还田对南方黄泥田水稻产能、化肥替代与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可为南方丘陵稻田改土培肥、增产提质增效提供依据。基于连续4年田间定位试验,设置6个处理,有机物... 作物秸秆和畜禽粪肥是有机肥资源的主要组成。研究等氮施肥下稻秸-有机肥联合还田对南方黄泥田水稻产能、化肥替代与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可为南方丘陵稻田改土培肥、增产提质增效提供依据。基于连续4年田间定位试验,设置6个处理,有机物料联合还田氮素投入分别占农田总氮投入的0(RO0)、20%(RO20)、40%(RO40)、60%(RO60)、80%(RO80)与100%(RO100),其中RO20、RO40、RO60、RO80和RO100处理稻秸干物量(kg∙hm^(−2))投入分别为750、1500、2250、3000和3750,氮素不足部分有机肥补足,分析了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利用以及肥力因子变化。结果表明,连续4年,RO20、RO40、RO60与RO80处理的水稻籽粒平均产量较RO0增幅8.4%~13.9%(P<0.05),但随着有机物料配施比重的提高,产量增幅呈下降趋势,RO100处理与RO0产量基本持平。在产量组成因子中,配施有机物料处理的有效穗增加最为明显。RO20和RO40处理的水稻效益分别较RO0增加2204元∙hm^(−2)和527元∙hm^(−2)。除RO100处理外,其他有机物料联合还田处理的水稻地上部植株氮、磷和钾养分吸收量较RO0分别显著增加8.5%~14.9%、8.5%~14.8%和8.6%~16.9%(P<0.05),均以RO20处理最高;有机物料联合还田处理的氮素回收率较RO0提高6.5~11.4个百分点,其中RO20显著高于RO80和RO100处理(P<0.05)。有机物料联合还田不同程度提高了籽粒钙、镁、锌含量,但降低了铁含量。此外,有机物料联合还田提高了土壤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以及微生物量碳、氮及脲酶活性,降低了土壤容重。综上,连续4年,稻秸-有机肥联合还田提高了黄泥田产能与养分利用水平,有机物料联合还田可替代化肥。综合考虑水稻增产效应、化肥减施、效益与肥力提升效果,等氮施肥下,稻秸-有机肥联合还田,以替代20%化肥效果最佳,其次为替代40%化肥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泥田 稻秸还田 有机肥 氮肥回收率 化肥替代 水稻产能 养分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大蒜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周红梅 任艳云 +5 位作者 张巧玲 王秋云 王春兰 周玉彩 黄信诚 张宪军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81-88,共8页
在大蒜主产区金乡连续种植大蒜20年以上的土地上,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法,设置常规施肥CF、优化施肥OF、T15(15%N有机肥替代化肥)、T30(30%N有机肥替代化肥)、T40(40%N有机肥替代化肥)、T50(50%N有机肥替代化肥)6个处理,研究优化施肥以及优... 在大蒜主产区金乡连续种植大蒜20年以上的土地上,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法,设置常规施肥CF、优化施肥OF、T15(15%N有机肥替代化肥)、T30(30%N有机肥替代化肥)、T40(40%N有机肥替代化肥)、T50(50%N有机肥替代化肥)6个处理,研究优化施肥以及优化施肥基础上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连作大蒜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分配的影响,探索有机肥N素部分代替化肥的适宜比例。结果表明,OF与CF的蒜薹和鳞茎产量均相差无几。在供肥量相同条件下,T15、T30的鳞茎产量最高,均为15 030 kg/hm^(2),比OF增产1.4%,T40和T50的鳞茎产量比OF减产6.9%和15.9%;T15、T30、T40、T50的蒜薹产量比OF分别降低6.0%、6.5%、10.2%、18.0%,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不同处理对蒜薹品质的影响:OF和T30的VC含量比CF及其他处理显著降低;可溶性糖含量T15、T40、T50均比CF显著增加;可溶性蛋白含量除T30比OF、T40显著增加外其他处理间无明显差异;硝酸盐含量T15、T40和T50比CF显著降低。OF、T30和T40的大蒜鳞茎VC含量比CF显著降低,各有机替代处理的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降低,T30、T40、T50的可溶性蛋白显著降低,硝酸盐含量OF、T15、T30比CF均降低,但差异不显著,T40、T50分别比CF增加8.2%和9.3%,差异也不显著。大蒜植株对氮、磷和钾的吸收、分配规律相似:均以鳞茎最高,假茎叶次之,根中最少。与OF相比,T50处理显著降低了大蒜鳞茎对氮、钾的吸收。因此在连作大蒜生产实践中,调整化肥养分比例,减少N、P_(2)O_(5)、K_(2)O的养分用量,以15%~30%N有机肥替代化肥的技术措施是切实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作大蒜 优化施肥 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替代氮肥及节水对设施番茄和辣椒菜田氮淋溶的影响 被引量:18
14
作者 骆晓声 吕宏伟 寇长林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96-101,共6页
降低设施菜田的氮素淋溶对于缓解菜区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有机肥替代氮肥及节水研究了设施番茄和辣椒农田氮素淋溶变化特征。试验设置:化肥(HF)处理、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40%(TDN)处理、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40%+节水30%(TDN+JS... 降低设施菜田的氮素淋溶对于缓解菜区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有机肥替代氮肥及节水研究了设施番茄和辣椒农田氮素淋溶变化特征。试验设置:化肥(HF)处理、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40%(TDN)处理、有机肥替代化学氮肥40%+节水30%(TDN+JS)处理。研究结果表明:两个监测年度不同蔬菜季所有处理淋溶液硝态氮平均浓度为70.4~202.4 mg/L。一个番茄辣椒轮作周期HF、TDN和TDN+JS硝态氮平均淋溶量分别为130.9、116.2和97.2 kg/hm~2。TDN处理硝态氮淋溶量比HF处理平均降低11.4%。TDN+JS处理硝态氮淋溶量比HF处理显著降低25.9%。硝态氮淋溶是氮淋溶的主体,占总氮淋溶的69.1%~73.1%,可溶性总氮占总氮淋溶的77.2%~79.3%。两季番茄产量为33.0~50.8 t/hm~2,辣椒产量为17.6~19.8 t/hm~2,不同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有机肥替代氮肥及适当节水灌溉是降低设施菜田氮素淋溶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替代氮肥 节水 氮淋溶 番茄 辣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粪秸秆堆肥替代20%全量化肥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聂胜委 张巧萍 +3 位作者 潘秀燕 张玉亭 郑念 许纪东 《山西农业科学》 2022年第10期1408-1413,共6页
连续2季(2018—2019、2019—2020年)研究了牛粪秸秆堆肥在6000(M1-20%F)、9000 kg/hm(2 M2-20%F)施用量时替代20%全量化肥后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单施化肥(CK-F)为对照,同时设不施肥对照(CK-F0)处理。结果表明,小麦季牛粪秸秆堆肥... 连续2季(2018—2019、2019—2020年)研究了牛粪秸秆堆肥在6000(M1-20%F)、9000 kg/hm(2 M2-20%F)施用量时替代20%全量化肥后对小麦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单施化肥(CK-F)为对照,同时设不施肥对照(CK-F0)处理。结果表明,小麦季牛粪秸秆堆肥替代20%全量化肥第1季增产,第2季略有减产;籽粒蛋白质、湿面筋含量当季略有提高,第2季显著下降,蛋白质含量大小依次为CK-F(14.97 g/100 g)>M1-20%F(13.40 g/100 g)>M2-20%F(12.85 g/100 g)>CK-F0(11.25 g/100 g),湿面筋含量大小依次为CK-F(30.80%)>M1-20%F(29.45%)>M2-20%F(27.90%)>CK-F0(24.50%)。牛粪秸秆堆肥替代20%全量化肥后小麦籽粒含水量、容重、面粉吸水量、形成时间增加,其中形成时间第2季显著增加,依次为M1-20%F(5.35 min)>M2-20%F(5.10 min)>CK-F0(4.10 min)>CK-F(3.90 min);出粉率、面粉能量值下降,出粉率第2季显著下降;恒定变形拉伸阻力、最大拉伸阻力、稳定时间当季减小,第2季增加,其中第2季稳定时间显著增加,弱化度、延伸性当季增加,第2季下降。总之,小麦当季牛粪秸秆堆肥替代20%全量化肥是可行的,能够保证产量和品质;第2季替代会造成其产量和品质的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粪秸秆堆肥 替代20%化肥 小麦季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粪秸秆堆肥替代20%全量化肥对麦玉轮作系统耕层土壤全量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聂胜委 张巧萍 +5 位作者 潘秀燕 王建超 郑念 许纪东 张玉亭 陈朝霞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3-62,共10页
连续2 a(2018—2019、2019—2020)以单施化肥(CK-F)为对照,研究牛粪秸秆堆肥6 000(M1-20%F)、9 000(M2-20%F)kg/hm^(2)施用量下,小麦、玉米两季替代20%全量化肥对土壤全量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轮作第1年,M1-20%F、M2-20%F处... 连续2 a(2018—2019、2019—2020)以单施化肥(CK-F)为对照,研究牛粪秸秆堆肥6 000(M1-20%F)、9 000(M2-20%F)kg/hm^(2)施用量下,小麦、玉米两季替代20%全量化肥对土壤全量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玉米轮作第1年,M1-20%F、M2-20%F处理小麦分别增产0.52%、13.90%,玉米分别增产17.65%、50.28%。轮作第2年,替代处理小麦产量略有下降;M1-20%F处理玉米产量略有下降,M2-20%F处理玉米增产8.21%。替代处理耕层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均高于对照,其中M2-20%F处理在玉米成熟期增加趋势明显;土壤全钾含量有增加趋势;土壤有机质含量在玉米季成熟期总体上增加,在小麦第1季成熟期增加,第2季成熟期略有下降。与各处理当季播种时耕层养分含量相比,所有处理耕层土壤全氮含量小麦第1季成熟期均减少,第2季均增加;M1-20%F处理玉米季全氮含量减少,M2-20%F处理增加。耕层土壤全磷、全钾、有机质含量小麦第1季成熟期增加,第2季减少;玉米第2季成熟期土壤养分含量均增加。轮作第1年,与各处理对应轮作系统内小麦季播种期耕层养分含量比,土壤全氮含量均减少且替代处理减少量低于对照,CK-F(0.321 t/hm^(2))>M1-20%F(0.096 t/hm^(2))>M2-20%F(0.058 t/hm^(2));第2年均增加。全磷含量在第1年均增加,第2年,CK-F、M2-20%F分别增加0.450、0.499 t/hm^(2),M1-20%F处理则减少0.079 t/hm^(2)。全钾和有机质含量均增加,CK-F、M1-20%F、M2-20%F处理2 a累计分别增加30.292、31.392、31.605 t/hm^(2)和16.145、25.983、21.371 t/hm^(2),替代处理累计增加量均高于对照。综上,在小麦-玉米轮作区,小麦、玉米两季实行有机肥替代20%全量化肥可以满足作物的养分需求,实现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玉轮作 牛粪秸秆堆肥 替代化肥 土壤耕层 全量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培肥方式对黑土肥力持续效应影响的研究Ⅰ.土壤氮素持续效应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玉先 余国锋 +1 位作者 王艳杰 韦永刚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1年第1期12-16,共5页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1986~1997年),采用正交旋转回归设计,在黑土地区不同培肥方式条件下,对土壤氮素持续效应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培肥阶段除不施肥区外,土壤全氮量都有所增加。进入耗竭阶段后,土壤全氮又不同程度的下降,只是不同...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1986~1997年),采用正交旋转回归设计,在黑土地区不同培肥方式条件下,对土壤氮素持续效应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培肥阶段除不施肥区外,土壤全氮量都有所增加。进入耗竭阶段后,土壤全氮又不同程度的下降,只是不同处理变化速度不同而已。不同培肥方式的全N变化,在培肥阶段的贡献和耗竭阶段的残效,均依次为农肥(化肥(秸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肥 化肥 秸秆 黑土 持续效应 土壤肥力 培肥方式 土壤氮素 氮素残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添加外源有机物料对华北农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48
18
作者 孙雪 张玉铭 +7 位作者 张丽娟 胡春胜 董文旭 李晓欣 王玉英 刘秀萍 邢力 韩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384-1396,共13页
土壤有机碳和团聚体对土壤肥力、作物产量、农业和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土壤肥力的核心和可持续农业的基础。本研究依托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18年野外长期有机质物料和矿质肥料配施试验,开展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 土壤有机碳和团聚体对土壤肥力、作物产量、农业和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土壤肥力的核心和可持续农业的基础。本研究依托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18年野外长期有机质物料和矿质肥料配施试验,开展不同施肥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以及各组分有机碳在团聚体中分布影响的研究,为阐明不同农业管理措施下土壤有机碳的物理保护机制提供依据。试验共设6个处理:对照(CK)、单施秸秆(S)、单施有机粪肥(M)、单施化肥(NPK)、化肥配施秸秆(SNPK)和化肥配施有机粪肥(MNPK)。利用干筛法将全土筛分为大团聚体(>2 mm)、小团聚体(0.25~2 mm)和微团聚体(<0.25 mm)3种粒径团聚体,分别测定不同处理下全土及3种粒级团聚体中总有机碳(TOC)、可溶性有机碳(DOC)、酸解活性有机碳(AC)、惰性有机碳(ROC)和易氧化有机碳(LOC)含量。结果表明:施肥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有显著影响,SNPK显著提高了粒径>0.25 mm团聚体含量和团聚体稳定性;DOC和ROC含量与粒径>2 mm团聚体含量显著正相关,其对促进大团聚体形成至关重要。不同施肥处理下土壤团聚体各有机碳组分含量存在差异,与传统的单独施用化肥处理(NPK)相比,SNPK和MNPK均显著提高了全土和团聚体各组分有机碳含量,SNPK对土壤有机碳的提升效果优于MNPK。各有机碳组分在团聚体中的含量均为小团聚体>大团聚体>微团聚体,其中,70%以上的各组分有机碳来自于粒径>0.25 mm的团聚体。在施用化肥基础上增施有机肥(MNPK)和实施秸秆还田(SNPK)提高了LOC在TOC中的占比,使LOC/TOC由CK的11.94%分别增加到14.95%和15.70%。MNPK利于LOC保存在大团聚体中,提高了土壤供肥能力;而SNPK促进了LOC向较小粒径团聚体迁移,增强了其在团聚体中的稳定性,提高了土壤的保肥能力。由此可见,长期实施有机无机肥料配合可以提高土壤碳储量和稳定性,这为全面实施秸秆还田的基础上推行有机粪肥部分替代化肥的养分管理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期施肥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组分 化肥 秸秆 有机粪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培肥方式对黑土肥力持续效应影响的研究 Ⅱ.土壤磷、钾持续效应
19
作者 张玉先 王根林 李胜林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01年第2期14-18,共5页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1986~1997年),采用正交旋转回归设计,在黑土地区不同培肥方式条件下,对土壤磷、钾持续效应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培肥阶段除不施肥区外,土壤磷、钾量都有所增加。进入耗竭阶段后,土壤磷、钾又不同程度的下降,只... 通过长期定位试验(1986~1997年),采用正交旋转回归设计,在黑土地区不同培肥方式条件下,对土壤磷、钾持续效应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培肥阶段除不施肥区外,土壤磷、钾量都有所增加。进入耗竭阶段后,土壤磷、钾又不同程度的下降,只是不同处理变化速度不同而已。不同培肥方式的磷、钾变化,在培肥阶段的贡献和耗竭阶段的残效,均依次为农肥>化肥>秸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肥 化肥 秸秆 黑土 持续效应 土壤钾 土壤磷 培肥方式 磷肥 钾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对设施菜田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的影响 被引量:20
20
作者 马龙 高伟 +3 位作者 栾好安 唐继伟 李明悦 黄绍文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767-1778,共12页
【目的】利用天津市农业科学院西青区基地日光温室的蔬菜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定位试验,分析不同施肥模式下设施春茬番茄盛果期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硝化潜势(PNR)及N_(2)O排放量的差异,为设施菜田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目的】利用天津市农业科学院西青区基地日光温室的蔬菜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定位试验,分析不同施肥模式下设施春茬番茄盛果期土壤氮循环功能基因丰度、硝化潜势(PNR)及N_(2)O排放量的差异,为设施菜田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定位试验始于2009年,共设置来源于化肥(CF)、有机肥(M)和玉米秸秆(S)不同比例的6个等氮磷钾处理,分别为:4/4CF、3/4CF+1/4M、2/4CF+2/4M、1/4CF+3/4M、2/4CF+1/4M+1/4S、2/4CF+2/4S。在第20茬设施蔬菜(春茬番茄盛果期)采集0-20 cm土壤样品,测定土壤氮循环相关指标。【结果】(1)含有机肥/秸秆处理土壤的PNR较4/4CF处理平均增加72.9%,其中仅配施有机肥3个处理平均增加了107.0%,而配施秸秆两个处理显著低于含有机肥的2/4CF+2/4M、1/4CF+3/4M处理。(2)与4/4CF处理相比,有机肥/秸秆替代处理土壤反硝化过程功能基因NapAB、NirS、NorB、NosZ丰度平均分别增加了19.9%、20.4%、19.1%、2.3%,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过程功能基因NirB丰度平均增加了25.9%,而土壤硝化过程功能基因AmoA、AmoB、AmoC、Hao,以及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过程功能基因NrfH丰度平均分别降低了37.9%、46.3%、33.8%、65.5%、8.8%。(3)与4/4CF处理相比,有机肥/秸秆替代处理土壤0~28天N_(2)O累计排放量平均增加了59.6%。(4)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NR与土壤有机碳(r=0.37)、铵态氮(r=0.47)、土壤N_(2)O累计排放量(r=0.56)以及反硝化过程功能基因NapAB(r=0.78)、NirK(r=0.21)和NorB(r=0.53)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pH(r=-0.40)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壤N_(2)O累计排放量与土壤有机碳(r=0.90)、全氮(r=0.83)、硝态氮(r=0.83)、铵态氮(r=0.64)及反硝化过程功能基因NapAB(r=0.67)、NirK(r=0.49)、NirS(r=0.36)和NorB(r=0.88)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pH(r=-0.52)和硝化过程功能基因AmoA(r=-0.62)、AmoB(r=-0.64)、AmoC(r=-0.71)和Hao(r=-0.77)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冗余分析显示,土壤硝态氮(P=0.01)、铵态氮(P=0.03)和有机碳(P=0.05)对土壤氮循环功能微生物影响显著,分别解释其群落结构变异的34.0%,13.3%和11.3%。【结论】同等氮磷钾养分投入量下,有机肥/秸秆替代部分化肥,尤其是配施1/4有机肥及1/4秸秆模式(2/4CF+1/4M+1/4S)可显著降低土壤硝化过程功能基因丰度,增加反硝化、硝酸盐异化功能基因丰度,促进番茄盛果期的氮素吸收,减少可能向下淋洗的氮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肥/秸秆替代化肥模式 硝化势 功能基因 N_(2)O排放量 番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