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肝癌患者脾功能亢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5
1
作者 欧阳强 肖湘生 +3 位作者 董伟华 张电波 董生 刘加成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4期273-275,共3页
目的 评价联合应用肝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和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肝癌患者脾功能亢进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门脉高压患者 110例 ,经导管动脉栓塞 (TACE)同时行部分性脾栓塞 ,分 1~ 3次达到控制目的。脾栓塞采用 35 5~ 5 ... 目的 评价联合应用肝动脉栓塞灌注化疗和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肝癌患者脾功能亢进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原发性肝细胞癌合并门脉高压患者 110例 ,经导管动脉栓塞 (TACE)同时行部分性脾栓塞 ,分 1~ 3次达到控制目的。脾栓塞采用 35 5~ 5 0 0 μmPVA微粒 ,脾下极动脉超选部分性脾栓塞。采集每次脾栓塞术前、术后资料 ,包括症状、体征、外周血象、增强CT ,上消化道内镜所见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 共行部分性脾栓塞 172例次。栓塞范围 30 %~ 6 0 %。栓塞后有 134例次出现发热 ,持续 3~ 30d ,12 6例次出现腹痛 ,其中 2 7例次需用强效止痛药物。少量胸腔积液 6例次 ,保守治疗后消失。未出现脾脓肿等严重并发症。术后 2 4h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计数 (BPC)开始升高 (P <0 .0 5 ) ,末次栓塞后 3个月白细胞维持在正常值为 6 7例 ,BPC维持在正常值为 82例。术后食欲、体能以及胃底食管静脉曲张均有所改善。结论 部分性脾栓塞治疗肝癌合并脾功能亢进能有效改善血象 ,提高机体免疫力 ,提高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性脾栓塞 介入治疗 肝癌 脾功能亢进 疗效观察 经导管动脉栓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治疗脾功能亢进 被引量:16
2
作者 张孟增 刘沧君 +1 位作者 路福志 鲁北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5年第3期190-192,共3页
目的探讨脾功能亢进行脾部分栓塞时对门脉压力及外周血液变化的影响。方法对36例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Seldinger's法经皮脾动脉超选择性插管造影,计数直径>1mm的脾内动脉血管数。用明胶海绵碎屑(1mm×1mm×1mm)或PVA颗粒... 目的探讨脾功能亢进行脾部分栓塞时对门脉压力及外周血液变化的影响。方法对36例脾功能亢进患者,采用Seldinger's法经皮脾动脉超选择性插管造影,计数直径>1mm的脾内动脉血管数。用明胶海绵碎屑(1mm×1mm×1mm)或PVA颗粒实行脾动脉栓塞,栓塞上述血管的60%~80%,并进行1~36个月(平均20个月)临床随访观察对比手术前后门脉压力、血液成分的变化。结果平均门脉压力由4.05kPa降至2.51kPa,外周血液红细胞由2.0×1012/L升至4.20×1012/L,白细胞从3.2×109/L升至5.0×109/L,血小板从40×109/L升至150×109/L。食管静脉曲张引发上消化道出血4例中,术后3例未再出血。结论栓塞程度以脾血管数为计数单位,控制在60%~80%时,可较好地改善脾功能亢进患者外周血象、门静脉压力,减轻食管静脉曲张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功能亢进 脾动脉栓塞治疗 部分性 食管静脉曲张程度 选择性插管造影 门脉压力 上消化道出血 脾部分栓塞 PVA颗粒 血液红细胞 门静脉压力 血液变化 明胶海绵 手术前后 随访观察 血液成分 计数单位 栓塞程度 外周血象 血管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门静脉高压病人部分脾栓塞术对门静脉及其分支压力的影响 被引量:34
3
作者 龚高全 王小林 +3 位作者 钱晟 颜志平 程洁敏 王建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1999年第4期193-194,共2页
目的 研究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病人部分脾栓塞(PSE) 前后门脉压力改变,以期得到PSE对门脉压力改变的影响。方法 采用脾动脉插管及经皮经肝门脉置管在PSE前后分别测量门脉主干,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压力,通过自身对照t... 目的 研究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病人部分脾栓塞(PSE) 前后门脉压力改变,以期得到PSE对门脉压力改变的影响。方法 采用脾动脉插管及经皮经肝门脉置管在PSE前后分别测量门脉主干,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压力,通过自身对照t 检验进行统计学研究。结果 PSE前门脉主干(PV)压力为(51 .4±13.7)cm H2O,脾静脉(SV)为(55 .5±23 .2)cm H2O,肠系膜上静脉(SMV)为(51.8±17 .2)cm H2O,PSE后PV 为(42.4 ±8.7)cm H2O,SV 为(42.3±11 .8)cm H2O,SMV 为(43 .4 ±13.1)cmH2O,通过自身对照“t”检验,PV,SV 为P< 0 .05 ,SMV 为P< 0 .001 。结论 PSE前后门脉主干及其分支压力改变经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栓塞术 门静脉高压 压力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动脉栓塞与脾切除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1
4
作者 卢武胜 贺庆 +2 位作者 郑志勇 吴少平 徐大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6年第7期399-401,共3页
目的探讨脾动脉栓塞和脾切除治疗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及并发症,为临床治疗脾功能亢进方式提供选择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年部分性脾动脉栓塞46例和脾切除33例,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后血象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种方法均能有效改善肝... 目的探讨脾动脉栓塞和脾切除治疗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及并发症,为临床治疗脾功能亢进方式提供选择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年部分性脾动脉栓塞46例和脾切除33例,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后血象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种方法均能有效改善肝硬化继发脾肿大脾功能亢进患者血小板和白细胞计数(P<0.001),但两组患者中脾切除组术后血小板计数改善明显优于脾动脉栓塞组,而白细胞计数的改善两组无明显差异。脾动脉栓塞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脾切除组(P<0.001)。结论对于腹水较多、门脉高压明显、脾脏巨大的患者不宜行脾动脉栓塞治疗,行脾切除术较好;对于肝脏功能较差、凝血功能严重障碍、高龄和伴肝癌的脾功能亢进患者宜行脾动脉栓塞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动脉栓塞 脾切除 脾功能亢进 疗效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动脉栓塞加部分脾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伴脾亢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0
5
作者 李桂芳 谢松柏 +5 位作者 周有喜 翟群 孙海 刘万菊 杨兴华 李志贺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47-50,共4页
对原发性肝癌伴肝硬化脾亢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加部分脾栓塞与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对照研究。结果显示,肝动脉化疗栓塞加部分脾栓塞疗效满意。动态观察血常规、肝功能及各项免疫指标,发现该组血细胞下降较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组明显减... 对原发性肝癌伴肝硬化脾亢患者行肝动脉化疗栓塞加部分脾栓塞与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对照研究。结果显示,肝动脉化疗栓塞加部分脾栓塞疗效满意。动态观察血常规、肝功能及各项免疫指标,发现该组血细胞下降较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组明显减少,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再次治疗的间隔时间缩短。长期观察发现,肝动脉化疗栓塞加部分脾栓塞组治疗前后肝功改善也较单纯肝动脉化疗栓塞组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栓塞疗法 部分脾栓塞 肝肿瘤 原发性 药物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冠状静脉栓塞联合部分脾栓塞治疗食管静脉曲张出血和脾功能亢进症:与外科手术比较 被引量:15
6
作者 宫卫东 薛克 +6 位作者 褚延魁 王青 阳威 权辉 杨鹏 王执民 吴智群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5-109,共5页
目的评价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PEGV)联合部分脾栓塞(PSE)双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及门脉高压的效果。方法5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双介入组和外科手术组,分别行PEGV联合PSE治疗和断流术。随访24个月,行胃镜、腹部超声... 目的评价经皮经肝胃冠状静脉栓塞(PEGV)联合部分脾栓塞(PSE)双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及门脉高压的效果。方法5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双介入组和外科手术组,分别行PEGV联合PSE治疗和断流术。随访24个月,行胃镜、腹部超声、肝功能和凝血系列检查,并统计分析结果。结果入组50例患者均顺利进行相应治疗。在双介入组,术前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分别是(2.33±0.65)×109/L和(3.63±1.05)×109/L,术后24个月分别是(7.98±3.0)×109/L和(163±91)×109/L(P<0.05);术前门静脉直径(1.47±0.25)cm,术后24个月为(1.31±0.23)cm(P<0.05);术后24个月11例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自Ⅲ级降至Ⅱ级,6例患者自Ⅱ级降至Ⅰ级。1例患者出现门脉血栓。术后24个月再出血率为16%(4/25),3例患者因再出血死亡,1例患者死于肝功能衰竭。在外科治疗组,术前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分别是(2.2±0.60)×109/L和(41.0±12.5)×109/L,术后24个月分别为(9.3±2.56)×109/L和(321±12.5)×109/L(P<0.05);术前门静脉直径(1.43±0.22)cm,术后24个月(1.28±0.18)cm(P<0.05);术后24个月13例患者食管静脉曲张程度自Ⅲ级降至Ⅱ级,7例患者自Ⅱ级降至Ⅰ级。4例患者术后出现门脉血栓。术后24个月再出血率为20%(5/25),2例患者因再出血死亡,2例患者死于术后肝功能衰竭。结论PGEV+PSE双介入治疗在控制再出血以及提高血细胞数量方面显示出较大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静脉曲张 脾功能亢进 PGEV pse 肝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脾动脉栓塞联合内镜下硬化治疗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克勤 贾克东 +3 位作者 李娅娅 李涛 余海滨 刘金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04-507,共4页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PSE)联合内镜下硬化剂(EIS)注射治疗严重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 2009年6月至2011年2月收治伴有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肝硬化患者68例,随机分为PSE联合EIS治疗组(联合治疗组)32例和单纯EIS治疗组36例。联合治疗...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PSE)联合内镜下硬化剂(EIS)注射治疗严重食管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 2009年6月至2011年2月收治伴有重度食管静脉曲张的肝硬化患者68例,随机分为PSE联合EIS治疗组(联合治疗组)32例和单纯EIS治疗组36例。联合治疗组先行脾动脉栓塞,然后常规胃镜下曲张静脉注射1%乙氧硬化醇硬化治疗;EIS组36例单纯给予1%乙氧硬化醇硬化治疗。所有患者在12个月内进行胃镜检查,观察完成曲张静脉系统根除治疗后所需硬化治疗次数、硬化剂用量。结果患者完成曲张静脉根除治疗所需平均治疗次数联合治疗组为1.5次,EIS组为2.7次;完成治疗所需总的硬化剂量在联合治疗组平均为38 ml,EIS组为94 m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0.01和<0.05)。结论 PSE联合EIS治疗重度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静脉曲张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内镜下硬化剂注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胃冠状静脉栓塞术联合部分脾栓塞术在门静脉高压症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8
作者 花迎雪 颜志平 +4 位作者 程永德 乔德林 周兵 陈石伟 李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7年第10期665-668,共4页
目的探讨一种联合介入术式在治疗门脉高压症中的地位与作用。方法对30例高危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组,A组15例行经皮胃冠状静脉栓塞术(PTVE)联合部分脾栓塞术(PSE),B组15例行单纯PSE术,术前、术后分别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门静脉侧支循环情况... 目的探讨一种联合介入术式在治疗门脉高压症中的地位与作用。方法对30例高危门脉高压患者随机分组,A组15例行经皮胃冠状静脉栓塞术(PTVE)联合部分脾栓塞术(PSE),B组15例行单纯PSE术,术前、术后分别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门静脉侧支循环情况,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两组脾功能亢进均得到缓解,联合术式患者曲张静脉全部得到栓塞,A组术前、术后门脉内径无明显变化,术后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降低(P<0.05),奇静脉内径变小(P<0.01),血流量下降(P<0.01),血流速度降低(P<0.01);B组门脉管径变小,流速降低,流量下降(P<0.01),但奇静脉管径无明显改变,流速降低,流量下降。两组奇静脉血流量下降幅度有明显差异(P<0.01),两组随访13~16个月,B组出现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2例,继发性门脉血栓形成1例,而A组未再出现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但出现门脉高压性胃肠病(PHG)2例(均有胃镜证实)。结论联合术式能有效治疗门脉高压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和脾功能亢进,该方法操作相对简单,侵袭性小,尤其适用于肝功能差难以耐受外科分流及断流手术的患者,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门静脉高压症 部分脾栓塞术 经皮胃冠状静脉栓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次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青少年脾功能亢进 被引量:8
9
作者 刘端 邵江 +8 位作者 陈宇 刘暴 宋晓军 陈跃鑫 刘昌伟 叶炜 曾嵘 刘志丽 郑月宏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94-200,共7页
目的研究分次部分脾动脉栓塞(PSE)治疗青少年脾功能亢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男性3例、女性5例)青少年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分期PSE治疗的效果,患者经2~3次的PSE手术治疗,每次间隔1~2个月。术后长期随访。结果无术后死亡... 目的研究分次部分脾动脉栓塞(PSE)治疗青少年脾功能亢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男性3例、女性5例)青少年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分期PSE治疗的效果,患者经2~3次的PSE手术治疗,每次间隔1~2个月。术后长期随访。结果无术后死亡;无感染性休克、脾脓肿或脾破裂等并发症;术后均出现疼痛与发热,经对症治疗后缓解;2例术后出现少量局灶性胸腔积液,经保守治疗后缓解。所有患者术后血小板、白细胞数量均明显增加,并在随访中维持在正常范围内。结论应用分次PSE手术方式治疗青少年脾功能亢进,可有效缩小增大的脾脏,缓解脾功能亢进症,并避免患者因一次性栓塞脾组织过多而出现的相关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功能亢进症 部分脾动脉栓塞 血小板减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肝、脾血流动力学远期变化 被引量:10
10
作者 张新元 耿惠杰 +4 位作者 王宝才 张新方 杜瑞清 王立静 尹书梅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584-587,共4页
目的观察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症和脾功能亢进(脾亢)患者行部分脾栓塞(PSE)后肝、脾血流动力学的远期变化。方法对1720例肝硬化并发门静脉高压症和脾亢患者行PSE,观察其1~5年病死率,分析其死亡原因,对生存期达5年以上且资料完整的600例... 目的观察肝硬化并发门脉高压症和脾功能亢进(脾亢)患者行部分脾栓塞(PSE)后肝、脾血流动力学的远期变化。方法对1720例肝硬化并发门静脉高压症和脾亢患者行PSE,观察其1~5年病死率,分析其死亡原因,对生存期达5年以上且资料完整的600例患者观察术前及术后肝、脾血流动力学及血象、脾脏大小、并发症等变化。结果PSE后不同时期血流动力学具有明显变化,消化道出血次数和量明显减少;白细胞及血小板较术前明显上升;术后2个月脾脏开始逐渐缩小,3个月后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SE可明显改善肝、脾血流动力学,降低门脉压力,改善脾亢症状,减少消化道出血机会,延长生存期,改善生活质量,远期疗效显著且稳定,是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安全、有效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脾功能亢进 部分脾栓塞术 肝、脾血流动力学 远期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脾栓塞术临床应用进展 被引量:12
11
作者 周瑶军 刘长江 王要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37-440,共4页
部分脾栓塞术(PSE)作为一种非手术方法可规避脾切除术带来的风险。除治疗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症、脾外伤、脾动脉瘤外,还能缓解肝移植术后脾动脉盗血综合征从而改善受肝血供;减少门脉高压所致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改善外周... 部分脾栓塞术(PSE)作为一种非手术方法可规避脾切除术带来的风险。除治疗脾功能亢进、血小板减少症、脾外伤、脾动脉瘤外,还能缓解肝移植术后脾动脉盗血综合征从而改善受肝血供;减少门脉高压所致食管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风险;改善外周血象以耐受大量化疗药物或干扰素治疗;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血液系统疾病。现就PSE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脾栓塞术 脾功能亢进 血小板减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内动脉吻合的临床意义初探 被引量:7
12
作者 梅雀林 李彦豪 +1 位作者 鲁恩洁 陈勇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1999年第4期275-277,共3页
目的:探讨脾内动脉吻合与部分脾栓塞术(PSE) 及部分脾切除术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0 例脾动脉造影病例,着重观察脾内动脉吻合的出现率、吻合形式、部位及吻合点远端脾动脉分支直径。结果:脾内动脉吻合的显示率为22-7 % ,其中... 目的:探讨脾内动脉吻合与部分脾栓塞术(PSE) 及部分脾切除术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10 例脾动脉造影病例,着重观察脾内动脉吻合的出现率、吻合形式、部位及吻合点远端脾动脉分支直径。结果:脾内动脉吻合的显示率为22-7 % ,其中叶间吻合10 % 、段间吻合7-3 % 。吻合形式分为短交通支吻合、弓形吻合、汇集型吻合三种。吻合点远端脾动脉分支直径≤1m m 者占5-5 % 。结论:若采用1m m3( 或以下) 容积的栓塞剂行PSE 术,栓塞剂绝大部分滞留在吻合点远端的脾动脉分支内,吻合动脉不能向被栓塞的脾实质供血。但行部分性脾切除术时,应警惕叶间、段间吻合动脉的出现并慎重处理这些吻合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内动脉吻合 脾栓塞 脾切除 脾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门静脉高压症介入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冷振鹏 吴静 +4 位作者 卢金生 王萍 华扬 李铎 李建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10期1592-1594,共3页
目的 探讨肝炎后门静脉高压症的多重介入治疗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分析 2 2例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和 12例行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并胃冠状静脉栓塞术患者的彩色多普勒检查资料。结果 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并胃冠状静脉栓塞术后... 目的 探讨肝炎后门静脉高压症的多重介入治疗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分析 2 2例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和 12例行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并胃冠状静脉栓塞术患者的彩色多普勒检查资料。结果 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并胃冠状静脉栓塞术后脾静脉、门静脉管径缩小 (P <0 .0 5 ) ,门静脉、脾静脉流速流量明显增加 ,呈高动力状态。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后脾静脉、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降低 (P <0 .0 5 ) ,血流量明显减少 (P <0 .0 1)。结论 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并胃冠状静脉栓塞术若与部分脾动脉栓塞术联合运用可缓解门脉系循环高动力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胃冠状静脉栓塞术 部分脾静脉栓塞术 门静脉 高血压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皮质激素与解热镇痛药治疗肝硬化脾栓术后综合征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
14
作者 于长辉 黄纯炽 +1 位作者 毛华 余建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525-1528,共4页
目的分析、对比脾栓术后综合征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解热镇痛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术后出现脾栓术后综合征的患者共6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观察组30例患者术后应用地塞米松静脉注射... 目的分析、对比脾栓术后综合征使用糖皮质激素或解热镇痛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肝硬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术后出现脾栓术后综合征的患者共6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观察组30例患者术后应用地塞米松静脉注射,对照组患者口服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脾栓术后7 d观察外周血白细胞、肝功能、血白蛋白。同时还观察发热时间、腹痛时间、住院天数及是否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脾脓肿等并发症。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热时间3.36±2.31 d,疼痛时间7.39±4.00 d,住院天数11.48±3.29 d,对照组发热时间5.72±3.83 d,疼痛时间9.59±4.22 d,住院天数15.07±7.93 d,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脾栓术后7天,两组患者白细胞均较术前升高,观察组由(4.23±5.09)×109/L升至(8.49±3.53)×109/L(P<0.05),对照组由(3.21±1.33)×109/L升至(6.52±2.37)×109/L(P<0.05),但观察组术后白细胞较对照组术后白细胞升高更明显(P<0.05)。在肝功能方面(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白蛋白)两组术前术后均无明显变化。两组均未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和脾脓肿的并发症。结论脾栓术后综合征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效果优于口服解热镇痛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脾栓术后综合征 糖皮质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预防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再出血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14
15
作者 于长辉 黄纯炽 张振书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38-1140,1143,共4页
目的分析与评价部分脾动脉栓塞术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再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62例近期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观察其外周血细胞、肝功、凝血酶原时间、门静脉内径及内镜下曲张静脉... 目的分析与评价部分脾动脉栓塞术预防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再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62例近期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进行部分脾动脉栓塞术,观察其外周血细胞、肝功、凝血酶原时间、门静脉内径及内镜下曲张静脉的变化等,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所有患者经过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5d后,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明显增加(P<0.05),凝血酶原时间缩短(P<0.05)。4周后门静脉管径缩小,血流量减小(P<0.05)。复查胃镜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不同程度缓解,11例(17.74%)在随访中再次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对食管静脉曲张再出血有明显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上消化道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兴仕 庄明 +1 位作者 吴金平 霍志芬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1999年第1期15-17,共3页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及评价。材料和方法40例经实验室检查诊断为病毒性肝炎,外周全血细胞减少,CT或B超确诊为肝硬化、脾肿大。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将导管插至... 目的探讨部分脾动脉栓塞术(PSE)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的疗效及评价。材料和方法40例经实验室检查诊断为病毒性肝炎,外周全血细胞减少,CT或B超确诊为肝硬化、脾肿大。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将导管插至脾动脉注入明胶海绵颗粒或细条,术后观察外周血细胞改变。结果40例中显效31例,占77.5%,有效4例,占10%,无效5例。占12.5%,总有效率87.5%。结论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脾功能亢进,是一种损伤小、安全程度高,副反应少,疗效好的办法,可部分替代外科切脾手术,值得普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动脉栓塞 肝炎 肝硬化 脾功能亢进 介入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进展 被引量:16
17
作者 王素 胡继红 赵卫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546-549,共4页
部分脾栓塞术(PSE)是目前治疗门脉高压所导致的脾功能亢进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减少脾脏血流量、增加肝脏血供起到改善外周血象、肝功能指标、降低门静脉高压等作用。本文主要是对PSE治疗脾亢的治疗作用和机制、临床疗效、影响临床疗效... 部分脾栓塞术(PSE)是目前治疗门脉高压所导致的脾功能亢进的重要治疗手段,通过减少脾脏血流量、增加肝脏血供起到改善外周血象、肝功能指标、降低门静脉高压等作用。本文主要是对PSE治疗脾亢的治疗作用和机制、临床疗效、影响临床疗效的因素以及术后并发症、不同栓塞材料的优劣势等方面进行简要的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脾栓塞术 脾功能亢进 肝脏血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的部分栓塞治疗 被引量:27
18
作者 玄祖旗 杨仁杰 +2 位作者 刘庚年 任伟新 陈鹏 《放射学实践》 1997年第3期102-105,共4页
目的:对36例肝硬化门脉高压脾机能亢进(简称脾亢)患者采用部分性脾栓塞术(Partialsplenicembolization,PSE)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找出确定其疗效的观测指标、栓塞范围和PSE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术前患者周围血细胞计数三... 目的:对36例肝硬化门脉高压脾机能亢进(简称脾亢)患者采用部分性脾栓塞术(Partialsplenicembolization,PSE)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找出确定其疗效的观测指标、栓塞范围和PSE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术前患者周围血细胞计数三系均低,以白细胞、血小板降低为显著。选择性插入脾动脉靶血管后先造影然后用抗生素液浸泡的明胶海绵颗粒进行栓塞。结果:脾动脉插管技术成功率100%。30例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恢复到正常水平,5例部分缓解,1例无明显变化。术后凝血酶原时间(PT)缩短,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增加,免疫球蛋白含量增加,食道静脉曲张程度有所下降。所有患者术后均出现栓塞后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发热和左上腹疼痛。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PSE对脾亢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既可减轻脾亢又保留了脾脏的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可减轻门脉高压的症状。PSE栓塞范围在30%~80%之间为宜。白血球和血小板尤其是后者数量和功能改变为PSE后疗效可靠的观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脾功能亢进 脾栓塞 肝硬变 门脉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脾栓塞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合并脾功能亢进尿毒症一例 被引量:5
19
作者 刘合代 黄骞 +2 位作者 廖志军 张明 丁罡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75-776,共2页
患者男,36岁。因“双下肢水肿、腹胀6年,血液透析治疗2个月”入院。6年前患者出现尿少、水肿、腹胀,半年前出现胸腔积液,间歇引流胸腔积液,缓解呼吸困难。近2个月因尿毒症行透析治疗,尿量100—200ml/d,大便如常。查体:血压180... 患者男,36岁。因“双下肢水肿、腹胀6年,血液透析治疗2个月”入院。6年前患者出现尿少、水肿、腹胀,半年前出现胸腔积液,间歇引流胸腔积液,缓解呼吸困难。近2个月因尿毒症行透析治疗,尿量100—200ml/d,大便如常。查体:血压180/100mmHg,浅表淋巴结未及明显肿大,精神可,贫血貌,肝病面容,步人病房,皮肤黏膜略黄染,结膜苍白。颈部可见深静脉留置管,颈静脉无怒张。胸廓对称,右中下肺叩诊实音,呼吸音消失,左肺叩诊呈清音,左肺呼吸音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门脉高压症 部分脾栓塞术 血小板减少症 胸腔积液 尿毒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 被引量:23
20
作者 徐家华 李茂全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5-158,共4页
门静脉高压症常继发于肝硬化,主要表现为脾肿大,侧支循环的建立和腹水,同时亦可引起脾功能亢进。众多临床研究证明,部分性脾栓塞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总结近年来门脉高压症、脾肿大的发病机制,分析门脉高压与脾脏肿... 门静脉高压症常继发于肝硬化,主要表现为脾肿大,侧支循环的建立和腹水,同时亦可引起脾功能亢进。众多临床研究证明,部分性脾栓塞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一种有效方法。本文总结近年来门脉高压症、脾肿大的发病机制,分析门脉高压与脾脏肿大的血流动力学关系,综述部分脾动脉栓塞治疗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的原理和临床应用现状,并评价其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分性脾动脉栓塞 门静脉高压 血流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